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46-50集1998-2006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六集)  1999/4/2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6

  請掀開經本第十四面,經文倒數第六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從這一段看起。前面我們看到,法藏菩薩向老師請法,也就是請教。老師回答得非常之好,先從比喻裡面鼓勵他,人只要有真心求道,能夠精進不懈,決定會有成就,這也正是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法藏菩薩因地所希求的太希有了,實在是值得我們衷心的贊歎,他不但要求作佛,而且還要求他的成就超過諸佛,這個大願獲得老師的贊賞。老師教導他說:這一樁事情你要自己去想一想,修學什麼方便法,你才能成就,才能夠滿願。這一句話我們要明了,法藏在世間自在王會下時間很長,不是短時間,平常親近接受教誨就很多了,何況他又是一個上根利智之人。所以佛才這麼說:你自己想想,用什麼方法?意思就是說,無需要我再教你了。這是叫他自修。

  又說「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怎麼個修法,你也清楚,你也明白。末後說,「清淨佛國」,是他的願望,「汝應自攝」。佛這個答,正所謂是答在問邊。這裡面三個「自」,意思非常之深,與禅宗裡面的機鋒沒有兩樣,是直指人心。像這樣的答覆,實在說,法藏行,他懂得,他明了;可是中下根性的人,聽了之後不得利益。法藏在這個地方,也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機會教育,這個機會抓得好,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向世間自在王佛請法。諸位想想,這個因緣多麼殊勝。所以他雖然明白,也裝著不明白,這跟演戲一樣。

  法藏成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彌陀的大願確實不一樣。他的大願,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多元文化共同生命體,在佛法裡面的術語講五乘齊入報土。這就是多元文化,五乘: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不是一類,這裡面的族群,眾生的根性程度,千差萬別。如何能教這些眾生,這也就是常講的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九法界的有情,同入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一樁事情,大概所有的諸佛如來不是辦不到,而是沒想過,從來沒想過;佛有能力辦到,但是沒想到,難為阿彌陀佛想到了。這個想法,這種作法,當然有想法、有作法,就有成就;這個成就,就是今天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界確實是十方佛土裡面所沒有的。

  當然這一樁事情,不是菩薩自己的智慧所能夠了解的,所以法藏在此地說,這是回答自在王如來。『斯義宏深』,「斯義」,就是指前面講的「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這三個自,這個意思太深太深了。而這三個「自」,會歸到哪裡?會歸到阿彌陀佛的本願,他要超勝諸佛剎土,都在這三個「自」上。古德有說,法藏是從果向因,這句話現在我們所講的「倒駕慈航」;意思就是說,法藏久遠劫就已經成佛了,這是示現的。這種說法,我們贊同。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在古印度,他也不是真正的凡夫修行成佛的,也是示現的。《梵網經》上他老人家明白的告訴我們,他這一次來表演是第八千次。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做此示現、做此表演,到底是多少次?佛沒有給我們說,我們想像當中大概也不少次。

  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菩薩當然不知道,所以『非我境界』。這裡面還含著一層很深的意思,菩薩不能徹底了解佛的境界,真的不是假的。菩薩不得諸佛本願威神加持,也沒有辦法為大家說明佛的境界。可是真正發心修行,真正發心弘法,一定得佛力加持,決定得到的。當然我們也要效法祖師大德,求佛加持。法師上講台來講經之前,要在底下禮佛三拜,這個禮佛三拜,求三寶加持,要不然上了台說不出話出來。古大德上台講經,我們沒見過,沒看見,古大德做的這些著作,我們看到很多。你看看他們的著作,一翻開第一篇就是求佛加持的偈頌,一開端求佛加持。下筆之前求佛加持,登台之前沒有例外,都要求佛加持。這一句意思就深了,裡面就含著專求佛力加持。

  他接著說,『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如來、應供、正遍知」,這是佛的十號,此地舉了三個。這三個就是「具足」的代表,這上寫上十個號,那太麻煩了、太累贅了,讓我們讀了這三個名號,就想到十號具足。這是對佛的稱贊,十大願王裡面「稱贊如來」,十號是稱贊的。如來的智慧、德行、慈悲,統統都包括在其中了。後一句這是要求,求佛『廣演諸佛無量妙剎』。「演」是演說,他不用廣說、廣宣,沒有用這個字,用「廣演」。演比說意思更豐富,演是還要表演,不但說,還要表演給我們看看。佛實在講非常慈悲,滿了他的願,為他說明虛空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這裡面的體性、法相、邪正、是非、苦樂,種種不同的果報。由此可知,佛法裡面修學,內容之豐富,內容的真實。佛必定為他介紹,一一佛國土,人民幸福,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安定,國家豐德,世界和平,極盡其美好,這是佛法教學的目的。法藏在此地要求,世間自在王如來為他開示。

  在此地我們要曉得,虛空法界怎麼來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這是大問題、大學問,唯有如來才能明了,菩薩也不知道。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法華經》上講得明了,「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是大事?有人說生死大事,說得也沒錯。但是生死的意思很深,我們現在這個生死不是大事,六道輪回是什麼大事?佛家講生死的意思就廣了、就深了,有分段生死、有變易生死,這裡面很復雜,統統搞清楚、搞明白,那是要佛來教誨。實在說,虛空法界從哪裡來的?這個比生死大事還要大。這個事情要搞清楚、搞明白了,生死大事當然也就解決了。佛告訴我們,它的來源是「一念自性」。如果我們與一念自性相應,思想相應、見解相應、言行相應,極樂妙剎就圓滿的現前。我們剛才所說的,人民幸福,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就都能兌現了。每一個人都過幸福美好的生活,要相應才行。我們今天諸位都曉得,受苦受難,為什麼會受苦?為什麼會受難?就是我們的思想、言行與自性相違背了。我們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這個錯誤迷惑顛倒;與心性相悖就是顛倒,不能相應就是迷惑。由於這個原因,造成我們種種的不如意。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發生?佛說得很清楚,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的思想見解是正報,身體跟我們生活環境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阿彌陀佛為什麼住極樂世界?人家是念念行行都與自性圓滿的相應,所以那個世界叫極樂。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的眾生,可以說是完全不相應;所以身不自在,身有病痛,有生老病死;生活環境不自在,有求不得苦,有愛別離苦,有怨憎會苦,現在還有天災人禍之苦,麻煩大了!這也是佛法裡面所說的「唯識所變」,也是佛在經上所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天天打妄想,不曉得這個妄想影響多麼大。我們這個妄想,實在講,不能說是虛空法界都受影響,受影響是必然的。但是這個波動的現象,距離愈遠,那個波就愈弱,很微弱,影響就小。但是在我們太陽系范圍之內,太陽系不大,我們起心動念,給諸位說,影響太陽系裡面這些星球的運行;換句話說,造成太陽系裡面的磁場,這是非常明顯的。

  由於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妄想分別執著,用現在的話來講情緒化。我們每一個人情緒,幾天是高潮、幾天是低潮,這個磁場就產生了變化。決定不可能永遠保持高潮,那只有佛菩薩才能做到。我們一個善念起來了就高潮,一個惡念起來了就是低潮,確實有周期性。這個事情,古人就明了,東方跟西方的這一些聰明人都知道。現在我們使用最方便的是星期,一個星期七天,七天是一個循環,小的循環。一個月大的循環,一年更大的循環,這周期性。一年裡面有春夏秋冬,寒暑它有周期性。一個星期來復,我們中國古人也講七天一個來復,七天一個變化。你就曉得七年是一個大變化,一個大的周期性。在中國世俗裡面講三十年一世,所謂是「風水輪流轉」,那就是說明周期性。諸位仔細去讀歷史,你去觀察古往今來,你就看到周期性的變化非常顯著。

  這種變化是共業所感,大眾的共業,影響我們自己的別業,不可能不受影響。這一種影響,就是現在所講的波動現象,我們心裡放出的波動。這個身體是個物質,我們知道許許多多細胞組成的,細胞是原子組成的,原子是電子組成的,都是波動。大環境裡面波動的情形很復雜,它影響我們,我們也影響它們,這樣造成一個很復雜的磁場。我們中國人常講「氣氛」,外國人講磁場。大的磁場是宇宙,跟我們最密切的是銀河系跟太陽系,特別是太陽系;銀河系更大,太陽系小,跟我們關系非常非常的密切。如果諸位稍稍明白這個道理,許多同修們在念佛堂,我們居士林四樓念佛堂念佛,感到磁場很殊勝,進入這個念佛堂就能生歡喜心,進入這個講堂也能生歡喜心,磁場不一樣。所以在這個地方念佛,比在別的地方念佛,你細心去體會、去觀察,你的情緒相不相同?你自己就回答了這個答案。你在這個講堂聽經,我們換一個地方,換一個講堂,你看看聽經,我們情緒一不一樣?不一樣。

  由此可知,風水還真有。氣氛、磁場、風水一樁事情,說的名稱不一樣,是一樁事情。所以我們在此地講經,居士林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莊嚴道場?你們看四周圍的飛天都在中國訂做的,掛上去之後,跟沒掛上去之前,不一樣;換句話說,我們就受它的影響。所以桌子怎麼擺法,莊嚴具怎麼樣布置,它這裡頭都放射著波動,這些波動影響我們的情緒。所以道場的莊嚴,是幫助大家進入道場,自自然然就能放下萬緣,就能夠獲得身心清淨,這是我們聽經聞法、念佛的增上緣。有這樣的增上緣,我們在這個道場身心清淨,一心一意聞法、念佛,感得諸佛的磁場來加持,所以講堂跟念佛堂,有諸佛菩薩在護持。這個道場諸佛如來常常光臨,龍天護法幾乎沒有中斷過,這就是說明我們念佛,為什麼一定要到此地來念。

  有一些同修聽說,這個世間有災難,一九九九年有災難。這個說法不能說沒道理,因為這一年我們太陽系的磁場是個低潮,很不好,影響我們地球上所有一切有情眾生的情緒。這個大磁場不好,所以講這個災難有道理,也就是周期性的。這個周期性大概是五百年,五百年一個周期性。這就是太陽系九大行星運行排列,今年這個排列非常特殊,一般星相家說這是大凶之年,不吉利;在空中擺成了十字架,地球在當中,從地球上看,八大行星包括太陽。我們同修發心,從星期一開始,發心二十四小時念佛,每天都二十四小時念佛,好!我們要求佛菩薩本願威神加持我們,不受這個磁場的影響,能夠在這個環境裡面,依舊保持著正念。這個磁場是很容易叫人起邪思,凡是星球有這種排列,社會都很亂,人們都會胡思亂想。這是有根據的,道理很深。

  過去我在美國,我也有個朋友夏錦山居士,在美國的同修,特別是住在加州的,大概對他都很熟悉,人家都叫他夏老師,他看風水看得很好。過去雷根做總統的時候,請他到白宮看風水,很出名。他曾經告訴我,我們居住的房捨,每一個房間都應當是正方形、長方形,人住得很舒適。如果住的是多角形的,五角形、六角形的,住那種房子,在那個房子裡面住,超過一百天一定胡思亂想。我記住他這一句話,有的時候也來試驗試驗。上一次我到澳洲,我們澳洲隔壁有一棟房子要賣,這個房主是馬來西亞華人。那個房子也在我們隔壁,買下來很合適,我就到裡面去看看,看看裡面的房子,每一個房間都是五角形的。我就問他:你這裡面住什麼人?他有三個女兒。我說:你的女兒有沒有問題?問題大了。什麼問題?不聽話,一天到晚都亂跑,胡思亂想。沒錯!你的房間都是五角形的,住上一百天一定胡思亂想。只有一個主臥室,他夫妻兩個住的,是個方形的。所以像這種房間,外國人喜歡做多角形的,做客房可以,因為客人住不了一百天,他就離開了,決定不能夠長住。所以我看他的房子要賣,我一看房子房間全是五角形,這個房子我不能要,我們的人住在這裡,也跟你女兒一樣會胡思亂想。

  這就是凡夫,會受環境的影響,你不能不留意。除了那些有定功的人,他不在乎,他是什麼?境隨心轉,那就沒事了。我們還會受外面境界影響;換句話說,外面境界還能夠誘惑你,你就不能不選擇環境。中國在古代孟母三遷,為的什麼?為他兒子選擇一個生活環境,他沒有智慧、沒有定力,他會受外面環境誘惑,那怎麼能夠不選擇?居士林這個道場,我們選擇的是諸佛如來的磁場,十方三寶加持,這個境界就殊勝,所以這個道場,從上到下大家所接觸到的一團和氣。俗話說得好,「家和萬事興」,和氣也是磁場造成的,住在別的地方不和,住在這個地方他和了,這我們看到的。我們家裡,自己家裡是住在台灣不和,住在澳洲也不和,到這個地方來他和了。什麼原因?這就是磁場有關系,佛菩薩加持有關系。所以修學不能不選擇道場,道場不能不莊嚴。真正的莊嚴是一心,一心是真正的莊嚴。一心為大眾,一心為佛法,這是真正莊嚴,決不能有一念私心,有一念私心就與魔相應。一念清淨心,一念為眾生、為佛法,就跟諸佛菩薩相應。

  這是我們講到「無量妙剎」。「妙剎」,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不太容易遇到的,遇到了決定不能夠放棄。但是也有少數的同修在這個道場,念了一段時期之後生煩惱,進到這個道場來,他心散亂,心定不下來。這是什麼原因?無始劫來的業障習氣現前,這個現象也是個正常的現象。但是你要有毅力去克服,要發真誠心忏悔,這是修行的一個瓶頸,突破之後,你的境界就往上提升一層;決不能因為這個煩惱折磨而退了心,而不再來了,那你就錯了!諸位要曉得,諺語常講「一家飽暖千家怨」,你一個人過得好,別人看起來眼紅嫉妒障礙,這是決定不能避免的。你修行得不錯,功夫得力,你無始劫的冤親債主找麻煩了;他修得不錯,他要離開六道,要到極樂世界去了,我們的怨沒報,仇也沒報,債也沒討回來,那還行!怎麼能讓他走?想盡方法把他拉住,你就遭受一些魔難。

  這些魔難從哪裡來的?冤親債主。你這一生是好人,沒得罪任何人,前一生?再前生?生生世世,我們的冤親債主不曉得有多少?這些人今天看我們修行有成就,哪個不嫉妒?哪個不找麻煩?所以我們每一天讀經也好、聞法也好、念佛也好,真誠回向給這些冤親債主。我修的好處,你們都有分,大家都有分,你們如果障礙我,你們大家功德都沒有分,我們的成就就是大家的成就。自己成佛,將來第一個就是度這些冤親債主,跟他有緣。為什麼回向偈裡面,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道理在此地。希望菩提道上,這些冤親債主少找麻煩、少障礙,一定要誠心誠意,把所修積的功德都回向給他們。

  念佛堂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我們分班來念,這個念佛堂是正常的念佛堂。悟全師昨天告訴我,現在有劫難,我們念二十四小時,過了劫難我們再恢復正常。什麼叫正常?現在每天念十二個小時是不正常,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才叫正常。所以念佛堂既然開了,永遠二十四小時不中斷,諸位要曉得,諸佛看到歡喜,龍天擁護。佛菩薩過去兩、三天來一次,大家這樣干,佛菩薩天天來看你,不至於兩三天、一個星期來看一次,會天天來照顧。我們的念佛堂是對大眾開放的,所以歡迎同修們,只要有時間日夜都可以進念佛堂念佛。念累了,有給你准備休息的場所,休息好了,趕緊就要到念佛堂去念佛。我還是一句老話,休息的時候不脫海青,警覺性比較高,海青一脫,那就呼呼大睡,就忘掉了,佛就忘掉了。不脫海青,稍作休息,休息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就好,很容易警覺起來,這樣念佛功夫就不間斷。我們晝夜佛號不斷,確實不但消自己的業障,也能幫助這個世界一切苦難眾生消災免難。末後這一句:

  【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這是做學生的態度,做老師的人得到這樣的學生,這也是寶。過去李炳老給我說過,他說自古以來,一個好的學生想找一個好老師難,可遇不可求。他說一個好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更難!很不容易。今天我們在此地看到,法藏好學生,世間自在王如來好老師,師資道合,所以有這樣殊勝的成就。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白,如果遇到這個機緣,要知道珍惜。我們怎麼知道他是個好學生?具足三慧,『若我得聞』,下面『思惟修習』,聞思修三慧。真正能將老師教導的,受持讀誦,依教奉行,他真干。

  「聞思修」三慧,在此地略為給諸位同修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千萬不要發生誤會。譬如,我們在此地講經,這兩個小時你在這裡聞,你聽到了。聽了之後,是不是再回去,去多想一想,研究研究?這思惟。想明白了,我們再去照做,這修行。要是這個搞法,你也是菩薩了,三慧是菩薩修的,聲聞、緣覺都做不到,我們這樣子去解聞思修,就全都搞錯了。聞思修叫三慧:聞慧、思慧、修慧,慧是什麼?慧是戒定慧之慧,才知道菩薩修的,跟我們初學的不一樣。小乘修戒定慧,大乘菩薩修三慧;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持戒,得定,開慧,慧開了之後,才有聞思修這三個意思,慧裡面具足這三個意思。

  聞是什麼?聞表接觸,耳聽是聞,眼見也叫聞,舌嘗也叫聞,身接觸都叫聞,用一個字做代表。為什麼不用「見」做代表?文殊菩薩在楞嚴會裡面告訴我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眾生,六根耳根最利,所以用這個字做代表,用聞思修,不用見思修,是這個意思,它代表接觸。思是什麼?思代表明了,一接觸就明了。接觸之後,還想一想才明了,已經墮落在第六意識裡面去了,不能思。所以思在此地代表明了,接觸就明了。明了當然就不迷,不迷就叫修。所以諸位要曉得,聞思修是同時的,沒有先後次第,沒有時間的間隔,所以叫慧,就是戒定慧那個慧。菩薩修三慧,三慧在哪裡修?在布施修,在持戒修,在忍辱修,在精進修,在禅定修,在般若修。所以三慧落實在六波羅蜜,日常生活六個綱領,落實在這裡,這是同修們必須要搞清楚的。法藏在此地不是凡夫,從這一句我們就曉得,他戒定慧成就了。這是世間自在王佛會下的高足、好學生、好弟子,他有這樣的成就。

  末後這一句,『誓滿所願』。他發大誓願,只要老師教導他,他能夠聽聞之後,一定能夠實踐他的願望。他的願望,就是後面所講的廣求、選擇。這說明極樂世界不是憑空造的,不是隨著自己意思造的,而是集一切諸佛剎土優良的大成,捨棄一切諸佛剎土粗惡的境界,選擇精美精華的來建造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殊勝是從這兒來的,這是他的願望。我們繼續再看底下,這是「佛為宣演」,是佛給他開示。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

  這兩句話是觀機,觀機說法。如果不是這類根機,給他說了,沒用處。佛對於這個學生,知道他『高明』,「高」是說他有德行,「明」是講他有智慧,這是學生接受老師教導基本的條件。有智慧,沒有德行,善知識不會教你的;有德行,沒有智慧,善知識還是很樂意來教你,德行在第一。孔老夫子教學,也是把德行放在第一。夫子四個科目,第一個是德行,第二是言語。我們聽了不能不謹慎,「口為禍福之門」,諸位同修學《內典講座之研究》,這裡面舉了很多例子,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家庭的興旺,國家的興衰,言語是關鍵。所以夫子在德行之下,就是教你怎麼說話,你要會說話。第三才教政事,政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給你謀生的一些技術,我們現在講技能的教育,技術能力的教育。你學了之後,你將來在社會上有一技之長,有謀生的能力,有服務社會的能力。最後才是文學,提高你精神的生活,這是像詩詞歌賦這一類的,這一類擺在最後。佛家的教學,也是把德行、智慧擺在第一,言語在本經裡面尤其重視。世尊在本經教給我們修行,必須要遵守三種淨業,把「善護口業」放在第一條,這個意思豈不是跟孔老夫子完全相同嗎?把「善護身業」、「善護意業」擺在後面,口最容易造業。

  『志願深廣』,尤其難得。你有德行、有智慧、有學問,你沒有志願、沒有慈悲,那也枉然!你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所以一定要有大慈悲心,這個志願就是大慈大悲,念念為法界一切眾生去想。不僅是大慈悲,清淨的大慈悲,平等的大慈悲,難得!「深廣」,法藏他要普度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平等一起證得阿彌陀佛實報莊嚴土,你說這個多希有!這樣的學生到哪裡去找?諸佛如來生生世世教化一切眾生,也難得遇到這麼一個學生。所以這一句是觀機,科判裡面講「知機」。下面再為他說法,應他所求。

