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從裴樹唐冤案談佛教的“隨喜”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來源:《淨土》雜志2010第6期 作者:雪漠

    為了對治“嫉”,佛教文化中提倡“隨喜”。隨喜,便是發現別人的善行,不去嫉妒,不去嘲弄,而由衷贊歎。能學習效法,固然很好。若是不能效法,而能隨喜,同樣具足無上功德。

    我的家鄉涼州曾經發生了一件大事,引起了全國媒體的熱炒,王剛講故事等名牌欄目也選了它,這便是裴樹唐強奸案。主人公是我的朋友,年近七旬,才華橫溢,於24年前,正當壯年時,被上司和朋友陷害,坐牢7年,大好身名遂成烏黑。出獄後,他為了洗盡污濁,還以清白,24年間,一直抗爭,不斷上訴。在42歲至66歲間,他的大好年華就奔波在司法機關,再也沒能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實在是可惜了。

    裴樹唐入獄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才華橫溢,性格又十分耿直,不知曲避之道,終於落入別人設下的局中。

    裴樹唐曾是武威市文化館干部,負責文藝培訓,屢次在省上獲獎。時文化館館長、副館長及其他干部,其才華,恨其倔犟,怒其不屈,視若眼中之釘,必欲除而後快。24年前的某日,一劉姓女子來裴的房中輔導時,其未婚夫懷疑她與裴有染而發生爭吵,被文化館領導抓住機會,說服小劉和其未婚夫,以事成調往文化館為誘餌,叫他們告裴樹唐強奸。此後,文化館領導多方搜集資料,炮制罪名,加上當時法制不健全,強奸罪於是成立。裴樹唐被開除公職,坐牢7年。獄中有多次減刑機會,裴卻認為自己無罪,拒絕減刑,並寫血書三千多份,進行申訴。

    後來,因為劉姓女子天良發現,進行反供,此事才大白於天下。

    我們可以看出,此事顯然源於領導的妒。在佛教中,妒是五毒之一,其余四毒是癡慢,也有以代替“嫉”者。但那“嫉”的害處,其實是比更大。因為多害己,而“嫉”則害己又害人。歷史上有許多英雄,便毀於“嫉”的毒害,如龐涓“嫉”,害人更害己。明末高僧憨山大師入虎狼叢,進高門宅,皆是為弘揚正法,振興佛教。因位高名重,屢遭人“嫉”,私修廟宇獲罪,被充軍到廣東雷州。大師之心朗如秋月在廣東繼續弘揚禅宗,並到曹溪寶林寺說法,主張禅宗與華嚴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為當時人們所贊同。憨山大師在粵五年,竟名滿大江南北。

    為了對治“嫉”,佛教文化中提倡隨喜。隨喜,便是發現別人的善行,不去妒,不去嘲弄,而由衷贊歎。能學習效法,固然很好。若是不能效法,而能隨喜,同樣足無上功德。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隨喜功德”是很重要的內容。在佛經中,更是有諸多菩薩能隨喜佛的善行。要知道,能隨喜善行者,跟那做善事者,有著同樣偉大的胸懷和境界,也有著同樣的價值或功德――因為這隨喜本身,便是對那善行的最大肯定。正是在這無數的隨喜當中,佛教才日漸博大精深。我們的社會,也正是因為那諸多的隨喜,才有了更加和諧的人文環境。

    陷害裴先生的人卻不僅不能隨喜那諸多善行和榮譽,反而因其影響高過自己,而欲致強者於死地,到頭來只能害人害己,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隨喜是一種胸懷,教你學會包容,學會看到別人的長處。我有個學生,每次跟我交談時,總是說別人的壞話和缺點,我告訴他:人長眼睛,是用來發現別人長處的,是用來學習別人長處的。要是它只是用來挑剔別人,惹來無窮煩惱,還不如瞎了好。確實是這樣,所謂隨喜,便是學會善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別人的長處,贊美向往,並向強者靠齊。

