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76-80集1998-2006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七十六集)  2000/1/1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76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一面,經文第二行,從第二十八願看起: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

  這是阿彌陀佛本願的第八段,「生獲法益」,說明往生到極樂世界所獲得的利益。前面第七段,從第十八願一直到二十七願,一共有十願,為我們說聞名所得的殊勝功德利益,這一大段跟諸位介紹過了。今天接著我們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利益無比的殊勝,往下總共有九願,第一就是二十八願:『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名尚且都聽不到,當然不善的事、不善的果報決定沒有。哪些是不善?在我們這個世間,不善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像我們每天在報紙、廣播裡面,所看到許許多多的災難,這是不善的果報。不善的果報怎麼來的?我們學佛的同學常常讀經,世尊告訴我們,是不善業之所感。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業因果報是宇宙眾生的真相,我說眾生不說人生,如果說人生,在十法界裡面只有人法界;說眾生,十法界統統包括了。種善因則得善果,這是真理,是事實真相。

  西方極樂世界果報殊勝,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都不能夠相比的,這裡面原因我們在經上也讀得很多了,西方極樂世界是個新興的國土,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才只十劫。由此可知,其他諸佛剎土都歷經無量劫,極樂世界是新興的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諸佛剎土一般來講,是眾生業力跟佛的願力這樣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是彌陀願力成就的。十方世界這一切眾生與彌陀願力相應,這才能往生。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我們這個經上世尊明白的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歷代祖師大德根據經教告訴我們,「心淨則佛土淨」,這一句話跟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意思。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的條件,就是心清淨。清淨心所感的是佛土,念佛如果心不清淨,不能往生,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這是我們要記住,千萬不能把佛在經上說的意思錯會了,到將來得不到這種殊勝的果報,千萬不要誤會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騙了我。我天天念佛,到最後為什麼還不能往生?是因為你不了解念佛的真正意思,你錯會了佛的意思,誤會了佛的意思,只能怪自己,不能怪別人。

  所以佛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面常常勸導我們,要深解義趣,可見得佛經我們讀誦是第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熟記經文,修清淨心。我們在講席曾經說過多次,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經讀熟了之後,第二個階段求解,不但要求解,佛教導我們要深解,解得淺還不行,要解得深。深解義趣,義是經中所講的道理,趣是經中所說的方向、趣向。我們一般人學佛能夠做到讀誦就不錯了,深解義趣沒有做到。我們讀誦、念佛有沒有好處?有好處,不能說好處沒有,但是往生未必有把握。也有往生的人,原因又何在?那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成熟,這一生雖然有讀誦、念佛,不解其義,他也能往生,這是得力於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我們要清楚。因此不解其義,他也能夠專心讀誦,一心持名,他清淨心得到了。所以無論怎麼往生,都是心清淨。如果我們自己心不清淨,怎麼不清淨?妄想還是多,分別執著還是多,起心動念依舊是自私自利,依舊不能夠離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怎麼辦?那就要聽佛的話,深解義趣,你對於佛在經典裡面這些道理,你解得深,解得透徹,自然就放下了。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才能放下,放下就能往生,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放下什麼?這個經上講的,「放下一切不善」,我們的善根福德就具足了,就達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求的標准。淨宗諸位都知道,「帶業往生」,放下一切不善,這不就不帶業了嗎?給諸位說,還是帶業。你放下一切不善這是緣,你帶的是什麼?帶的是一切不善的習氣種子,種子在,你沒有把它消掉,所以還是屬於帶業往生。這個意思就是說明,帶業是可以帶習氣種子,絕不帶現行,大家千萬不要搞錯了。我現在還造一切不善業,這個不能帶去,這絕對是障礙。雖然有惡業、不善業的這些種子習氣,有!種子習氣它不發作,它不起作用,這就能帶去;種子習氣要常常發作,發作是叫現行,那是你往生的障礙。所以「修行」,大家要特別注意這兩個字真正的意思,修是修正、是修理,行是錯誤的行為、不善的行為,這個佛家講現行,要把這個修正過來,我們念佛才能夠往生。

  這個事情要怎麼個修法?我想我們的同修都非常關心。今天晚上我們原本要邀請一位天主教的老修女,她最近在看佛經,佛經大概看了相當一段時期了,對於佛法非常敬仰。李木源居士邀請她來聽經,她今天晚上在上課教別人。這個修女今年一百零一歲,她是一九00年出生的,今天二千年,她今天晚上去上課了,她教別人。我聽說有這麼一個人,因為她托李木源居士問我好,她在看我的書,聽我講經的錄相帶,所以我聽說有這麼一個人,我去看看她。看了之後我非常驚訝,我看她不像五十歲的人,大概就四十幾歲人的樣子,所以要不把身分證拿出來給你看的時候,怎麼能相信她一百零一歲?所以她給我們大家說,她是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聽說去年新加坡新聞界曾經訪問過她,在報紙上登了很大的篇幅報導她。我特別請她來干什麼?來教我們怎樣修學永離一切不善,她做到了!

  她一生辦了十幾個養老院,在新加坡,在其他國家地區,連非洲都有,一生照顧老人,照顧病人。她是一個護士,她告訴我五十多歲的時候,將近六十歲的時候,她才到英國去學護士、學護理,這幾十年當中,她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她是吃長素的,她是生下來就吃素,聞到葷腥她就吐,這我們中國人講「胎裡素」。一天吃一餐,她只吃生菜,因為她一個人生活,沒有人照顧她,她還照顧別人,生活非常簡單。有的時候就吃生菜,怕麻煩!有的時候生菜就用水煮,不吃油、不吃鹽、不吃糖,所有一切有味道的佐料,她統統不吃,完全恢復到大自然,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我們問她,你發不發脾氣?沒有,從來沒有發過脾氣。她告訴我們,發脾氣,發一分鐘的脾氣,要三天才能恢復得過來。這個話我懂,我們這個身體實在講就跟地球一樣,喜怒哀樂都會讓我們的生理產生不正常的振動,我們現在講地震,不正常的振動。要讓這個振動恢復,是需要時間的,恢復正常需要時間。發怒這是最嚴重的振動,大地震;歡喜,喜是小地震。我們現在講的地震分級,那是一級、二級、三級,發脾氣大概總是八級、九級、十級,一分鐘的大地震,要三天我們身體才能恢復正常。你要是常常發脾氣,你永遠不能夠恢復正常,而且愈來愈嚴重,所以你壽命短促。我看了她之後,我才想起來從前李老師跟我們說,中國的醫學不是治病的,是講長生之道。按照中國古老的醫學醫書裡面,像《黃帝內經》「靈樞」裡面所講的,人的壽命至少是兩百歲,人活兩百歲是正常的,你會保養,你懂得養生之道,所以兩百歲是正常。活三百歲、四百歲、五百歲都有,真有不是假的,那是完全懂得調身調心,懂得養生之道。你要是活不了兩百歲,都是你自己把你自己身體糟蹋掉了。

  所以我們一幫去訪問的人問她,那你見到這個社會上很多造惡的這些事情,造惡的人,你心裡頭怎麼樣感受?她告訴我們,她看到惡人、看到惡事,就像我們平常在馬路上走,看到一些陌生人一樣,不著心,一點印象都沒有。你們到馬路上走,馬路上來來去去的人,你有什麼印象?沒有印象。她說她見到一切惡人、見到一切惡事,就像這個現象,完全是不落印象,她做到這一點了。看到好事善人,她會記住,為什麼?向他學習。所以這一位老修女,我們常常講經說心善、念善、行善,她圓圓滿滿做到。她非常向往佛法,她問我她有沒有資格作佛門弟子?我跟她講:「你三皈、五戒、十善都打了一百分,沒有一絲毫欠缺,你是一個標准的佛門弟子。」佛家重實質不重形式,她雖然沒有形式,她是實質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我們天天在這裡講,人家做到了,圓圓滿滿的做到,一點私心都沒有,真的如《金剛經》上所說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

  一切相,《金剛經》上講得很具體,「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她離了,她真正做到無我,起心動念都是想世間可憐人,如何去幫助他們?她告訴我們,自己幾十年沒有用過錢,錢對她完全沒有用,可是送錢給她的人很多,她說那些人為什麼送錢給我?是要我替他們做好事。所以她常常到外面去,看到有貧窮的人,沒有錢繳房租,沒有錢繳水電費,她就幫他繳。每天為一切苦難眾生解決問題,我們常講「日行一善」,她一日總要行十善以上,身心清淨,生活那麼簡單!衣服,從來不買一件衣服,衣服是撿別人舊衣服,人家丟掉了不要的,她撿來穿,真的叫糞掃衣。為什麼不去買一件新衣服?我問她,她說:「我要去買一件新衣服,我看到世間還有很多人沒有吃的,沒有穿的,我穿一件新衣服穿得很好看,覺得對不起那一些苦難的人。」人家存什麼心?我看她住的房子裡面,干干淨淨、一塵不染,自己整理的。喜歡讀書,書架上擺了不少書,整整齊齊。她是潮州人,她懂潮州話,懂廣東話,在英國念書的,懂英語、華語。我一定會請她到這邊來跟大家見見面,為我們來做證明,人確實可以活兩百歲。李木源居士說:再活一百歲,決定沒有問題。她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上上品往生,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不善名,她現在已經沒有不善名。

  在養老院裡面,要跟這些同事們處不好,她總不說別人的過失,她說我自己不會做人、不會做事,做得讓別人不歡喜,絕不說別人過失,不是普通人能做到!六祖在《壇經》裡面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我們親眼看到這麼一個人,不見世間過,不見別人過,只見自己過。我們在《壇經》上讀到的是惠能大師,今天我們親眼看到有這麼一個人,不見別人過,只見自己過,心裡面沒有一絲毫不善的念頭,這是個真正修行人,熱心幫助別人。那一天給我們表演,表演翻筋斗給我們看,你看看,所以哪裡像是老人?她自稱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翻筋斗給我們看,全身柔軟。我問她平常生活?她平常靜坐的時間多,靜坐的時候一個妄想都沒有。

  所以我們今天讀到這一願:「國無不善」。她完全符合阿彌陀佛這個標准,只要想往生那就去了,條件具足,我們應當要學習。怎麼學法?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只念別人善,絕不記別人惡;只稱揚別人善,絕不說別人惡。本經在前面序分裡面我們讀過,佛教我們修學,首先教我們善護三業,第一句話「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犯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我們看到她做到了,五戒十善她真的是打一百分。我跟李居士談過了,我們要對她做一次訪問,我們給她出一個錄相的光碟,向全世界介紹。我們今天講佛法,有的人不相信,說長壽大家都高興,你們想不想長壽?想不想做一百歲的年輕人?你要想做一百歲的年輕人,你看看人家怎麼做的。所以我們在經上講,學佛的人不老,真不老;不但不老,還不死,一點都不假。她不怕死,她知道死了以後會有很好的地方去,歡歡喜喜,一絲毫恐怖都沒有,自己有把握。也就是心善、念善、行善,純善之人,縱然不求生西方淨土,決定生天,天人,不是凡人。我們真的是很有福報,在新加坡居然有這個見證在,這麼好的證明!她今天晚上是上課去了,要不然她一定來,她去教人打坐。所以那麼大的歲數,她的工作跟年輕人一樣,還是很繁忙,這是我們說出一個明顯的證明,增長我們的信心。

  也許有同學懷疑,《彌陀經》上講,「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西方極樂世界有眾鳥說法,那個鳥不是畜生道嗎?畜生是惡道,畜生是惡名,與這一願有沒有抵觸?沒有,西方極樂世界的眾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不是真的,鳥是阿彌陀佛。所以在西方世界,正如《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樣的身而為說法。有一類眾生見到佛感覺得很拘束,一定要規規矩矩在那裡聽經,不敢放逸,如果鳥在樹上講經說法,他就可以躺在那裡一面欣賞,那個約束就沒有了,他就覺得很自在。你看看阿彌陀佛多慈悲,滿你的願望。不但鳥說法,風吹樹梢也會說法,流水也會說法,六塵都說法。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諸佛如來,演說一切妙法,從無間斷。我們為什麼要到極樂世界去?原因就在此地。我們這個世間要想聽佛法,太難!太難!現在這個世間說法的人太少了,我們很想學習,遇不到這個機緣,所以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的緣第一殊勝,一切諸佛剎土都不能夠相比的。佛說法、菩薩說法、善友說法,所有一切有情、無情統統說法,而且日夜都不間斷,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直接得佛的傳授,不是間接。這是我們要想往生極樂世界的根本原因。

  第二個原因,極樂世界壽命長遠,所以一生決定成就,不要等第二生。十方世界我們要想成就,都要經過很長很長時間,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我們在這個世間,捨身受生不知道多少次,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個麻煩,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大自在,這一些都是說明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真的要求,我們一定要捨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叫業障,不但障礙我們修道,障礙我們開悟,障礙我們種種善行。只要有這些東西在,我們一定造作一切不善業,造作一切惡業,果報在三途。所以這又何必?天堂地獄就在一念之間,一念善感得是天堂,一念惡地獄就現前。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何必要作惡?你作惡,實在講,於別人利害很少很少,可以說是微不足道。如果是個覺悟的人,你作惡對他絲毫沒有妨害,就像這個修女一樣,你以種種不善的行為對待她、毀謗她、侮辱她、陷害她,她無動於衷,她絲毫沒有受到妨害,害的是你自己,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修道的人遭受別人侮辱陷害,不但沒有煩惱,心裡反而生感恩之心,為什麼?我無始劫來的業障就消了。他加害於我是替我消業障,我感激都來不及,我怎麼會以不善的念頭對人?所以真正修道人,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有利而無害。為什麼?境界轉過來了,不會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這個就叫自己得禅定,自己得一心,不再受外面境界影響,這一生的道業決定成就。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無動於衷,也能夠效法佛菩薩應機說法,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入境隨俗,與一切眾生結善緣,皆大歡喜。

  我今天下午五點鐘參加此地印度教的豐年節,因為晚上要回來講經,所以我六點鐘就離開了,他們六點鐘之後有表演,我沒有來得及看。他們豐年節做的點心招待賓客,我也吃了,歡歡喜喜。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保持自己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這叫修行,這才是真正心無不善,感得的國土就是「國無不善」。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西方極樂世界是純善的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善心、善念、善行。我們學佛要達不到這個標准,往生就沒有把握;達到這個標准,往生就肯定有把握。這是大家一定要記住的。

  其實極樂世界這些眾鳥,佛自己也說了,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這就說明了,極樂世界這些說法的眾鳥,它不是業報生的,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阿彌陀佛用這些方法來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提升境界。西方世界我們都知道,有四土三輩九品,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生到極樂世界去了,我們的習氣還沒有斷,什麼習氣?聞法,這好的習氣,所謂是「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以我們全部的時間、精力在那裡學習佛法,等於上學讀書一樣,從聞法裡面才能達到大徹大悟,究竟圓滿的覺悟,這是依我們的根性。所以祖師大德說:「極樂世界眾鳥、六塵,都是性德之美稱」,這個說法說得好,說得妙!如來的性德也是我們自性功德的流露。

  下面一願二十九願:『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這兩句話要記住,從實報土上上品到同居土下下品,沒有例外的,『皆同一心,住於定聚』,一心是因,定聚是果。所以我們念佛目的在哪裡?一心不亂,這是我們念佛所要求的。一心有淺深不相同,功夫深的,祖師大德在注疏裡面告訴我們,理一心不亂;功夫淺的,事一心不亂。無論是事是理,各有淺深等級不同。我們念佛、讀經也一樣,要以「一心不亂」為目標。說到一心,有一些同學聽了就害怕,為什麼?一心做不到,做不到不就沒指望了,那這個法門就不能修了,再去找別的法門。那你就錯了,完全錯了!深的一心我們沒有希望,淺的一心有希望。最淺的一心,我們常講「功夫成片」,要以這個為標准,所有一切眾生,念佛的同學都能夠做得到,問題就怕你不肯做,你要肯做沒有做不到的。

  什麼叫功夫成片?這裡頭也分事理,理我們不談,我們講事,像許哲修女她得的是事,功夫成片。念佛人一切時、一切處,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叫功夫成片,求願往生就決定得生。這一句話我們還要把它說清楚,同學們不能夠誤會,究竟這最淺近的事一心如何落實?也許你說我家裡事情很多,我工作很多,我沒有辦法放下。佛家講放下,不是你所想像的,你的事情、工作照做,事情做完之後,心裡就不要再想,不要再執著了,執持名號。事情來的時候,名號放下,專心辦事;事情辦好了,事情放下,一心念佛,這個樣子佛也念好了,事也辦好了。不是說事都不做了,沒有這個道理的,那就與佛所說的法相違背了。佛常講,「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法有沒有影響?沒有影響,特別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看這位許修女你就很清楚,你看她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許多需要幫忙的人都找她,她很慈悲,從來不拒絕,總是盡心盡力幫助別人,心裡面一塵不染,那叫放下。

  換句話說,放下什麼?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就是放下這些。放下妄念,她有正念,什麼是正念?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正念。換句話說,想自己是過失、是妄想;想別人是正念,念念為眾生,為眾生服務。為眾生服務裡面,決定不能忘掉幫助眾生覺悟,你與佛的心、佛的願就相應。世間人也有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但是服務裡面,幫助眾生覺悟疏忽了,你這個服務,你所得的是世間的福報,不出三界。如果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那就是出世間的福報,我們說功德,不是福德。出世間的功德,幫助人覺悟,覺悟能超越三界,不覺悟再大的福報,你能夠生到欲界天、色界天,生到摩醯首羅天,這是世間的福報,沒有開悟。沒有開悟,沒有離相,開悟的人離相。

  我們今天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間要放下。放下什麼?決定沒有留戀的念頭。你對這個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還有貪戀,你就不能往生。決定沒有這個念頭,一切人事物都是利益眾生的,與自己毫不相關,宗門的話常講「了無干涉」。我們的善心、善願、善行能夠做得圓滿,眾生有福,自己不居功;我的善心、善行做不圓滿,障礙很多,眾生福薄,與我也不相干,我也沒有過失。做圓滿了沒有功勞,做不圓滿沒有過失,清淨自在。這是佛法裡頭常講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做從來沒有中斷過的,天天在做利益眾生的事業,心地清淨,毫不沾染,這是佛教給我們的。

  我們去看許修女,她的房間裡面我們只看到一張照片,她母親的,其他的什麼都沒有。社會裡頭不少人送了她很多紀念品,表揚她的,她從來沒有掛過,都收拾起來了,有的都丟掉了。她不需要這些東西,斷惡修善是我們自己本分事情,不是要人家表揚我才干的,那人家不贊歎、不表揚,我就不做?不是的,與這些事情毫不相關。正確的,跟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誨圓滿的相應,這不是少分多分,是圓滿的相應。

  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懂得我們到底修的什麼?我們修的是一心不亂。一心是真心,我們在講大經的時候,也曾經說過多次,一心是因、真因,一真法界是真果,一心才能證得一真法界。由此可知,華藏是一心所證,極樂世界也是一心所證;華藏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也是一真法界,三心二意不能證得。這樣說起來,標准是很高,是很不容易做到,但是淨宗妙就妙在我們只要短暫時間得一心就行。平常你每天有個幾秒鐘的時間得一心不亂,你的功夫就算不錯了。慢慢這個時間就可以延長,幾秒鐘就可以到十幾秒鐘,二、三十秒鐘。這個短時間能做得到,長時間做不到,天天在培養,臨命終那個時候,那個一剎那,也是一心不亂,就往生了。這是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這是淨宗之殊勝。要想在臨終時候有把握,完全在平常放得下。所以平常對於世緣,不但世緣,法緣也不例外,要看得很淡,要看得很輕,不可以過分的執著,我們容易得一心。要學著什麼?什麼都好,好事好,不好的事也好;好人很好,不好的人也好。你的心才會清淨,於一切境緣當中,真的不起分別、不生執著,你才容易得一心。

  到西方極樂世界,證平等的果,一心才平等。我們在前面第五願裡面看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形狀、容貌都一樣,都沒有差別,「悉同一類」,為什麼同一類?心同。這個話我在年輕的時候,有過這樣的經驗,我講經的時候也跟諸位同學報告過幾次。抗戰期間,我在貴州,我同班有個同學姓張的,個子小小的。抗戰勝利之後,我在南京念書,我們南京班上也有這麼一個同學,跟他不是一個人,相貌長得一樣,動作也一樣。所以有一天我就把他叫來,我說你有哪些長處,有哪些毛病。他嚇呆了,他說你怎麼都知道?你會看相?我說我不會看相,我猜想的,過去我有個同學跟你面貌相同,你的動作、走路的時候都很相像,所以我就想,我那個同學的優點缺點大概你也具足,這一說果然沒錯。這就證明佛在經上說的,心相同,面貌就相同,業報也相同。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得一心不亂,就是得一心程度淺深不一樣,所以才有四土九品的差別。換句話說,都沒有妄想,都沒有分別,都沒有執著,心同佛心,那就是佛心,就是我們的真心。

  所以心同了,果報就相同,果報是定聚。定聚是佛家的術語,佛說一切眾生可以分為三類: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這個三類說一切眾生,是講一切學佛的眾生,不學佛的不包括在這裡面,一切修行人分這三類。定聚就是說決定得正果,為什麼?他的因正,因純正,將來果報一定是真實的,這叫定聚。此地講「皆同一心」,人已經到一心不亂了,不希求西方極樂世界,他也證正果。什麼樣的正果?功夫高的得理一心不亂,他的果報是法身大士;功夫淺的,果報次一等的,他證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的果位,因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要具備這個條件,正定聚,決定證成正果。