  【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法藏請法要求,世尊為他「廣演諸佛無量妙剎」。佛果然為他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如果要說是數字,這個數字不大。《彌陀經》上告訴我們,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十萬億個佛國土。十萬億跟二百一十億比,這數字太小了,諸位要知道,此地這個數字是表法的。如果我們以《華嚴經》上所說的,《大智度論》上所講的,這是代表圓滿。佛法裡面用數字代表圓滿,常常講的七,七代表圓滿。所以《彌陀經》上講的七,不是數字,是表圓滿。《華嚴經》上用十表圓滿,一到十是表圓滿,它不是數字。

  在本經我們前面看到,本經經文雖然不多,這一部經的教義圓滿具足一切義理。所以在這個經裡面,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這些教義無不具足。前面我們讀到「賢護等十六正士」,十六表圓滿,密宗裡面常用十六表圓滿。二百一十億是七的大圓滿,三個七是二十一,二百一十億就是二十一的大圓滿,密宗裡頭也常用二十一代表圓滿。所以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就是前面法藏所希求的諸佛無量妙剎;佛沒有打折扣,他要求的是無量佛剎,佛只給他講二百一十億,那不是打了大折扣?怎麼能滿足學生的願望?自古以來,老師教導學生,觀察學生的根性,根性裡頭還有一個重要的,看他的誠意;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法藏今天有十分誠敬,如果世間自在王只跟他講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對不起他。如果二百一十億是個數字的話,那只一分誠敬,人家十分誠敬,你跟他說一分法,你怎麼對得起他?如果他只有一分誠敬,佛跟他說法不會說兩分。為什麼?兩分他容不下,他只有這麼個量。世尊的示現隨機應量,你需要多少給你多少,你能接受多少給你多少。所以這是代表大圓滿,就是前面講的無量的意思。

  佛給他說些什麼?說這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功德、嚴淨、廣大、圓滿』,這是舉出四個例子做一個代表。「功」,是你修學的功夫,你修學的功夫大,你所得的果報也大,你修學的功夫深,你得的果報也深。所以功德,這個德字跟得失的得一個意思,功是因,德是果報。功德跟福德不一樣,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譬如持戒,持戒有功,定就得到,定就是德。持戒要沒有功,你不能得定,但是持戒是福,嚴持禁戒你得福報,你不能得禅定。得禅定,持戒就有功。所以戒律持得再嚴,不能得定,你持戒沒有功,沒功夫。為什麼沒有功夫?你的煩惱還常常起現行,定能伏煩惱,能斷煩惱。

  為什麼持戒不能得定,沒有功夫?犯了一個很大的錯失過錯,「常見世間過」,你持戒就沒有功夫了。不但沒有功夫,而且還有麻煩,為什麼?瞧不起別人,自己以為自己戒行很高超,一般修行人都不如,都比不上,這是增長貢高我慢。如果這種修行法,果報就不好了,怎麼?阿修羅裡頭受報。阿修羅有福,貢高我慢,所以果報在修羅道。也許你覺得修羅也不錯,未必。你去讀《楞嚴經》,修羅有人間修羅、有餓鬼修羅、有畜生修羅,你到哪一道去當阿修羅?不一定是天道,你要有天的福分,你才能當天阿修羅;如果沒有天的福德,你的阿修羅不在天上。這些因因果果,我們都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一點都不能夠差錯。

  功德跟福德不一樣。世間人施財、施法,都是福。法師在講台上講經說法是法布施,也是福報,也是搞的福德,不是功德。怎樣講經說法,把福德就變成功德?古德告訴我們「隨文入觀」,你講經說法就是功德,就超過福德。你講到這個經文,自己這個心就入了這個境界。如果不能入經文的境界,全都是福德,來生得聰明智慧,得這個果報。所以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修定有功,開慧就是德,開智慧。所以你就曉得功是因,德是果。

  唯有功德,才是真正的莊嚴。為什麼?功德裡面有德行、有智慧,戒定是德行,從定開慧,那是真實智慧,德行、智慧才是真正的莊嚴。「淨」,清淨,如果不是從戒定慧成就的,哪來的清淨?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淨土從哪裡來的?淨土從清淨心來的,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在講席裡面,曾經多次的給諸位報告,人到中年以上,都感覺到健康很重要,都愛惜自己的身體,愛惜自己的生命。怎樣保健?清淨心最重要了。心清淨,身就清淨,就得健康長壽。也許有同修曾經聽人說,人的壽命是一定的,長壽是他命中注定得長壽,命裡沒有那麼長的壽命,也沒有辦法延長。現在人說醫藥發達了,很多人壽命比前一個世紀要長,這個話說的,我們聽起來感受不一樣。如果真的這一些醫藥藥物治療保養,能夠把壽命延長,因果定律不是推翻了嗎?哪有這種道理?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的人,他不會同意這個說法。可以說保健減少疾病,或者讓疾病減輕,決定不能夠延長壽命,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病痛,在佛法裡面講有三種。所以種種保健,只能夠保生理健康,只能保這種病。冤業病保不住,像《慈悲三昧水忏》裡面,悟達國師得的人面瘡,藥就沒用,世間什麼樣的藥對他都沒效果。冤家債主來找你,那不是生理的病,冤業病。現在在這個社會上,在中國、在外國許多地方我們看到,說是有一些東西附在身上,他的身體、意識都不能夠作主,聽別人擺布。那是什麼?冤業附身。再進步的藥物,再高明的大夫,沒有辦法治好,證明藥物的能力很有限,這是治不好的病。另外還有一種是業障病,那更糟糕了!冤業病還有個方法調解,遇到這個,我們誦經、拜忏、念佛給他回向,他要肯接受,他就離開,你病就好了,冤業病。你要真正誠心誠意去做,有的時候很有效,大多數都能接受,都可以化解。第三種叫業障病,是自己或是過去、或是今生,造極重的罪業,那個感得的病痛,既不是冤鬼來找你,又不是生理上的病,那個病就很難治。這三種病態,我們時時刻刻都會遇到,都會見到。業障病只有一個方法可以治療,真正忏悔,徹底忏悔,行!這是忏除業障。

  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世間一切的醫療,我們中國人常常迷信進補,功效非常有限。清淨心是第一,人心清淨,人心真誠,人心慈悲,就是冤家債主見到,也不敢隨意的來殺害你。為什麼?你有護法神保護你,你有一些善神照顧你,他不能貼近。如果你心地不清淨,你還有自私自利的念頭,還有貪瞋癡慢的念頭,那個麻煩可就大了,你的冤家債主就得其便,有隙可乘,你沒有善神保佑,沒有護法神照顧。我們在《慈悲三昧水忏》裡面看,悟達國師這個冤家債主不是一世的,都是以前的,為什麼不能報復他?他在第二世的時候出家,第三世也出家。這一次遇到的時候是第十世,十世他都出家,他有修持,有護法神保佑,這個冤家不能貼身。到第十世的時候,這才做了國師。諸位要曉得,佛門裡面大德,地位那麼高,決不是一生的成就,一生的修學到不了這個位置。悟達國師十世高僧,使我們想到古時候,被帝王大臣尊敬的這些大善知識,不是一世修行的,多生多世修行的成果。

  他是皇帝的老師,誰不尊敬他?皇帝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他接受之後,生了一念歡喜心,一念傲慢的念頭,覺得天下出家人都比不上他。這個念頭才生,護法神就趕緊跑掉,你沒有德行退轉了,都走了,冤家債主找上身,幾乎送了命。所以德行不可以虧欠一點,一個念頭錯了,就不得了。如果念念錯,注定墮落,三途去了。我們讀了這些典籍,要知道提高警覺,那些人都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學好的樣子,這些人示現種種過失,我們要認真反省,決定不可以犯。十世高僧動一個惡念,惹了這麼大的麻煩,我們是凡夫,我們起心動念造業,將來還得了嗎?《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要常常讀,那個經上是世尊大慈大悲,說出末法出家人的弊病,我們常常念念,看看自己有沒有犯?如果自己裡面犯得還很多、犯得還很重,自己就要曉得,我們自己的前途決定是阿鼻地獄。不要以為念佛就能往生,沒那麼容易。

  西方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心地不善,古德講念佛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濕」,你也不能往生。所以念佛真正往生,念到什麼?念到心清淨。我們在講席裡也常常提醒同修們,念佛要把煩惱念掉,要把習氣念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個心才動,就一句阿彌陀佛,把那個念頭壓下去,這叫功夫。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有什麼用處?那就是古德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念佛的目的,《彌陀經》上講得很好,「一心不亂」,念佛的目的是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現前,然後才能真正懂得古人所講的「心淨則土淨」。這是決定得生淨土的條件,心地清淨。

  宗門裡面話,「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心就清淨了。外面這一些五欲六塵在誘惑我們,我們稍稍貪圖就壞了。所以那個念頭才起,「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趕緊換掉,古人所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覺了,要覺得快,不要讓這個念頭相續,念佛是這個念法,念佛功夫從這個地方論。內不動心,內裡頭沒有妄想、沒有煩惱。內裡煩惱起來,妄想起來,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在這個地方做功夫。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念佛就如法,如理如法,這個念佛就有功德;念佛是功,煩惱伏住是德。不但世間一切法不受誘惑,出世間法也不受誘惑,一句彌陀念到底,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自在,這是真正的幸福。「淨」這個字,我們要重視它,特別重視它。

  「廣大圓滿之相」,廣大圓滿是極其形容,形容什麼?形容功德廣大圓滿,嚴淨廣大圓滿。佛將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這一切理事因果、功德嚴淨之相,先給法藏菩薩介紹,給他說明。不但給他說,前面要求廣演,所以底下講『應其心願,悉現與之』,佛說到哪一尊佛國土,就把這一個佛國土的現象,呈現在他的面前。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這個世界形形色色的畫面,讓你看清楚。不但給你講,也一個一個的現給你看,「悉現與之」。

  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這不是短時間能夠辦得到的,底下說『說是法時,經千億歲』。一歲是一年,你看看法藏比丘在世間自在王佛那裡求學,多少時間?「千億歲」。我們這個地方學上個兩年、三年,這麼長的時間,人家在那裡學的是千億歲,當然他壽命長。前面說過,世間自在王住世,講經說法四十二劫,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業障重,壽命短促,活在這個世間,一定要受生老病死苦,業報。所以我們從世間自在王那個社會狀況來看,他們的壽命很長,他講經說法四十二劫,他住世決定比這個長。我們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的壽命,世壽七十九歲;我們中國人講八十歲,八十歲講虛歲,佛是七十九歲入滅的。如果照這個比例的話,再加一倍的時候,那個時候人的壽命,總得七、八十劫。

  所以千億歲的時間,在他們來講,也不算是短時間。有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把「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才跟他講清楚,才給他示現清楚,沒有這麼長的時間怎麼行?這也是告訴我們,修行一定是長劫,絕對不是短時間就能成就。現在還有人說什麼「本願念佛」,等到臨命終時,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往生,這是太難得了,太殊勝了。平常可以胡作妄為,到臨終一念就行了,大錯特錯!阿彌陀佛求學,要用一千劫的時間來聽經聞法,你什麼都不要聽,臨命終時一句阿彌陀佛就能作佛,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千萬不要把《無量壽經》錯解了。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七集)  1999/5/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7

  請掀開經本,《無量壽經科會》第十五頁第一行: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

  在前面我們看到,阿彌陀佛在因地勤學的一些事相,無非都是教導我們要學習,佛菩薩就是做一個樣子給我們看。求學,第一個要對老師有信心,我們自己學業、道業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此地。所以,印光法師他才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尊師重道」。其實做老師的人,哪裡會希望學生對他尊重,老師要有這個念頭,要存這種心,那就不是個好老師。對老師的尊敬,就是對道業的尊敬,對自己所修、所學的尊敬。而老師教學往往就以這個為標准,這個學生有一分誠敬心就教他一分,有兩分誠敬心就教他兩分。他有十分誠敬心,老師教他九分,對不起這個學生;他只有一分尊敬心,老師教他兩分,太過分了。為什麼?那一分裝不進去,他那個器太小了。好像我們口渴了,問人家要水,我們拿一個小杯,人家把我們杯裝滿,就行了;再多添的時候,不就漫掉了。他要拿個大杯來的時候,你給他裝一半,你怎麼對得起他?我們求學、求道,這個器是什麼?誠敬心,這是我們成敗關鍵之所在。

  我們在此地看看,法藏跟世間自在王佛,這師生兩個人,學生有圓滿的誠敬心,所以老師對他圓滿的教導。經上講,老師知道這個學生高明,「志願深廣」,這是具足圓滿的誠敬,所以才跟他說圓滿的大法,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不但給他說,而且還把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展現在他面前,讓他自己看,讓他自己選擇。這些地方我們要學習,我們要明了。我們再看,想想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示現的,韋提希夫人遇到國家的變故,遭遇到大難,不想在這個世間再住下去了,希求諸佛淨土,求釋迦世尊指點她。世尊非常慈悲,也非常高明,將十方諸佛淨土,也是示現在她面前,叫她自己去選擇。韋提希夫人選擇了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釋迦牟尼佛介紹給她的,不是勸她去的。十方諸佛世界擺在你面前,你自己挑選,你喜歡到哪裡去?諸位想想,韋提希夫人也不是普通人,你要問她為什麼要選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不選擇其他諸佛剎土?諺語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十方諸佛剎土擺在面前,你一比較,極樂世界好。

  有很多人懷疑,為什麼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懷疑得不錯。佛家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通大道,你喜歡修哪個法門,就修哪個法門,佛絕不勉強一個人。佛都不勉強一個人,我們有什麼資格勉強人?這是善導大師的話,「各人遇緣不同」,所以他得的善利也就不相同。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不是容易事情,佛在這個經裡面講得太清楚了、太明白了,遇到這個緣分一定要珍惜。但是諸位要曉得,法門當中第一殊勝的法門,哪有不遭魔障的道理?哪有不遭嫉妒的道理?我們這個道場也不例外,我們的講堂有人破壞,我們的念佛堂也有人破壞。我不來,我清楚、我明白,為什麼?如果沒有人破壞,大家都很歡喜,這個世界眾生沒有災難了,社會怎麼會這麼亂?不可能。誰來破壞?魔來破壞,魔來擾亂,所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世出世間法你要想做一樁好事,嫉妒你的、障礙你的、破壞你的,太多太多了,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你做一樁好事很順利,沒有人破壞,那不正常。我們沒見過,自古以來都沒見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外有六師外道,裡有六群比丘,內外擾亂。世尊在世尚且如此,何況末法時期?所以,問題是我們自己要做得正,我們自己有成就,別人怎麼說法,怎麼作法,他的事情。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民主自由開放,只要他不犯國家的法律,誰也沒有權力去干涉他。所以在現前我們學教,我們念佛,把自己管好,就對了。別人的事情,有緣幫助他,沒有緣等待後來的機會。後來不一定是這一世,也許是來生,也許是多生多劫以後,不要操之過急。這一生就要讓他成就,諸佛如來都辦不到,你有那麼大的本事嗎?所以看到這種情形,我們就明白了,這是諸佛如來在訓練我們的耐心,訓練我們的定慧。

  佛菩薩往往把樣樣東西展現在你面前,讓你自己選擇,這個法子好。我也不是對淨宗法門一開頭就喜歡,李老師當年勸我,他真的是有善巧方便。我跟他十年,勸勉我的次數,我也記不清楚多少次了,可是我只是不反對而已,沒接受。人勸我,你喜歡那個法門,我喜歡另外一門。尤其是佛在《般若經》上講得那麼清楚,法門平等,無有差別;你修那個法門很好,我修這個法門也不錯,何必要一樣?我怎麼會選擇這個法門?真的是得力於過去十七年講《華嚴經》,我在《華嚴經》上做了一個比較,淨土法門不錯,的確是殊勝。古大德講,《華嚴》、《法華》只是《無量壽經》的引導而已,這個話我贊成。為什麼?我走這個路進來的,我是《華嚴》、《法華》把我引到淨土來的。

  怎麼引到淨土來的?在《華嚴經》上我看到,文殊、普賢求生極樂世界,這不是普通人,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兩個助手,我們叫「華嚴三聖」。這兩個人都是古佛再來,示現為等覺菩薩,他們在無量法門裡面,選擇了西方淨土。所以我深深相信,那是高度智慧的選擇,我們沒這個能力。以後又讀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也是選擇這個法門,一生成就,圓滿成佛,沒有等到第二生。我是看到這些事相才恍然大悟,知道什麼?依據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不能成就,還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誨,我們才有一條出路。於是乎想到《遺教三經》裡面佛所講的,你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要依佛的教誨。證到阿羅漢之後,你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為什麼?你已經成了正覺,你不迷了,能信得過自己。沒證阿羅漢之前,要相信自己,那都是搞輪回業。為什麼?你是輪回心,相信輪回心造業,那不搞輪回搞什麼?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

  然後在現前這一個大時代當中,《楞嚴經》上講得好,「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面腳跟才能夠立穩,才有一生成就的指望。稍稍打一個妄想,麻煩就大了。你只要有一個妄想,魔看到了,魔給你做增上緣,來幫你忙,會把你的妄想增長到七分、八分、九分、十分,你自己不知道。魔幫助你墮落,幫助你落三惡道,你還會很喜歡魔,還會很感謝魔。魔沒有別的,勾引人的方法就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幫助你增長你貪瞋癡慢。佛菩薩跟這個恰恰相反,佛菩薩要加持你,是助長你的定慧,增長你的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那是佛法,那是佛力加持。什麼是佛加持,什麼是魔加持,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起心動念是與佛相應,還是與魔相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能沒有警覺,不能不明了。

  今天這段文,『爾時』,就是世間自在王佛為他講經說法,為他展現諸佛剎土這個時候。佛給他說法,他都聽到了,『聞佛所說』。佛展現給他在面前的境界,他也看到了,『皆悉睹見』。這個地方明顯的得到佛力的加持,為什麼?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十方諸佛剎土你沒有能力見到。他親眼看到,心裡明白了。「睹」是眼見,下面這個「見」,就是心裡面明了、清楚了。於是『起發無上殊勝之願』,這就是阿彌陀佛大願怎麼來的,他為什麼會有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從什麼地方生起來的,這裡給我們說清楚。所以前面這幾品,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大願其來有自。

  古德在注解裡面,略舉了幾樁事實。「無上殊勝之願」,指的是「依正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依報是修學的環境,生活的環境。正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人,無比的莊嚴,他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所沒有的。莊嚴在哪裡?莊嚴在不退。十方諸佛剎土裡面的修行人都有退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退轉的。沒有退轉,有些諸佛剎土裡面也許還有,也有不退轉的,但是圓滿的不退轉,確實沒聽說過。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那裡去,叫圓證三不退。你們想想,這種莊嚴看遍《大藏經》,沒有聽說過,哪一個諸佛剎土裡頭有這個事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我們到底下一品,四十八願裡面再跟諸位細說。這是法藏菩薩觀察十方諸佛世界,好的地方他采取,不好的地方他捨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十方諸佛剎土殊勝莊嚴的集大成,一切諸佛剎土裡好處它統統都有,諸佛剎土裡面的缺陷它完全沒有。他的確滿了他的願,他要成佛,而且要超過一切諸佛,他做到了。

  第二「受樂」,那個世界叫極樂世界,沒有苦,我們在這個世間多苦。尤其是現在整個世界動蕩不安,人心沒有依靠,在佛法裡面講沒有皈依處,顯示得心浮氣躁。在平常的時候,如果有心浮氣躁的現象出現,這個人要不是生病,就是有災難。為什麼?不正常,心浮氣躁是要生病,或者是要遇災難前面的預兆,這個預兆不好。如果整個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心浮氣躁、都惶惶不安,那個就麻煩了,這個地區會有病,這個地區會有災難。我們從過去歷史當中去觀察,你看看中國、看看外國,凡是有這些預兆出現,後面就有災難,禍福都有預兆。這個人心地很安靜,舉止端詳,那也是個預兆,這個人福報快要現前,那是福的預兆。所以禍福都有預兆。西方極樂世界受樂無比,享受快樂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所沒有的,所以這個世界叫極樂世界。

  第三「光壽殊勝」。光表智慧,佛智慧圓滿,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每一個人都得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人人充滿了智慧。他不是一個人的智慧,人人都有像佛一樣的智慧,人人都有像佛一樣的壽量,無量壽。這個無量壽多長,後面經文有細說,沒有人能夠算得出來他們的壽量。我們這個世間一切眾生,哪一個不求享福?哪一個不求聰明智慧?哪一個不求長命?西方極樂世界這三樣東西圓滿具足,而且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所比不上的。我們在此地看到,世間自在王佛在世的時候,與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二劫,我們看到就很羨慕,那麼長的時間,要比起西方極樂世界小巫見大巫,世間自在王佛壽命太短了。所以,真正要得無量壽,最方便、最容易的就是求生西方淨土。有這麼多的好處,這麼多的利益,他還不想去,這就是業障現前,你自己的業力把這種殊勝的機會障礙住了。這三種,所說的莊嚴、受樂、光壽,都是說的果報。果報太殊勝,令人無限的羨慕。