    信仰的本質是自省、自律和自強。自省是發現自己的不足,自律是約束自己的行為,自強是向往比自己更偉大的存在。那隨喜的本質,便是發現後的向往。

    有一天,我家中來了一個離婚女子,她問我對我妻子的評價。我說她是完美的女人,沒有任何缺點。她笑著看了我顯得零亂的家,說,那是你不去挑她的缺點而己。她說她的丈夫,總是睜了一雙挑剔的眼,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她指著我桌上很厚的灰塵說,瞧,要是我的丈夫發現桌上有這麼多灰,定然會大發雷霆、罵我懶惰的。我笑道,這灰塵,正是她包容我的證據呀。我的桌上有灰塵,她竟然沒有罵我,這只能說明她寬容。

    沒有隨喜,便沒有快樂。我之所以總是快樂無憂,是因為在我的生活中,我總能發現美,總能享受美,總能隨喜別人的美,總能感謝那些能給我帶來美感者。我感激任何一個比我強的人,因為我在發現他的同時,我其實也在進步。甚至在小學生的作文中,也能發現有值得我學習的童趣和天然。我喜歡比我強的人,而且,我總能發現眼中的人都有比我強的地方,我隨喜他們的優勢而學習他們。幾十年後,我當然就會有很大的進步。要是我只是妒他們,那我永遠只是一個庸碌之人。

    隨喜是一種包容,是一種自省,更是一種向往。沒有隨喜,便沒有進步;沒有隨喜,也沒有覺悟和明白。沒有隨喜,生活中就沒有真正的快樂。因為,在狹小的人眼中,那比自己強的一切,都是對自己的擠壓。他們處心積慮想做到的,便是損人利己;更有甚者,不利己也要損人呢。

    像陷害裴樹唐的那些人,在他們生命的幾十年中,總是在自尋煩惱。因為他們的身邊,定然有無數比他們強的人。而他們遇到的每一個強者,都是壓在他們心上的石頭。要是他不能像搬走裴樹唐那樣搬走對手時,對手的每一次成功,便會化成壓碎自己幸福的大山。

    我的生活中,也遇到無數個因“嫉”而害我者,佛法稱之為“逆增上緣”。我甚至也隨喜他們對我的關注。老有朋友說某某人罵我,我總是笑著說,正是他們的罵,才讓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我總是將功德回向給那些罵我恨我的,我總是隨喜贊歎他們對我的成全。當然,我的這種隨喜,是將別人的罵當成了對自己最好的監督我甚至並不認為那種挑剔的目光是一種惡行。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他們的罵,其實是一種苦口的良藥。對於它,我不僅僅要隨喜,還應該感恩呢。

    在《阿含經》中,常見的內容便是佛陀贊美隨喜別人,除了隨喜大迦葉等羅漢弟子之外,他甚至還高度地評價他當時的宗教對手――當然是別人這樣認為――蓍那教的領袖尼乾子。他同樣當著弟子的面,隨喜了對方的修為和功德。

    正是因為有了隨喜,佛教才成為一種能夠和諧社會的有益文化。佛教沒有殺戮,不靠強權,不提倡以擠壓對手來傳播自己的教法。佛教甚至隨喜所有有益於人類的文化,並不管它們是不是打著佛教的烙印。佛陀用一句話,代表了他對所有善文化的隨喜。他說:一切善法皆是佛法。 

同樣,當我們翻開歷史的時候,也會發現。我們的文化傳統,其實是隨喜後的產物。那一代代的文化大師,正是在對同代人和前代人的隨喜中,才形成了延綿不斷的文化傳承之鏈。

可以說,沒有隨喜,便沒有傳統文化。更可以說,沒有隨喜,便沒有人心的平和與社會的和諧。

 

上一篇:坦然還兒債
下一篇:疾病的起因—病由業起、業由心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