  第二種叫邪定聚,邪定聚是他的因不正,我們常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為什麼不真?四相沒離,再說得淺一點,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斷得干淨。不管修什麼法門,自私自利的念頭還存在,夾雜在其中,這因地就不真了,果報那要打很大的折扣。他所修習的將來是三界福報,三界的福報到哪裡去享不一定,那要看他的行業。善業在天上享,其次在人間享,如果他有惡業,那就在畜生道、餓鬼道裡面享福,各個不相同,這叫邪定聚,他不能成正果。還有一類叫不定聚,不定聚的人也不少,那要看緣分,他要是親近善知識,他就變成正定聚;他要是親近邪知識,跟錯了人,他就變成邪定聚,所以他不定,要看緣分,這種人占大多數。

  凡是不定聚的人,跟對了老師,學對了法門,修學淨宗法門,他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變成正定聚,不定就變成正定。在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決定證得無上菩提。本經所說的「皆是阿惟越致菩薩」,《彌陀經》上講的「阿鞞跋致」,這是梵語音譯,完全相同,意思是不退轉。這個不退轉,祖師大德在注解裡面講的「圓證三不退」,這還得了嗎?圓證三不退,世尊在一般大乘經論裡面告訴我們,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圓證三不退,這顯示西方世界的殊勝,他方諸佛剎土不能為比。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生到極樂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薩,說明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讀到這一節經文,釋迦牟尼佛明白的告訴我們,他老人家告訴我們,就是代表十方一切諸佛同時教誨我們,這話還能錯得了嗎?憑這個教誨我們就要發心,非到西方不可,非去不可!為什麼?太殊勝了,這個緣分到哪裡去找!我們今天講機會,這個機會別的地方找不到。哪一個法門要想作阿惟越致菩薩,在經上講的是至少要修兩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還是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開始,不是我們凡夫。我們凡夫不曉得修到哪一劫才能夠達到這個地位,可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一生就成就,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一定要清楚的。彭際清居士講,這一次的機會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唯有清楚明了他才會珍惜,才不會把這個機會輕易放過。諸位要知道世間種種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們要把時間、精力浪費在那個地方,可惜、太可惜了!不但追求世法你可惜了,追求佛法其他的法門也可惜了。為什麼?這一生不能成就,充其量得人天福報,不能出離三界,豈不是可惜嗎?末法時期眾生要想在一生當中圓滿菩提,只有這個法門,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當生成就。世尊在經典裡面,勉勵我們的話太多了。再看下面這一願:

  【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

  這一願是「樂如漏盡願」,第三十願,西方世界稱為極樂,意思在這個地方顯示出來了。『永離熱惱』,熱惱是指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眾生,不但人間,天上也不例外,天上包括色界的四禅,甚至於再往大說,包括了四空天人,六道所有眾生都有煩惱,只是煩惱輕重不一樣。身熱心惱,身有苦受,心有憂慮,所以稱之為熱惱。《法華經》裡面說:「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眾生的苦太多太多了!佛將一切苦分為三類,欲界的眾生這三類苦統統具足,八苦,八苦交煎,壞苦、行苦我們統統具足。到色界天人他煩惱輕了,八苦沒有了,但是他有壞苦,因為他有色相,壽命終了的時候,這個色相要壞,壞的時候他就感到苦了。色身沒有壞的時候,他沒有苦受,色身將要壞的時候,他有苦受,所以還是離不開。無色界天人,身都不要了,所以壞苦沒有了,但是他有行苦。什麼叫行苦?他的境界不能夠永恆的保持。六道裡面功夫最好的是非想非非想天人,定功深,定的時間長,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萬大劫,這個時間不可思議。一個大劫是我們這個世界一次「成住壞空」,叫一個大劫;換句話說,我們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他的壽命才到,這是住無色界天人。八萬大劫我們看起來太長,可是在無盡的時空裡面,它還是很短暫,它不算長。定失掉的時候又要墮落輪回,不究竟、不圓滿,這叫行苦。

  所以佛在法華會上說,「三界火宅,三界統苦」。覺悟的人要發心出離三界,出離三界,以我們的根性來說,最好的方法是念佛求生淨土。只要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萬緣放下,一心念佛。諸位要記住這個「念」,念不一定是口念,念是心上真有。也就是說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事都不著心,你就得一心不亂,你就功夫成片;換句話說,你就肯定往生。什麼時候往生?我再給諸位說,隨意自在,什麼時候想往生,什麼時候都能往生,只要你功夫達到這個境界,生死自在,沒有絲毫的約束了。想去,我這個壽命還有、還沒有盡,不要緊,可以提前去;看到這個世間苦難眾生多,發了慈悲心,還想幫助大眾,壽命已經盡了,不要緊,可以延長,這就叫生死自在。所以只要諸位得一心,生死就自在。生死自在叫「了生死」,生死對你沒有障礙了。你永離熱惱,『心得清涼』,這個清涼就是我們講的清淨心、平等心。

  今天我們祈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社會安定,自古以來一切眾生都在希求、都在祈禱,為什麼世界還是這樣亂?為什麼和平永遠不能實現?原因到底在哪裡?我們要追究、要反省、要檢點。我們祈求和平,天天喊和平,和平的根沒有找到,所以和平永遠得不到。和平的根是什麼?平等,我們的心要不平,和平永遠達不到。和平的定義: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我們所希求的大家能和睦相處,為什麼不能和睦?不平等。所以一定要平等對待,和平就落實了。佛家教我們,實在講第一堂課就是教人,我們一進山門、走進山門,面對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就是教我們和平,彌勒是和平的象徵。你看和,一團和氣,滿面笑容,和!平是什麼?平等待人,表現的是什麼?大肚能容,能包容,平等就能包容。所以古德對彌勒菩薩有兩句話教我們:「生平等心,成喜悅相」。布袋和尚造像,教我們這兩句話,我們要生平等心,自自然然流露出來是喜悅的相。常生歡喜心,常現喜悅相,我們這個把和平的根找到了,所以決定沒有高下、沒有分別。

  我對待其他這些宗教領袖們,我給他們講和平的根,我怎麼說法?我說你們所崇拜的上帝、崇拜的神,我心目當中都是佛陀,諸佛如來的化身。我禮敬諸佛,對你們上帝、對你們崇奉的神,我跟對佛陀一樣的禮敬,我有根據。要從你的角度上來看,你敬仰的是上帝,佛菩薩也是上帝的化身,我們不就擺平了嗎?我看你是佛陀的化身,你看我是上帝的化身,所以平了,這是和平的基礎,這是和平的根本。如果我比你好,你不如我,永遠擺不平,和平永遠只是個口號,決定不可能落實。所以我們看所有宗教裡頭崇拜的神明,都看作是諸佛如來,他們看我們佛教裡供奉的諸佛菩薩,都是上帝神聖的化身,擺平了。我們的禮敬、稱贊、供養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和平就落實了。所以我們常想和平,叫了幾千年,都還是不斷的在動亂,而且動亂一天比一天擴張。所以我們今天祈禱和平,要把和平的根本找到,理論依據找到,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的來學習,糾正自己的錯誤。

  什麼錯誤?貢高我慢的錯誤。以前總覺得我們學佛的人佛高,他們都是邪教;基督教、天主教是他們唯一的真神,佛教是魔鬼,這怎麼能擺得平?這個社會怎麼會不動亂?我們今天把這和平的根找到了,說佛也好、說菩薩也好、說上帝也好、說眾神也好,都是一個,我們每一個人叫的名字不一樣,其實是一樁事情,一個真理,一個真神,在佛家講一個自性,這不就擺平了嗎?佛法第一,基督教也第一,天主教也第一,伊斯蘭教也第一,印度教也第一,個個第一,沒有第二,我們有這個理念,這個認知,這是和平有根,我們真的走向和平的道路。如果沒有這個理念、沒有這個認知,和平還是一句口號,社會還是永遠在動亂,我們的日子還是個苦日子。佛教給我們要有智慧,要去找根本,根找出來之後,依教奉行,心就得清涼了。清淨心生智慧,《金剛經》上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所以我們要生智慧,不能生煩惱。不平你就生煩惱,心平了就生智慧。清淨、平等生智慧,我們要覺悟,不可以再污染,我們的污染已經相當嚴重。什麼是污染?自私自利是污染,貪瞋癡慢是污染,是非人我是污染,所有一切污染要把它掃得干干淨淨,恢復到清淨,清淨就是平等,平等就是清淨,然後才能得清涼自在。

  『所受快樂』,這是講你的感受。這個快樂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得到,我們今天所講的樂,苦樂相對的樂,這個不是真樂。他們所說的樂,苦樂兩邊都沒有了,那叫真樂。我們這個有苦有樂,那個樂不是真樂,那個樂叫壞苦。必須苦樂兩邊都離開,這個樂才是真樂,所以極樂世界的樂是苦樂兩邊都沒有。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極樂世界很快樂,到那裡去享樂去,你錯了,那個樂還是煩惱,你把極樂世界看成我們凡夫世界了。所以底下一句話說得好:『猶如漏盡比丘』。漏盡比丘,漏是煩惱的代名詞,因為你有煩惱,你的智慧漏掉了,智慧沒有了,功德沒有了。所以佛用漏來做比喻,像我們這個茶杯,茶杯如果有破損,有個洞的話,裡面裝的東西不都漏掉了?智慧、功德、法財全漏掉了。無漏它是完好的,是比喻這個,你的智慧功德圓圓滿滿、沒有缺失,稱之為無漏。

  小乘阿羅漢無漏,見思煩惱斷了,這個稱無漏比丘。在大乘法裡面,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大比丘,大比丘是大乘的無漏,什麼地位?法雲地的菩薩,法雲地的菩薩也稱作大比丘。通常我們講十地菩薩,第十地的菩薩,他們享受的那個快樂,我們怎麼會知道?沒有法子想像。在《華嚴》裡面佛有過輕描淡寫,清涼大師也有給我們提示,我們總得細心去體會。清涼講無障礙的法界:理無礙,世出世間萬事萬物的道理,他完全通達沒有障礙了;世出世間無量無邊的事相,他也圓滿通達明了,事沒有障礙了;再深入一層,理跟事沒有障礙,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理事無礙;達到落實到生活受用,事事無礙。是什麼境界?究竟圓滿的和平境界,事事無礙,這個境界我們今天在經典裡面所看到的是法身菩薩。十法界裡面佛菩薩,我們講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只能夠達到理事無礙,還不能夠事事無礙。所以他那個樂不是極樂,事事無礙才叫極樂,我們從這個地方稍稍能夠體會到一點。否則的話,極樂怎麼講法?法身大士到事事無礙才叫極樂,這是漏盡比丘他的樂受。

  那我們要問,法身大士這個境界,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得到?答案是肯定的,決定能得到。為什麼我說得這麼肯定?因為佛說法不妄語,《金剛經》上佛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我們憑這個我們就能體會到,凡是我們這個世間人修行不能夠達到的,佛決定不說,佛要說那是诳妄語,我們做不到。凡是佛在這個世界上所宣說的,都是我們可以辦得到,問題是我們肯不肯干。怎麼干法?依照《金剛經》上的教誨去做,你就達到了。我舉《金剛經》,《金剛經》是中國人最喜歡讀的一部經,修學、讀誦最普遍的一部經。《金剛經》的宗旨是離相修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你就能達到事事無礙。

  所以我舉的許哲這一位老修女,她縱然是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我們可以說她達到了相似的境界,天台大師講的六即,她是相似位,那我肯定。不是分證位,決定也是相似位,相似位是什麼境界?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的境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的這個地位。由此可知,不是做不到,是我們不肯把自私自利放下,不肯一心一意為別人著想,我們的毛病、病根就在此地。如果我們找到病根,把這個病根消除,從今而後把自己忘記,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為社會、為眾生、為佛法,我們很快就能夠契入這個境界,可見得這是事在人為。每天讀誦、研究、討論,不肯認真去做,永遠沒有辦法達到。總而言之,我們要真正發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七十七集)  2000/1/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7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今天晚上我們在此地聚會,李林長帶了一位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到我們此地來跟諸位同修見見面,我們先請李林長跟這個年輕人給我們講幾句話,然後我們再來講經,現在請他們上來。

  尊敬的導師淨空上人、諸位法師、諸位同修:我這邊這位小妹妹,她每次跟我講,她是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可是你看,她沒戴眼鏡,眼不花、耳不聾。她每天為眾生做事,晚上看書看到一、二點,有時看到三點多。自己坐在那邊想:我看這些書看的是什麼?好的就留下來,不好的就當作陌生人走過一樣,完全不為所動。她早上起來要學瑜珈,還要去走路,下雨天拿了雨傘還要走路。早上只喝一杯牛奶,中午吃一餐。從小就是吃素,沒有吃魚,沒有吃肉,吃魚身體會癢、會腫。她吃的東西沒有油、沒有鹽,沒有煮過。中午有時只吃一粒蘋果而已,有時候青菜攪水,有的時候青菜切了就這樣吃。晚餐就是一杯酸牛奶就好了。她來這邊,剛才倒水給她,她不喝水的。整天為眾生做事,她頭腦想的是:怎樣幫忙別人。人家給她錢,為什麼給她錢?說是人家看我做好事給我,所以我應該做好事。她從來沒有買衣服,以前是垃圾桶撿回來的,洗一下能夠穿;不能穿,改。她說窮人沒有飯吃,我們在這邊買衣服太浪費了。我們能夠做到嗎?她在今天還為眾生。

  她目前在看師父的經,自己還在看經,《認識佛教》,她還堅持看中文。她五十歲才去學護士,辦老人院。目前還經常去幫忙一些窮人,她還去打聽,去看怎樣幫忙他,整天出門做事。而我們在這邊做事,我很累,我想睡覺。她沒有,她還在年輕,所以她做到這樣。那一天,我們跟師父去找她,她問師父:我有資格做佛陀的弟子嗎?師父說有。她說我給你做學生,所以師父接受她,皈依師父,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今天我請她來,她叫許哲,因為小時候很傻,所以她的父親叫她阿憨,現在我們請我們憨妹妹,跟我們講一下,講她的行事。

  各位兄弟姊妹們:我很高興來這裡參訪。謝謝!謝謝!李先生要我說華語,我的華語很差。我今晚很高興來見你們,謝謝你們請我來。李兄弟要我說我每天做什麼事情,第一件就是說我一百零一,年輕不是老。我們不要老,我們想老就是老,我們想年輕就是年輕,一百多歲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假如你腦筋不要想老,你不會老的。現在我暫時還是照顧二十幾個很窮的老人家,她們在十幾歲、二十多歲的時候,到新加坡來。她們做人家的家庭工作,一個月是兩塊錢的人工。同時不是說一個星期一天休息,是一年一天休息。她們的薪水就是一個月兩塊錢,那兩塊錢還是要送到中國照顧比她更窮的兄弟姊妹的兒子。現在我就覺得很需要照顧她們,一個月我送她們頂少就是給她們的需要的米、油、糖。她們很喜歡喝咖啡,就給她咖啡。有的不要的,就給她Milo,這樣子的。同時給她們罐頭的東西給她們吃,假如是下雨了,還是一天覺得不舒服,她不要到外面去買東西,她就在家裡煮一點飯,再開一點的罐頭,就可以過一天。那就給她們多少的方便,暫時就這樣子做。同時假如有人捐錢給我,我就送給她們。人家問我,你送給她們多少錢?我說我不知道,有人捐多少,我就給她們多少,給她們付屋租,給她們還電費、水費。同時有的時候她們要去看朋友坐車,還是要去看醫生,給她們付醫生金,同時買藥,需要的就給她們。給她們錢,給她們還。有的時候不夠,就沒有辦法。就是這麼多的工作,謝謝!

  我看我用訪問的方式會比較適合,好不好?好。

  請問你在哪一年出世的?

  一九00。一九00,現在是公元兩千,所以華人一百零一歲。

  請問你貴姓?許。她姓許,言午許。

  早上你是幾點睡醒的?早上做什麼?

  早上幾點起來,不曉得!有的時候四點,大概是四點。起來的時候就會靜坐,靜坐好了,就打瑜珈運動,過後就到外面去走,練腳力,去走來走去,走好了再回來,才喝一點牛奶就算了。

  你中午吃什麼?

  中午有的時候吃菜,就是不要煮的菜,水果、蘋果這種不要煮的,因為煮的失掉它很多的營養。是不是營養?營養!就是這樣。

  為什麼你不吃三餐?吃很多很多,為什麼你不吃?

  一個人不需要吃那麼多。因為習慣你就吃三次、四次、五次,其實很浪費時間。同時你要去買東西,你要煮,你要洗,你要吃,你要洗碗,這很多事浪費很多時間。假如你吃生的,洗、吃就算了,其他的時間可以看書,做有益人的事情。不要浪費那麼多時間,不需要的。

  晚餐有吃嗎?晚餐吃些什麼?

  晚餐有的時候就吃一點酸奶,有的時候不需要就不要再吃,所以晚餐有時候連酸奶都沒有吃。

  請問你這些衣服是自己做的,還是買的?

  這是在垃圾籃拿出來的。因為我從來沒有浪費一分錢去買東西,因為我照顧的人很窮的,我一定要跟她一樣的窮。這些東西都是人家不要給我的,丟掉了我拿來。

  目前你每天還在看書嗎?你現在看什麼書?

  我現在看師父寫的書,《認識佛教》,暫時是在看一部書,就是《認識佛教》。

  你看這樣多書,看了以後,你對這些書的思想,你有沒有留下來?還是怎樣?好像很多很多書你看過了,你認為書好的東西怎樣?不好的東西又怎樣?

  暫時我看佛書,我這個心就想要多多學佛教,因為佛教的教訓很好,我覺得很好,我就要多多學佛教,暫時。

  你本身每天打坐,你是雙盤還是單盤?還是怎樣?

  雙盤。

  你能夠坐給大家看嗎?

  一百零一歲的骨頭。就是這樣嗎?可以!看得到!這邊看得到嗎?你看她坐下去,像不像個老禅和。所以本身就是整天在檢討自己,在忏!所以我們本身,我看有些年輕人,兩個腳就不能盤上來。而且一盤幾個小時,自己的瑜珈術又是很高明,在教人家。你看她坐的姿態夠不夠直?好,謝謝!

  請問你這樣穿,來這邊會不會冷?

  不會冷,我不知道熱、不知道冷,不懂!

  所以你看,心沒有雜念,也不懂冷、不懂熱,也不懂餓。只是整天你的頭腦是想些什麼?想阿彌陀佛。

  所以你看!你沒有想為自己做些什麼嗎?從你出世到現在,為自己做了什麼,還是為別人做?你每天想什麼?

  我自己不需要,我相信老天會照顧我,不需要我照顧自己,我就是照顧別人。

  諸位同修,師父講的,我們心有雜念、有狂想,想自己,所以我們要吃很多。她吃要去買、要來煮、要來切、還要洗碗,從來沒有。她從出世起就吃素是嗎?

  吃素,我不能吃別的,因為假如我吃一點點的魚,還是什麼,我一身發紅的,我不能吃別的,就是吃菜,吃蕃薯、菜。魚、什麼海味不能吃的,我吃了周身會發紅的,不能吃。

  在你的心目中,什麼叫做宗教?

  沒有宗教,就是愛人的宗教,大家都是兄弟姊妹,這種就是我的宗教,沒有別的。

  老修女認識我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我認識她,因為我們拿一些東西去,有一個同修,年輕人,把那些糕果弄破了,她講一句話,你沒有耐性,你坐在那邊,她放好好給老人吃,她對待一個窮人,像對待我們總統一樣,要非常高興的對待他。上個禮拜去見她,她還帶人去申請屋子,帶年輕人去。一百零一歲,自己不必戴眼鏡,不必裝耳機,耳不聾,眼不花,整天看書,晚上看到,有時候看到幾點?最遲。

  兩三點,假如好看的就忘記睡覺。

  已經到了忘我境界,所以師父說她心清淨。今天我們邀請老修女來,也給大家知道,她心是多麼的清淨,她整天頭腦是為眾生,為大家服務,絕對沒有個我字。她自己有一個姊姊,一個妹妹,一個弟弟,弟弟是個神父,姊姊是校長,妹妹是校長,她們都往生了,她還在,她整天起來還在想做什麼。目前她已經有十多所老人院,在南非是嗎?老人院在哪裡?

  靠近清水路大坡那邊。外國?外國就是我忘記了。外國,印度也有,印度很多,有的時候寄東西到馬來西亞去,有的時候寄到尼泊爾去,還有一個地方,那邊我們常常寄東西,那邊很多窮人,很多!印度也是很多窮人,我們有錢的時候寄錢去。

  她目前還有個願望,是不是想要辦一所老人院?