  可是怎麼去?能去得了嗎?一切諸佛剎土都可以往生,每一尊佛剎條件不一樣。有許多同修歡喜彌勒菩薩,很喜歡往生彌勒內院,又聽說彌勒內院很近,在欲界第四天,西方極樂世界太遠了,距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太遠了,都想去找彌勒菩薩。可是你有沒有想到,往生兜率內院的條件是什麼?唯心識定,你要不能成就這種大定,彌勒淨土你去不成,條件太高了。說老實話,我們辦不到。在民國初年,虛雲老和尚是生彌勒淨土,在他《年譜》裡面諸位看到,他有定功,真有功夫。你的功夫,要跟虛雲老和尚一樣,行!你才能生彌勒內院;你要比不上虛雲老和尚,恐怕你還是搞輪回。輪回裡面,墮三惡道的機會多,三善道的機會少,這個要清楚、要明了。

  法藏比丘了不起,對法界眾生的恩德太大了,為什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很簡單、很容易,這個難為他了。因為往生的條件很低,什麼人都能去,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眾生,只要你願意去,只要你想去。你願意去、想去,你就具足「信、願」,你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那是「行」,「信、願、行」三個條件你具足了,你就能往生。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就不退成佛,一生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這是無上殊勝的大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利益無量無邊,這個利益是得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在極樂世界真的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無論是精神生活,無論是物質生活,沒有一樣缺乏,樣樣都圓滿。

  求學,你所親近的善知識是阿彌陀佛,是十方世界諸佛如來,你天天去接近。跟自己同學的伴侶,諸上善人,都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做同學,諸佛如來是老師,你到哪裡去找去?彌陀接引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他的方法就是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看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贊歎彌陀接引眾生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一句名號。簡單容易,一切眾生無論男女老少,無論你工作閒忙,無論你智愚,都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只要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有信有願,就決定往生。所以這一句是四十八願的根本,四十八願就是從這個理念衍生出來的。我們在科判裡面,「聞睹發願」。底下這一段,「大願所依」,這細說了。請看經文:

  【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

  這一句是觀察。老師跟他說經講道,介紹十方世界功德莊嚴之相,他自己一一去觀察,一一去比較。『於彼』,「彼」就是前面所講的二百一十億佛剎。二百一十億跟諸位交代過,那不是數字,是表法的。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個沒有漏,完全說到了,法藏也完全都看到了。他看到什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天人」是正報,「國土」是依報,「善惡」是因,「麤妙」是果,把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依正莊嚴都看清楚、都看明白了。

  這個地方講到天人善惡,古德為我們說得很詳細。我們略略的取天台大師所講的六種善惡,給諸位做個簡單的報告。天台講六種:第一個是人天,第二個是二乘,阿羅漢、辟支佛,第三個講小乘菩薩,第四個講通教菩薩,第五講別教菩薩,第六講圓教菩薩。天台總是依四教來說法,藏、通、別、圓。最基本的人天,也是最低的,人天善惡的標准是五戒十善,我們做了沒有?想想我們是不是善人?往往我們在經上所看到,佛都稱「善男子、善女人」。早年我講《地藏經》,曾經有個出家人,聽完之後來問我:「法師,經上所講的都不能兌現。」我說:「為什麼?」「我依照地藏法門修學,沒有感應,經上講的靠不住。」我說:「不至於。」他舉出事實來給我說,再拿著經來對。我說:「經上有一個字,你有沒有注意到?」他說:「哪個字?」「善男子、善女人,你是不是善男子?」你不是善男子,你依照這個修行沒有果報,那當然的。關鍵往往就是在一、兩個字。你用的是什麼心?天天造作一切罪業,還希望佛菩薩保佑他,給他善報,哪有這種道理?你不相應。所以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決定不能疏忽。我們自己符不符合這個字的標准?如果真的自己是善男子、善女人,依照佛所講的修學,要是得不到經上講的殊勝果報,你去找佛打官司去!

  五戒,我們是不是真的做到?菩薩戒那些都不要談了,太高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受五戒容易,持五戒可就不容易了。自己想想,五戒清淨嗎?你真做到嗎?如果連五戒都沒有做到,你還談什麼?不容易。不殺生,不但不能夠殺害一切眾生,動個念頭要害眾生都不可以,你有這個念頭,你已經破戒。我們念這個經是大乘經,經題上都明明寫得那麼清楚,《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大乘。大乘的五戒跟小乘的五戒不一樣,小乘的五戒論事不論心,大乘的五戒論心不論事,你心裡動個念、惡念,你就破戒了。

  不偷盜就更難持,佛在經上對於偷盜的定義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與取」。凡是物有主,你沒有跟主人商量,沒有得到主人同意,你就自作主張,那就是偷盜,你就犯了盜戒。盜戒的范圍非常非常的廣大,竊取別人財物是偷盜,大家現在都想到這麼一點,不曉得偷盜范圍之廣大,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全都包括在其中。奪取別人榮譽,我們今天講名譽,奪取別人權力,奪取別人地位,全是偷盜。這個事權明明是他掌管的,譬如居士林,居士林辦事的權力是林長,你沒有得到林長的同意,沒有得到林長的授權,你就在這裡面自作主張,你就是奪權,奪權不就是偷盜嗎?

  今天受戒太容易了,糊裡糊塗受了戒,每一條戒都有它制戒的因緣。佛為什麼要制這一條戒,這一條戒根據什麼道理制訂的,那叫戒體。戒體、戒相、戒行你都不懂,糊裡糊塗去受,糊裡糊塗去犯,還以為自己戒律持得很好,自己的造作,自己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檢點。所以我們要求自己,要求同參道友,不能夠好高骛遠,能夠把五戒十善做好,就了不起。真正明白人,明朝末年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出家,受了三壇大戒。受完之後才知道,那不是簡單事情,自己根本做不到,所以到佛面前退戒,他把比丘戒退掉了。一生只奉行沙彌戒跟菩薩戒,他自稱菩薩戒沙彌,不敢稱比丘。他的學生,現在講他的徒弟,成時法師,成時法師對於老師貢獻太大了,蕅益大師一生的注疏能夠流傳下來,成時的功勞,他刻書印行流通。老師是沙彌,他就不敢稱沙彌,他稱什麼?出家優婆塞。真的是一代高僧大德,不敢稱沙彌,真的,沙彌戒做不到。我們這一代當中,誰能夠把沙彌戒做到?難,太難!弘一大師他懂得戒律,他一生也是自稱出家優婆塞。我們怎麼敢狂妄,怎麼敢自大?今天只要把五戒十善做好,就是上上根人。

  五戒裡面,不偷盜非常難持。像此地常住,常住物往往我們是隨意在用,而且用的都過分了。諸位想一想,算不算盜戒?我過去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李老居士當年在奉祀官府任職,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書。平常跟朋友寫信,用公家的信紙、信封。他用公家信紙、信封,一定要向奉祀官報告:我今天用了幾張信紙,幾個信封。奉祀官覺得他很羅嗦:誰不這樣用,你怎麼這麼羅嗦?他就說:我是佛教徒,你要不答應,我要用了,我就犯盜戒,必須要向你報告,你點頭同意,我就不犯盜戒了。懂規矩!

  我早年有個老校長,在台灣就變成跟我同學,他也是李老師的學生。在台灣他作考選部政務次長,公家給他有一輛轎車,家裡面給他裝了電話,不是公事不用公家電話,不是公事不坐公家的車,他去坐公共汽車。為什麼?不犯盜戒。今天誰能做得到?我們現在拿到常住電話,拿起來聊天,聊上半個鐘點、一個鐘點、兩個鐘點,不曉得那麼多廢話。你是不是犯盜戒?將來你到閻羅王那裡去,閻羅王那裡都有檔案,拿到你面前,你抵賴不掉。所以常住物,《地藏經》上講得多清楚。我們天天在犯戒,自己完全不知道,以為很正常。為什麼?每個人都做,你要不這樣做,人家說你傻瓜。我那個老校長周邦道,就有很多人說他傻,說他頭腦太頑固了,轉不過來。公家電話,你怎麼不能用?給你汽車,不就給你代步的嗎?不是公事,還要去坐巴士,哪有這種人?人家看他是個怪物,很不正常。但是在佛法裡面,他是正常的。在世法裡面不正常,佛法裡頭他是正常的。

  我們看看前一代人,他們是怎樣修行的?我們今天自以為是,是你自以為是,佛菩薩不以為是。這裡頭這些道理、因果誰懂?我們今天學佛是太粗心了,太大意了。我能不能教大家?不能。為什麼不能?你不會接受。我要教你,你會把我看作老頑固,頭腦過時了,這是什麼時代?在今天這個時代,剛才還有同修告訴我,家裡小孩不聽話,沒有法子管教,這些現象正常的。你自己必須要覺悟,現在這個世間、這個年頭沒有父子,也沒有師徒,大家能做個朋友就不錯了。為什麼?倫理道德的教育完全失掉了。你小孩不聽話,你為什麼不從小教?你從小沒有教,現在不聽話,不能怪他,怪自己疏忽。學生不聽話,從前演培法師就告訴我:現在哪裡有徒弟?朋友;朋友相處能處得好就算不錯了,千萬不要把他當徒弟看待,那你會大失所望,你會傷透了心。這話說得有道理。

  現在倫理道德的教育完全沒有了,人與人的結合都結合在利害的關系上,對我有好處,這做朋友,沒有好處,第二天就不認識你了。這個世間會有災難,五戒十善沒有了。但是要曉得,五戒十善是佛法的基礎,你要不肯修學,你要把它捨棄,你修任何佛法都不會成就。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不可能有成就,來生的路子,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諸佛菩薩也不能夠變更因果的法則。能聽進去的,還能夠相信的,這是佛家講的你過去世有善根福德,你這一生有緣分遇到佛法,你還能接近到。沒有善根、沒有福德,一生當中遇不到,也聽不到。

  邪YIN,更不必說了。現在是什麼時代,這大家都看得太清楚了。可是要記住,古人所說的「百善孝為先,萬惡YIN為首」,不能小看。全世界的災難從哪裡來的?就從這兒來的,禍害的根源。修行人不能成就道業,最後墮阿鼻地獄,什麼原因?就這個原因。如果我們對這個疏忽了、大意了,這一生希有難逢的一個機會錯過,下一次再遇到,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去了。無上甚深微妙法,你以為那麼容易遇得到?遇到了,下定決心把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定要克服,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咬緊牙根要忍過去。你忍不過,阿鼻地獄去了,你能夠忍得過,你才能往生不退成佛。妄語,更要謹慎。為什麼?最容易犯的。現在人,我們看得太多了,不但騙人,還騙自己,真的叫自欺欺人,怎麼能成就?不要看到只是小善,太小了,「莫以小善而不為」。所以五戒一定要守,嚴格的遵守,對我們有大利益。酒,這一條開緣很多,自己一定要清楚,不是開緣你就是犯戒。

  戒與善不一樣,戒是佛對我們的約束,對我們的教誨,它有約束的力量在,我們曾經發誓一定要遵守。善則不是,善不是佛菩薩約束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的良心,王陽明所謂的良知,良知良能,不是佛菩薩對我們的約束。所以,裡面的條目雖然相同,意思不一樣。十善裡面,身三善跟五戒裡面前面三條完全相同。由此可知,沒有受戒也應當遵守著道德。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身三善,善行;口有四善,不但不妄語;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說的話讓人聽起來很難聽;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往往都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知不覺的犯這些過失;绮語是花言巧語,誘惑眾生,破壞社會善良的風俗。我們今天看看,現代文藝作品裡面是什麼東西?電影、電視,看看外面一些廣告,五花八門,幾乎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色情、暴力,都是殺盜YIN妄,都是妄語、兩舌、绮語。社會怎麼會不亂?眾生怎麼能免除災禍?所以,一切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我們自己造的不善因,不善因感不善的果報,豈不是自作自受?不是別人造來給我們受的,自作自受。

  五戒十善是我們修行的大根大本,身口能做好了,行善;末後是無貪、無瞋、無癡,那是心善。心善、行善,縱然不學佛,也不會墮三惡道。在這個人世間,諸位要曉得,好人是會吃一點虧,好人會受別人欺負。沒有關系!欺負讓你欺負,吃虧甘心情願吃虧,來生有好報。不求往生,來生必生天道;不要說生很高的天,你能夠生到忉利天、生到四王天,福報比在人間不曉得大多少倍。為什麼不修來生福?來生的時間長,這一生的時間短。人在這個世間,古人常講,一百歲的人畢竟是很少很少數,所謂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話是杜甫說的。縱然活上一百歲,實在講也是一剎那而已。所以要知道「人生苦短」,這一生當中,甘願受苦,甘願受人欺,決定取得來生的福報。你生到忉利天,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間一百年,忉利天的壽命,以他們的年數來計算是一千歲。忉利天的一年,是我們人間三萬六千年。它一天是我們一百年,你說他那個一千歲,壽命多長!享天人的福報,為什麼不干這個事情?五戒十善就生天。以五戒十善這個德行,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

  諸位同修必定要記住,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財、色、名、食、睡」,要從自己心地上把它斷掉;你心裡面還有這些東西存在,就是你往生的障礙。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誰能夠放下萬緣,就是放下這些東西,放下貪瞋癡慢,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恢復你的清淨心、真誠心。清淨、真誠就充滿了智慧,不再造作一切罪業了,這樣的人才能夠得生淨土,他有把握生淨土。諸位細細去觀察,《往生傳》裡面,《淨土聖賢錄》裡面,以及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同修道友,臨命終時瑞相希有,真正往生,你想一想他一生的行持,跟一般人什麼地方不一樣,我們就明白了。

  可是諸位要曉得,你就是修五戒十善修得很好,如果不願意求生淨土,你生天,天的壽命長,還是會享得盡。你福享盡了,怎麼辦?還是墮落。所以,天福不是究竟的。不要說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統統不究竟,算不了是果報。佛家講小果,你修行證個小果,小果是從阿羅漢算起。為什麼?不再到六道搞輪回了。超越六道輪回才算是一個果報,沒有出六道輪回不算果報。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從真實法裡面去看,生天也不是什麼好事情。別說是生天享天福了,大梵天請我去當大梵天王,我也不干,我也不上那個當;摩醯首羅天王讓位給我,我也不上他的當。你要想他壽命有盡,壽命盡了怎麼辦?

  真正聰明人,真正有志氣的人,在這一生奮發努力跳出三界,脫離輪回,這才是個小果報。六種善惡,第一種人天之善,不算果報,但是人天之善是基礎、是根本。我們念佛人殊勝,就殊勝在此地,就這麼一點點善,就決定帶業往生。這是彌陀淨土容易得生,它的水平很低很低,低到不能再低了。如果往這個善的標准向上提升一層,我們一生未必能做到,這個五戒十善我們決定可以做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干?你肯干,沒有一個人做不到的。現代的眾生,實在講非常可憐,佛經上常講「可憐憫者」。一接觸到「財色名食睡」立刻就迷了,迷得好快,迷得好可怕。你六根接觸這些境界不迷,心還是冷靜的、清醒的,你就有救了,你學佛就能成就。一遇到這些東西,立刻就昏頭轉向,沒救!

  第二,二乘的善,這一個標准,我們就很難做到。聲聞、緣覺這兩類,在佛法稱之為二乘,他是以斷見思煩惱稱之為善。見煩惱,我們今天講錯誤的見解。「身見」,一切眾生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叫身見。聲聞、緣覺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他知道這個身不是我,破了身見。身是什麼?身是我所。就好像衣服一樣,衣服是我所有的,那不是我。他懂得這個身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樣,不是我,是我所有的,對這個身不再執著了。就像我們衣服一樣,衣服脫下來,再換一件;或者是好的衣服送給人,沒有吝惜。為什麼?不是我。《金剛經》上講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聲聞能破身見,四相就淡了。我們在《般若經》上《金剛般若》看到,須陀洹也離了四相。我們才知道,四相要不破,要不破個一分,身見就沒有辦法斷掉。

  第二,「邊見」。邊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相對的見解。我們凡夫都生活在邊見裡面,有人、有我,我是一邊,人是一邊,有大就有小,有長就有短,你觀念裡頭萬事萬法都是兩邊的,科學家叫相對論。相對論就是邊見,這是錯誤的。你有這一邊,執著這一邊,才有對方的那一邊;這一邊不執著,那一邊也沒有。有這個執著,這一切法就空不了,佛家講「萬法皆空」,他空不了,他有執著。縱然他入了空,空跟有還是兩邊,還是對立,還是在邊見裡面,這是對於宇宙人生的觀察錯誤。另外兩種:「見取見」、「戒取見」,我們中國人叫它做成見,某人成見很深。什麼叫成見?自以為是,從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見取見是對於果報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對於修因上的成見,這兩種見解也是錯誤的。這是說了四種。除這四種以外,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歸納到最後一條是「邪見」。我們對宇宙人生許許多多的現象、事端、問題看錯了,那不是事實真相,自以為沒有看錯,自以為看得很正確。這五類叫見煩惱,也叫見惑,惑是迷惑,錯誤的見解。

  還有五條,你想法想錯了,叫思煩惱,你思想錯誤了。這五條,就是「貪、瞋、癡、慢、疑」。這個疑是對於聖教之疑,對於聖人的教誨懷疑。這五條,貪瞋癡范圍都非常非常之廣。佛告訴我們,這十條見思煩惱,是一切眾生「俱生煩惱」,這個不要學的、不要教的,生下來就有。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在阿賴耶裡面薰習成堅固不破的種子,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念頭才一起,都是這些東西。就因為這些東西,變現出六道輪回,這是六道輪回的業因。如果你有能力,把見思煩惱斷了,六道輪回就沒有了。

  見思煩惱很難懂,也很難說得清楚。我們很想斷,從哪裡斷起?不知道。所以我在講堂裡面,常常提醒同學們,我們總得找一個方便法,找個下手之處,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做多少算多少,對自己決定有好處。從什麼地方下手?這是屬於執著,見思煩惱是執著,塵沙煩惱是分別,無明煩惱是妄想。我們曉得它既然是屬於執著,我們從這兒下手,不執著了。從什麼地方不執著?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把控制的念頭放下,不執著了。決定不想,決定不會有一個念頭,我要控制一個人,控制一個物,控制一樁事,這個念頭不要了。斷見思煩惱,從這兒下手。再進一步,對於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放下。你就專門從這兩項下功夫,一切人事物,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念頭去控制,沒有意念去占有,從這裡放下。放下之後,我們如何處事待人接物?隨緣。你有控制的念頭,有占有的念頭,那就不是隨緣,那叫攀緣。所以,佛在經上常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就是你有控制的意念,你有占有的意念,隨緣裡頭沒有這個念頭。這個境界就大大的不一樣,隨緣的心是清淨的,隨緣的心是光明的,隨緣的受用是自在的;如果是攀緣,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是污染,你的受用絕不自在。真的,什麼樣的因,就什麼樣的果報現前。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了解事實真相。

  二乘的善,已經相當不容易了,說實在的話,我們恐怕做不到。我們縱然能把對一切人事物,控制、占有這個念頭滅掉,也不能夠把見思煩惱完全斷掉。你真正能做到這個,大概小乘初果差不多,四果羅漢還不行,這是小乘善裡面最低的標准。我們要做,對我們會非常有利益。剛才講我們生活得自在,心地清淨光明,這是現前的受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增高品位。這是真正有利的事,跟諸位說,是真正帶得走的事情。佛家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要曉得,我們在這個世間,哪些東西可以帶得走的,應當要做,哪些東西帶不走的,決定不干。聲色貨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帶不走,搞這個干什麼?修學五戒十善,斷除一切煩惱,這個功德可以帶走的。但是小乘人,心量窄小,只知道自利,不能度他,所以也不圓滿,這稱之為小果。

  第三,比這個殊勝一點,小乘菩薩之善。小乘菩薩是屬於小乘人,但是他跟一般聲聞不同的地方,他有慈悲心,他能夠幫助別人,自動自發的去度眾生,也就是說他肯為社會、為眾生服務。但是他的塵沙煩惱、見思煩惱,沒有斷得干淨,所以也不能算是很善。第四種,通教三乘菩薩之善,比前面又高一層。他們見思煩惱斷盡了,換句話說,在斷煩惱這一層來說,他們跟四果羅漢,跟辟支佛是相等的,程度是相等的。他們比二乘人有慈悲心,能夠主動的去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在佛法裡面講度眾生,度的意思就是服務,就是幫助。

