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36-40集1998-2006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三十六集)  1998/12/1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36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我們從第一行看起: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

  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接著再看:

  【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前一次跟諸位報告過,這六句求「自利德」。法藏菩薩給我們做了一個示范:怎樣求自利;自利之後才能夠利他。六句裡面以智慧為首,以三昧為總結,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我們要細心體會,落實在自己生活之中,那就是一生都受用不盡。無論是學佛,還是我們平居過日子,如果沒有智慧,佛家講容易造業;什麼叫造業,甚至於自己都搞不清楚。造業當然要受果報,十法界依正莊嚴從什麼地方來的?我們要清楚、要明白,爾後才知道哪些是真實的利益,哪些利益不是真實的。佛法對於真、假,它有一個很簡單的定義,如果在這一生當中,我們得到福、得到利,來生就得不到,佛說這個福利不是真實的;現在能得到,來生也能得到,往後生生世世都能夠得福,佛說這個福利是真的。也有經典裡面佛告訴我們,現前得不到福利,來生能得福利,後生能得福利,這也是真的。由此可知,諸佛菩薩跟我們所說,可以說是長遠的利益,而不是一時,不是短暫。一時、短暫的利益,佛菩薩跟我們講都是假的,可是長遠的利益,一定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

  而真實的利益就是前面所說的一句,「速到菩提究竟岸」。這是真正修行人,念念所向往的、所希求的,但是他為什麼得不到?一個是智慧不足,清淨不圓滿。佛在《彌陀經》上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要依這個標准來講,善根、福德、因緣不足;如果善根福德因緣足,「速到菩提究竟岸」就辦到了。我們今天的緣分實在是希有難逢,緣分具足,問題在我們有沒有善根、有沒有福德。什麼叫善根?這六句裡頭第一句是善根,後面這兩句是福德。只要我們具足,甚至於我們欠缺一點也沒關系,只要緣殊勝,正是善導大師所謂,「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我們有殊勝的緣,善根福德差一點,可以在這一生當中,短短時間裡面把它補足。這種情形自古以來,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很多的例子,所以可以補足。

  下面兩句這是真實的受用,『無明貪瞋皆永無』,「皆永無」非常難得,永遠斷了。由此可知,這決不是普通人,這是贊歎佛的。「貪瞋」是見思煩惱,這是最粗的;除此之外,佛給我們講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說無明、說貪瞋,三種煩惱都斷盡,很不容易。見思煩惱要有定力才能夠伏住,《金剛經》裡面所謂「雲何降伏其心」,要定功。定能降伏,不能斷,不能永斷,永斷要靠智慧。這個智慧絕對不是見聞之學,我們多聽經,多讀經,多研究討論,能不能開智慧?也能得一點小智慧,但是這個智慧不能斷煩惱,更不能破無明。破無明的智慧是自性般若智慧,宗門裡面常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智慧才能夠破無明。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怎樣下手?換句話說,我們要怎麼個學法?從哪裡學起?一定是先斷最粗的煩惱,最粗就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用現在的話來說,見是錯誤的見解,也就是說你對人、對事、對物錯誤的看法,這叫見煩惱;思是思想,對宇宙人生你的想法,你想法錯了,那叫做思惑,思想的錯誤。

  見解錯誤裡頭最根本,也就是最嚴重,把這個身看作是自己,這是你見解上錯誤。這一句話很難懂,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哪一個人不把身體當作自己?甚至於我們說,連佛菩薩也不例外,經本一展開「如是我聞」,豈不也把這個身體當作我嗎?這裡面就有講求,眾生把這個身體真正當作我,這個錯了。諸佛菩薩覺悟之人,也能夠隨順一切眾生,「你說這個東西是我,好,我就隨順你,這個是我」,交換意見就方便,這叫隨順眾生說話。他自己心裡頭有沒有執著?沒有,確確實實沒有執著,這是覺悟人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之處。因為我們執著這個身是我,麻煩大了,於是起心動念要照顧這個身體,要照顧我。諸位想想,一切自私自利的念頭,就從這個地方生,不但要照顧我,還要照顧我所。我所是什麼?我所有的。至親是我所有的眷屬,父母、夫妻、兒女、兄弟,我所有的眷屬;我所有的財富,我所有的地位,我所有可多了。我所有是附屬於我的,天天為這個忙碌,天天為這個事情造業。我們才明了佛家講善惡,它的標准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佛講善惡,什麼是惡?為我就是惡。什麼是善?為人就是善。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都能為眾生、為別人,佛說這是善;起心動念都為我,這是惡。我們這才把世尊這個教誨參透了!

  因為有我這個執著,就變現六道輪回的境界,所以六道、十法界也不是真的。佛經裡頭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道有相,十法界有相,這些相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這個現象怎麼來的?就是因為從我執變現出來的。如果你哪一天要證得無我,那就恭喜你;無我,給諸位說,六道就沒有了。譬如你在作夢,幾時證到無我,你就從夢中醒悟過來,這一醒過來夢境就沒有了。只要你還執著有個我、有我所,你依舊在作夢,你沒有醒過來。所以六道輪回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執著沒有,六道就沒有。可是你還有妄想、還有分別,到那個時候是什麼樣子?佛告訴我們,那是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這個境界現前;所謂的聲聞、緣覺、菩薩、佛,會現這個境界。境界有差別,這是你執著有輕重不同,你的分別執著有輕重;分別重的你是聲聞、緣覺,分別輕的你是菩薩、是佛。如果你一切都不分別,那你就出了十法界,出十法界這就成佛。雖然成佛不圓滿,在《華嚴》裡面講叫法身大士,禅宗裡面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成佛了。

  由此可知,我們為什麼見不了性?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就是因為有分別、有執著,這兩種東西障礙了。執著是煩惱障,分別是所知障,二障障住我們的自性,使我們不能見性,不能得到理一心不亂,原因在此地;什麼時候我們離開分別執著,這個事情才能解決。這兩種障礙放下,放下之後明心見性,在我們念佛人講你得理一心不亂,這個地位就是《華嚴經》上初住菩薩的地位。《華嚴經》是圓教,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成佛了。剛才說雖成佛,不圓滿、不究竟,為什麼?還有妄想,妄想就是此地講的無明,無明是妄想。無明就是還沒有搞明白,沒有搞明白才會打妄想,統統都搞明白,當然你就沒有妄想了。

  這個無明是說什麼?說自性宇宙的根源沒搞清楚。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比我們清楚太多,我們哪能比得上人家。對於自性沒搞清楚,自性的體、相、作用,他也能證得一些,但是不圓滿。古人的比喻比得好,他把晚上的月亮做比喻,初三、初四的月亮,月亮剛剛有個月牙,它也有光,那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雖是真的不圓滿,要跟十五的月光來比那差遠了,所以圓教初住、二住、三住的菩薩,就像月牙一樣。真月那就是真佛,所以見性成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的,真佛而不圓滿,他的無明要慢慢破。無明也有厚薄不相同,《華嚴經》上說四十一品,破一品就是圓教初住菩薩,那還有四十品沒破,還得慢慢的修,一品一品的破。四十一品無明統統破盡,這才叫「無明貪瞋皆永無」,破盡了。這是什麼果位?圓教的佛果,究竟圓滿的佛果。佛果是什麼?佛果是我們自己,禅宗的話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也正是世尊在《華嚴》、《圓覺》裡面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換句話說,你成佛沒有別的,恢復本來面目而已。大經裡面常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成佛你不要以為你有什麼得到,沒有;你所得到的完全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絕對不是說自性之外,還有東西可以得到,沒有;你所得到的都是自性的本能,自性的本具。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幫助你恢復自性的德能而已,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要明了。

  後面這一句『惑盡』,其實這一句兩個字,就是前面這一句講的無明;『過亡』,「過」是過失,你以後的生活行為,對人、對事、對物永遠不會犯過失,「亡」就是沒有,過失沒有了,這還不就是前面講的「無明貪瞋皆永無」。怎麼樣永無?怎麼斷的?末後這一句是告訴我們斷的方法。靠什麼方法?『三昧力』。「三昧」是古印度梵語音譯,它的意思就是禅定。在佛法裡面翻譯的很多,最常見的叫正受,正是正常,受是享受,三昧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禅定。因此佛法的修學,是以禅定為樞紐,我們不能不認識。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道無量無邊,總而言之,都是修禅定,我們不能不知道。三昧為什麼不翻作禅定?三昧比禅定的意思要圓滿。如果說禅定,世間的四禅八定也是禅定。世間四禅八定是不是三昧?不是。三昧這個禅定超過四禅八定,它也是禅定,我們可以說比四禅八定還要高、還要深;因為四禅八定沒有離開六道輪回,六道輪回裡面的受用,不能算正常的受用。

  佛在經上講六道眾生的受用,可以把它歸納為五大類,總不出這五類。身有苦樂,你身種種享受不外乎樂受、苦受,這兩大類。心理上不出憂、喜,這兩類的受用;憂是憂患、憂愁,喜是歡喜。這是講六道凡夫,你們所享受的不出這個范圍。但是在四禅八定裡面,這個時候好,很舒服。為什麼?身沒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個受很好;就是苦、樂、憂、喜都放下、都離開,佛講這叫捨受。捨受是很好,但是不長久,不是永恆的,它是有一段時間,隨著你禅定功夫的淺深,你捨受的時間短長不一樣,不能稱為三昧。所以三昧這個意思,最低限度阿羅漢所證得,《楞嚴經》上叫「九次第定」,他這個定功第九層。因為第八定在世間,世間禅定最高的到八定,九定超越世間,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回,這種禅定才能算作三昧。由此可知,這是很深的定功,你要想斷見思煩惱,你一定要依三昧,要依禅定。

  這一首偈子,總而言之,佛教導我們修學的方法,教導我們生活的方法;我們很希望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就是智慧跟三昧。因此佛法的教學,佛教人什麼?佛就是教人開智慧。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學是智慧的學問,不能不清楚;佛法不求別的,求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一定從定中得來,這一點我們要曉得。沒有定功那一種的智慧,我們世間人稱智慧,在佛法裡面稱之為「世智辯聰」,佛講世間人的智慧;辯才聰明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從甚深禅定當中開悟。換句話說,這個智慧不是從外面求得的,是內心裡面自自然然顯現出來的。這個事我們乍聽就又聽不懂,怎麼不學,智慧會現前?

  佛在經上常常把我們心比作水,這個大家好懂。我們看到水,水有波浪,水是動的,水就沒有照明的作用,外面境界相它照不清楚。如果水要是靜止,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的景觀在水裡面就照得清清楚楚。照見就比喻作智慧,清淨沒有波浪那就是禅定。諸位要曉得,定能開慧,這是真智慧。這個水很靜,很干淨、很平靜,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現在心裡頭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心是動的,就像水起了波浪,你哪裡能照見?所以你學得再多,聽得再多,見聞再廣,你好像也很有智慧,那不是真智慧,為什麼?不是水平照見的智慧,你不過是聽人家說的,人雲而雲,或者是自己打妄想,妄想那個念頭也是起伏不定;你是從妄想來的,你是從外頭來的,不是從自性當中生出來,這不是真智慧。

  因此佛弟子,也就是我們學佛的同修,我們常常喜歡在家裡面設一個佛堂,供一尊佛像,表我們對老師的敬意。佛是我們老師,表示對老師的敬意,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訓,供佛像是這個意思。既有佛像,我們當然也要供養,供養裡面最主要的供養具就是一杯水。我們在佛前面供一杯水,不燒香沒有關系,不供花也沒有關系,最重要的供一杯水。水代表什麼?叫你看到水,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淨、一樣平,智慧就現前,供水用意在此地;不是供給佛喝的,佛不喝這個水。是給我們自己看,常常提醒自己,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用心就像水一樣,「三昧力」。希望我們大家都懂這個意思,你學佛就不迷信。佛法真的沒有迷信,佛法是教人覺悟,教人成就真實的智慧。

  一切供具裡面都有它特別表示的意思,你一定要懂。許多同修喜歡供飲食,供飯、供菜,三德六味。供飯、供菜表什麼意思?你想想飯菜起什麼作用?讓我們這個身體能夠多活幾年,你不吃飯就死了,所以吃飯是養這個身體,讓這個身體常住這個世間。然後你就曉得,供這個就是這個意思,讓我們想到飯菜,目的是什麼?正法常住世間。譬如正法也得到飲食,也得到滋養,它可以常住世間。所以這是個願望,希望佛菩薩,希望善知識,希望佛法能常住世間,表自己這一點意思。所有一切供具都有它特別的意義在裡面,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由此可知,智慧跟三昧重要。明白這個才曉得,我們應當怎樣自己修學?怎樣自己過日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再看底下這一首: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

  這一首偈是求佛的「覺他德」。自利得到之後,一定要利他,所以我們科題上講「如佛救苦」。法藏有這個願,我們學佛就要學習法藏,學習法藏求自利德,學習法藏求利益眾生這一種能力;德就是德能。第一句說『亦如過去無量佛』,「過去」時間長,過去無量劫,無量劫當中當然有無量諸佛如來,他們這些佛出現在世間,都為『群生大導師』。佛門裡面這些稱呼,我們都要知道,這是屬於佛學常識。「大導師」是對佛的尊稱,他能夠指導我們,他能夠領導我們,超越生死輪回,超越十法界,成佛作祖;這樣的人才能稱為大導師,只有佛才擔當得起。

  大導師簡單稱就稱「大師」,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多一個字都不願意,所以在中國平常稱大師。諸位要曉得,大師是對「佛」稱的,如果有「人」稱大師,那就未免太過分。他不是佛,不是大師,一定要稱他作大師,過頭了,這是很不適當。菩薩,觀世音菩薩那還得了,在我們中國知名度最高,所謂「家家觀世音」,哪一個不知道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沒稱大師,我們稱觀音大士,「大士」是對菩薩的尊稱。我們把這個話講清楚、講明白,諸位同修有這個常識,以後你們看到出家人,你們要寫信給我,寫個明信片給我,淨空「大師」,錯了;一看到你這種稱呼,就曉得你沒學過佛,你是外行人,你不是內行人。你真正是恭維贊歎,把我看作個菩薩,淨空「大士」,那還勉強,怎麼可以稱大師?不可以,這個要懂得。

  佛家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沒稱大師,習慣上稱法師。如果是各宗派,禅宗裡面一般稱「禅師」,這學禅的;學戒律的我們稱「律師」;研究論典,長於譬如《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長於研討這些論典,我們稱「論師」;研究經教的一般稱「法師」。在從前帝王的老師稱「國師」,沒聽說過稱大師,你找不到;翻譯經典的稱「三藏法師」,稱三藏法師。三藏法師在我們佛法裡面講通家,他是「經、律、論」這三種他都通達、他都明了,有資格翻經,翻譯經典,稱三藏法師,沒有稱大師的。因為我們現在看世間大師太多,也把人搞糊塗了,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只有一個大師,哪跑那麼多大師出來?正如同一個學校只有一個校長,怎麼跑好多校長出來,沒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普通稱呼我們要記住。師就是師范,他的言行,可以做世間一切修行人的典范、模范,這才稱之為大導師。佛是九法界眾生的導師,這才稱大師。不但是人間、天上,阿羅漢、菩薩,到等覺菩薩,都要向佛學習,所以佛稱大師,這個意思在此地。

  除這之外,有一些普通常識也不能不知道。譬如大家習慣看到出家人稱和尚,和尚不能隨便稱,為什麼?太尊敬了。可是現在有很多人,不了解「和尚」這兩個字的意思,實在講是一種輕視的口吻,稱和尚,和尚好像都沒有人瞧得起的,他不懂得和尚兩個字什麼意思。內行人看到出家人不能隨便稱和尚,可以稱法師,不能稱和尚。和尚是梵文音譯,是從古印度話裡面翻譯出來的,他的意思是「親教師」。在翻經不翻他的意思,翻他的音,這個名稱是屬於「尊重不翻」。我們對他很尊重,用他原音稱呼他,這屬於尊重不翻。實在他是可以翻,叫親教師。像一個學校,一個學校親自制訂教學政策的,這個人才是親教師。是誰?校長。諸位要曉得,一個道場就是一個學校,這一個學校只有一個是親教師,只有一個校長。所以一個道場,只有一個人稱和尚,我們現在稱住持、稱方丈,那個人才稱和尚,其他的出家人不能稱和尚。不可以說,這麼多和尚,不行,不可以這樣稱法,那你就完全搞錯了,那稱法師。法師是什麼?是學校裡面的教員,和尚是學校裡校長,校長只有一個,教員很多,所以稱法師、稱阿闍梨。

  阿闍梨是梵語音譯,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們學生的榜樣,叫軌范師。軌是軌道,范是模范,稱軌范師,不是親教師,秉承親教師,協助親教師,教導初學的學生。像古代寺院,寺院將來這些稱呼一定要改成現代化,否則的話大家都不懂。寺院裡面也許你們有聽說首座和尚,再加個首座。首座他做什麼工作?他是屬於阿闍梨。像首座、維那、監院,都是屬於阿闍梨,不能稱和尚。首座管教學,就是教學部的負責人,像現在學校裡面,大學裡面教務長,中學裡面教務主任,管教學的;維那管訓導,監院管總務,寺院叢林裡面這叫綱領執事,分這三個大部門;教務、訓導、總務這三個大部門,跟現在學校裡頭行政組織完全相同。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你從它這些稱呼,從它這些工作性質,你完全明白。我們對於這些稱呼的常識一定要有,否則的話,你一開口內行人就知道,你沒有學過,你不懂。

  還有一個普通稱呼,在此地附帶講一下,「眾」。眾這一個字在佛法是代表團體,不是指一個人,指團體。我們念三皈依「皈依僧,眾中尊」;僧是僧團,僧也不是一個人,團體,佛家的團體。無論是出家,或者是在家居士,你組成這個團體,團體稱僧。像居士林是一個團體,居士林就是個僧團,這個僧團在家居士所組織的。僧團不分在家、出家都叫僧團,只要遵守「六和敬」,依六和敬修行,那就叫僧團。這個團體是個僧團,因此一個人也稱僧,要照它原來意思講,在家、出家都稱僧。但是現在在中國的習慣,在家居士不稱僧,出家人稱僧,你要懂得這個意思。既然是個僧團,那不管在家、出家,如果你要向人請教,居士林你要說你們的道場住多少人?人家一聽,你外行,你沒有學過佛。學過佛的人他要是向人請教,他不會問你這裡住多少人,他問什麼?你這裡住多少「眾」,不會說你住多少人。為什麼?說住多少人,你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金剛經》上講的;或者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著相了。那說眾?說眾就把這個相破掉。眾什麼意思?你這個道場住了有幾個「眾緣和合」的東西,就這個意思,眾緣和合的。在說話這當中都叫你開悟,不要執著,這眾緣和合的東西。所以佛家這些術語,真的都是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教我們不要著相。這是說到這個地方,稱呼附帶跟諸位說幾個。

  下面大導師導引的是什麼?『能救一切諸世間』,這真能。「諸世間」上面又加個「一切」,一切不就是「諸」,諸不就是一切嗎?怎麼會重復?這怎麼講法?我們先說「世間」是什麼意思,世是指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中國這個字,「世」這個字是三十,三個十。古時候中國人三十年叫一世,三十年稱一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是空間,所以世間也叫世界,界也是講空間。世間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我們現在講時間跟空間,時空裡面所包括的一切都在裡面,這是世間兩個字的意思。佛法裡面講「諸世間」,是說三種世間,一個是有情世間,一個是器世間。我們現在學術界裡面的分類,分做動物、植物、礦物;動物就相當佛法裡面講的有情世間,動物有感情的,這是一大類;植物跟礦物在佛法裡稱之為器世間,也就是我們講的物質,這裡頭沒有精神,只有物質。動物是精神跟物質和合而生的現象。還有一類叫正覺世間,這是我們世間法裡頭沒有的。正覺世間指什麼?指諸佛菩薩、阿羅漢。換句話說,六道以外,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叫正覺世間,他們是覺悟的。有情跟器世間在迷位,這是迷悟不相同,覺悟的稱為正覺世間。這叫諸世間。「一切」兩個字怎麼講?世界無量無邊,每一個世界都有這三種世間,有一尊佛在那裡教化,這一尊佛是大導師。世界無量無邊,諸佛也無量無邊,前面講「過去無量佛」,一切就是無量,無量無邊的三種世間,佛有能力救。

  這個世間裡面有『生老病死眾苦惱』。這一句現象最明顯的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生老病死眾苦惱」統統具足;苦惱佛在經上講三苦、八苦。生、老、病、死誰能夠避免?誰能夠救護?佛能救,佛有能力教我們不生、不老、不病、不死。可是現在我們已經生了,佛有沒有辦法幫助我們不老、不病、不死?有,真有辦法。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因為我們對佛不相信,那就沒法子了。你要真正相信,真正明了佛所講的意思,依照他的話去做,你就能避免,這是給你說真話,不是給你說假的。佛用什麼方法來幫助我們?佛是把「生老病死眾苦惱」的根源,給我們說出來,佛的教導就是講這些。你為什麼會有生?你為什麼會生在這個時代?我們不知道。我們不曉得生從哪裡來?死到哪裡去?不知道。實在講一般人糊裡糊塗過一輩子,真正是諺語常說的「醉生夢死」,大多數人都是這個現象。活的時候像喝醉酒一樣,瘋瘋癫癫,不正常;死的時候糊裡糊塗,這一輩子就過完了,你說多可憐!幾個人能夠知道生從哪裡來?你為什麼要生?死到哪裡去?去干什麼?這是大問題,這是大事因緣。

  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給諸位說就是為這樁事情而來的,《法華經》上佛說得好,「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大事是生死大事,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修們,我說「生死」事不大,「死生」事大,我們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投生?這個事情大。佛在經論當中告訴我們,人死了以後再去投生,則有十法界,實在講法界是無量無邊,佛把它分做十大類,你到哪一類去?這十類我們從底下往上面看,最下面地獄,你可不可能到地獄去?再是餓鬼,你會不會變餓鬼?大多數人死了都變鬼。為什麼?人死了就作鬼,他沒有想別的,他就想作鬼,所以他死了當然作鬼。佛法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沒死之前他就想去作鬼,他怎麼會不作鬼?所以絕大多數的人他去作鬼。還有去作畜生,這叫三惡道,造作一些罪業,感受的惡道的果報。還有三善道:人道、修羅道、天道;再往上面去,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佛道。這是佛大致上把我們死後去處說了十個,這十個你到哪一道去?這才是大事。

  要往哪一道要具足那一道的條件,你才能夠生到那一道。條件很多、很復雜,佛在講經說法只舉綱領,就是在所有條件裡面,哪一個條件最重要,給我們舉出來。我們如果把最重要的條件抓住,其他條件好辦,容易具足。佛給我們說如果你要想生到佛道,佛道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平等心」,佛心平等。換句話說,你的心不平,你就不可能生到佛道。佛的心,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對一切萬物是平等的;不但對一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一切萬物佛心平等的。這個難!我們凡夫心極不平等。給諸位說,平等心就是清淨心,我們提出修學的綱領比佛講的羅嗦,我們講了五種,「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諸位如果把這五種修成功,你死了以後一定作佛,你作佛去,這是佛道的條件。這一部經裡面就是跟我們講作佛的條件,所以我們選擇這一部經,就是選擇我死了之後要走佛道,我來生要作佛。因為這個經題上,非常明顯教導我們「清淨、平等、覺悟」,我們具足清淨、平等、覺的條件,那就作無量壽佛。這是最殊勝的選擇,最高明的選擇,最正確的選擇,選擇作佛。