  我現在希望辦一個老人院,不是一個機關的家庭,好像是自己的家庭一樣。老人來到這邊,我們照顧她,好像我們自己的婆婆、自己的母親、父親,這樣子的態度,不是醫院、機關,就是自己的家庭。我們還希望有個很大的一個地方,假如老人有朋友在外國、在聯邦(馬來西亞)來的,我們還希望有個地方,可以請他們過夜,是這樣子想的。

  她要的老人院,不是目前關著老人的,就像我們彌陀村的老人院,每個人來這邊休息,像自己兄弟姊妹一樣,外國來的也可以來掛單,就是家庭式的,像自己家人的。剛才我早一點去跟她談,她的心願跟師父的心願是完全一樣,一百零一歲還要創業。所以我們在座,你們別說老,如果你們說老,就對不起她。今天也要見證師父所講經的,師父說的是真正的,說一個人亂想,要吃很多,她完全沒有,完全清淨。連這些衣服垃圾桶拾回來,洗一下能夠穿,不能穿,改,自己不去買。這是像我們地藏菩薩「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窮人沒有解決困難,我不買衣服。她的睡覺房間,我們去看一個床低低的,一個比單人床更小,低低的,一張桌子,一個小風扇。她什麼電氣都不會,她上來這邊,東南西北,你問她左邊右邊,她分不清楚。她跟我講,她去樓上幾十次,左右邊她不會分,她不會,她很簡單很單純,只有一個念頭,心清淨。她說從來沒有發脾氣,如果發脾氣,要多少天才能夠靜回來?

  三天.假如發脾氣一次,三天才能平靜下來,那就很浪費時間,很浪費腦筋。

  為什麼你不發脾氣?發脾氣對你、對別人有什麼不好嗎?

  發脾氣傷害自己,傷害了生氣的人,假如你告訴第三個人的話,說這個人很壞很壞,那第三個人也是受你的影響,這個不好的。因為生氣害自己,害別人,害很多人,不要浪費時間、浪費精神,不要!

  所以要發脾氣的人,我們檢討,不要發脾氣,你不好,他不好,第三者看到或聽到,也會影響到第三者。所以為自己,不要發脾氣。發脾氣要三天才能夠平靜,所以她從來沒有。你知道新加坡有個男的老人院,「大悲老人院」,演培法師的「福利協會老人院」,都是老修女幫他們組織上來的,在那邊做義工,一分一厘沒有拿。她五十年前來廣慧肇,廣慧肇那時候病人就是床上挖一個洞,放個面盆,一天倒大便一次,從來沒有人洗。她去幫忙,要給她薪水她不拿,「我不拿病人的錢,我拿了我會麻煩」,她是這樣一個人。所以你們看,錢在她不重要,她做善事。為什麼人家會給你錢?人家給你錢,你拿去做什麼?人家給我錢,因為他看見我,錢我不是自己收下來的,他給我錢,我立刻拿去給頂窮頂窮的人,他知道我的工作,他們就很相信我,他就常常給我錢,我立刻拿去給窮人,我自己不需要。所以她褲袋不必放錢。

  剛才車上跟我講,最近去兩家很窮的,她不是聽他窮,就幫忙他,她去調查,有一個兒子女兒吸毒,在監牢,女婿販毒,判死刑,孫子小小,她本身去。我說你調查,那你有沒有錢?她說我褲袋我不懂錢在那裡?我先去問他,當她需要錢的時候,就有人送來,所以那一天,有一個人送三百塊錢是嗎?

  對!對!那一天有一個報紙的人,他剛剛給我三百塊錢。立刻有個人說,有個老人家她五十六歲,她的三個兒子都是關在裡頭,因為吃白粉;還有她一個女兒,她的女兒的丈夫,女兒二十八歲,她的丈夫也是賣白粉的,給政府吊死了,現在這個女兒就沒有丈夫,三個小孩子,一個女的八歲,兩個雙生的才六歲。她說兩個小孩不能到學校去,因為三個月還沒有交書金,她不能去,那錢就給她。

  所以她做事情,沒有想後面有沒有錢。我們做佛教的事情,她所說的有一個菩薩在幫忙,只要你要做,錢自動來,她從來沒有煩惱。所以今天來我們看得到,我們要生慚愧心,她真正是一位佛教徒,因為真正落實師父講經的。所以那一天她問師父,我有資格做佛陀的弟子嗎?我們聽了很感動。師父說有,她說好,這樣我拜你作師父,師父很高興,還跟師父坐在一起拍相片,所以今天師父要把皈依證送給她。來!

  她說要跪,師父說不必,你看!她所信的是一個愛,「永遠愛世人」。這個送她,四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她完全做到了,如果打分數她得的是滿分。這是一些佛書,送給她看的,她很喜歡讀書。謝謝大家!謝謝!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一面第六行,從三十一願看起:

  【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五章最後的一段,「不貪計身願」。今天因緣非常殊勝,許哲她現在是居士了,正式受了皈依,她是修女居士。修女居士來到我們講堂給我們做見證,證明不貪計身這一願,今天正好講到這一願。凡夫學道,無論學的是哪一種宗教,哪一種法門,他之所以不能夠修成功,毛病就是過分的執著這個身相,起心動念都為這個身體,這是迷惑、煩惱、苦難的根源。在佛法裡面,這是屬於身見,身見是見思煩惱裡面第一條,身見要不除,決定不能夠入聖流,也就是說不能夠契入聖人的境界。這個地方講的「聖」,不是大聖,是小聖,小聖是小乘須陀洹果,小乘初果。小乘初果已經將五種見惑斷盡了,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八品歸納起來有五種,第一種是身見,執著這個身是自己,這個事情麻煩了。不但是舉世之人,哪一個不執著身是自己?乃至於六道眾生,即使到大梵天、摩醯首羅天、非想非非想處天,身見沒有斷。所以他是六道凡夫,福報雖然大,生到天上,福報享盡,還要受輪回之苦。

  你要問為什麼會受輪回之苦?執著這個身是自己。哪一天把這個身忘掉,身不是我;身不是我,誰是我?剛才許哲居士在此地跟大家說的話,你們仔細聽,仔細想想,她不執著身是我了。你問她什麼是我?一切苦難的眾生是我。你看看她一百零一歲還想辦老人院,辦什麼樣的老人院?跟世間一般老人院不一樣,她辦的老人院是家庭式的老人院,把老人看作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弟姊妹,這樣的來照顧苦難的眾生,她的我不是這個身,是一切苦難的眾生。所以她發心要受三皈,我連五戒證書都給她。她問有沒有這個資格?我說你是標准的三皈弟子、五戒弟子,三皈五戒都可以打滿分的。正式在佛前受過三皈五戒的跟她比,比不上!她是實質上如來弟子。

  她從小吃素,我們一般人講「胎裡素」,她聞見葷腥,她就有很不好的反應,所以從小就不吃葷腥,吃蔬菜,生活多麼簡單。我們今天生活要調味,色香味。現在我們體會到,色香味不是健康的食品,為什麼?那是加工的,凡是加工都是有害的,違背自然的法則,你所吃的味愈濃,害愈深,對身體決定沒有好處。她生活多簡單,飲食簡單,衣著簡單。你看她穿得那麼單薄,有些人說講堂冷氣太冷,還要帶很厚的衣服,她不知道冷熱,她不曉得冷熱,天氣再熱她也是一件衣服,再冷也是一件衣服,她很正常。為什麼?不計身願,她不計較這個身是自己。我們過分重視這個身體,要怎樣去保養它,要怎樣去愛惜它,實際上是完全害了它。人家那一種生活方式,真正所謂是養生之道,健康長壽。

  她一百歲了,沒有生過病;一百歲了,沒有煩惱,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討厭過任何一個人。有人討厭她、嫌棄她,但是她不討厭別人、她不嫌棄別人,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她都做到了。這一兩年來看佛書,實際上她是其他的宗教的書,她都喜歡看,所以天主教的教友們,看她看其他宗教的書、看佛教的書,給她講,你為什麼看魔鬼的東西?她回答得很好,她說「我看所有宗教是一片光明」,她沒有分別了,沒有執著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離開一切執著,就超越六道輪回;放下一切分別,就超越十法界。你想想看,她是什麼境界?她在這裡跟我們大家見見面,立刻就離開講堂,她還有很多事情要辦。什麼事情?一般苦難的人需要她幫忙,她沒有休息。一個人住一個小房子,沒有人照顧她,她要經常日夜不斷的去照顧別人,一百零一歲還沒有休息。她的身體狀況,我仔細看她就掉一個牙齒,看報紙不要戴眼鏡,耳目聰明,反應很快,這是不計較身相所得殊勝的利益。我們今天講這一願,大家親眼看到了。

  我們看到很羨慕,長壽一定要健康才是福報,長壽不健康不是福。即使有許多人侍候你、照顧你也不是福報,為什麼?麻煩很多人。你看看她一生不麻煩人,也不願意麻煩自己,吃飯要去煮飯,要去炒菜,麻煩自己,不願意找這個麻煩。吃生菜,油鹽醬醋統統斷絕,完全恢復自然,生菜買回來洗一洗,就那麼吃。她穿的衣服,到這邊來是見客,穿的衣服,穿得很漂亮,就是那個樣子。衣服從哪裡來的?她說從垃圾桶裡撿來的。有很多人送錢給她,她說錢不是送給我享受的,是人家信任我,是救濟需要幫助的苦難人。她一分錢沒有自己用過,起心動念一切都是為別人,心地清淨,充滿了慈悲、愛心。

  所以李居士問她,你到底信什麼教?她的回答,她信「愛」的宗教。愛就是宗教,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佛家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就是愛。她的天主教,「上帝愛世人」;基督教,「神愛世人」。我們今天與新加坡九個宗教往來非常密切,九個宗教教義裡面,如果說完全相同,絲毫沒有違背的,就是一個「愛」。她真的是抓到重點了,愛的宗教,所有宗教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了,一個宗教都沒有漏掉。我們今天講多元文化,她是把多元文化的核心掌握到了。所以她不想自己,她剛才講的「老天會保佑我」,什麼都不求。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我記得我二十六歲的時候,剛剛學佛,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告訴我、勉勵我,將這個身心奉獻給佛教,奉獻給一切眾生,你的一生自然有佛菩薩照顧,你什麼都不要操心。我聽這個話很有道理,這一生交給佛菩薩照顧,那多自在!可是世間人想不通,他要自己照顧自己,別人照顧不放心,要自己照顧自己,那個苦頭就多了,你這一生要受許許多多苦難,還未必把自己照顧好。許哲居士說老天爺照顧她,就是諸佛菩薩眾神照顧她。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就要覺悟。所有宗教我們仔細觀察,都能夠融通而沒有隔礙,沒有隔閡、沒有障礙。所有的隔礙是我們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就看到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正如《大方廣佛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宗教的根是一,一個根,所謂是「本是同根生」。這個根叫什麼名字?在佛法裡面講稱為自性、稱為真心、稱為真如、稱為如來,佛經裡面有很多這樣的名詞。在他們宗教裡面稱為上帝、稱為神,名稱不一樣,事實是一個。不能因為稱呼不同,我們就起了分別執著,這就是執著言說相,執著名字相,執著心緣相,這樣才產生了偏差,產生了誤會。這個誤會愈來愈嚴重,於是矛盾發生,甚至於不幸而引起流血沖突、戰爭災難,這個原因就是沒有更深入的一層去找根。世間人所謂是尋枝摘葉,到一個枝叉那個地方就終止了,不肯再往下去尋找,這是迷惑之所以然。

  佛法他們接觸之後,都能生歡喜心。我這一次到美國,在洛杉矶座談會裡面,有一位神父是美國人,過去他曾經在台灣住過十二年,他的普通話講得還不錯,在輔仁大學教過書。看到我很歡喜,他知道我早年在輔仁大學後面,有一個天主教「多瑪斯修道院」裡面教過書,他很清楚、很熟悉。凡是接觸過佛法的,對佛法都非常敬佩,為什麼?佛法找到根。如果我們對其他的宗教,世間縱然作惡多端的人還存有成見,這個成見是見惑,你的見惑沒斷。你天天讀佛經,佛在經上講的意思,你沒了解。《普門品》哪一個學佛的人不念?《金剛經》哪一個學佛的人不讀?最普遍的這兩本書,許許多多同修都能夠背誦。《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樣的身而為說法,你懂這個意思嗎?如果你真懂得、真明白了,你對於所有一切宗教的成見決定化解。為什麼?應以基督身而得度者,如來就現基督身而為說法;應以上帝身得度者,即現上帝身而為說法,這一家人!菩薩三十二應,那個菩薩是如來,我們的見惑就斷了。《金剛般若》說得更透徹,「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但是思惑斷了,塵沙無明也不存在了,這是真正將宇宙人生的根源找出來了。我們要懂得,要明了,這一生才不至於空過,才能夠契入諸佛菩薩的境界。所以古德講「見惑不除,則不能入聖流」,這句話決定不能看輕了。

  怎樣破見惑?要依靠經典的教誨,還要深解義趣,依教奉行,才能突破這個關口。同學們都知道,我們每一位論修行,無量劫前就種下善根,人人都有深厚善根的基礎。雖有善根基礎,可惜身見不能放下,所以無量劫到今天還作凡夫,還在輪回裡打滾,這個已經是很可憐了。佛在經上常常歎息「可憐憫者」!不僅如此,我們一直到今天還非常容易受環境的誘惑,稍有順違道心就失掉了。順境,貪愛的心起來了,精進的心忘掉了;逆境現前,立刻就灰心退轉了,所以無論是順境是逆境,禁不起風浪。小風小浪都禁不起,何況是大風大浪?古德常講的「八風吹不動」,我們今天小小的八風,已經就飄搖不定,這是無量劫修行到今天,沒有成就原因之所在。

  三十七道品裡面講的五根、五力,我們今天連根都沒有。這個五種:信、進、念、定、慧,我們連這五種根都沒有。我們今天講信,飄浮不定的信。五根頭一個信根沒有,其余的四個就不用談了,這怎麼能往生?怎麼能成就?為什麼我們連這個根都沒有?雖然講你善根深厚,你那個善根是潛伏在你阿賴耶識裡頭,它不起現行、不起作用。要想善根起現行,真的你有信根、有念根、有定根,一定要靠教育。我們今天苦的是沒有佛陀的教誨,雖然天天讀經,經會念,不懂它的意思,縱然明白一點意思,知道得太淺薄了,不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不能夠影響我們的生活,還是沒用,只可以說比不念好些。到什麼時候才能起作用?才能發生作用?它改變了我們的思想,改變了我們的見解,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才叫根。根起作用,產生力量,五根進入到五力了。

  我們今天的根,沒有!再仔細想想,五根前面,必須修學的是哪些科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然後才到五根,你才會有根。四念處是建立我們正確的觀念,我們今天講的人生觀、宇宙觀。四念處的頭一條是破身見,「觀身不淨」,我們沒有做到。「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誰肯在這上下功夫?這是佛法的根本法。修行從哪裡?修行從這兒開始,真正叫你入道,擺脫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你要從這裡下手。天台大師對於「四念處」講得非常詳細,這四句話他的注解厚厚的一本書。我早年所讀到,感到非常驚訝,認為這四句很好懂,看看他的注解,愈看愈難懂。他用「藏、通、別、圓」四個層次,來說明「四念處」的修學,這是教給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法觀察的方法。藏教是怎麼看法?通教是怎麼看法?別教、圓教又是怎麼看法?層次境界不斷的提升,觀察入微,於是我們才曉得聖賢人怎樣解脫的,怎樣成就的。

  再回頭看看自己,為什麼我們出不了三界?為什麼不能脫輪回?為什麼還受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的誘惑?他為什麼能超越?我為什麼會墮落?原因就找到了。找到之後,我們消除自己墮落的原因,學習別人超越的原因,我們這一生也能成就,這叫真正修道。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身見不除,決定淪落在生死輪回,沒有辦法超越。

  經上講的『貪計身者』,什麼叫「貪」?貪容易懂,貪愛。順境則貪戀,捨不得離開,逆境貪圖趕快脫離,順逆境界都是一個貪。「計」是計度、分別,我們常講計較、計劃、度量,就是這個意思。總而言之,在佛法的名相上就叫做「我執」。六道凡夫都以為這個身是我,貪執計較,愛護備至,順身見的就起貪愛,違逆身見的就起瞋恚,種種分別妄想,無量無邊的煩惱就從此而生了,從來沒有人發現這是病根,這是苦本。中國幾千年前老子就說過:「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老子覺悟了,他跟別人見解就不一樣,他認為這個身是累贅、身是禍患,比一般人聰明多了。但是這個東西是不是累贅?是不是禍患?不見得!這個東西是個工具,看你怎麼用法,你會用這個東西很好,不會用,它是禍害。這話怎麼說?不會用的用這個東西來造業,所以它是禍害;會用的,用這個東西服務一切苦難眾生,它功德無量,它是工具。幾個人把這個東西看成工具?覺悟的人,三乘聖者。最低的位次小乘須陀洹果,不再執著身是我了,從此開始知道這個東西是工具。佛家有所謂的「借假修真」,這個工具是假的,我們借這個工具去修真,真是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能離開這個工具。

  這一次我到美國加州去走一趟,原因是我在二樓辦公室,李木源居士桌上放了一本雜志,偶而翻了一翻,看到裡面有一個統計,這個統計數字我一看,非常驚訝!裡面講的美國小學生、中學生犯罪的記錄,看到真的是驚人。美國是個科學很發達的國家,他們經常有不斷的調查統計數字公布,世界上其他國家地區,類似這個情形,沒有數字報導。我們想像這個問題非常非常的嚴重,人文教育疏忽,倫理道德幾乎斷絕,功利的思想已經深植青少年的內心了,這樣發展下去,非常可怕。孟夫子見梁惠王,梁惠王跟他一見面,頭一句話就問他:「先生你到我的國家來,對我國家」,用現在的話來說,「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好處、利益?」孟子的回答,好!其中有一句話說,這是最後的結論,當中我就不說了,「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上是諸侯、天子,下是庶民,從上到下都要講功利,你的國家就危險。這一國的人不講道義,只著重功利,這還得了!有利就是朋友,沒有利就是敵人;有利就連手,沒有利就消滅對方,禍患無窮。今天不是「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舉世之人都在那裡競爭圖利,舉世危矣!我們這個世界危矣!不是一個國家,你說多可怕!一個國家遭這個災難、危難,還有別的國家,我們還可以移民,還可以避免。今天是全世界,你說這個事情多麼可怕!

  我個人無所謂了,這麼大年歲,什麼時候死都可以,我現在對於死很歡喜,沒有忌諱。看到這個世間許許多多苦難人,將來到哪裡去?所以我到美國之前,跟李會長談到這個問題,現在趕快做,亡羊補牢,是已經太晚了,但是做比不做好。李會長同意,怎麼作法?唯一的辦法,利用好的工具,工具是電視,如何能把正面、善的教育,在電視上傳播。所以我們這一次去,主要是那邊的同修聽說,我們曾經在馬來西亞舉辦一個法會,一萬多人參加,他們打電話告訴我,希望我到美國去,他們也可以能夠有一兩萬人場面,來參與這個法會。我搖頭,我告訴他們:我說我不喜歡出風頭,我不需要這個場面。馬來西亞情形特殊,它是回教國家,過去對於佛教的活動,是有很多限制的。所以那邊邀請我會去,美國是個民主自由開放的國家,要搞這個大型活動,我沒有興趣。

  他就問我,他說那法師的意思?廣播電台,衛星電視廣播,我立刻就去。他們果然就找北美衛星電視台,那個電視台董事長、總經理雖然沒有見過面,聽說我要去,就給我們六個小時免費,我也感到很驚訝。去了之後,跟董事長、總經理一見面,法師,我們認識很久很久了。我說怎麼回事情?原來他看我的錄相帶看了好幾年。他說:我們全家都看你的,盡量找你的錄相帶在家裡看,所以難怪他給我們六個小時免費。這一次談了之後,六個小時不夠,那怎麼辦?長期!要免費播放我們講經的錄相帶。我向他們說,三十多年前,有人向方東美先生請教,美國是世界上超級大國,超級大國也會有滅亡的一天,這個世間沒有永遠存在的,也會有滅亡的一天。美國將來滅亡,第一個因素是什麼?方先生毫不猶豫立刻就回答:「電視,美國將來亡國亡在電視上。」

  所以我跟他們電視台的領導人說,你們可以毀滅這個社會,毀滅這個世界,你們也能夠挽救這個社會,挽救這個世界,就在你一念之間。如果發心拯救社會,挽救這一切眾生的劫難,你們功德之大,無能稱說,即使諸佛如來,異口同音的來贊歎也贊歎不盡。我說一天不必多,每天能夠播放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一年之後,社會風氣一定就改觀了。諺語講得好,「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所以經營衛星電視,不應該以營利為目的,要以救世救人為目的。你董事長就是如來,就是佛陀,你的員工都是菩薩。他們聽了很歡喜,他要作佛、要作菩薩,那好!我們這個講經的錄相帶,就源源不斷的供給他們。佛家講因果,主持衛星電視廣播的這些領導人,他們相信因果,種善因一定得善果,他們歡喜接受。當然我們這個錄相,還達不到他們要求的水平,所以我們回來,我們還要更新我們的設備,希望我們的錄相能夠達到他們的水平。希望美國首先帶動,然後其他國家地區所有衛星電視台、大眾傳播跟網路,能夠普遍播放正面的教學,我想這樣才能夠收到一些效果。電視沒有罪,它是工具,就好像我們的身體,身體是工具,我們要好好的用它,用它來積功累德,用它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成佛作祖。你要善用它、會用它。不會用的用它造業,用它將來墮地獄、墮惡鬼、變畜生,這就是你錯用了身體。

