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無量壽經(第6-10集1994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  (第六集)  1994/11  新加坡  檔名:02-027-0006

  請掀開經本第七面最後一行。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這四句是一小段。菩薩心目當中的眾生,跟自己實在是無二無別,看到眾生受苦受難,就如同自己在受苦難一樣。因此『拯濟負荷』,就是度眾生這個責任使命,在菩薩講是義務,是應該要做的,是菩薩分內所做的事情。『皆度彼岸』是目標。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所說的,眾生不成佛,菩薩就誓願不成佛,一定先幫助眾生成佛。有這樣偉大的弘願,這是真實的覺悟、徹底的覺悟。下面經文: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悉』是令每個眾生都能夠得到像佛一樣圓滿的功德;我們通常講福慧二嚴。在我們受持三皈的時候,我們常常念到「皈依佛二足尊」,二是兩種,足就是滿足、圓滿。智慧圓滿、福德圓滿,福慧二足。說到智慧與福德,九法界的眾生都比不上佛;縱然是等覺菩薩,福慧還欠缺一分,還沒有圓滿。因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這就是福德、智慧不圓的地方。一定要證到圓滿的佛果,福慧才圓滿。這個地方說『諸佛無量功德』就是福慧圓滿,證得的地位跟諸佛平等。『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當然這些菩薩不僅是我們娑婆世界,他方世界的菩薩更多。此界他方,像前面所說的這些大菩薩們,他們的智慧、德能跟佛齊等的,多少?『無量無邊』。『一時』,世尊為眾生宣講《無量壽經》,宣講成佛第一法門。他們看到了,聽到了,統統都到道場來集會。經文到這個地方,是將大比丘、大菩薩們的智慧、德能是贊歎也是說明。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下面說: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

  這是佛講經。這個法會裡面,有出家的女眾『五百人』。

  【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

  『清信士』是在家學佛的,我們中國人稱為居士。這在家的男眾,男居士有『七千人』,女居士也有『五百人』。比丘尼五百人、在家的男女二眾合起來八千人。前面我們看到參加這個法會的大比丘眾是一萬二千人,再加上這八千人,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參加的聽眾二萬人!此界他方的菩薩那不算,那個數目無量無邊。有一些我們肉眼能看到的,大部分我們肉眼不能看見,但是他們都參與這個道場、這個法會,世尊道場如是莊嚴!世尊以後,弟子們講經說法,大眾共修的道場,此界他方的羅漢菩薩也常常來參加這個法會,也是我們肉眼見不到的。因為有這些人參加,這個法會顯得無比殊勝莊嚴,讓我們每個人在道場裡面都能夠法喜充滿。這是用現代的話來講,現代人講磁場,這磁場不一樣,有諸佛菩薩加持;除此之外,還有天人,這也是我們肉眼見不到的。

  【欲界天。】

  『欲界』有六層天。

  【色界天。】

  『色界』有十八層天。無色界不說。那無色界沒有形象的。

  【諸天梵眾。】

  『梵』是清淨。天人的心在六道裡面是最清淨的,比起其他五道要清淨多了。

  【悉共大會。】

  這品經在序分裡面,還是屬於通序。我們這部經經文並不長,可是它的序分很長,的確是大經的架勢。「大教緣起第三」。這品是別序。所以本經的序分有三品。在這品經裡面,如來放光現瑞。示現的瑞相,阿難尊者看到了,生起無比的歡喜心來請法,世尊大慈大悲為阿難尊者說明這樁事情。這個樣子,就說出這部廣大圓滿,直截、方便、究竟,第一希有的《無量壽經》。這是把說經的因緣都在這品經上。

  經序三品,前面兩品是通序,這一品是別序。目的是為了正信,讓我們對這部經典、對這個法門真正生起無比的信心。蕅益大師說信願持名,這是修淨土的三個重要條件,缺一不可。三個條件當中,信是第一個條件;由此可知,它的重要。本經經文裡面說得很清楚,我們在前面這一品裡面讀過「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觀經》裡面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這部經典、這個法門可以相信,應當要相信。他依據的理論非常真實,不是虛妄的。這部經的作用是以平等法覺悟一切眾生,也就是說,使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

  九法界眾生實實在在不平等,往上面講菩薩、圓覺、聲聞;圓覺就是辟支佛,聲聞是阿羅漢,這下面六道眾生,怎麼能平等?在事上講決定不平等,在理上講也不可能平等。但是佛這部經上所說的理,不是普通的理,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法性之理。法性是平等的,這我們學佛的人,大家都知道,是從這個理裡面開化出來的。所以這個法門實實在在是殊勝之極、無與倫比。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它真的是平等成就;成就不是普通的成就,是究竟圓滿的成就。

  經上又告訴我們「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就是佛要把真實的利益給我們,這真實的利益是什麼?就是信、願、持名。是佛普遍廣大的、平等無分別的授予一切眾生。我們只要依據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實在講,九界眾生人人能做得到,只要你肯做,你肯信,你肯願,你肯念佛,你就平等得度。所以信願持名這個方法是平等法。我們知道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用這個方法,往生西方世界成佛了;六道凡夫乃至於地獄眾生,聞到這個法門能夠依教奉行,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了。確實是平等,不可思議。

  蓮池大師講「越三只於一念」。越是超越,三只是三大阿僧祇劫,超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這個三大阿僧祇劫是普通菩薩的修行,才能成佛。我們這個法門裡面,一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成功了;換句話說,這一念超過他們三大阿僧祇劫,這從時間上說。「齊諸聖於片言」。諸聖,如果我們就圓教而論,這是頂殊勝的。圓教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我們要不要一個位次、一個位次去證得?不需要,就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頓超,一下就成佛了。通途法門是要一個位次、一個位次證得,往上證。好像諸位到這個講堂來,這個講堂在五樓!通途法門是爬樓梯,一階比一階高,從第一個階級一直爬到這個頂樓;念佛法門坐電梯上來的,不必一層、一層爬,一下就上來了。這個諸位容易體會得到。齊是整齊、等齊。與這些大聖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跟他們的地位平等;就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跟他平等了。所以蓮池大師贊歎這真是奇妙到極處!真實不可思議。

  我們可以說是非常幸運,今天這個緣成熟了。什麼緣?作佛的緣,我們今天作佛的緣成熟!是心作佛,聽到這部究竟圓滿成佛的經典。這個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成佛的方法,真正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這句話是前清彭際清居士所說的,他也是遇到這個法門歡喜得不得了。我們現在看經文: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現大光明。數千百變。】

  這段是如來放光現出的瑞相。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每個字裡面都含著很深、很廣的意義。『爾時』是大眾集會的時候,實在講也就是因緣到了。佛看這個因緣,緣成熟了。佛要為大家宣說這個法門,大眾能信、能歡喜接受,依教奉行,這就是緣成熟了。所以佛非常歡喜,佛的本願就是幫助眾生脫離生死輪回,圓成佛道。今天這個緣成熟了,那怎麼不歡喜?這種歡喜是世尊一生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最歡喜的一次。這個歡喜心是達到了頂點,現出這樣的瑞相。

  『威光赫奕』。威是威德,光是光明。我們世間人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如果一個人有很大快樂的喜事來的時候,你看他的精神就不一樣,容光煥發!佛也是這樣,佛這一次遇到這麼歡喜的事情,所以這個光彩跟平常不一樣。

  『如融金聚』。這句是比喻,黃金已經是很美了,色彩多美!如果把黃金在高溫下面使它融化,那個顏色就更好看。不但色彩好看而且有光,放金色的光明。這比喻佛歡喜的樣子。佛原本金色身是如融金聚。這是說佛的體相莊嚴到了極處。『又如明鏡』,這也是比喻,像一面明鏡一塵不染,光明遍照。這句是比喻佛的德用,他起的作用,這用的相。前面一句是體相,這句講的是作用,用之相。平常都沒有見到過,今天顯示得非常特殊。『影暢表裡』,這句講的是他這個體用如如。影是影像,暢是沒有阻隔,表裡一如。

  『現大光明,數千百變』,這就是大用具體的表現。現大光明,大經當中常講的一真法界;數千百變,就是講的十法界,都在佛的赫奕威光之中顯現出來。這是它所表的意思。佛這一示現就是佛法的全體,一切諸佛為眾生所說的一切法,就是這個事實真相。今天這個事實真相,佛沒有說一句話,從他身光上都顯露無遺,這是圓滿的德相。阿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天天跟著佛,從來不離開的。阿難尊者在以前沒見過,從來沒見過,佛今天相好莊嚴是這個樣子,從來沒見過,所以他感覺得非常的奇特、希有、特殊!

  【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

  阿難說,他從前沒有見過,佛今天現出這樣的相好、這樣的愉快。這段經文我們也不能含糊把它略過,裡面的含義很深。『色身諸根』,諸根是講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說的諸根。悅是快樂、喜悅,『悅豫清淨』。我們世間人快樂的時候,他心不清淨,所以就不能影暢表裡。我們有快樂的時候,但是不能影暢表裡,心不清淨。聲聞、圓覺、權教菩薩心很清淨他不快樂,這個色相都現不出來!

  『光顏巍巍』。光是光明,顏是容貌,巍巍是高盛的樣子。這是形容、是贊歎。『寶剎莊嚴』,這句是贊歎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十方剎海依正莊嚴,都從佛的光明裡面顯現出來了,贊歎這個。這是世尊看到眾生緣熟,心裡面念阿彌陀佛,彌陀所成的行願,一切諸佛都佩服、都尊敬、都贊歎。這是念佛!佛念佛,得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佛也加持佛。佛當然護念佛,不但彌陀加持世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這個時候統統都加持釋迦牟尼佛。所以釋迦牟尼佛顯的這個色相,真的是無比殊勝!同時又念一切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應當宣說這個法門,眾生歡喜得度,所以佛今天現這個相非常奇異殊特。阿難尊者自己感歎到『從昔以來,所未曾見』。由此可知,佛身光、面光應現的一真法界、十界依正莊嚴,的確是非常的希有。

  【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這是阿難當時見到世尊放光現瑞,他的感想。佛現相決不是偶然的,一定有很深的用意,引起阿難發問。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

  這是禮節,向佛請法一定先行禮。原本他是坐著他的座位上聽經。這個時候從座位站起來,到佛面前去禮拜請法。『偏袒右肩』,這是最敬禮,印度是這樣的做法。在我們中國古禮祭祀當中,這個祭禮是中國古禮裡面最重要的,祭祖先。一般民間是祭祖先,如果是國王大臣,還要祭天地山川之神,那不是普通老百姓所祭祀的,老百姓是祭祖先。這在禮裡面是最隆重的禮節,也偏袒右肩,把右面膀子露出來,為什麼?在行禮的時候,如果有吩咐要你去做的事情,你的動作很快、很敏捷是這個意思。弟子給佛行禮的時候。佛有的時候叫他去辦事,他的動作要很快、很方便。在行禮的時候,右肩要露出來,表示願意奉事師長、隨時聽命於師長的吩咐,樂意為他服務是這個意思。偏袒右肩。