  比佛道差一等的是菩薩,菩薩的條件修「六度」。底下這一首偈:「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這是菩薩道,菩薩必須具備的條件。這六個條件,我們在底下一首偈再跟諸位詳細說明。你要統統做到,統統具足,你來生作菩薩。另外一種緣覺,緣覺佛經裡面稱為辟支佛,辟支佛三個字都是梵語音譯;辟支翻作緣,因緣的緣,佛翻作覺,所以緣覺是中文的意譯,辟支佛是梵文的音譯。他修「十二因緣」,我們修十二因緣具這個條件,你就是投生辟支佛。如果你修學「四谛」:苦、集、滅、道,你就成阿羅漢,叫聲聞道。如果你修「十善業道、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心量很大,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捨是布施;慈是與樂,給一切眾生快樂;悲是拔苦,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叫悲;喜是看到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生歡喜心。再加上修「四禅八定」,這是你取得天道的條件。如果來生還想作人,人道的條件是要修「五戒、十善」;五戒持得好,十善修得好,一生都不違犯,來生可以得人道。阿修羅道比較上特殊,阿修羅修的福報很大,喜歡布施,喜歡供養修福,可是好勝、傲慢。譬如在佛門裡面布施,看到人家布施一百塊錢,他要布施兩百塊錢,一定超過你,好勝、好強,將來果報就墮阿修羅道。燒香要燒頭一炷香,燒第二炷香不甘心。阿修羅好勝、好強、好斗,喜歡斗爭,這就落修羅道。

  下面三惡道的業因,餓鬼道是悭貪,這是他的業力,貪而無厭,自己有的捨不得給人,吝啬,所以悭貪是鬼道。畜生愚癡,真假、是非、邪正、善惡,乃至於利害,他都搞不清楚,常常搞顛倒了。譬如把善看作惡,把惡看作善,顛倒那就變畜生。世出世間的大善是教學,這是最大的善。諸位細心去想想,自古以來帝王將相很多,在世的時候還得了,權勢富貴盛極一時,中國人所謂的「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死了以後到現在幾個人知道?沒人知道,所以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辦學,辦教育。孔老夫子平民辦教育,千年萬世提到孔老夫子,哪個不尊敬?孔老夫子遺留的典籍,人人都還想學習,這是真的。釋迦牟尼佛捨棄王位,一生從事於義務的社會教育工作,今天提起釋迦牟尼佛,哪個人不尊敬?佛留下來這些教誨,在這個世間多少人認真努力在學習,這是真的。我們修福、種福,這才叫真正的福田,過去有人說三寶當中是修真正的福報。世間大富大貴從哪裡來的?都是從三寶當中植的福,你才得這個果報。我們有能力辨別善福這是智慧,知道自己應該怎樣修學,怎樣去種福。李木源居士常常提起,我們幫助苦難的兒童,幫助無依無靠的孤兒,幫助他求學,教育他,這叫希望工程,有希望,這是真正的福德。

  由此可知,在一切教育當中,佛教育最殊勝。佛教育培養什麼人才?培養菩薩人才。也就是講將來十法界擺在我們面前,佛教育是培養菩薩法界、佛法界,這個多殊勝!進佛學院來干什麼的?來作佛,來作菩薩,不是普通學校。普通學校進醫學院,你來干什麼?我要來作醫生;法學院你來干什麼?我來作律師;佛學院干什麼?我來作佛。你們想想看,這不就清楚、就明白了嗎?我們四樓念佛堂,念佛堂你來干什麼?我來作佛。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到這兒來是作佛的。諸位同修要知道,他來作菩薩、作佛,「生老病死眾苦惱」沒有了,這是講「能救一切諸世間」,佛有這麼大的能力。所以你一切都清楚、都明了,你不會變畜生,你要把是非善惡搞顛倒是愚癡,畜生道去了。這個世間哪是真正的福報?哪是假福報?哪是真實功德?哪是假功德?你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這一生干什麼?地獄道是瞋恚,這是最糟糕的,瞋恚心、嫉妒心墮地獄。所以生死不是什麼大事,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才是大事。佛為導師,佛能救度我們。

  生老病死,眾苦就是講八苦,佛將一切苦楚歸納下來歸納為八條,生、老、病、死這四條人人不能免,除這四條之外還有四條。第一個是「求不得苦」,你有很多心願、願望,不能滿願,求不得很苦。另外一條「愛別離」,你喜歡的人,你喜歡的物,不能常常擁有,很苦!喜歡的人常常別離,不能團聚,喜歡的東西不在眼前。這個世間富貴人,在這個世間、世界上很多名勝風景地區,買了別墅非常豪華不能去住,很苦;請個工人去住,每一個月還給他錢。那個工人很有福報,但是他沒有主權,主權是老板的。你很喜歡那個房子,很喜歡那個地區,不能去,愛別離苦,世間這種苦人很多。我曾經聽說過也見過,有這些富貴人買了別墅,一生聽說只在那裡住了一天,還常常想著,常常牽掛著;還有一種人,買了很豪華的別墅,一生當中一天沒住過,也是天天想那個地方。世間有一種有福報的人,他天天在那裡享受,替他看房子,還要給他工錢,他有福報,他在那裡享受一輩子。所以有很多人有福,自己不能享;有很多人雖然自己沒有錢、沒有財富,他挺享福的,各人業報不相同,我們要曉得。所以愛別離苦。

  還有一種叫「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不想見面的偏偏見面,常常見面,這個很痛苦,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常常遇到,所謂的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常遇到。這一類的苦都包括在怨憎會苦,不想遇到的偏遇到。佛講這七種: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這是七種果報,七種苦果。另外還有一種,是苦之因,你為什麼會有這些苦?佛說法都是把因跟果說出來,他講得很圓滿,末後講一種叫「五陰熾盛」。五陰熾盛比較難懂,那是因,就是你前面這種苦怎麼來的?佛給你講五陰熾盛。五陰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五大類:色、受、想、行、識,這叫五陰。「色」是什麼?身,身體,我們身體是屬於色法,現在人講物質,後面四種都是精神的現象,所以一個動物,是物質跟精神組合的現象。

  精神裡面講了四種,「受」是你的感受,受苦、受樂、憂受、喜受,就是苦樂憂喜捨的感受;我們人間憂苦多,喜樂少,這在人間。第二「想」,妄想,天天在打妄想,妄想永遠都不會停。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因為你想的都是錯誤的,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你的受怎麼會不苦?所謂樂、所謂喜,說老實話,是你的憂、苦暫時停了一下而已。所以佛講憂、苦是真的,喜、樂是假的。這個真假標准在哪裡?佛說樂會變,樂會變成苦,樂是假的;苦不會變成樂,苦是真的。譬如你好吃,你喜歡吃東西,特別喜歡吃喜歡的東西;有人喜歡吃甜的,有人喜歡吃辣的,各人愛好不同。你喜歡吃你的食物,吃一碗很快樂,如果叫你連續吃個十碗、吃二十碗,你就苦了,受不了,樂不是變成苦?所以樂是假的。為什麼苦是真的?你一餐不吃飯餓得很苦,三天不吃飯更苦,不會變成樂;不會說是給你三天、五天不吃飯,忽然快樂起來,沒這個事。苦是真的,樂是假的。年輕人喜歡跳舞,快樂!叫你跳上七天七夜,苦了,受不了。所以樂會變成苦,苦不會變成樂。人家用鞭子打我們,苦!打一遍苦,打兩遍更苦,愈打愈苦,絕對不會打到最後哈哈大笑樂起來,沒這個道理。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佛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思想要純正,問題就解決了。

  第四個叫「行」苦,行是什麼?行是剎那在變化,你不能夠保住。譬如捨受,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好,這個境界太好了!但是你保不長久,不能永遠保持,這叫行苦。最明顯的,世間人常講青春不住,這就行苦。人十七、八歲很好,不能永遠保持十七、八,一天比一天衰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你要曉得一天比一天老,這種現象叫行苦。末後一個「識」,識比較難講,比較難懂。簡單的說,就是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有一切這些善惡復雜的印象,我們現在講是都落在你記憶之中,在佛法講「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像個倉庫一樣,起心動念業習種子全部都含藏在裡頭,什麼時候遇到機緣,它就起作用冒出來,止都止不住。譬如說,你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阿賴耶識就像你自己的一個資料室、檔案庫一樣,你一生所做的,過去生生世世所做的,全部有檔案,全部有記錄,一樁事情都沒有遺漏,你說這個東西麻煩不麻煩?不要以為我們說做幾件事情別人不知道,記錄得很准確,一字都不漏,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佛講五陰熾盛,熾盛是形容像火燒得很猛烈的樣子,這是前面七種苦果的根源。

  諸位想想要不是佛給我們說得這麼清楚,我們怎麼會知道。佛怎麼知道的?佛在甚深禅定當中見到,他見到我們的資料庫,他看過我們的檔案,我們沒有辦法瞞過佛菩薩。這個經上說,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有像如來果地上一樣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那個能力全都恢復。換句話說,一切眾生阿賴耶的檔案,他們統統都可以看到。我們如果明了這一些事實真相,懂得這個道理,不但我們不可以做惡事,動一個惡的念頭都不可以。為什麼?我們要作佛,佛是純善無過,我們怎麼能犯過失?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任,一定要做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作佛之道。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社會?「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今天要想參加上善俱樂部,我們自己要具備上善的條件。所以大家如果要決心求生淨土,一定要記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能有損害一切眾生,不可以;不但不可以有損害一切眾生的事相,連念頭都不能生。我們妄念太多怎麼辦?佛教給我們「念佛」,念頭才生,如果念頭是惡念,立刻用「阿彌陀佛」把它換過來,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悟不能遲緩,立刻用「阿彌陀佛」換過來。如果是善念,利益眾生的念頭,行!可以。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決定不可以有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趕緊一句阿彌陀佛換過來。所以說九界有情,六字洪名就普度一切,這是「能救一切諸世間」,這是普度。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三十七集)  1998/12/2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37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經文的第六行: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我們看這首偈,這首偈科判裡面是「悉令成佛」。四句文中就具足了四弘誓願,前面兩句這是常行六度,包括學法門、斷煩惱,第三句是度眾生,末後一句是成佛道,所以四弘的意思圓滿具足。六波羅蜜是佛的行持,也就是說諸佛如來示現在六道、在十法界,他表現的是些什麼?佛法裡面講示現,我們現在人稱表演,他的生活工作、教學、處事待人接物所表演,這六條就全部都包括了。菩薩學佛也得落實在生活當中去學習,如果離開生活學佛是空洞的,是不切合實際的,有理論沒有事實,那就變成了玄學。佛法有事有理,理事交融,這才是真實的智慧。

  經文裡面,我們特別要重視『常行』這兩個字,「常行」就是永遠沒有間斷。諸佛如來、諸菩薩眾在六道、在十法界,正如經上所說的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隱顯自然,他的心行永遠沒有間斷。佛菩薩存的是什麼心?《無量壽經》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這是諸佛菩薩用心,以清淨平等覺來行事,這就是佛行、菩薩行。我們今天想學學得不像,我們也學布施、也學持戒、也學忍辱,怎麼學不像?我們的心不是佛心,也就是說我們的心依舊是迷而不覺,依舊是染而不淨,依舊是邪而不正。我們的心是「迷、邪、染」,佛菩薩的心是「覺、正、淨」,這不一樣,這是我們怎麼學都沒有學像,原因在此地。如果我們真正學佛,古德常說「要從根本修」,根本是修心,但是心跟行有密切關聯不能分割的關系,所以行也非常重要。

  我們細心觀察佛菩薩的行持,他們布施真的是一切都放下,把見思煩惱放下;見思煩惱裡面,第一個「我見」。我們今天對佛法的修學是不得其門而入,很想入門而入不進去,為什麼入不進去?我見沒破,所以怎麼學都學不像。幾時你能把身見破掉,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我們要問我是什麼?諸位在大乘經裡面也聽得不少,特別是《華嚴》,佛在經上明白的為我們開示,「我」是一切眾生,幾個人能知道?一切眾生是我,一切眾生是我的身相,當然也包括這個身在內,你算是真正明白過來。虛空法界是我們居住的房捨,是我們家中的庭院,你有沒有能體會到?你果然體會到,那就是大乘經上常說,你已經證得清淨法身。這時候你修六波羅蜜就相應,就跟佛行、菩薩行相契合。這是古大德教導人所謂的「從根本修」,我們要把念頭轉過來,觀念轉過來。

  這個道理我一提,諸位同修多少能體會到一些。為什麼一切眾生是我身,虛空法界是我家、是我們家園?《華嚴經》上說得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誰的識?自己的心識,不是別人的,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我們今天迷就迷這樁事情,諸佛菩薩悟也是悟這一樁事情,迷悟在人,事實沒有迷也沒有悟;事是給你講事相,實是給你講真實之理,就是自性,真心、真如。事相跟理體都沒有迷悟,迷悟在人,你一念覺悟凡夫成佛,一念迷惑佛變成凡夫,就這麼個道理。可是諸佛菩薩跟凡夫,受用苦樂差別懸殊太大,凡夫受用非常辛苦,諸佛菩薩的受用得大自在,不一樣。所以我們必須要覺悟,必須要學佛,要學佛的放下。

  六度裡面般若是看破,其余的五度都是放下。布施放下悭貪,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戀,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沒有貪戀,對世間法、對佛法都無貪戀,為什麼?一切法不是真的。能變的是自性,所變的是萬物,能變的性體是寂靜的,佛經裡面講寂默,如來見到證得,證得叫寂滅忍,菩薩也證得叫無生法忍,他們了解事實真相,能變的是寂滅,所變的哪裡會有真實?所以「諸法緣生」,佛講得太多了,因緣生法。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體,它的自體是什麼?寂滅的性體,這是它的自體,所以體是空寂。相有性空,事有理空,這才是事實真相。明白這個真相叫看破,看破之後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戀,決定不會吝惜,這個心永遠斷掉,這叫布施波羅蜜。我在這裡句句跟諸位講的是真話,可是這個境界很難做到,什麼原因做不到?佛說得沒錯,第一個聞經太少,第二個原因無始劫來煩惱習氣太重,所以你依舊是不得其門而入,原因在此地。聞經是多麼的重要,一天兩個小時不行,兩個小時聞經提醒你,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還有二十二個小時迷惑顛倒在打妄想,你想想看怎麼能成就?

  古時候寺院叢林,世尊在經典裡面也常說,每一天二時講經。世尊所講的二時,是古印度計時的單位,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我們現在用的計時單位是國際上通用,把一晝夜分成二十四個單位,我們中國人稱為二十四小時。小是什麼意思?它比中國古時候計時單位小。中國古代計時單位,是將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中國用的代表字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用這個來代表。我們中國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個時辰,小時。可是古印度計時單位比中國還大,我們在佛經上常常看到,晝三時、夜三時,他們把晝夜分為六時,我們在佛經上看到。他們稱白天這三時: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這是白天的三時;夜晚三時稱為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這是六時。所以古印度的一時,是我們現在的四小時,世尊講二時講經不就是八個小時,我們每天聽經聽八個小時才夠標准。

  我們想想佛的話有道理,每一天聽經八個小時,再加上念佛八個小時,大概打妄想的機會就比較少,所以才能把你無始劫的習氣,把它化解掉,能化解掉你就開悟;不能化解你這個功力也能把它伏住,不讓它起現行。所以我跟大家說,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是聞經太少。可是你們要問:我一天聽八個小時誰給我講?真的,你找不到人給你講;可是現在行,現在有錄音帶。錄音帶我勸諸位同修一天聽一個,不要聽多,這一個反覆的聽;如果這一個錄音帶是一個小時,你就聽八次,一遍一遍的聽,這叫長時期的薰修,你才會聽懂。一遍聽不懂,聽第二遍有新意思,聽第三遍解得就更深,聽的遍數愈多愈好。古來大德求學都用這個方法,在古代最著名我們曉得道宣律師,唐朝時代律宗的祖師道宣律師,道宣律師聽《四分律》聽二十遍,那個時候真難,真不容易;哪個地方有法師講《四分律》他就去聽,他的二十遍是二十個地方,二十個人講;人家求學那種精神毅力,我們要學習。唯有多次長時間的薰修,才能夠伏住煩惱,才能夠開啟智慧,哪裡是聽一遍你就會開悟,沒這個事情。

  今天我們在此地講《無量壽經》、講《華嚴經》,你們同修要求要講得詳細一點;可以,反正我們不受時間限制,我們可以長講。大家能不能得受用?不見得。講前面你不知道後面,聽到後面前面忘光,這些都是事實。你要想真正學《華嚴》有方法,我們每一堂課都有錄相、都有錄音,你把錄音重復,每一天重復多少遍,锲而不捨,給諸位說你的心是定的,你心裡面妄想雜念就伏住了。沒有時間打妄想,沒有時間去起妄念,久而久之,你不知不覺就成就禅定。這個禅定不是盤腿面壁,這個禅定的功夫高,面對著花花世界你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你的念頭思惟經義,你天天聽經,你天天在思惟經義,時節因緣成熟豁然大悟,你就契入華嚴境界,你就得華嚴三昧,或者你得念佛三昧,它真有效果。所以現代人發明這些高科技,我們要好好的利用它。

  現在只要你肯發心學習,說實在的話,緣比古人殊勝太多太多了。古時候你聽講經,你要不是相當好的根器,你聽一遍能記住、能理解,你才能有受用。如果一遍記不住,不能理解,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面種個善根,種個遠因而已,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因為沒有機會重復的聽,沒有機會長時間的薰修,現在利用科學工具,這個問題解決了,這一點今人比古人的福報要大多了。可是問題你肯不肯用?如果古人得到這些工具,我們肯定相信,學佛成就的人要增加很多倍,這是我們能夠肯定的,他們真干。很可惜在那個時候這些科技沒有發明,他們沒有遇到這樣殊勝的機緣,我們生在這個時代跟古時候比,有殊勝也有不及之處。這一些理事我們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懂得怎樣去修學,怎樣去修布施,心地對於世出世間法一塵不染、一絲不掛,你的布施波羅蜜就修圓滿了。

  如其不能,那就修福。修福,佛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說得很多。我們每個人今天生到這個世間,大家得人身,你為什麼會得人身?佛在經上講,過去生中你修過「五戒、十善」。佛家講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你做到了,一生都能夠信守而不毀犯,佛說這是你得人身的條件;過去生中曾經修過這個因,好不容易這一生才得人身。沒有遇到佛法,像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給我們「倫常」,古聖所講的五常,五常跟五戒完全相同,講的是「仁、義、禮、智、信」;仁是不殺生,義是不偷盜,禮是不邪YIN,智是不飲酒,信是不妄語,古聖先賢教化眾生,能夠信守可以得人身。佛家講這叫引業,引導我們到這一道來受生,得人身。雖然大家都得人身,每個人福報不相同。有人一生享福,有人一生日子過得很艱苦,這又是什麼原因?這個原因就是六波羅蜜。你在六波羅蜜裡頭,這六條沒有好好的去修,所以雖得人身,生活過得很艱苦。別說你在人間,如果你生天,天的引業是「上品十善、四無量心」,你生天,天人福報也不一樣。不過大多數天人都享福,還有少數天人很貧窮,不如我們人間富貴人家。什麼原因?他有天人天道的引業,沒有天福,可見得修福還是很重要。所以種善因得善果,種福得福。

  佛告訴我們財富從哪裡來的?財富是果報。這個世間有人發大財,有人很貧窮,決不是說這個人很能干、很聰明、很走運,比他能干、比他聰明、比他走運的人還多,為什麼那些人不發財?為什麼偏偏他發財?命裡頭有的。命裡頭怎麼有的?過去生中修的。佛告訴我們修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所以他有財富,我們知道前生修財布施多,他這一生才得財富;如果他沒有修財布施,他這一生再聰明、再能干,日子還是過得很貧苦。由此可知,你要想得財富,你一定要修財布施,你施得愈多你得到的也愈多,施與報一定成正比例,這才是真正的道理。世間沒有一樁事情僥幸而成就,沒有,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給你定的?自己定的,不是別人定的。佛說聰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報,法布施開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謂無畏布施,別人有苦難,我們伸援手能夠幫助他,能夠安慰他,使他身心得到安穩,離開一切憂慮恐怖,這一類的事情,都叫做無畏布施。所以修這三種布施,才得三種殊勝的果報。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冷靜去觀察施報的事實,給自己做修學的參考。得大福報的人,我們講那是福慧具足,有財富,又有聰明智慧,又健康長壽,這個人在世間福報是相當的圓滿了。可是這一生享完之後,他在享福的這一生當中也做一些好事,但是跟他的福報不成比例,我們就知道他來生的福就降等,這個樣子每況愈下。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實話,六道眾生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這都是事實。三善道裡面,壽命最長的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三惡道壽命長的,阿鼻地獄、無間地獄,壽命無量劫。我們在經上看到無量劫、無數劫,不是八個大劫,無數無量大劫。佛說這些話,我們聽到真正是寒毛直豎,太可怕了!如果聽到還若無其事,給諸位說那就古人講的「麻木不仁」,這個人麻木,不知道利害。其他的不談,切身的利害給你說出來你都不明白,你還能救嗎?一轉眼又回到三途去報到,三途是老家。佛給我們說這些話,我們要有精進,要覺悟、要警惕,這個事情不是好玩的,不是開玩笑的。

  覺悟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積極求出離,出離六道輪回。有沒有方法出離?有。佛說的許許多多法門,無一不是出離的法門。佛又怕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業障太重,修學一般法門不能得力。阿彌陀佛無量的慈悲,在西方極樂世界建立道場,西方極樂世界跟諸位說是「大彌陀村」,歡迎我們無條件到那個地方去修學。我們這個地方李木源居士發心建小彌陀村,也是無條件的,不收諸位一分錢,只要你肯念佛肯去,你真的覺悟了。覺悟的人才求往生,覺悟的人希望這一生當中,決定脫離六道輪回,住進彌陀村就是幫助你、滿足你這個願望。所以極樂世界是大彌陀村,接納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希求出離六道輪回、出離十法界的這些人,阿彌陀佛統統收容。這種悲願仁慈,盡虛空、遍法界找不到第二個,所以諸佛如來贊歎阿彌陀佛,就在這個經上說,「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贊歎。

  我們想這一生成就一定要行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捨,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裡的捨,要捨得干干淨淨。心裡面把你的憂慮牽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掉;在日常生活事相之中,只取所需就好。自己縱然有大福報,我也只取所需,只受用生活水平有限的這些資源就夠了,不要過於享受。你有福報,你是可以享受,為什麼不肯過分的享受?佛教我們「以苦為師」,生活過得樸實一點,警覺的心會常常提起。如果一放逸、一懈怠,過分的享受,這個世間很美好,西方極樂世界不想去了,這是佛給我們講,我們這個世間「富貴學道難」。你說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好、怎麼好,沒見過,我現在這個生活太好,樣樣都如意,在社會上有財富、有地位,一切都稱心如意,不想求生了。

  所以佛教給我們你要真正有警惕的心,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減少,減少到最低的限度,每一天三餐能吃得飽,衣服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足矣!不要過分享受。過分享受容易懈怠、容易墮落,這是諸佛菩薩給我們的忠告,我們要記住;仔細想想,愈想愈有道理。我們有多余的福報,布施給一切眾生,與一切眾生共享,這是真正的樂事,這是佛菩薩的行持;唯有佛菩薩能與一切眾生共同享樂,所以有福大家享。自己受用跟大家要平等,絕不超越,這樣才好,永遠保持高度的警覺心,求出離心,你的煩惱自然輕,智慧自然增長,對於出離、往生你也真正有把握了。所以布施的心,布施的行為,布施的事,永遠不間斷,「常行」,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認真努力去效法。我們在這部經上,阿彌陀佛、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的布施,他做了榜樣給我們看。

  一切布施當中,最重要的、決定不能忘記的是「法布施」。法布施是什麼?我們今天印了很多的經典,印了很多佛菩薩的形像,制作許許多多的磁帶、錄相帶,到處結緣布施,是不是法布施?不能說不是法布施,法布施之小者。今天中午我們在二樓客廳,茗山老和尚、仁德老和尚,我們很難得聚會在一起。兩位老和尚非常感歎,現在在中國,在世界各個地方,講經說法的人太少了,想辦佛學院,想辦佛教大學,找不到老師,怎麼想也是空想,也不能夠實現。諸位同修想一想,法布施應該要怎麼做?我們今天做的這些法布施依舊無濟於事,真正法布施在培養人才,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就永遠不會中斷,這是法布施。我們現在也正在努力將培訓班擴大,來辦佛陀教育學院,這是法布施。只能說比以往進了一步,有沒有做圓滿?沒有。要怎樣才能做圓滿?諸位真正發心作佛、作菩薩,這個法布施才圓滿!