  黃老居士在注解裡面引用《往生論》裡頭一段話來說,《往生論》裡面講「遠離我心,貪著自身」,這是一句。這個我心是妄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自私自利的心,這是錯誤的,應當要遠離,應當要捨棄,要覺悟。覺悟什麼?身是工具,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是我們造作的工具,我要利用這個工具,過正常的生活。許哲居士在這裡表演給你們看,她是過正常的生活。菩薩生活的守則是六波羅蜜,她全做到了。布施波羅蜜,「布施」是為一切眾生服務,她一生為老人服務、為病人服務、為一切苦難的眾生服務。服務裡面包括三種布施,「財布施」,你們看她沒有錢,她一分錢也沒有,她用內財布施,內財是勞力,我們今天講義工,這是屬於內財,內財比外財更可貴,得的福報更大。用「法布施」,法布施佛經裡面講的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她做到了,做出來給你看,讓人看了生覺悟的心、生仰慕的心,生向她學習的心,這法布施。「無畏布施」,她能夠令苦難的人、生病的人,得到她的照顧,得到她的安慰,所以我說她是世間真富貴。

  什麼叫做富?日常生活所需沒有缺乏,那就是富,不必要多,她每天生活不缺乏,這就是富。什麼叫貴?不是她有地位,而是受到社會大眾普遍的尊敬,這就是貴,真富貴!佛法裡面講的富貴,古大德常講,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有一些人把這個話想錯了,總落在妄想分別裡面,一定是佛高高在上,這是佛之尊貴、佛富有,看看華藏世界、極樂世界,那一種物質的享受,應有盡有,都會想到這上去了,這個把意思想偏了,想差了。真正的意思,就像許哲這種生活方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是過真富貴的日子,他的物質生活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大富;捨身、捨己,義務教學。所以我稱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義務的工作者」,得到當時、後世所有人的尊敬,這是大貴,決不是世間帝王、將相、豪富之所能夠比的,那不能比的!這叫真富貴。

  何以能得真富貴?善用工具!我們今天不善用,糟蹋這個工具。我們每天在這裡講經,為大家解釋,信的人很少,真正能聽懂、能信的人不多。這也是新加坡的同學們有福,來了什麼?來了一個證明,上台表演一下給我們看看,三轉法輪作證轉,她來做證明。今天在這個地方,還是不太方便,為什麼?沒有叫她翻幾個筋斗給你們看看,你才曉得她的體力多好!她那個體力,我們看起來才三、四十歲的人,生活那麼簡單,佛家的真富貴!我們不是在經上看到,活生生的看到。誰能夠比她?世間稍稍富貴的人,出門都要保镳,你說多苦!一個人不敢走路,怕人家殺他。真富貴的人出去,不要保镳,隨心所欲,他哪裡都去。所以不貪計自身,善用工具,有這樣殊勝的利益。你看看圓滿的布施波羅蜜,她得的果報。財布施,物質生活不缺乏;法布施,聰明智慧,她這個頭腦反應快,很多年輕人不如她;健康長壽,無畏布施。這三種施、三種果報,你們都看到。

  「持戒」就是守法,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有秩序,有條不紊。我們到她家裡面去參觀,她雖然一個人住一棟房子,房子不大,收拾得非常干淨,整齊清潔,簡單樸素。家裡面最多的是書籍,我們看她有幾個書架,書整整齊齊的擺在那邊,喜歡讀書。你們剛才聽她自己講的,有的時候看書看到喜歡的,睡覺忘掉了,兩三點鐘還看書,睡覺忘掉了。她睡得也少,吃得也少,精神飽滿,體力充沛。《往生論》上頭一句:「遠離我心,貪著自身」,她做到了。所以「忍辱」,她有耐心,她不發脾氣,她很聰明有智慧,她知道發脾氣是自害害他。害他無所謂,自害,自己會不會害自己?所以你發一次脾氣,縱然這個脾氣只有一分鐘,三天才能恢復,你就曉得對於自己生理的傷害多大!天天發脾氣,那個人當然短命,一定的道理。由此可知,發脾氣是自殺,這個要知道。他不是在養生,他是在自殺。心地充滿了愛心,一生沒有討厭過任何一個人,也沒有討厭過任何一樁事。忍辱波羅蜜,她圓滿了。

  「精進」波羅蜜,你看到一百零一歲了,還想建老人院。她一生已經建了十幾個老人院,現在還想建老人院,把老人院建成家庭式的,讓住在這裡面的老人,就像住在家裡面一樣,這是精進波羅蜜。「禅定」,她一生走的方向,希求的目的,決沒有被社會任何風浪所動搖。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別人贊歎也好,毀謗也好,如如不動,正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她做到了。「般若」波羅蜜,她有智慧,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她很清楚、很明白。她看書知道取捨,與人交往亦復如是,只見人善,不見人過。《壇經》裡面所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一句她也做到了。她心地清淨、慈悲,充滿了智慧,心裡頭沒有貪瞋癡三毒,所以不容易生病。人之所以生病,就是自私自利,貪瞋癡慢,內有病毒,外就很容易感染,就是這個道理。

  《往生論》第二句講:「遠離無安眾生心」。這一句話實際上講非常重要!是什麼意思?一切眾生因我而不安,這一種心行要遠離。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如果是負面的,就會造成社會的傷害。哪些?凡是自私自利,凡是貪圖名聞利養,決定傷害別人。所以今天社會,我們走過許許多多地區,尤其我們的身分,最容易接觸社會各個層面的人物,我們明了無論是哪個階層的人物,不管男女老少,不論哪一個行業,都沒有安全感。

  我們讀《往生論》這一句,這個感觸比古人來得深刻。古時候的社會,大家有安全感,生活安逸,今天在全世界已經找不到了,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可悲!佛在此地教給我們,這樣的心態,我們要放下、要遠離。換句話說,翻過來,佛是教我們要培養慈悲心,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方便就是令一切眾生身心安穩,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出家人天天念佛、聽經、參禅,可是境界現前完全用不上,這一些例子太多太多了。我這一次在美國,又遇到同修來跟我說:兒女不聽話,學生不聽話。學生不聽老師的,兒女不聽父母的,悖逆的行為不勝枚舉,來提出,來問我。我告訴他,你們的兒女沒有錯;我告訴一些老師,你們的學生沒錯。誰錯了?你們自己錯了,他聽了很茫然。

  我分析給他聽,佛在經上教我們講經說法,最重要的原則是契機、契理。機是什麼?機是現代社會的實際狀況,我們要了解,這叫契機。今天的社會是什麼社會?你以為你自己是父母,看到你小孩是兒女,用父母來教兒女,你錯了!今天社會沒有父子關系,沒有師徒關系,誰聽你的?所以倫理的教育沒有,你的兒女不聽你的,你能聽你老爸的嗎?一樣的事情,你也不會聽他的。怎麼樣跟這些兒女、學生處好?我教他:朋友!全是朋友,連夫妻都是朋友。父子是朋友,兄弟是朋友,師徒也是朋友。你要把他都當朋友看待,客客氣氣,什麼事情交換意見,那你就好相處。所以你不認識社會狀況,你不了解眾生根機,出家人到你那裡講經說法,「我是法師升座」,不行!朋友,大家是平等的,什麼話才好商量。客客氣氣相處,就沒事了。他有過失不能教訓,勸勉,他聽你勸,很好!不聽勸也很好。聽你勸、接受是人情,不聽勸是他的本分,我們用這個心態面對現實,什麼煩惱都沒有了。

  我去教他們這一套,老板跟員工是朋友,一切都是朋友相待,才能夠真正做到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你要說你比別人高,誰聽你的!他比你還高,你們兩個比,一個比一個高。儒家、佛法裡面教導我們許多原理原則是好的,我們要深深去體會、認真去學習。儒家講禮,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多尊重別人,自己卑下。社會已經走到這個地步,就像這個江河,堤防已經崩潰了,水已經泛濫了,決不能用倫理正常的方法來看眾生。非常時期,要有非常的眼光、非常的手段,令一切眾生身心能得安穩。

  末後第三句,「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這一條非常重要,戒除我們自己的貪心,絕不希求別人恭敬我們,絕不希求別人供養我們,非常非常重要。這一段話,意思還沒講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七十八集)  2000/3/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78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一面,經文第七行,從第三十二願看起: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

  我們先看這一願。在這一章裡面,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一品經用的功力最深,而且是三個人合作會集成的。我們在梅光羲大師序文裡面,看到會集這一品經,有當時顯密大德慧明老和尚、夏老跟梅老三個人,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完成這個四十八願。會集的形式是將原譯本經文的格式都保全了,所以他分為二十四章,每一章有願文若干,並不相等,合起來四十八願。在二十四章裡面,這一段是第十六章,包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這三願。

  『生我國者,善根無量』,這一句是總說。我們學佛,諸位必須要深深體會到「佛」是什麼?學佛,問你佛是什麼,答不出來,你這個佛叫白學了。「佛」這個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中國古時候沒有這個字,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當時為了翻譯經典,造了不少的新字,所以佛這個字,是佛教傳到中國來所造新字之一。中國古時候有一個弗字,沒有人字邊,你們在古籍裡頭看到的。印度這個佛陀他是個人,所以我們就假借「弗」字的音加一個「人」,說這個佛是人,是這麼樣造成的,音譯。意思是什麼?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一位具有圓滿智慧的人,就叫佛。智慧要不圓滿,那就稱菩薩。菩薩的智慧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達到究竟圓滿這個人就稱之為佛,所以佛不只一個人,佛太多太多了。釋迦牟尼佛真是很簡單隨便給我們介紹一下,《佛名經》裡面就給我們介紹了一萬二千多尊的佛號,虛空法界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的人很多,不是一個人,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搞清楚的。既然知道佛是圓滿的智慧,我們學佛學什麼?我們學圓滿的智慧,這叫學佛。

  佛法裡面沒有迷信,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我們把它寫成十句、二十個字,諸位同修都能夠記得很清楚、很明白,這二十個字把整個佛法都已經包括了。佛對一切眾生的教誨,不外乎:一個是教你怎麼存心,一個是教你怎麼生活。它是非常實用的教學,絕不談玄說妙,踏踏實實,對我們好處利益太多太多了,所以它是生活教育。佛教給我們用心,要用「真誠心」,真誠決定沒有虛偽;用「清淨心」,清淨決定沒有染污。諸位要曉得,自私自利的念頭是污染,是非人我是污染,貪瞋癡慢是污染,佛這些全都沒有,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佛心平等,決定沒有貢高我慢。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些記載,佛對於任何一個人都非常謙虛恭敬,遇到人有困難的時候,佛隨時盡心盡力幫助大家。佛在行走的時候,看到有年歲大的人,挑一個擔子挑得很重,他就接過來替人家挑一段路;佛看到老太婆年歲大了,穿針穿多少次都穿不進去,釋迦牟尼佛看到趕緊接過來,把它穿好交給她,佛慈悲!你看看佛雖接受乞丐的供養,他的態度跟接受國王的供養沒有兩樣,我們在這裡看到人家「平等心」。諸佛菩薩,連中國孔夫子、孟夫子這些聖賢人,我們在《論語》、《孟子》裡面所看到的,他們對於任何一個人,社會上沒有地位、非常卑微之人,他們都是鞠躬致敬,決定不會輕慢一個人,平等心!第四句是「正覺心」,正覺是什麼?充滿了智慧。前面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是心之體,真誠、清淨、平等如何落實?落實就是智慧,就是愛心、慈悲,這兩句是落實。我們常講圓滿的智慧、高度的藝術,那是愛心,平等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這是教我們用心。

  這個心如何落實在生活上、工作上、處事待人接物應酬上?佛指示我們,我們把它歸納四點: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是佛華嚴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何謂看破?看破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看破。一絲毫沒有疑惑,沒有差誤,這是智慧的流露,放下是慈悲的流露。放下什麼?不是叫你把工作放下,那你就錯誤了。不能說學了佛,家也不要了,事業也不要了,你完全把佛的教誨誤會,那佛真是喊冤枉!佛沒有這樣教人的。佛教給我們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癡慢,教我們放下這些,而積極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我們有我們的職責、有我們的本分,我們職分之內的事情,盡心盡力把它做好。做好是對社會服務,不是為自己,為自己的事情馬虎一點無所謂,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為社會,為眾生,馬虎不得!

  如果你要是「我這個事情是我自己的,與社會眾生沒有關系,可以馬虎一點」。不可以!諸佛菩薩不如是,諸佛菩薩這個身體,身體是不是為自己?不是的!這個身體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工具,我把這個身體照顧好是為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你們想一想,這個意思深,起心動念點點滴滴為眾生。那我一個人在房間裡,沒有人看到,我可不可以隨便馬虎一點?不可以!為什麼不可以?人沒有看到,鬼神看到,我們做好榜樣並不是只是做給人看的,也做給鬼神看。連儒家也是這樣教導我們,「君子慎獨」,獨是你一個人居住,沒有人看到,也不可以失禮,也不可以疏忽小節,也如同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恭恭敬敬,哪裡敢輕慢?古時候世間讀書的君子都明白這個道理,都能夠謹守不犯,所以他德行能成就,學問能成就,功業能成就,不是沒有道理。

  今人不如古人,哪些地方不如?所受的教育不如,現在這種氣象,我們已經看不到了,想想自己也做不到。毛病到底出在哪裡?《無量壽經》上佛給我們說了幾句話,「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我們的前一輩對我們的教育疏忽了,我們的前一輩,父母、師長、長輩沒有做好樣子給我們看。這個話佛說的,想一想有道理,我們今天所做的榜樣,比我們上一代更差,這就所謂是,真的一代不如一代,我們自己的形象壞了,底下一代看著我們這個形象以為是正常的。我對於這一樁事情非常憂慮,我不曉得同學們有沒有想到這問題的嚴重性,我們眼看底下這一代,二十年後、三十年後他們是社會中堅,如果思想言行還不如我們這一代,這個世界災難就不能避免。災難的因是什麼?因是種種不善業,這是世出世間聖人都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善因善果,惡因則有惡報。我們社會一般大眾心裡想什麼?他想的是善還是惡?他說什麼?說的是善還是惡?做的是什麼?我們只要從這三方面觀察,這個社會安危、吉凶禍福就都明白了。

  所以佛教導我們要放下一切不善,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見解、不善的言語、不善的行為,放下這個,提起善的。善惡有沒有標准?有!佛給我們一個很簡單的標准:五戒十善。道家也給我們做了一個標准:《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骘文》,這是印光大師在清末民初極力提倡的,是善惡的標准。我們以這個標准來觀察現前的社會,看看海內外每一個國家地區,世界上有一些宗教家們所說的世界末日,我們就明白了。到底有沒有世界末日?世界末日可不可能避免?我們就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放下一切不善,提起一切善法,這是佛菩薩。佛法不消極,佛法是真積極,佛法不落伍,佛法永遠在精進,能夠遵守佛的教誨,放棄我們自己的成見,接受佛菩薩的教訓,依教奉行,我們的生活就能得到大自在。佛教給我們在世間,如何能過到真正自在的生活?要懂得隨緣,隨緣而不攀緣,我們就得自在。

  我末後加上個「念佛」,這都是佛教給我們,如果不知道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世尊,我們縱有成就,不圓滿!佛說了,你這一生有能力、有修持,你能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生到一真法界。你剛剛到一真法界,這是圓教初住菩薩。《華嚴》的教義,初住菩薩要圓滿成佛,需要多長時間?要三大阿僧祇劫,在華藏世界修行,時間太長太長!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快,在華藏世界修成佛果需要三個阿僧祇劫,到極樂世界去修行,像他們這些法身大士、圓教初住的人,宗門常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一種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用三天就成就了,然後你才明了為什麼文殊、普賢要去。所以西方世界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贊歎,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做代表,諸佛的代表,贊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我們今天再念這一句經文,「生我國者,善根無量」,我們要不修積善根怎麼行!什麼是善根?我們總結世尊一代的教誨,這十句二十個字就是善根,「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無量無邊的善根,我們要不認真修學,不行!《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決定不是說我每天念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就能往生,未必!沒有善根的不行。天天念佛,一天十萬聲佛號,沒錯!如果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沒有善根,到了極樂世界,這個看不順眼,那個不願意,天天跟人吵架,那怎麼可以,是不是?我們在經上看到世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西方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問問你自己是不是上善?你要不是上善,到那裡天天跟人鬧別扭,不是把極樂世界給鬧翻了。

  於是我們就想到,我們要想往生,最低限度要做到許哲居士的標准,一生沒有發過脾氣。「這不行!我過去沒有學佛,常發脾氣」,從今天起就不要發脾氣,一直到你往生不發脾氣,你才能真的往生,真的想見阿彌陀佛。你常常發脾氣,換句話說,你這一生見阿彌陀佛的機會沒有了,你等來生來世,哪一生哪一世你不發氣,不怨恨一個人,不埋怨一樁事,你念阿彌陀佛才有資格到極樂世界去。「可是這個事情難,好難!」告訴你不難,為什麼?求人難,這個事情求自己,不是求別人。要有智慧,發脾氣只有害事,害自己,害別人,於事無補,應當放下的一定要放下,應當提起的一定要提起。經論裡面所說的善根:無貪、無瞋、無癡,這叫三善根,我講的話雖然不一樣,意思可以貫通。所以學佛的人,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念頭才動,趕緊「阿彌陀佛」,把那個念頭壓下去。要想自己功夫得力,沒有別的,決定要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動念想到我自己的利益,告訴諸位,你這一生不能往生。

  我跟大家講的話是真話,不是假話。真正想往生、想成就,你要從這個地方把念頭轉過來,起心動念想社會大眾的幸福,不想自己。我們要學諸佛菩薩,捨己為人,念念之中都要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的項目是什麼?我要出這個題目來考你,你能答得上來嗎?佛教我們為一切眾生服務的項目是哪些?菩薩的六波羅蜜,六個項目,第一個是「布施」,我們有沒有做到?布施裡面有三大類:「財布施」,我們有財力,願不願意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財力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看到人家有缺乏的,我們是不是願意幫助他,歡喜很快樂的幫助他;內財是體力,今天講做義工,他需要人照顧、需要服務,我們用我們的勞力為他服務,這叫布施,財布施。「法布施」是影響他、教導他,佛給我們說了法布施三個目標:第一個是轉惡為善,他不懂,我們要表演,要做給他看。法布施不但是言語教導他,身體要做榜樣給他看,讓他看了之後會覺悟,幫他「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我們有沒有做這個法布施?第三種叫「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是眾生遇到危難的時候,恐怖的時候,我們去安慰他、去保護他,解除他的恐怖危難,這一類的屬於無畏布施。佛教我們第一個項目,我們有沒有落實?這叫行善,只有眾生,我活在這個世間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決不是為自己的。

  「無我、無私」,我常常念著這兩句話。今天有位同修送我一個印章「無私無我」,這真是有感應,我看了刻得不錯。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轉,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就從這個地方轉。眾生念念當中希求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是惡,我們怎樣幫助他斷惡?我們自己先把它離開。你們要,你看我都不要;你們求,我都不求。你們世間人要求富貴,要求名利,你看釋迦牟尼佛示現的,他是王子出身,他要不出家,可以繼承王位,他捨棄掉了。世間人所希求的榮華富貴,釋迦牟尼佛全都得到,統統捨得干干淨淨,做出樣子來給你們看。為什麼?那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希求這個、享受這些,你冷靜去思惟,那是造業。你造的是善業,也不過是三善道的果報,造的惡業那就更可怕。總而言之,你脫離不了六道輪回。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怎樣脫離六道輪回?你把這些東西放下、捨棄掉,名聞利養,釋迦牟尼佛連邊都不沾,飲食起居得大自在,別人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選擇,這個人叫佛。他是示現給我們看的,教我們的。

  我在早年念皈依誓詞,念到「皈依佛,二足尊」,我常常懷疑,我想不通。「二足尊」這個二是智慧、福報,智慧沒有問題,我相信。為什麼?如果不是圓滿的智慧,他怎麼能說出這一部《大藏經》,我們世間人說不出,不要說那麼多,我們說一部也說不出,所以智慧沒有問題。福報那就有問題,釋迦牟尼佛天天出去討飯,這哪裡叫福報?到以後慢慢深入經藏,才恍然大悟,我才承認釋迦牟尼佛大富大貴。什麼叫大富?生活沒有缺乏,物質生活不缺乏就是大富。何必要堆積一大堆,堆在那裡,用不著!他不缺乏。大貴是什麼?他並沒有地位,他也沒有頭銜,他受到一切眾生的尊敬,一切眾生都願意聽他教誨,大貴!帝王也做不到,人家未必是對你心服口服,可是釋迦牟尼佛一切眾生對他真的是心服口服。所以我在這個地方看出佛家的富貴,不是世間人所能夠相比的,他的成就就是無量善根的成熟,無量善根的感應,我們不修怎麼行?