  『長跪合掌』。長跪,諸位如果細細的去看,大概在像敦煌壁畫裡面,諸位能看到跪的時候,跪一只腿,左膝跪下去,右膝沒有跪。這也是禮節。表示佛要吩咐我們做事,起來方便、動作敏捷表這個意思,隨時聽命服務的意思。這是長跪的禮。合掌表恭敬、表一心。平常這個心是散亂的,就有妄想、有雜念。這十個指頭表示妄想雜念,合掌把它合成一,表示一心。所有妄想、雜念統統放下,專心聽老師的吩咐,所以合掌是表敬、表一心的意思。

  【而白佛言。】

  『白』是下對上。下對上這是一個敬詞,恭敬的言辭,「白佛言」。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願為宣說。】

  在這段裡面,我們看到阿難尊者這幾句話裡頭他的判斷,畢竟是跟佛的時間很長,佛有一些動作,阿難尊者也能夠預料到幾分。相為什麼這麼好?諸位要知道世俗人常說相從心轉,看相算命都說相從心轉;換句話說,這個人心好,相就很好。一個人很慈悲,你一看到那個相就是慈悲的樣子。人心要刁滑奸詐,你看那個相,相貌不善,看到有恐怖。這就說明這個相確確實實是隨心在轉。

  從前有人說,人到四十歲以後,這個相貌要自己負責任;四十歲以前那個相貌,我們世間人講是受父母的遺傳,其實這在佛門裡面講不通的。佛門裡面說你那個相貌怎麼變的?是你投胎的時候,你跟父母有緣,沒有緣不會來投胎!有緣遇到了就生歡喜心,喜歡父母這個相貌。你看那個相貌是不是唯心所變的?所以這個小孩生下來,這個相貌很像父母,是在投胎那個時候你心想生的,是這麼一回事情。不是什麼遺傳的,父母長什麼樣子,小孩就長那個樣子,不是的。是小孩心裡喜歡父母那個相,取他那個相,這麼回事情。出生之後,那有四十年了,對父母已經很冷淡了,這我們能體會得到。小孩跟著父母依依不捨,長大以後,他的男女愛心、事業上的愛心生起來,對父母的心就淡了。因此四十歲以後他的相貌會變。所以一個人少年時候、壯年時候、老年時候,相貌會變,怎麼變?心變了。如果受到好的教育,人心地端正、善良,他的相就變得很端莊、很慈悲。所以說四十以後的相貌要自己負責任!

  世尊今天現這個相是殊勝無比!這個心也是第一殊勝無比,為什麼?佛都念佛,念阿彌陀佛、念一切諸佛,這不是一尊佛的莊嚴,無量佛的莊嚴集中在佛的色相當中顯現出來,這當然是太希有了。所以阿難贊歎,猜想贊歎。『世尊今天入大寂定』。寂定是受用、是享受。大寂定是什麼?就是念佛三昧!今天佛是入念佛三昧。『住奇特法』。奇是希奇,特勝,無比的殊勝!這個意思將要為一切眾生宣布平等成佛的法門。佛心裡頭這樣准備著,這就是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念佛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這是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導是引導,引導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平等成佛。『最勝之道』。道是道路,就是修行證果的方法。最勝就是最殊勝,當然這就是指念佛這個法門。念佛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所修的、一切諸佛所弘的。今天世尊念彌陀之所念、行彌陀之所行,跟阿彌陀佛、跟一切諸佛感應道交。

  『去來現在』。去是過去,來是未來,現在這是講三世。三世諸佛,佛佛都相念、佛佛都念佛。『佛佛相念』當中,幾乎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都共念的,佛都念佛何況我們?『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實在是佛佛道同。大經上我們常看到「十方一切佛,共同一法身」,生佛不二,生佛一體!《華嚴》上跟我們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就是說明一切萬法體用一如。所以佛念佛是非常正常,法爾如是。這阿難果然猜對了。世尊今天是念佛,但是阿難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念哪一尊佛?他不知道,所以發出這個問題。『何故威神顯耀』。佛的威德、神明。『光瑞殊妙乃爾』。乃爾是像現前所顯示的。『願為宣說』。這一句話是請法。不但阿難尊者心裡頭願意佛為他詳細說明,與會的大眾沒有一個沒有這樣的願望,就是求佛開示。到這個地方這是阿難請法。佛非常慈悲,有求必應,阿難啟請哪有不說的道理?不啟請也要說,何況阿難還出來啟請。

  【於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

  這底下是世尊贊歎阿難尊者的發問。沒有說明之前先就贊歎他。『善哉善哉』。這兩個善哉意思都很深,這個「善哉善哉」用現代的話來說,好極了、好極了,問得太好了。第一個意思是稱機,你問得正好。一切大眾成佛的機會成熟了,你這一問,我就要說出平等成佛的方法,所以稱贊你問得太好!第二個善哉是佛親身的感受,佛的受用,佛今天真歡喜,時時刻刻就想說這個法門,機緣沒成熟。佛天天在等待,果然等到了,今天緣成熟了,你說這多痛快。把佛久蘊在心中想說之法,今天跟大眾吐露出來。暢佛的本懷,這真是快樂無比,贊歎他善哉善哉。這裡面也是值得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要向阿難學習的。

  【汝為哀愍利樂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

  世尊這句話實在講,也為我們透了一點消息,阿難也不是普通人。在法會他示現為佛的弟子,證的果位不高,只證初果須陀洹的地位。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的他只證得須陀洹的果位,小乘初果。實際上阿難尊者也是等覺菩薩再來的,不是普通人,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沒有兩樣。這次登台表演,他的角色是分配到釋迦牟尼佛的侍者,這是台前是這麼個身分表演,台後他是大菩薩,所以來唱這台戲的。這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佛的這些弟子都不是普通人。

  這佛為我們透了消息。你來問這個話是為了『哀愍利樂諸眾生』。諸眾生,特別指的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太苦了,生死輪回,苦難無邊!你興起了大慈悲憐憫他們,你代他們來請法。『問如是微妙之義』,如是微妙之義就是指這部《無量壽經》。佛要為我們宣講的。你問的功德太大,這一問的功德太大!一問把《無量壽經》給問出來了,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問出來了,這個功德就大!

  【汝今斯問。】

  你今天問的這個問題,提出這個問題。

  【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

  『勝』是超過、勝過。勝過『供養一天下』,一天下怎麼講法?佛告訴我們,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須彌山的山頂是忉利天,忉利天主所住的地方。須彌山的當中。四面是四天王居住的地方,我們所住的這叫小周,小星球圍繞著中心轉的這個小星球。一天下就是這整個大的宇宙的四分之一,叫一天下。這個數量就太多太多!過去我們總以為佛講的這一個單位世界,我們以為是太陽系。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注解》後面有一篇文章,我把它附在這後面,這是他的看法,他提出來的意見。佛經上講的單位世界不是太陽系。為什麼?佛說得很清楚,日月都是繞須彌山轉的,那太陽當然不能算是中心。如果依這個說法,那能夠講得比較圓滿的,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銀河系。的確我們的太陽是繞著銀河系轉的,銀河系的中心,我們中國人稱之為黃極。這個地球有南極、北極。銀河系的中心,我們中國人稱為黃極,老居士認為那才是須彌山。那這樣一說這個范圍就太大!這一四天下就是一個銀河系,這一天下就是銀河系的四分之一。諸位想想這個范圍多大?銀河系裡頭有(這經上講的概數,不是確定的數)一百億個太陽系。一百億個太陽系四分之一是二十五億個太陽系,這樣大的數字。『阿羅漢,辟支佛』。這都是小乘證果的人。四果以上的聖人供養他們,那個福報太大太大!供養不是一次,不是供養一天,不是供養一年。

  【布施累劫。】

  每天供養,累到一劫、二劫,『累劫』!這個人修的福報,我們沒有辦法想像,也只好用不可思議四個字來形容。這是供養這些聖者,下面還有:

  【諸天人民。】

  這就更多更多了。

  【蜎飛蠕動之類。】

  從這一句裡面就包括了所謂的六道眾生,這九法界裡面,除了菩薩沒說,八個法界。你看圓覺、聲聞,下面六道。這布施累劫對象是八個法界!

  【功德百千萬倍。】

  你這一問,比一個真正修這樣功德的人,你那個功德跟他比要超過百倍、千倍、萬倍。這一段諸位要細細去聽、細細去揣摩,那個境界你才能夠得到一個彷佛,因為境界太大、太大!我們能信嗎?佛知道唯恐我們不能相信,再把這個道理為我們宣說出來。

  【何以故。】

  為什麼?為什麼這一問,這個功德會有這麼大?

  【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

  佛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那這是真的,這個功德確確實實超過前面所說的這個人布施供養的功德,那當然不能為比。因為阿難這一問,佛說出這個法門,『當來』,將來,『諸天人民』就是指六道眾生。六道裡頭,『一切含靈』,這是一切有情眾生。如果他聽到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不得度的;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永脫輪回,往生不退成佛,一生當中成就!這樣的功德,當然不是前面累劫布施的人所能夠相比的。這段話跟《普賢行願品》裡面「廣修供養」,普賢菩薩所說的「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無量無邊的財供養都比不上法供養的功德大,一個道理。所以我們要想積功累德,修真實的福德,要懂得布施,懂得供養,特別要懂得法布施、法供養,這個功德無量無邊。下面還是世尊對阿難的贊歎。

  【阿難。】

  凡是在經上佛要叫著這個人的名字,下面開示一定很重要。因為叫著名字是提醒他、叫他特別注意。在經上看到有這個名字,我們要特別提高警覺。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昙花。希有出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我們看這一段,這一段是佛自己說出暢佛出世本懷的意思。佛為什麼要到這個世間來?出現在這個世間來做什麼?假如我們自己要常常來問問自己,我們會開悟。幾個人常常問自己,我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我到這個世間來干什麼的?你們同修們有沒有問過?如果常常有這個問題,雖然這個花花世界,也不容易迷惑。隋朝智者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他這兩句話就是這段經文說出來的。

  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就是要為我們說明往生不退成佛的法門,就為這個。那為這個,為什麼不早說?說得那麼多經典?這是什麼道理?是因為機緣不成熟。所謂機緣不成熟,佛說出來大家不相信、大家不聽,那就沒有法子。所以佛一定要等待機緣,等緣成熟了,你能相信、能夠接受了、肯發願修行了,這個時候佛才說出。所以佛在此地也很感慨的講,如來是以無盡的大慈悲,這大慈悲是平等的慈悲,不平等的慈悲就不叫大慈悲;沒有分別、沒有界限,這樣的慈悲叫平等的慈悲。佛是無盡的大慈大悲。『矜哀三界』。三界就是六道。三界是講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裡面有欲界天、阿修羅、人、餓鬼、地獄、畜生,這都在欲界,色界是天人,無色界也是天人。說三界就是講的六道。憐憫六道眾生。天不究竟,縱然生到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時間到了、定力失掉了,還是要往下墮落的。因為他上面沒有了,當然往下墮落了,所以這不究竟;換句話說,還是要受輪回之苦。這是佛在許多大乘經裡面講得非常詳細。

  佛是憐憫六道的凡夫,所以『出興於世』。凡夫裡面有聰明人,不是沒有,哪些是聰明人?知道世間苦,非常想出離輪回,但是沒有方法。在古時候古印度,我們歷史上稱它作宗教之國。宗教在古印度是最發達的。世尊當年在世,著名的宗教有九十六種,這些都是聰明人,都是想了脫生死輪回。大多數的宗教以為天就是究竟了,生到天堂大概就沒有事了,不會再有生死、不會再有苦惱,把天當作究竟。可是天有很多,層次不一樣;佛跟我們說天有二十八層。有些宗教目標在忉利天,有些宗教在色界天,有些宗教在大梵天,可見得他們這個智慧功夫的確有高下不同。縱然到非非想天,那是最高的一層,依舊不究竟。佛為了這些眾生出現在世間。你有志要出三界,佛來幫助你出三界,這是佛陀出現在世間,唯一的一個理由!