  佛在經上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那是真正的法布施,圓滿的法布施。我對於佛的教誨接受,這個接受具足「信、解、行、證」叫做受持,你要不具足這四個字不叫受持。受持這兩個字也常常被人誤會,我受持《無量壽經》,什麼叫受持?每天念一遍叫受持,這個完全錯了;每天念一遍只能說讀誦,這不是受持。受持要具足「信、解、行、證」,我對於這部經深信不疑,我對這部經裡面所說的能夠理解,能夠落實在自己生活,真正把它做到;佛經裡面所講的道理,所講的方法,所講的功德利益,我真正得到,這是證。「信、解、行、證」少一個字,受持就不圓滿。所以自己真正能做到,為人演說,表演給人看。像《華嚴》末後五十三參,善財童子與諸位善友,把佛法做出來給人看,這叫演。說是人家來問,詳細給他講解。我們建講堂,每天在講堂裡面開講,這叫說。做出來給人看,那叫演。演是身教,說是言教,受持是意教,「身、語、意」三輪教化,這才是佛家的家業,如來家業。

  佛在經上講的句句話,字字沒有講錯,很多人讀經意思錯會,意思淺解,意思解偏差,所以真實的利益永遠得不到。得不到,反過頭來,他不檢點自己,不反省,還認為佛經不太可靠,還要懷疑聖教,造嚴重罪業,造成自己的障礙,他怎麼能開悟?怎麼能契入?這些道理一定要懂。不懂,布施這個法門,你沒有辦法修,你不會修,你所修的不盡如理,不盡如法。當然也能得一點小果報,人天小福,真實殊勝功德利益,你得不到。這些總而言之一句話,還是聞經太少。我們想一想,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佛是個再來人,不是凡人,一天說八個小時,一天說二十四小時他也不累,不像我們凡夫,說多了就累了,他是永遠不疲不倦,這是佛對眾生無比的恩德。

  當年有那麼多人跟隨著他,常隨眾!常隨眾,我們現在經上所記載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出家弟子,跟著佛出家,參加這個僧團,不離開世尊一步,這記載的。沒有記載的,諸位要曉得,比這個人數還要多。在家的弟子,在家弟子不會說是常年跟世尊,他在有空閒的時間會追隨一段時日,跟釋迦牟尼佛幾個月。我們想像當中兩、三個月,半年、一年,這種人一定很多很多;三年、五年,這一類的弟子沒有記載在經書上。可是我們在經書上常常都看到,除比丘眾之外,有菩薩眾、有天人眾,那個人裡頭,就包括沒有記載那些人。像我們現在在此地建立講堂跟念佛堂一樣,居住在新加坡的同修,天天來參加,每一堂我都看到你們來聽經,你們到這兒來念佛。可是新加坡以外的地區,你們到此地來,來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一個月、兩個月很多,這一類都不屬於叫常隨眾。我們今天情況如此,世尊當年在世又何嘗不如此?

  由此可見,法緣法會的殊勝,因緣的希有,只有真正覺悟、真正認識佛教育的人,他才肯好學,他才能學成。學成之後為別人做榜樣,到這個地方來學一段時期氣質改變,叫變化氣質;你回去之後,你這些朋友、同參,看到你之後覺得你不一樣,出去之後時間沒多久,果然就有改變,於是他也想到這裡來學,就受你的影響。你影響這些人到這個地方來參學,你就是接引他們,度化他們。所以我們自己學了之後真正做到,自行便是化他。不是自行之外,另外有一套化他,沒有。自行跟化他一樁事情,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就是化他,一而二,二而一,你才稍稍涉入佛法的門檻。

  第二「持戒」。戒,不僅僅是世尊為我們制訂的這些戒條,戒條裡面所規定有一部分是永久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超越時空,不受時間限制,也不受空間限制。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不受時間的限制,世尊在三千年前,現代外國人說是兩千五百多年前,我們中國典籍裡面記載是三千多年前。不論是兩千五百,是三千,總而言之,這個時代很久遠了,那個時代跟我們現在時代絕對不一樣,佛制訂的戒條在那個時代適用,到現在這個時代還適用,這就叫超越時間。戒條裡面哪些?我們現在所講的「根本戒」,這是決定超越時間。關於生活儀規、威儀那一部分不能超越時間,古今生活方式不一樣,許許多多制度不相同,意識形態不一樣,因此那個時代成為歷史,過去了。可是我們要懂得它的精神,不違背戒律的精神,想想現在應該怎麼作法。這是講時間上的問題。

  空間呢?世尊當年教學游化是在印度,古時候的印度,那時候交通不便,世尊沒到中國來,他的學生們也沒有到新加坡來。而且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他們的歷史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樣,思想信仰也不相同,因此除根本戒之外也不能超越。根本戒無論是在哪一個地區,無論在哪一個國家,無論信仰什麼宗教,大家都認同,那這就超越空間。「不殺生、不偷盜」,無論哪個宗教都有這個戒條,這超越了。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沒有人說殺生是可以的,偷盜是可以的,沒有。所以根本戒,佛法裡面根本戒是四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對於時空還不行;佛制訂的根本戒是四條,確確實實超越時空,我們一定要遵守。不飲酒這一條戒,佛說得很清楚叫遮戒,其余四條戒叫性戒;換句話說,無論你受不受戒,無論你懂不懂戒,你犯了都有罪。不能說是我沒有受過戒,我犯沒有罪了,沒有那個道理;你沒有受過戒,犯了還是犯罪。但是不飲酒這一條,你要沒有受過戒,不犯罪。佛為什麼制訂這一條戒?酒能亂性,酒醉了之後就干些殺人偷盜,就干這些事情。所以叫你不飲酒,是保持你的頭腦清楚,不至於迷惑,不至於犯罪,是這個意思。酒戒屬於是防范你犯罪,飲酒本身沒有罪過,是防止你犯罪的,把它也列在重戒之中,這算是大戒;雖不是根本,它算是大戒。這屬於戒條。

  除戒條之外,這個戒,持戒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這是講諸佛菩薩生活規范、生活的典范,他們的生活就是我們的典范,在他們生活當中流露出來非常自然,我們要學他,要學習。在廣義,佛所有一切經教我們都要遵守、都要學習,這是持戒。這個戒就是佛祖的教誡,他所教導我們的這一些訓誨,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所以戒律的范圍就大了,在佛門裡面也把它歸納為三大類。一類「律儀戒」,這就是佛所制訂,有明文規定,律儀;明文規定,包括我們現在世間,所有一切的法律,所有一切的規約,它都是有文字記載,這就屬於律儀。

  每一個國家地區,每一個時代不同,這是我們講到佛法要知道現代化與本土化,佛法才能常住世間。如果佛法不懂得本土化,不懂得現代化,它一定在印度那個地區早已經就變成歷史,怎麼能傳得下來?能夠傳下來是超越時空,超越時空一定要適合各個地區的現代化跟本土化;除了根本戒之外,所有的戒律也要現代化,也要本土化。像中國唐朝時候,百丈大師所立的清規,那個清規就是古時候戒律的中國化,那時候唐朝唐化了,我們今天講的現代化、本土化,戒律的現代、本土化。現代我們的生活隨著科技,科技日新月異,我們人文生活也受了影響,也跟著起變化,所以諸位知道,法律每隔幾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要修訂?修訂就是時代不一樣,隔了幾年那些法律現在不適用了。所以不斷的修訂,不斷的現代化,不斷的適合於地方化,我們地方大家在生活這個地區便利。所以法令規章時時在修改,有些法律一年修改兩、三次,甚至於連憲法每隔幾年要重新檢討一次,修訂條文,都是這個道理。

  除律儀這一部分之外,佛還給我們講「攝善法戒」。攝善法是沒有明文規定的,可是這些事情是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社會,我們今天講與社會安定繁榮、與世界和平幸福有關系,雖然佛經裡頭沒有說,世間法律明文也沒有說,也沒有規定我們要做,我們應當要做,這是攝善法戒;知道這是善事,沒教我們做,我們也要做。還有一類叫「饒益有情戒」,因為攝善法戒裡面有自利利他,饒益有情戒對一切眾生有好處,可能對自己沒有好處。要不要做?要做,捨己為人。總而言之,我們一定要懂得,是以一切眾生福利在我們個人幸福之上,這叫慈悲心,這是菩薩心。菩薩能夠捨己為人,犧牲自己成就別人,饒益有情。

  由此可知,持戒的范圍非常之廣。我們通常用現代的話來說來解釋持戒,我常說「守法」,這個大家好懂,持戒不太好懂,還需要解釋,用守法諸位概念比較更清晰。遵守佛的教法,遵守國家的法律,遵守地方上的規約。我們到人家家裡面,也有人家的禮節,也有人家的家法;到一個道場,一個道場也有它的規矩,一定要遵守。我們能守法,才能得到大眾的歡迎,才能與大眾和睦相處。所以到一個地區,一定要了解這個地方的法律,要了解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我們在這個地方言行舉止不要觸犯;不懂要常常問,所謂是入境要隨俗。這是持戒的現代化與本土化,我們這條才能做得如法,如理如法,我們一般人講是合情、合理、合法,這樣才做到圓滿。

  第三是「忍辱」,意思就是要忍耐。忍耐在佛經的翻譯把它翻成忍辱,這是過去翻經法師們有意用這個字。在古時候最初接觸佛法的是士大夫階級,要用現代的話來說,中國的知識分子;佛教傳到中國來最初接觸的是一批知識分子,帝王大臣、知識分子,他們最初接觸的。在中國士大夫階級裡面,我們在古書裡頭見到,有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就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有骨氣,可以殺頭,不能侮辱。這些翻經的法師聽到這個話,「忍辱」,辱都可以忍,那還有什麼不能忍?所以特別用了這個字。這不是六波羅蜜的本義,它的本義是忍耐,特別在中國翻譯用了這個字;也就是中國人把侮辱看得太重,過分的執著,這些大師們有智慧,希望把你這個執著打破,不要太認真,不要太計較;辱也應當要忍,取這個意思。

  忍辱裡面佛將它也歸納為三大類。第一個對人,我們講對人事,也就是人為的災害,人為的加害。小者,別人對我們不諒解,對我侮辱,對我毀謗,對我障礙,甚至於對我陷害,統統能忍,決定沒有報復的念頭。為什麼不可以有報復的念頭?一定要懂得,這裡頭決定有因果的因素。他毀謗我、陷害我,他為什麼不毀謗他、陷害他?所以我們一定要自己去反省,自己去思惟,這個果報必有前因。前面的因,或者是我在過去生中用這個態度對他,他今天因緣聚會他對我的回報,我明白我應當承受,不再計較,我們的恩怨在這裡就化解了,好!佛教給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我們決定不跟人結怨。受冤枉決定不能避免,為什麼?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愚癡無知,我們跟一切眾生結過多少怨,今天受的這些災難,要想想應該的,沒有話說的,所以在一切不如意的逆境之中,我們就坦然、泰然度過,也歡喜接受。這真正叫消災免難,你的業障、你的災難,就這樣消除掉,來生就沒有了,帳結掉了,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學佛的人要想學菩薩,決定不跟任何眾生結冤仇,我們只有化解,決定沒有再結的道理。什麼樣的災難、什麼樣的苦都要受,印光大師所謂,縱然被別人五馬分屍,殘酷刑罰而死,也沒有一絲毫怨恨心。佛經裡面諸位念過《金剛經》,《金剛經》裡面提過一個故事,但是說得很簡單,「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諸位要知道多一些,在《大涅盤經》裡面,《大涅盤經》這一樁事情記載的文字多,說得詳細。忍辱仙人他能忍受,不但沒有報復的念頭,一念怨恨的意念都沒有,佛說這是忍辱波羅蜜圓滿的現象。所以別人無緣無故的加害於我們,豈不正是成就我們忍辱波羅蜜嗎?要不然這個法門到哪裡修?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不但沒有怨恨還感謝,感謝他給我機會我在修忍辱波羅蜜,如果沒有這些惡人、逆境來折磨,我們忍辱波羅蜜沒地方修。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這些人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是我們的大恩人,我們怎麼可以用惡心來對待恩人?

  同樣一個道理,別人對我有好處,常常愛護我、關懷我,這是順境,順境也要修忍辱波羅蜜。為什麼?如果不修忍辱,你會增長貪心、貪戀,那也糟了!逆境生瞋恚,順境生貪戀,都墮落了,大家不要認為惡人討厭,善人也討厭。你要沒有智慧,兩邊都墮落,不是墮落這邊,那邊也會墮落,往往墮落得淒慘不比逆境,不比惡人這邊。所以人生確實是險道,順境裡頭把握著自己,決定不能夠墮落,不能夠生起貪心。我今天早晨跟大家提到,居士林現在的伙食不錯,二樓的餐廳我看比「宏國」超過,不在它之下。怕的是大家看到這麼多菜色,做得這麼好,做得這麼干淨,你端起盤子每一個菜夾一點已經過分,你就吃得太多了,對你的健康有妨礙。這是順境,這麼多人熱心供養,順境!自己要有智慧,在裡面只取所需,我幾樣吃飽就可以,不要吃得太飽,吃個七分、八分就可以,千萬不要貪圖,把自己的身心搞壞了。身怎麼?吃太飽不容易消化,你容易得病,腸胃病,你身壞了。心怎麼壞?起了貪心,這個也好吃,那個也好吃,你起了貪心,所以你身心都受了妨礙。

  我沒有叫他少供養一點,為什麼?人家修福。也是這麼多人吃飯,大家口味不一樣。所以我們去拿菜選擇自己喜歡吃的,選擇個三、四種就夠了,不要每一樣都去拿;每一樣都去拿,貪心!貪心!只取自己所需要,取幾樣就很好了。所以自己要保持高度智慧,這都是修忍辱波羅蜜。吃飯都是修忍辱波羅蜜,看你能不能忍?由此可知,忍耐是在生活當中。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要知足,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知道自己的需要,適可而止,這就是忍辱波羅蜜,所以忍辱波羅蜜實在講就是修知足常樂。這是我們講對於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裡面也有逆順。

  第二種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物質環境,這個范圍包括得很廣。我們在一生生活當中,有順境,也有逆境。尤其是自然環境,在一年當中有春、夏、秋、冬的變化,新加坡靠近赤道,這是個常夏的地區,一年只有一季,我們長年生活在這個地區,似乎沒有什麼感覺。可是現在由於生活富裕,交通便捷,假期大家都出去旅行、出去度假,你所到達的地區,生活環境跟此地不一樣,如果你要到北方去,北方現在是冬天,你對於寒冷你要能忍耐,你要能夠忍受。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一些規矩。譬如我們在此地你們開車,駕駛是坐在車的右面,在台灣汽車駕駛就坐在左面,如果你到那個地方自己開車,你得要適應環境。這都是需要,講適應就是講要忍耐,你居住的時間短,你有短短幾天的忍耐,你居住的時間長,那你就要長時間的忍耐。這是說我們對於自然環境變化,你要有忍耐,你才能夠適應。

  第三種佛說的叫修學。修學包括世出世間法。我們想學一樣東西,不是幾天、幾個小時就能學會,一定也是長時間。世間的教學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在求學過程當中,如果沒有毅力、沒有恆心、沒有耐力,你的學業不能完成。修道亦復如是,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是長時間,不是短時間。淨土法門在一切法門裡面,大家都說這是「易行道」;易行道是跟其他法門比較它容易,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是與其他法門較量,這個法門比較容易;還是要有耐心、要有毅力,你才能修成功。

  這一部《無量壽經》,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確實它不算是分量長,也不算是很高深,非常適合於現代人修學。經典的文字淺深適中、長短適中,夏老居士的會集功德無量無邊,帶動末法往後九千年有緣的眾生,必定是因這部經典而得度,從這部經典裡面,奠定了「信、解、行、證」的基礎,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可是經文雖然不長,也得有耐心,從頭到尾念一遍,我勸諸位不要念得太快,念慢一點,把它的意思念出來,你才真有受用,古人常講「隨文入觀」,這一句話很重要。隨著經文我們就契入境界,這叫會念。不會念的只是念文字,念完之後是什麼?不知道,什麼意思不曉得。

  所以讀誦千萬不要趕時間,我念得很快,半個小時就念完、就交差了;這是對佛菩薩敷衍,好像是念給他聽,與自己不相干。早晨念一遍,或者念兩遍,有人發心念三遍,都念得很快,交差了,我是好學生,我一天念三遍,其實「信解行證」完全都沒有,這個念等於白念,那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諸位要曉得,念經字字句句與信解行證相應,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要相應,「阿彌陀佛」四個字你念的時候,裡面也具足了信解行證,你的功夫怎麼會不得力?你怎麼會沒有成就?我們今天只在表面上做工作,沒有在實質上下功夫,所以怎麼樣修都是隔了一層。這樣一來你沒有耐心,你怎麼能成就?念佛要有耐心,讀經要有耐心,學習要有耐心,修法裡頭要有忍辱你才能夠成就。尤其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更需要很大的耐心。

  現在我們佛學院跟彌陀村的籌備工作相當順利。李居士今天中午告訴我,楊厝港那邊的學校他們決定搬走,他要求的時間是給他兩個月的時間,他搬走,李居士希望愈快愈好。搬走之後,這個地方我們接收過來,我想油漆粉刷稍微裝潢一下,大概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們就可以搬進去,我們的培訓班就變成佛學院。佛學院的課程,預科一年,正科三年,研究班三年,全部的學程是七年,你要有耐心念七年你才畢得了業,你要沒有耐心那你就不能成就。七年念什麼東西?一門,一門深入你才能成就。念哪一門?同學們自己選擇,我們不限制。你自己喜歡哪一門,選定這一門,七年的功夫,一門深入。

  選擇一部《佛說阿彌陀經》,也要學七年,不能說我選個小的,我幾個月就可以畢業了,還是要學七年,《彌陀經》有得學!預科裡面一年,我有個想法,學圓瑛法師《彌陀經講義》。正科班裡面學《彌陀經要解》,《要解》有兩個近代人注解,圓瑛法師有《要解講義》,寶靜法師有《要解親聞記》,這兩樣東西夠你三年學的。研究班的三年,學蓮池大師的《疏鈔》,一部《彌陀經》也要學七年。七年之後,你把《彌陀經》研究得透徹,你到外面去講《彌陀經》,人家合掌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來給我們講《彌陀經》,才能成就。我們將來佛教學院,甚至於將來演變成佛教大學,我們學生都是一門深入,我們跟其他的學校裡面排課程、教學的方法不一樣。我們這個地方「佛學院」名副其實,我們這裡頭是來學作佛,是學作菩薩,不是干別的;學作佛、學作菩薩,跟其他的不一樣,決定不相同。這是講你修學「忍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三十八集)  1999/1/1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38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六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我們看這一小段。在這段經文裡面,是說明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心,發心的經文一共分為六個小段,這是第四小段「悉令成佛」。四句偈文裡面,具足了四弘誓願,這一開端就把菩薩行門為我們說出來了。什麼是菩薩行?就是經論裡面常講的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含義無限的深廣。我們一般凡夫也學著修布施、持戒、忍辱,那算不算菩薩行?不能算菩薩行。為什麼?因為你沒有菩薩心,要有菩薩心修的才是菩薩行,沒有菩薩心學這幾樣東西是裝模作樣,學菩薩的樣子那是學不來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發心,發心在本經前後文都說到。佛是什麼樣的心?佛是什麼樣的願?這是我們首先要明了的。修學大乘的人,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能說他不努力,我們同學當中在家、出家,勇猛精進我們見到了,日夜不眠不休在這裡修學,成果怎麼樣?實在講都是平平。這個原因究竟在哪裡?原因是你沒有發菩提心。

  本經世尊教導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三輩往生」這一品裡面說得好,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一向專念做到了,發菩提心沒做到,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因為兩句話你只做到一半,另外一半你沒有做到,所以不能往生。為什麼一定要發菩提心?因為極樂淨土是大乘,大乘法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觀經》三福這是教我們修學扎根,三福裡面第三條第一句就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叫菩薩。三福後面一條四句裡面,末後的兩句就包括了六波羅蜜,「讀誦大乘」是自修自學,「勸進行者」是化他,自行化他這六條就用上了,六波羅蜜就落實,你想這多重要!

  什麼叫菩提心?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你真正覺悟了。怎麼樣才算是真正覺悟?我們在一切經論裡面常常看到,二乘人沒有菩提心,哪是二乘?阿羅漢、辟支佛,所以他不能成正果,他所成就的在佛法裡面是小果,不是真實的。四聖法界裡面,除了聲聞、緣覺之外,還有菩薩、還有佛,天台家所講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就是的。這些佛實在講並不很高,在十法界裡面沒有突破十法界,什麼原因?沒發菩提心。菩提心要是一發,這個人了不起,就超越十法界了。為什麼說菩提心一發,就出了十法界?菩提心太大,十法界圈子太小,把十法界圈子擠破就出去了,就這麼個道理。心要大,大乘經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個心叫菩提心,菩提心是周遍虛空法界,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心?這個心一發,在《華嚴》裡面說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初住叫發心住。住什麼?住如來之所住,一切諸佛如來就住菩提心。換句話說,永遠不失菩提心,永遠不退菩提心,這叫發心住。這個人華嚴會上所稱的法身大士,般若會上所說的諸佛如來,他真的是諸佛如來;又如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有沒有見性?見性了。見的是什麼性?虛空法界是自己的心量,那就見性了,那就明心見性。

  我們的心量太小、太可憐了,起心動念只知道有自己,只知道一個小家庭、一個小團體,你的心包一個國家、包這一個地球,不行,妄心邪見。在世法裡面講,這是很了不起,英雄豪傑,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可是不能解決問題。我們愛這個世界,關懷這個世界,其他世界呢?現在科技發達,大家都有個概念,除了我們這個星球之外,還有別的星球,我們這個星球上有人,高等的生命,其他星球上也有。這麼多年來,盛傳外星人到地球上來訪問,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飛碟,飛碟是什麼?外星人,他不是神仙,他是人。如果是天神、是鬼神,到人間來不需要用飛碟,不要用交通工具。要用交通工具,我們要飛到別的星球上,人家要飛到我們這邊來,統統是人,人道,不是天道;天道的人不需要用這些機械。凡是用機械動力,來幫助你在太空當中旅行,全是屬於人道。我們如果只愛護地球的人,不愛惜其他星球上的人,還會發生星際大戰,怎麼能解決問題?