  有許多同修問我,這「善」從哪裡修起?我不曉得講了多少遍,放下自私自利,為一切眾生服務。標准就是佛給我們講的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落實在布施裡面,布施記住: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要落實在這裡面,這個人叫真修行,這個人叫行菩薩道。

  菩薩行持,第二條是「持戒波羅蜜」。什麼叫持戒?六度裡面的持戒跟通常持戒的意義不一樣,六度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所以持戒廣義的就是守法,世尊對我們的教誡我們要遵守,國家的法律規章我們要遵守,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道德禮俗,我們都要遵守,這些全都在持戒這個范圍當中。我們為別人服務,要懂規矩,要守法,不是說我為你服務就可以馬虎一點,不可以!守法裡面有一個根本的原則:敬人、敬事、敬物。普賢十願第一條「禮敬諸佛」,如果你對於一切人事物沒有恭敬心,你遵守那個法,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是別有企圖、不懷好意。所以內心要真誠恭敬,自然符合法度。守法,好事!世間第一等好事。別人並沒有明了,我們介紹他,他不能接受,你要懂得,他不能接受的時候,我們這個時候就不能送禮,不要送錯了,人家起了疑惑、起了誤會,一定要懂得時節因緣。

  然後佛又教給我們「忍辱波羅蜜」,忍辱是什麼?耐心。諸佛菩薩都有耐心,這個眾生這一生不能度,不要緊,來生再度他;來生還不能度,十生、一千生、一萬生之後,佛很有耐心,不著急。不像我們眾生心裡毛毛躁躁的,恨不得立刻把眾生都度成佛,哪有這個道理!行不通的。要學諸佛菩薩的耐心,一點都不著急,等待時節因緣。因緣沒成熟,充實自己;因緣成熟了,為一切眾生服務,時間決定不空過,充實自己是准備將來要更圓滿的服務。由此可知,「獨善其身」還是為「兼善天下」,並沒有一時一刻把眾生忘掉,沒有!念念為眾生服務,這是真實善根。第四條叫「精進」,精進用今天的話來說,「日新又新」,天天求進步。絕對不是墨守成規,他天天在求進步,無論是在智慧要有進步,德行要有進步,幫助眾生服務的技巧也要有進步。

  第五個項目是「禅定」。什麼叫禅定?禅定不是叫你每天盤腿面壁,那個禅定有什麼用處?禅定是指胸有主宰,不輕易被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叫禅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夠如如不動,我們在講席裡面所說: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禅定。輕易被人家幾句話就動搖,你完全沒有定力,沒有定力你成就就很難。我剛才在二樓客廳,我們一些同學來告訴我,大家受持《無量壽經》會集本,也在講這個本子,說台灣今天有不少人反對這個本子,聽了之後心裡就疑惑。這就說明什麼?你沒有定力。如果自己有定力,全世界的人反對,我還是依教奉行,我有成就。沒有定力,哪裡能成就?不但「一心」你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最後是「智慧」,智慧是對於一切事理、性相、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出世法一切通達,這是智慧。

  佛教給我們這個六條,我們能用在生活上?能用在工作上?你能夠應用在工作上,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是行菩薩道。什麼叫行菩薩道?換句話說,你過的是菩薩生活,你不是凡人生活,過菩薩生活的人。你們想一想是不是已經超凡入聖,達到世尊教學最高的境界:超凡入聖,這才叫真學佛,這個佛法學了才管用。如果不能落實,這佛法學了,學了多少年,一條也沒用上,白學了!還是隨順煩惱,每天還是憂愁,還是苦悶,對人對事依舊是許許多多的障難,這不但是說學佛功夫不得力;不得力這一句話還談不上,你簡直沒有入門,佛的門路沒有摸到。說功夫不得力那對你就很恭惟,連佛的門路都沒有摸到。

  經教字字句句含無量義,我們要能體會。同學們修學,當然也難怪你們,你們對佛法的薰習時間太少,心用錯了!心用錯了就是自私自利,錯用了心,怎麼樣薰習都沒有薰習得上。所以你們受什麼薰習?受煩惱薰習。每天所接受的薰習,貪瞋癡慢的薰習,五欲六塵的薰習,名聞利養的薰習,這還得了嗎?這個不得了!我們學佛,說一句最白的話,就是學做人,學做好人,學做一個正人。佛是人中最完美的人,找不到絲毫缺陷的人,這個人叫做佛。佛是我們的榜樣,佛是我們的典型,我們向他學習,學得跟他一模一樣。諸佛當中尤其是阿彌陀佛,我們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眾生服務,沒有一願說有自己利益的。這四十八願你們仔細去看,哪一願是阿彌陀佛為自利,對阿彌陀佛自己有好處?一條都找不到,我們要在這裡學。

  為什麼諸佛菩薩他不為自己,他為眾生?如果對於經教稍稍明了的人,應該能夠答得出來。雖然答得出來,你做不到;你做不到,還是枉然。佛告訴我們,法界原本是一真,六道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金剛般若經》大家念得很熟,末後總結在一首偈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一句話講的是什麼?講的是六道十法界,六道十法界的形象是「夢幻泡影」,六道十法界的存在是「如露亦如電」。我們今天很不幸,落在這個裡頭去。為什麼落在這個裡頭?佛說你有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這個境界,執著裡面最嚴重的執著,「我」,所以你只要執著有我,從我這個地方就產生嚴重的自私自利,好了!你就別想出六道,六道就這麼來的。如果「我」沒有了,給諸位說,六道就沒有了。所以佛為什麼沒有自私自利?用這個方法把六道打掉了,有我就有六道、就有三途;無我,不但沒有三途,六道就沒有了,這是正理。但是執著沒有,他還有分別,所以雖然六道沒有了,還有四聖法界。哪一天對於世出世間法,連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了,十法界就沒有了。

  所以諸位同修要記住,你們現在學教,還要執著這個本子是對的,那個本子是不對的,你有執著,你有分別,你永遠在六道,你永遠在六道裡當法師,你出不了六道輪回,你開不了智慧。真開智慧,對於所有一切經教是什麼看法?佛在《金剛經》上說過:「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再告訴你,我們拿《無量壽經》來說,原譯本、會集本、節校本,諸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對我們這一部經說的。再展開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今天講不管是顯宗密宗、宗門教下,也是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我們對於任何教派的典籍,我們同樣尊重,決定沒有高下這個念頭;起這個念頭,我們錯了。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丑,好丑起於心」,外面境界沒有過失,我們起心動念是過失。

  不僅是佛教裡面所有宗派沒有高下,我們再擴大,現在在新加坡,我們接觸九個宗教,任何宗教的典籍,我一展開也是「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你們能相信嗎?我今天念《古蘭經》,我今天念《新舊約》,我都會往生極樂世界。你們沒有這個本事,為什麼你們沒有本事?你們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我有這個本事,《新舊約》展開,原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古蘭經》展開,它就是《阿彌陀經》。你有分別,我沒有分別;你有執著,我沒有執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個自性變現的。所以我們常講「同一個生命共同體」,說這個話大家比較好懂,容易體會;給你說真話,你不懂。真話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我說這個話你們不懂。所以為一切眾生服務是真正為我服務,為自己服務,誰知道?諸佛如來知道,法身大士知道,這是真實智慧,圓滿的佛法,圓滿的教學。諸位學習不斷不斷的向上提升,漸漸能契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才大自在,入這個境界才真隨緣。你們現在不自在,你們現在沒有法子隨緣,契入這個境界就自在,就隨緣,才曉得佛教給我們是什麼?

  《華嚴》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話我想每一位同修都記得住,什麼意思?不知道。而且這一句話仔細想來疑惑重重,的確這一句話的意思太深太廣。「情」是有情眾生,「無情」是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用現在人的說法,有情是動物,無情是植物跟礦物。「同圓種智」,圓種智是什麼?成佛。成的什麼佛?一個佛,你能懂嗎?愈說愈迷惑了,同成一個佛,這一個佛在《華嚴經》裡面叫法身佛,同成一個法身佛,經上說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法身佛是一個佛,真佛!純真無妄。報身佛是圓滿智慧;應化身佛,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高度的藝術,得大自在,落實才有受用,不落實你就不得受用。經中字字句句的教誨,你真的不要多,能得個幾句,這一生受用無窮,帶給你無盡的幸福。你要不會,那就沒有法子。大家要記住,佛教給我們學做人,學做好人,學做完美之人,沒有缺陷的人,你抓住這個方向,抓住這個目標,你就真的在佛法裡學到東西了,而且是非常現實的利益。

  一切眾生,哪一個不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我們凡夫,六道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煩惱,順境生貪愛,逆境生厭惡、生瞋恚,這就是迷惑,這就是造業,這就是錯用了心,你不是一個完美的人。諸佛菩薩也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人家生智慧,人家得自在,人家成就無量功德。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我們有沒有去想過?總在用心不同。這個用心就是「根」,一切凡夫我們的心不善,諸佛菩薩是善,我們不會用善心,根源在此地。說到最現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只要跟人接觸,一切時、一切處,跟一個人接觸,跟很多人接觸,有沒有想到諸佛如來他們是用什麼樣心態接觸?我要向他學,我要把這一套本事學來。

  諸佛如來跟一切眾生接觸,就是「四攝法」,所以「四攝法」在諸佛如來須臾不離,他用在生活上,用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上。我們不會用,實在講我們也不懂四攝真正的意思,心裡一看這個名詞,四樣,四樣攝受眾生的方法,我現在還沒有攝受眾生,那就不要用這個方法,那攝受的意思我們搞錯了。那個「攝」的意思就是接觸的方法,現在用接觸大家好懂,我們與外面境界接觸有四個方法,這就是諸佛菩薩接觸外境跟我們不一樣。他一接觸用「布施」,一接觸用現在話說,就動一個為他服務這個念頭。我們現在跟一切人接觸,這個念頭生不起來,他是佛、他是菩薩,他跟我們不一樣。所以要懂得,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與一切眾生接觸,想到我要為他服務。以真誠、恭敬、平等心為他服務,就叫做供養;真誠、清淨、平等心不圓滿就叫布施,圓滿那就叫供養。我們有沒有起這個念頭?沒有起這個念頭,沒有善根,雖有善根它不起作用。念念都有這個心,這就是「善根無量」,你真正是善人,極樂世界就符合它的標准,符合它的要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上善,起心動念都願意幫助別人,盡心盡力幫助別人,捨己為人。

  第二條「愛語」,愛語裡面范圍包括得好廣,這是言詞表現出愛護眾生,關懷眾生,言語柔和,態度謙忍,謙卑、忍讓,處處尊重別人。「利行」,從我們日常生活到我們的工作,沒有一樣不是利益一切眾生的,私生活也是做給別人看,給別人做一個榜樣,給鬼神做一個榜樣。我們這個講堂鬼神在聽經,這大家都知道,鬼神的數量超過我們人數不曉得超過多少倍,你們大家都相信。我們不但幫助眼睛能看得見的這些人物,還要幫助我們眼睛看不見的這些鬼神,從起心動念處做起。最後一條「同事」,同事是不否定眾生的文化,不否定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否定他們的愛好,與他相同,這樣接觸大眾、教化大眾,就能收到成果。這個成果是幫助他們斷惡修善,幫助他們轉迷為悟,幫助他們轉凡成聖,全部落實在生活當中。不是說你到哪裡去講經的時候,你再用這個方法,不是,來不及了!我們在教學,教諸位講經方法的時候,「三番觀機」,到你臨上台再觀機,來不及了。什麼時候觀機?一切時、一切處,仔細觀察「人、時、處」這三種機。一切時、一切處,不是說上講台預備講經之前,那來不及了。由此可知,佛法所講的是我們實際的生活,剎那之間都沒有離開。

  然後你才真正懂得這個地方講的「善根無量」,這一句話,「生我國者,善根無量」,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具備這個條件。所以《彌陀經》上世尊為我們介紹,那個地區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什麼叫上善?善根無量,我們要不具備這個條件怎麼行。念佛不能往生,到最後還倒過回來,倒打一把,「釋迦牟尼佛騙我,我念了一輩子也沒有往生,我上了釋迦牟尼佛的當」。釋迦牟尼佛講得這麼清楚,你沒有懂得,你錯會了意思,自己不好好的學,不具備這些條件,還怪別人,這罪過就重了,毀謗三寶,墮阿鼻地獄,所以這一句話比什麼都重要。

  下面這是講果報,『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所以這一願叫「那羅延身願」。「那羅延」是梵語,這是金剛神的名字,是古印度話,它的意思翻譯成勝力、堅牢,就是他有殊勝的能力,我們今天講有超人的能力,所以稱他作金剛神。這是古印度宗教裡面,一般肯定體力最健壯的這樣一個人,他的體力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所以「金剛不壞身」有這個意思在裡面,他有「堅固之力」。這種「身」跟「力」從哪裡來的?無量善根成就的,你修善這是因,你感得的果報這樣的殊勝。下面這兩願都是善根無量的果德,由此可知,斷惡修善的重要性,特別是念佛人不可以不知道。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跟諸位略略的做一個解釋,你才能看到釋迦牟尼佛真實智慧、善巧方便。金剛神是古印度婆羅門教裡面所崇拜的,就是我們佛經裡面所講的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也都用這個金剛那羅延。佛經裡面有許許多多的神眾、天眾,都是古印度古老宗教裡面所崇奉的神明,佛都把他們收來,都到佛門裡面來作護法神。我們佛教道場裡面也供奉他們,釋迦牟尼佛最高明的是以他們來表法,讓我們見到這一些天神、眾神,我們就開了智慧。名號、形像完全充滿了教學的義趣,金剛神端正,相貌端莊,形像魁梧,我們聽到這個名稱,見到這個形像,這見到果。佛教給我們,見到果要知道因,我們也想得這個形像,也想得金剛不壞身,那你要懂得修因,你才能夠得到。你不懂得修因,哪裡來的果報?善因善果,你一定要懂。金剛不壞身從哪裡得來的?無畏布施得來的。佛在經上常說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我們世間人,哪個不想求多財富,求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佛教給我們修因,他能夠得到,他曾經修善根,今天得這個果報。我們希求這個果報,我們要懂得修因。

  上一次我們這裡講經,請許哲居士跟大家見面,她今天一百零一歲,你看她的身體、她的體力、她的反應,大概就是三、四十歲的人。我們看了很羨慕,請教請教她,她日常生活如何?她給我們講的那是她的因,她說她一百歲,一生當中沒有發過脾氣。我們要想得到這麼好的身體,要學不發脾氣,善因!一生沒有怨恨過一個人,善因!一生沒有想自己,了不起!這是善根。一生當中起心動念,她想老人、想病人,如何為老人、病人服務。照顧老人、病人,跟照顧自己父母一樣,孝順心照顧,恭敬心照顧,所以她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所以我們仔細觀察,她三種布施具足,她是用體力照顧人,這是內財布施;時時開導別人,法布施;安慰老人,安慰病人,幫他們解除苦難,無畏布施。種善因得善果,我們親自看見。我讓許居士到這兒跟大家見面,她為我們做證明,我們天天在講,找個證明來給大家看看。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在這個道場,這個道場新加坡的同修們都知道,新加坡佛教第一興旺的道場,到我們這兒,這個道場好旺!這旺是果報。為什麼我們這個道場旺,別的道場旺不起來?不是風水好,與風水不相干。怎麼旺起來的,你們知道不知道?每天一千多人到這兒來吃飯不要錢,這是善因。其他道場沒有這樣作法,所以旺不起來。如果他們道場每天也幾千人吃飯不要錢,它的旺超過我們。旺從哪裡來?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麼旺起來的。所以悟道法師這個地方事情做完,後天他就要到澳洲去,我勸他在澳洲搞一個道場,頭一樁事情就是布施供養,供養所有一切大眾。當然澳洲環境跟此地不一樣,因為那一邊人不信佛法,全都是基督教徒,你要跟他們接觸,必須有高度智慧。如何在那裡建立關系?開素菜館,開素食館歡迎大家來吃,但是不能不要錢,不要錢他受不了。怎麼辦?只收成本,以不謀利為目的。人家餐廳裡面吃一餐飯要十塊錢,你這裡只要三塊錢,大家都到你這兒來了,你的法緣不就盛了,不就旺起來了。如果你要賺錢,你就不會旺。你們同修將來自己有道場,你學這個方法,你一定會興旺。

  佛教徒多的地方可以不要錢,為什麼?所有佛教徒都願意修福。居士林每天這麼多人吃飯,星期假日三、四千人吃飯,你們都知道居士林沒有買過米、沒有買過油,沒有買,什麼都沒有買過,人家都往這裡送,送得太多吃不完。所以每天你們看到有小卡車裝米、油、菜,送給許許多多其他宗教辦的孤兒院、養老院,我們經常不斷的幫助他。這個道場興旺,那是佛教徒多的地方,都知道修福,都往這兒來送。新的環境外國地方,他們都是信其他宗教,沒有布施的觀念,所以我們只收回成本就可以,不賺錢,這就對了。世尊教我們的四攝、六度落實,哪有不興旺的道理!就怕你自己不肯做,你自己想要錢,錢就要不到;不想要錢,錢是源源不斷、滾滾而來,太多太多!你要有個貪心要的時候,要不到。我們錢來為什麼?為眾生,替眾生修福,替眾生造福,決不是自己享受的,這樣做就對了。我們一切為別人,一切決定不為自己。

  所以讀經仔細看看諸佛菩薩人家怎麼作法?我們真的要向他學習,真正能夠關懷這個地區的大眾,關懷這個社會,常常想到我要替社會做些什麼?要為大眾做些什麼?不要想到「他為我做些什麼」,不想這個,絕不考慮這些,只有付出,絕不求回報。我們的回報像什麼?就像許哲居士一樣,健康長壽,前途一片光明。許哲相信老天爺照顧她,我們深深相信,諸佛菩薩、天龍善神照顧。所以千萬不要求人,你要常常求人,佛菩薩看到了,「他有人照顧他,我們可以不必理他」,那護法神也就走了,你有人照顧。我們一無所求,諸佛菩薩看到,不行,他沒有人幫助他,所有佛菩薩、善神都來幫助你。理如是,事實亦如是。世尊在此地給我們舉出那羅延金剛神給我們做榜樣,古大德也有說那羅延金剛神是佛的化身,我們也能相信。這是我們在經上讀到的,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金剛那羅延身得度,他就可以現金剛那羅延身,這些都是事實。

  古德在經論注解裡面,有所謂「眾生身心相依」,六道眾生哪個不如是?身有苦樂,心有憂喜,心有憂喜我們這個身就受很大的影響。所以中國醫學典籍推到最原始的《黃帝內經》「靈樞」,這都是中國最古老的醫學,這個醫書裡面講的理論,人的壽命正常兩百歲,你活不到兩百歲,是你不懂得保養,你自己把你自己身體糟蹋掉了。而糟蹋最嚴重的是什麼?就是你的情緒、你的心理,「憂能使人老」,你就想到這個傷害多麼嚴重!憂能使人老,歡樂也不是好事情,也會減損你的壽命。如何能維持正常?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我們佛法講這叫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心地清淨,佛家講的定慧等學,這是正常享受。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對於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慧,如如不動是定,這叫正受。如果被外面境緣動了念頭,一般中國文人講動了感情,生起喜怒哀樂,你的身體就有損害,你怎麼能不老?你怎麼能不生病?這是把我們自己生命縮短了的原因。

  諸佛如來,尤其是我們在這個經上所看到的,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壽命無量。我們看到這種經文又起了疑惑,這「無量」,到底是真的無量,還是假的無量?所以我們學佛總是不老實,老實的人都成就了。哪些人老實?跟鄉下老太婆說無量壽,「無量壽」,她從來不想是有量無量,是真無量還是假無量,她真的往生了,真的成就了。我們聽了之後,真的是無量?假的無量?聽說阿彌陀佛將來入涅盤,觀世音菩薩接著成佛,那到底是真無量,還是假無量?自己反而依舊搞六道輪回,虧吃大了。這是什麼?這是學佛我常常講不老實,凡是有很多問題來問我的,我都說你不老實。為什麼?你要是老實,一個問題都沒有,你不會來找我。我說的話也是真話,老實人心是定的,定能開慧;不老實的人心是浮的,疑慮重重,沒有智慧,你跟他講也講不清楚。實在講,你講得再明白,他也很難體會。不老實!

  古大德教我們老實念佛,我們偏偏不老實,所以很難有成就。也正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老實,所以經文字字句句不能不細說,天天鼓勵,天天勸勉。可是我們還是收不到效果,原因在什麼地方,你們懂得嗎?一星期講一次,所以效果收不到。真正要收效果,天天講,天天羅嗦,天天這樣勸勉,人才會回頭。七天勸一次,這個時候勸得不錯,點頭了,有的忏悔,出了大門就忘掉,很不容易收到效果,這種情形我了解得很深。所以我這一生當中,能有這麼一點小小的成就,沒有別的,天天講經,天天勸自己,講經不是講給別人聽的,講給我自己聽的。這就是古德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真正搞清楚明白、覺悟了,能夠將世尊的教學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觀念當中,觀念改過來了,生活行為完全變了,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真實的利益。

  這個殊勝的身相,這是一切眾生所向往的,我們能夠得到。可是諸位必須要記住,《無量壽經》世尊一開端就把修學的總綱領傳授給我們,「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是淨宗修學的總綱領。所以古人稱《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就從這一句說的。「禮敬」我們做到沒有?一切恭敬、稱贊,決定沒有毀謗。「供養」,捨己為人。對自己「忏除業障」,我們干了沒有?忏除業障從哪裡落實?經上講得很清楚,「善護三業」,你能把這個做到,你就得金剛不壞身,你就能類似那羅延金剛神同樣殊勝的身業。我們緊緊記住這幾句話,這一願就知道怎樣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七十九集)  2000/3/1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79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一面,倒數第六行,從第三十三願看起:

  【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

  這是「光明慧辯願」。我們再把下一願念出來:

  【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第三十三願,上面我們曾經讀過,彼佛壽命無量,國中天人,也就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壽命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無量。佛的光明無量,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凡聖土下下品往生的人,『身頂皆有光明照耀』。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看得出來,西方世界確實是平等法界。「身頂皆有光明」,這個地方要注意到,身是身光。我們在有些地方看到佛的畫像,畫像佛的身邊統統都有光,頂有圓光,身光是這個意思。

  「光」代表智慧。我們在經上看到,阿彌陀佛身頂光中,都能化現無量無邊的諸佛。佛又放光,遍照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你從這裡看,這個景觀多麼的殊勝。佛如是,生到那個地方的人也如是。這一種景象究竟從哪裡來的?佛有這個景象,大概我們不覺得希奇。佛是證得圓滿的果位,換句話說,見思煩惱斷盡,塵沙煩惱也斷盡,無明煩惱亦盡,當然自性本具圓滿的般若智光,也是圓圓滿滿顯示出來。這是古人所講的「內光外發」,發現在外面,這個光遍照法界,所以稱為「光明照耀」。

  世尊在大乘經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佛的光照,也就是說我們的自性本具般若智光,不但智光,而且還有德能、還有相好,統統圓滿具足。我們今天為什麼搞成這個樣子?我們把自己的智光,轉變成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所以你要問你的般若智光在哪裡?你的煩惱習氣就是,你把它變成煩惱習氣。你的德能,變成我們現在拙笨的形態;相好,變成丑陋的身相。都是自性本具智慧德相,我們今天把它變成這個樣子,很可悲哀!