  『光』是智慧,『闡』是闡揚。佛是用真實的智慧為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的真相,六道輪回的真相、十法界的真相。這個『道』就是真相。『教』就是教學、教化。把這些道理、把這些事實真相,教導給我們。『欲拯群萌』,拯濟這一些,萌就是迷惑顛倒的眾生,想出離而沒有方法。這一些人就是佛教導的對象。因為他們已經覺得世間苦,已經覺察到輪回苦,心心想出離,這一群人,佛出現這是要度他們。

  『惠以真實之利』,最真實的利益,決定沒有拐彎抹角、決定沒有委曲婉轉。佛今天跟我們說的是直截穩當,快速,究竟圓滿的成佛之道。這個真實之利就是指的淨土三經。諸位要曉得淨土三經是真實之利!如果再歸納,這真實之利就是六字洪名。九界凡聖平等共修、平等成就。

  三經的性質,我們念佛人不能不知道。《無量壽經》是淨宗概論;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為我們說出,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為我們說明,這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說出淨宗的原理、理論、修行的方法,這十六觀;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都在十六觀中,所以方法教給我們,特別是這個方法之前要奠定修學的基礎。基礎就是三福、六和,這基礎!從這個基礎上修念佛法門。你用觀想、用觀相、用持名都可以,而持名是最方便的。《阿彌陀經》這是三經最後說的。《彌陀經》的內容是,世尊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應當求生極樂世界。這個經裡面四次勸告,我們常講一而三、三而四,四次的勸告。勸我們要相信、要發願、要念佛。這個三經是一系列的。三經的分量都不長,是淨宗圓滿的典籍、是我們念佛人真正的依靠,真實之利!

  『難值難見』,值是遇到。確實不容易遇到,不容易見到。這個經典自古以來流通量不大。這個原因,梅光羲居士在本經序文裡面講得很詳細,諸位看看就曉得了。這些年來我們得力科技的發達,雖然是流通比過去要殊勝得多,但在整個佛門之中,眾多修行的大眾,聽到這部經典歡喜信受奉行,畢竟還是少數。什麼原因?一定要成佛的機會到了,他遇到了才會生歡喜心。如果不是成佛機緣成熟,縱然他遇到了,那個歡喜心很難生起。芸芸大眾,有幾個人這一生像要成佛?我們仔細看看哪幾個人好像要成佛的樣子?當然是少數!道理就在此地。那回頭我們想一想自己,好幸運!我們就是那少數當中的幾個。真的是難得,真正不容易!難值難見。

  『如優昙花』。優昙花,昙花一現,昙花開的時間很短。比喻這個法門遇到不容易,非常希有。世尊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將來佛法滅盡,這部經、這個念佛的方法還會流傳一百年,最後消失。可見得這個經的功德確確實實是無量無邊。

  『希有出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阿難這一問,利益無邊。佛說的這些話,一點都不過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我們要常常想著、常常記著,能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那個利益就跟阿難啟請的利益無二無別,這都是真實的。何況我們翻印、流通,印得愈多愈好!現在除了經本流通之外,還有錄音帶、錄影帶的流通,那個功德就跟佛在此地所講的無二無別。所以我們看了,不要看了好羨慕,阿難運氣真好。你看這一問得這麼大的功德,我們沒這個運氣、沒這個機會。其實我們有,就在眼前,只要你自己有心、自己有意肯做,你的這個功德跟阿難一樣的。他有機會,我們也有機會,我們沒有輸給阿難,這要曉得的。底下這段經文是世尊這在正面答覆他,許說,給他講。但是聽經要具備條件,條件不具足,聽了也是白聽。我們看看佛對聽經人的要求是什麼?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

  這一段文字乍看是佛自己稱贊自己。為什麼?佛的功德沒有人能知道、沒有人能稱贊,佛只好自己說了。希望我們對佛多了解一些、多認識一些,我們對佛的信心能增長;他講的話,我們要認真牢記去學習,用意在此地。第一句是講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就是我們一切眾生真心本性裡面本有的智慧,我們是迷了,智慧不能現前,佛是大覺不迷,本性的德能完全透露出來,沒有一絲毫的障礙,『無有障礙』,佛智就是眾生本具的智慧。這要知道。下面舉一個例子,我們從這個例子裡面去體會,他的智慧德能的確是不可思議。

  【能於念頃。】

  『念頃』是講時間非常之短暫,一念間,一剎那。

  【住無量億劫。】

  這是不思議的境界,很短的時間裡面,能把它變成很長很長的時間。《華嚴》裡頭所講的「念劫圓融」,佛能夠用一念頃變成無量劫,也能夠把無量劫變成一念頃、一剎那。在時間上得大自在,空間的自在就更不必說!這在時間上得自在。這個事情很不好懂,怎麼能夠把時間縮短?其實這個事實也並不難體會。譬如一個人作夢,在我們中國筆記小說的《黃粱夢》大概有不少人念過。你看他那個作夢的時間多短,並不長!在夢中過了幾十年了。醒來的時候,黃粱還沒有煮熟。黃粱是小米,小米煮飯,他打個瞌睡,打個瞌睡做個夢,夢中已經過了幾十年,醒過來他煮的小米稀飯還沒熟。豈不是這幾十年時間濃縮在幾十分鐘當中。於是乎我們能體會這個事情是可能,不是不可能。所以人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提前進入未來。現在科幻小說裡面講時光隧道,這是一些人的幻想。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人會想將來,就會變成事實。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這個本能,眾生自性的德能超越時空。

  【身及諸根。無有增減。】

  『無有增減』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有生滅就有增減。不生不滅!超越時空就無有來去,不來不去,這都是性德的本能,佛證得了。所以他的示現無不自在、無有障礙。這是從事上來說的。

  【所以者何。】

  為什麼佛有這樣的德能?這種能力《華嚴經》上說得詳細、說得透徹,就是四無礙法界。清涼大師給我們說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一真法界。我們學佛、我們想成就,成就的是什麼?成就就是希望我們能夠證得無障礙的法界,我們能夠契入無障礙的法界。像諸佛如來與大菩薩一樣,智慧神通無不自在。能不能得到?能。為什麼能?因為是我們的本能,本有的當然可以證得。就如同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有當然可以證得,本無當然可以破除掉。我們的煩惱、習氣、妄想本來無。本來無的,怎麼會斷不掉?本來無的一定可以斷掉,本來有的一定可以恢復、可以證得。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佛在這裡表演給我們看、示現給我們看。『所以者何』,這底下解釋。

  【如來定慧。究暢無極。】

  是這麼個道理。佛果地上的定圓滿了、慧圓滿了。我們常講福慧二嚴,這兩種莊嚴。定是福,佛門裡面常講清福。世間人的名聞利養佛法裡叫紅福,紅塵裡面的福報;那個福報不清淨,有苦惱的。你看世間人常講的:你好福氣!有福後頭就有氣。這個話不是好話,你好福氣,你聽聽,福去掉後頭就是氣,有福是假的,氣是真的。所以佛法裡面講清福,清福沒氣,只有福沒有氣,清福。所以說這個定是福報,心地有主宰、心地很清淨,這真正福報,沒有煩惱、沒有副作用。世間的紅福麻煩大,福大、氣大、麻煩大。慧是智慧。『究暢無極』是達到究竟圓滿。

  【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在一切法當中,他得到最殊勝的自在。《華嚴經》上,佛為我們把這個自在,自在是最殊勝是無量無邊。《華嚴》把它歸納為十大類,十自在,十種自在。我們看《心經》。《心經》每個同修都會念,常常念,《朝暮課誦》裡面都有《心經》。《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那個自在就是《華嚴》裡面講的圓滿的十種自在,自在怎麼得來?觀就自在。我們就是不會觀,我們常常打妄想,這個想就不自在。諸位要知道,想不自在,觀就自在。那麼我們要問什麼叫觀?什麼叫想?想是落在心意識裡,那就不自在了。

  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就是第六意識。這心意識。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末那執著,第八阿賴耶落印象,這就不好。離心意識,我們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沒有分別心,不用第六意識;沒有執著,不用末那,不用意識;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識。離心意識,大乘菩薩用功,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禅宗裡面參禅。禅堂裡面大和尚常常提起離心意識參,要離心意識。參禅離心意識,我們念經、學教、念佛要不要離心意識?還是要離心意識。研教的人離心意識能大開圓解,念佛的人離心意識就能證得理一心不亂。可見得這個觀重要。觀就是不用心意識,這叫觀,直截的。也就是交光大師在《楞嚴經正脈》裡面講的「捨識用根」,就用根中之性。

  我們眼見色用見性見,耳聞聲用聞性聞,這叫觀。所以觀音菩薩他高明,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用心意識,他離心意識,完全用真如本性來觀這個世間,所以他得最勝自在。佛與大菩薩都是入這樣的境界,這是我們一定要明了。縱然學不成,不能不知道,我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現在煩惱習氣太重,沒有辦法學不要緊,念佛求生淨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我們再修這個法門。那個時候就不怕了,佛力加持,我們的妄想煩惱都消滅了,這個功夫就不難現前。下面囑咐:

  【阿難谛聽。】

  阿難問。好,我現在跟你講,你要認真聽、要仔細聽。這個谛就是要用心、要仔細。我們今天有沒有用心?有沒有仔細在聽?假如我們一面聽經、一面還在打妄想,這就不是谛聽了。『谛聽』叫老實聽。聽經的時候沒有一個妄念,那叫谛聽;打個妄念就不是谛聽了。這是佛特別囑咐阿難。因為心地清淨沒有妄想,聽經會開悟。古人聽經會開悟,我們現在人聽經為什麼不會開悟?一面聽一面打妄想,難!不容易,這裡頭有很深的意思。

  【善思念之。】

  『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行。谛聽是聞慧。聞、思、修三慧。三慧具足,他聽了之後,他能夠領悟,他能悟入。

  【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佛很慈悲。我當然要告訴你,要給你詳細說明這個事實。別序就講到此地。但是剛才我提到《華嚴經》上「八自在」,看看明天我再跟諸位把這個補出來。好,我們念佛回向。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  (第七集)  1994/11  新加坡  檔名:02-027-0007