  所以真正解決問題、徹底解決問題是佛菩薩,佛菩薩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個星球都沒有捨棄。不但一個星球沒有捨棄,佛家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那個一人是什麼?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個眾生,都不捨棄,這個心量多大。發菩提心的人,就像慈母愛護他的子女一樣,子女很多沒有一個不關懷,沒有一個不愛護,這種的動力世間任何力量都不能夠相比。為什麼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永遠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遍法界隨類應身,隨機說法?這是菩提心。我們有沒有這個心量?這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今天真心本性為什麼不見了?佛告訴我們這是迷失,你迷了。諸佛菩薩是覺悟,覺悟是這樁事情,迷也是這樁事情,這樁事情的本身沒有迷悟,迷悟在人。所以覺悟了的人,常行布施、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他是菩薩。我們迷人,迷人是在那裡學,學得都不像,你仔細觀察你就能體會得出來,學不像的。這才有所謂是發心修行,發願在先,你要先發心。

  可是發心,我們在三福裡面仔細去觀察,它是第三個階段。學佛必須要從基礎上奠定根基,根基在哪裡?在「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根。諸位要是真正明白體會到,今天所有修行的人為什麼不能成就?功夫為什麼不能得力?你把這個原因就找到了。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孝順父母學起,你有沒有盡孝道?從奉事師長學起,我們中國人講孝親尊師,這四個字做不到,你在佛法上無論怎麼精進,無論怎麼用功,說老實話,你的功夫不會得力,你怎麼可能有成就?這個六度,我們初學的人,六度到哪裡修?到家裡頭去修。怎麼修布施?孝順父母就是修布施,你以你的勞力奉事父母,這是布施。對父母應該講供養,供養父母,很細心去照顧父母的生活,這是內財布施;照顧他,為他服務,伺候他。以我們的智慧,在他日常生活當中,他有些習氣嗜好,我們都能想到,無微不至的伺候,這是屬於法布施。勞力、財力的供養是屬於財布施。能夠使他安心、使他快樂,離開一切憂惱,是無畏布施。三種布施從哪裡做起?從對你父母做起,對你老師做起。

  老師教導我們、啟發我們,我們才開了竅,才有智慧,才懂得這些事情,老師的恩德怎麼能忘記?常常懷念老師,只要知道老師還在,逢年過節,總要有個關懷、有個表示;有空閒的時間要常常去看看老師,老師有什麼缺乏,跟父母一樣要照顧到。老師是很辛苦的,特別是過去世,不像現在,現在學校的老師拿薪水,從前沒有。從前老師教學,學生對老師的供養是隨意的,家裡面富有供養多一點,家裡頭貧窮沒有供養,甚至於很清苦的人,老師還要補貼學生,這個在現在看不到了。從前老師是讀書人,老師懂得道德仁義,他是社會的楷模,他不重視物質生活,他重視的是精神生活,全心全力照顧學生,你說這個恩德多大?不但對受惠的學生,對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民族,他有真實的大功德。

  古時候中國社會也有階級,但是不像印度那麼樣的嚴格,中國階級也是四種:士、農、工、商。士就是讀書人,知識階級,在社會裡頭這個地位最崇高,可是讀書人都非常清苦。哪些人有錢?經商的人有錢,經商人在社會地位擺在最後;現在顛倒了,現在有錢是第一,念書人已經排名排到末後去,已經排不上了,你說多悲哀,社會怎麼會不大亂!社會的動亂,動亂的根源我們明了、我們曉得,我們要認真努力來做,喚醒社會大眾,知道功利主義缺陷很多。這些總歸結都屬於教育問題,古時候的教學跟現在教學的觀念,我們現在講教育哲學,完全不相同。有心人士、志士仁人,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要深入去探討,才能真正幫助這個社會解決問題,達到社會長治久安,求取一切眾生真正的福祉。這樣的人就是菩薩,有沒有?我眼睛裡所看到還不在少數,真有菩薩;沒有菩薩我們這個道場就不能建立,沒有菩薩我們理想當中的彌陀村就不能成就。菩薩怎麼來的?一定要自己發菩提心,才能夠與諸佛如來、菩薩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之道絲毫不爽;這是真實的,不是假的,一定要以真誠心求感應。

  所以真正是個菩薩決定是『常行』,這裡頭特別要注重這兩個字。世間人想學菩薩行,沒有學幾天就退心,保持不久,為什麼保持不久?沒有菩薩那種觀念、那種認知,沒有菩薩的德行,沒有菩薩的心量,想學菩薩的行為學得不像。菩薩的心,這個心說不盡,我只是說了一條:「心量大」;所以我們要學大心量,要能夠愛護一切眾生。菩薩的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白,真的了解。剛才還有一個小朋友問我:宇宙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問得好。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往後又如何去演變?佛經裡頭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歷代的這些老師們不說出,能不能說出?能說出;一句話可以解答,不答。為什麼不答?教你自己去悟。你能夠悟到是你自己的,你真的入境界了,跟你講了你不能夠悟入,你是聽來的,不是自己的境界。這是真正好老師不忍心干的,為什麼?把你的悟門堵塞,你不會開悟。

  可是我們看看現代這些眾生,要叫他開悟不太可能,你怎麼逼他,逼他一輩子,我看他也開不了悟。所以我的教學跟古人就不一樣,古人是不說出,我就把它說穿了。說穿的確不是好的教學法,說穿之後希望你去證實,你要不能證實,你也不可以怪我,我害了你;我並沒有心害你,我還是有心幫助你。所以在經論裡頭,無論是佛說法,祖師大德的注疏,那個話都很含蓄;我跟你們講,統統給你講清楚、講明白。雖然說清楚、說明白,依舊不是自己的境界,如何能夠把它變成自己的境界,這是功夫,這才是真實的受用。這樁事情非常非常困難,現在眾生實在就是《地藏經》上所說的,業障深重,剛強難化。尤其現在我們這個生活環境不好,不僅是亂世,是大亂之世,不僅是五濁惡世,是濁惡到了極處,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環境當中。這種現象,現在一般人講知識爆炸,知識真的爆炸了,比原子彈還厲害,把你的正知正見全都擾亂掉;你每天所看到、所聽到、所接觸到,都是邪知邪見。邪知邪見,久而久之變成自己的知見,所謂是先入為主,變成一種成見,成見不容易轉變。這在教學上,非常困難、非常痛苦的一樁事情。

  我在年輕的時候求學,遇到幾個善知識,他們每一個人對我都非常愛護。憑什麼?就是我的頭腦簡單,接觸的東西太少,他們就看得很寶貴。當時我不清楚,我覺得這個老師跟我很有緣分,他對我特別好,比對別的同學好多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現在才曉得。頭腦簡單的人好教,你搞得學的東西太多不好教,跟你講這個你反抗,你提出一大堆的問題,他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跟你解答,來跟你兩個辯論,他不找麻煩。所以說是頭腦愈簡單的人愈好教,這是一般老師最喜歡的學生,他能接受,他能吸收,他沒有成見,他妄想少。

  當年我親近方東美先生的時候,他問我,我說我對於哲學很有興趣很想學,他問我有沒有讀過哪些哲學的書?沒有;有沒有聽過哪些人講解?沒有;他歡喜了。我請求想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他說不必,家裡來,在家裡面單獨教我。以後他的一些學生們知道,我是被老師單獨在家裡教出來的,對我都另眼相看。早年在香港唐君毅先生,就是方東美先生的學生;那些人都是他在學校課堂教出來的,我是在他家裡頭小客廳教出來的。我們才了解,他怕我到學校去聽課,會認識很多老師、認識很多學生,思想又搞亂,你接觸的面廣了;他把我的范圍縮小、圈子縮小,不讓我跟外頭人接觸,專聽他一個,這個好教。接觸佛法,我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那個方式跟方東美先生一樣,也是把我的圈子縮得很小。那個時候我上班,只有禮拜天可以出來,每一個星期天跟他老人家見一次面,兩個小時,也是一個教一個。有個一次、兩次要是沒有去,他馬上打電話派人來問:怎麼是不是生病?為什麼沒有來?那麼樣的關心,不能不去,不去對不起他。以後我們才曉得,為什麼那麼關心?頭腦簡單,沒有別的。喜歡學,很認真的學,但是並沒有學過,這個道理現在人懂得的少。

  諸佛菩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解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完美的整體。這個整體是什麼?就是自己,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法身;法身是本體,法身就是自性,法身就是真心,法身就是第一義,名詞幾十種之多,說的是一樁事情。法身是什麼?法身是虛空法界,法身是一切眾生,你肯承認嗎?擺在你面前,你不能承認。諸佛如來,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承認,他們肯定這是事實。我們今天聽起來這是虛妄,這不是事實,這就是我們顛倒錯亂,認假不認真;給你說真的,你說是虛妄的;給你說假的,你說是真的,所以一切六道眾生聽騙不聽勸。諸佛如來講經說法是半騙半勸,怎麼是半騙半勸?我講的話都是真的,佛以二谛而說法,隨俗谛就是半騙,隨真谛那就是半勸。開始騙你多,講真的少,慢慢的比例上就轉移,再到一個階段少騙你,多說一點真的,到最後完全講真的,不騙你;佛說法是用這種方法,開頭是多騙你,少講真的。你們仔細看看經文都是這樣,這是佛的智慧,這是佛的善巧方便。他騙你不是惡意,好意,因為你不懂,不騙你,你完全不能接受,所以是半騙半誘惑。用這種方法,這真是苦口婆心,我們要明了,要通達這個意思。

  所以給你說真的,盡虛空、遍法界才是自己,那就好像我們一個完整的身體。我們現在身體是什麼東西?身體裡頭的一個細胞,我們今天把細胞認作自己,這就錯認了,就是經上常講顛倒妄想,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統統明了明白了,所有一切沖突都沒有,一切誤會也沒有,大慈悲心才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這個地方生的,所以他能常行。我們今天沒有辦法常行,發心是古人講的「露水道心」,這時間很短,太陽一出來,露水就沒有了,叫露水道心,那怎麼能成得了事?所以這個地方「常行」。

  『布施』,要是依《華嚴經》來跟你講,至少這兩個字要講半年都講不完。像我們現在講《華嚴經》,一個星期講八個小時,恐怕講半年都講不完,我跟你講是真的。往年我在台北講《華嚴》,我記得講第六回向章,十回向講第六回向,第六回向就是講布施,記得那一章經是講了一年;好像一個星期是講兩次、還是三次,講了一年。經上給我們講一百多種布施,是不是講得圓滿?沒有,也只是舉例而已。細說,所謂塵說剎說,無間斷說,說不盡。為什麼說不盡?稱性,凡是與自性相應,那都是無有窮盡。《華嚴經》上舉的例子多,說的比一般經典講得詳細一點而已,還都是講的綱領。我們發心,我們講最簡單,眼前我們應當可以落實,一定要發真正的愛心。我們今天所提倡的這二十個字:真誠心;清淨心,清淨心是決定沒有污染,決定沒有是非人我、名聞利養,你心才清淨;平等心,決定沒有高下;正覺心,決定不迷。然後才能起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無條件的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這是菩薩心。

  你有菩薩心,你才能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此地所說的「布施」。我們用最簡單的說法,三大類的布施:第一個是財布施,財有內財、外財。什麼是外財?身外之物是外財。用我自己的身體勞力、智慧,屬於內財。外財要布施,內財也要布施。我們今天看這個道場,你們看上上下下許許多多同修在這裡做義工,服勞役,這是內財布施。有一些同修出錢,出這些財物供養,那是外財布施。在這個地方,這個道場還不斷在發展,布施最多是李木源居士,我聽說他每一天晚上都睡不著覺,內財布施,為這些事情來操心、來籌畫。你想想沒有這麼一個菩薩,沒有一個人來領頭,這個道場就不能建立、不能成就,有幾個人知道?有幾個人明了?不知道、不明了,還要嫉妒、還要障礙,還想方法破壞,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他還覺得他振振有辭,自己在修菩薩道,他那個菩薩是往三途去。佛在經論當中說得好,一切眾生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地藏經》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愚癡,根源是愚癡。愚癡就是對於事實真相沒有明了,完全隨自己的意思在猜測、在胡思亂想,有意無意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

  所以我們懂得了,就要曉得修布施的重要。在世間法說,布施的果報得福,愈施愈多。我想在此地的同修,這是你們親眼所看見、親耳所聞,居士林是一天比一天興旺,怎麼興旺的?布施。樓下的餐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不空過布施,無論什麼人到這個地方來吃飯歡迎。那也不是隨隨便便的供養,供養真有心,天天菜色、飯食,都在這裡研究怎麼樣改進、怎麼樣好吃;不是隨隨便便我供養你,我有得給你吃就好了,還有什麼好講究;天天在講究。現在二樓餐廳,我看一般現在素菜館比不上我們,所以有很多同修要請我吃飯,我說:你把請我吃飯的錢,交到櫃台捐彌陀村;我真的,二樓不是有很多小桌子,我陪你吃飯。這個多好!你做真正功德。何必那個錢花在外面,浪費財力,也浪費時間、浪費精神,我們在這兒多好、多舒服,這都是布施。

  所以它這麼興旺是從布施來的。你不要怕:這麼多人到我這兒來吃飯,我這錢從哪裡來?李居士說:自從我們開張,布施三餐飲食以來,從來沒有買過米,也沒有買過油,也沒有買過菜,源源不斷自自然然就有人送來;佛菩薩送來的。他說的話很好,我相信,你們不相信;我們後台老板是阿彌陀佛,我們沒有福報,阿彌陀佛有福報,我們是替阿彌陀佛辦事。誠心誠意辦事,沒有一點私心,就感動阿彌陀佛、諸佛菩薩都來護持這個道場,是這麼興旺來的;有一點點私心,就沒有感應。你有私心,也有眾多信徒來,好像很興旺,那個感應是魔加持;魔靠不住,哪一天不高興,魔是無常,他不是常行,他無常;哪一天不高興走了,走了你這個道場馬上就衰了。只有佛是真常,所以你真心去感,就有真的應,我們懂得這個道理。這是說財布施。

  經論裡頭常常也說,世間人發財,得財富,財富是果報。他為什麼會發財?為什麼得財富?布施。不是前生,那就是今生,決定是財布施多,所以他的財用不缺乏。尤其是在這一年多,經濟風暴,東南亞每一個行業都不景氣,佛門這個行業也不景氣,多少道場籌款籌不到,化緣也化不到。唯獨居士林這個道場很景氣,沒有受到影響,什麼原因?布施多。財布施多,所以它的財用不缺乏,一絲毫影響都沒有。李居士告訴我,不但沒有減少,月月收入都增多,說明佛講的話沒錯,我們還能不相信?等於說事實給我們證明。

  法布施,聰明智慧。我們道場來聽經、來念佛,包括到這邊來做義工,每一個人,你有沒有觀察到,他們智慧年年在增長,我看得出來。何以智慧增長?這個道場法布施多;每一天有人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一天不缺;每一天念佛堂有人在念佛,念佛不間斷,這是法布施。所以個個人煩惱輕、智慧長,這是我們看到的。第三種叫無畏布施,得的果報健康長壽,這個情形我們也觀察到。有財施、有法施,一切事理逐漸逐漸都明白,世間任何災難,我們的心平靜安定,不受影響。最低限度,我們的影響是逐漸逐漸在減輕,我們身心安樂,這是健康長壽之道,無畏布施的效果。能行三種布施,肯行三種布施,歡喜行三種布施,所以你得到的果報,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感得的是法喜充滿。這是許許多多同修都明顯體會到,居士林這個道場你只一進門來,無論見到哪個人,滿面笑容,歡歡喜喜,這個地方人常生歡喜心。這個歡喜,就是三種布施的果報,三種布施的成就。我們已經得到這個成就,已經有這個收獲,信心增長,對布施的信心增長,布施的意念增長,將來的果報一定還要殊勝,果報也在增長。

  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布施裡面可以得大樂,得大自在,得真智慧。為什麼有人,我也修布施,為什麼得不到?前面跟大家講過,你沒有菩提心,所以你得不到。你在佛菩薩面前許願發心,修布施,實在講是跟佛菩薩談條件,佛菩薩保佑我發財,我發一百萬,供養你一萬;佛菩薩不會上當,發了一百萬才供養我一萬,不會保佑你發財。世間人許願不都是這個許法,都談條件,都把佛菩薩當作傻瓜,自己聰明,這樣的心態修布施也有福,得的福少,不會有感應。這是不是菩薩修布施真正的目的?不是的。菩薩修布施真正的目的,那這是太小太小,這個布施是福報,不能稱為波羅蜜多,只是講布施,不可以稱為布施波羅蜜多。那要怎樣才稱為布施波羅蜜多?波羅蜜多通常我們翻作「度」,簡單講六度,布施度。布施度是什麼?斷煩惱。斷哪一種煩惱?悭貪煩惱。貪愛的心斷掉,悭吝的心斷掉,這才叫布施波羅蜜。

  佛用這個做教學的手段,為什麼?貪是大煩惱,三毒煩惱,貪瞋癡叫三毒。一切眾生都有貪愛心,順自己意思沒有不貪愛,貪愛的對象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這是把你所貪的那些對象全都包括,你貪這些東西。你起了這個煩惱,所以你出不了六道輪回,你要造業受報。諸佛如來他們是有真實究竟圓滿的智慧,他了解,他用這種方法幫助你斷煩惱,你煩惱斷了,你才能出離六道輪回,這才叫你真正得度,你從布施得度。布施得福,那叫雞毛蒜皮。這個福能不能享?決定不能享。為什麼?一享這個福又墮落了,你有修布施,布施後頭波羅蜜多你永遠得不到。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修三種布施得的福報能不能享?不能享。佛教給我們「捨得」,捨是布施,布施後頭有得,得到怎麼樣?得到還要捨,把你所得到的統統捨掉。捨得兩個字的意思很深,淺的意思是你有捨你就有得,你捨的多,你得的多,但是你所得到的還要捨,決定不能受用。

  我們看到真菩薩,他是這個作法。李木源居士,這是你們大家看到,現身說法,我們從來沒有看到他到哪個館子去吃飯,他餓了的時候,攤販攤子上兩、三塊錢一餐飯就解決,這是什麼?布施有福不享,這個福要給大眾去享,你福報永遠是累積在那個地方,積功累德。一般人是一面修一面就報掉,所以到死的時候毫無功德,功德沒有,福德也沒有,他才墮三途,有福報的人怎麼會墮三途?他一生修積為什麼墮三途?福享盡、享光了。還有一個菩薩,都我看到的,你們大家也見到,他曾經到我們這兒來聽過經,中國的崔玉晶居士,這在現代中國企業家裡頭很出名,他有大財富。這一次我們請他代我們到災區裡面去救災,他去了,親自去了,打電話告訴我,在災區裡頭他住旅館,告訴我旅館一天人民幣十塊錢。你想想他住什麼旅館?菩薩,真有福不享,福報給一切眾生去享,一切苦難的人們去享,自己的生活跟那些窮苦的人完全一樣,這是真菩薩,令人敬仰、令人佩服。七月間,香港慶祝回歸周年紀念,我參加了,我在那邊講了六天經。他抽一個空到香港來看我,我們給他訂了一個旅館,普通房間。他一看到我們這麼接待:不行!不可以,這個太浪費,隨便哪個地方給我打個地鋪就可以;他說的是真話,這是真菩薩。

  修的福自己決定不享,你才能成就布施波羅蜜多,一點貪心都沒有。自己有的,看到人家需要,大大方方能捨,決定沒有一絲毫悭吝之心,這種人少,但是真有;這幾個我們看到了,我們沒有看到的一定還很多。中國大陸地方大、人口多,所謂是藏龍臥虎,我深深相信諸佛菩薩應化在其中,人數決定不少,這個國家前途一片光明,會給世界帶來長遠的和平。我們憑什麼講這個話?諸佛菩薩多。你們沒有遇到,你們遇到也不認識,沒用處,跟你在一起,坐在你旁邊,你也不認識,那有什麼辦法?所以布施真正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悭貪心捨掉,用財施、法施、無畏施做為手段,最終的目的是要斷悭貪煩惱。

  第二個項目是「持戒」。此地持戒的意義是廣義,不是狹義。我們學佛的同修,往往看到持戒兩個字,就想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就想到這些,這個想法范圍太小。此地這個戒是諸佛如來的教誡;換句話說,所有一切經論,字字句句都是佛菩薩的教誡,我們要能明了,要把它做到。不但佛菩薩的教誨我們要真懂,你才能做得到,你不懂你怎麼會做到?你就做不到。古德常講,佛所說的一切經叫妙法,不僅僅是《法華經》叫妙法,哪一部經都是妙法。妙的定義是什麼?人家解釋得很好,佛所說的一切經都具足「教理行果」,這個才妙!也就是說,他所說的字字句句都講得那麼圓滿,一點缺陷都沒有,這才叫妙。每一部經都具足教理行果。我們再從一部經裡面看,每一品也具足,再細看每一章也具足;像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叫《科注》,這個《科注》每一個小科就是每一個小段,每一個小段也具足,乃至於每個字。我們講布施,布施這兩個字裡具足教理行果,持戒這兩個字裡頭也具足教理行果,這才叫妙!