  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恢復自性般若智慧德相而已,我們要明了。佛告訴我們,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是很不幸,無量劫前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智慧,就變成煩惱;迷失了德相,就變成我們現在有漏的身體。佛與法身大士覺悟了。覺悟了,就把有漏的身相,又恢復到自性性德圓滿現前,就是這麼一樁事情而已!我們現在每一位同修,都非常羨慕佛菩薩的智慧、羨慕佛菩薩的相好。佛確確實實教導我們,我們要能夠聽懂,要能理解,要能夠相信,要能夠依教奉行。什麼叫依教奉行?認真去轉境界。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轉境界談何容易?可是不能不轉。不轉,你就不能成就,你依舊還去搞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太可怕!我們不能不知道。

  頭一樁大事,開智慧。智慧從哪裡開?清淨心開。如何能得清淨心?放下緣慮,你心才得清淨。我們能不能真正放下?古時候修學的環境好,身外誘惑少,比較容易成就。我們現在學佛,實在是大難,大難!心定不下來。

  我們如果稍稍留意一點,你就會發現,古人所說的「父不父」、「子不子」,今天這個社會就如是。方東美先生早年告訴我,這個話四十多年前、將近五十年前,半個世紀了。我跟他老人家學哲學,要求到學校裡去聽他的課,他告訴我,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我當時聽到這個話,很不容易體會到這個意思,現在完全明了。現在整個社會,真是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我們想學東西,到底跟誰學?不知道!你還能學得出來嗎?你說我跟這個老師學,未見得!別人說幾句話,聽他的,馬上就跟他走了,背師叛道!但是這個罪名不應該加給他,為什麼?他根本就沒有把那個人當作老師,他哪裡背師叛道?他根本就沒有師,他也沒有道!背師叛道,他還有個師、他還有個道,現在是你根本連師道都沒有,他背什麼?他叛什麼?所以說背師叛道,那是尊重他、抬舉他。不管什麼人說的話都聽。

  現在書店裡面,我到書店去過幾次,這邊的大眾書局,很大的書店,我一進去,這個磁場非常不好,不像從前,從前那個書店進去,磁場好,書香味。現在書店一進去,頭腦要爆炸,烏煙瘴氣,這是什麼東西?充斥了邪知邪見,它不是正法,所以走進去人會頭昏,很不正常。如果你們細心去比較比較,你們到幾個大書店去逛逛,在裡面待上半個小時,你到這個地方的佛堂來待半個小時,你感受一下兩邊氣氛,立刻就能辨別,真的不相同。這就曉得,現在書店裡賣的是些什麼書,那個書本裡頭是些什麼內容,教人干什麼。今天報章、雜志、電視,連書店,網路就更不必說了,這些是社會教育,把社會教成這個樣子;什麼社會?動亂的社會,不安的社會。住在這個世間,身心不安,顯得憂郁、煩躁。為什麼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兒童、學生自殺?自殺率一天比一天多,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活得不耐煩,這個世間太煩了。

  我們算是有幸,無量劫來種的這一點善根福德因緣,遇到正法。要想修學有成就,不論古今中外,還是一個老規矩、老原則,永遠顛撲不破的,那就是老師。釋迦牟尼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一句話就教給我們親近明師、親近善知識。《華嚴經》末後做出示范給我們看,善財童子參訪善友,善友是老師。尋師訪道。我們能不能學善財?沒有資格!什麼樣的條件才可以像善財那樣尋師訪道?佛家有標准,過去儒家也有標准,一定要開悟。五十三參是悟後起修,善財童子開悟了,他悟的是什麼境界?中國禅宗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是這個境界。他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表智慧,從文殊菩薩那裡開智慧。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總斷了,見思煩惱沒有了,塵沙煩惱沒有了,無明也破一品了,這是他在文殊師利會下,文殊是他的老師,他有師承。

  「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你畢業了。古人講出師,你可以離開老師,可以有資格到外面去參學。如果你一品無明沒有破,你沒有資格參學。怕的是什麼?聽這個也不錯、聽那個也不錯,你的信心就動搖,你的前途就毀掉了。所以老師對待學生,約束非常嚴格。我過去學習的經歷,曾經跟諸位報告很多遍,提供諸位做參考。你要想真有成就的話,要守老規矩。現在善知識不只是可遇不可求,遇也遇不到,求更不必想了。在這個時代,我們怎麼辦?古大德、前一輩的善友教導我們,做古人的私淑弟子,這個辦法好!找一位古大德作老師,那人不在了,人不在他的著作在。李炳南老居士教我以印光大師為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他謙虛,他說我們是同學,我們都依靠印光大師。怎麼個依靠法?天天讀《文鈔》,天天學習《文鈔》。《文鈔》是印光大師對大眾的教誨,我們發願做印光大師的好學生,接受他的教訓,依教奉行,這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什麼時候自己真的有覺悟、有見地了,什麼叫見地?有能力辨別世出世間法的邪正是非真妄,有這個能力辨別,你就可以去參學;沒有能力辨別,不能參學,這個自己要知道,因為現在沒有人約束你,自己勢必要約束自己。如果沒有能力,聽到別人說話,還會被外頭境界動搖,這就不行。對自己所學產生疑惑,這還得了嗎?

  譬如我們今天學的這個經本,這是一個新的會集本,七十年前會集的。夏蓮居老居士傳給他的學生,在中國大陸接受這個承傳是黃念祖居士;另外他有一個學生,也是在家人,黃胪初居士,親近夏老多年,跟黃念祖居士同學,跋文裡面提到他,以後他到台灣,在台灣出家,叫律航法師,住在台中。律航法師,這個會集本就是他帶到台灣去的。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講經說法,他把這個本子送給李老居士,李老居士一看非常歡喜。前面很長一篇序文,是他老師寫的,梅光羲居士;梅光羲居士是李炳南居士的老師,李老師的教是跟他學的。他也有好幾位老師,淨土是傳印光大師,所以有這麼一個淵源在、師承在。梅老跟夏老是同學,他們兩個的緣很深,關系非常好,年齡也差不多。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晚年梅光羲拜夏蓮居作老師。這個事情知道的人少,梅光羲是黃念祖居士的舅父,晚年能拜同學作老師,那要不是佩服到五體投地,怎麼能做得到?不是普通人!這幾個人承傳這一部大經。李老居士接到這個本子之後,立刻就在台中開講,同時他自己寫了一個眉注,我們都印出來了,諸位看到這個眉注的本子,一九五0年寫的,今年正好五十年。這一次不少從外來參加韓館長三周年紀念,我把這個本子原本拿出來,不少人看過了。五十年前的一個舊本子,我保存得非常完整,沒有損壞。

  我在台中十年,李老居士把這個本子傳給我,我有責任依這個本子修學,我也有使命弘揚這個本子。悟聞師法會期間他也來了兩天,帶了一些雜志給我看,說:「法師,有人批評這個本子。」我說:「我知道,批評的人太多了!」你們可以聽,我不會聽的。我如果聽信這些人,我在台中十年叫白學了,李老師把這個本子傳給我,他看錯人了。你們想對不對?別說是一般泛泛之人毀謗這個本子、曲解這個本子,我不會理會。諸佛菩薩現前說這個本子不可靠,還有更好的本子,我也不會理他,我也不會接受。為什麼?我要接受,那就真的叫背師叛道、忘恩負義,連做人的人格都沒有了,你還學什麼佛?世尊教人學道,淨業三福頭一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話我就完全相違背,那後頭就不必談了。所以我說:「你們學道沒有老師,那當然,你們什麼人都可以聽。我有老師,除老師之外的,我不會聽。你們說的,與我老師說的相應,我聽;不相應,我決定不會聽。」我的修學、弘法,有方向、有軌道、有依循,怎麼會輕而易舉就被人動搖,那還能成就嗎?成就尚且不能,你還有能力荷擔如來家業嗎?弘法利生是如來家業。這個大道理我們要懂,我們的根才能扎得住,我們道業才有成就的指望。

  正像這一願所說的,『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辯才從哪裡來?辯才從智慧來的。首先要成就一切智慧,一切智慧這個緣是善知識。我親近老師,年輕的時候我有三個老師,三個老師所教給我的,原理原則完全相同,那就是聽老師一個人的,不能聽別人所說。不是說別人講的不好,不是這樣說法。每個人有每個人思想的路子,不一樣;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修學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我們只能學一個,不能學多,要在一個裡面扎根,根深蒂固,然後才能夠觸類旁通。這是中國古老的教學法,跟現在學校教學法不相同,根深!

  我跟方先生學哲學,方先生不讓我到學校去聽課。什麼原因?怕我認識老師太多、認識同學太多,東聽聽、西聽聽,我們的思想就亂了。換句話說,你只能得到一些哲學的常識,哲學的精髓你得不到。所以他非常慈悲,他讓我到他家裡去學。每一個星期天,他給我上兩個小時課,在他家裡上課,學生就我一個,我們一對一的上課。慈悲到了極處,這是師承,不容易!我沒有繳學費,我沒有供養,我那個時候生活非常困苦。老師對我們這麼好,這樣愛護,什麼原因?肯學、好學。就是這一點真誠感動老師,跟一個人學。

  接觸佛法之後,很幸運認識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他老人家那個方式跟方先生一樣,也是每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我親近他三年,一直到他往生,我這個根從這裡扎的。章嘉大師往生一年之後,我親近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見面的頭一天,條件就談出來了。第一個條件,只可以跟他學,除他之外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講經說法,不可以聽。第二個條件,無論看什麼書,佛書也好,一般書籍也好,沒有得他同意,不許看。第三個條件,他知道我過去親近過章嘉大師,親近過方東美先生,這兩個人他都非常佩服。但是他說:「你從前跟他們所學的一律作廢,我不承認,從頭學起。三個條件,三個條件你接受,可以,你在我這兒學;不接受,你到別的地方去學。」我接受他的條件,這叫師承。老師不錯,有時限,五年。這個條件有效期間五年,五年之後,什麼書你可以看,什麼人講的東西你可以聽,五年之內決定不可以。

  我用這個方法得到好處,大概兩三個月就感覺到心地清淨,眼根清淨了,耳根清淨了,意根清淨了。眼根,很多東西不可以看了;耳根,很多東西不能聽了;意,很多東西也不能想了,清淨就生智慧。生一點智慧,聽李老師講經說法,體會的就不一樣。我聽經所領悟的、體會的,比一般同學來得深、來得廣,就得好處。半年之後效果顯著,我感謝老師,我跟老師說:「方法好,有效。您老人家限制我五年,我自動加五年。」我遵守李老師的方法十年。所以你心才有主宰,六波羅蜜裡頭,你才有禅定、才有般若,諺語所謂「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你是小小有一點定功了。你所看的、你所聽的,我們以這個比喻來說,反對的意見一笑了之,絕對不為他所動。他的一些言論、他的一些舉止,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一眼就看穿;不但眼前能看穿他,還能看穿他未來的果報,有這個能力,你才能參學。

  「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你才能夠參學。參學是什麼?無論什麼人講演你都可以聽,無論什麼書都可以看,為什麼?你有能力辨別邪正,你有能力辨別是非,你有能力辨別真假。他成就你的後得智,他不會破壞你,他不會影響你的根本智,反而能夠成就你的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所以我們沒有獲得定慧之前,守老師的教誨是決定真實的。我介紹諸位同修的老師是《無量壽經》,依阿彌陀佛為老師,以這個會集本作老師。可是要怎樣讀這個會集本?夏蓮居老居士說過,受持會集本,至少要將五種原譯本念過一遍,或者念過幾遍,然後你對這個會集本,你就生堅定不移的信心。

  凡是說這些話的人,五種原譯本他沒有念過,他來破壞別有用意,那個造的罪業深,這是破和合僧,這是破三寶,極重的罪業!要獲得定慧,定慧的基礎是什麼?定慧的根、我們修行的根,這個根是個觀念、理念,「孝親尊師」這是根,「淨業三福」是根。佛講得很清楚,「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所以這是根。從這個根再去生芽,芽是什麼?「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這個根活了。如果沒有這個修持,這個根埋在地下,死的、不是活的,還沒發芽,這個根有什麼用處?所以修行從哪裡修起?培養慈悲心,行十善業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用十善來對一對,比對一下,有沒有違背?如果與十善業違背,你是搞六道三途;如果與十善相應,好!你這個芽發得好!從這個基礎上再加行,加功用行,修三皈,「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這個根長成枝,長成一棵小樹。三皈的意思要很清楚、很明白,「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從迷邪染回過頭來,依覺正淨,真正有了皈依處,有了依靠。

  古大德在這個之外,還教給我們找一個典型、找一個榜樣來塑造自己,這個方法的確是好。這個方法釋迦牟尼佛傳的,《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就是一個修行的好樣子,就是一個典型,親近一位善知識,文殊師利菩薩,都給我做典型、做榜樣,才能夠成就無所不知。到那個時候,一切眾生皆是善友,「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成就我無所不知,這才是真實圓滿的智慧。不是在家裡閉門造車而成就的,是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學習成就的,六根所接觸的全是善知識,全都是佛菩薩,才能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哪有那麼簡單?

  首先必須要斷煩惱,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要放下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恢復自己清淨、平等、正覺。以清淨平等正覺來參學、來接觸外物,這才能成就真實智慧、無量的智慧,成就無量的辯才。要不在這裡下功夫,我們不管怎麼樣修學,修一輩子,都不能成就。所以頭一個理念一定要清楚,「孝親尊師」。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根基是孝道。中國古聖先賢,教化眾生的基礎也在孝道。所以佛教傳到中國,為什麼被中國人熱烈歡迎、熱烈的愛好,在中國發揚光大,基本的理念完全相同,是這麼個道理。師道!師道沒有了,孝道也就沒有了,師道跟孝道有密切的關系,可以說是表裡的關系。

  今天的社會,孝道沒有了,師道也沒有了。我們今天要修學,唯有遵循古德教導我們的方法,私淑古人。我們今天以《無量壽經》為老師,依靠《無量壽經》來修學。《無量壽經》總共有九個本子,裡面五種是原譯本;兩種會集本,一種是康僧铠的節校本,彭際清居士做的。九個本子都應該把它讀一遍,至少要讀一遍,能夠讀個三、五遍最好。然後一心一意受持夏蓮居的會集本,你就能斷疑生信,你就能在這一生當中有輝煌不可思議的成就。

  「無礙辯才」,也要略為說一說,這是說如來果地上的。辯才,是一種演說的技巧,也是一種才能,演說的才華,稱之為辯才。佛經上講有四種,叫「四無礙辯」,也叫「四無礙解」。第一個是「法無礙」,法是講法相,也就是說,名相術語要通達無礙。這個到哪裡去學?要廣學多聞,這才行。法是萬法,世出世間法都包括在裡面,所謂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我們今天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與這一個方法有沒有抵觸?我們應當如何修學?如何能兩邊都兼顧到?這個很重要!實在講方法有,古人就提供了許許多多參考資料,參考資料是什麼?注疏。我們淨宗有六經一論,每一部經論都有很多種的注疏。我們讀這些注疏,注疏裡面,幾乎把佛家、世法那些名詞術語都用到了,絕大多數都用到了。

  第二個,我們研教決定離不了工具書,工具書是辭典。世法裡面的大辭典,現在諸位看到的《中文大辭典》,這也是近代編的,內容非常豐富,十大本。佛教裡面有佛教大辭典,我們也有好多種,這些東西幫助我們吸取世出世間法的常識,廣涉名相。於是你在講演的時候,你就沒有障礙。如果我們再去讀許許多多書,那實在講,我們的時間、精力都不夠用。只有取精用弘,我們摘取精華,又不違背我們現在的一門深入。

  黃念祖老居士注解這個經本,就引用了一百多種參考資料;換句話說,你看他這個注解,你就看了一百多種的經論。他寫這個書的時候,我也覺得很奇怪,他怎麼會記得這麼多東西?因為文革之後,大陸上所有這些經教幾乎都毀掉了,他還要寫這個東西,他參考資料從哪兒來的?要是憑記憶,那實在是了不起,不能不佩服。我去拜訪他,到他家裡去一看,堆了不少的書,朋友寄放在他家裡的,居然他都用上了。他沒有書,朋友有一大堆佛經、書寄放在他家裡。我看了之後,我說:「我送一部《大藏經》給你。」他說:「不必,夠用了!」感應不可思議!哪有碰得那麼巧?送那麼多書,居然都管用。我們對這個會集本、對這個注解,還能沒有信心嗎?你一看這個樣子,佛菩薩加持的,他發心來做注解,參考資料佛菩薩送來的。你去搜集,都搜集不了這麼多,感應不可思議!諸位要曉得,佛家弘傳,不說感應,不說神通;感應、神通決定有!這是什麼?這是我們修學的成績。可是決定不能夠執著,執著就壞了,就變成魔障。感應、神通決定有!我到他家裡去一參觀一看,我明了了,這不是人力所能為的。教的問題解決了,這是引經據典。

  第二種辯才叫「義無礙」,義是理論,經典文字裡面所含的道理,你要通達無礙。所含的道理深廣無盡,這個要功夫;沒有功夫,法無礙也許你能夠做得到,你把這裡頭都查清楚,都能講解,一字一句都沒有障礙了,你能夠把它講得好;裡面所含的義理就難,你查參考書查不到,你查辭典也查不到,這個是你悟入的境界。這個境界,如果是真用功的人,與年俱增,年年不一樣。在講經的時候,很容易看出來。《無量壽經》,我這一遍是第十一遍,過去每一遍所講大概都有錄音帶。那個時候沒有錄相,有錄音,你們諸位聽聽,每一遍每一遍比較聽聽,不一樣,境界不一樣,悟入不相同。怎麼能悟入?給諸位說:悟入一定要放下!你放下得少,你悟入也少;你放下得多,你悟入也多。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癡慢,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智慧就開了。愈放得多,智慧就愈大、就愈廣,你看經裡頭意思,你就看得很深。所以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無量的深廣!我們今天才是淺嘗。所以義無礙那是要真功夫,要能夠契入。四種無礙這是最重要,這一條比什麼都重要;換句話說,你要真修,你要真干,你才真的有體會,你不是搞真的話,那你決定做不到。

  第三「辭無礙」,辭是言辭,這個可以學習。我們今天辭有障礙,聽眾裡面有外國人聽的,我們還要有翻譯,這就有障礙。有人有語言天才,有語言天才的,就類似辭無礙。像前天有一位陳先生,陳居士從巴黎來,他在法國住了十二年,做新聞記者。他是廣東人,他懂八種語言。在歐洲,他懂法語、懂英語、德語、義大利語,這周邊的語言他都能懂。通達眾多不同的言語,弘法利生就沒有障礙。所以到歐洲去弘法,有這麼一個好的翻譯,這是很大的幫助。而且他一直從事於新聞工作,對於這些辭令,他特別留意。他常常要寫新聞稿、要報導,這是要學習的。

  第四條,那是要發願,不發願不行,「樂說無礙」。你要歡喜說,如果你前面都無礙了,你不歡喜給人講經,那也是沒有辦法。所以你要有個歡喜心,這就是大慈悲心。我們知道世間人,每天拚命在工作,都非常認真、非常努力,甚至於分秒必爭,不疲不厭。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名利,不是為名、就是為利。修道的人,名利已經放下了,什麼力量推動他?大悲心。大慈大悲,願力在推動。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要把自己的本願落實、兌現,所以非常認真努力在工作。

  諸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必須具備這四個條件,這叫「四無礙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這一願的加持,我們在這個世間沒有辯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辯才就成就了。這個不可思議!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能不能相信?能信。一個不會說話的人,不能寫文章的人,甚至於識字不多的人,他一下發心出來學講經,他什麼都會了,他也能寫、他也能說了,上了講台還頭頭是道。這個智慧能力從哪裡來的?佛力加持。你們每一位學講經的同學,我相信都有這個感應。我們不說感應,現在人講,都有這個經驗,其實經驗就是感應。長年講經的老和尚,這個感應就更多了。