  幫助,佛法總歸結三樁事情,是菩薩應當做的。第一個幫助眾生斷惡修善,這是菩薩道。如果幫助眾生修惡障善,那就是魔,就不是佛。諸位要細細去思量,魔、佛就是在這個地方辨別。佛幫助一切眾生得清淨心、得真誠心、得慈悲心,這是佛;如果是助長眾生貪瞋癡的欲念,那是魔;魔跟佛要有能力辨別。這是幫助眾生,第一樁事情。第二樁事情,程度高一等的,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第二類。最後一樁事情,幫助他作佛,這才圓滿。我們想一想,我們用什麼方法幫助他成佛?除了勸導他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沒有第二個辦法。

  勸導眾生念佛往生,要有高度智慧,要有善巧方便。當然能夠相信,能夠理解,能夠修學,還是有緣之人,沒有緣度不了。說這個話,差不多也有五十年前,將近五十年了,香港的同修們,年歲大的也許還記得,何東爵士的老太太念佛往生。何世禮先生一家人虔誠的基督教徒,不過何先生受過中國儒家的教育,雖然母親信佛,他們全家信基督教,還是能夠和睦相處,家人對待母親還能夠盡孝道。這是受中國傳統的教育,現在沒有受這個教育就很難講了。老太太念佛往生預知時至,給她兒子說,她往生這一天請客。家裡親戚朋友都請來,看她往生,給她送行。要求家人,要求她兒子、媳婦,「我們一家人一生,家庭裡面宗教自由,各人信各人的沒有障礙,今天我要往生了,你們總念幾句阿彌陀佛送送我,也算是母子之情」,這合情合理。所以,她的兒子媳婦也都答應。往生這一天,開個往生大會,聽說還有新聞記者在裡頭采訪。這個老人家在大眾念佛聲中,坐在那裡就走了。所以,她全家從此以後都念佛,都不再上教堂了。現在她的房子捐出來做寺院,現在叫「東蓮覺苑」,就是她的房子、故居。

  這個老太太高明,最後一招表演給你看,看你信不信?平常跟你講沒用,講不通,用這個方法來度她一家人。不但度一家人,因為這個消息在報章雜志上都登出來了,度了許許多多人。平常這個老太太不講經、不說法,最後這一招叫現身說法,你看見過嗎?讓她一家人,兒子、媳婦家人親眼看到,老太太怎麼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善巧方便。所以,你要想度你的家人,這個方法好。你要為度你家人,你要認真念佛,不能在何東爵士老太太功夫之下,至少也要跟她等齊。臨終的時候沒有病苦,知道哪一天走,可以下帖子,請你的親朋好友開往生大會。然後才知道,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跟何東家人沒見過面,他們年齡比我長很多。這個事情是李炳南老居士,我在台中跟他學習的時候,他常常用這個例子來鼓勵我們同學們。以她來做證據,作證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她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要去尋求她能做到的原因,我們做不到的原因。把我們做不到的原因消除,她那一種做得到的原因,我們也能夠學到,我們就成功了。這種往生,品位決定不低。實實在在講,理論方法都在這一部經上,為什麼不好好的認真學習?這一生當中,就能取得大圓滿。所以,這是講到通教菩薩們的善。但是通教菩薩無明煩惱沒斷,還在十法界裡頭,沒有超越十法界,所以還不能算究竟圓滿。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八集)  1999/5/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8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五面第一行: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

  我們從這一段看起。前面我們曾經讀到,法藏菩薩向老師請教。實際上,我們仔細觀察思惟,他所請教的就是怎樣把幫助一切眾生的工作,做得很圓滿,做得很妥善。他的弘願實在是不可思議,我們在經文裡面讀到,他要作佛,而且要超過諸佛。在佛家的經典裡面,諸佛如來、聲聞、緣覺、諸大菩薩,總而言之,都是發真誠、圓滿的慈悲心,願意為一切眾生工作,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三界六道很苦,六道裡面尤其是三惡道。可是六道要比起四聖法界,六道統苦,人天也沒有樂可言,大乘經上常說「三界統苦」。欲界的眾生,苦苦、壞苦、行苦,無不具足。色界天人,雖然放下了五欲六塵,放下了貪瞋癡慢,這個貪瞋癡慢裡面,放下粗重的現行,微細的煩惱還是有,還沒有斷盡。但是諸位要記住,色界以上貪瞋癡三種煩惱,瞋恚斷掉了,沒有瞋恚,沒有傲慢。由此可知,你修行修得再好,定功再深,智慧再大,你還有瞋恚心,你還有嫉妒心,肯定你在欲界,你到不了初禅天。我們讀誦經論,對這些地方要特別留意,決定不可以含糊籠統念過去。那一種念法,我們不得利益,一定要細心,要細心去體會,細心去觀察,對治我們自己的毛病習氣。

  千萬不要以為平常小小的不高興,看到別人有好事,心裡也有點不太舒服,不是嫉妒嗎?以為這是很小的事情,都沒有留意。但是你不知道,積小過就變成大過失,積小罪業就變成重罪,怎麼能夠不留意?怎麼能夠不檢點?修行就是要在這微細地方,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世間人,實在講,多數人都有個通病,以為小善無所謂,不肯認真去做,小惡也無所謂,也就疏忽了,這是我們修行不能夠成就的重大障礙。法藏在此地給我們顯示的不然,他確確實實是修行人的好榜樣,心量大,要平等普度法界一切眾生,所以他的成就無比的殊勝。我們今天想往生極樂世界,展開經卷自己要清楚、要明白,我們的心量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比,至少也要有相似位,才能往生。如果連相似的心量都沒有,這一生念佛,往生就靠不住。真正希求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見佛的人,不能不留意。

  我們看他的請法,心地的真誠,言詞表態的懇切。他對於老師的希求,老師高明,老師能夠省察,看到有這麼一個真誠心的學生,大心、大願、大行,所以才給他說圓滿的佛法。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這裡面性相、理事、因果,一一為法藏菩薩介紹。不但介紹,而且還應他的心願,世間自在王佛將十方諸佛剎土,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統統看到。這個地方,今天的經文『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他都看到了。於是『起發無上殊勝之願』,這一句非常非常難得,真正沒有辜負老師的教誨,建立了佛法的大事業。古大德將「無上殊勝」,略說了幾樁事情:依正莊嚴,眾生的受樂,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往生的因緣不可思議;只需要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能夠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利益殊勝無比。這一句就是後面四十八願的總綱領,四十八願無非是滿足「無上殊勝之願」。所以這一句六個字,是四十八願的題目,是四十八願的總綱,真正是無上殊勝,超越諸佛如來。我們今天再接著看底下的經文:

  【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

  『彼』就是指虛空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前面經上講二百一十億。二百一十億是表法的,不是數字,是代表大圓滿。法藏在此地提出的這幾句話,我們要特別留意,我們學佛學什麼?我們修行修什麼?你看看他,對於正報,善惡、因緣,依報,國土麤妙;善惡是因,麤妙是果。因通依正,果也是講依正。如果我們在此地,真正有所領悟,我們學的是什麼?學的就是善惡因果,麤妙果報。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法藏菩薩末後一句,『思惟究竟』,他想的是這些。我們學佛的人,每天所想的也不離這個。此地的李會長,他天天也在想。他常告訴我,晚上睡眠很少,半夜醒過來,就在想。想什麼?怎麼樣把彌陀村建好,接引大眾到裡面念佛。大眾是正報,彌陀村是依報,也在「思惟究竟」。

  我們學些什麼?佛法教給我們隨緣,有這個機會,當然做得愈大愈好。阿彌陀佛的機緣殊勝,他能夠建造極樂世界;李居士的緣比較劣,只能建一個講堂,建一個念佛堂,建個彌陀村;如果我們福報更差,連這一點也辦不到。如何把你的家庭建造成淨土?你的一家人是正報,一個家庭是依報。如何能令你自己一家人,明了善惡業因,然後才享受到麤妙的果報。如果因善,依正都妙,妙好!如果因不善,依正的果報就麤,麤就不好。這是給我們提出一個修學的綱領,非常重要的綱領,我們讀經往往在這裡疏忽了,「這是法藏比丘的事情,好像與我們不相干」,我們學佛幾時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往往像這些地方,當面錯過。

  這一句裡面,關鍵就是在『善惡』。古德對於這一句注解得很多,我們僅僅就天台大師為我們所說的六種善惡,給大家做一個參考。天台大師說六種善惡,第一種是「人天之善」。五戒十善是人天之善,我們對於這些道理要清楚、要明白,對於戒行、戒相要牢牢的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五戒十善的念頭、教誨要提得起來,決定不能夠違背,如果造作十不善業(十惡業),果報決定在三途。但是你還要記住,即使你五戒十善修得很圓滿,你來生生天享天福,天福享盡了怎麼辦?諸位必須要知道,在天上修善很困難。天人身語意都善,在那個環境修善不容易,都是享福,他也不會造惡業。換句話說,福享盡了,我們在阿賴耶識裡頭,無量劫來這些惡習種子太多了。所以天人壽命盡了的時候,阿賴耶識的惡業種子起現行,這個種子起現行就牽引他墮三途。這個事情,佛在經典裡面講了很多。由此可知,這個善,人天之善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時間並不很長,它不是真善。

  佛的教學三個目標,第一個教我們斷惡修善,希望我們能保住人身,不墮三惡道。這不是真正的目的,這是教學的權巧方便。得到人身之後,最重要的是破迷開悟。什麼是迷?我們講淺顯的話,自私自利是迷,貪瞋癡慢是迷,我們有沒有?起心動念想自己的利益。縱然你在世間做許許多多善事善行,幫助社會、幫助眾生,你行善的目的何在?希望自己得福報。我修財布施,希望得更大的財富;修法布施,希望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希望得健康長壽,全是為自己。這不是真善,這個心量很小,不能出三界,你還是在迷,你沒有開悟。悟了之後,斷惡修善是為眾生,不為自己。

  也許有人說,修善可能是為眾生,那斷惡與眾生有什麼關系?怎麼說斷惡也為眾生?斷惡給作惡眾生做個榜樣。我們大家都作惡,我回頭了,我覺悟、我回頭了,你們也應該回頭。諺語裡面所謂的「現身說法」,給社會大眾做個榜樣,不再為自己了。對於這個世間一切諸法體性、現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接受佛陀的教誨,心地開明了,知道一切諸法緣起性空,了不可得,這人才覺悟。覺悟之後,他就希求脫離六道輪回,離開三界,這是「二乘之善」,比六道凡夫聰明多了。但是二乘人,雖然也樂意的幫助別人,但是是被動,不是主動。所以跟菩薩相比,他的善比菩薩就矮了一大截;菩薩善,二乘不善。

  第三種善是講「小乘菩薩之善」。小乘有菩薩,不但有菩薩,小乘也有佛。天台家講的「藏通別圓」,藏教就是小乘,所以藏教有佛,藏教有菩薩。藏教裡面的菩薩,確實有慈悲濟世的行為,這是善。但是藏教我們知道,他煩惱沒有斷盡,從他慈悲濟世,廣度眾生,這是善;煩惱沒有斷盡,那就是惡,他不能夠超越十法界,這是惡。往上比他就是惡,往下看他是善。所以善惡有等級,你是在哪個等級、哪一個層次,我們不能不清楚。

  第四種「通教三乘人之善」。通教的菩薩,通教是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也是沒見性,但是見思煩惱斷了,能夠自行化他,這是善。可是對於中道第一義谛之理,他不明了;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是說妄想、分別、執著,他們執著捨掉了,分別猶在。因為有分別,就不能夠見中道之理,依舊見解還是墮在兩邊。無明一品都沒有斷,在經論裡面,佛叫他們做「外凡」。凡夫,我們是凡夫。內外從哪裡分?從六道輪回分。六道輪回以內的眾生是內凡,六道以外,不能夠超越十法界,叫外凡,外凡就是四聖法界。超越了十法界,這才成為聖人。《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聖人,他們超越十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心量就不一樣。通教的佛、通教的菩薩,跟上面比他還是惡,跟下面比他是善,跟上面比他就是惡。

  第五種叫「別教菩薩之善」。別教是純粹大乘,跟通教不一樣。這一類的菩薩,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楚明白了,這是善。別教裡面的地上菩薩見了性,也是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別教的初地,在斷煩惱層次來講,跟圓教初住菩薩相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別教的十地菩薩,就是圓教的十住菩薩,別教的等覺菩薩,就是圓教的初行位菩薩,別教的佛就是圓教二行位的菩薩。四十一品無明,破了十二品,別教佛。可是別教的佛,跟圓教的善來相比,那又差得很多。即使是別教地上菩薩到佛,這十二個位次,跟圓教的十住、二行相同。這是講斷證功夫相同,智慧不相同,心量不相同。圓教人的心量,就是我們佛家常常念疏文,前面兩句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圓教人的心量。別教沒有這個心量,別教佛菩薩比我們的心量是大多了,他們那個心量,可能是一個大千世界。思考,今天人講思考,思考的范圍,思考的心量,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為我們所考量的,別教的佛菩薩。圓教佛菩薩不如是,他所考量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那怎麼會一樣?

  昨天晚上,海峽時報有幾位記者來訪問。問我們訪問其他的宗教,我們也贈送一些錢給他們做為慈善基金,他問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說沒有別的,這是我們應該做的。為什麼應該做的?社會福利事業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做的,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也是我們自己應當做的,現在他們代替我們做,我們求之不得,哪有不盡心盡力幫助他的道理?他說:你們心量很大,都能夠想到社會大眾。對!想到社會大眾,心量還不算大,至少要想到整個地球,全世界這一切苦難眾生。這是個什麼心量?給諸位說,人天的善,比小乘比不上。天台大師講的六種善,愈是往上提升,考量的境界愈大,所以到圓教菩薩,他們考量的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平等慈悲,沒有界限。

  我們要超越族群,不同的族群,超越宗教,超越國家的界限,以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做考量,我們自己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為一切眾生做。你的心量愈大,在佛法裡面講功德愈大;功德大小,不在你做事的大小,不在出錢出力的多寡,在你的心量。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的人,他日常生活當中行小善,他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稱性。究竟圓滿的心量,就是自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自性。你以這樣的心行,無論行什麼事,你布施一文錢,甚至於身上沒有錢,看到人家的好事,合掌歡喜贊歎,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由此可知,圓頓大教的佛菩薩們,念念都修無量無邊功德,我們凡夫能不能?只要拓開心量就能。知道這個世間一切法,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這些假相從我們眼前過一下而已。有智慧的人、聰明人,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抓住機會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愚昧之人,往往機會在眼前當面錯過,不但不知道抓住機會去積功累德,而且造作無量的罪業。

  人在世間,一切眾生在世間,哪一個不貪圖享受?人為什麼活著?為享受活著,這是實話。什麼是真正的享受?真正的樂受?諸位只以為,自己得到五欲六塵的享受,財色名食睡的享受,以為這是真的。這不是真的享受,「財色名食睡」,佛講是「地獄五條根」。你貪圖這個享受,你就被「地獄五條根」牢牢的捆住了。試問問,你能享受幾天?後面的苦果不堪設想,你有沒有看到?聖人,有大智慧的人,徹底覺悟的人,告訴我們,真正的樂受是幫助別人,助人為快樂之本。所以,諸佛菩薩做給我們看,並不是故意裝樣子做給我們看,他是真的。自己生活過得很清苦,幫助別人得樂,那是大樂、大自在。我們凡夫不能夠覺察,看不出佛菩薩、聖賢的受用,只看到世間享福的人,生活在所謂榮華富貴之中,不知道真正有學問、有智慧,他們那些人生活的樂趣,不知道!

  釋迦牟尼佛,我們在佛經上讀到,世間人沒有能力贊佛。為什麼?佛太高了,你望都望不到,你怎麼贊歎他?所以佛也只好自己贊歎自己,「皈依佛,二足尊」,這是佛自己贊歎自己。你懂得「二足」是什麼?智慧、福報兩樣都圓滿。福報是大樂,無比殊勝的大樂,究竟圓滿的大樂,那是福報。我們沒看出來,沒能體會到,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這個世間,他的生活很清苦,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那是福報、快樂達到究竟圓滿之相。我們看了,這日子太苦了,我們不要過。真正的大樂,你不能理解,你不能接受,當然你也不會去學習。這就是凡聖、智愚的差別,不同的地方在此地。

  我們學佛,要真正想開智慧,要細心去觀察佛菩薩的行誼,深深去領會,你發現到那是真樂。我在講席裡面也講過很多次,身心自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什麼最快樂?心裡頭沒事,快樂。所以古德常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凡夫是多事,二乘是少事,佛菩薩是無事。你怎麼會體會得到?無事,天天為一切眾生表演,為一切眾生說法,還是無事。身語意三業常住三昧,常住空寂,從來沒有動搖過;換句話說,從來沒有起心動念,從來沒有分別執著,這是圓教菩薩的善。別教菩薩跟圓教相比,縱然斷證功夫差不多、相等,智慧完全不相同。圓教才真正對於佛在一切大乘經、了義經裡頭,所說的圓滿微妙之理,這是真正的善,這才是真善;如果我們講善惡,講絕對的標准,圓頓的佛菩薩,他們才契入絕對標准。

  圓頓的根性,非常希有,非常可貴。但是諸位要曉得,圓頓根性不是天生的,怎麼來的?也是從薰習成就的。這個說法,說明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所以,萬萬不能夠有個錯誤的念頭,「他們是圓頓根性、上根利智,我的根性不行」,自暴自棄,這就錯了。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注解裡面告訴我們,「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可以引申,五乘的根性也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講得好,確實能夠振奮人心。我們劣根的人,可以向上,可以依止善知識,依止善友。我們的緣殊勝,把我們這個劣根,也能夠提升到上根。但是遇緣不同,我們又會產生一個疑惑,那就是所謂「善友可遇不可求」。我想親近善友,我到哪裡去找?誰是善友?如果我們向外面去找,難了。

  難在哪裡?佛常講心外求法,無有是處。這句話很深,我們往往聽到這句話依文解義,「心外求法,無有是處」,算了,沒地方求了,干脆也就不求。殊不知佛教裡頭,還有一句話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要把這兩句話連起來看,你就有悟處。從心內求,你自己真正發心,這是從內求,不從外,自然得佛菩薩感應。你從內求是感,佛菩薩就有應,佛菩薩是善友。我們要想求善知識、求善友,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嗎?問題是你不肯向內求,那就沒法子了。向內求,怎麼個求法?我給諸位講得簡單,講得明白一點,「好學」這兩個字,這就是向內求。你真正有好學的心,就會感動佛菩薩來幫助你,感動一切善友。你不好學,再好的善知識,諸佛菩薩也幫不上忙。

  佛法是師道,世出世間師道,都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只要你自己真正好學,緣就具足。你親近一個好老師,這個好老師,他的一些朋友也都是好老師。這些人常常在一起聚會,常常在一塊兒聊天,也會談到他們所接觸的一些學生;這些學生修學的態度,他們也常常做話題。你好學,這個老師就會贊歎你,許許多多的好老師,都聽到有這麼個人,你親近善友,這個善友就愈來愈多。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個老師一個給你介紹一個,你就會認識很多。你本身不好學,那就沒有法子,關鍵在好學。好學就是感,能感,一切善友來幫助你,那就是能應。我們學習,要從這個地方下手。

  學習裡面有真正樂趣,這是沒有好學的心,沒有好學的行,他體會不到。《論語》,諸位展開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贊歎好學。換句話說,《論語》開端這一小段,跟佛法裡面講的親近善友,意思完全能夠相應。感應道交是自然的,成就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是諸佛菩薩、善知識的弘願,也是他們的本願。四弘誓願諸位都很熟悉,本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他怎麼能捨一個人?我們今天說「遇不到善知識」,這個話講錯了。為什麼遇不到善知識?不肯學。真正好學,你就會常常遇到善知識,天天跟善知識在一起,從來沒有離開善知識。

  我跟大家講的話,都是實話。我自己今天有這一點點小成就,沒有別的,實在講好學。我對於世間五欲六塵,這種娛樂的生活,一生沒享受過,一生都在學習之中。我年輕的時候,歡喜親近善知識,對於有道德的人、有學問的人,我非常仰慕。我只要有一點點的時間,我去親近他們,聽他們的教誨。所以,我年輕時代的生活非常單純。我所去的地方,幾乎是固定的三個地方。那個地區的名教授,我只要有時間,我去拜訪他們;第二個圖書館,第三個書店,其他地方都不去的。我在台北,台北的書店老板都認識我,我看到好書可以帶回去,可以賒帳的,不必付現金。他們都知道我,我有錢,我一定去還他。他們對我都非常愛護,肯協助。娛樂場所裡面,找不到我。我也有一些朋友,想請我看個電影,我的條件很苛刻,因為看電影是娛樂,如果坐在那個地方位子不好,那受罪。我的條件一定是前三排位子在當中,你買不到這個位子不要請我,我不會去的。而且還交通工具舒舒服服的去,我才肯去,要不然我不會去受罪。我接受人家的邀請都相當不容易,我自己不會請人家到那些地方去。好學是非常非常重要,「學而時習之」真有樂趣,樂在其中,這個樂別人想像不到的。這是感應道交的大道理,你們要是說遇不到善知識,錯在自己,決定不能怪別人。