  請掀開經本第十三面第一行,「法藏因地第四」。從這品以下是本經的正宗分。在這品裡面,首先世尊為我們說明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心修學的因緣。這些地方也很值得我們學習。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段經文當中也含藏著很深的玄機。因為佛在《彌陀經》上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到我們現在時間只有十劫。十劫是很短的一個時間,阿彌陀佛究竟是新成之佛還是古佛應化再來?這裡面就含藏著玄機。可見得阿彌陀佛十劫之前不是新成之佛。為什麼?是久遠劫他就成就了。這個時間太長,我們今天講的天文數字,用天文數字都無法形容。『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底下的單位是『劫』,這劫當然是指的大劫,這我們不必細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佛出世』。那個時候有一尊佛出現在世間。

  佛的名號叫『世間自在王如來』。叫世間自在王。這如來以下是佛的十種德號,以十種德號來顯示佛的智慧德能。這十種號是通號,任何一尊佛都有這十種稱號。世間自在王,這是別名,只有這一尊佛稱,其他的佛不能稱。譬如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只有他稱,沒有別人稱,這叫別名。如果稱如來、稱等正覺,我們本師也稱,世間自在王佛也稱,阿彌陀佛也稱,通號。通號是什麼意思?我們在此地要略略的跟諸位簡單的介紹一下,都是自己性德的名號。先說別名。這世間就是講的三種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有情世間是指九法界的正報,器世間是講的依報,也就是生活環境。如果說得明白一點讓我們好懂,佛在人事環境當中、物質環境當中都得自在。這在佛法裡面講可以說是三德圓滿的證得,三學也圓滿成就;三學是戒定慧三學。所以他在一切世間得大自在,稱之為世間自在王。王是比喻,就是比喻自在的意思。在古時候,一個國家所有的臣民都要聽命於國王,國王可以自由自在的發號施令,其余的人都要聽從他。王是自在,此地是比喻,比喻佛在一切法當中得大自在。

  下面這十種德號,第一個是「如來」。我們學佛的同學對於佛法裡面的術語,一定要有正確的理解。世間有許多人對佛法沒研究,大概小說看多了,特別是《西游記》,小說看多了,一提起佛教,我知道佛教裡頭如來佛最大,孫悟空都翻不過如來的掌心,如來佛最大。說這些話都是外行。如來的意思淺顯的說「今佛如古佛再來」。成了佛,佛佛道同,今佛就如同古佛再來一樣,沒有兩樣,所以稱他作如來。《金剛經》上有一個解釋,解釋的意思比較深,但是講得非常的圓滿,「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解釋得非常之好。在一切法裡面則「法法皆如」,這個話比較難懂。這一切法是講相、形相皆如,如什麼?如其性。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佛告訴我們所有一切萬象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古德用比喻說,如同金與器一樣,「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就是相,就是萬象。金是體,能成之體,樣樣都是金。如是這個意思,法法皆如,哪一法不是真如本性?這個意思說得深,但是這個意思說得非常圓滿。深說、淺說我們都要懂得。

  第二『應供』。應是應當。佛是天人導師,對於大眾的恩惠太大。佛教化眾生無條件也沒有揀別,比我們中國孔老夫子教學心量還要偉大。孔老夫子有教無類,這個佛有。但是孔老夫子說,告訴你一樁事情,如果你的反應不好,孔老夫子就不願意教。「舉一隅」,我們這一個房間方方的四個角,舉一個隅教你,這個地方是直角,其他的三個角你就不知道,夫子就不教了。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孔夫子就不願意教;釋迦牟尼佛肯教,再笨的人,他都不捨棄,只要肯跟他學,他就教。譬如佛弟子當中像周利盤陀伽這樣的人,那遇到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一定不教他;但是遇到釋迦牟尼佛,佛慈悲,還是一樣幫助他。佛有善巧方便,一樣教他開悟。可見得佛的教學真的超過夫子,因此對我們的恩德太大!所以佛是應當接受人天的供養。

  佛的生活非常簡單,對大家的要求並不苛刻。佛的生活只需要四事供養。佛在世間要吃飯,一天只吃一餐,你看這多簡單!就我們有應當供養他一缽飯,佛並不選擇。你供養的飯菜好壞,他不分別、他也不執著;衣服的供養,一件衣服可以穿很多年,不要天天供養,衣服破了再供養一件新的,給他換一件;臥具,睡覺時候的臥具,臥具也非常簡單;生病的時候,醫藥。就這四樁事情應當接受大眾的供養,除這個之外,佛什麼都不要。這是在那個社會。現在社會不一樣,現在社會可以說普遍的富裕,物質生活的條件比從前便利太多太多了,於是乎現在供養跟從前也不一樣。供養得太多、太過分了,結果弊病就發生了。發生什麼毛病?本來這個出家人初出家時候,那個心都好心!出家之後,在家弟子供養的太豐厚了,於是乎貪心就起來了;連著貪心,瞋恚心、嫉妒心、傲慢心統統出來了。都是在家同修把他供養,供出來的,這麻煩大!在家同修要曉得,這造業不得了,這個業造得很重、很重。所以我們真正修福要有智慧,沒有智慧感情用事,總免不了要造罪業。

  那我們生在這個社會,出家人一定要認清這個時代的弊病。我也常常接受大家供養,我很提心吊膽,唯恐墮落。所以你們供養我的,我轉手代你們供養別人去了。我供養的方法,第一個印經,普遍的供養全世界的大眾,印送經書供養。這幾年來又增加了一個項目,做獎學金,幫助一些清寒優秀的學生,幫助他們。你們供養我的錢就做這兩種用途,全部都施捨掉了。佛門裡面有一句話說的是真的,這對出家人講的「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那個債務可不得了。我這樣做,我就不怕,縱然我不能了道,有很多人代我還,不要我自己還。所以佛菩薩實在講,阿羅漢以上修行證果的人應當接受供養,為一切眾生做真實的福田,這是正確的。

  第三個名號叫『等正覺』。等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地方簡稱等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學佛最高的目的,是我們真實的願望。這句話如果用現代話來說,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學是智慧的學問,學佛就是要開智慧。第四個名號叫『明行足』。明是光明,就是指的智慧。行就是日常生活行為。行為沒有一絲毫過失,足就是圓滿的意思。他的智慧圓滿、德行圓滿,沒有一絲毫的過失,這叫明行足。如果用戒定慧來講也講得通。明是慧,行是戒,足是定,也可以表達戒定慧三學的圓滿。

  第五個名號叫『善逝』。這個名號不太好懂。逝是遠離的意思,是寂滅的意思。什麼東西滅掉?煩惱滅掉了、妄想滅掉了、分別執著滅掉了,這叫逝。阿羅漢做到了,但是不善,佛與大菩薩善。善是什麼?是善巧。所謂是即相離相,這就是善;也是大乘經上常講的「無住涅盤」,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跟小乘人所講的涅盤完全不相同,小乘人的涅盤是真的安住在涅盤境界之中,佛與大菩薩心是在涅盤的境界,身是在世間。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的心境是涅盤境界,無住涅盤。不住涅盤不住生死,不住涅盤在世間弘法利生教化大眾;不住生死,他心地清淨寂滅。清淨寂滅就是逝,教化一切眾生那就是善,善逝的意思。底下『世間解』,這個好懂。世間法無論是理、是事、是體、是用,佛沒有一樣不明了。解就是明了,樣樣都能夠通達,世間解。

  第七個名號叫『無上士』。士是我們中國古時候讀書明理的人稱之為士。中國古時候的社會,可以說是知識分子的社會。大眾普遍推崇的是讀書人,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人能明理,所以社會上對讀書人非常尊敬,縱然讀書人很貧窮。如果在大眾聚會當中,首席這個大位一定是讓給讀書人坐,可見得對於知識分子的尊重。這是在全世界來說是一個特色,其他的民族我們沒有見到這樣的推崇讀書人,重視教育。我們中國古代所重視的。無上士,在知識分子裡面至高無上,沒有比他更高的。這是對佛的稱贊,佛是有道德、有學問。

  『調御丈夫』。這個名號是對佛教化眾生所稱的。調是調心。眾生的心充滿了妄想、煩惱、執著,佛能夠把他調教、調化。御就是統御的意思,這裡面有指導的意思在。佛能夠教導我們、指示我們人生幸福光明的道路。這個話是真的,不但能教我們現前得到幸福美滿,更重要的,他能夠幫助我們永脫輪回,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在這一生當中,我們就可以證得不生不滅。這話聽起來好像很玄、好像是神話,其實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人,哪個人沒有死?人都要死,死了就要輪回,沒有一個人能夠逃過輪回的,沒有。但是諸位要知道,唯獨修學佛法成功的人,修行證果的人,生死沒有了,不再有生死了。當然這不是等閒的功夫。佛為我們說明生死從哪裡來的?你為什麼會有生死?為什麼會有輪回?因為你有妄想、你有煩惱。妄想跟煩惱就是生死輪回的因緣,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所以妄想斷了、煩惱斷了,生死輪回就沒有了。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幾個人這一生當中能把妄想、煩惱斷掉?

  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都是斷煩惱破妄想的。就如同《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佛說的。我們跟諸佛如來本來沒有兩樣,一樣的;本來沒有生死,本來沒有輪回,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把我們的病根一語道破,就是因為我們有妄想、有執著。執著就是煩惱,有這些東西,使我們本來是佛,我們沒有辦法證得佛的果位、沒有辦法證得佛的自在,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病根找到了,只要把這個根源消除,我們就恢復本來面目。佛法的教學,總而言之,都在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妄想執著是無始劫來俱生的煩惱習氣,要想斷除談何容易,所以修行人多,了生死的人太少太少了。尤其是我們現代這個環境,對於真正修行那個障礙,比古人不曉得要增加了多少個百千萬倍。什麼原因?就是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處處都在誘惑我們,不會讓我們心得清淨的,這叫魔障。現代的魔障比古時候增加百千萬倍,成就當然就更難了。幸虧我們遇到這個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好處在哪裡?帶業往生。業是什麼?業就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不要破,也能了生死出三界,這了不起!我們遇到這個法門,這末法業障深重的眾生才有得度的希望。我們用這個方法,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來調心;用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五個科目來修正我們日常生活行為,這就是御。御就是修正我們的錯誤行為,這就對了。所以佛確確實實在這一本經裡頭,調御兩個字對我們凡夫是很圓滿的做到了,真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要依教奉行。

  「丈夫」是稱贊。所以古時候稱贊佛為大丈夫。這個大丈夫跟我們中國大英雄意思是相同的。什麼樣的人才能叫大丈夫?別人辦不到的事情,他能夠辦到,這才稱之為大丈夫。什麼事情別人辦不到?了生死、脫輪回、斷煩惱、破妄想,這是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佛菩薩稱大丈夫,我們供佛的殿,你看那個匾額上都寫的「大雄寶殿」。雄是英雄,大英雄寶殿。這裡就是說這世間人不能辦的事情,佛能辦,佛是大英雄、佛是大丈夫,調御丈夫是這個意思。四個字合起來就是說教化眾生能夠得心應手,隨心所欲,有這個意思在。