  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接受?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我們要用「信解行證」,才能接受過來。這四個字當中缺一個字,佛法真實的利益,你就得不到。換句話說,你不是真正學佛,真正學佛一定要具足這四個條件。對於佛的教,我們相信,教就是佛的言語文字,深信不疑;他所講的理,我們明白、我們能理解,信其教,解其理;他所講的行,行是方法,我們要照做,修其行;末後要證其果,他所講的果報,果報就是講殊勝功德利益,我們真得到,這就是證果。像我剛才所說,我們看居士林這些同修們,上上下下一團歡喜,煩惱少了,意見少了,妄想少了,智慧增長了,個個顯得聰明伶俐,見面都能一團歡喜,這是果報。什麼叫證果?這就是證果。果有大小、果有淺深,我們現在證得少、證得淺,但是證了,真的證了。整體來說,這叫相應,相應就是如法,我們才真正得到法喜充滿。

  如理如法的修學,叫做持戒。持戒用現代話來說是守法,遵守佛陀的理論,遵守佛陀教導我們的方法,我們把它落實在我們生活上,我們過日子如法,我們工作如法,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如法,那叫持戒。這裡面字字句句充滿了高度智慧,為什麼?人事物的變遷太大,法要都能適應,世法、佛法一樣,都要懂得通權達變。所以法不是死的,是活活潑潑的,形式千變萬化,原理決定不變。原理是什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是原理。在方式上千變萬化,但是決定沒有惡念,決定沒有惡行,決定是善心善行。我們在《高僧傳》、《神僧傳》裡面看到,有很多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那個作為我們沒法子理解,但是你如果真正懂得佛法,真正認識佛法,你就不會懷疑,對他們很尊敬。

  諸位對於古大德特異的行持,你們都知道有個濟公,為什麼知道?《濟公傳》宣揚的,如果沒有《濟公傳》,你們誰知道他?與濟公長老類似行持的很多,在《高僧傳》裡面看到幾十個人。民國初年,金山妙善法師,跟現在普陀山老和尚的名字完全相同,不是一個人。那個妙善跟濟公活佛差不多,你看他也是瘋瘋癫癫的,那是聖人,不是凡夫,他們的行為特異。濟公長老天天喝酒吃肉,我們看他破戒,一般人看他破戒,把他趕出廟門不要他。他是菩薩化身,他那個作為有他一番用意,度某一類的眾生。所以諸佛菩薩應化,身分不一樣,行持不一樣,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高僧傳》裡列的這些人物,我們用五十三參來對照一下,都可以歸入某一類、某一類,都能歸入。才知道這叫大權示現,成就眾生、成就佛法,我們凡夫肉眼看不出來,還要批評他、還要糟蹋他,自己造作罪業,自己不知道。他們決定沒有破戒,決定是持戒之人,所以持戒的方式不一樣。

  其實這些原理原則,戒經上都說得很清楚,這個戒裡頭有,持戒的方式有開、遮、持、犯,我們哪裡懂得?每一條戒都有開緣,決定在利益眾生那個狀況之下,是可以有開緣,開戒不是破戒。破戒是沒有開緣的時候,你要開戒,那是破戒。是為利益眾生,是為感動一切眾生,是令一切眾生覺悟,他有特殊的作法。也許你們看到宗門《語錄》裡面,南泉法師的公案,南泉斬貓,那不是殺生犯殺戒了嗎?你們也學了,天天去殺貓,你們殺貓會墮地獄,他殺貓會成佛。丹霞把佛像拿來燒,他會成佛,你把佛像拿來燒,決定墮阿鼻地獄。他能干,你不能干,為什麼?他有特殊的原因。燒一尊佛像,能令一個眾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一尊佛像燒得是功德多大;他用這種非常的手段,叫一個眾生從這兒開悟。我們燒一百尊佛像,也不會有一個開悟,那就是破佛身血,墮阿鼻地獄,五逆罪。非常的手段、非常的智慧、非常的行為,決定是度一個特殊的眾生,這個眾生真正得度。由此可知,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我們一般人不懂。現在受戒,傳戒師都不能講清楚、講明白,糊裡糊塗授,你就糊裡糊塗學,他糊裡糊塗傳,你糊裡糊塗受,結果到最後是糊裡糊塗墮落,都不曉得,還以為自己戒律持得很清,這冤枉!所以我們學佛要守住一個原則,凡事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不搞清楚、不搞明白不可以去做,這是我們做學問的基本態度。

  我學佛,我跟你們大家講過,我學佛頭三年,見佛像沒有拜過,我脫帽行三鞠躬禮,我用這個方式,我的老師沒有責怪我。章嘉大師對我那麼好,那麼樣愛護,我沒有跪下來拜過他,我對他也是行三鞠躬禮,他沒有認為我無禮。為什麼我不能跪下來拜他?我不懂得為什麼要跪下來拜你,你要把這個道理給我講清楚,我沒搞清楚要我這麼做,我做不到。以後搞清楚、搞明白,我每天拜佛拜八百拜,我拜了半年,拜了十幾萬拜。是搞清楚、搞明白,才曉得這是一種修行的方法,這個方法能攝心,是修行裡頭非常好的一個方法。不是在只單單講恭敬,恭敬我們行三鞠躬禮,我們真誠恭敬並沒有兩樣,這就做得很如法。我當初學佛的時候,我總覺得我們是現代人,現代人的禮節見到總統也行三鞠躬禮,那我們見佛也是如此,見法師也是如此,這現代人,不是古人。清朝人見到皇帝三跪九叩首,那個時候的人見到法師三跪九叩首,我同意,現代人我不同意,我們是現代人。

  凡事有個理,理沒有搞清楚,我絕不盲從。我的老師教導我的時候好教,因為我講理,我不盲從,理沒搞清楚,叫我那麼做,我辦不到。所以我一看到現在年輕人,大學生一看到佛像、看到法師都跪下來跪拜,我很佩服,為什麼?他們比我厲害,我做不到,我搞了三年搞通才做到。你學佛要吃素食,為什麼要吃素食?我也是把道理搞清楚、搞明白,我才真干。理沒有搞清楚的時候,你叫我去做,我很難很難!而且那個時候,一般我的朋友、同學、同事都了解我,我是最頑固的人,不能叫我心服口服,你就別想動我。所以我學佛之後,那個時候我還上班,我們機構裡頭同事上上下下三百多人,都受很大的影響;他說:老頑固學佛,佛法一定有道理,沒有道理他怎麼會學佛?因為我們那個團體裡頭,信基督教的人很多,常常大家在一塊公余的時間,都在討論基督教的教義。我學佛之後有些人告訴我,那時候我沒出家,他們叫我「老徐」,他說: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現在這個團體裡頭有個現象變了?我說:什麼現象?他說:現在沒有人談基督教;我說:為什麼?你學佛了。人家不談基督教,這個老頑固學佛,佛法一定有道理,沒有道理他不會學、不會信。所以就產生很大的影響力,我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持戒是一切都如法,法是靈活的,不是死呆板,這個一定要懂得。

  戒法裡面有律儀戒,這是佛陀的教誨;有攝善法戒,包括佛的教誨,以及世間聖賢的教誨;還有一個饒益眾生戒,這個范圍更大,只要是對眾生真正有利益,不管佛說了沒有說,我們都要去做。持戒裡頭包括世間所有的法令規章、風俗習慣、道德概念,都包括在其中,我們都要遵守。特別是一個弘揚佛法的人,無論出家、在家,到一個地區去講經說法,那一個地區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你一定要懂得,你去一定要守法,守當地的法律,當地的人才歡喜你,才容易接受你,我們中國人常講「入境隨俗」。如果我們不肯隨俗,把自己這套東西帶到別人國家,就決定不能夠影響那個地區眾生。所以弘法利生一定要記住,本土化與現代化的重要,你才能收到效果,才能普度眾生。

  我常常講,你建道場,在外國建成中國宮殿式的道場是錯誤的,是把中國文化強加當地人,當地人怎麼能接受?一看到是外國文化,外面看看就走了,不會進來的。我們許許多多法師,在外國建道場都是建中國宮殿式,都是把中國老一套東西搬過去,強迫外國人要做中國人,要做中國古人,你說他怎麼肯甘心?怎麼能進來?早年我就主張,就勸導有些我認識的法師,那個時候我還沒離開台灣,他們有機會到外國去,我就勸他,到外國建道場,一定要建外國的形式。譬如到美國,美國建道場要建什麼形式?建白宮的形式,去看看白宮是什麼樣子,照那個樣子建;照美國國會的形式來建,讓美國人一看,這自己的地方,他一定會進去。造佛像一定造美國人的面孔,親切,他一看到是自己人,他就進去了。我們做的是中國宮殿式的樣子,佛像從中國請去的,中國人的樣子,尤其是外國人瞧不起中國人,還要叫他做中國人,叫他做中國古人,決定不甘心,掉頭就去了,他理都不理你。這是我們在國外弘法,這一百多年來,失敗的真正原因。

  我們就比不上古印度這些高僧大德,他們到中國來,建的道場用中國宮殿式的建築,中國老百姓最尊敬的是帝王,帝王居住的是宮殿,所以他們建道場建宮殿式,本土化。印度這些高僧到中國來,把他們的衣服脫掉,穿中國的海青,跟中國人完全一樣,我們歡喜他。他要是打扮印度那種服裝、那個模樣,要蓋起印度建築,我們也不會接受,也不會進他的門,他也度不了中國人。你就想想兩千年,佛教初傳到中國,那些高僧大德懂得本土化、現代化,所以才產生這麼大的效果,我們忽略了這一層。這些都是包括在持戒裡頭,還自以為這個戒修得好,修得不錯,這裡頭問題很大。因戒得定,你得不到禅定;得不到禅定,就是你持戒沒有效果。這是對「持戒」這一條,概略的說了說。

  持戒怎樣才能稱為度?稱為波羅蜜多?持戒度惡業,決定遠離一切惡業,惡業就是惡的行為。什麼是惡的行為?妨害自己道業,妨害別人修學,都是惡業。我們自己要求的是戒定慧三學,在我們淨土宗,我們求的是什麼?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定,心不顛倒是慧,名稱不一樣,意思相同。我們在一生這麼多年修學當中,沒有得清淨心,持戒就沒有成績,沒有得慈悲心,忍辱就沒有成績,雖然你在修,你看看你後頭有沒有成績?就跟學校學生念書一樣,好像很用功,天天在念,一考試都是得零分,拿不出成績出來。我們成績在哪裡?這樣你才真正懂得什麼叫持戒,懂得戒律的意義、戒律的精神、戒相、戒法,這裡面包括世出世間許許多多的學問。

  底下一個是「忍辱」波羅蜜。忍是忍耐的意思,當年翻經的法師把它翻作忍辱,這也是翻譯考慮到本土化跟現代化。因為中國古人對於辱看得很重,我們在古書裡頭常常讀過,「士可殺,不可辱」,把辱看得這麼嚴重。士是知識分子、讀書人,在社會上受到大眾尊敬,讀書人可以殺頭,不能侮辱。中國人把侮辱看得這麼重,所以翻經的法師翻到忍就用辱,辱可以忍,還有什麼不能忍。這就說明一切都要忍,《金剛經》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一切法得成於忍」,你不能忍就不能成就,你小忍就小成就,大忍就大成就。我們得到人身不容易,聞到佛法更不容易,所謂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要想有成就,那就是得成於忍。你自己修行度化所作所為,別人未必知道,別人未必有智慧能看得清楚。有智慧的人,看到你所作所為敬仰你、佩服你;沒有智慧的人,看到你所作所為嫉妒你、批評你、侮辱你,甚至於陷害你,你要能忍,你不能忍是退心退轉了。

  你退轉無所謂,你做的事情是可以幫助正法久住,是可以利益一切眾生,你這一退轉佛法衰了,眾生沒福,要遭難,豈不是因為幾個少數人毀謗侮辱,把你的大事害了?所以要堅忍,不在乎。一個人受人批評到什麼時候?蓋棺論定。你還沒死!你還沒死,換句話說,人家一切評論都是打問號,不可靠,等你死了以後再說。你現在所做的惡未必是惡,你行的善也未必是善,一定要看到往後的結果。如果你所做的眼前是惡,但是到後來能夠利益眾生,那你這個惡是大善,淺見無知的人見不到。他造的罪業小,他個人受報;如果你不能夠忍耐而退心,一切眾生受害,你要知道一切眾生受害,對於侮辱你的人、毀謗你的人,他的罪就重,他就墮阿鼻地獄;你能夠忍耐,不理會他,依舊去做,他造的罪業輕,你也救了他。你沒有受他影響,你還是照做,還是正法久住,還是利益眾生,他那個毀謗造的罪業小,那就輕;真正要影響,你要退轉,他造的罪業極重,要墮阿鼻地獄。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他在造罪業,我們希望他罪業輕一點,將來受報輕一點,不要報得太重,這是對他的慈悲憐憫,他哪裡曉得?他愚癡蒙昧,他不知道。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發菩提心的人,那個心慈悲到極處。這些道理你要不天天讀經,不天天聽經,你怎麼會覺悟,你怎麼會明白。真正愛護你的人,幫助你的人,你把他當作冤家對頭,你雖然把他當作冤家對頭,人家還是真心愛護你,還是真心幫助你,絕不因為你不認識,絕不因為你還要侮辱加害於他,他對你愛心就減少一分,沒有。如果他要是真的,那個愛心、幫助的心減少一分,他就沒有忍辱波羅蜜,他菩薩行裡頭就缺了一條,就不圓滿了。

  通常講忍辱,第一個就是人為的加害,能忍;第二種是自然的災害,也能忍;第三種是修法。修法裡面包括世出世間法,無論做什麼一種事業都很艱難,都不是容易,你沒有耐心,你怎麼能成就?世出世間的事情哪有一帆風順?這個要知道。諺語裡頭常講「不如意事常八九」,又說「好事多磨」,好事哪有那麼容易做?你要沒有耐心、沒有智慧,很容易就退轉,很容易就被魔障礙住。所以真正好事,誰做?諸佛菩薩來做,菩薩有智慧,菩薩有定功,菩薩有耐心,勇猛精進,絕不退轉。普賢行願裡面十願,每願末後總結:「無有疲厭」,那是勇猛精進之相,那是忍辱波羅蜜的成就,哪有退轉的道理!為什麼會不退轉?因為他念念有那麼多苦難的眾生,要等待著得度。你一退轉,這些苦難眾生沒人幫助他、沒人救他,所以想到這一點,自己就不敢退轉,什麼樣的冤屈也得要忍受,什麼樣的加害也要忍受,這樣才顯示出你慈悲,你的偉大。

  世尊在金剛般若會上,雖然菩薩行的六個綱領都講得很多、很清楚,可是布施跟忍辱這兩樣講得最多,原因在哪裡?布施能修大福報,忍辱能成就大福報。如果你只曉得布施,不能忍辱,你所修的福報一面修一面就漏掉,很難成就,所以布施得忍辱,才能成就。譬如你很會賺錢,但是你也很會花錢,你賺得很多、花得很多,到最後還是窮光蛋一個,你不能忍耐。肯布施、肯賺錢的人,還能夠忍耐、能夠節儉,他才能成為大富;這就是修的福多,享用很少,這就是能忍,這才能累積,才能夠享受大福報。所以我們一定要發心,一定要明理,然後認真的修學。往昔我們不懂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總是有貪心,對於世法、佛法都有貪心,總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肯施與別人;現在曉得這是障礙,障礙自己明心見性,障礙自己念佛往生,甚至於障礙自己研究經教的法慧。你研究經教為什麼不開智慧?你有障礙。你把這個障礙捨掉,你讀經會開智慧,你聽講會開悟,為什麼?沒障礙;你才能夠修行證果,道理在此地。所以悭貪是第一重關,第一個大障礙,一定要突破。持戒,再突破第二重障礙。第二重障礙就是念念自私自利,念念損人利己,這就是惡業。今天社會,哪一個人不說自己的利益,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保護自己的利益,一定損害別人的利益,惡業就從這兒來的。持戒的目的,樣樣如理如法,絕不再造惡業。這樣忍辱,你才真正能積功累德,才由小的成就,逐漸逐漸發展為大成就,乃至於功德圓滿。

  這是菩薩行的六個項目,我們才講了三個,下面還有精進、禅定、般若;這個慧就是般若。這兩句話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的學法門、斷煩惱,學六度這是學法門,這六度的效果是破煩惱,布施破悭貪,持戒破惡業,忍辱破瞋恚,精進破懈怠,禅定破散亂,般若破愚癡。從所破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從方法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兩句四弘誓願含著兩願在裡頭。底下『未度有情令得度』,這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末後一句:『已度之者使成佛』,這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句圓圓滿滿具足四弘誓願。今天時間到了,只講了一句。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三十九集)  1999/1/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39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經文的第六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從這一段看起。這一首偈,上一次我們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只講了一句:『常行布施及戒忍』;今天我們接著看第二句:『精進定慧六波羅』。「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佛經上面所講的善根,我們要特別注意,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無一不是從斷惡修善入門。如果我們不能斷一切惡,不能修一切善,這一生無論你怎樣修學,你到最後還是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回;你怎麼樣去巴結佛菩薩,討好佛菩薩,沒用處的。這個道理與事實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佛幫助一切眾生決定不是感情,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記住、要明了。佛幫助我們是講道理,是理性,佛對一切眾生的加持就是開示,為我們講經說法,為我們做種種的示范,我們看到聽到一定要行證,行證是佛菩薩對我們幫不上的忙。

  前幾天,茗山老法師在此地講了十天《楞嚴經》,這部經有許多同修都很熟悉。在楞嚴會上我們也看到,佛菩薩給我們做示范,給我們表演,阿難尊者就扮演這個角色。他跟佛的關系,跟別人不一樣,他不是普通的學生,他跟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他們堂兄弟總共八個人,釋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最小的小弟。他自己以為,佛是他的大哥,又這麼喜歡他、疼愛他;你們這些人要認真修行,不修行不能得度,我沒關系,將來到時候老大哥會幫忙,提攜一把。心裡就存著這個不正確的觀念,遇到摩登伽女之難,遭難這才曉得,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怎麼樣?這種事情大哥幫不上忙,才恍然大悟不修行不行。別人勤苦修行,阿難也得要勤苦修行,這是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

  修行從哪裡修起?斷惡修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從這兒做起。你就曉得世間人作惡,惡的根源在哪裡?佛教人修善,善的根本在哪裡?這就講到善根。善有根,惡也有根,惡的根是什麼?貪瞋癡,叫三毒煩惱。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今天起心動念起了貪心、起了貪愛,立刻就要覺悟,這是一切惡的根源。這個念頭一動起來,這是惡的根發作,它在起作用,非常非常可怕,無量無邊的罪惡,都是從這個根生的。古德有雲:「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覺悟得快,這個根現在在發動,立刻要把它止住,制止住,這叫修行。果然能夠控制得住,這叫功夫。功夫得力,你能夠把煩惱控制住,這就功夫得力。煩惱控制不住,依舊起現行,依舊造業,功夫不得力。

  世間三善根就是無貪、無瞋、無癡,可見得惡的根反過來就叫善根。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見色聞聲,貪瞋癡的念頭才一動,馬上要把它降伏住。《金剛經》上所說的:「雲何降伏其心?」那個心就是三毒煩惱,你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因為三毒煩惱根太深、面太廣,無量劫來養成這個禍患,一時想把它除掉,除不掉的,根深蒂固,哪有那麼容易除掉?唯一的辦法是提高警覺,它一發作立刻就將它控制住。用什麼方法控制?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無量無邊,這些方法干什麼?無非是控制煩惱。我們今天學的是念佛法門,我們用一句佛號來控制它,念頭才一動,「阿彌陀佛」,伏住了。第一念是貪瞋癡,第二念就換成阿彌陀佛,你得有這種方法,這樣念佛功夫才得力,才能夠念得相應。這是講世間的善根、惡根。

  菩薩善根只有一個,因為菩薩決定修三善根,世法三善根他沒有問題,菩薩當然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都斷了,無明也破了一品,證得清淨法身,所以說世間的善根他已經圓滿。以後什麼是他的善根?佛說「精進」,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精進這兩個字的意思,也是無盡的深廣;進是進步,進而不退。我們這部經,古德判教這部經是屬於圓頓大乘,比《華嚴》還殊勝。隋唐的大德認為《華嚴》、《法華》,只不過是《無量壽經》的導引而已,把這部經看得多麼重要,這部經多麼殊勝。我們曉得這個經的標准是法身大士,但是這個經特別,因為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因此精進的范圍格外的廣大。

  圓頓法必須破一品無明,才證得三不退,進這個字有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可是在我們這個經上講,不僅僅是證三不退,是圓證三不退,這個「圓」字那就不可思議,圓是圓滿。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圓教初住菩薩就證三不退,但是不圓,什麼人才能稱為圓證三不退?嚴格的說,等覺菩薩才可以說是圓證;如果把標准放寬一點,那就是經中常講的阿惟越致菩薩。這是經上常講,三經當中都說,而且說過多次,這算是可以說他是圓證三不退。阿惟越致,古大德給我們說明,七地以上;換句話說,地位最低是七地菩薩,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覺算十一地,這些位次才能算圓證三不退,這就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可見得比《華嚴》所講的殊勝太多了。

  怎樣算是精進?精這個字是精純,純而不雜才算是精。精進是菩薩修學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科目。佛為一切眾生說種種法門、說無量法門,並不是叫你全部都要學習,你要是這麼想、這麼看,那你就錯了。佛的要求是叫你在一切法門裡面選擇一門,精進修學,精的意思在此地。一門深入,長時間的薰修,就叫做精進。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自始至終,處處都顯示精進修學的效果,我們現在才介紹出席的大眾,沒有正式講到經文,參與這個法會大眾,現在給我們說出,他們都是由一個法門證入解脫。證入解脫是什麼意思?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十法界。解脫,解是解開煩惱,見思煩惱解開,現在的新名詞叫解放,見思煩惱解放,脫離六道輪回,解脫;塵沙煩惱解放,無明破一分,你就脫離十法界,這是解脫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中國民俗裡頭一般所講的證果,他證的是什麼果?佛果,他成佛了。

  圓教初住菩薩成佛了,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跟我們解釋諸佛,他就是這個說法。諸佛是指什麼人?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叫諸佛。中國禅宗所謂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什麼人見性?圓教初住菩薩就見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他真的成佛,見性就成佛了。這個佛叫分證位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佛,但是他還沒有圓滿。為什麼沒有圓滿?妄想沒斷盡,妄想就是無明,無明沒斷盡;無明斷盡了,那就是究竟圓滿成佛。無明雖然沒有斷盡,破了幾分,所以他是真佛,不是假佛。你們看看,仔細去觀察,用什麼方法成就?一門,所以他是精進成就,他不是雜進成就。我們今天犯了最大的一個忌諱是學得太多,門門都想學,門門都在下功夫,到最後是一無所成。這個例子,從世尊那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代代都有這個現象,我們真正學佛的人,對於這些不能不留意。你仔細去觀察,過去的人、現在的人,他怎麼成就的?他成就的條件是什麼?過去的人、現在的人修行失敗,沒有成就,失敗的原因在哪裡?不可以說他不用功,不可以說他沒有心,他真有心、真用功,為什麼到最後失敗?他不是精進,我們用現代話,他是亂進、他是雜進,就是說他學得太多太雜了,所以他不能成就。

  我們在此地培訓班的同學,我想你們對於這一點應當有體會,應當有一點認識。我們在此地辦培訓班,期限只是三個月、四個月,我看到你們的報告,你們寫出來你們的感想心得,你們說在這邊三個月,比你們過去在佛學院學四年還要扎實、還要有效果,這什麼原因?絕對不是我們這邊比你們佛學院的老師高明,不見得;比你們那些佛學院老師用的方法巧妙,也不見得;說實在話,我們樣樣都不如人,我們掌握了什麼原則,你們會感覺得這三個月,比學習四年還有效果?我們掌握的就是精進。你們在此地三個月學一樣東西,你們過去念佛學院要學幾十樣門功課,差別在此地。這三個月當中,你們頭腦裡只想一樁事情,想一部經、一個法門,你全部精神集中在一點,你覺得有成就。以往你們在佛學院念書,這一點鐘學這部經,下一點鐘又換一門功課,一天好幾堂功課,要學好幾種不一樣的東西,你這個腦子亂。這堂課還沒吸收進去,馬上換一堂新的,別說四年沒有成就,四十年也沒有結果。我們從這些地方體會,佛講的精進有道理。