  圓教菩薩對於圓妙之理,透徹了、圓融了。這種圓,圓融微妙之理,都在《華嚴經》上。《華嚴》、《法華》、《無量壽經》,圓妙到了極處。所以這是至善,儒家講「止於至善」。天台大師說這裡頭也有兩個講法,第一個,順實相的圓理這是善,違背是惡。這個話,我們聽起來還是不太好懂。我們換句話講,隨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善。這句話你雖然是聽懂了,比天台家這個文字好懂,可是這裡頭的義趣境界,你還是沒有法子體會。怎麼叫做宇宙人生真相?你怎樣去隨順它?我這一問,也許就提起你的注意,提起你的思惟、你的思考。你想想看,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不能夠了解,你怎麼隨順?天台大師講,「隨順是善,違逆是惡」。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相有體無,性體,相有體無,事有理無,這是從總綱領、總原則上說。然後才曉得,佛菩薩他們的行持就是隨順,隨順這裡頭有大樂、大自在。

  再看看我們,我們與這個完全相違背。我們對於事實真相一無所知,雖然佛法學了這麼幾年,名詞術語可以記住,也常常能掛在口頭上,可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個完全相違背,一絲毫都不能相應。所以我們的修學,雖然耗盡年月,依舊得不到結果。念佛往生有沒有把握?有沒有消息?為什麼修學功夫不得力?總有個道理,總有個原因,你能把這個東西找出來,把不能成就的因素消除,功夫就得力。實在講,一般我們在講席裡面,勸導大家的話說得太多了。那就是真正要看破、要放下,要把心理做一個大的改變。從前迷惑顛倒的時候,一切都不順實相,起心動念都為自己。只要是為自己,就造作無量無邊的業;造善業,三善道受報,造惡業,三惡道受報。總而言之一句話,不能超越六道輪回,不能超越十法界,所以統統都是惡,不是善。這個念頭果然轉過來了,念念為眾生,不再為自己了。為哪些眾生?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你這就順實相之理。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也是虛空法界無量眾生之一,並沒有把自己忘掉,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包括自己在裡頭。可是如果你念頭錯了,只為這個眾生,把其他都忘掉,那就完全錯了,實在講,自己這個眾生也保不住。這是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的理念思想。念念為法界,念念為一切眾生,法界一切眾生就是真正的自己,真我。這是天台大師,對於「圓教菩薩之善」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達此圓理為善,著之為惡」,這個話說得好,這一句話才真正說到圓妙之極。達是什麼?通達、明了。通達明了好。如果通達明了,你還有分別執著,那錯了。你還分別你的通達,還執著你的明了,那就是惡,何況其余?這個說法,真正是說到了極處。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通達,不能分別、不能執著,何況世出世間一切法?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哪是世間法?哪是出世間法?我們從最根本的地方來說,五戒是出世間法,十善是世間法。出世法,諸佛菩薩從哪裡學起?從五戒學起。世間所有一切善法,不離開十善業道,所以五戒十善合起來講,就是世出世間的根本善法。著相修學就不善,修學而不著相是大善。無論是自己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自自然然與五戒十善相應。

  五戒跟十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到底從哪裡分別?給諸位講,這裡面有一個根本的差別,那就是五戒是從老師那裡得到的,是從佛陀那個地方傳下來的,遵從佛陀的教誨,這是戒。善,不一定是佛陀,人天善人都能夠教導我們。這是世跟出世差別在此地,這是我們從承傳事相上來講,這兩個不一樣。如果再從深一處來說,從它的流源上來講,五戒與性德相應,十善與識心相應,這個不一樣。十善從意識裡頭流出來的,五戒是稱性的性德,從自性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這是它的流源不相同。佛菩薩的行持,五戒十善是自然的,沒有一絲毫造作,絕對沒有說有心要去持戒,有心要去行善。如果有心,那個心是意識心,那個心是妄心,所以就不善。無心之心是真心,這個很不容易辨別。從真誠心裡面,真誠心因為是清淨的,清淨就是沒有污染,也就是講決定沒有執著;它是平等的,平等就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自自然然的流露。我們今天講,一切眾生是自己,我應該要這麼做,已經落到意識裡面去,那就不是純善。應該這麼做,說個實在話,充其量別教菩薩的善。這已經把你抬得很高了。再往下貶一貶,實在講是小乘菩薩的善,你還有心在作善。完全出於自然,這才是真善。

  一切為眾生,不著為眾生的相,《般若經》上常講「三輪體空」。真正做到三輪體空,斷惡也是三輪體空,行善也是三輪體空,就與圓妙之理相應。什麼叫三輪體空?不執著我相,《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相破了,就是三輪體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金剛經》上說得好,別說是圓乘菩薩離了四相,小乘須陀洹也不執著四相,所以才能夠證得須陀洹的果位。這個話,我們初學的人往往疏忽了,總以為破四相是大乘菩薩的境界。我過去初學也是這個看法,總以為那是大乘菩薩才有的,沒有想到小乘須陀洹也有,這只是功夫淺深不同而已。由此可知,如果不離四相,就不可能超凡入聖。小乘初果叫入流,入聖人之流,說老實話,那就不是凡夫了。所以標准自然有這麼高,這是我們要懂得的,要明了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做功夫,什麼是功夫?離相是功夫。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從早到晚學離相。樣樣清楚是智慧,樣樣清楚、樣樣明了是智慧,樣樣都不執著是真實般若智慧,定慧都在其中。不但定慧,「戒定慧」三學圓滿具足。戒,防非止過,你沒有過失,戒具足;定,你從來沒動過心,沒起心動念過,定具足;世出世間一切法樣樣清楚、樣樣明了,慧具足,這叫真正會用功。轉「貪瞋癡」三毒,成「戒定慧」三學。以這個功行,念佛求生淨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不但往生,你的品位高,決定生實報莊嚴土,不會在同居土,也不會在方便有余土。這些都在遇緣不同。我們今天的緣可以說是非常殊勝,關鍵,諸位不要忘記,「好學」兩個字,關鍵在好學。這是天台家講的天人善惡,他把善惡講了六種,這是因。

  『國土麤妙』,這講果。實在講,正報也是果,這個地方省略掉了。雖然省略,意思具足,為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要不妙,依報怎麼會妙?正報不妙,依報就麤。此地所講的「麤妙」,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正報妙,正報是講身相。什麼樣才妙?佛經上有標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妙。為什麼一定要用這個做標准?三十二種好相,每一種相都由善因變現出來的,它不是福報、不是福德,是功德成就的,麤妙意思從這個地方定。如果不從這個地方定,從福報,現在世間人相貌好的很多。那是什麼相?福德變的,不是功德,功德跟福德有差別。他的相雖然好,正報好,依報環境也不錯,你仔細再去觀察,他的思想、他的行為依舊在造種種不善業,那就不是真的妙。諸位要曉得,造作大惡,沒有大福報還造不成功。有大福報的人,殺幾千人、殺幾萬人,他沒有罪。沒有福報的人,殺一個人就要去坐監牢,就要處死刑,沒有福報。這個地方我們講正報的善惡、麤妙,這裡頭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要有能力辨別。所以佛菩薩的相,跟世間人的相不一樣。但是現在有一些人造佛菩薩的形像,沒有依照佛經裡面所說的標准。佛經裡頭有一部經,叫《造像量度經》,古時候造像,都依照這個標准來造,現在不依照。現在造的佛菩薩像,叫藝術人像,佛菩薩也變成凡夫,藝術人像。這是我們要明了的,要知道的。

  從依報環境上來說,縱然你的小環境還不錯,大環境不好。你的大環境也不錯,像一個城市、一個地區,這是我們生活較大的環境不錯,整個地球不好。我們自己小環境再好,不能脫離這一個大環境,不能不受大環境的影響。我們只知道在小圈圈裡面享樂,把外面大環境疏忽了、忘掉了,早晚要受災難。《法華經》裡面所講的「三界火宅」,你這個地方不錯,很安全,外面都起火、都燒來了,不多久就燒到你家,你跑不掉,就是這麼個道理。因此,我們要想自己過得幸福、過得好,一定要想到我們周邊的環境,要想到一切眾生。唯有一切眾生都過得幸福、都過得好,我們過好日子才是真的,才是真正的幸福。諸佛菩薩就是這麼個想法,我們的思想、見解、行持,跟佛菩薩不相同的地方,也就在此地。

  極樂世界是在大宇宙當中集美好之大成,我們從這段經文裡面也能夠體會到,法藏比丘不是憑空想像造極樂世界,不是的,不是閉門造車,他是到處去參學。「彼」,就是前面講的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它真正的意思,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世界。他一個不漏,都去參觀,都去考察。取人之長,捨人之短,這樣來造極樂世界。從什麼地方造起,我們懂不懂?從心地造起。大家也常常聽到「心想事成」;換句話說,法藏去參學,是集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善心,消除一切剎土裡面那個惡心、惡念,這樣才成就正報的莊嚴,成就依報的莊嚴。我們今天修學,頂多是學人家的外表,沒有真正學人家的善心、善願、善行。這些地方,我們不能不留意,不能夠疏忽掉。

  諸佛剎土都是微妙不可思議。諸佛剎土跟諸佛剎土比較,也有麤妙不同。你要問什麼原因?如果不是盡虛空、遍法界參學,那就難了;這一切諸佛成佛,未必盡虛空、遍法界參學。因此在理上講,佛與佛平等,佛佛道同,決定是平等的。因為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盡,哪有不同?可是沒有盡虛空、遍法界參學,斷證功夫諸佛雖然相同,願心不相同。因此果報上還有小差異,我們總可以這麼說,大同小異,還有小差異。唯有阿彌陀佛依正是究竟圓滿,無上殊勝。他就是認真去參學,我們講好學,究竟圓滿的好學是法藏菩薩,好學人當中都比不上他,他是個究竟圓滿的好學。

  西方極樂世界,是集諸佛剎土善因、善果之大成,這是他思惟究竟,理事、因果他都明白了。古德說這個究竟是,「一心乃報土之真因」,這個話講得好。也就是我們的修學,一定要做心地功夫,學人家的善心善願,從善心善願做真實功夫,善行自自然然就成就。我們今天達不到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出去參學,學人家的善行,善心、善願沒有學到,所以也能夠做到個彷佛。跟人家比賽,不輸給人家,表面上不輸給人家,心行上輸給人家。如果從心行上真正去學習、去下功夫,縱然表面上有一點遜色,也不輸給人家。這其中的道理,諸位要細細去思惟。這是小科裡面講的「觀察」,也就是學習。下面這一段「選擇」:

  【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

  一心,『便一其心』,一心一意為一切眾生。他不是為一個國家,不是為一個地區,不是為一個大千世界,他是為盡虛空、遍法界這裡面的一切眾生。眾生包括的范圍很廣,不是指一切人、一切動物,那個范圍小,這是我們佛法講有情眾生。除有情眾生之外,還有無情眾生。「眾生」兩個字的本意,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眾生。動物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礦物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乃至於自然現象,哪一種現象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法藏菩薩為這一切眾生,沒有說是只為有情眾生,圓圓滿滿包括了。為一切眾生來學習,為一切眾生來修行,為一切眾生來服務。所以這個眾生的意思,包得圓滿,包括的究竟。

  『選擇所欲』。「所欲」,就是前面我們讀到的開化顯示真實之相。這個真實之相,就是法藏菩薩所成就的淨土法門,極樂世界。他所成就的正報、依報,用「極樂」兩個字來形容,實在講,找不到再好的形容詞來形容它,用極樂兩個字來形容。這個地方是他的理念,是他一個心願。怎樣讓這個心願落實?這個願望能落實?底下講『結得大願』,在這個地方講是他的願心成就了。阿彌陀佛建造極樂世界的大願,是這麼來的;幫助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個個平等圓滿成佛,也從這個地方來的。這真正是稱得上「無上殊勝之願」,因為一切諸佛,實在講可能都沒有想到,沒有想到能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沒想到。成佛總是次第,總是慢慢來的,總有過程的,沒有人能想到是一切眾生可以平等成佛。但是這平等成佛確實是可以做得到的,決定不是妄想,有理論的依據;只要有理論,事上就可能辦得到。難得法藏菩薩他想到了,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做了一樁真正的好事,做出真實偉大、不思議的貢獻。他這個貢獻,就在這一部經上,有理論、有方法、有境界,希望我們好好的認真努力來學習。今天我們把講經時間提前了一天,明天我到澳洲,參加那邊「多元文化活動中心」的破土典禮。我星期五回來,下個星期六我們講經照常,謝謝大家!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九集)  1999/5/2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9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五面,經文第四行: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

  這一段科題是「大願所依」,裡面分四個小段,第一個小段「觀察」,第二個小段「選擇」,前次給諸位介紹過了,今天我們看第三個小段。在這些經文裡面,我們能體會到,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來由;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極樂世界的歷史。在佛法裡面講是極樂世界的緣起,它是從那裡來的?怎麼來的?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經文雖然不是很長,這裡面的義理無限的深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他觀察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這裡面的依正莊嚴、業因果報都清楚、都明白了,然後在這裡面選擇,一心選擇,選擇自己所願望的,這個樣子才結成了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修行證果的大願。願是有了,如果沒有行持,去充實你的願望,實踐你的願望,這個願望是落空,那是虛願,所以願一定要有行。今天這一段這是講行,怎樣讓他的願望落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精勤求索』,可見得人家求學,不是隨隨便便的去學習,是很用心專精勤奮去求。「求索」,就是在十方世界挑選諸佛剎土裡面的精華,來建造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知道,一切諸佛如來教導眾生,總不外三個目標,這三個目標要落實,教學才有成績可言。如何落實?一定要有善巧方便,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兩句話很重要,決不可以把它當作老生常談,漠不關心,你就學不到東西了。慈悲為本,我們有沒有發慈悲心?什麼叫慈悲心?慈悲心就是真誠的愛心。愛護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一切平等,這樣的愛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所以佛法是慈悲為本。

  這個愛心要落實,那一定要方便。哪些是方便?我們在《無量壽經》自始至終看看,阿彌陀佛的行持,無一不是善巧方便。他一開頭,聽從老師的教導,不但老師給他介紹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而且老師以神力,將十方世界的狀況變現在他面前,讓他統統都看到,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行萬裡路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觀光考察,實際上去了解事實真相。讀書的時候,是探討它的理論,了解一些事實,可是還要去考察,還要去觀察,使見聞能相應。所見跟所聞,要沒有差錯,這才能開智慧,這是真實智慧,才知道怎樣作法。

  十法界的形成,是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所造成的現象,現在要解決問題,還是要依據這個道理。首先要教導眾生,認知輪回。古代印度許許多多宗教家,佛經裡面所講的九十六種外道,可以說是九十六種學派,九十六種宗教,這一些人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功夫,都不是一般人能夠比得上,他們有能力觀察到六道輪回,所以六道的狀況非常清楚。可是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如何來化解這個現象,他就不知道,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這個問題始終沒有辦法解決。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是為眾生解決這個問題。可是眾生如果沒有意思,沒有這個意念,想解決這個問題,佛菩薩出世也沒有用處,幫不上忙。這是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之人跟佛菩薩沒有感應道交。所以古印度有那麼多高人,那麼多的大德,想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有緣了。只要有這個念頭,眾生就有感,念頭就是感,諸佛菩薩就應,應化在那個地區,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

  輪回既然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幻境,這個境界不是真的,《般若經》上講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特別給我們講六道輪回,這個事實真相,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在《金剛經》上講得這麼清楚、這麼透徹,你能夠作如是觀,你就是看破世間了。能看破,當然就能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分別執著。只要你把分別執著放下,六道輪回就沒有了,虛幻的現相就消失了,正常的境界就現前了。正常境界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我們今天讀的這個經,極樂世界就現前了。極樂在哪裡?就在此地。你念頭轉不過來,你就見不到極樂世界,見不到一真法界。這才叫凡聖不隔毫端,凡聖之間只是一念之差;一念覺,凡夫就作聖;一念迷,聖人就作凡,就是這麼個道理。也許要問,凡夫作聖,什麼時候他再作凡?我想一定有人有這個問題,好在《楞嚴經》上,富樓那尊者代我們問,就是拿這個問題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怎麼解答的,我在此地不說,你們去讀《楞嚴經》,《楞嚴經》上很詳細的答案,那是開智慧的一部經典。

  第一個教學的目的,是教給我們斷惡修善。大家也許聽說過五乘佛法,五乘佛法是三乘之外,加了一個人、天乘,人乘跟天乘。斷惡修善是人天乘的佛法,現在有很多人講人間佛法,人間佛法一定要斷惡修善。善惡的標准是什麼?五戒十善。五戒的意思無盡的深廣,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果地,都沒有離開,愈往上愈精彩,無論在理論,無論在形相,精彩絕倫。我們初學要從哪裡下手?古大德弘一大師編的《五戒相經箋要》,這是入門的課程。清朝初年弘贊大師編的《沙彌律儀增注》,那就注得相當詳細。《沙彌律儀》裡面,具足五戒。再往前一點,蓮池、蕅益大師的著作裡面,也有精彩的開示。這些都是我們學習重要的資料,要認真,要努力。但是現在雖然典籍俱在,學習的機會少了,沒有人講,沒有人弘揚。但是這個是佛法修學基礎課程,不在這上奠基礎,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得益。

  晚近印光大師,這是諸位都曉得,西方大勢至菩薩應化而來的。印光大師的話就是大勢至菩薩的教誨,我們要明了,應當要信受奉行。印祖以《了凡四訓》,奠定我們因果認知的基礎,這是第一步。如果我們對於業因果報的道理與事實真相一無所知,你的信願就沒有辦法建立,這是實實在在的,所以用這個書奠定我們信願的根基。然後再以《感應篇》、《安士全書》;《安士全書》前面的一半,是《文昌帝君陰骘文》,內容與《太上感應篇》完全相同;另外部分「萬善先資」,特別說明不殺生這一條戒律;第三個部分「欲海回狂」,特別說明YIN欲的過失;最後一篇指歸淨土。印祖用這三種書,教化我們現代眾生,這三種書代替了戒律。你讀了之後,讀一遍是決定不夠的,熟讀深思,依照書本裡面的教誨,認真斷惡修善,人天乘你就得到。達到諸佛菩薩教誨的第一個目標,保住人天身分,絕不墮惡道;不墮惡道,不造三惡道的業因。

  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還是會起心動念,還是會造業,原因在哪裡?這三種書雖然讀過,理解得不夠透徹,認知的功夫不夠;換句話說,你沒有能熟讀,因此你就不能做到深思;換句話說,人天兩道保不住。這一失人身,怎麼辦?到哪裡去?你說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能真去得了嗎?西方極樂世界真有,一點都不假。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是萬修萬人去,問題我們修了沒有?同學:我們都修了,天天都到念佛堂來念佛。樣子是有,實質有沒有?什麼叫實質?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老實念佛,決定往生。如果我們沒有斷惡、沒有修善,你念佛堂二十四小時念佛,還是不能往生,這要懂得。你在念佛堂念佛,口善心不善,古人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心裡還打妄想,這怎麼行?口念彌陀,心想彌陀,心不能胡思亂想。身禮彌陀,心想彌陀,口念彌陀,三業專精,行!還得要養成習慣,不能說離開念佛堂,又打妄想了,那個沒有用處。離開念佛堂,念佛的心還是不中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才能保證決定往生。我們看看阿彌陀佛,因地修學的精神,勇猛精進這種毅力,智慧的選擇,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諸佛教誨第二個目標,是教給我們破迷開悟。第一個目標斷惡修善,你要第一個目標做不到,第二個目標沒有,你的迷破不掉,不會開悟。所以第一個目標,是第二個目標的基礎,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五戒十善是我們修行的大根大本,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相應。《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講的三福,列在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做到了,念佛才有把握往生。所以五戒十善多麼重要!這個修好了,再往上提升,深入經藏,你就能破迷開悟。破迷開悟,那就超越六道,就不是人天乘,那就是屬於三乘聖者。你不再六道輪回,你往哪裡去?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但是還在十法界裡面,沒超過十法界。更進一步,第三個目標,轉凡成聖。十法界裡面都叫凡,六道是內凡,四聖法界是外凡。轉凡成聖,超越十法界,你就住一真法界。在《華嚴經》上,你住毗盧遮那如來的華藏世界,在淨宗你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西方淨土就是華藏世界,名稱雖然不一樣,是一樁事情,是一個境界。所以我們要懂得、要明了,從哪一個層次去學習,一定要獲得這個層次的效果。

  阿彌陀佛在因地,就把這一些事情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所以他的選擇確實超過一切諸佛如來。因為諸佛如來,還有三乘報土,還有五乘報土,諸佛如來度化眾生,還是依靠這個層次逐級向上提升。阿彌陀佛具足無比真實智慧,無比殊勝的慈悲,給我們開一個特別法門,能令五乘齊入報土。這個不可思議,這是諸佛世界裡面沒有,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所以稱之為特別法門。這個特別法門,就是這一段經文裡面,他所領悟過來的。提供一個特別方便,無比的善巧方便,我們要認識清楚,我們要學習。

  他得到了,『恭慎保持』。這四個字非常重要,我們修學成敗關鍵,就在這一句上。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實在講,這四個字我們沒有。「恭」是恭敬,「慎」是慎重、謹慎;也就是說念茲在茲,念念相續,永遠沒有改變,這才叫恭慎,這才叫保持。我們今天的修學,就缺乏這兩個字,有這兩個字,沒有不成就的。這兩個字,就是印光大師常常教人的恭敬、誠敬,他老人家講「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兩分誠敬得兩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恭慎就是誠敬的意思。我們今天的修學,無論在家、出家,研教學經,念佛用功,缺乏的是真誠恭敬。我們的誠心不夠,恭敬也不夠,所以念佛的功夫不得力。

  在佛堂,我們見到佛像,沒有把佛像看作真佛,這就是誠敬不夠。真正具足誠敬的人,見到佛像,如見真佛一樣,禮敬承事供養。實在說,在過去半個世紀以前,一般大眾還能有恭敬心。譬如,見到長輩,在世間見到長官、見到總統,他雖然沒有學過,自自然然他就顯得畢恭畢敬;沒有人教他,說話聲音也低了,走路腳步也輕了,那一種真誠恭敬態度,很明顯的你就看出來。但是五十年之後今天不行,今天大家是民主開放自由,大家都一般大,看到總統,你有什麼了不起,你跟我還不是差不多嗎?可以說一點恭敬心都沒有了。見到父母、師長亦復如是,學業、道業怎麼能成就?