  第九個名號『天人師』。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佛在世間的身分不是國王、不是天主、不是上帝、不是天神,是老師。老師,人間的老師,天神也拜他做老師,所以他的身分是老師。我們是佛的學生,天神也是佛的學生,上帝還是佛的學生。所以我們大家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稱本師。本是根本,最初創辦這個教育的創始人,我們稱他為本師,天人師。

  第十個號叫『佛』。佛是第十個號。這我們常常講佛是覺的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稱之為佛。自覺不能覺他,這是阿羅漢,小乘聖者,自覺而不覺他。但是諸位也要清楚,小乘聖者所謂不覺他,是不主動的去覺他。如果我們求他、拜他做老師,他也肯教我們;我們不拜他做老師,不去求他,他不主動的來教我們,這叫自覺。菩薩是自覺覺他,菩薩就不一樣,我們不找他,他會來找我們;我們不求他,他會想方設法讓我們去求他。他有這些方式,他主動的教化眾生,主動的幫助一切眾生,這自行化他。菩薩自行化他都沒有圓滿,自己煩惱沒有斷盡,無明也是煩惱。煩惱有三種,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大菩薩見思煩惱當然斷盡了,塵沙煩惱也斷盡了,無明煩惱沒有斷盡。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這就不圓滿。一直到成佛那就圓滿了,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斷了,這覺行圓滿才稱之為佛。這是佛的十個德號,顯示佛果地上的智慧德能。

  末後『世尊』。世是世間最值得尊敬的,稱之為世尊。世尊是這十個名號的總結,具足這十種德行,那就是世間最值得人尊敬的人,所以稱之為世尊。這是將這十個名號,簡單給諸位介紹。接著我們看經文。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

  我們看這一句。從這一句裡面我們能夠明白,那個時候的人福報很大。為什麼?壽命長。佛的壽命,示現的跟當時一般人民的壽命一定相當。像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印度,他住世八十歲;我們中國人講虛歲八十歲,實際上這個年齡?外國人算法,釋迦牟尼佛是七十九歲入涅盤的、圓寂的。佛七十九歲跟我們一般人的壽命差不多,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世間自在王,當時出現在世間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二劫,你就曉得那個時候人壽命多長!壽命長福報就大。

  佛也曾經跟我們說過,這個世間時運不同。我們娑婆世界人壽最長的時候八萬大劫。四十二劫要跟八萬大劫相比還差很遠。佛跟我們說每一百年減一歲,人的壽命最長是八萬大劫,最短是十歲。從八萬大劫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大劫,這一個增減是一劫。所以世間自在王佛出世的時候,世間人民他們的福報比我們大的太多了。佛講經說法有四十二劫。諸佛菩薩住世示現的,都跟大眾差不多相接近。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到的,佛菩薩住在世間干什麼?『教授』,就是講經說法,教導大眾。這就是經中常說的佛事。佛的事業就是教學、教化眾生。

  【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佛在這個世間做的事情。佛滅度之後,佛弟子在世間繼承了佛的事業。我們看古時候印度這些高僧大德,佛教傳到中國之後,中國歷代的高僧大德,也都像佛一樣不間斷的為大眾說經講道,佛法興隆。佛法興隆就是佛教育普及,佛教育普及人心就向善。世間善人多,這個社會就和諧,國泰民安,眾生就有福!這是佛教育推行的成就。佛就是為這個而來的。『說經』,佛所講的這些教訓,我們尊稱為經典。典是典型、是模范,經是真理,永遠不會改變的。經典兩個字意思就是永遠不變的規范(規矩、模范),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無論在哪個地區都適合,很了不起!無論在哪個年代,古時候、現代也都適合,可見得確實超越了時空。這我們現在人所講的真理,這是佛為我們說明。『道』是道路。正當的道路、正常的道路、正確的道路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幸福美滿。這是說,佛經常不斷的教學的內容。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

  佛講經,聽眾當中有一位國王。實在說佛講經聽眾裡面,國王往往很多。像釋迦牟尼佛過去講經,常常在坐的國王有十幾二十位,國王哪有那麼多?釋迦牟尼佛在世,印度都是些小國。如果像新加坡這麼大的一個地方,可能就有五、六個國,所以佛一講經,這國王都來了。我們中國古書記載的大國,這個大國只不過是百裡,叫百裡侯,大國!方圓一百裡就是大國。那小國有五十裡的,二、三十裡的。那個時候是部落的民族,部落裡面酋長就是國王。佛一講經的時候,許多國王都來聽了,世間自在王佛說法也有這個情形。這是大國的國王,『名世饒王』。這個名稱不錯,世是世間,饒是豐饒。從他的名號上來看,這個國王治理這個國家一定是很上軌道。這個國家人民,文化水准很高,物產豐富,人生活過得很好,才能稱為饒。所以從名號上能看到這個國王的政績。他的政績我們能看得出來,這是一位有智慧、有德行、有能力的好國王。

  【聞佛說法。歡喜開解。】

  常常聽佛說法,聽得很歡喜,當然他能夠領悟,而且很深的領悟。『開』就是我們平常講開悟。對佛所說的完全能夠理解、開悟、明了,對佛所說的。佛所說的是什麼?這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切諸佛為眾生所說的,總而言之,都是諸法實相,也就是跟大家講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國王聽了,明了覺悟了。

  【尋發無上真正道意。】

  這發了心,發了無上心。這個無上心,就是我們常講的菩提心。也就是說他真正覺悟、真正有一個願望,希望自己以及一切大眾都能像佛一樣,圓滿證得無上的佛道。他發這個心,實在上這個心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不但自己要成佛,希望一切眾生個個成佛。他發了這個心,這了不起!不是普通世間人能夠發得出來的。這就是長年不斷聽經、聽道,他開悟了。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

  國王不干了,把王位讓給別人,他出家修行。世間人所求的名聞利養,今天這個社會一般人所追求的,追求財富、追求權利。這個國王,國這是利益、是財富,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有權利、有地位,權利、地位不要了,一切富貴也不要了、捨棄了,出家去修道去了。諸位想想這個佛道如果要是不好的話,不真實的話,人家怎麼肯犧牲王位來追求?由此可知,佛道它的利益一定超過王位,他才肯干。世饒王是這樣出家的,我們再想想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這麼出家的。不過釋迦牟尼佛是以太子的身分出家的,沒有做國王,這是已經做了國王,捨棄王位出家的。

  佛滅以後,捨棄王位出家的人也不少。像我們讀經,早期翻譯的安世高大師。《八大人覺經》大家常常念到的,安世高翻譯的。我們過去曾經帶來的錄音帶當中,《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也是安世高翻譯的。安世高做過國王,安息國的國王,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父親死了之後繼承王位。但是他做國王只做了半年不到一年,就把王位讓給他的叔叔,他出家,出家學道。跟中國人緣分很深,到中國來弘法利生,圓寂在中國。這都是捨棄王位。漢朝的安息就是唐朝的波斯,現在的伊朗。安世高是古代伊朗的國王,出家了。這是值得我們深思,他真的覺悟了。

  『沙門』,在古印度是修行人的通稱,不一定是學佛的,一切宗教徒修行都叫沙門。佛教傳到中國之後,沙門專門變成佛弟子的一種稱呼。它的意思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一個人能夠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就叫做沙門。由此可知,沙門不分在家出家。在家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叫沙門,所以這個名稱在家出家通用的。古時候通用,現在在家人很少用,多半出家人用這個名稱,古時候是通用的。

  佛教裡面,不少的稱呼是在家出家都可以通用的。佛,在家出家通用,菩薩也是在家出家通用的,阿羅漢也是在家出家都通用的。乃至於我們常講的和尚,和尚在家人也可以稱和尚,沒有剃頭也可以稱和尚,不是說剃了頭就叫和尚,那你就搞錯了。和尚的意思是什麼?親教師。主持這個道場,教化眾生的,這個人就稱和尚,就好像學校裡頭校長一樣。這個寺院道場的住持稱和尚,只有他一個人可以稱和尚,他主持教化的。像你們居士林這個道場,是在家居士的道場,居士林的林長就是和尚,他主持教化。所以和尚不分在家出家,阿闍黎也不分在家出家,法師在家出家都可以稱呼,以佛法教導一切眾生都可以稱之為法師。唯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四種稱呼在家人不能稱,其他在家人都可以稱。像我們從前在台中,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有很多人送李老師這些字畫,上面提的字是雪廬大和尚,雪廬是他的別號。他是在家居士,怎麼稱大和尚?這都是內行人寫的。的確他在台中主持台中蓮社,主持台中慈光圖書館,以佛法教導一方,他是這一方的老師、導師,稱大和尚。所以和尚在家人可以稱呼,這是附帶給諸位說明稱呼。

  【號曰法藏。】

  這出家了,老師給他起個法名,他的法名叫『法藏』。這個名字的意思也很好,藏是含藏的意思,像倉庫一樣,一切萬法都藏在其中,這個名號的意義很深。這個人就是以後的阿彌陀佛。說明阿彌陀佛當初怎樣出家,什麼因緣出家。是聽經開悟的,真正覺悟了,發起大菩提心、大道心,捨棄了王位跟世間自在王佛出家。出家之後,我們看他修持。

  【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

  一個真正覺悟的人、真正發道心的人,沒有不精進的,沒有不用功的。為什麼?他追求一個目標,他希望能夠早一天實現。法藏比丘的目標是什麼?是成佛,而且希望一切眾生都成佛,這是他的目標。他果然達到了,真正了不起。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要認真的學習。『修』是修正,『菩薩道』是標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參學。善財每參訪一位善知識,禮敬贊歎之後,一定自己就表明自己的來意。他就說我已經發了菩提心,已經發了無上菩提心,不知道怎樣學菩薩道?怎樣修菩薩行?發心之後,這兩樁事情最重要。此地這個道字也就包含了菩薩行,道是什麼?存心。菩薩存的是什麼心?行是行為,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菩薩怎麼做法?這到處去參學,聽善知識的教誨,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這是有道;言語造作是屬於行,把所有一切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菩薩道。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這四句是贊歎他修學的成就。這是別人比不上的。高是講德行,他有高尚的道德;才是講智慧,他有超人的智慧,一般人比不上。勇哲,哲是明哲,他不迷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勇是精進,勇猛、發憤、精進、努力。與世超異。這世間人,就是在一般同學當中,同學比不上他,他的智慧高,願力大;他的願超過其他的同學。

  『信解明記』。這是在求學過程當中,必須要具備的,這幾個條件很重要!第一對老師要有信心,所謂尊師重道。如果對老師沒有信心,老師再高明,你也不會有成就,你得不到東西。如果對老師有堅定的信心,有崇高的敬仰,老師雖然不甚高明,你也會有傑出的成就。這在古往今來的歷史當中,我們都可以見到。所以在學習當中,尊師就重道!重道沒有不尊師的。他對於他的老師自在王佛,當然有堅定清淨的信仰。老師教導的,他能接受、他能理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明記,而且都能夠記住不會忘失。『悉皆第一』。信第一、解第一、明記也是第一。這是世間自在王佛真的很快樂,得到了傳人,最好的學生,真能夠傳他的法。這下面說的更難得!這已經是不容易了、已經非常難得了,更難得的: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逾者。】

