富貴是人人所希望求到的,貧窮是人人所厭惡的,假若貧窮可以賣得掉,按照道理說,凡是貧窮的人,哪一個不願意把貧窮賣掉?然而世間上卻真有不肯賣掉貧窮的人,而且繼續貪求貧窮,同時又深恨貧窮,這就是眾生之所以為眾生,佛說是為最可憐的人。有人可能不會相信,貧窮怎麼能夠賣得掉?事實上,不但可以賣得掉,而且很容易賣掉,只看人肯不肯賣,有沒有賣的決心。其實有心求富,必須先賣掉貧,不相信,且先講一段賣貧的故事,作為證明:
這事發生在佛陀住世的時代,當時的阿阇提國,有一位大富長者,家中有一位做粗活的老僕婦,經常是衣不遮體,穿得破破爛爛的,吃的也是粗糙的食物,並且還要時常挨打受罵。有一天,她捧著瓶子,獨自到河邊去取水,因想起自己的苦命,不禁悲從中來,就坐在河邊,放聲大哭,十分淒慘。這時佛陀的一位大弟子迦旃延尊者,恰好從那裡經過,聽到老婦哭得這般傷心,非常憐愍,就走過去對老婦說:“你既然這般厭惡貧窮,為什麼不把它賣掉呢?”老婦真是聞所未聞,心想世間哪有這等事,於是哭著說:“有誰願意買貧窮啊?”迦旃延說:“貧窮確是可以賣掉的。”老婦看見他是出家人,未免半信半疑,就問:“怎麼賣法呢?”迦旃延告訴她說:“你若是想賣掉貧窮,必須要完全聽我的話,現在,你先把瓶子洗干淨,然後用這瓶子盛水,布施給僧伽。”老婦說:“這瓶子是主人的東西,怎麼可以用來布施?”迦旃延說:“瓶子雖然是主人的,但是河裡的水,你也有份,可以自己作主呀!”老婦聽了這樣的解釋,覺得很對,於是歡喜地照辦,就以水供養,迦旃延欣然接受。隨即為她說三皈五戒,又教她念佛,老婦回去後,當天夜裡就死了,她的神識就升到忉利天宮,享受天福去了。
這則故事,既不是哪一位虛構編造的,也不是什麼寓言,而是出自佛經裡的真實故事,由此可以證明,貧窮確實可以賣掉,賣貧的方法,就是供養布施。從因果律來說,人之所以貧窮,是由於悭吝招致的苦果。世間凡夫俗子,多以悭吝為致富之道,而不知這正是招致貧窮的主要原因。就以世俗的企業來說吧,也必須先行投資,然後才可以創立賺大錢的大事業。誰都知道,在投資的初期,是只有付出而沒有收入,若捨不得投資,決不可能創立賺錢的事業。假如有人將百金收藏起來,即使百年,仍然是原數,假若用它作為資本,善自營業謀生,幾年以後,可能化為千萬,也可能賠得一無所有。可見金錢的價值,在於流通運用。以世間法說是如此,以佛法說,也是如此。布施這種投資,不但比生意投資更為穩當,甚至有一本萬利的收獲,這在古往今來,多的是例證。就如前面所說的老僕,只不過是布施了一瓶子水,就獲得享受天福的果報,何止一本萬利。也許有人說,這是天上事,有誰看見過。現在就再說一件人間的故事吧!福建省的林氏,人口最多,大富大貴也不少,原因是從前的莆田林氏,先世有一位老母,樂善好施,常作些粉團施給饑餓的人,凡有人來求取,一律照給,從來沒有厭倦的時候,後來有一仙人,化作一位老道士,每天都向她索取六七個,老母也每日照給,這樣持續了三年之久,沒有二心。仙人知道她布施心誠,不能動搖,於是告訴她說:“你屋子後有塊空地,死後若葬在那裡,你的子孫,將來有一升芝麻數目那樣多的官爵。她的兒子,以後真的按照仙人所指的地點葬母,果然,她身後第二代,就有九人登第,累代為政的甚多。從前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說,可見林氏的興盛。難道這不是一本萬利嗎?
同樣的布施,由於施與的對象和作用不同,所得的果報也不盡一樣。布施的對象,如果僅僅布施一般需要救助的人,可獲得人天的福報,這種福報,不論有多大,總是有窮盡的一天,假若施予的對象是佛法僧三寶,就成了無漏之因,福報沒有窮盡,永遠享受不完。因為三寶可使人超生死,出輪回,所以造寺齋僧,供養三寶,功德最大。至於用心的純正與否後果也有差別,如《菩薩本行經》上說:“若有眾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歡喜心施。或貢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見,比如耕於薄地,下種雖多,所收甚少”。又說:“若布施之時,能以歡喜心與恭敬心,與清淨心,與不望報,與或與者,值菩薩聖僧,如彼良田,下種雖少,所收甚多。”又《業報差別經》上說:“若有眾生,因勸布施,後還追悔,以是因緣,先富後貧。復有眾生,因勸少施,施已歡喜,生在人間,先貧後富。”這些都是因布施的心理或對象不同,而產生果報上的差別。有心賣貧求富的人,不可不特別留意。
由上所說,布施可以賣貧致富,那麼禮敬三寶,一定可以賣下賤而致尊貴,戒殺放生,當然可以賣短命而得長壽,參禅念佛,誦經研究教理,一定可以賣愚癡而得智慧。果能如是,宜發大勇猛心,將世間一切不如意事,用佛法的大智慧,一齊賣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