  現在是機會比從前是多,從前我們得一本經書,談何容易,要去抄寫。得到一部經書,古裝的本子,不敢在上面寫字,不敢在上面做記號,那要用它怎麼辦?另外抄一個本子,抄一個經本,在上面自己做注解,圈圈點點用這個本子;也就是初學上台講經才用這個本子,原本不能糟蹋。這個古書代代相傳,我們看了,還傳到底下一代,你說從前多苦!我初學佛的時候抄經,不敢糟蹋經本,我現在手上線裝書還有一些,諸位你去看看你就曉得,我用的時候還是要手抄、抄本。但是現在方便,現在可以影印,方便太多了。現在緣比過去殊勝太多,但是恭敬心沒有了,成就比從前人難!

  我們求學,遇到善知識,善知識為什麼那麼愛護你?為什麼特別照顧你、幫助你、成全你?是因為你有恭敬心,你真正想學,把學習當作一樁大事來看待,你很慎重、很認真。善知識一定要幫助你,他不幫助你,對不起你。如果你對學習的態度,漠不經心,隨隨便便,善知識就不再照顧你。為什麼?照顧你白費心力,沒有用。所以印祖的話我們就懂得,你有一分誠敬,善知識對你照顧一分,你有兩分誠敬對你照顧兩分,不會多照顧,多照顧沒用處,精神時間都浪費了。如果你有十分、九分的誠敬心,他要照顧你只有八分、九分,他對不起你。

  所以我們自己求學,「恭慎保持」這四個字一定要具足,我們這一生才會有決定的成就。要把學習當作我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來看待,認真努力。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活到老,學到老,還學不了,來生還接著干,生生世世。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在佛經裡面,大乘經裡面常講「無量劫」。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時間,滿足五劫;這個五劫是大劫,不是小劫。你不是發長遠心,那怎麼行?決定不能說,我修學,學個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可以不必那麼樣認真了,你就錯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能學幾何呢?不可以得少為足。

  欲望應當是少欲知足,求學、求道可不能少欲知足,一知足你就不能再向上提升。所以要不斷的精進,一直到如來果地,那才是真正無學,等覺菩薩還要修學。保持最好能做到任運自持,這個功夫才叫真正得力,也就是一絲毫勉強的念頭都沒有,永遠保持高度學習的興趣。可是要達到這個境界,又談何容易?為什麼佛菩薩能達到這個境界,我們不能達到?我們的學習沒得受用,所以距離這個境界就有很大的差距。諸佛菩薩何以能達到這個境界?他的受用得到了。受用是法喜充滿,智慧無量,慈悲無量。慈悲、智慧、法喜都是從內心裡面,像泉水一樣往外面湧現,他怎麼會懈怠?他怎麼會失掉?

  我們今天學習,這個境界沒現前,學得很辛苦,學得很苦惱;放個假,非常快樂,今天可以不要學了,你說有什麼法子?人家那個學習,學習有樂,世間什麼樣的快樂,都比不上學習快樂,所以才能夠任運保持。再問,為什麼人家學得快樂,我們學得不快樂?我把這個道理,跟諸位說出來。人家學習的東西,已經落實在生活裡面,所以快樂。我們所學習的,跟我們的生活不相干,那個學了當然很苦;也就是說,學了你馬上去做,認真做到,樂在其中。你看看《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孔老夫子說的。你學,學了怎麼樣?學了,落實,習就是落實。習,我們今天講養成習慣,徹底的落實,真正的落實,時時刻刻都落實;時習之,法喜就充滿。「說」,悅跟樂不一樣,樂是外面的刺激,享受五欲六塵之樂,悅是從內心裡面流出來的喜悅,不是從外面來的。

  你能把學的這些道理,這些方法境界,全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快樂了,快樂無比,法喜充滿才能保持。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認真努力去做,一定要把它做到。快樂就是健康,中國諺語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他一天到晚都快樂,他的精神怎麼會不好?身心健康,真的是快樂無比。人都喜歡要離苦得樂,這麼快樂的事情他不要,天天要去搞苦事情,你不叫顛倒嗎?佛法的修學,諸位在這個裡面能夠得大樂,你修學如法了,如理如法的修學必定得樂。得樂,就是離苦。你一定是智慧增長,慈悲心增長,叫破迷開悟。

  『修習功德』。「修習功德」是利他,「恭慎保持」是自利,能自利而後才會利他。這四個字,修行發願,再以行踐願,這個願不是假的,是真的。「習」,還是從深一層的意思上說,已經完全落實,已經養成一種新的習慣,古大德所謂「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凡夫熟處是造惡,身語意造作十惡業,熟!不要人教,他就會做。現在佛教導我們,十惡業是錯誤的,要把它轉過來,轉過來就是十善。十善我們就不熟,聽佛教導我們來學習,很生疏,但是你能夠很認真、很努力,锲而不捨,把生處慢慢養熟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十善業道相應,你就熟了。從前與十善業道相違背,那個十惡業的心,十惡業的行為,現在漸漸疏遠了,不再造作,那就熟處轉生。這是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這叫「修習」。

  修是修正,修正錯誤的習慣,養成正確的習慣;正確的習慣,就是五戒十善。修學時候有功,功是我們講的功夫,你就修行有功;有功而後必有所得。五戒十善修行有功,德是什麼?不墮三途,這是你得了,不墮惡道。以這個功,來生得人天殊勝的果報,這叫德。如果再提升一級,修學大乘,破迷開悟,這要有定、要有慧。前面五戒十善,那是有戒,你所得的果報是人天福報。假如你要能修定、修慧,你的果報就更殊勝;定慧是功,果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更殊勝。可是你還沒有出離六道。

  定慧有淺深差別不同,愈是甚深的定功,廣大的智慧,這一種功夫所得的果報,非常殊勝。我們在經上看到,阿羅漢修的定是九次第定,超越三界,超越六道。六道裡面的定功到第八級,第八級是非想非非想天。再超過,第九級就出了六道輪回,證得阿羅漢、辟支佛的果報。定慧再要升級,那就是菩薩的果報,十法界裡面佛的果報。再往上提升,那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還有四十一個階級。所以定慧的功夫,還要不斷的加深,不能夠停止,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收獲,收獲就是德。所以功德這個「德」,跟我們得失的「得」,一個意思。

  因此,諸位要曉得,我們的福報可以給別人共享,功德沒有辦法,功德各人修各人得。諸佛如來所修的功,我們沒有辦法得到,只有他得到,所謂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不像福報,福報我有的,我可以送給你,我有錢可以送給你用,我有房子可以送給你住,那是福報。功德是什麼?是修行的功夫,是定是慧,戒定慧三學,這個沒有辦法送給別人的,一定要自己修。唯有功德才能解決問題,福德不能解決問題,這一點諸位同修必須要清楚。福德,佛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只能夠招來果報裡面的滿業,這是福報、福德。功德是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那是功德。你到這一道裡面去受生,你這一生的受用,這是滿業。可是功德裡面具足福德,福德裡面不具足功德。我們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修習功德」。

  從最淺近的處所來說明,利益眾生是功德。但是利益眾生,不著利益眾生的相,這個功德就殊勝,果報不可思議。如果我們做利益眾生的事業,著相布施,著相去做,完全是福德。菩薩修學的綱領,諸位同修都知道是六波羅蜜,前面曾經詳細跟諸位介紹過。這六樁事情,布施,布施的范圍就太廣太大了,凡是造作一切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業,都叫布施。布施裡面沒有智慧,這個布施是福德,將來的果報是福報,福報到哪裡享可不一定。我這一次在澳洲,澳洲有個同修告訴我,他們那邊有一位非常富有的一個人,死了留下上億的財產,他沒有給他的兒女,也沒有做社會慈善事業,給他一個寵物,他養了一條狗。讓律師做了一個文件,所有財產歸那個狗,澳洲報紙上都登了,那個狗是大富翁,上億的財產。你說有什麼法子?那麼喜歡狗,我就肯定,他死了之後,轉世一定到狗身;他喜歡狗,愛狗,他死了一定去投狗胎。他不知道,如果拿這一筆財產做社會福利事業,而又不著相,他來生生天作天王,現在當狗,作小狗去了。你看有什麼法子?這叫愚癡,這個機會真是在面前,當面錯過。所以福德與功德,我們要有很清楚的辨別。

  布施裡面有智慧,有般若智慧,那叫度。如果沒有般若智慧,這個布施是著相,布施是福。持戒著相,持戒是福,乃至於忍辱、精進、禅定,著相都是福報,離相就是功德。般若是離相,三輪體空。你造作不著造作的相,那是功德,那就不是福德。我們在此地,最近李會長帶領我們去參訪其他的宗教,我們對宗教也有一點供養。你們大家也許都知道,什麼報紙、電視都那麼一播,大家一稱贊,福就沒有了,報掉了。所以做好事不可以讓人知道,我們中國人常講積陰德,就統統都報光了。可是做一些壞事,想盡方法隱瞞,不要人知道,壞事沒有報掉累積,惡是愈累愈多,善事做一點點都揚掉了,都沒有了,將來果報到哪裡去?太可怕了!

  可是今天諸位曉得,你做一點好事,媒體決定會來訪問,決定會來給你宣揚,你怎麼辦?一定要三輪體空,我們修的福、功德才能保得住。你宣揚你的事情,我不在意,我心裡頭決定沒有這回事情,你才能保得住。如果要是為到有人宣揚,我們就做,沒有人宣揚就不做,你做也是惡,也不是善。《了凡四訓》裡面講的善,有真假、有邪正、有偏圓、有端曲、有半滿,說得很多。總而言之一句話,你是用什麼心去做事,用什麼態度處事待人接物,這個非常重要。由此可知,般若智慧關系太大了,沒有智慧你所修積的全是福報。福報到哪裡享?不一定。你不要看億萬富翁是一條狗,這個狗前生一定是修大福,所以才有這麼多財富。修福裡面,沒有智慧,變成這個樣子。所以「修習功德」這一句,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

  末後一句是講時間,『滿足五劫』。這四個字裡頭,特別要注意「滿足」這兩個字。換句話說,「五劫」這個時間,不是斷斷續續修的,斷斷續續修就不能講滿足了。就是他這麼長的時間,每一個時間,他都在修。譬如,我們念佛,我們念一個星期,這一個星期天天都在那裡念,叫滿足。頭一天來了,最後一天來了,當中五天沒有在,不能叫滿足。你念佛沒錯,也有頭有尾,當中沒有,所以不叫滿足。滿足,這個五劫時間天天都在修,沒有一天缺課,才叫滿足。所以「滿足」兩個字的意思要懂得,我們才有學習的地方。

  這一句告訴我們,修學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決定不是短時間能成就的,這是個長時間的工作。念佛堂念佛,我們現在是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念累了,可以休息。休息的時候,不要脫海青,休息好了,趕緊到念佛堂接著再念,養成一個習慣。你念佛時間無論多長,你是滿足的,你是圓滿,是具足的,沒有欠缺的,一定要認真。而且我們在念佛堂念佛,不是為自己,為自己事小,為今天全世界一切造惡業的眾生。因為造惡業的眾生,他要受惡報,他不知道念佛,我們代他念,我們幫他念,這個功德就大了。代他念,幫他念,不著代他念的相。我們是真的代他念,真的為他念,心裡面並沒有這一種分別執著,這個念佛是功德,不是福德,這是做了大好事。法藏菩薩給我們做示范,給我們做好榜樣,我們要能體會得到,要能想到,認真努力修學。最後這一段,這是說果報。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

  小科題是「圓滿」,圓滿是成就、成績、效果。前面「觀察」、「選擇」、「勤修」都是因緣,這個地方講的是果德。『二十一俱胝』,「俱胝」是印度數量的名詞,就是中國的千萬。一個俱胝就是一千萬,二十一俱胝,就是前面講的二百一十億。為什麼前面說二百一十億,此地說二十一俱胝?這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原譯本的經文,不是一個本子。會集要忠實原譯本,不可以隨便把這個字改動。字改動,你就不忠實,你就隨便改經,一定要保持原譯本的文字。在講解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它說出來。「二十一俱胝」前面說過,它不是數字,它是表法,代表大圓滿。也就是說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個都沒有漏。這些諸佛剎土裡面,『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法藏比丘拿出成績出來了,樣樣清楚,樣樣明了;也就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依報正報、業因果報的道理,轉變相續的事相,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那個結果是什麼現象?虛空法界同一個緣起,互融無礙。佛在《華嚴經》上,把這個現象為我們說清楚、說明白。

  今天這個世間有許多有智慧聰明的人,在那個地方宣揚多元文化,共存共榮。澳洲政府主動的在推動,他們有多元文化局,政府正式設立機構,委派官員來帶動這樁大事情。什麼叫多元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如何能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生存,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這就是多元文化。看法、想法沒錯,很正確!可是如何能落實,這是個問題。我昨天在澳洲,早晨昆士蘭多元文化局的局長來看我,也討論到這個問題,怎麼樣有效的落實?我告訴他,這是教育。中國古聖先賢說得非常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多元文化的落實,還是教學為先。

  我特別建議他,希望能夠在大學;我這一次去了幾天,時間不長,每一天訪問一個大學,去訪問過格裡菲斯大學、新英格蘭大學,最後一天是訪問昆士蘭大學;我深深希望,大學裡面要成立一個多元文化學系,大學裡面應當辦多元文化研究所,培養專門人才推動這個事業,很重要。現在大家意識到這個問題,第一個我們要把正確的觀念建立,這是個思想問題,但是也是事實。佛家講虛空法界同一緣起,這個理念好;換句話說,虛空法界就是自己。我們再講一個淺顯的話,大家更容易明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共同一個生命體。

  我跟他們文化局長舉例子說。譬如,我們一個身體,這個身體一個生命,組成我們身體我們知道是細胞。實際上,細胞是一個族群,為什麼?你再分析,這個細胞是許許多多原子集合而成的;原子再分析,有電子、核子,再分析有粒子。所以一個細胞是一個族群,我們說一個小族群,我們的器官是大的族群,這個比喻他好懂,我們共同一個生命體。我們把細胞,細胞分析原子、電子、粒子,比喻做我們一個人,把這個身體比喻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眼睛是個大族群,這很多細胞組織,耳朵又是個大族群,所以身體每一個器官,就是每一個大的族群,這族群不一樣。可是你要曉得,這一些族群個個都第一,沒有第二的。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舌嘗第一,個個都是第一。《華嚴經》上講的沒有第二,所以能和平共處。有第一,有第二,有大有小,非打架不可。我們眼睛、耳朵、鼻子統統都打起架來,這個人不就完了,人就生病,再嚴重就死了。要知道全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同一緣起。你要真的明白了,徹底了解認知,那就叫證得清淨法身。

  我們知道諸佛如來有法身,我們也有法身。什麼是法身?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我們自己的法身。所以我們幫助別人,愛護別人,應該的。眼睛要幫助耳朵,要幫助全身,手足都要幫助到,不能說它與我不相干,我不要理它,哪有這種道理?要曉得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今天迷了,迷了就是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一個法身。大乘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就是各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宗教,共同一法身,同一個生命體。要真正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真正認知,推動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落實就不難。讓一切眾生互相尊敬,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那怎麼會辦不到?今天辦不到,沒教。

  昨天尤裡局長來看我,我讓他看我的書架,我的書架上面,有天主教的經典,有基督教的,有伊斯蘭教的,有道教的,這經典都在那裡,我說:你看看,我都讀。他是猶太教,我說:猶太教的經典,我這裡沒有,你想辦法給我找。他說:好!沒有問題,我一定給你送來。我們每一個宗教,每一個不同文化東西,我們都要讀,都要了解。他不讀我們的東西,他不了解我們,我們讀他的,我們了解他。我們了解他,我們先要幫助他,我們先要愛護他,先要尊敬他。我們了解,了解就是覺悟了,不了解,還沒覺悟。這是希望我們同修,這經不能白讀,讀了之後一定要落實,跟法藏菩薩一樣。這些「功德莊嚴之事」,這一句話就是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性相、理事、因果全都包括在其中,「明了通達」,『如一佛剎』,他了解的程度,認知的程度,就如同一佛剎一樣。

  我們再做一個比喻,如同我們一個人身體一樣,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認知,就如同對我們一個身體這種認知一樣的。然後長時間的思惟、選擇、學習、攝取,這樣才結得大願。換句話說,我們的學習,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才有一個方向,才有一個目標,方向目標才是正確的,知道我們應該怎樣做人,怎樣幫助人,怎樣幫助一切眾生。如同中國古聖先賢的教導,中國古聖先賢教人也只有三樁事。第一樁教我們通達明了人與人的關系,我們中國人叫倫理的教育。第二樁讓我們通達明了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做到仁民愛物,對於自然環境要愛護。現在我們地球病了,自然生態環境被破壞,那是什麼?不懂得人跟自然環境的關系,不曉得愛物,所以破壞我們生活環境;沒有受過教育,沒人教他。第三樁事情是教我們通達明了,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這是教育。

  佛家的教育比這個更徹底、更透徹、更廣大、更圓滿,是讓我們了解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要明了通達。所以我們生活,我們努力的方向目標,你才真正能找到,能掌握到,你的生活才能得到自在,大自在,大圓滿。我們剛才講到的法喜充滿,無量智慧,無量慈悲,自自然然就露出來。你要對於這些事實真相不通達、不明了,叫你發個慈悲心、發個愛心,很勉強發出來,不是真的,不甘心不情願,勉勉強強,那無濟於事,不能解決問題。真實的愛心,真實的慈悲,才能夠度自己,才能夠幫助眾生。末後的結論:

  【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這是阿彌陀佛造成的極樂世界,此地講的佛國,就是極樂世界。『超過於彼』,「彼」是指前面二十一俱胝佛土;也就是說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極樂世界超過了。怎麼超過?我們從前面,法藏修學的態度方法,現代人所說的話,非常符合科學的精神。他不是自己憑空想像去建造的,他是學習、參觀,取人之長,捨人之短,這樣建造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集十方諸佛剎土莊嚴之大成,十方諸佛國土裡面所有的優點,它統統都有,所有的缺點它統統都沒有,它是這麼造成的,你說我們要不要學習?決定不是做一樁事情,憑空在家裡想像,找幾個人商量商量,不成功。一定要多看、多學習、多考察,觀察入微。看看哪些人過失,過失我們要改掉,長處優點我們要學習,你才能成就,才能夠「超過於彼」。

  今天居士林道場,有這麼一點小小的成就,我們也是學習法藏菩薩學習的態度,我們虛心。李木源居士非常虛心、非常謙虛,接受批評,認真的改進,而且常常去參訪。最近到中國大陸又去參學去了,今天晚上回來。參觀學習,哪些人家看到好處,我們沒有的,回來趕快做;看到別人有缺點的,細心反省,我們自己有沒有?天天在改過,天天反省,天天才有進步。這個進步,沒有止盡的,到哪一天我們才不要再改進?到了如來果地,還要求改進,阿彌陀佛這在如來果地。所以改進是永遠沒有止盡的。