  這幾句話對他是特別的贊歎。前面這是一般,換句話說,做學生應當具足的條件。『又有殊勝的行願』。這是其他同學沒有,縱有,不殊勝。殊勝是非常強烈的願望,這就是四弘誓願。以後四十八願就從這個地方來的。彌陀四十八願不是沒有根的,根在這個地方!這是沒有出家之前就發這個大願,普度眾生,圓成佛道,在本經裡講平等成佛的這個大願。這個大願太殊勝!一切諸佛度眾生沒有說平等成佛。平等成佛真的是殊勝。『及念慧力』。這念慧具足了五根五力。《彌陀經》上所說的信、進、念、定、慧。雖然只說了兩個,實際上五根五力統統具足。以根力『增上其心』。增上就是格外的加強,加強他學習修持的這個心。『堅固不動』。這一句不退轉的意思。接著底下講修行精進,這兩句統贊。『修行精進,無能逾者』。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他的精進努力是別人比不上的。到這個地方,這是世尊為我們介紹,法藏比丘跟隨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平常學習的狀況。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贊佛。發廣大願。】

  平常的修學,佛的確已經贊到極處了。法藏有這麼一天,到老師這個地方來,『往詣佛所』。這就是世間自在王佛。見到老師,『頂禮長跪』。這是禮節。『向佛合掌』。當然他有事情要向老師請教。這一次的事情也很特別,在老師面前說明他自己的願望,求老師給他作證明。『伽他』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孤起頌。這個頌就像中國的詩歌一樣。詞句很整齊,這個地方每一句是七個字,七言頌。每四句是一首,可以唱誦,音韻都非常美。用這個先贊佛,說明他自己的願望,都在這偈頌當中。

  【頌曰。】

  底下就是法藏對老師所說的話。前面八句是對老師的贊歎、對老師的稱贊。我們看第一首四句。

  【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前面兩句是贊佛的相好,後面兩句是贊佛的光明。『如來微妙色』,相。『端』是端正、莊嚴,微妙可以說無比的端正莊嚴。前面跟諸位說過,相隨心轉。相怎麼來的?心變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佛的心好,所現的相就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相是果報,果必有因,因好果就好。譬如我們在經典裡面常讀「廣長舌相」。佛的舌頭很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面孔蓋住。釋迦牟尼佛曾經表演過,證明什麼?證明佛所講的話真實,不騙人。佛講一個人,假如他三世不妄語、不騙人,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鼻子。我們的舌頭很短舔不到,就是我們常常打妄語騙人,因不好果就不好。佛的舌頭伸出來把面孔蓋住,告訴我們佛生生世世不騙人,證明佛講的話真實不虛。所以好因得好相,我們要想自己的相好,一定要修好因,要存好心,要做好人。好心好人的相貌一定好,這是一定道理的。如果自己心行不好,要想相貌好,現在去美容,那都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還有很多副作用。我聽說很多美容的,得了一身的怪病,那真是得不償失。要相好不難,先要修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總而言之,做好人,相就好了。

  『一切世間無有等』。這個世間人都比不上;換句話說,這心行上,世間人沒有法子跟佛相比。『光明無量照十方』。佛的光明從理上說,佛的智慧念念不捨一切眾生,有些眾生得到佛的加持,有些眾生得不到佛的加持,這是什麼原因?這個原因不在佛。佛的光明是普照、是遍照,沒有分別也沒有好惡。眾生所得的利益多少不同,是因為眾生業障不一樣;業障薄的人得的利益就多,業障厚的人、深的人得的利益就少,這是事實的真相。業障從什麼地方看?對佛尊敬的人,對佛經法能夠理解的人、能夠接受的人,這個人善根就厚,業障就少。如果對佛不相信,對佛所說的經法不能夠正確的理解,不能夠信受奉行,那他得的利益就少,這就說明他的業障重。在佛菩薩的確是光明遍照、普照。

  底下一句是形容。世間光明最殊勝的是太陽、月亮。『日月』之光要跟佛光比較?那就像太陽底下我們點燈一樣,燈很明亮,但是在太陽底下就顯不出來了。『匿曜』,顯示不出來。這是形容佛的光明偉大,佛光的圓滿,也就是形容佛的智慧與慈悲。第二首: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這四句也是贊佛。前面兩句贊佛說法,佛的音聲的確是微妙,微妙到我們不可思議。佛以一音說法,一切眾生語言不相同,但是大家聽佛說法都聽得懂。像我們聽華語的,佛說法我們聽是我們華語;那個聽英語的人,佛說的是英語;每個人聽佛說法都是自己的言語。佛用不著翻譯,大家聽得都非常歡喜,都聽得很明了。『有情各各隨類解』。不但我們人間的言語不同,佛說法各個都聽得懂。這道場裡面還有諸天鬼神,他們的言語跟我們更不一樣。這些諸天鬼神也聽得懂,都像聽自己的語言一樣。所以佛的音聲微妙!古人贊歎這圓明具德!語密這其中的道理,現代的科學家真的是很聰明,他們相信。他們從理論上來分析,確確實實是可能,但是現在還不曉得用什麼方法能夠達到。所以科學的理論,有些的確把佛法深密的部分,幫助我們解決了不少問題。

  底下兩句是講身密。佛的這個身也微妙。『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你要說佛的身相,實在講說不出的。為什麼?每個人看佛的相都不一樣,佛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喜歡什麼相看佛,佛就是那個相,就是你喜歡的相。隨類現身!隨類現身含義非常的深廣。每個人審美的標准不相同。我看這個相喜歡,你看這個相未必喜歡,可是佛所現的相,叫每個人看到都喜歡。確確實實,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楞嚴》上跟我們說出來,不僅是示現這個心、這個身。這個身相千變萬化,不是一個相,不是一個固定的相。

  有些同修不明這個事實,我常常聽到有人問我說:法師,觀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觀音菩薩是男的也是女的,他隨類化身!你喜歡看女生他就現女生,你喜歡看男生他就現男生,不是一個固定形相。諸佛菩薩已經無我,無相。你看看《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執著相的那是凡夫。他不執著,沒有了,因為無相所以無不相。我們今天虧吃大了,執著有一定的相。有相,所以沒辦法變第二個相。佛菩薩無相,他能夠隨一切眾生現無量無邊的相。「普使眾生隨類見」,這贊歎佛。這八句。下面陳說自己的願望。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的。你看看人家怎麼發心?怎麼發願?怎麼修行?我們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想見阿彌陀佛,我們就應當學阿彌陀佛,從阿彌陀佛發心修行的時候學起。這是真學。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我們發心學佛,特別是出家了,這國王不做,出家了。出家干什麼?出家就要為一切眾生說經講道。說經講道最重要的音聲!我們娑婆世界,文殊菩薩講得很好,「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這個音聲就要好。音聲之好有些人是天賦的,前生修的好因,贊佛、贊法、贊僧,贊歎三寶,贊歎世間善人、善事,他的音聲就好,這個善!凡事都有因果,這是我們要常常去想想,我們要想樣樣好,要修善因。除了自己修行之外,還要求佛加持。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你發心講經說法,上了講台之後,那個人的相跟聲音都不一樣,跟台下不相同。諸位如果仔細去觀察你會發現,為什麼?在講台上有佛菩薩加持,下了講台就沒有了。所以台上、台下相貌不一樣,音聲也不相同,音聲也是佛力加持的。你們認識我的時間不長,在台北有不少同修很早年就認識我的,還有一些我在初出家剛剛學佛的時候認識我的,那個時候的相貌音聲跟現在完全不相同。這些都是學佛之後,得三寶威神的加持。得佛清淨音,做什麼用處?

  【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

  我得的相好音聲不是向世間人炫耀,我比你長得美,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弘法利生,是利益眾生。利益眾生,實在講相是要好,因為眾生都愛美;相貌不好,法緣就不會好。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讀到的諸佛成佛,成佛之後,他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福報,修來的,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為什麼?因為相好就能夠攝受眾生,這眾生一看到這個相,他就會跟著你走。這很厲害,捨不得離開你。最明顯的例子,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阿難尊者為什麼出家?楞嚴會上阿難尊者說出來了。他就是因為看到釋迦牟尼佛相太好,說這個相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他修成的,就是因為愛釋迦牟尼佛的相,出家了。我們這個世間人也常說「秀色可餐」,遇到一個相好的,把吃飯都忘掉了。所以佛很懂得眾生的心理,一定要示現很好的相,來攝受一切眾生,道理在此地。為的是『宣揚戒定精進』。這是包括整個的佛法。戒定慧三學,小乘法裡頭修學的中心,精進是菩薩第一善根,所以這三樣合起來就是大、小乘佛法統統涵蓋在其中。下面一句尤其是難得!

  『通達甚深微妙法』。這一句指的是什麼?以平常佛法來說,「明心見性」,禅宗裡面講的;《觀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的心是心作,「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甚深微妙法。如果克實而論,真實甚深微妙法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個法門的確是甚深微妙法,為什麼?一切諸佛都說難信之法,淨土是難信之法。一般人聽了不相信,聽了要反對、排斥,給諸位說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這不希奇,我聽了點頭不錯,很正常。聽了他就歡喜接受,那是不平常,那是奇怪!一切諸佛都說是難信之法,他怎麼會相信!所以你能夠相信,不平常。

  本經後面都說到,你能夠相信這個法門,是你過去生中無量劫的善根今天發現。你過去世沒有很深的善根、福德、因緣,你怎麼會相信?這個法門一宣揚,人家一聽就相信了,那怎麼能叫難信之法?那很容易相信,那不叫難信之法。所以一般人聽了不能接受、排斥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我們明白,這就是他多生多劫沒有這個善根,或者是有這個善根還沒有成熟。由此可知,一定是先通達,然後才能夠順利的宣揚,為大眾介紹。我們再看下面一首,這底下六句很重要。雖然是法藏比丘向老師提出他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這都是我們自己修行的典范。

  【智慧廣大深如海。】

  佛法所求就是智慧。大乘的禅宗所修的不是禅定是智慧。六祖大師在《壇經》一開端就跟大家說「總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他沒有叫他們修禅定,總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可見得中國的禅宗是修的般若。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無不是以智慧為目標。這智慧從哪裡來?從定當中來。所以定是樞紐,智慧是目標。定就是清淨心。

  【內心清淨絕塵勞。】

  『塵勞』是污染。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些東西就是塵勞。要把這些東西淘汰得干干淨淨,恢復到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就是本性。六祖大師他在成就的時候,向五祖陳述他的心得報告。五祖傳法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契入了、他明白了,說出他自己的心得,第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所以清淨心是我們的本心,是我們的本來心!我們現在心不清淨是被污染。現在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怎樣由染再回歸到清淨,這就要真修行。你把修行真正的綱領掌握到了,你真的會用功了。