  我在早年年輕學教的時候,曾經在台北內湖圓覺寺講過《圓覺經》;圓覺寺請我講經,我看那個寺的名字,《圓覺經》跟你們家相應。我采取的注解是谛閒法師《圓覺經講義》,這個講義老和尚自己寫的。還有一個本子,《圓覺經親聞記》,江味農寫的,江味農主筆,還有幾個幫手,都是當時的大德居士。他們聽谛閒老法師講《圓覺經》,聽的時候自己做筆記,三、四個人做筆記,每天把筆記交給江味農居士整理,第二天送給谛閒老法師看。谛閒老法師看了之後,就把他們叫來:「你們寫的這是我昨天晚上講的?」大家說:「是」,「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他自己都不曉得。三寶加持,自己都不知道,那不是自己准備的!所以只要上台,恭恭敬敬,誠心誠意,為利益大眾,決不是求自己的名聞利養,你就會得到殊勝的加持。如果為名為利,那你在台上一定胡說八道!佛菩薩不會加持你,妖魔鬼怪加持你。也能說得天花亂墜,可是記錄下來,那就很不好聽。妖魔鬼怪也會附在人身上,也能夠妖惑大眾,迷惑人心;邪正我們要有能力辨別。這是說明我們如何在現前求得辯才,無礙不敢說,但是一定要有辯才。現在人講機智的反應,我們要有這個能力,你才能夠對答如流,才能夠說得頭頭是道。

  這個願文接下去,底下第三十四願,『善談諸法秘要』,這是三十四「善談法要願」。秘,不是秘密,給諸位說,佛法裡頭決定沒有秘密。如果說是有秘密,那就不是佛法。有秘密的事情,也不會是好事,那總是見不得人的事情才秘密,正大光明,有什麼好秘密可說的?佛法裡面的秘,「深密」,理太深了。說都難,你要是聽了能體會,當然不容易。所以秘是深密,這是說經典裡面有深密的道理,很不容易叫人家體會到,但是佛還是有善巧。佛雖有善巧,也要有很好的根性才容易!好的根性,標准在哪裡?煩惱輕,成見很薄,慈悲心很重,這個根在佛法裡叫利根,容易體會。如果煩惱障很重,沒有慈悲心,只有自私自利,那就難了。佛菩薩怎麼樣善巧方便,他也很難開竅,他沒有辦法體會,對於這種人來說,這個法就深密了。

  「秘要」,要是最重要的,精要,深密精要。佛知道,別人不知道。秘要多半是指大乘經教,大乘經教裡面還有所謂的一乘法。在佛法裡面,圓教一乘,自古以來各宗各派的祖師大德公認的,大乘經裡面三種:《華嚴》、《法華》、《梵網》,這是諸佛的秘要。可是有更深密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法華》、《華嚴》的總結。隋唐大德們講得好,《華嚴》、《法華》皆是《無量壽經》的引導而已。這個話的意思,要用現在白話來講,好比我們經開三分,《法華》、《華嚴》是本經的序分、引導,《無量壽經》是正宗分,《阿彌陀經》是流通分。這才知道《無量壽經》在世尊四十九年一代時教裡面的重要性。古人用這個比喻,顯示這一部經不可思議,一生成佛的法門。不但是一生平等成佛的法門,我們在經題裡面向諸位報告過,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這不但是世尊之秘要,也可以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秘要。

  「善談諸法秘要」,要在此地來落實,就是善談《無量壽經》的秘要。善說《無量壽經》,換句話說,一切諸佛所說的經論,你沒有一樣不善說。這是佛最秘要的一部,你都沒有障礙,其他經論哪裡還會有障礙?當然沒有障礙。如果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你就曉得,我們把功力用在這一部經上,這一部經通了,所有一切經教全都貫通了。我們的信心就生起來了,興趣也有了。可是還有同學告訴我:「法師你講的話不見得吧!」「為什麼?」「我很用功,每天在搞,鑽不通,鑽了幾十年都沒鑽通!」原因在哪裡?原因是你沒有能夠依教奉行。清涼大師解經,黃念祖居士注這個經,就是用清涼的架構,信、解、行、證四分。你要能信、能解、能行!往往我們學經,好像也信了,也懂得了,沒有去做,所以你智慧不開。秘要擺在你面前,你解不開,你只能通達文字,你不能通達義理。你讀古人的注解,你也只守住古人所說的范圍,你不能夠融化變成現代人的生活,難在這個地方。聽古人所講的東西,一下就覺悟,化成現代人的生活,這才管用!換句話說,障礙還是在自己,決定要依教奉行。

  經上佛一再勸我們,要孝養父母。我們是不是很認真、很努力去做到?教我們孝敬於佛,我們對於佛菩薩、善知識有沒有盡到尊師重道?有沒有這種尊敬心?落實到生活行持上,佛在這個經上一開端教給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們在同參道友當中,還有沒有爭論?還有沒有吵架?還有這種行為,你就犯了!「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一舉一動是不是規規矩矩?「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你要做到才行。阿彌陀佛給我們做個榜樣,我們學佛,向阿彌陀佛學習,就是依照這一本《無量壽經》的理論、方法、境界學習。要學得像!樣樣都像,那恭喜你,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你就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要學得像!

  前幾天,我看到這一邊二樓客廳放了一封信,不曉得從哪兒來的?是中國大陸有一個人寫封信給我,他說他是大勢至菩薩。我看他信裡寫得不倫不類,不像!所以我就不理他。大勢至菩薩很像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的入室弟子。換句話說,《無量壽經》應當是百分之百的做到,可是那個信上寫得不倫不類,一點都不像。過去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他說的話真話,史傳裡面記載,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我們要細心觀察文字上記載,他很像。印光大師確實很像大勢至菩薩,我們拿經論對照,我們可以信得過。善導大師說了兩句名言:「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換句話說,彌陀本願海,四十八願,是諸佛所說一切法門的秘要,這個秘要就是指本經,不但指本經,的指我們這一段經文,第六品的經文。

  「善談諸法秘要」,換句話說,他必須要善演。佛在經論上常常叮咛著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什麼?做到、落實。落實就是「行道」,一定要把佛的秘要,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行為,現在人講的理念、觀念,我們要把它做到。特別是我們將經中的精要,濃縮成五個科目,少到不能再少了。「淨業三福」十一句,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檢點,我做到沒有?「六和」,每天都要認真去反省一次: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我跟大眾是不是和睦相處?聽聽別人一些反應,要認真去檢點。自己很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別人來說你的過失又不能接受,你的過失怎麼能改正過來?所以聰明人跟一般人不一樣,聰明人看到別人的過失,他就會反省。別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看到別人的好處,想一想,我有沒有?看到別人的缺點,想一想,自己有沒有犯?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修行人的一面鏡子。所以人、事、物都是修行人的善知識、善友,這是《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表現的。所以善財會學,一生成無上道,不必等三大阿僧祇劫,連來生都不需要。這是佛明白告訴我們,成佛,這一生足夠了!關鍵在你會不會,會不會的關鍵,又在你聽經多少。可見得聽經是太重要太重要了!楞嚴會上,文殊菩薩講:「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眾生六根耳根最利,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耳根最利!所以世尊在娑婆世界,以音聲為佛事,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一天中斷。

  前天我們在樓下客廳裡面,跟侯居士談到道場,贊歎我們這道場興旺,道場興旺從哪裡興的?天天講經,天天念佛。念佛堂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每天有兩個小時講經,是這麼興旺起來的。但是,我們要跟古來這些大德、大道場比,差得太遠太遠。為什麼?我們今天行門,念佛堂念佛不斷,可以勉強及格。講堂不及格!講堂一天才兩個小時,古時候人家講堂一天八個小時。所以我們講堂要不能達到八個小時,不能算及格。應該時間要增加,上午講經,下午講經,晚上也講經,分座講經,就像學校上課一樣,講經不中斷。但是,要有講經的法師才行,沒有那麼多的法師怎麼行?一個人,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跟釋迦牟尼佛比!他老人家身體好,一天講八個小時,天天講他不累,我們凡夫不行。所以必須要有很多個法師,大家輪流來講,這個道場才像一個道場。能有十個八個法師就有辦法,這個道場裡面開三門課,晚上我們這裡講《無量壽經》,白天講一堂《華嚴經》,再講一堂《地藏經》,這比喻!每天有三門功課,喜歡聽哪一部經的,就參加來上課,都是一門深入。不必三個都來聽,三個都來聽,就搞亂了。只可以學一個,學一個是什麼?念佛堂沒有關系,你去念佛去,經一定是一門深入,喜歡學哪一部,就聽哪一部。這一部聽圓滿了,可以再聽其他一部,不可以同時聽兩部,先後沒有問題。都是幫助我們行門,解行相應那才叫道場。

  我們今天比其他道場稍微好一點,跟古人比差一大截,比不上!什麼時候我們佛門的道場,都能夠恢復古時候那種規模,佛法就興旺。佛法興旺,人心向善,破迷開悟,社會當然安定,國豐民富,今天一般說的安和樂利的社會,我們這個經上講極樂世界,儒家講大同世界,道家講無為而治,都能夠落實。由此可知,佛教教育的重要性。我們在歷史上,也能夠體會得到,哪一個朝代上下重視佛法、提倡佛法、學習佛法,這個時代是我們歷史上最殊勝的一個時代,最強盛的一個時代;不重視教育,社會亂了,這個朝代就衰了。這是每一位讀歷史的人都明了,歷史是人生的一面鏡子,鑒古而知來。

  這一願末後有一句話,『語如鐘聲』,這是形容說法的人音聲宏亮。黃念祖居士注子裡有幾句話說,「謂說法人,聲如洪鐘,中正宏廣,持續遠聞。震醒長夜,警覺昏迷,引生善心,停息諸苦。音聲功德,並如鐘也」,這一段話說明說法音聲義趣的重要性。不但音聲要宏亮,最重要的,音聲裡面所诠釋的義理,幫助聽眾破迷開悟,這一點重要!務必使聽眾明了這些道理,覺悟自己心行之中的錯誤,能夠覺醒過來,改過自新。這個樣子就如同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字字句句之中都含著甚深無量的智慧,無盡的慈悲,無量的妙義。我們聽了以後,能體會得,能夠省悟過來,這樣才能夠得真實的受用。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認知,改變我們的言行,我們就得佛法真實利益。由此可知,音聲裡面最重要的,是要把道理說清楚、說明白。音聲再美妙,如果沒有把道理、把事實真相說清楚、說明了,眾生依舊是不能得利益,依舊是不能夠回頭,那就所謂不善說法了。善說一定能夠震動人心,如鐘聲一樣,鐘聲是什麼?遠聞,所以用這個來做比喻。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八十集)  2000/3/1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80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廿一面,最後一行,第三十五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從三十五到三十六,這兩願是一章,第十七章。願文很清楚,『所有眾生,生我國者』,我們要看清楚這一句話。這是彌陀世尊告訴我們,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發願求生淨土,無論是生實報土,或者是生凡聖同居土,乃至於下下品往生,都包括在其中。這裡面並沒有限制說是上品往生,或者是報土往生,全部都概括了。

  『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這是非常希有的大願。正因為如此,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贊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為什麼稱「補處」?他居住在後補佛的地位。就如同我們娑婆世界,現在彌勒菩薩住在欲界第四天兜率內院。世尊在《彌勒下生經》裡面告訴我們,他將來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補釋迦牟尼佛的佛位。釋迦牟尼佛是在這一個大劫當中第四尊佛,彌勒是第五尊佛,現在還沒有成佛,我們稱他作後補佛。「補處」,就是後補佛。經文裡頭我們要特別重視的,是「一生」。大乘經論裡面佛常說,一個人修行要修到這個地位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同修們都知道,菩薩修行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諸位想想,那是多少生多少世?可是,這三大阿僧祇劫,《華嚴經》上我們讀過,是從圓教初住菩薩算起。換句話說,你哪一天證得圓教初住,從這一天開始算起;沒有證得圓教初住之前,那個不算。如果把我們無始劫來就學佛這個時間累積起來,那是無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才能夠得到這個果位,你就曉得這是多麼困難,多麼不容易的一樁事情。可是一個人如果真正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難就變成容易了,輕而易舉就證得了,一生當中就成就。其他諸佛世界要累劫修行,西方世界一生就成就。我們信不信?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說「難信之法」,可是它很容易修學,難信易行!

  要怎樣修行,我們這一生才能夠決定得生淨土?這是我們每一位同學非常關心的事。古來這些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修學這個法門只要具足三個條件:真信、切願、依教奉行,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就成了。這三個條件如何建立?都在這一部經上。我們對於這一部經,有沒有信心?我們對於這部經,是不是有相當程度的理解?這是先決條件。夏蓮居老居士將這個本子會集成之後,實在講,這也是諸佛如來的示現。會集談何容易!即使是過去王龍舒居士、魏默深居士,都不是普通的人物,普通的人決定做不出來!你要不信,你自己去試試看。現在五種原譯本都在,你去試試看,你能不能會集一個好本子來?為什麼需要會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世尊當年在世這一部經是多次宣講,不像其他的經,釋迦牟尼佛一生只講一遍,沒有重復講過第二遍,唯獨這一部經講過很多遍。我們現在從五種原譯本裡面細心去觀察,肯定世尊講過三遍。但是古本有七種的譯本遺失了,如果這七種譯本要在的話,我們可能肯定,佛一生講這個經不只三遍,可能是五遍、可能是七遍,不一定。佛多次宣講,這個意義就不一樣,如果不是非常重要,佛不可能有這個舉動。難怪善導大師,傳記裡面記載,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古人曾經說,善導大師說的話,那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他說了兩句名言:「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以佛的身分應化在世間,他來做什麼?就是給大家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海,就為這麼一樁事情來的。

  既然是為這一樁事情來的,世尊一生講一部經就夠了,為什麼又講那麼許多經典?從他講經的形式上我們能體會,這一部經講過多遍,其他的經是應機說法。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說種種法,是為利益當時的眾生。這個法門不一樣,這個法門是普度一切眾生,不論是什麼樣的根機,這一個法門平等得度。我們在報告經題的時候,給諸位說過,平等法,平等度脫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平等成佛。一生補處是平等成佛。

  善導大師的話說得不錯,因為佛是多次宣講,這部經也是多次的流通到中國,來到中國這些法師大德所帶來的經本不一樣,不是一次講的,所以經過多次的翻譯,於是譯本就不相同,而且譯本裡面的出入很大,證明它不是同一個本子,不是同一次講的。不像其他的經,譬如《金剛經》在中國有六種譯本,但是我們仔細去觀察,大同小異,沒有太大的出入,於是我們肯定,它的底本是一個本子,翻譯的人不相同,所以譯的文字有出入,內容沒有出入。不像《無量壽經》,裡面的出入很大,所以確確實實有會集的必要。宋朝龍舒居士第一次會集,這個會集本被收在《大藏經》裡面。蓮池大師注《阿彌陀經》,諸位都知道的,《阿彌陀經疏鈔》分量很大,其中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一半以上是引用王龍舒的會集本。這就說明蓮池大師肯定會集本,他不反對。他要反對,他就不會引用會集本的文字,應當引用五種原譯本的經文。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示現在我們人間?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決定不是普通人。因為現在《無量壽經》總共有九個本子,我們統統印出來了,諸位都能看到。這九個本子裡面,這個本子最好讀,文辭優美,深入淺出,不講解,大概意思你也能看得懂。能令一切眾生看到這個本子生歡喜心,這個目的就達到了,這是佛法弘傳最高的一個原則,契機。如果翻譯的本子,讓一切眾生看到不能生歡喜心,攝受的力量就薄弱了;一定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針對末法時期,也就是針對我們現代人,以及往後修學佛法的同學們,這個本子比其余八個本子確實是好。我當時一見到這個本子就生大歡喜心,歎未曾有!我們對這個本子,能不能生起堅定的信心?能不能發願終身受持?這是先決條件。學習淨宗法門,我們以這個本子做基礎,求深解義趣、深入經藏;用其余的八個本子做輔助,幫助我們深入。為什麼選這個本子做底本?這個本子是集五種原譯本之大成,言簡意赅!夏老居士當年三年才會集成底本,以後不斷的來訂正,又用了七年的時間,總共十年的時間完成這個定本。實在講,這是示現給我們看的,教導後學,讓我們對這個本子產生信心,依教奉行。

  這一生當中要決定往生,三輩往生章裡面給我們說最低的條件,我們一定要做到!不是說信了就行了。「信」這個字有很多人把它淺解釋,這個字的意思很深。我們千萬不要誤會:「我已經信佛了」這個錯誤的觀念,許許多多的人都有。可能我們自己也犯了這個過失,以為自己信了,「信、願、行」,以為我們自己統統具足。在我們這個念佛堂,諸位有機會天天讀誦、聽講,也在念佛堂念佛,豈不是信願行三資糧都具足了嗎?我們的念佛堂能不能保證個個往生,一個不漏?如果不能保證,這個信願行不就有了問題?真的是如此。

  我往年出家受戒之後,這是按照規矩,受完戒之後要去拜謝老師,我的老師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我去見他。他一看到我,老遠就指著:「你要信佛!」那個時候我學佛九年,出家兩年,教佛學院也教了兩年,受了大戒。這一見面指著告訴我:「你要信佛!」你說別人聽起來不奇怪嗎?然後他叫我坐下,跟我解釋「信佛」兩個字不容易!他說得很好,有很多出家的老和尚,活了一輩子都不信佛!不信佛怎麼出家?我們錯解了信佛這兩個字,他老人家把信佛兩個字定在世尊常常說的一句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把這句話真正能做到、落實,你才可以稱之為信佛,這個標准就高了。

  受持,什麼叫「受」?佛在經典上講的道理你懂了、接受了。佛所講的修行方法,你也明白了。佛所講的每一個階段的境界,聲聞的境界、緣覺的境界、菩薩的境界,信位菩薩、住、行、向、地,你統統都明了、都明白,真干!所以這一個「受」字,信、願、行三個字都在裡頭,這才叫受。「持」,永遠保持,不能夠離開。天天要干、時時要干、念念要干,這才叫「持」。受持談何容易!做不到受持,你沒有信,你那個信是假的,信沒有根。「五根五力」裡頭那個信要有根。有根,然後這個信才能產生力量。我們這個信,是什麼信?古德比喻,像水上的浮萍沒有根,隨波逐流,我們這個信,是這個信法,所以不能成就。我們的願,也並不真正懇切,為什麼?受不了外面境界的誘惑。老師辛辛苦苦把這個本子傳給我們,外面有人說:「這個本子不可靠,是居士會集的,一定要讀原本。」我們聽了這幾句話,心馬上就動了,你看,信沒有了!願也沒有了!這是考試,你到底有沒有信心?你有沒有願心?有沒有依教奉行?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果然有真信切願,這個信願決定不會動搖,這個信願有根、有力,能生菩提花果,這樣一生我們才會有成就。隨波逐流,這一生當中決定沒有成就,不但是出世間的道業,世間的學業也不能成就。

  「受持」這是講的自利,「讀誦」是自利利他。讀誦是溫故而知新,這個經天天要讀,每天讀一遍,就是接受世尊、彌陀、一切如來親自教誨。前面跟諸位說過,這個經念一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你每天念兩遍,就受兩次灌頂。這部經不但是有宗有教,而且是顯密圓融,涵蓋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都不離開這個本子,這在前面跟諸位都曾經詳細報告過。我們要具足信心,讀誦是自利利他,常常讀,依照這個方法讀,他會開悟。所以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每讀一遍,有一遍的悟處,集小悟就成大悟,集大悟就成大徹大悟。讀誦的時候,要字字清楚、了了分明,不能圖快、圖遍數多,讀得模糊不清,這個不可以。這種讀法充其量自利,要知道讀誦之中要有利益眾生的心。

  古人讀書很慎重,跟現在人讀書不一樣,具足真誠恭敬,一心專注。所以有人念《金剛經》,惠能賣柴從窗戶旁邊經過,聽到裡面念《金剛經》,一定念得字字分明,他沒有念過書,你念得太快、念得模糊,他就聽不清楚。一定念得抑揚頓挫字句分明,他仔細的聽,他在外面聽就開悟了。我們在這個地方念經,有沒有人聽到?肯定有!不是念給自己聽,還念給別人聽,沒有人聽到,鬼神有在聽。我想有不少的同修有一些小感應,你一心專注在讀經的時候,忽然聞到香氣,或者是檀香或者是異香,從來沒有聞過的這種香氣,香氣很濃,時間很長,這種感應許許多多人有,我在初學佛的時候也有很多次,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以後親近忏雲法師,忏雲法師問我:「你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有沒有什麼感應?」我就把這一樁事情告訴他,因為我很多次遇到。他告訴我,這種感應一般都是有天龍善神從這個地方經過,看到你在這裡讀經,他在這裡停留一下,合掌恭敬,他在致敬。天人身上有香氣,我們肉眼雖然看不到,這個香氣可以聞得到,是這種感應。我們就曉得,我們在讀經常常有鬼神在旁邊,他們見到、他們聽到,恭敬贊歎、合掌致敬。於是讀誦不能草率,一定要恭恭敬敬的去讀。

  「為人演說」,是完全落實了,是把你的受持、把你的讀誦,落實在你生活當中,你要做到!「演」是表演。什麼時候表演?這一生一世,時時刻刻都在表演,做一個好樣子給人看。佛在經中的教誨,我們很認真的把它做到,這就是演。做給一切眾生看!諸佛如來教化眾生,一般的方式,大家在經論裡面看到的所謂「三轉法輪」。三轉裡面第一個「示」,示是示現,做出樣子給他看,讓他六根接觸你的形象,他有所感觸、有所感悟,於是他向你請教。他向你請教,你就給他解說,這才說法。先演後說,不是先說後演。先演後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示現的「八相成道」,他先表演,然後再給你解釋、再說,最後「作證」,讓你死心塌地,你真的相信。作證,作證是什麼意思?現在講招牌。我們學佛了,我們懂不懂?四眾弟子是佛教化眾生的招牌,佛的教化要我們去表現,要我們去落實,我們不能落實,沒有能表現,我們就是世尊的罪人!