  我們個人要懂得這個學習的心態,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每一天我們接觸許許多多的人,你有沒有看出來,這個人他有什麼長處?他有什麼缺點?我們看別人容易看,看自己太難了。看到別人缺點,立刻回過頭來想一想我有沒有?如果有趕緊要改過。看到別人長處,看看我有沒有?沒有,趕快學習,我們自己德行才會天天有進步。我們這個道場是我們生活環境,看看別人生活環境,哪些長處我們有沒有?沒有要學習。別人生活環境裡面一些缺陷,我們有沒有?我們有,趕緊要改過來。你這一個道場生活環境,就超過別人。再擴大,這個社會、這個地區亦復如是。極樂世界是這樣造成的,合情合理合法,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佛的教誨,佛叫我們學習,確實有道理,我們今天講合情合理合法;決不是憑空想像,要你怎麼作法,不是的,非常活潑,今天講非常符合科學的理念與精神。從這些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佛法裡面有高度的科學技術,可以幫助一切眾生,改善一切眾生的生活,提升一切眾生的品質。

  我們讀這一段經文,在此地做個小結論。世間自在王如來千億歲的說法,我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一個道場教化這些眾生,要沒有長時間的說法,長時間的教化,就收不到效果,這一點我們要留意到。今天許多人都知道,包括其他國家地區的;現在從外地其他國家地區,來到我們這個地方共學的,一起來念佛的,每個月已經超過三百多人,最保守的估計,最少的都超過三百人;現在人數不斷的在增長,我想明年決定會超過五百人。大家都贊歎這個道場殊勝,殊勝原因在哪裡?天天講經,就是世間自在王這個地方所說的千億歲的說法。這個道場不說法怎麼行?諸位要知道,不說法人就胡思亂想,念佛也不行,念佛堂照樣打架,每一個人想法不一樣。所以我們念佛堂今天還有這一點成就,靠什麼?靠十二年來講經說法,大家逐漸明白了、覺悟了。所以念佛堂念佛相安無事。可是每一天還要講兩個鐘點,不講兩個鐘點,還是會出事情。為什麼?凡夫畢竟是凡夫,他不是聖人。煩惱習氣都很深重,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講社會風氣不好,外國人講磁場不好,我們受這個風氣、磁場的影響,身心都不穩定。情緒不定,心情急躁,容易出事情。每一天聽兩個小時經,把心情穩住,道理在此地。時間愈長,效果就愈殊勝。

  世尊當年在世,每一天講經說法八小時,不是兩小時。我們在經上看到,佛菩薩住世二時講經。那個時候的二時,就是現在的八小時,世尊當年在世,印度人用的時間單位,一天一晝夜分六時:晝三時,夜三時。那個時候這個說法,白天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白天分三時;晚上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所以分六時。現在我們時間單位比較精確,我們稱小時。中國古代分一晝夜為十二時,諸位熟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十二個字來做代表,白天六個時辰,晚上六個時辰。我們現在用西洋人計算的單位,叫小時。現在四個小時,才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的一時,我們在經上看到二時講經,就曉得釋迦牟尼佛每天講經八小時。這樣長期的薰修,人才覺悟過來,才明白過來。而且那個時候人心淳厚,社會風氣善良,外面誘惑的力量很薄弱,還要每天聽經八小時,才能轉得過來。現在這個年頭,我看每天講經至少要十六個小時,恐怕念頭才能轉得過來。但是十六個小時,找什麼人去講?找不到人,不容易。諸位一定要記住,道場的興衰決定在講經時間的多寡,這是決定的因素。人都明白了,清楚了,才肯發心修行,真干!道理沒有搞清楚,方法沒有搞清楚,好處不知道,你叫他天天念佛,事情都不干,放下來,人家說你頭腦有問題,你們消極,你說有什麼法子?千億歲講經,就是提醒我們經教要長時間的薰修,這是教師作業。

  第二我們看到法藏菩薩五劫的苦行。「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這一小段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把自己所學的這些理論方法,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包括我們工作,平常處事待人接物這些應酬,與一切人、與一切事、與一切物的接觸,全都落實了,生活在佛法之中,也就是說生活在智慧之中。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不能不注意。他們過的是什麼生活?過的是高度圓滿、究竟、智慧的生活,所以他自在,他幸福,他快樂,所以稱為極樂世界。我們今天過的是什麼生活?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憂慮,苦不堪言的生活。為什麼會搞成這個樣子?對於這些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這些事情要想搞清楚、搞明白,不是自己在家裡想能想得出來的,想不出來的。要有善知識教導,善知識就是諸佛菩薩,我們一定要虛心接受教誨,這是關鍵的所在。

  末後我要提醒大家,法藏比丘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做的用意何在?他做的目的何在?我們要清楚、要明了。他的目的,他的用意,就是今天講的多元文化的落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知道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一切眾生就是自己,不是別人。我們的愛護、尊敬,無條件的幫助,應該的,是自己本分之事。這就是諸佛菩薩教化的用意,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個意思。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五十集)  1999/5/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50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五面,經文倒數第五行:

  【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是禮節,世出世間法都很注重禮節,古人說得很好,人無禮在社會上就不能夠立足,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我們在佛的經論當中,處處都能看到世尊與他的學生們,乃至於社會一般大眾,他們的禮節多麼周到、多麼誠敬,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今天是佛誕節,有一些其他宗教領袖們,對我們佛誕的祝賀,也有寄卡片來,也有送花、送些禮物來,我們都應當要記住。在古人,不但是個社團,連家庭都不例外,家庭接受親戚朋友送禮,都要登記在一個禮簿上。為什麼要登記?到他們有吉慶的日子,你就知道怎樣送禮,所以這禮尚往來。送禮的時候,總得要比他送來的多加一點,厚道;決定不能夠送得比他送的少,那就不好看了,至少要送平等的,最好是多一點。古聖先賢都是這樣教導我們,所以在中國舊社會,每一家都有個禮簿,那個禮簿很重要。我們這個團體更是重要,平常希望同修們對於這樁事情要注意,千萬不能夠疏忽,疏忽之後就變成無禮,我們在社會上做人做事就很困難了,沒有人幫助你,沒有人擁護你。

  這一段我們能夠體會到,法藏菩薩是真正的佛弟子,他能夠依教奉行,能夠以最短的時間,快速的圓滿成就他的修學,達到他的願望,這是真正報恩者。『既攝受已』這一句,西方極樂世界,他的理想、願望接近完成,可以說已經完成了。前面結論裡面,「所攝佛國,超過於彼」,西方極樂世界建成了。建成之後,第一樁大事,到老師那個地方去報告。所以再到『世間自在王如來所』,不僅是禮謝老師,還要求老師指導。『稽首禮足,遶佛三匝』,這是最敬禮,以我們的頭頂,禮佛之足,這叫接足禮。經論裡面跟我們解釋,為什麼要行接足禮?折伏自己的傲慢心。諸位要曉得,傲慢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煩惱,這個煩惱不但障礙你證果,連開悟都被它障礙。

  我們今天學佛,天天聽經,天天在讀經,為什麼不開悟?我們在經論上看到,在古大德傳記裡面看到,人家讀誦聽經,有些人很短的時間就開悟了,有些人十年、八年開悟了,五年到十年開悟的人數最多。不到五年開悟的有,比較少;二十年、三十年開悟的也有,也比較少。為什麼他能,我們不能?說實在的話,他們修學的環境,跟我們現在人修學環境來做比較,可以說各有利弊。在物質這一方面的方便,古人不如今人。諸位曉得,古人在夜晚哪有這麼明亮的燈光?點蠟燭,點油燈。經本也沒有現在印刷得這麼美觀,數量也少,所以一般自己用的經本都是自己手抄的,那個時候沒有印刷術,買不到經本,只有靠自己手抄。我想諸位沒有念過自己的手抄本,還沒念過。來聽一次經,坐車就來了,很方便。古人聽經,你懂得嗎?走路。要走多遠?受過菩薩戒的人,菩薩戒經上講,四十裡之內有法師講經,你要不去聽,就犯菩薩戒,就犯戒了。四十裡,一個小時走十裡,走四個小時去聽一次經。所以在物質這一方面,古人不如我們,我們現在比他方便多了。

  另一方面我們比不上古人,人家心地清淨、真誠,所以他得受用。我們現在心浮躁的,真的是心浮氣躁,所以修行要想成就就非常困難。現在社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誘惑的力量,比古時候不知道要增加幾百倍、幾千倍,從前人沒法子想像的。我們生活在今天這個環境要想成就,那就是《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都超過古人,因為古人要把他拉到現在來,他跟我們一樣不能成就。他在那個環境能成就,我們在這個環境能成就,就超過他太多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阿彌陀佛求學的精神、毅力,值得我們敬佩,值得我們學習。他認真努力,一絲毫不放松,現在人所說的「分秒必爭」,他要滿足他的願望。什麼願望?幫助法界眾生平等成佛,這個願望太大太大了,一般人確實不敢想像。他發這個願,居然成就了,真是有願必成。所以今天到老師這個地方來,給老師行最敬禮,「遶佛三匝,合掌而住」,「住」是站在那個地方。

  【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這是對老師提出修學成就的報告。這兩句是總說,『成就莊嚴佛土』是依報,極樂世界,『清淨之行』是正報。這兩句八個字,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都烘托出來了。法藏這樣一提出,世間自在王如來哪有不清楚的道理?立刻就明了了。底下這一段,佛就叫他做詳細報告。這個說法佛知道,大眾不知道。

  【佛言善哉。】

  『善哉』兩個字是贊歎他,意思很深。為什麼?極樂世界的成就,正是世間自在王如來的心願,是他的願望,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願望。諸佛如來為什麼沒做?沒想到。說老實話,不是沒有智慧做,不是沒有能力做,沒有想到,這緣不同。這一樁事情被法藏比丘想到了,他做成功了,諸佛如來沒有嫉妒。你在這裡看,沒有嫉妒,沒有障礙。不像我們現在社會,好事多磨,你要做一樁好事,人家知道了,想盡方法障礙你,想盡方法攔阻你,不讓你成就。這是什麼樣的心?這是裡面有自他,你的成就不是我的成就,所以就產生嫉妒障礙。諸佛如來沒有自他,你的成就就是我的成就,你的美滿就是我的美滿,那怎麼不歡喜?諸佛如來有一個共同的大願,普度眾生,以種種善巧方便,接引度化眾生。可是眾生剛強難化,《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得多清楚,真的是剛強難化。

  所以諸佛如來就開無量無邊的法門,幫助一切眾生逐漸來提升。眾生在修學過程當中,進進退退,進得少,退得多。諸佛菩薩真的他也不怕困難,他有耐心,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不捨一人。諸佛菩薩的慈悲愛護,這種恩德我們凡夫不知道,沒法子體會。他希望我們早一天成佛,早一天脫離六道輪回,脫離十法界。而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佛菩薩的願望完全相反,我們不知道佛菩薩的恩德。今天法藏菩薩他這個作法,真是暢佛本懷,這個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在一切善巧方便當中它是第一,能令五乘齊入報土,不必長時間的修行,像後面四十八願裡面,十念、一念決定得生。這種方法確實諸佛如來沒有想到,而且方法只用一句名號,真正不可思議,這麼簡單、這麼容易,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所以佛稱「善哉」,你做得太好了,你這個做正是我想做的,你做到了。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贊助他,都贊助阿彌陀佛,無條件的幫助阿彌陀佛。

  諸佛的贊助,不是說個「善哉善哉」就完了,他有行動表現。什麼行動?一切諸佛講經說法,為廣大眾生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勸導大家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落實了。換句話說,眾生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諸佛如來自己的成就。這個人是誰度的?我們今天知道念佛,念阿彌陀佛,知道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想想誰度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度的。釋迦牟尼佛要不把我們介紹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想度我們出輪回、出十法界,可難了,不曉得要費多少勁,不知道要費多少時間。所以彌陀的成就,就是釋迦的成就,彌陀的事業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事業;是釋迦的成就,是釋迦的事業,也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成就,一切諸佛如來的事業。諸位要細細想想這個道理,然後你要體會到,這個世間任何一個人所做一樁好事,都等於是我們自己做的,我們看到也稱「善哉」,歡喜贊歎,無條件的協助他。

  現在我們做了一些對其他宗教的訪問,也有一些供養幫助,佛門裡面有些同修,人數不多少數,覺得很奇怪,我們為什麼要幫助那些宗教?不知道他們做的那些事情,就是我們想做的、我們要做的,自他不二。我們看到人家做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正如同我們自己做的一樣,我們衷心的贊歎,無條件的去幫助。這是我們在佛經裡面學來的,從釋迦牟尼佛學來的,從阿彌陀佛這裡學來的,要學得像,這才是個佛的學生。下面說:

  【今正是時。汝應具說。】

  前面這兩句話說得太簡單了,你應當具體陳述,詳細給大眾做出報告。今正是時候,這一句話含義也是很深很廣。怎麼曉得?如果大眾機緣沒有成熟,說了也是白說,一定是大眾機緣成熟了。這些大眾,是世間自在王佛長時間教導的四眾弟子。法藏菩薩的成就無比的殊勝,這個殊勝超過世間自在王自己,超過自己。世間自在王的教學,跟我們釋迦牟尼佛教學很相似,也是以種種不同的法門,教導種種不同的眾生。阿彌陀佛的法門簡單,一句佛號,一個法門,一個方向,一條路子,真的所謂是「會多歸一」,無量無邊的法門,到這個時候就歸到一門了。這個事實真相,《華嚴》裡面顯示得最清楚、最明白。《華嚴經》講許許多多的法門,「離世間品」裡面說了兩千個法門,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豈不是「會多歸一」嗎?無論什麼根性,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無論你有成就或者沒有成就,都能叫你平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謂「五乘齊入報土」,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華藏會上,華藏世界是毗盧遮那佛的世界,文殊、普賢是毗盧遮那的左右助手,這兩個人把大眾統統都引導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了。在我們想想,這成什麼話?這兩個人簡直是背叛老師,怎麼會把信徒全都帶光了、都帶走了?我們的心一定是這個看法。可是毗盧遮那佛跟我們不一樣,毗盧遮那佛看到非常歡喜。為什麼會歡喜?在華藏世界成佛慢,經上常講三大阿僧祇劫,是在華藏世界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圓教初住開始算起,諸位要搞清楚,你沒有往生華藏世界之前不算,生到華藏世界那一天開始算起,圓教初住菩薩。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是講華藏世界法身大士,我們沒分。

  我們修行說老實話,無量劫又無量劫,哪只三個阿僧祇劫?所以毗盧遮那佛看到高興,到極樂世界去了,到極樂世界成佛快,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這些法身大士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三大阿僧祇劫他們才能成就,現在需要多少時間?一劫都不需要。諸位看看《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說的你就明白,到西方極樂世界幾天就成佛,就成就。毗盧遮那佛看到這個現象,焉能不高興?這些學生在我這裡念書,要多少年才能畢業,到他那邊念書三、四天就畢業了,所以毗盧遮那佛高興都來不及,哪裡還會有嫉妒?這就是佛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凡夫這個道場,信徒要被人帶跑掉的時候,那不氣死了。我在這個地方跟諸位同修講經,舌頭都講干了,諸位都不開悟。如果另外一個道場,有個法師在那裡講經,一聽就開悟了,有個人把你們統統帶到那邊去,我歡喜鼓掌,我不會嫉妒。佛菩薩的心跟我們凡夫心不一樣,凡夫心總是想控制別人,控制信徒,所以自己不會開悟。是非人我、名聞利養沒有放下,那怎麼能開得了悟?這是悟門的大障礙。因為這些因素,所以佛才說「今正是時」,你應該趕快說。「汝應具說」,你應當具體跟大家來報告。下面經文:

  【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

  我們先講這一句。這裡頭有兩個「眾」,『令眾歡喜』,下面又是『亦令大眾』,這個經文好像是重復顛倒。既然說兩個眾,決定是兩個意思,這兩個眾怎麼講都能講得通。「令眾歡喜」這個眾,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阿彌陀佛只要宣布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十法界、虛空法界一切諸佛菩薩,乃至於惡道眾生,聽了之後都歡喜,沒有一個不歡喜。為什麼?可以平等得度,快速成就,誰不歡喜。「亦令大眾」,這個大眾就是當時法會裡面的大眾,所以它不沖突;也就是世間自在王佛講堂,聽佛講經的這些大眾們。所以「眾」有兩個意思。

  『聞是法已,得大善利』。這個善,這種利益,是沒有辦法形容的。這個話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縱然沒有善根、沒有福德,佛經裡面講的一闡提人,聽到這個訊息也得大善利。這個大善利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的業障消除之後,這個善利會現前。我們今天在這個講堂裡面得到這個訊息,不是偶然的,很可能我們在無量劫前,曾經聽到過這個訊息。我們的業障煩惱習氣很重,沒有能認真修學,這一生得人身,又遇到這個法門了,遇到之後真正生歡喜心,這個不容易。世尊希望我們做真正的佛弟子,真正依從他老人家的勸告,念佛求生西方淨土。

  《法華經》上所講的六即佛,這是一個重要的佛學常識,我們要知道。天台可以說是中國的佛教,印度沒有,天台是我們中國建立的,中國人建立的,也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天台智者大師,根據經論他開悟了,他體會得了,說了一些教學的方法,將佛分做六種,叫六即;即,「就是」的意思。第一個「理即佛」,從理上講,從心性上講,大家都是佛。你們有人問我,信心生不起來。信心從哪裡生?就從這三個字生,天台大師講的這一句,啟發我們的信心,理即佛。這個理,《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就是理。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一念自性就是佛,真佛;自性變現出所有的現象,也是佛。所以《華嚴經》上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都是從「理即佛」上說的。

  佛在大乘經上,還有一句話說得很明白,「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即當作佛,你就應當要作佛。這些話都是從理上講,我們修行能夠成佛、能夠證果,信心從這裡建立的,這是平等法。正所謂是「生佛平等」,生是眾生,眾生跟佛是平等的,心性上是平等的。諸佛如來一念自性顯現的,我們今天這個身也是一念自性顯現的,乃至於畜生、餓鬼、地獄還是一念心性顯現的,心能現相。現的相不一樣,識能轉變,所以「唯識所變」。相不一樣,識變的,把道理說清楚、說明白了。

  可是六道凡夫迷失了一念自性,自性不能作主,誰當了家?八識五十一心所當家,唯識所變。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愈變愈糟糕,它沒有變好,它往壞處變,真的是每況愈下,一世不如一世。諸佛如來看到眾生這個狀況,他就來了。他為什麼要來?一切眾生就是自己,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他就來了。他來度眾生,沒有理由可說;自己幫助自己,自己度自己,還有什麼理由好講。他來幫助我們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幫助我們覺悟。諸佛菩薩在覺,我們在迷,除了迷悟之外,沒有什麼不一樣的。眾生跟佛不同的就是迷悟,一念覺眾生成佛,一念迷佛就變成眾生,就這麼回事情。

  佛來教導我們,為我們講經說法,還得示現一個榜樣來給我們看,慈悲到了極處。這個相,我們在這個狀況裡面,叫「名字即佛」,現在我們的地位。我們現在學佛,什麼佛?名字佛。我們的心不像佛,我們的言語行為不像佛,可是我們天天在念佛,天天在拜佛,天天在誦經,我們的境界完全沒轉過來;換句話說,有名無實,在名字位中,依舊要搞六道輪回。諸位要知道,我們在名字位中,這個時間可長了,無量劫來一直到今天都在名字位中。怎麼知道?如果不是在名字位中,你就往生了。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也只三個、五個。什麼原因?這一萬個念佛人,只有三個、五個地位提升,觀行位,他往生了;其他不能往生的,名字位。

  所以我們要想想,怎樣把自己從名字位提升到觀行位,這個問題解決了。智者大師給我們示現的就是觀行位,他往生的時候,學生們問他:老師,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他說:五品位。五品是《法華經》上講的五品觀行位:換句話說,他從名字即佛提升到「觀行即佛」。諸位要知道,觀行即佛我們可以做得到,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所以這個法門能普度眾生。再往上那個位次,我們做不到。觀行位在淨土裡面講是功夫成片,再往上去那是一心不亂,那個難了,那個不容易。所以我們要曉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低要具備哪些條件?天台大師是從總綱上說,先把總綱領抓到。

  五品裡面,五個綱領第一個「隨喜」,我們有了。我們聽到《大乘無量壽經》,真正生歡喜心,這就是說明,你過去生中曾經聽佛講過這部經,你要是沒有這個宿根,今天遇到這個法門,歡喜心生不起來。你不要認為這個太容易了,我一看一聽就歡喜,哪有那麼難?你要以為那麼容易,你再去問問其他學佛的人,他願不願意修?你問問參禅的、學密的、學其他宗派的,你跟他講,他搖頭,他不相信。甚至於還說,這個會集本是居士編的靠不住,要去念原譯本,你說麻煩不麻煩?所以「隨喜」相當不容易,證明你有深厚的善根福德的基礎。