  如何把我們污染的心恢復到清淨?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無論哪一個法門都是為了這個目標。怎樣由染再回歸清淨?我們今天用念佛這個方法。淨宗是用執持名號(信願持名),用這個方法。心淨則土淨,得到清淨心,給諸位說,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把握。與西方淨土感應道交,那個時候往生可以說是自在往生。這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我們今天想去,去不了,道理在哪裡?心不清淨跟淨土不相應,一定要念到清淨心。凡是對心有污染的,我們都要警覺到那是錯誤的,應該捨離。你看這個世間,世饒王他是國王處理國家的政事,辦得再好都是染污清淨心,所以他必須把他的王位捨棄掉、富貴捨棄掉。為什麼?希望把污染的心再回歸到清淨。真正的道理在此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  (第八集)  1994/11  新加坡  檔名:02-027-0008

  請掀開經本第十六頁第一行,從第三句看起:

  【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這和前面一共六句,也就是偈頌的第四首跟第五首前面兩句,這完全講的是菩薩自利之德。因為有深廣的智慧,智慧前面說過了,是從清淨心裡面所生的;由此可知,修行,清淨心確實是修學的樞紐。『超過無邊惡趣門』。惡趣不僅僅是指三惡道,在六道裡面比較起來,三善道比三惡道要好得太多,我們稱三惡道作惡趣;如果以十法界來看,那連天人也是惡趣,為什麼?他不能夠脫離生死輪回。在這六道裡面,佛常在經上感歎的說「生死疲勞」,這是真實的現象。三界之外,有聲聞、緣覺、菩薩,菩薩無明還沒有破盡,要跟佛做一個比較,那他也是惡趣。所以此地惡趣門裡面包含的非常之廣。「超過無邊惡趣門」,這一句它真正的含義是超越九法界。因為底下一句我們就明顯的看出來。

  『速到菩提究竟岸』。究竟是如來的果地,因為等覺菩薩都不究竟。由此可知,前面那個無邊的惡趣門,包括九法界的有情眾生,這才顯示出西方淨土無比的殊勝。『無明貪瞋皆永無』。無明是妄想,貪瞋癡是煩惱,也就是說妄想執著永遠斷除。『惑』是迷惑,『過』是過失,這裡面所說的是三毒習氣也都盡了。怎樣把它斷盡?『三昧力』,此地所說的三昧,我相信每位同修都能夠體會,念佛三昧。這六句諸位仔細的去看,它以智慧為首,一開端是智慧廣大深如海,而以三昧做結束,都歸到三昧。這意思就非常的深,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要細心體會到它的深義。

  由此可知,三昧的樣子就是清淨心。不僅是淨宗,大小乘佛法無不是修清淨心。因為清淨心有淺深、純雜不等,所以才說三乘,才講等差的果位。清淨要達到究竟圓滿,這就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境界。因此,只要是學佛,無論是哪個法門、無論是哪個宗派,會修的人,功夫得力的人,都在清淨心上用功;也就是說,在三昧上著力,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再看底下經文,這是講求佛果地上的智慧、德能,這樣才能夠幫助別人覺悟,是屬於覺他。前面是自覺,自覺一定要覺他。

  【亦如過去無量佛。】

  這句我們也要重視。要成就如來果地上的智慧,一定要事奉無量佛,才能成就無量的智慧。如果我們要沒有能力,說實在話,以我們現前業障深重,一尊佛都遇不到,哪有能力去事奉無量佛?幸虧世尊為我們介紹無量壽佛,就是無量佛的代表。我們能夠事奉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就決定有機會事奉無量佛。這到後面我們會看到。

  【為彼群生大導師。】

  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以佛的身分,以菩薩的身分,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成佛,這是真實的『大導師』。引導眾生了生死出三界,換句話說,這句就是特別是指五濁惡世導歸極樂。

  【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

  九法界有情的眾生,就是『一切諸世間』,就是剛才所說的六道,外面聲聞、緣覺、菩薩。菩薩若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無明煩惱很難斷盡,菩薩也求往生。不但是一般菩薩求往生,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都求生淨土,何況其余,這是我們要警覺到的。九界有情,阿彌陀佛只用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普度,這是能救一切諸世間,六字洪名功德不可思議。

  『生老病死』,六道凡夫沒有一個人能夠避免的。除這四種之外,還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是世尊在許多經論裡面跟我們講的八苦!人在六道裡面,八苦交煎,名號功德能救,確確實實能救。這個意思就是事實的真相,在《無量壽經》裡面顯示得非常清楚、明白,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

  人生最大的痛苦,死苦。這個法門可以教我們不死,可以教我們不生病,可以教我們不老,只要你真的能相信,真的明了經典所說的義趣,肯認真的依教奉行。為什麼原因?因為這些苦惱,包括生老病死這八苦、三苦,它的根源就是妄想執著,根源!念佛三昧,清淨心就能把這個病根拔除,病根拔掉了,那這些苦惱的事相自然就沒有了,這是真正治根的方法。佛傳授給我們了,問題就是我們自己肯不肯接受。果然完全接受,百分之百的接受,那恭喜你,你什麼病都沒有了。如果接受個八成,那你還有二成苦惱,你還不能完全脫苦。由此可知,佛是全部教導我們,看我們自己理解多少,願意接受多少,然後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做到多少。這都是我們自己這邊的事情,佛是全教了。底下就說出非常具體的生活行為,這是健康的生活行為,快樂的生活行為,諸佛菩薩正常的生活行為。我們要知道去做,當然更要知道為什麼要去做。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

  『常行』,常是永遠沒有間斷,行『布施』。布施是什麼?是放下,是捨!你要肯捨、要肯放下。放下什麼?凡是染污我們清淨心的,統統要放下,統統要捨掉。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都是染污清淨心的,都是生死煩惱的病根,怎能不捨?應當把它捨得干干淨淨,所以教你布施!世間人聽到佛法,知道佛法好;菩薩修布施波羅蜜,也都能說得出來,自己為什麼不肯做?捨不得;換句話說,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我們的生活太苦了,得到太難,很難得到,叫你捨當然也難。我們不知道其中的因果,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才有這許許多多的障礙。所以一定要常常讀誦大乘經,要去體會大乘經裡面的教義。道理明白了,因果清楚了,你自自然然就肯捨了,自自然然你就肯放下了。

  理明白了,心裡面開解了,我們之不肯捨,是怕自己生活有困難。譬如說財富捨掉之後,我的日子就過得很苦,這是我們自己在打妄想,想錯了,不是事實真相。財愈捨,你的日子過得愈自在,過得愈豐富,完全跟我們想像相反。我們不明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心裡面才有悭貪(貪是貪求,悭是捨不得),才有這麼多毛病。所以捨財,你財用決定不會缺乏;你布施法,一定得聰明智慧;你能夠幫助一切受苦、受難的這些眾生,你一定得健康長壽,因緣、果報絲毫不爽!菩薩修布施,把布施列在修行第一個綱領,可見得它非常重要。

  底下一個是『戒』,戒是持戒,菩薩行的六大綱領,這持戒的范圍非常廣泛,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廣義怎麼說?守法。佛對我們所有的教訓,我們都要遵守,不僅僅是講的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這些戒條,不止這些。那個范圍太窄小了,所有一切的教誨我們都要遵守。除這個之外,我們今天生活在世間,我們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人群,我們要跟社會大眾相處;維持社會的,國家有憲法,地方上有法令規章,一般沒有文字記載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我們都有義務要遵守,才能夠維系這社會的安定繁榮,這是持戒。

  第三要『忍辱』,忍辱!一切事情我們要有耐心,要忍耐,處事待人接物都要忍耐,修學更要能夠忍耐。佛在《金剛經》上跟我們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句話的確是真理。無論是佛法、世法,我們都要有耐心,唯有耐心才能夠達到圓滿的成就。

  底下一個是『精進』。我想這一句現代人的感觸會非常深。時代不斷在進步,特別是科學日新月異,都在求進步,進就是進步。但是佛教給我們要精進,精是純而不雜,不是雜進,不是亂進,是精進,這用在世法裡面也非常正確。我們在學校裡求學,所學的科系,一門精進你很容易成就;踏上社會從事於任何一個行業,你在你本行裡面精進,你也很容易成就。同樣一個道理,學佛法也不例外。

  佛法裡面,法門無量!這無量法門,佛並不是要我們門門都學,不是的。是要我們一門深入,不是叫我們門門學的。唯有一門才能入,所以要精進,兩個門、三個門就入不進去了。像我們這個講堂,你看這三面都有很多門,你要進來只能走一個門。你想我同時走兩個門、走三個門進來,你試試看你進得來進不來?可是四弘誓願裡頭又明明說,法門無量誓願學,那怎麼回事情?諸位要知道,那是進了門之後,你能夠通達一切法門是幫助別人的。你看看他是什麼根基,你就指示他從哪一個門入。所以你門門都知道,自己入門是一門。一門入進來了,門門都通達了。我們佛門裡常講,講經書是一部經通,一切經通,就是這個道理。

  換句話說,我們想一切經通,怎麼個通法?一部經,一部經通了一切經就通了,要懂得這個道理。你要果然明了了,學佛不難;不明了了,那就真的是難,你的一部經要真通。到底通到哪裡才算通?要通到自性,那就通了。禅家講「明心見性」,見性就通了;教下講「大開圓解」,這大開圓解跟禅宗的明心見性,是同樣一個境界,是一樁事情,只是說法不一樣,那就通了。我們淨土宗叫一心不亂,所以你只要能夠達到一心不亂,那你就通了。所以一心不亂、大開圓解、明心見性,名詞不一樣,事實是一樁事情,同樣一個境界。為什麼到這個境界,一切都通了?佛告訴我們,當然這是事實,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既然見性了,那還有哪一法不通?當然通達,當然明了,世出世間一切都能通達明了,這是學佛的人不可以不知道的。你真正明了,你才死心塌地一門深入。

  在我們淨土宗,我們念佛、我們修行,我們的目的就是求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成就了,那就是前面講「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這個境界立刻就現前。所以要精進。最忌諱的是雜進、是亂進,那就很難成就,所以學東西不能學雜了。《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夾雜是很難成就!不但不可以夾雜世間法,佛法也不能夾雜。譬如說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我們每天的功課只念《無量壽經》,或者念《阿彌陀經》,這就是專;除了《阿彌陀經》之外,我還要念《金剛經》,還要念《普門品》,還要念《藥師經》,還要去拜《大悲忏》,這叫夾雜;這種進叫亂進了。多!亂進,拉裡拉雜的,雜進,這很難收到效果,所以要懂得,專!喜歡拜忏的人,諸佛菩薩的確有方便,有淨土忏。總而言之,都不捨這個法門,這就對了。像夏蓮居居士編的《淨修捷要》,這最簡單的忏法。如果還嫌不夠,他另外編了一部《寶王三昧忏》,這可以,都是屬於淨宗的。這是給那些喜歡拜忏人用的。其實無論拜什麼忏,都不如拜阿彌陀佛好!這才叫做專精,真正的精進。