  大家在華嚴會上,這些出席的大眾,無論他示現是什麼的身分,我們仔細觀察他,他對佛的贊頌,他自己的報告,都提出一門。在華嚴會上,我們真正體會到,「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每一個人修學的法門都不一樣,每一個人都證無上道,每一個人都脫離六道、十法界,都證得毗盧遮那的華藏淨土。這是我們要深深思惟,知道精進是個秘訣、是妙方,決定不能夾雜。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這書裡頭,告訴我們念佛精進的方法,他說了三句話: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特別鄭重囑咐的,念佛人最忌諱的是夾雜,你夾雜你佛號決定念不好;換句話說,你功夫不會得力。念佛人真正的成就,《彌陀經》上說出來,「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心不顛倒是智慧開了。大勢至菩薩所說的「自得心開」,自得心開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心不顛倒」,功夫都是在精進,都是在一門深入。

  我們辦培訓班提倡「一門深入」,將來辦佛學院還是一門深入,如果我們要像一般佛學院、一般學校一樣,那我們走的路子跟他們路子一樣,結果也跟他們的結果一樣。這個辦沒有意義,我們的精神、時間全部都浪費,干這個事情干什麼?但是佛學院,我們可以多開一些課程,諸位同學選定了一門課程就一門深入,個個都能成就,像華嚴會上這些佛菩薩一樣。這個佛學院就有成就拿出來,將來畢業出來之後,就出了許許多多的菩薩,用現在的話說「專家」。學講《無量壽經》七年,七年畢業出來,你就是無量壽佛;學講《彌陀經》也要學七年,七年畢業,你就是阿彌陀佛;學講《普門品》,《普門品》也要學七年,畢業出來之後,你就是觀世音菩薩。我們可以開很多課程,我們這裡是造成佛菩薩的一個學府,我們要在這個學校裡頭拿學位,這個地方的學位是佛、是菩薩,只要你一門精進不懈,你一定可以把這個學位拿到,然後才有能力教化眾生。

  一門通了,給諸位說,門門都通,這是佛法跟世法不一樣。世法,你在大學裡面學一個科系,你這個科系學得再成功,另外一個科系你外行、你不懂。佛法不一樣,佛法一樣通了,是一經通一切經通,是什麼原因?佛法是教你明心見性,所有一切經教都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所以你從任何一門見性,你就能通達一切法相,一切法相都是依自性流露出來的。可是你通達之後,一切經都通了,當然一切經你都能講得好,就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這個時候能不能用佛的姿態出現在世間?不行。為什麼?現在眾生根性不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你要觀機說法。現在這個時代,諸佛來了也要示現菩薩,不能示現佛的身分,佛是大通家,什麼經都可以講,菩薩不是通家,是專家,只講一門,這是佛跟菩薩不一樣,諸位要細細去想想。

  你自己本身是佛、是大通家,你要顧到一切眾生的根性,示現菩薩、示現專家,勸人精進,這是你大慈大悲,不是你不通,是眾生不通。眾生學兩樣、三樣就不能入門,必須自己要做一個榜樣,示現一門,我一門通了,你跟我學一門,你也會通,他才會相信。從這些地方我們真正體會到,佛菩薩是無盡的慈悲,對眾生的關懷愛護,無微不至,做出種種示現給眾生做榜樣,教導眾生精進,這個意思我們總要能夠體會得到。所以我們將來佛學院裡面,排課程教學的方法,我們決定是遵守佛陀的教導,決定不能違背;我們知道違背,我們決定失敗,我們遵守決定有成就。希望諸位都能夠修行證果,都能夠真正拿到菩薩的學位,我們的佛學院就成功了。

  精進其他的意思,一般經論講得很多,諸位也聽得很多,不必再多說,我們特別強調,決定要專精。淨宗主修的六門功課是「五經一論」,隨著你自己的興趣任選一部,只要專精都能成功。其他所有一切大小乘的經論,包括世間的典籍可以做參考,可以做輔助,跟學校讀書一樣,我們主修的、助修的,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夠幫助我主修的這門課程、這部經論可以參考,不是幫助我這部經論的典籍,我們暫時可以不要去理會它,一定要把精神、時間全部集中。修學的態度,講席裡頭也講得很多,「信解行證」。信解行證,《華嚴經》上說得很好,行布、圓融是同時的,雖有次第,但是它是融通的,一即是四,四即是一,我們才能入境界,要把它分成四段就難了,這個道理要懂。行布不礙圓融,行布是次第;換句話說,次第不妨礙圓融,圓融裡面不妨礙有次第。這個道理與事實,《華嚴經》上講得很多很多,我們明白了,就曉得怎樣去修學。

  精進才能夠達到底下一個科目,禅定。前面我們講忍辱波羅蜜,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諸位想想,如果都不能夠忍,你怎麼會得定?所以從忍辱,再加上精進,你就得定。定是真實的受用,定是定於一,這個「一」不是專一,不是唯一,不是獨一,而是任一,這佛法才圓融。我學《無量壽經》,我的心就定在《無量壽經》上,我學《金剛經》,我的心就定在《金剛經》上,每個人所修學的法門不一樣,每個人定的定點也不一樣。所以「一」是任一,不是唯一,不是獨一,這才顯示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在任何一個法門裡面都能得定,定就是三昧,從三昧才開智慧。

  法門雖然多,哪一個法門契自己的機,這一定要掌握到,為什麼?契機的法門容易成功,不契機的法門就很難成就,因此在修學選擇法門,對於你將來修行證果關系最大。你要選錯了,選擇很不容易修學的,你要得成就就難了;一定要選契合自己根機。可是選擇法門,那是大學問,真實智慧,佛在世的時候沒有問題,佛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任何一個眾生親近佛陀,佛一看,對他的根性徹底了解,佛知道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種種行業佛全知道,所以真的能夠對症下藥,藥到病除,說法契機。佛滅度之後,也有一些修行證果的弟子們,菩薩、聲聞、緣覺,他們也有能力觀機,但是他們所證的果,不是究竟圓滿的果,因此觀機的能力,沒有世尊那麼圓滿。譬如羅漢,阿羅漢能夠觀察一個眾生過去五百世,五百世以前阿羅漢不知道,就沒有能力;你最近五百世當中的狀況他曉得,因此他說法也相當契機,沒有佛那麼究竟圓滿,也算不錯了。

  可是到今天,我們所遇到講經說法的善知識,都是凡夫身,別說你過去一生都不知道,你現在這一生,譬如說你今年三十歲,三十歲以前的事情我都不曉得;你過去學的什麼、干的什麼,我都不知道,說法怎麼能契機?這是凡夫身的困難處。好像大夫看到病人,對病人的病歷一無所知,他為什麼得這個病?得病多久都不知道;看看你現在情形,給你用藥,用藥都是試探性的,怕出事情。有一些大膽的,不顧一切給你下藥,藥一下錯,這個人學佛就學出神經病,我們佛法講著魔了,你看看多少?我們各個地方都看到許多人,年紀輕輕的,書念得很好,大學畢業了,甚至於拿到碩士、博士學位,學佛學個一、兩年神經分裂,多可憐!前途整個毀掉。那是什麼?大夫下藥下錯了,法不對機,害了人的法身慧命,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不能不警惕。

  禅定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就是一心不亂,清淨心,《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就是屬於禅定。清淨平等是功夫,不是聽聽你就得清淨心,就得平等心,哪有那麼容易!什麼叫清淨?對於世出世間法不沾染,才叫清淨。諸位同修要記住,不沾染不是說你不接觸,你可以接觸,接觸不能夠染污。宗門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所謂「百花叢中過,一葉不沾身」,那就是禅定。這比喻我們六根可以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知道六塵境界是幻相,夢幻泡影,所以心裡面對於外面境界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片葉不沾身。你對外面境界起一念分別、起一念執著,你就被污染,你就沒有定功。所以禅定的前方便是忍耐、是忍辱,忍辱就是忍耐的意思;我們修定,一定要先從忍入門,忍是禅定的前方便。

  禅定在修學裡面是真實的受用,所以禅定也叫三昧;三昧是梵語,從字面上翻譯是正受,正常的享受。什麼是正常的享受?佛給我們說,六道凡夫享受不正常,概括分為五大類:苦、樂、憂、喜、捨,這是六道凡夫的享受;身有苦、樂受,心有憂、喜受,當身無苦樂,心無憂喜,這時候叫捨受,總共五大類的享受。正受是什麼?這五類享受統統沒有,那就是正受。禅定是正受,諸佛菩薩的享受,這種享受並沒有離開我們世間。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諸位看到,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這意思就顯示諸佛菩薩在哪裡?已經跟我們生活融成一片。我們從早到晚所接觸的一些人事物,裡面就有許多佛菩薩在裡頭,可惜我們不認識。到什麼時候你會認識?你把《華嚴經》念通你就認識了,你就認識我們周邊真的不少佛菩薩在,這是事實。那些人何以是佛菩薩?他跟我們生活融成一片,享受不一樣;我們的享受是苦樂憂喜捨,他們的享受是正受。無論是什麼樣身分,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自在安樂,那個人就不是凡人,那個人就是佛菩薩示現。你要會看,你要善於用你的六根,你能覺察周邊有很多佛菩薩,有很多真正的善知識,我們應當要向他學習。

  禅定另一個意思是主宰,胸有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這是定功。我修學這個法門,或者是你依照《無量壽經》修學,或者依照《阿彌陀經》修學,這是假設我們選定這個經本、這個法門,別人來給我說什麼樣的佛法,說什麼樣的法門,我合掌恭敬,我決不會改變,我一門學習到底,這是你心有定功,你有主宰。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常常遇到一些同修來告訴我,聽某一個人說,某個法師說,我們這個念佛的方法還不是最好的,他們的方法比我們更殊勝,於是心就動搖。這是什麼?你沒有定力,旁邊人家輕輕的扇子搧一搧,你就動搖了,你怎麼會成就?你說他這個法門比我們好,跟他去學;再過幾天又碰到一個人,那個人說方法比他還要好,好了你再跑到那邊去。一山望著一山高,你這一生當中天天在轉換法門,到最後是一門也不能成就。說這個法門高,那個法門低,《金剛經》上佛的話要改一改,「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趕緊改一改:「法門不平等,有高有下」,就是這個意思了。你這是愚癡,妖魔鬼怪只能動搖愚癡人的心,為什麼?他沒有主宰,他沒有定功。沒有主宰,很容易上當,很容易受騙;心有主宰的人,有定功的人,不會動搖。

  這一樁事情,諸位要好好的去讀《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就是善導大師的注解,特別去看「上品上生章」那一段注解,那一段注解他注得很詳細。我們曾經講過這全經,也特別講過這一段,「上品上生章」我記得我講過這一段,講得很詳細。你要在這一段裡面真正學會,你的心就有主宰,不會動搖。善導大師舉例說,別說善知識來勸我們改法門,釋迦牟尼佛來不行,一切諸佛來也不行,你可以跟諸佛如來說,我已經選定這個法門,那個法門雖然好,讓他去學,我還是學這個法門,堅持到底。善導大師教我們的秘訣,佛來勸我們,我們都不會動搖,何況什麼善知識?善導大師這個例子舉得好,我們要多想想。否則的話,我們這個道心叫露水道心,水上的浮萍,隨著風飄動,沒根,你怎麼會成就?世尊可以說慈悲到了極處,知道末法眾生這些毛病,所以在往生之前,給我們留下「四依法」,幫助往後這些弟子們,在一生當中保證你修學成就。四依法裡頭第一句,就叫我們「依法不依人」,凡是不能成就,違背了佛陀的教誡,他搞什麼?他依人不依法,注定失敗,我們要牢牢記住世尊這個教誡。

  念佛,日本人提倡本願念佛,說這個法門好,超過我們中國人太多太多,我們中國人念佛都是生邊地疑城,他們念佛是上上品往生。本願念佛出在哪個經上?淨土三經一論,後來祖師加進去五經一論,五經一論裡頭,都沒有說本願念佛。《無量壽經》上三輩往生,條件講得清清楚楚,你不聽,聽人家胡說八道,說老實話,我們念佛生邊地疑城,不錯!他們那個搞得邊地疑城都沒分,比我們差遠了。何以故?造謠生事,毀謗佛法,他們干的是這個。破壞你的信心,斷一切眾生法身慧命,你想想他果報在哪裡?我們決定依經典的教誨,依法不依人,他修他的,我修我的。你們也曾經聽說過,谛閒老和尚早年一個鍋漏匠的徒弟,他什麼都不懂,老和尚就是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念累了你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人家念到三、四年站著往生。

  這些人來給我們做現身說法,他為什麼有這種功夫?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他那個心就定在阿彌陀佛上。除阿彌陀佛之外,他心裡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雜念,一心稱念,他做到了。《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念佛的秘訣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鍋漏匠有沒有發菩提心?實在講什麼叫菩提心他不懂,他心有沒有發?有,他自己也不知道。蕅益大師說得好,《彌陀經要解》裡面講,一心一意專求往生極樂世界,一心一意就想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種講法,蕅益大師以前的古大德沒說過,我們在所有文字記載裡頭沒聽說過,蕅益大師講得對不對?我們細細去思惟,他講得沒錯。一心向佛,這不是無上菩提心,是什麼心?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老阿公、老太婆不認識字,什麼都不懂,經教一堂也沒聽過,念佛念個兩、三年,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他又不生病,走的瑞相那麼好,就是專精。他時間雖然不長,他得定,得念佛三昧,就是說他得一心不亂,他心不顛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到極樂世界去,他成功了。

  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的法師,修學其他法門的法師,不如他,比不上他。哪一點比不上?人家專精。我們講經的法師,有的時候還要讀經,有些時候還要准備准備,不能不分心;還要應付聽眾,還有許多些應酬,沒有辦法拒絕,所以比不上那個老太婆。她們好,有大福報,世間人瞧不起她,理都不理她,那是大福報,你懂嗎?決不是說認識人多,在社會上名氣大,那個人有福,那個人一點福報都沒有,找他麻煩的人太多太多了。老太婆無知無識,沒人找她麻煩,那才叫大福報,一生當中念佛,沒人打攪她,沒有人破壞她的功夫。什麼叫福報,一般人搞不清楚,真正有大福報的人你不認識,完全沒有福報的人,以為這個人福報很大;交際應酬很廣,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忙到最後三途去了,這福報在哪裡?他是三惡道的果報。這個人在世間又沒有財富、又沒有地位,沒人瞧得起他,一心念佛,他的果報在極樂世界,天天站在阿彌陀佛的旁邊,誰認識清楚?

  我們現在積極在籌建念佛堂、籌建彌陀村,將來能到彌陀村裡面來念佛,這是這一個世紀當中第一等的大福報。到這兒來念佛沒有人打攪你,我們會有很多護法護持你,不會讓人家來打攪你;你的家人眷屬來探望你,我們都會拒絕,你在念佛的時候不讓他們來打攪。將來彌陀村裡頭不裝電話,裝了電話難免你家裡人會常常打電話來,沒有電話,跟外面音訊隔絕;裡面也沒有電視,你也看不到新聞。可是裡面裝閉路電視,讓你看念佛堂大家在念佛,法師在講經,閉路電視讓你看這些,新聞完全看不到。這裡頭也不訂報紙,也沒有雜志,所以到那個地方去,天天天下太平,什麼事也沒有,你身心安定。那個地方好用功,真正成就諸位,確實可以能夠達到一心不亂;縱然得不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是一定可以得到。功夫成片是下下品的一心不亂,我們凡夫只要有這種功夫,往生極樂世界就有把握,凡聖同居土就有分。

  今天你們送給我的紅包,供養我的,我給你說,供養我沒有福報,我立刻轉到彌陀村,你們的福報就大了,真實福報,一點都不假,將來這裡頭我們預想到,許許多多人在這裡頭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我們能看得到,能預見的。所以我們這些服務的人員、工作的人員,我也是工作,李木源居士也是服務,工作人員,我們當護法。我們用什麼心態來護持大家?我說了很多很多遍,我們一定要從內心真誠發出來,每一個進入念佛堂的念佛人,都是我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用孝順心、恭敬心來為大家服務,來照顧大家。有許多同修來告訴我,他們將來也想到各個地方去建立念佛堂,也去建彌陀村,做得跟這邊一模一樣,來跟我說,我搖頭,我說你決定做不到。

  什麼原因?你能不能把每一個人看作自己父母,把他看作是阿彌陀佛?你沒有這個心,那你就做不到。財力、人力、物力你比我們這兒豐富,我相信你能夠做得到,這個心你沒有,對一切眾生的孝順心、恭敬心你沒有,那你的道場就不如這個道場。你要能對一切眾生,具足恭敬心、孝順心,你就會跟這個道場一樣。你們來到此地,覺得這裡氣氛不一樣,磁場不相同。當然不同,為什麼不同?這個道場有諸佛菩薩在裡面,念佛堂有諸佛菩薩跟到大家一起念佛,龍天善神擁護。這些瑞相,有些同修見到來告訴我,護法神多,他們看到在排隊;這些情形我都明了、我都清楚,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總而言之一句話,心一定要做得了主宰,絕不被任何境界所動搖。我們依據《阿彌陀經》,依據《無量壽經》,采取持名念佛;四種念佛的方法,我們采取持名念佛,一句名號念到底。我們修學這個方法是有承傳,不是自己編造下來;我的方法是李老師傳給我,李老師是印光大師傳給他,所以我們的承傳是從印光大師那裡來的。蘇州靈巖山是我們的祖庭,我們這個法脈是一脈相承,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怎麼可以輕易被別人動搖?為什麼我們修學這一點信心都沒有?你們聽了這些閒言閒語,來問我已經就錯了,你來問我,我就知道你沒有信心,你要有信心,你怎麼會跑到我面前說這些話?所以這是禅定第二個意義,自己在境界裡頭決定做得了主宰。

  菩薩修學這六個綱目,從布施到禅定都是屬於事相,我們現在所謂是落實在生活裡面,落實在工作之中,這五個項目。最後這一個是智慧,般若智慧,智慧不是事,智慧沒有跡象可尋。可是智慧是修學的樞紐,般若從哪裡顯示?從前面五種事相上顯示。如何顯示你有智慧、你沒有智慧,如果你修學不執著、不分別,你就有智慧,那就叫般若在裡面。你修學還有分別、還有執著,你沒有智慧,你沒有般若。前面五條要是沒有智慧,就不能叫度,布施不可以叫布施波羅蜜,波羅蜜是智慧。所以沒有智慧在裡面,前面這五種是福報,修布施,修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統統是福報,禅定也是福報,生四禅天、四空天,禅定的福報。所以你才曉得六道裡面,所謂是世間禅定,四禅八定,它裡頭沒有般若波羅蜜,如果有般若波羅蜜,這個禅定超越六道,不在六道受報。

  般若是什麼?六百卷《大般若經》,是般若最重要的典籍,世尊當年在世二十二年所說。諸位要曉得,世尊說法總共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講般若,我們就體會到,般若是佛法裡頭主要的科目。不是主要的科目,為什麼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講這門功課?是一切大乘菩薩主修的法門,以文殊菩薩為代表,諸位曉得文殊主般若。般若說的是什麼?六百卷《般若經》,諸位要是浏覽一遍,《般若經》很長六百卷,看前面不曉得後頭,看到後頭前面忘光;世尊也知道,我們末法時期讀書,有這麼一個現象。但是你讀下來之後,會有一句話不會忘記,這一句話為什麼不會忘記?在六百卷裡面重復了幾千遍,這個印象很深刻。

  這句話是什麼?三個字,「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真實的智慧,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因緣生法,法不是真的,是假的,你能夠看出來,能夠發現,是智慧,真實智慧。《金剛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不能詳細講,前年我們在此地講過一部《金剛經》,用了很長的時間,好像是每天講,講了四個多月。說三心是講能得,能得的不可得,然後再說諸法,諸法是你所得的。佛在經典上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論:「諸法緣生」,凡是因緣生法都沒有自性,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就告訴你能得、所得都不可得,這是真實智慧。所以佛在末後一首偈子上做一個總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般若,這是真智慧。

  一切有為法,就是一切萬法。諸位同修有不少讀過《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只是解釋釋迦牟尼佛一句話,世尊講經說法時常講,「一切法無我」。彌勒菩薩為了解釋這一句話,造《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裡面,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覺得六百六十法太多了,不便於初學,所以將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歸納成百法,教誡初學就方便。諸位要曉得,百法一展開就是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再展開就是一切法,所以百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濃縮歸納。這裡面有為法就占了九十四種,只有六種是屬於無為法,《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就是指百法裡面前面九十四法,都是夢幻泡影。

  這九十四法裡面,諸位想想看,八心王,五十一心所,十一個色法;二十六個煩惱法,煩惱法是說在心所法裡頭;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這合起來九十四法叫有為法,都不是真的,佛用比喻來講「夢幻泡影」。這些法所謂相有體無,事有理無,它是不是真正存在?不存在,「如露亦如電」。如電是給我們說明事實真相,它不存在,它剎那生滅;我們在《華嚴經》前面,跟諸位細細說過。我們今天誤會以為這些現象會存在,是什麼回事情?是它的相續相。所以相續相比喻如露,也不是長遠的相續,是很短暫的相續。我們人這個身體,其實這個身體是剎那生滅,我們不能覺察,我們看到一個人活了幾十年死了,這幾十年是剎那相續相。它的真相是什麼?真相是剎那生滅,生滅同時。生滅同時就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滅,說生它滅了,說滅它又生了。佛講這種現象是不常不斷,你說它常它立刻就滅了,你說它滅底下相又生了。念頭是這個現象,形相上也是這個現象,所以一切事相也是非常非斷、非一非異,這才是事實真相。你把事實真相搞清楚、看明白,這個人才叫有智慧。

  菩薩現身說法,教化眾生,恆修六度法門;恆是恆常,永遠沒有間斷。雖修六度法門,決定不執著有能修、有所修,他要執著有能所,他就是凡夫,他修的是福,他不是修六度。他之所修的六度,他雖然很認真、很努力在修學,一絲毫的執著都沒有;不但沒有執著,連分別這個念頭都沒有。我們就無法想像,這一個人要不分別、不執著,他怎麼辦事?無論是你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你不分別、不執著,你怎麼個修法?所以佛在經上才用了三個字,不思議,佛菩薩的境界不可思議。意思就是說我們凡夫想不到的,他真的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事情做得很圓滿,做得很周到,確實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要問他怎麼成就的?不可思議。我們也說不可思議,好像這個話沒答覆一樣,你聽了一定很不滿意,一句「不可思議」搪塞掉了。跟那些宗教家所講的宇宙從哪裡來的,人從哪裡來的?上帝造的;上帝從哪裡來的?不曉得。佛法裡面講不可思議,實在講就是普賢菩薩行願裡頭的兩句話,「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是這麼成就的。