  五個綱領裡面,第二個是「讀誦」。這是我們真正要用功,天天要讀,對於經典裡面的義理,每天要講解,每天要研究討論。經典裡面的義理深廣無盡,確實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這一部經的意思永遠體會不盡。念一遍有一遍的悟處,念十遍有十遍的悟處,所以念得才歡喜。愈討論愈明白,今天明白一些,明天討論又明白一些,這裡頭道理是沒有止盡的。不要以為我懂得這麼多,大概就行了,差遠了。所以讀誦、聽講、研究、討論,那就是我們每天最重要的功課,這些我們現在都做到了。

  尤其難得我們的因緣殊勝,這個講堂天天講《無量壽經》,一年三百六十天沒有一天中斷。這個緣,諸位想想,你到哪裡去找?可是同修們要記住,千萬不要今天星期六來聽了,明天還是講這個,可以不要去聽了,那你就錯了。你明天來聽又有新的悟處,不一樣。不要以為,明天年輕法師在學講,大概沒有什麼,你這麼想全錯了。初學的法師,有時候有我們意想不到的智慧,他有一兩句發明,我們沒想到的。你要不來了,不就漏掉,不就可惜掉了嗎?所以無論什麼人講經,縱然在家居士同修道友講經,你去聽都有悟處,都有好處。所以要養成好學,喜歡讀誦,喜歡聽聞。至於發心要學講經的這些同修,無論出家、在家,聽經就更重要了。你學講經,你不聽經,怎麼會講經?你說這個經要講得好,講得好先要會聽,會聽才會講,你不會聽你怎麼會講?會聽經的人聽門道,不會聽經的人在聽熱鬧,那沒意思。所以會聽經的人簡單說,他有領悟,他能悟入。不會聽經的人,像一般講捧場,沒有悟處,所謂「心不在焉」,那個得不到利益的。所以第二個條件是歡喜讀誦,歡喜聽聞,這是五品第二個原則。

  第三個是「說法」。你把你自己的悟處,把你自己的心得,把你自己喜歡佛法,喜歡《無量壽經》,喜歡西方極樂世界,你所得到的這些好處,喜歡告訴別人,與一切大眾分享,這就叫說法。說法不一定是坐在講台上說法,你要學會一天到晚都說法,碰到人就把這個訊息告訴他。人家說你迷了,迷了好,愈迷愈好,不怕人家說我們迷信,處處給人做一個榜樣。宗教裡面講傳福音,我們是真正傳福音,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無上的福音。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場合,給人家打招呼,合掌「阿彌陀佛」。你要曉得我們這一個小的舉動,就度了很多眾生,周邊那些人看到,很多不學佛一看到這個樣子,這個形象落在他阿賴耶識裡頭,菩薩的形象。這一句彌陀名號也落在阿賴耶識裡頭,金剛種子種下去了,這就是得大善利,你看我們叫多少人得大善利。

  我們居士林餐廳不斷在改進,大家都歡喜,現在二樓跟樓下都平等了。原來我們吃的東西是平等,餐具不平等,樓上好像比較高級一點;大家看了,好像樓上跟我們不一樣,其實內容完全一樣;現在餐具外表也平等,內外都平等。我常常勸導同修,要請客最好把請客的錢捐到彌陀村,我們到這個地方來請客。你要請你這些親戚朋友,到這兒來請好。請哪些?沒有信佛的人,請他到這兒來。可是我們要想想,想到五品位裡面的「說法」,外面餐館還是要去照顧照顧。去干什麼?去度眾生,不是真的去吃飯,是去度眾生。你到外面餐館,跟你同時吃飯的那些人,你都要度他。我們的形象要做菩薩的形象,在家同修你們在外面餐館吃飯,手上都拿著念珠人家看到,有些時候念珠也可以掛起來。人家說在家人不可以掛念珠,我就問他:在家人不能掛念珠,出在哪一部經上,找來我看看?經上沒有。經上沒有,在家人為什麼不能掛念珠?掛念珠不知道度多少人,人家一看你掛上念珠,就曉得那是阿彌陀佛。你知道嗎?他阿賴耶識裡頭,阿彌陀佛印象又加深了,又落下去了,度眾生。

  我們交談,談佛法。所以幾個人到餐館去吃飯,吃飯是什麼?去演戲。找一兩個人故意發問題,這一兩個人專門來解答,是讓那些吃飯的人聽,你不就是到餐館裡面去說法了。實在問題答不出來,沒有關系,告訴他居士林每天晚上有講經,到那裡去聽不就解決了嗎?就把那些人都找他到這兒來聽經,不管認識不認識統統普度。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知道這樣去作法,這就是說法。說法的方式很多,特別是要懂得隨機說法,我們現在講的機會教育,每一個時刻,每一個處所,每一個人,都不放過。我們旅行,旅行坐飛機,同乘一架飛機,那都是我們度化的對象。帶一些小的結緣品,念珠、佛書、小冊子,他們很多人都歡迎。送的時候不要底下送,拿出來,讓大家都看到,不喜歡的人,那個善根種子都種在阿賴耶識裡面去了。送一串念珠拿得高高的,來給你,方式好多,讓大家都看到。有歡喜的,他就問你要;不歡喜的,也看在眼睛裡面,也落在阿賴耶識裡頭去了。所以你一定要懂方法,善巧方便,菩薩有智慧,有無量的善巧方便,能令一切眾生得大善利。你沒有善巧方便,他怎麼能得大善利?所以「說法」綱領裡面,內容就非常豐富了,自己要會體會,要能體會,要真正去做。

  第四個綱領叫「兼修六度」。我們學佛,我們念佛,一心一意想求生淨土,日常生活當中怎麼過日子?學習菩薩行的綱領。第一個要學布施,布施裡面最重要是布施佛法,尤其在沒有佛法的地區,沒有念佛的地區,我們更要認真去布施。從今年開始,我接受香港同修的邀請,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去講三天。我本來對於這個啟請很淡薄,而是李木源居士告訴我,他說香港講經很重要,沒人講,應當去講,我才答應。在香港講經的場所是租借的,租尖沙咀街道福利中心,借他們的場所,這個場所可以容納六、七百人,差不多有我們講堂這麼大。那一邊同修們很發心,有人發心出一天租金,這個功德就很不可思議,這就是學布施供養。

  我在前兩個月才知道,租借是租整天的。過去我們在美國租人家場地是論鐘點的,我以為香港還是論鐘點的,香港不是,租整天的。租整天,我們每天只講兩個小時,那麼多的時間不可惜了嗎?所以我就提倡念佛,利用這個場所來念佛。我說大家在這邊念佛,像打佛七一樣,頭一天我供齋,我來發起,我供齋。我們在香港素食餐廳裡面訂便當,在這邊念佛我們招待他吃飯,供給茶水點心。這一提倡,響應的人很多。現在大家都覺得災難很多,那一邊同修告訴我,他說:我們想辦法場所多租幾天,我們來辦佛七法會。我說:很好,我來講三天經,你們老老實實在那邊念七天佛。所以也就有許多同修出錢出力,來成就這樁事情,這是兼修布施,真實功德。我原來以為念佛人,大概只有五、六十個人,原先估計的;沒有想到頭一天就兩百多人,好事。我看到這個現象,香港還是有救,不至於遭太大的災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真誠在念佛,非常難得。這是我們兼修六度裡面的布施。

  持戒波羅蜜就是守法、守規矩,決定不做違法的事情。我們在這個道場當中,你能夠愛護道場,能夠遵守規矩,你的功德就很大。你不守規矩,擾亂道場,破壞道場,罪過都在地獄。諸位念念《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你就明了;念念《地藏菩薩本願經》,你就明白。人生在這個世間很短促,為什麼不做好事?為什麼要作惡?作惡,眼前圖到一點便宜,眼前的便宜你能夠享受多久?往後的苦報不堪設想,這個事實不能不明了。真明了之後,絕對不會做惡事了,就會老老實實守法、守規矩,這是持戒波羅蜜。第三忍辱,忍辱是耐心,要有長遠心,要有毅力,無論世法、佛法,你才會有成就。《金剛經》上佛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你沒有忍耐,你就不可能成就。這個佛號沒有念好,耐心去念,再去念就會念好了。第四是精進,精是精純,一門專修,一門深入,锲而不捨,長時間的薰修,就有進步了;而不是雜修,不是雜進,是精進。

  禅定,是自己有主張,不受外面境界所動搖,這是禅定。應當曉得,古人早就說過,法弱魔強。我們很難得遇到正法,但是不相信正法的人多,批評的人多,造謠生事的人多,我們聽了信心動搖,那就非常可惜!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聽人家幾句話,我們就退心,就動搖,你沒有禅定,沒有定功,也就是你沒有智慧,沒有主宰;智慧是一切清楚、通達、明了。那什麼叫兼修?兼修完全是自利,修六波羅蜜是為了自利叫兼修,如果是利他叫正修。所以最後一條叫「正修六度」,正修六度是自己功夫已經成就,已經有了把握,這個時候完全是為了利他,不是為自利而修。為自利而修是兼修,為利他而修是正修,那是真正的菩薩行。

  諸位想想,這五條我們做得到。智者大師一生,就是做這五樁事情。這五樁事情,是世尊在《法華經》裡面所說的。這是真正如來弟子,是如來弟子裡面剛剛夠水平的弟子,並不很高,剛剛夠水平;但是有這種的功德,念佛就決定能往生。智者為我們示現,我們要留意,要認真的學習。可是有些同修說,我是很想學,我煩惱斷不掉,貪瞋癡慢、是非人我伏不住,很想伏住,伏不住。實在說,這一句佛號真的就行了。佛號再要伏不住,煩惱習氣很重,得要用別的方法來幫助;念佛為主。佛號如何能伏住煩惱?煩惱的念頭才動,立刻就用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取而代之,這個念佛功夫就得力。換句話說,煩惱習氣起現行,你念佛功夫不得力,是你念頭隨順煩惱,沒有隨順佛號,你不會用功,你不會念佛。會念佛的人,哪有伏不住煩惱的道理?念頭才起來,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什麼叫覺?佛號就是覺,立刻將佛號提起來。淨宗法門殊勝,就殊勝在此地。

  天台家也有方法,這個方法叫「五停心觀」,是幫助我們修清淨心,幫助我們伏煩惱的。它有五個辦法,第一個「不淨觀」,斷貪心,這個方法好。不但是觀身不淨,你看看身體,住在新加坡一天不洗澡,身上氣味就好難聞,有什麼可愛?再看看我們的生活環境,哪一樣不污染?水污染的,空氣污染的,這娑婆世界有什麼可愛的?所以你對於自己身體,對於外面環境,那種貪愛的念頭你就會斷掉了。現在講不淨觀,比古時候殊勝太多了;因為我們的生活環境統統不淨,非常明顯的不淨,污染,嚴重的污染,濁惡到極處,不但我們對身體沒有貪愛,對我們的生活環境也不會生起貪愛之心。這個社會這麼亂,我們吃的,我們吃蔬菜,素食,蔬菜都有農藥。聽說米都摻著化學粉在裡頭,那個米好看。李老師從前說,我們現在過的什麼日子?三餐服毒,吃飯是服毒,所以生起奇奇怪怪的病,病從口入。不淨止貪心。

  第二是「慈悲」,慈悲止瞋恚心。也就是說常常要培養自己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不但是愛人,愛護一切眾生,把瞋恚心換過來。第三是「因緣觀」,因緣觀能破愚癡心,能破癡。佛教給我們觀十二因緣,觀十二因緣確實能夠破我們的愚癡觀念;這是講斷貪瞋癡。第四個是講,教我們「觀十八界、觀五陰、觀十二處」。這些觀法能夠破我執,能夠破我見。但是這一條的觀法,跟前面的因緣觀法很接近,所以天台宗以後的這些大德們,他們把這個觀法換成念佛,就是「觀佛觀」。因為念佛確實能止一切煩惱,是個好方法,改得好,改得沒錯。

  可是這個佛要會念,最好念佛的意義要懂得,方法要清楚,理論要明了,境界最好也要知道,你就會歡喜念佛,你知道怎麼念佛,確確實實能得不思議殊勝功德的利益。你念佛沒有得到好處,是你對於理論、方法、境界不明了。這個不明了,就是有口無心,那個得不到什麼好處。古人講得很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古人都說過,說這些話的人都是過來人。所以我們要懂得理論方法境界,而這些理論方法境界都在這部經上,這部經你念透了,你都明白了,你就會很歡喜念佛。不但這一生你歡喜,生生世世都歡喜,你會覺得念佛才是大受用,念佛是真正的大善利。哪個人不求利益?誰不想學善、學好?善中之善,利中之利,無過於念佛。我們今天念佛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就是因為道理方法境界一無所知,所以這一句佛號念得不如法,不如理、不如法。你要想如理如法的念佛,不聽經不行,不學《無量壽經》不行。學《無量壽經》,聽《無量壽經》,就是精進,一門深入。

  今天居士林這個緣無比的殊勝,我常常跟大家講,這個講堂有佛菩薩在護念,念佛堂有佛菩薩、有龍天善神跟我們一起念佛,所以它的氣氛不一樣;現代人講磁場,磁場不相同。是不是諸佛菩薩、龍天善神,特別喜歡新加坡?不見得,如果特別喜歡新加坡,他有私心,他偏心,那哪裡是佛菩薩?一切諸佛菩薩、天龍鬼神跟我們是感應道交,我們有感他就應,我們真想學他歡喜,他就常常來照顧照顧,常常來看看我們;我們如果不想學,他就不來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諸佛菩薩決定沒有私心,我們有誠心,誠敬心感,一分誠敬,這就有一分感應,十分誠敬就有十分感應。

  所以念佛堂,有些同修曉得,我很清楚,有的時候佛菩薩很多,有的時候只有一兩尊佛菩薩。為什麼佛菩薩有的時候多,有的時候少?你們感應的力量,你們的心愈虔誠、愈清淨,佛菩薩多了;你們念佛的時候,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亂想,佛菩薩就走了,少了,就是這麼個道理。有時候確實佛菩薩沒有,但是護法神還是有,決定有護法善神在照顧,佛菩薩也常常來光顧,常常來安慰我們,來看看我們。我們體會到這些事,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我們應當要努力,應當要精進,不辜負諸佛菩薩。

  五停心最後一個是「數息觀」,數息是斷散亂心,幫助我們得定。實在講,在念佛上計數,我們計數念佛,你用念珠計數。計數念佛,就是數息觀跟念佛合在一起。古人有不用念珠,用心計數的,也是好辦法,這都看個人自己的方便。用念珠是有很大的好處,念珠,我們不是念一句佛號撥一個珠子,這樣攝心比較困難。怎麼念法?念三聲佛號撥一個珠子,就容易攝心;不是念一句佛號撥一個珠子,念三聲佛號撥一個珠子。三聲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說「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阿彌陀佛三」,那就錯了,那裡面就有夾雜了。數字很清楚,數的念頭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清楚,三聲撥一個珠子,容易攝心。你們現在很多同修,念佛這個心還是攝不住,心還是散亂,你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五停心裡面的數息觀跟念佛結合在一起,你不妨試試看,會有效果。總要想方法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然後真正是以真誠、清淨、平等心念佛,果報就殊勝,我們往生淨土,不只在五品位,還會往上提升,這是決定得生淨土的要素、因素。「聞是法已,得大善利」,這個大善利裡面說不盡的,不但我們沒有辦法講清楚,諸佛如來都說不盡。

  【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能於佛剎』,是講極樂世界。『修習』,是講往生的那些人;『攝受』,這是講阿彌陀佛,彌陀攝受我們。不但是現在攝受,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得彌陀攝受。「攝受」是什麼?用現在話大家好懂得,關心你、照顧你叫攝受。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照顧你,阿彌陀佛幫助你,阿彌陀佛關懷你,永遠不會衰退。我們世間人關懷一個人靠不住,時間久了,他就討厭了,他就不照顧你。所以世間人往來,大家一定要曉得,「虛情假意」,絕對不是真的,靠不住的。跟世間人往來過一天算一天,別想明天,日子就很好過了,如果你想得長遠,日子就難過了,這是真話。但是到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諸大菩薩、諸上善人的那一種關懷照顧,那是真的,永遠不衰不變。你說這個環境多好,這個環境到哪裡去找?找不到。我們遇到,要不去,你說多可惜!

  『滿足無量大願』,這一句是自在王如來獎勵法藏菩薩,他的願望就圓滿了。彌陀的願望,是要普度法界一切眾生,這個願望實在太大太大了。諸佛如來也有這個願望,但是實在講,普度法界眾生願是有,很難做到,做不到,我們世間人所謂「心有余而力不及」,諸佛如來也有這種感觸。實在講,不是諸佛如來沒有這個能力,是眾生不願意接受,這個難;眾生不肯相信,不肯學習。如來確實是有方法,有理論、有方法,可是一切諸佛如來跟我們講的理論方法,都比不上法藏菩薩。就像我們剛才講,天台大師教我們修清淨心的方法,用五停心觀,用五個方法,一個方法對治一個毛病。法藏菩薩的方法妙,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對治了,哪有那麼麻煩?實在是高明。

  往年我在此地講《金剛經》,我想在座有不少同修聽過,那一部《金剛經》講了四個月。《金剛經》裡講什麼?兩樁事,須菩提尊者提出來的,「雲何降伏其心」,「應雲何住」,就提兩個問題。心是什麼?妄念。怎麼樣把我們妄念降伏住?這第一個大問題。第二個問題,我們的心應該安住在哪裡?釋迦牟尼佛說那麼多,我們費了四個多月的時間,跟諸位詳細解釋,你說多麻煩!現在有些同修把錄音帶整理成文字,八大本,比我們現在《無量壽經講記》是四大本,多了一倍。有一些同修來找我,希望印書,我說我還沒看,等我看完之後再印書。我得找個時間來看這本,這麼多東西。你要是遇到阿彌陀佛,太簡單了,「雲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就行了;「應雲何住」?「南無阿彌陀佛」,心住在阿彌陀佛那就沒事了。你想想看多簡單,千經萬論,不管什麼疑難雜症,一句阿彌陀佛平等都解決了。你說這個方法,十方諸佛如來疏忽了沒想到,阿彌陀佛他想到了。所以諸佛贊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個個都佩服到五體投地。

  我們今天遇到還猶豫不決,還懷疑,還不想學,你就知道善根福德多薄。佛在經典裡面常常稱的「可憐憫者」,哪些人可憐?這些人是真正可憐憫者。可憐憫者絕對不是指我們世間貧窮,沒有吃、沒有穿,生活過得很苦,不是指那些人,那些人不是可憐憫者。可憐憫者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這個法門當面錯過;或者是遇到了,也來學了幾天,被其他法門人一勸告,跟別人去了,這才是真正可憐憫者。所以可憐憫者有兩類,一類是世間過去生中修積的福報,他有智慧、有福報,這個智慧叫世智辯聰,不相信佛法,不肯修學,死了以後還是要搞六道輪回,這種人是可憐憫者。有多少學術界的大德們,把佛經當作世間學問來看待、來研究,不能生信心,沒有願力,當然更談不上依教奉行,這也是屬於可憐憫者一類。

  我在早年遇到方東美先生,方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是從哲學觀點介紹給我,不是佛法,當作哲學來研究。那個時候,方先生才四十多歲,年輕;我二十六歲,他四十多歲。他告訴我,佛教經典裡面,佛經哲學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人生最高的享受。他又說,佛經裡面百分之八十是迷信,百分之二十是最高的哲學。那個時候他是這個觀點,我接受他這個觀點,所以百分之八十就是迷信。佛有十個宗派,他只學相宗跟性宗,這兩宗是哲學,其余的都是迷信。好在他引我入門之後,我的緣不錯,親近章嘉大師,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才知道方先生所看到的是佛教的大門口,裡面沒有進去過,沒有契入境界。

  但是方先生不錯,他很認真、很努力,不斷的在讀,所以到晚年他的態度不一樣了。尤其是我出家之後,常常跟他在一起,他看到我真干,他也很歡喜,非常贊成。我那個時候出家,說老實話,我這些老師、同學、朋友沒有一個贊成,都說我迷信,唯獨方先生贊成。方先生說:你選擇這個路正確。他到晚年才皈依,七十多歲,將近八十歲的時候才皈依。所以學者們他們所知障重,成見很深,往往也當面錯過了。最值得可憐的就是學佛的同修,學其他法門而不相信念佛往生淨土,那是可憐憫裡頭最可憐憫者了。我們實在也是過來人,也是從許多法門到後來才知道自己是可憐憫者,趕快回頭。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41-45集1998-2006年)
下一篇:星雲大師:講《心經》序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