  佛教我們孝親,我們做到沒有?要做出孝親的榜樣給社會大眾看。現在社會大眾不講孝道,我們要做出來給人看,讓人感悟、讓人去體察。現在人不尊敬老師、不尊敬長輩,我們也要做出個樣子給人看。我們看看現在社會大眾有哪些弊病?我們看出來了,反其道而行之。世間人妄語,我們不妄語;世間人兩舌,我們學不兩舌;世間人有貪瞋癡,我們示現無貪、無瞋、無癡。這就是佛陀的教學落實,是在我們身上落實。佛菩薩形像裡頭不能落實,我們學佛的四眾弟子,無論在家出家,我們要懂得落實,這才是如來真正的弟子。世間人缺少信心,我們表現出信心十足;世間人願心不堅定,常常動搖,我們表示堅定不移的願心;世間人學佛不能落實,我們要表現把佛陀的教誨句句都落實,這才叫具足信願行三資糧。然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成就的。生到淨土之後,第三十五願告訴我們往生的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不要第二生,一生當中就證到補處菩薩,這是十方世界裡面都沒有的。釋迦牟尼佛在其他一切經論裡面,也沒有這個說法,唯獨西方淨土跟諸佛淨土不一樣。所謂是「博地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修學這個法門往生淨土,他一生當中就能成佛。一生補處就是圓滿成佛,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希有難逢!我們要肯定,也要慶幸自己,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能夠遇到這個希有的法門,一生成就的法門,一生圓滿成就。一生補處是圓滿成就,不是普通的成就。這個法門圓頓到了極處,就連法相宗窺基大師都是這個說法,窺基大師在《彌陀經通贊疏》裡面,也極贊這個法門「圓頓至極」。

  在古代我們淨宗有位大德,昙鸾法師注解《往生論》,他說極樂世界的菩薩跟他方世界菩薩不一樣,不是一個階級一個階級的這樣往上提升。他方世界的菩薩,就從《華嚴》裡面我們也能看到,從初住,像念書一樣,升級到二住、三住,十住再升到十行、十回向、十地,一級一級往上修,極樂世界不是的,它不是次第的,它是圓融的,頓成補處,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華嚴》是圓教,這個經圓到極處,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圓解、圓修、圓證,一地就是一切地,一切地就是一地。這是深顯彌陀不思議的弘願,正是所謂「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古德講的,也好像是隔羅見月,不能夠徹底的明了。我們讀了這一願,應當要發大心,決定要求生淨土,決定不可以辜負了這一生希有的因緣。我們再看下面這一願:

  【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

  末後這一句是兩願的總結: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也是不可思議的弘願。眾生願力不相同,有一些人慈悲心很重,來問我,他說:「法師,娑婆世界眾生太苦了,如果我們都到極樂世界去了,這些苦眾生誰去度他?」這很了不起,他的願心很大,不忍心看到眾生受苦。於是發願,他說:「我生生世世都要作法師,我來弘法利生,廣度眾生。」這個願不錯,很值得贊歎。可是問題你生生世世能不能得人身?你得人身,能不能都有緣分出家來弘法利生?這個事就難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的條件,要具足上品五戒十善,你能不能做到?印光大師在民國初年,他老人家已經知道社會的動亂,災難頻繁,這個世間將有大災難降臨,用佛法來救度一切眾生,來不及了!是不是佛法不靈?不是的,佛法是真有效,佛法真靈。那為什麼不用佛法?沒有人相信佛法,大家都不願意接受佛法。

  今天下午,新加坡道教的李道長,陪同中國的一些道長、香港的一些道長,來訪問居士林、淨宗學會。我跟他們見過面,也談到這個問題。中國在這兩千年當中,歷代的帝王都是用儒、釋、道這三家來教化人民,所以三教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雖然在歷史上有改朝換代,但是沒有一個帝王不尊敬三教,不奉行、提倡、推行三教的教育,中國才能夠長治久安,這個民族綿延到今天沒有被時代淘汰掉,原因在此地。但是,儒釋道三家的典籍都有相當的難度,現在東西擺在面前,印刷術發達了,得來不難,但是你展開書本看不懂。頭一個,文字成了障礙,全是文言文寫的。現代人不學文言文,你把這個東西介紹給他,他沒有用,他不能讀。尤其是近代這一個世紀,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被疏忽了、不重視了,現在完全是走向功利。兒童從小教他什麼?競爭,好像不競爭,人就活不下去的樣子,要想活下去,一定要有爭。孟夫子說得好:「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諸位想想,一個家庭,妻子、兒女、父子、兄弟要彼此互相競爭,這個家還成一個家嗎?就不成為一個家了。一個國,上下都來競爭,這個社會還會安寧嗎?今天麻煩在哪裡?全世界都在競爭,你說這怎麼辦?不擇手段的競爭!所以北朝鮮的山神說:「天上不安全,地上不能住。」這話說得很有道理!

  我們儒釋道三教,沒有教人爭,三教典籍裡頭都沒有,只教人謙虛忍讓,沒有教人競爭的。今天三教典籍拿出去,人家說你這落伍了,你這不適合潮流了。所以現代人你給他講真妄、給他講邪正、跟他講是非,他聽不懂,不是不能接受,他不能懂。那怎麼辦?所以今天那些道長,我跟大家談幾句話,我也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不懂!現在我們如何來勸導一切大眾?只有從利害上下手,也許他還能聽得進去。你怎樣去做對你有利,怎麼樣去做對你有害,大概這個還可以聽得進去。所以印光大師不用佛經,用儒家的《了凡四訓》、用道教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骘文》。《了凡四訓》講因果,《陰骘文》跟《感應篇》講利害,也許人還能聽得進去,聽了之後還有一點警覺性。印祖一生大力提倡這三個小冊子,一生當中全心全力的在弘揚,我們知道他用意之所在。針對現前眾生的根性,不但在中國弘揚這個有效果,在全世界弘揚都能收到相當的效果。

  我們也要能觀機,一定要發大心,幫助這個世界苦難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會不會耽誤你的大慈悲心?給諸位說,決定不耽誤!而且可以成就你的願心。如果你要不發心往生極樂世界,那個問題就嚴重了,為什麼?你不免輪回!我們是凡夫,不是佛菩薩再來的。凡夫輪回,是受業力主宰的。你這一投胎,前世的事情忘得干干淨淨,前世發的願,可能一投胎時,那個願你就發不出來了,你就迷惑顛倒了,你還記得前生的願嗎?靠不住!那怎麼辦?決定要往生淨土!你有這個願沒有關系,到了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你跟阿彌陀佛說:「我的願想回去度那些苦難眾生,行不行?」阿彌陀佛一定叫你:「你快去!快去!」你跟阿彌陀佛見了一面,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你,你在六道裡頭生生世世不會迷失你的本願,這才是好辦法!這一願就是為這些人說的。『除其本願』,這個本願就是他有願要度化眾生,為眾生苦。『被弘誓铠』,「铠」是比喻你自己有幫助眾生這個願心,這是好事情,非常非常難得!

  『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這個地方把教化眾生目的為我們說出來,你是真的在幫助眾生,你的目標非常純正。第一個目標,就是第一個階段,是要勸眾生「皆發信心」,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他已經發了信心,要幫助他『修菩提行』;他已經修菩提行,再要幫助他『行普賢道』,三個階段。這一願也在這裡教我們,我們今天發心,無論是在家、出家同修,今年下半年我們培訓班第五屆要開班,第五屆我們是跟中國佛協共同來辦這個班,新加坡辦一個班,在中國可能也要辦一個班。四眾同修都收,出家、在家都收,只要真正發心出來學講經,講經的人太少了,希望大家真正發心來學講經。可是發心學講經,還得要發心真正修淨土,我們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發心我來生還要來作法師,這個心不是不好,怕的是你做不到。一定要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見個面,拜阿彌陀佛作老師,然後你在六道裡頭捨身受生,決定得彌陀本願加持,你不會迷失自己。如果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走一趟,決定迷失自己,那個麻煩就大了,後悔莫及!

  「教化眾生」,我們一般講度眾生,先要自度。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要說能度眾生,這是佛經上常講的「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一定是先度自己。度自己從哪裡度起?我們在講席當中說得太多太多了。大家千萬要記住,這個話說一萬遍、說十萬遍,都不算多。為什麼?你沒有落實。從放下自私自利做起,從這兒做起。如果還有自私自利的念頭,自己就不能得度;自己不能得度,要想度別人,確實是做不到的。首先自己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轉過來,一切為利益眾生、為利益社會,起心動念為眾生、為社會,絕不為自己,我們才能成就!有一念為自己就錯了!你看修行的人有多少?不要說現前,自古以來,能不能成就的關鍵就在此地。能夠放下自私自利的人,多半都成就了。凡是不能成就的人,自私的念頭沒斷,這個東西要從根上斷。

  前一個星期,我們在這兒講經,我特別邀請許哲居士到這個台上來跟你們大家見面。一百零一歲!她有什麼長處?跟我們有什麼不相同的地方?確實有不一樣的地方,她沒有私心,她沒有我。一般人念念都為我,她沒有為我,她念念為眾生。我們跟她交談、去訪問她,她只有一個念頭,念一切苦難的眾生、病苦的眾生、年老的眾生、無依無靠的眾生,她天天念這個。她把她自己完全忘掉了,全心全力為社會這些苦難的人服務。一百零一歲了,還天天去幫人家忙,她沒有休息。你問她多大?她說:「我才一百零一歲!」她的話很可愛,她才一百零一歲。我們被什麼害了?被自私自利害了。害得太深!害得太苦!能把這個念頭一轉,這從根本上轉過來了,以後菩提道上障難自然就少了,可以說逐漸是一帆風順。教化別人先要把自己教好,自己先要有一個變化。「教」是事,「化」是結果,教學在變化氣質,這是過去儒家所講的。佛法教學結果,要變化觀念,不只是氣質,要變化觀念,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先從自己做起。

  幫助別人,佛在此地給我們講了三個目標。第一個階段,現代社會一般人,普遍不信聖賢人的教誨。如何能叫他相信?這是我們現前必須要研究的,必須要認真去做的。怎樣幫助他建立信心?一定要從利害上去教導,要從因果上去教化,印光大師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審察現前世界環境,今天由於科技發達、交通便捷,整個地球變成一個家了,有很多人講「地球村」,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距離近了,人與人之間交往非常密切,於是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文化,這一交流總免不了有矛盾的地方、有誤會的地方、有沖突的地方,這是利害當前。這是我們現前眾生的根機,我們把它看清楚了,觀機說法。現在要說什麼法?現在說法,說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不是佛法?是佛法。你看看大小乘經論,哪一部經典裡面不是講多元文化?尤其是《華嚴經》。《華嚴經》的境界,它的范圍是盡虛空遍法界,裡面所說到的是一切諸佛剎土,不是一個國家跟一個國家,無量無邊諸佛世界!這裡面的族類繁多不可思議,沒有法子計算。種種不同,他們都在這一個法界之中,他們能和睦相處、能平等對待、能互相尊重互助合作,這是我們應當學的,這是大方廣佛華嚴。而《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總結,是《華嚴經》的精華。

  今天我們要把教學范圍擴大,過去我們建個道場,寺院庵堂,寺院庵堂的意思好,可是人不懂。人家看到這個字樣,會產生誤會,這是迷信,這是佛教,是宗教、是迷信。於是「教化一切有情」這個目的,就受了嚴重的障礙,信仰其他宗教的他就不會進來,不同的族類他也不會進來。所以現在我們建道場,不能用這個名稱。

  前幾個星期,馬來西亞丹斯裡李居士派了一個考察團,有幾位同修到新加坡來詳細考察,來看居士林,來看淨宗學會,他要在馬來西亞建個道場,模仿這邊的形式建個大道場。我給他建議,道場名稱最好改用一個「多元文化中心」。我聽說他接納了。這是大道場,「眾生無邊誓願度」,普度一切眾生,不分國土、不分宗教、不分族群,平等得度。我們要叫一切眾生「皆發信心」,學佛的人要信佛,信仰基督天主的一定要信上帝,穆斯林一定要信阿拉。叫你「皆發信心」,然後告訴你,諸佛如來、眾神跟上帝是一個人,在我這邊叫佛,在你那邊叫上帝,名字不一樣,一個人、一個智慧、一個愛心。教學奠定在這一個基礎上。這有沒有違背佛教?沒有違背。佛在經上常常跟我們講,諸佛如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你喜歡上帝,他就現上帝身;你喜歡阿拉,他就現阿拉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懂,他們現在不懂,我們把這個道理細細給他講,他就懂了。說法要圓融、要活潑,要講得合情、合理、合法。我們並不是統一族群、統一宗教,不是的,那錯了!那就是把多元變成一元,這是決定錯誤!依舊是多元,依舊尊重,不但尊重而且幫助他發揚光大。但是到最後,同一個智慧、同一個愛心,我們從這裡建立信心。華藏世界那麼多不同的族類,都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我們這個地球上人不多,才不過六、七十億人,為什麼不能夠相親相愛?為什麼不能夠平等和睦?問題在有沒有人去教他,所以教育就太重要太重要了。

  我們今天跟不同的族群接觸,不同的宗教接觸,我們特別重視教育。宗教的儀式各個不相同,但是它的教理是相同的,只是在教相、教法上有差別。教理是相同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愛世人。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佛菩薩一切慈悲,這個目的是相同的。都希望一切眾生能夠過安定幸福美滿的生活,都希望一切眾生成就真實智慧,成就殊勝的功德,提升我們生活的品質,這個目的完全相同。今天我們要幫助社會大眾建立這樣的信心,然後再從這個信心裡面,將佛教的經典由淺而深的介紹給他們。目的何在?幫助他開智慧。佛教不是宗教,首先要讓他認識的,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一定要讓他認知。

  信心建立之後,勸導他修「菩提行」。菩提行是什麼?是智慧的生活,今天我們講的是圓滿智慧,高度藝術,落實在生活當中。世間人所講的真善美慧的人生、真善美慧的生活,這是菩提行。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了六個原則,這是大家所熟知的「菩薩六波羅蜜」。第一條「布施」,布施是什麼意思?用現代人的話來講,服務。現在有很多人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佛家講「布施」兩個字,布施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看到許多我們宗教的聚會,新年我們辦溫馨晚會,義工一千五百多人,這一千五百多人修布施波羅蜜,他來做義工為大家服務。服務用我們的體力、用我們的智慧,這叫「內財布施」。出錢的是「外財布施」,出力的是「內財布施」,比外財布施還要殊勝。

  「持戒」是什麼意思?持戒是守法,一切要守規矩。大會當中幾千人的聚會,你依照規矩去做,聽從指揮,有條不紊,守紀律、守規矩,這叫持戒。「忍辱」是講耐心。很有耐心、有禮貌、謙虛,能夠讓服務的對象對你有好感,對你能生歡喜心,能生信任心,這是忍辱。「精進」是求進步,決定不以現實為滿足,不斷要求進步。所以我們的大會結束之後,要開檢討會,一項一項來檢討。我們有哪些缺失?有哪些做得不夠圓滿?下一次如何來改進?統統都列入記錄。「禅定波羅蜜」,是內心有主宰。我們有方向、有目標,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般若波羅蜜」,是對於眼前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菩提行」,全都落實在生活當中。

  生活裡頭點點滴滴都具足六波羅蜜,我們一定要懂。六波羅蜜是我們的生活,穿衣吃飯都沒有離開,非常實用,不是空談,學了之後立刻就用得上,能夠運用,你立刻就得好處。所以不懂,不搞清楚、不搞明白,你就沒辦法落實。佛在經典裡面字字句句都是說到我們現實的生活,很可惜我們都在文字裡面被它障住了,沒有法子懂得它的意思。開經偈上「願解如來真實義」,這談何容易!

  人與人之接觸,我們作人,生活在這個社會,決定不能夠避免。人與人當中之往來,應該怎麼樣往來?佛教給我們,可惜我們沒有懂,沒有能夠做到。佛教給我們什麼?佛教給我們「四攝法」。四攝法就是教給我們,平常在生活當中怎樣跟別人往來。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怎麼講法?我在澳洲,澳洲同修問我,四攝法布施是怎麼說法?我跟他講,多請客、多送禮,就是布施。我常常請你、常常送點小禮物給你,頭一個交情就好了,禮多人不怪。這是人與人交際頭一個方法,佛教給我們的。第二個「愛語」,常常關心他,言語當中問候、關懷,就叫愛語。並不是說一些好聽的話,不是的。關懷的話、照顧的話、問候的話,你這個朋友就不會失去了。第三個「利行」,我所做的一切對於他都是有利益的,他自自然然就把你當作知心的朋友看待,要落實才行。第四個是「同事」,共同在一起生活、共同在一起學習,這叫同事。志同道合!釋迦牟尼佛一生處事待人接物,就是這四個綱領。他教我們,我們也會念,也會記得,不會做。為什麼不會做?意思沒有搞通。你們看到「布施」,一定是拿錢去捐給別人,不是這個意思!所以布施在哪個地方有哪個講法,在四攝法裡頭那就是多請客、多送禮。同樣是兩個字,在哪一個科目裡頭,有哪一種不同的解釋,這個我們要懂。不能說同一個解釋,同一個解釋在那麼多項目裡頭就講不通了。

  今天我桌上妙月居士有個紙條在此地,她告訴我,居士林四月九號上午,九點鐘到下午三點鐘,在五樓講堂(就是在此地)舉行捐血運動。這是屬於內財布施,也是請客。對不對?用我們的血去請別人,去供養別人,也是請客,希望大家踴躍參加。報名在三樓義診所,可以在那邊報名。捐血大概還要驗血型,還要看你的體質,要身體很好、沒有疾病,血才可以供給別人,這是一樁好事,內財布施,都是屬於菩提行。

  菩提行能做到,再往上提升就是「普賢行」,這是「普賢道」。普賢行跟菩提行差別在哪裡?事相上沒有差別,用心不一樣。菩提行裡面,能夠把這個基本的觀念,自私自利的觀念轉過來,這一轉過來就是轉凡成聖,你就不是凡人,凡人哪一個不為自己?菩薩不為自己。可是普賢行不但不為自己,他自己跟一切眾生合成一體,這叫普賢行。你有這個觀念才叫普賢行,普賢行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所以普賢稱為大行,普賢行是佛行,這個行門是最高,沒有比這個更高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我們在本經前面經文就念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不能修普賢行沒有關系,只要修菩薩行就能往生,但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如果修普賢行,生到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這就不一樣了。真正有志的同修,應當在現前爭取往生實報土,那一定要學普賢行。

  普賢菩薩的十願,念念行行都與十願相應,這叫做普賢行。譬如我們在菩薩行裡面講的六度,布施,布施與普賢十願相應,願願都相應。普賢第一願「禮敬諸佛」,菩提行裡面第一個六波羅蜜叫布施,普賢行不叫布施,普賢行叫供養。我修布施供養的時候,禮敬、真誠恭敬心來供養。四月九日上午九點鐘諸位要在此地捐血,要是以真誠恭敬心來捐你的血,你這叫普賢行,比菩薩行高!換句話說,一般菩薩為一切眾生服務的時候,恭敬心沒有達到極處,普賢行是恭敬心達到極處,如同恭敬阿彌陀佛、如同恭敬諸佛如來一樣的恭敬心對一切眾生,這叫禮敬諸佛,用恭敬心來修。稱贊心來修,決定沒有疑慮、決定沒有戲論、決定沒有毀謗,「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內財、外財沒有分別,沒有私心,見到眾生有需要、有必要的,總是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他,廣修供養。「忏悔業障」也自然包括在其中。我們哪些業障?過去悭貪的業障,從廣修供養裡面忏除了;傲慢的業障,從禮敬諸佛裡面忏除了;一切嫉妒、毀謗,從稱贊如來裡面忏除了。往後句句裡頭都忏除,「隨喜功德」專門對治嫉妒障礙,嫉妒障礙從隨喜功德裡忏除;「請轉法輪」,過去生中無知,處處障礙弘法,障礙別人的善事,從請轉法輪忏除;「請佛住世」,過去生中總怕別人高過我,總怕我的地位被別人奪去,我們從請佛住世把這個業障忏除了。諸位要曉得,十句裡頭句句都是忏除業障,如果說禮敬,句句都是禮敬;稱贊,句句都是稱贊。十句,每一句都包含後面的九句,《華嚴》稱為圓滿的教學,在這個地方我們就看見了。經上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任何一門決定具足一切法門,這叫普賢行、這叫普賢道。這是佛法教學達到究竟圓滿的水平。

  佛在這裡教我們,你要真正發願為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你不要忘記這三個目標。『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這樣子不管你到哪個世界去受生,哪個地方有緣你就到哪裡去,你決定不會迷失自己,迷失自己才墮三惡道。換句話說,你決定不會起貪瞋癡慢。「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意思就是說你決定不會起貪瞋癡慢,絕對不會再起自私自利的這個念頭。如果還有自私自利這個念頭生起來,你錯了!你還是凡夫,你度眾生不可靠,怕的是度眾生,可能自己被眾生度跑掉,太多太多了!我看得很多。所以決定是先求淨土,再發心廣度眾生。在今天我們求淨土這個時候,這個時候我們這個身還在世間,我們也要效法菩薩,認真努力幫助自己,也不忘記幫助別人,這樣就好。好,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沒講完,下一次再補充。

 

上一篇:淨空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71-75集1998-2006年)
下一篇:淨空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81-85集1998-2006年)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