  所以隨緣就是我們重要修學的科目,起心動念攀緣了,攀緣是凡夫,隨緣是佛菩薩,隨緣就是一樣做,做得很歡喜、很高興,很認真、很努力。李木源居士從來沒有休息,今天晚上去開會,忙得不得了,半夜都不能睡覺,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的精神體力那麼好。他不是為自己做,為眾生做,為眾生做也不著眾生相,也不執著造作的相,這叫智慧,這叫般若波羅蜜。布施裡面不著相,《般若經》講三輪體空,不執著能施,也不執著所施,也不執著施物,你所施的這些事物,統統不執著,這就叫般若波羅蜜,布施也就稱為布施波羅蜜。持戒,也不執著能持、所持,這叫持戒波羅蜜。以此類推,一直到禅定。

  由此可知,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我們能夠捨掉能所,般若波羅蜜就現前。只要你還落在能所裡面,自己一定要曉得,沒有智慧;沒有智慧,所修學的全是福報。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好,這個事情福不能解決,這個事情是指什麼事情?生死大事,脫離六道輪回這樁事情,福報不能解決。換句話說,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不能解決,決定出不了六道輪回。要想出離六道輪回,什麼能解決?般若波羅蜜就能解決,般若波羅蜜能幫助你脫離六道輪回,能幫助你脫離十法界。所以般若的教學,就變成了佛法的中心科目,道理在此地。這個理念,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無論大乘小乘、宗門教下,一切經論裡面都沒有離開般若波羅蜜。為什麼?般若波羅蜜是一切經教的教體,也就是說,一切經教是從般若波羅蜜裡面生出來的。大乘經祖師判教、辨體,一切大乘經以什麼為體?以實相為體,實相是般若。

  般若波羅蜜在哪裡?經文字字句句裡頭都有般若波羅蜜,所以經文字字句句義趣無有窮盡,哪裡能說得盡?跟大家講解,每一個字講兩個小時,一點都不為過,兩個小時能把意思講得完嗎?講不完。兩個小時講一句、講一個字,粗枝大葉,絕對不是細講,細講字字句句,那就是佛經裡頭所說,塵說剎說,無間說,都說不盡。由此可知,般若智慧的重要。我們這個經文也只能講到此地,般若一般的講法,諸位可以參考古今大德的注疏。江味農《金剛經講義》好,周止庵居士的《心經诠注》也好,我們讀讀對於般若多少會有一點概念。這兩句叫半偈,四句是一首偈。這半偈是法藏比丘為我們示現,行六度、拔眾苦,也是四弘誓願裡面,學法門、斷煩惱,我們用這兩句話,做這兩句的一個總結。

  底下一句:『未度有情令得度』。這一句是四弘誓願裡面的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未度的。未度我們要幫助他得度,這就是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話雖然是這麼說,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用無量法門來度眾生?成佛才行,不成佛做不到。佛法當中常說,像《普門品》裡面所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現佛身可以說無量法門,這個諸位要記住。什麼時候現佛身?一定要看眾生的機緣,機緣成熟。這個時候的機緣不是一個單純的機緣,也就是說明各種不同根性的機緣都成熟,那你現身說法你不能說一種法,你要應付各種不同的根機說種種法門,在這個機緣之下,那你就一定要現佛身。所以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不是隨自己的意思,是應機,順眾生,順一些根熟的眾生,而是很多很多種不同根熟的眾生統統成熟,這是示現佛身,為說種種法門。

  佛滅度之後,這三千年當中再沒有一尊佛出世,什麼原因?沒有這個機會。而往後往往一個地區、一個處所,眾生根成熟,大多數是一類;一類根機成熟,那就現菩薩身,示現一門深入。而在末法時期,世尊在《大集經》上講得很好,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所以這個成就都是講根機成熟。在正法時期,一類持戒證果的人根機成熟;像法時期,一類禅定根機的人成熟;末法時期,這一類淨土根機的人成熟。我們讀經,聽佛說話,要懂得佛的意思,這對我們來講,對自己幫助自己選擇法門,對別人來講幫助我們觀機,幫助我們幫助一切未度有情。

  在今天我們對於這些社會廣大群眾,我們如何幫助他們?用一句佛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們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幫助他們。不管他信與不信,佛號他聽進去了,聽在阿賴耶識裡頭,永遠不會磨滅,成為將來再遇到緣分的時候,他會起現行,他會學佛,他會念佛往生不退,他會往生極樂世界。只要把這一句佛號,把阿彌陀佛的形像讓他看,一看也落在阿賴耶識裡頭,見聞彌陀形像、名號,這就行,這就是接引廣大眾生。在新加坡這個地區,這是個熱帶,一年只有一季,沒有四季,這個地區方便,一年到頭就穿一件T恤,不要再多加衣服,我們T恤印上阿彌陀佛,馬路上走一圈就度了很多人。所以大家出去辦事、出去買菜,穿上阿彌陀佛T恤,你就度了很多人,讓人家看到彌陀名號的名字。這個地方受英文教育的很多,我們阿彌陀佛的名號中英文都印上,各種人統統都普度。

  這個地方,新加坡用四種語言,有馬來語、印度語,我希望諸位同修,將來印阿彌陀佛名號T恤印四種文字,這個衣服穿到外面去,多元文化,普度眾生。未度眾生令得度,我們要用這種方法,一定要會做。圖案設計得很美,讓每一個人看到都能生歡喜心。現在社會年輕人穿的是什麼衣服?圖案都是畫的妖魔鬼怪,看到都是嚇死人的。我們穿這個服裝,後面印阿彌陀佛,度這些妖魔鬼怪。我感覺得現在我們做的這些衣服還不夠,穿著的人雖然多了還不普遍,應當大量去制作免費贈送。將來居士林下面布施吃飯,也布施衣服,我們印這些T恤放在下面,吃飯一個人帶一件都穿上,下一次來的時候穿這個衣服才招待,不穿這個衣服我們就不招待你,好事!這是講沒有得度的。

  『已度之者使成佛』。「已度」是說什麼人?已經相信淨土法門,已經修學淨土法門,可以說末法時期這一類眾生根成熟了。根熟了的人,我們就決定幫助他這一生往生,所以我們建念佛堂,我們建彌陀村,為什麼?就是「已度之者使成佛」,我們要把這句話落實。建彌陀村、建念佛堂,落實這一句,我們這個經不是白念,盡心盡力把它做得圓圓滿滿。根熟了,還沒有到完全成熟,已經有個七分、八分,我們再加一把力,再輔助他,他就達到十分,達到十分就往生不退成佛了。諸位要曉得,已經有個七分、八分的人,遇不到這個緣,他這一生不能往生,還要等來生。來生不是底下一生,不曉得後頭多少生、多少劫,就是你下一次再碰到這個機緣不容易,這個機緣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我們明了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對這個機緣要格外的珍惜,遇到了決定不能空過,遇到了一定要真正發心。

  有許多人懷疑,我們遇到了,這一次我們在這裡做義工,他們都念佛往生,那我們將來怎麼辦?想到這個地方不想做義工,還是到裡面去念佛好,那沒人護持了。大慈菩薩早就知道,所以在經上告訴我們,你勸兩個人往生,比自己精進,你勸十幾個人往生,你的功德就無量無邊。你能夠護持,讓他們統統往生,除非你自己不想往生,你自己想往生,你念佛功夫不夠不要緊,到你臨命終時,他們一定會拉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為什麼往生?是他幫我來的,趕快去接他;阿彌陀佛也來了。我們這個世間人忘恩負義,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知恩報恩,所以你幫助他往生,他將來一定幫助你往生。這個道理我想大家聽了都能夠點頭,都能肯定,我們的功德絕不空過。所以我勸同修,我們同心協力我們來做義工,成就這些根熟的眾生,成就他們就成就我們自己,自他功德不二。好,今天時間到了。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集)  1999/3/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0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經文第八行: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經文是說明,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發願。經文分為六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是「願聲同佛」,第二段「慧超彼岸」,第三段「如佛救苦」,第四段「悉令成佛」,這是已經介紹過了;今天這是第五段「堅求正覺」。經文雖然只有兩句,意思很深,是我們現前應當學習的。從經文表面上看,似乎是修供養不重要,求正覺重要,而實際上兩者都同樣的重要。雖然都同樣,這裡面還是有賓主之分,前面一句是說修福,後一句是說修慧。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世尊都是教導我們「福慧雙修」,兩者不能夠偏廢,不能夠執著,應當同時修學,相輔相成,才能夠證得圓滿的果位。我們在三皈偈裡面,讀到「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就是這兩句「修福」、「修慧」,這兩種都達到究竟圓滿,可見他並沒有輕視供養。佛為什麼在此地要說這兩句話?這兩句是苦口婆心勸導我們,修福千萬不要忘掉修慧,沒有智慧的福報,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冷靜的觀察,仔細的思惟,沒有智慧的福報,享福沒有不造業,福享盡了多半是墮三途。那個福報很大,不是普通的福報。

  前兩個星期,有同學送了一張影印的新聞來給我看,這是中國大陸報紙上刊登的。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有六個大人物現在變成了豬身,這裡面有袁世凱、有李鴻章,這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怎麼知道他變成豬?這個豬生下來,這身上有他的的名字,奇怪!有他的名字。這是說明修福不修慧。在人世間的時候,享盡了人間的富貴,死後還不到一個世紀,已經淪落在畜生道,變成豬身。這是給我們一個很高的警惕,說明修慧比修福更重要。但是決定不可以誤會我們就不要修福,你這麼想法,你就錯了。

  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這個話雖然是對善財童子說的,善財童子是代表我們,對他說就是對我們說。他說:「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這是『供養恆沙聖』。恆沙是講數字,恆河沙數,印度有一條大河,恆河。恆河的沙非常細,我沒有去過印度,有不少從印度朝聖回來的同修,帶了恆河沙給我看,確實像面粉一樣,跟我們這邊的沙不相同,它比我們的沙細很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在恆河兩岸講經說法的時間很長,所以凡是講到數目大的,佛都用恆河沙來做比喻,恆河沙數不盡。這是說假使你曾經供養,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聖人;這個地方的聖人,通常是指地上菩薩,也就是初地以上。供養這些聖眾,那個福就很大很大,福報很大。佛在此地說,反而『不如堅勇求正覺』。這麼大的福報,決定不會墮三途,你是真正供養聖賢,怎麼會墮三途?墮三途多半修的是人天福報,是有漏的福報。如果供養佛菩薩,決定不至於墮落,但是「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個道理我們要明了。

  我們先說供養。我們今天學佛、修行、弘法利生,實實在在說我們的福報不足,因此做什麼事情都有障礙,都有困難。這些障難就是說明我們的福報很薄,過去生中沒有修福,這一生當中也疏忽了修福。可是我們覺悟明白了,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情還是要做,這些事情都是屬於供養修福一邊的。修福一定要學佛菩薩,佛菩薩有高度的智慧,跟我們凡夫決定不一樣。凡夫修福往往是斤斤計較,總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布施供養的財物,心裡總是想著,這個錢他是不是真的去做好事?譬如,過去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地區發生災難,水災、旱災,也有不少慈善團體,在此地募捐去救災,往往有一些人:這救災好事情,我捐的錢會不會到災民手上?會不會被他們用掉?這個念頭一動,就不敢布施,不願意供養。為什麼?怕的是這個錢到不了災民的手上。這種情形有沒有?有。如果每個人都有這個觀念,誰還去救災?不是讓那些災民,都在那裡受苦受難。菩薩救災,沒有考慮,沒有顧慮。我們捐助給他,他如果從中取利,那是他的因果,我們清淨心布施是我們的福報;我得福,他背因果。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無論別人能不能把這個錢送到災民手上,這個事情我們都應該要做,毫無顧慮的去做,你的福報是圓滿的,你的福報是清淨的。只要落到分別執著上,修福的機會往往你就當面錯過。

  新加坡有一位談禅法師,我對他非常尊敬,跟李會長也非常要好,我去看過他很多次。這個人自己修行是修苦行,住的是小房子,穿的衣服很平常的粗布,吃飯一個菜,非常簡單,飲水是自來水。我們去看他、拜訪他,他去買一杯礦泉水,那是他最高接待客人的敬意,買一杯礦泉水給我,他自己喝自來水。對於中國大陸許多佛法裡頭的幫助,他美金是一百萬、一百萬的捐助。捐出去之後,問都不問;我這個錢捐給你了,你是不是做的好事,你的因果,與我不相干。你真正為佛法做事,你有福;你要拿去自己去享受,你將來墮阿鼻地獄,我沒有事情。這是我在海外見到這樣一個法師,真正是難得,我們比不上他。他錢從哪裡來?他在城隍廟,他講他是廟主,看廟的。在廟裡擺一些香、紙、蠟燭,人家到城隍廟去燒香,買香、蠟燭的錢,一塊、兩塊這樣攢積起來的。他一分錢沒有享受,全部布施做功德,是我們這個時代模范的出家人,他的行誼是菩薩示現。我們的生活比他優裕太多,人家做的是什麼?我們做的是什麼?擺個香攤在那賣東西,零零碎碎一塊、兩塊,自己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心不離口,口不離心。你看到他極普通的一個出家人,你不知道聖賢示現。所以說這是值得我們效法,值得我們學習的。

  居士在家學佛,李木源是菩薩。你看他的生活多麼簡單,一分一厘他都節儉,佛教給我們惜福,教給我們積功累德,他真的做到。他不是說的,他真做到,口說有什麼用處?必須要把它落實。眼前眾人看到他的生活非常清苦,他自己感受無比的快樂,前途一片光明,將來決定生極樂世界,真有把握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了。現在雖然沒去,我看到他已經在作佛了,他所做的都是佛做的事情。

  普賢菩薩告訴我們,一切供養當中,財供養不如法供養。但是世間人重視財,他有貪心。所以財供養是手段,法供養是目的。佛菩薩教化眾生、利益眾生,眾生不認識佛菩薩,眾生不知道佛菩薩真實利益,那佛菩薩也得隨順眾生,「恆順眾生」,先用財布施給你;佛家所謂「先以利欲牽」,來接引、牽引你,「後令入佛智」,後令入佛智是法布施。所以財布施是手段,最後法布施是目的,給你真實的利益,給你無盡的利益,然後你才知道佛菩薩慈悲到極處,你才真正知道佛菩薩恩德之大,永遠報答不盡。

  財布施,諸位都知道,佛告訴我們一切世間眾生,不僅僅是我們地球這個世間,十方三世無量無邊世界一切眾生,哪一個不想財富?哪一個人不想自己有智慧?哪一個人不想健康長壽?這是一切眾生都在希求的;學佛的同修希求,其他宗教徒也希求。你能不能求得到?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這裡面有理論、有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沒有求不到,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作佛都能求到,何況世間這些名聞利養,在佛家看這雞毛蒜皮,輕而易舉,哪有求不到?你必須曉得理論與方法。理論是因果的道理,你得財富、得聰明、得健康長壽,那是果報,果必有因,你要修因,你才能得到果報。財富的因是什麼?是財布施,這個世間人不懂。你有財布施給別人,愈布施你得的財富愈多。我們看到這個世間有很多發大財的人,決不是他幸運,決不是他聰明,決不是他用手段,不是的;前生種的因殊勝,他這一生不管經營什麼事業,他都會發財,他命裡頭有財。命裡有財,前生種的因,要懂這個道理。

  那我們前生沒種因,怎麼辦?現在種來得及,現種,現種也能現收;不種要想收,沒這道理。我今天在報紙上看看新聞的標題,裡頭有一條,現在經濟不景氣,竊盜、綁架案件多了。你去偷盜也是你命裡頭有的,命裡沒有偷都偷不到;我們命裡沒有去偷,還沒有偷到,就被警察抓去坐牢了。你偷到的東西,依舊是命裡有的,那你何必去偷?佛家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真理,這個話不是假話。我們要想自己得財富,你要修財布施;你要想得聰明智慧,你要修法布施;你要想健康長壽,你一定要修無畏布施。

  我二十六歲學佛,這個道理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我對於老師非常尊敬,依教奉行。我前世沒有修財布施,所以這一生生活非常艱苦。前一世這三種布施,大概只修了法布施,所以我還有聰明智慧,我沒有福報,我也沒有壽命。過去多少人給我看相算命,連韓館長都替我去算過命,她拿到我的八字給人算命,算了之後人家就很奇怪,問館長,他說:這個人還在嗎?那個時候大概,我差不多是將近五十歲的時候,可見這個算命不錯,算得還相當准。他問她這個人還在?她說:這個人在。算命搖搖頭,奇怪!這個人為什麼還在?結果這個算命問:他做什麼事情的?她說:他出家的。出家,另當別論。換句話說,要不出家,四十五歲准死無疑。

  出家人實在講也保不住。跟我同時出家、同時受戒,我們師兄弟有三個人,明演法師、法融法師,可能諸位都不熟悉,我們三個人同年,而且三個人都短命,看相算命說,我們三個人都過不了四十五歲。所以四十五歲那一年,大概二、三月法融過世走了,五月間明演走了,七月間我生病,我一想我也跑不掉了。自己知道,我們都不錯。明演法師走的時候,他是自己走到榮民總醫院去掛急診,進急診室半個小時他就走了;所以他沒有病苦,自己乘公共汽車,到急診室去掛號,進入急診室半個小時就走了。這都是修行,還算是有一點功夫。我那一年,正是在夏安居的時候,在基隆大覺寺,大覺寺的老和尚請我去講《楞嚴經》。《楞嚴經》很長,十卷我講完第三卷,得了一個重感冒,病了一個月。我一生都不生病,那個時候一想,得病的時候一想時間到了,前面兩個走了,這大概是我了。我想到既然要死了,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我懂這個道理,所以我就念佛求往生。我也不看醫生,也不吃藥,每一天煮點稀飯鹹菜,那時韓館長照顧我,等著往生。這樣子搞了一個月,慢慢身體恢復過來,好了。好了以後,一直都沒有生病。

  這一次生這個病,想想什麼原因?我占據了你們同學的時間,所以《華嚴經》不講了,這個時間讓出來,給你們同學在此地練習講經,我的《華嚴經》搬到淨宗學會,八樓小教室裡去講。因為我們講經,主要的目的是要制作錄像帶,將來供給廣播電台使用。我這個念頭一發,我的病就好了,沒事了,什麼都沒有了;想一想很有道理,我占據你們的時間。凡事都有個因果,因果是真理、是定律,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三種布施都修,這三種果報都現前。我本身給諸位是現身說法,我沒有求壽命,我也沒有求福報。出家之後,我剃了頭就教佛學院,就從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四十年沒有間斷過。什麼都不求,可是福報自自然然現前。

  有一年台北舉行仁王護國法會,我講《仁王經》講二十天。法會當中遇到甘珠活佛,這是藏傳密教的一位大德,跟我也是很好的老朋友。見了面之後,他告訴我;他的年齡比我大,大概大我十幾歲的樣子;法師,你過來。我說:有什麼事情?佛爺!他說:你這些年講經說法的功德很大,你本來沒有福報,你以後福報很大,不但福報很大,壽命很長;本來你短命,他說:我們在背後都說你。我說:這些事情,你不說我也曉得,我也明白,我也知道。福報很大,壽命很長,我沒有求福,也沒有求壽命。中國諺語所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活在世間一天,為佛法工作一天。我這個態度跟李木源居士完全相同,活一天為佛法、為眾生服務一天,決定沒有自己,所以自己清淨自在。為自己很累,為別人不累;事情做成功了大家有福,做不成功大家沒福,那有什麼法子?自己決定沒有得失這個念頭,你就會生活得很自在。

  這是在佛法當中,接受老師教誨,所得到的真實利益。我入佛門是聽老師一句話,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學習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這一句話打動的,我很想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既然有,那我應當要學習,我不會錯過這個因緣。四十七年的修學,我真的得到了,所以我對於老師始終感恩之心。我們的教室、講堂,我們都供老師的遺像;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哪個道場,我老師的照片一定供在講堂裡面、佛堂裡面,時時刻刻與老師共在。所以一生生活在感恩、報恩、幸福之中,無比的自在快樂;沒有得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

  李居士知道我,他認識我相當深刻,總是想方法把我留在新加坡,他知道留我不容易,稍稍有一點不如法,我馬上就走了。如果這個地方一切如法,我有責任要幫助他,我全心全力協助他;他要是做得不如法,我就離開了,沒有什麼人情。絕對不是說,他這個地方物質條件優厚,我會在這裡多住幾天,沒這個事;再優厚的物質條件,也留不住我。這個地方真正在辦道,真正在修行,真正在用功學習,我一定住這個地方;我有使命感,我有責任感,要協助大眾。如果大家是來玩票的,不是認真修行,我住在這個地方毫無意義。我講經四十年,今年七十三歲,也應該退休了,我也很想找一個很幽靜的環境,自己去進修。這一次到澳洲,在澳洲原始森林裡面住了三天,我很喜歡,如果在那個地方建個小茅篷進修,你說那多自在!與世完全隔絕。這是我一生向往居住的一個環境,我念念不忘,如果沒有弘法的緣分,我就會退休,我到那個地方去享受大自然。那麼這兒有同學們認真要修學,認真要修行,我只有捨棄自己,自己的受用,怎麼樣辛苦我也要幫助大家。我的理念、我的作風,李居士知道得很清楚。

  在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法供養裡面,普賢菩薩給我們說了幾條,這幾條都是綱領。第一個所謂「如說修行供養」,我們有沒有做到?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要做的,我們統統做到,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會違犯,這叫「如說修行供養」。我常常勸導大家,也告訴大家,佛所說的經典,實際上就是佛所講的話,我們後人尊稱它為經典。為什麼?他所講的是真理,永恆不變。古大德尊稱佛所說的叫它做妙法,它到底妙在哪裡?古德給我們說明,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佛所講的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是圓滿的,這就妙了。所謂圓滿,這裡頭具有四個意思,佛法講四分,四個意思,教、理、行、果。

  我這一次在澳洲,給世界宗教和平組織裡面,這一些各個宗教的領導人,也做一個概略的介紹,說明佛法的內容,這妙法。我們如果講教理行果,他聽不懂,所以我就改變一個方式來介紹。佛經字字句句包含四個意思:第一個意思真誠的教誨,第二真實的道理,第三是至善的行為,第四最高的享受。我把「教理行果」用這四句話來說明,他們聽得懂,聽了都點頭。字字句句都具足這四個意思,所以稱之為寶,稱之為妙法。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接受?第一個對於佛陀真誠的教誨,我們要信仰,深信不疑;第二對於佛所講的道理,要透徹的理解;第三佛所說的至善的行為,我們要真正做到;第四最高的享受,我們才真正得到。你能夠得到最高的享受,就是我們佛家講的證果,你修行證果了,證果就是在生活上的受用。

  這個介紹,他能聽得懂,他們也能接受,聽到也非常歡喜。可是我們要記住,我們說到他歡喜,還要叫他更歡喜,更歡喜是怎麼說法?佛經如是,你們的經典又何嘗不如是?他們就很開心了。佛經句句是妙法,你們那個經典句句也是妙法。我稱他們都是菩薩,我出大門的時候,遇到一個基督教徒,是一個基督教的代表,對我非常禮敬,給我拉手,他說:法師,你稱我作菩薩,我們稱你是神;立刻就有回敬。所以我們必須要尊重別人,我們好,別人也好。在佛法裡面,實實在在講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法法皆第一,人人皆第一,事事皆第一,找不到第二,這才叫平等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平等法界,才真正能夠落實多元文化,共存共榮,和睦相處。它的效果,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每個人都能夠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我期望全世界,所有宗教師、所有傳教師,應當要盡的責任,應當有這樣的使命感。你成為一個宗教師、傳教師,你的使命救度一切苦難眾生。這種人,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菩薩,所以我稱他作菩薩,名實相副。

