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無量壽經》
口業是什麼
口業,就是從口裡說出來的話所造成的的不良後果!
佛家講因緣,口業造成的後果,有現行的也有遲後的,在今生的某個時段,客觀條件的成熟,業種下的種子就會發芽顯現出來。
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也會造口業,六道凡夫,造的口業最多也是最嚴重的。
有時候有意無意,自己傳播出去的話也不是真的,這時候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所以口業造得很容易,得到的果報也很嚴重。一定要小心這個言行。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是口業。一個人的命運好不好,從他有沒有口德就看的出來。
所以口業很重要,人一輩子缺德事不會天天做,但是缺德的話,難聽的話,不正經的話可能會天天說。
日積月累,福報都從這張嘴裡跑光了,所以,說話沒口德的人,這輩子也是坎坎坷坷很淒涼的。
口德對任何人都是這樣,許多福報都是通過嘴巴給損了。
有的人說,我什麼壞事都沒有做啊。要知道,這個口業不好,損福報是很厲害的。
古人講的,言由心生。如果嘴巴一直講不好的話,說別人是非,以及說一些詛咒的話,這樣子損福報很快。
不僅是說是非,哪怕說我們長輩的不好的話,這也是損福報。
有些女人很喜歡抱怨丈夫,說丈夫這不好那也不好,吵起架來連對方父母、祖宗八輩都敢罵,什麼難聽說什麼。
這樣造口業是很嚴重的。這樣家境只會越來越窮,因為福報都被你折光了。所以這個口業關,一定要注意。
嘴巴要留德,不要尖酸刻薄,這樣子就能留住福報。
為什麼嘴巴能損福報呢?
要知道,福報是緣起法,是因緣和合的,也是一種能量場的體現。
比如說,你去寺院做義工,你掃地的動作給你帶來福報,還是擦桌子的動作給你帶來福報。
都不是的。是心念給你帶來福報。
我們發出利益眾生的心,去掃地,去整理衛生,和眾生結歡喜緣。
那損掉福報的,也是用心去損的。
心中趨向自私,趨向抱怨,趨向嫉妒,悭貪,浪費,這時就損掉福報了。
福報也是用心,然後配合行動來損的。
沒有他心通
千萬不要評論僧眾過
我們信佛的人,切記不要犯這種的罪過——就是專門說三寶的過錯,說佛教不好,說佛法不好,說僧人不好。
菩薩戒有一條戒說:「不說四眾過戒。」
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受過菩薩戒的人,對於比丘有什麼罪過,不要講;
比丘尼作什麼錯事,也不要講;
優婆塞有什麼過錯,也不要講;
優婆夷有什麼過錯,也不要講,這叫不說四眾過。
你不說可是不說,就是有其他人說四眾過,也不要去插嘴,也不要去跟著講,就像是沒聽見似的。為什麼?
你如果又去跟著說,也就犯了毀謗三寶的罪,也就犯了說四眾過的罪,所以最好是把嘴閉上,緘口不言。
我們凡夫的見解,有的時候會錯誤的,聖人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知道的。
所謂初地的菩薩,就不知二地菩薩的境界;
十地菩薩,就不知道等覺菩薩的境界;
初果阿羅漢,也就不知道二果阿羅漢的境界。
在還沒有得到真正智慧的時候,不要生出一種毀謗三寶的心,不要說四眾過。
他明明就是有過,也不要講他,為什麼?
你知道他有過,你自己往好的做,這就對了。
不要好像照像機,盡給人家照像,自己是個什麼樣子,也沒有照一照。
講到這兒,我想到中國梁武帝時,有一位志公禅師,他天天要吃兩只鴿子。
廚子想這鴿子一定很好吃,他就偷了一只鴿子的翅膀吃。
志公禅師吃完了這兩只鴿子,就說:「你為什麼偷我的鴿子吃?」
他說:「沒有啊!」
「沒有?你看一看!」志公禅師把口一張,從口裏吐出兩只鴿子,一只就飛了,另外一只沒有翅膀。
「如果你沒有吃,這只翅膀怎麼會沒有呢?」
一樣吃鴿子,志公禅師可以把切碎煮熟的鴿子吃到肚子裏頭,又可以變成活的吐出來;而這個廚子就沒有這種本事,吃了就是吃了。
志公禅師這種境界就是吃而未吃。
又有濟公禅師,那時候他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這和尚怎麼樣呢?
一天到晚吃狗肉,喝燒酒。每天都喝得醉得不得了,人一看就知是個醉和尚。實際上他醉了,可是他卻到處去教化眾生。
有一次造佛像,這佛像要鋪金,他告訴方丈和尚:「這佛像我來鋪,你不要叫其他人去鋪金。」
方丈和尚說好。可是等著他也不鋪,後來當家和尚就說:「你要鋪這佛像的金,這麼久了,你也不鋪。」
他說:「好,我就來鋪。」這天晚間他又喝醉了酒,等到他看人都睡覺了,就跑到那佛像前,從口裏就吐金,往佛像鋪。
正在吐著,佛像各部份都鋪得差不多,只有頭頂上還有個地方沒有鋪時,當家和尚聽見他在裏邊,口裏往佛像吐痰的聲音,就進來了,說:「你怎麼這個樣子,你口裏黏痰怎麼往佛像吐呢?」
他就說:「我不吐了。」就走了。走了,第二天一看,佛像的金都鋪好了,就剩頭上還有一點沒有鋪好,所以又找另外鋪金的匠人來鋪,但是所鋪的金,就沒有他吐的金子那麼好,所以羅漢的境界不可思議的。
所以我們信佛的人,對四眾的過,不要講。
你要是講到普通人,還沒有什麼關系。講到證果的聖人,那就會有罪過了;有罪過會怎麼樣呢?這是會墮地獄的。
口業有什麼果報
結罪是怎麼結的?
這個結罪不是跟他結,他能夠利益多少眾生,他能夠利益一千人、一萬人,你要向這一千人、一萬人結罪......是對影響的眾生有多少人,影響的時代有多麼長,從這裡結罪。
他住在這一方,這一方人有福,一方人都接受他的教誨,這一方人安定和諧,肯定是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這一方的風俗是其它地區的榜樣。
這個人在這裡行這樣的善事,你把它破壞了,如果他真的是聖賢,他心地很平靜,沒有一絲毫怨恨,有怨恨不是聖賢人,他決定不會責怪你。所以這個罪從哪裡結的?是從受惠的這些大眾,你把他們的利益斷掉了,罪從這裡結。
這些事情我們要細心的去觀察、去思惟,你就把這個理想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