  所以一定要記住,「如說修行」。這個「說」,佛說的,佛所講的我們完全做到,這就是供養。不僅僅是供養諸佛如來,是供養我們的自性,供養一切眾生,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換句話說,自性得到好的養分,智慧就開了,自性裡面所含藏無盡的福德,自然就現前。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深信這個道理,所以沒有錢,敢辦事。李居士日夜在籌畫,趕緊把彌陀村建好,建彌陀村的目的何在?要救這個社會,要救這個劫難,為這個而建立的。念佛、修行能夠挽救世界的劫難,這裡面有一篇很深的道理,他懂得。彌陀村的構想,大家都知道,這裡面的要求兩樁事情:天天聽經,天天念佛,如說修行。我們只要求這麼一個條件,住在這裡面的人衣食住行統統供養,你不要帶一分錢進來,供養你一輩子,一直送你往生,幫助你作佛。李居士還在找人設計服裝,將來進來之後,我們穿同樣的服裝,平等;吃的平等,穿的也平等,你自己的衣服都不要帶了。

  可是諸位想一想,彌陀村我們的設計,是有四百多個房間,一個房間住三個人,住一千兩百人。一千兩百人生活費用打哪裡來?你說:李居士有這麼多錢;李居士一文都沒有,有這麼大的膽子,李居士說:我沒有錢,我的老板有錢。老板是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大福報,我們今天是替阿彌陀佛做小工,替他辦事。你看看信心成就事業,不是說有錢才做,沒有錢就不做,不是的。看這個事情要不要做?需不需要做?是不是迫切需要做?今天大災難臨頭,是迫切需要做。這就是菩薩發心,世間人不敢做的,他敢做。他能不能做得成?自己有充分的信心,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所以第一要緊,大家要記住,依教奉行,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道業。你自己不是真正的菩薩,你就不能利益眾生,你也不能成就佛法的事業,所以第一句重要。

  我們又為了便利同修,經文太長了,怕你記不住,所以把經文裡頭最重要的教誨,我把它節錄出來,一共節了六十條,這大家就好記了。這六十條,在《淨宗修行守則》裡面,《淨宗修行守則》是我們的「行」經,經有「教、理、行、果」四種,這是修行的,也就是我講的至善的行為。這個小冊子,印成了小冊子,給諸位隨身攜帶,時時看,看到要做到,條條都要做到。這個小冊子裡面,一共有三部分:前面一部分,是節錄淨宗五經裡面的教訓;第二部分有六十條,就是《無量壽經》的教訓;第三部分,大概也有六十幾條,節錄《彌勒菩薩所問經》裡面所講的教訓。這些經都在此地講過,我們能把這幾條做到,你就是真正的菩薩,你是真正的修行人,你一定會得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你發願為佛法、為眾生,做任何事業都會圓滿,有願必成。我們自己要具備這個條件才行,自己不具備這個條件,求感應求不到的。你能求,有求必應,是你本身具備好的條件,這個大家一定要懂得;自己不認真修行,決定不能成就。

  第二句「利益眾生供養」,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的。我們心心念念利益一切眾生,心量要大,決不能說利益我喜歡的眾生,我不喜歡的眾生,討厭的眾生,我就不給他利益,你這個想法就錯了。利益眾生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類別,一律平等的利益。利益裡面,最大的利益是什麼?佛在經上所說,幫助眾生覺悟,這是最大的利益,所謂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眾生為什麼會有苦?苦是他迷而不覺,他就苦了。他有災、有難、有苦,我們在物質上幫助他一些,只能救一時,不能救一輩子。縱然你有能力,幫助他一輩子,來世怎麼辦?你還能照顧得到嗎?來世還有後世。佛菩薩利益眾生,生生世世給他永恆的利益,真實的利益,你想想這個事情,我們怎麼落實?這個落實,就是教育。諸位要常常想想,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這大家都知道。世尊當年在世,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跟中國孔老夫子一樣,一生都做社會教育工作。這個教育工作沒有報酬的,義務的,佛沒有收人家一分錢學費;接受供養,不過是一天吃一餐飯,接受一缽飯而已。三衣一缽,一無所求,一生教學不倦,這是利益眾生供養,我們要學習。

  在古時候交通不方便,人民生活范圍很狹窄,確確實實有人老死不相往來,住在這個鄉村裡面,隔壁那個鄉村可以看得到,也不過幾裡路,一生從來沒有到過那個村莊,有;老死不相往來,生活圈子很小,交通不便。這個樣子才要建道場,所以各個地方都有道場,都有法師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現在時代變了,科學技術發達、資訊發達,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出了一點小小的事情,我們立刻就知道。交通便捷了,你說在古時候,要從中國到此地來,到南洋來,談何容易!有機會給你來,你也害怕,坐船要坐幾個月,那還得了;現在交通便捷,幾個小時就到。我在澳洲,在雪梨,雪梨一些同修們跟我見面,我就跟他說,台北到雪梨在我們三十年前,大概三、四十年前,台北到高雄的距離。從台北到高雄坐火車,快車八個小時,慢車十二個小時,快車八個小時。現在從雪梨到台北八個小時,地球小了,所以地球村了。

  觀光旅游好像變成一個人生活裡面必須要的,並不是奢侈,是變成生活一部分,去度假。於是我們跟外面的世界接觸就頻繁,你會接觸不同種族的人,不同國家的人,不同信仰的人,不同文化的人,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你要跟他們在一起生活,這就叫多元文化。所以要有利益一切眾生的觀念,種種界限統統要突破。現在這個地球變成一家,這個家大不大?不大,很小的家庭,比起佛小得太多。佛的家多大?盡虛空、遍法界,佛是「以法界為家,以眾生為己」。我們如果想作佛,你要不能把這兩句話落實,你就作不了佛。大家念佛都想成佛,都想到極樂世界去成佛,你要先有這個理念,要把這個理念落實,「一切眾生是自己,虛空法界是我的家」,你才有作佛的指望,所以你起心動念,能夠利益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是個願望,願望能不能變成事實,那又是一層功夫。怎樣把願望變成事實,給它落實?你要有行動。

  我這一次有機會,參加雪梨召開的世界宗教和平組織的會議。我也感覺得很奇怪,他們怎麼會找我?我跟他們完全沒有往來,他們來找我,而且對我很尊重。這個會議一年舉行兩次,半年一次。參加這個會議的有三十多個宗教,都是這一些教派的領導人。每一個教派都發言,他們的理念,他們的作法,都有一個簡短的報告。會議兩個小時,他們給我三十分鐘講話,對我非常尊重;他們每一個人講話,大概只有五、六分鐘,給我三十分鐘,對我非常禮遇。我聽了之後,本來我也有個准備,你們同學都知道,准備那個東西到那裡不管用,發給他們作參考了。因為我聽他們每個人講話,聽完之後我給他們建議。這個會議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這一些宗教家們的理念,我非常敬佩,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求整個世界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切眾生能夠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這個理念好,這是我們尊敬的地方。

  但是這個理念怎麼樣落實?問題嚴重了。會開了這麼多年,一年開兩次,起不了作用,社會還是動亂,世界還是不和平,還是有爭執,大家都想不出一個方法來。所以我提供他的意見,我給他說明,佛家《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那是毗盧遮那佛的世界,那是一個多元文化,比我們這個世界大得太多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參加大會的這些群眾,就有兩百七十多個不同的族群,那個族群非常之大,每一個族群裡面的人數無量無數,我們這個世界算什麼?范圍太小了;極樂世界亦復如是。為什麼華藏世界的人,極樂世界的人,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信仰,都能夠和睦相處,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這一提醒,大家是聚精會神,專心的來聽我講解。我說他們能做得到,只有一個因素:天天講經說法。《華嚴經》上毗盧遮那佛講經說法,從來沒有中斷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也從來沒有中斷過。所以講經說法,這就是教學,唯有教學能把這一個理想落實。他們聽了我這個,也同意我的看法,一定要通過教學。

  我們中國古人常講,那是講那些念書的人,三天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不像人。人都有煩惱,都有惡習氣,三天不讀聖賢書,你的煩惱習氣原形畢露,那哪裡是個人?什麼樣才叫人?遵守五戒十善,而沒有過失,那個叫做人。五戒沒有了,十善沒有了,你是畜生、是魔鬼,不是人。現在這個世間,你到外面去看看,妖魔鬼怪;無論到哪個地方,你就看到這些圖騰,甚至於身體穿的T恤,那裡面都是些妖魔鬼怪,人不人,鬼不鬼。我們在外面看BUS,BUS上面看的都是鬼怪,到處都是。讀聖賢書重要,講經說法重要;我們這個道場,我們天天在講。

  我生病這個期間,中斷了兩、三個星期,回來之後李木源居士告訴我,同學們已經退心,已經散慢了。我聽了害怕,如果是這種情形,我們的佛學院決定不能辦,培訓班也得解散,這很可怕的現象。同學們還不能自立,還不能夠獨當一面,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還需要我們來輔導。為什麼會散慢?我了解原因,你們這麼多人,此地一個星期講經的時間太少,輪流時間太長;兩、三個星期才輪流到一次,甚至於一個月才輪流到一次,怎麼會不懈怠?所以這個事情難免。我一生沒有管過人,我不希望約束人,我不希望管人。實在講,我這一生也沒有人管過我,這很自在!我一生沒有人管我,我就不應該去管人。我一生活得很幸福,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大家都曉得,我是「三不管」的法師;這就是我享的福,不容易享得到。

  所以回來之後,我決定把時間讓出來給你們同學,我一個星期講一次。希望每一天講經兩個小時,兩個同學出來講,一個人講一個小時,一個小時你們寫講稿要寫一萬字,每一個星期寫一萬字的講稿。講台上講演,還跟過去老辦法一樣,每一個同學都要對他提出評語,每一個同學都要交,幫助他改進,幫助他進步。我們這樣學習才踏實,時間才不會空過;我們也對得起這一邊的常住,給我們的關懷,給我們的照顧,給我們的供養。一個學期下來,你們寫了,我看總有二十萬到三十萬字,就寫成一本書了,這是你們在此地學習的成績,你要拿出成績來才行。如果將來發展成為佛學院,我們的教學方法始終不變。諸位在此地學習過程當中,你們也感受到這個教學法有效果;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佛學院成立之後,我們可以多開幾門課,但是同學們選擇,一定是選擇一門專攻。其他同學所修學的我們可以聽,只是聽,給他做評語,幫助他改正,自己專攻自己的課程。每一個同學,在每一個學期,要完成一部著作。所以我們這裡不需要考試,你把你的著作拿出來,這就是考試,等於論文一樣。

  有利益眾生之願要落實,第一個「攝受眾生」。什麼叫做攝受眾生?要懂得。用現代的話來說,攝受眾生就是與一切眾生有緣,不但是有緣,有很深的緣分,有很密切的緣分,能令一切眾生,對你生尊敬的心,愛護的心,向你學習的心,你的教化才能收到效果。所以攝受眾生要靠什麼?不是靠學問,學問好,不見得贏得人家對你從內心的佩服。所以攝受眾生是德行,你有高尚的品德,你有愛護眾生、利益眾生的行誼,你才能贏得一切眾生的擁護,一切眾生對你的熱愛。你們在此地應該可以見到,我們對其他的宗教訪問,我們去拜訪,雖然這才是一個開端。我們去年除夕的溫馨晚會,我們邀請新加坡所有的宗教團體都來參加,我們大團圓,我們在一起過中國的農歷年,這是攝受眾生。有人來問我,他說:法師,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只答覆他一句話:佛教我這樣作法。佛教我「攝受眾生供養」,這就是攝受眾生供養的落實,多元文化的落實。不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我們要做到。九號,我們去拜訪印度教,底下跟基督教、天主教已經在聯系了,我們每一個宗教都要去拜訪,平等。其他宗教節日,我們也歡喜參加;我們的節日,我們大請客,我們也請他來參加,落實,都是屬於攝受眾生。

  底下菩薩又告訴我們,「代眾生苦供養」,這一條重要。實在講,從理上來講,眾生苦沒有人能代。我們很苦,佛很慈悲,佛能不能代我們受苦?不能。為什麼?你受苦、享福,是你的業報,你種的有這個因,你一定要感受這個果報,誰都不能代替。所以「代眾生苦」,只是我們一個願望而已,我們願意代眾生受苦。實際上,如果真的能代,因果定律豈不是被推翻了嗎?佛也不能違背因果定律。佛菩薩如何代替眾生受苦?只有一個方法,減低自己的享受,多幫助眾生。在自己物質生活上處處節儉,我們一天能夠省一塊錢、省兩塊錢,節省下來,我這一、兩塊錢就能幫助別人。真有這個心,真正有這個行為,要做到。

  所以有一些同修,常常想請我吃飯,在外面請吃飯很浪費時間,吃一餐飯好幾個小時,浪費時間,但是人家盛情好意。我現在想通了,開悟了,什麼人請客我都答應、我都歡迎,到哪裡請客?居士林二樓,你們把請客的錢捐給彌陀村,我來陪你們吃飯,這個好!不浪費時間,也不浪費金錢。居士林菜肴,比現在一般素菜館做得好,所以居士林這一改進,素菜館好多都關門了。大家請客都到居士林來,不但請我,我提倡,我希望所有請客的人,統統到居士林來請客,把你那個錢捐給彌陀村,做無量功德。又做了功德,又請了客,又吃了這麼好的飯菜,你說多自在!這是一舉數得,所以鼓勵大家到居士林來請客,這就是屬於代眾生苦供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節儉,不可以浪費,要惜福!

  我在這一生當中,過去見到兩位老師,一位是我在抗戰期間一個老校長,周邦道先生,一個是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每一個月生活費用六十塊錢,台灣錢六十塊錢,合美金二塊錢,一個月生活費用。他每一天吃一餐,而且吃得很少,我看到他老人家這個樣子,我跟他學,我也每天吃一餐。但是我這一餐比他吃得多,跟他一樣不行,受不了;他一餐兩個饅頭,小饅頭夠了,我要吃三個。所以他一天,兩塊錢生活費用夠了,我那個時候在台中,一天三塊錢生活費用。我跟他學,我學了到第八個月,我才告訴他。他問我:那你感覺到體力精神有沒有什麼兩樣?我說:不覺得,一樣。他把桌子一拍,好!你一直這樣下去,一生不求人。我們諺語講「人到無求品自高」,我們生活費用很少,一點點就夠了,就不要求人。求人是最痛苦的事情,看人的臉色,好難看!所以我一生餓死,我也不求人,我有這個骨氣。

  所以生活一定要節儉,一定要知道惜福,決定不可以浪費。你們今天看我,好像是有一點福報,很多人來供養。我沒有求人供養,自動送來的,你也不好推卸。我生活還是很少,你們看我吃東西吃得很少,所以送來東西大家享受。今天還有人從台北,煮好的東西帶來,真不容易!煮了這兩鍋帶來,我看了我很喜歡,我就告訴悟忍師送到二樓餐廳,你們今天晚上念佛的人,晚上肚子餓了可以去吃。人家供養我,我供養大家,供養大家就有福報,佛家常講「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人家供養我的,我都供養你們了,我不了道由你們大家代我還,所以立刻就轉送給別人。你們供養我的錢,我看都不看,全部拿去給彌陀村。彌陀村現在給我的收據,可以訂成一本書,一大堆。所以要曉得,福報轉送給一切眾生,這個福報是無有窮盡,愈累積愈多,愈多愈布施,這個福就是享不盡的福。但是自己一定要刻苦,決定不可以浪費,多余的決定供養缺乏的人,這就是「代眾生苦供養」。

  在上一次有個宴會,有一位居士問我:法師,你住在哪裡?你自己的道場在哪裡?我自己沒有道場,我自己一生沒有自己的住處,我住在別人的道場。出家了,自己就沒有家了,如果還有一個家,那不又回去了?你出了家,現在又回家了。這一次在澳洲,澳洲有個羅居士非常發心,他跟澳洲政府聯邦關系都非常好。來問我,我們這個道場淨宗學會,需要哪些法師常住在澳洲,他可以給我們辦永久居留,甚至於辦公民。我跟他講:你可不要害人,你不要造罪業。他聽了也就呆了,他說:怎麼?如果把法師辦成澳洲永久居留,這個法師道心就沒有了,他貪瞋癡慢私心就起來,道心就沒有了。所以我說:你要做好事,給我辦什麼?居留一年,只准他住一年;他一年在這裡修行得很好,明年我再給你辦一年,一直辦得好,我年年都替你辦;你要是不如法,我就不替你辦,你一年住滿了,走路,趕快走;所以他有道心。此地我跟李木源居士也是這樣講,你們的工作准證一年,為什麼不給你辦多?使你有道心,多了的時候,你覺得這個地方可以長住,你就胡思亂想,你就會到處攀緣,你就會搞小圈圈,將來你會墮地獄,豈不是把你害死了?所以護法要懂得這個道理。

  你既然出家了,戰戰兢兢,真的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心心在道。你只要有道,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供養你的人太多了,你還愁什麼?你沒有道,你造業,你敗壞佛門,你將來必定墮落。所以護法有很多不明道理,把好好的法師都護到三途地獄去了,自己還認為有功德;我出了多少錢,替法師買了道場,那個法師有所有權。法師好好出了家,現在我又給他一個家,又把他裝進去了,你還認為你有功德,你的功德在哪裡?你造的是罪業,不是功德。我說的話不好聽,但是對大家真有好處。所以出家同修,你不要以為我在障礙你,我是在成就你,我決不是障礙你。你們真正修行辦道,如果沒有地方住,我會供養你。你不真正辦道的時候,敗壞佛門,那是罪有應得。所以自己必須刻苦耐勞,對於人力、物力、財力要知道愛惜,絕不浪費公共的物品。你能夠惜福就是培福,你能夠惜福就是積福,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這都是屬於代眾生受苦。

  接著菩薩又告訴我們,「勤修善根供養」,勤修!什麼是善根?這大家都曉得,聽多了。不貪、不瞋、不癡,這是佛給我們說的,世間的三善根。對人、對事、對物不起貪心,順著自己意思不起貪心,違背自己意思不起瞋心,你的心永遠是清淨,永遠是平靜,這個自在!不癡、不迷,永遠是清醒的,永遠是覺悟的。世間所有一切的善法,都是從這三個條件裡面生出來的,所以叫它做三善根。菩薩的善根,是這三善根又提升了一層,精進,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菩薩會退轉什麼原因?懈怠放逸,菩薩就退轉了。我們在經上看到,到什麼時候才不退?八地才不退,七地以前都是進進退退,只要懈怠放逸馬上就退轉,永遠保持精進。菩薩修行六個原則裡面,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精進,精是純而不雜,進是進步。可見得精進兩個字,就說明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叫做精進。要勤修,決定不能夠懈怠,認真努力,克服自己的煩惱,克服自己的習氣。「克念作聖」,這是我們中國聖人講的,你能夠克服你的妄念,你就是聖人。聖字怎麼講?什麼叫聖人?要用現在的話說,聖人就是明白人,對於世間一切事理、一切因果,都通達明了,這個人就叫聖人。你要不克服你自己的妄念,那怎麼行?

  我們現在用什麼方法,克服我們的妄念?佛家講方法很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什麼方法?克服妄念的方法,克服妄想的方法;佛家具體講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克服妄想分別執著的方法很多。我們今天采取兩個:一個是研教,深入研究經教,心心念念想著經典裡面的道理,你就不會打妄想了;另外一個方法念佛,念念跟阿彌陀佛相應。念佛人念久了,為什麼會懈怠?不懂得念佛的道理,念久了就會懈怠,所以念不下去了。念佛是行門,行一定要依解。清涼大師跟我們講《華嚴經》,他把經分做四分:信、解,然後才有行、證。行要依解,要依信、解,沒有信、解做基礎,那個行靠不住,不能持久。信、解透徹了,行才能夠持久,才能夠不變。淨宗雖然不需要信解,行就行了;這個話說得有毛病。信淨宗,不是不要信解,是信解跟行可以同時。在其他法門,一定是先有信解,而後有行證;淨宗是信解行證完全同時。因此念佛不能不聽經,不聽經你念佛,不是在一面念佛是一面胡思亂想,就是一面念佛一面打瞌睡。有些人功夫不錯,走路也會打瞌睡,你看他繞佛,繞佛在打瞌睡;止靜時,一坐下來就打呼。這個我們在念佛堂常常看到,什麼原因?缺乏信解。所以我們今天為了補足這個不足,每天講經,每一天兩個小時的講經,重要!

  講到勤修善根,你們想不想修善根?都想。那我再告訴你,聽我講經不重要,聽他們年輕法師講經重要,這個道理你們懂嗎?年輕法師像一個樹苖一樣,需要灌溉,需要培植。我這是個老樹,不澆水也沒關系,也死不了。這個樹苖要好好的照顧,如何照顧?你們天天來聽經,他坐在這裡看人很多,他講經就很有味道,他的精神就提起來了;一看底下沒幾個人,垂頭喪氣大概是我講得不好,人都跑掉了,信心就沒有了。所以他講得不好,不好就更要來聽,給他打氣、給他捧場;他一看,還不錯,還有這麼多人,大概我還行;信心才能生得起來,才能幫助他。所以你們來聽經,聽他們講經,就是灌溉,就是栽培,非常重要!

  我們當年學講經,李老師把他的那些聽眾,找個一、兩百人來,交代他們一定要聽初學人講經。老師自己常常到後面來巡查,看看哪些人沒來;我叫你來聽他們,你怎麼沒來?所以我們講經,總有個幾十人,差不多一百多人,講堂不大差不多也就坐滿了,我們上講台信心就很足。所以初學人需要鼓勵、需要幫助,這比什麼都重要。你們來聽他們講經就等於種樹一樣,你們在種樹,將來才有果實,才有收成;你不種樹,想吃果實,哪有這個道理?沒這個道理。你要想聽法師講經講得好,有受用,你不栽培法師,你怎麼會聽到法師跟你講經?這有因必有果。

  所以聽我講經沒功德,聽他們年輕人講經大功德,大家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你們想積功累德,想勤修善根,你就好好的來聽經,認真來聽經。不但聽經,而且要批評;聽到哪些地方不懂的問他,這個地方我沒有懂,他就會改進;聽到哪個地方有疑惑的也問他,我這裡聽的時候,我有疑惑;或者他講錯了,或者他講得不夠詳細,幫助他改進。所以學生在講台上,下面聽眾是老師,是監學,是真正的護法,這個樣子我們護法跟弘法能夠配合,解行相資道場才能成就,道場才能夠興旺,道風才能夠建立。學的人有信心,護持的人有收獲。我護持一個法師,總算幫助他成就了,這個護持的心血辛勞沒有白費,真的有收成。他將來弘法利生,就是你自己弘法利生,他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為什麼不做這個功德?為什麼不做這個好事?今天跟諸位講了兩個小時,這一句還沒講完。我本來是打算這兩個小時把兩句講完,這一句都沒講完,這是講「供養恆沙聖」,這一句還沒講完。所以曉得,這個經上字字句句的意思講不盡。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31-35集1998-2006年)
下一篇:淨空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41-45集1998-2006年)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