  精進之後就有定,我們通常叫禅定。禅定是通稱,絕對不是指禅宗裡面打坐、修禅,那種叫禅定。六度裡面的禅定是心有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這叫定。我們舉個例子,世法裡面,現在市廛裡面,無論什麼樣的產品都是很新奇的,你看了一看不動心,這是你有定,你得定了,不會被誘惑。在修行裡面許許多多的法門,許許多多的方式,你聽說了,你看到了,我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也不為它所動。不能看到這有個禅師來了,我們去學坐坐禅;那邊一個密宗上師來了,我去跟他學念念咒,那這就錯了,這你就沒有定,你那個心隨著境界轉,你做不了主宰。所以這個定是心裡頭有主宰,不會被外境所動搖,這叫禅定。乃至於我們日常生活,我們有自己的規律,也不會為環境所轉變,這些都叫做『定』。

  『慧』,簡單的說,有能力辨別真假。現在這個世間假的東西很多,要有能力辨別,就連佛法也有假的;有真有假、有邪有正、有是有非、有利有害,你有能力辨別這就是智慧。由此可知,菩薩行門裡面這六種綱領,完全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生活,乃至於待人接物處事的一個標准。我們要符合這個標准,這叫『六波羅』。波羅是梵語,意思就是圓滿,圓滿的功德。我們認真來修學,你一定能夠得到,你自己修學所求的願望,這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第七首裡面,特別是末後這兩句非常重要,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都要求我們在生活當中去學習。『未度』的,圍繞在我們的四周,我們家裡面的家親眷屬、鄰裡鄉黨,我們的朋友、同學、同事,有很多人沒接觸到佛法,未度的。我們跟他認識,認識就是緣分了,我學佛,我知道佛法的好處,我要把佛法介紹給他,這是什麼?這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義務,我跟他熟,要把佛法介紹給他,這就是沒有度的要去度他。

  還有跟我們不認識的,陌生人,雖然不認識、陌生,我們也有度他這個心,這個心願不能沒有,也得有一些善巧方便。譬如我們學佛的人,無論走到哪個地方,這佛法的小冊子,身上總要帶幾本,為什麼?不一定遇到熟人了,就可以送給他一本。如果沒有這些書,我們印的有很多卡片,那更容易攜帶。常常存這個心,常常有這個念頭,到處把佛法傳給人。我每次坐飛機,我在那個座位上,前面那個口袋裡都放一本經書,我們下飛機了,那個經書還放在裡面,給後面人看,這我們有這個念頭。我們這印得很多,隨大家去拿,拿完了我們再印。要有這個心,常常存這個心幫助別人。陌生人我們也幫助,何況認識的人。

  『已度之者』,就是已經學佛的,對佛法有很深信仰的,這些人要勸他念佛往生,『使成佛』。我們曉得所有一切法門,在今天一生當中決定可以成佛的,只有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我們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已經學佛的人。他不能接受,那他有障礙,有障礙,我們有耐心慢慢的等,等他業障消除之後,他就會回頭。所以要有耐心,要能夠歡歡喜喜的去幫助他。

  底下這兩句太好了。『假令供養恆沙聖』。這是講我們別行,修學其他法門,意思在這個地方。聖是聖人,恆沙是數,像恆河沙那麼多的諸佛菩薩、羅漢。那你供養這麼多,你的福報當然很大很大!福報大不能了生死,這個諸位要知道。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的福德不能救,那個救就是講生死輪回,福報再大也救不了,這句是講的修福。『不如堅勇求正覺』。堅是堅定的信心,堅定的志願,勇猛精進求往生。此地這「正覺」是成佛,唯有往生不退才能成佛。這是我們一生當中依照這個法門,決定可以成就。也就是說,願令一切眾生老實念佛,此地的正覺我們可以直接說往生。

  【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

  求成佛,一定要攝佛淨土。這幾句是法藏比丘向他的老師提出他的心得報告,這都是屬於他自己修學的心得,他的成績,他的成就,也是往後四十八願的中心。『恆放光明照一切』。寂而常照,智慧光明,願力不捨一切眾生。彌陀值得人贊歎,值得人佩服,就在因地上一發心,這個心就殊勝了,確實沒有人能比得上。他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念念為一切眾生,念念希望一切眾生圓滿究竟的成就。今天他老人家是因圓果滿,所以感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贊歎,為什麼?諸佛如來在因地那個願心比不上阿彌陀佛,我們在這個經文上統統可以看到的。

  【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

  這兩句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他成就了。這是彌陀願力所成的極樂世界。『殊勝莊嚴無等倫』。這是簡單略說殊勝的狀況。

  【輪回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這了不起,『輪回』,這剛才講了惡趣,六道輪回裡面的眾生。『諸趣』,包括阿鼻地獄這些眾生,法藏比丘他的願望是希望他們快快的往生極樂世界,到他那個剎土享受安樂。那個地方是真正的安樂,真實的安樂。反過頭來看看我們這個世界,真的是佛在《八大人覺經》上所說的「國土危脆」,談不上安居樂業,安居樂業是我們的幻想不是事實。這些名詞裡面都有因果關系,樂是果,安是因,如果身心不安,哪來的樂?要怎樣才能安?平就安了,平安!心平自然就安了,不平他哪來的安?沒有安就決定沒有樂。那怎樣才能得到平?和平。和很重要,所以佛教給我們要修六和敬。和下面心就平,平就得安,安就得樂,互為因果,所以六和敬非常重要,六和敬是安樂的真因。這是說明彌陀成佛之後,的確殊勝超絕。

  【常運慈心拔有情。】

  這大慈大悲。常,不間斷,從時間上說的。佛以大慈悲心幫助這些有情的眾生。

  【度盡無邊苦眾生。】

  『無邊』講的空間。常是講的時間,換句話說,他老人家這個悲願、悲心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范圍廣大無比!不是一個區域、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苦難眾生,他都念念不忘,這個心量多大!就像地藏王菩薩一樣,眾生不能度盡,誓不成佛。

  我們在此地看到阿彌陀佛的偉大,也就是說一定要幫助這些苦惱的眾生,幫他當生成佛,這是彌陀的本願,實在講也是一切諸佛共同的願望。阿彌陀佛他做到了,諸佛如來還沒有做到。他怎麼做到?他用一個最巧妙、最容易的方法,用六字洪名,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贊歎阿彌陀佛,都護念阿彌陀佛。大家共同的願望,他老人家兌現了,你說哪一尊佛不歡喜?所以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怎麼個度法?都是把這些眾生介紹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都送給阿彌陀佛。像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他怎樣成就我們?勸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十方世界所有一切諸佛,都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都勸大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那個地方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化,一生當中不退成佛。這成佛的捷徑,沒有比這個更快速。到這個地方是法藏把他的願望、修學的成就報告出來。末後這首是請佛作證明。

  【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

  菩薩弘誓只有佛能夠給他證明。

  【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這兩句我們要學習。菩薩自行化他,自己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的業障習氣,雖有弘願消除,雖有諸佛加持,但是還免不了有一些障難。我們從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示現,釋迦牟尼佛我們在傳記裡頭看到,在經典裡面看到,他老人家成佛也受許多挫折。教化眾生,他的學生裡面、徒弟裡面也有不聽話的,也有調皮搗蛋的,六群比丘,天天給佛找麻煩。在中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師黃梅得法之後,多少人不服,要找他算帳,甚至於陷害他;他跑到獵人隊裡面去避難,躲了十五年才出來。這都是佛菩薩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我們自己在這個時代裡面,縱然是誠心誠意、熱心弘法利生,障難決定不能避免。遇到有這些挫折要有耐心,要想到法藏比丘的教訓。『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願行相符,我們才能夠成就,有願、有行;如果有願沒有行,這個願是假的,這我們要知道!我們自己很多人有願,但是做不到,天天在佛菩薩面前發願,一次也沒做過,這個願叫空願,這不可以的。有行無願也不行,為什麼?他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就好比人走路,肯走路就走,不曉得往哪走,不知道要走到哪裡去,這也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有行願相符,才能成就。

  求生淨土,我們每位同修都發心求生淨土,一定要有大願,要求上上品往生;不要去學著,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古人常講。求上上品如果得不到,還能有個中品往生;如果你把目標定在下品,那不能往生的機會就很多了。所謂是取法乎上,那僅得乎中;那取法乎下,就得不到了,就落空了。所以我們的願望要上上品,力爭上游,這是正確的。當然對於品位不要去計較、不要去執著,我一定努力,一定向上,這樣就正確了。

  要想品位增高,一定要依照淨土三經的教訓,要把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三部經要熟、要透熟、要明了;不但熟還要了解、要明了。把經裡面所說的教訓,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變成我們自己的願望,變成我們自己的行為。這樣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相應,與經典的教訓都不違背。這不但是跟彌陀、釋迦,乃至於十方諸佛同心同願、同解同行,這個緣就無比的殊勝!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當然高,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要記住「如是願心永不退」。再看底下這一品。

  「至心精進第五」。這一品要介紹解行兩門的解門。至心精進,至誠無上的種種心行,在這品裡面我們學習的東西很多很多。古人常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所以發菩提心非常重要;「修行要務,立願為心」,我們講修行,先要有願,沒有願,這個行就沒有方向、沒有目標,行會有落空。我們看經文。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

  這是說明他真的發願了,確實符合古德的教誨。他對他的老師說『我今為菩薩道』。這不為自己,菩薩是以度眾生為目標。所以我們也應當要常常反省、反省,我們這一生當中,究竟為的是什麼?法藏覺悟了之後,他為菩薩道,我們為什麼?如果不是為菩薩道,給諸位說,就是為六道輪回!這都是真正的事實。我們所想的、所做的,全是造六道輪回因,怎麼能脫離苦海?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有警覺。看看人家,人家做國王,他所做的是輪回業;捨棄國王不要了,出家修道,為菩薩道,超越輪回了,所以他生活有目標,修學有方向。我『已發無上正覺之心』,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像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一開口就說我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跟這句話意思完全相同。此地講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取願作佛』。學佛了,你看人家這個目標方向正確。學佛做什麼?學佛就是要作佛。我們想想我們今天學佛,我們求的是什麼?求佛菩薩保佑我們升官發財,求我身體健康,家人平安快樂,求這個,糟糕不糟糕?求的還是六道輪回。人家這個口氣不一樣,他來作佛的,所以他就成佛了。我們心裡沒有佛的念頭,所以生生世世都沒做得了佛,原因在這個地方,不能不知道。今天我們要學佛,我們明白了,我們一定要發願作佛,跟阿彌陀佛一樣。不但將來到西方世界跟阿彌陀佛一樣,現在我們的心行也要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的思想、行持就在這本經上,我們天天念這個經,希望把經典裡面所說的,都變成自己的心願行持,這叫學佛。因為他要作佛,這才要求老師教給我作佛的方法。

  『願佛為我廣宣經法』,這就求法,求方法!廣宣經法,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我當奉持,如法修行』。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是做學生請法的態度。如果沒有這個態度,老師跟你講了,講了是耳邊風,給你講了都做不到,那講是白講了,那老師就不會跟你講。他是真的,他奉持如法修行;換句話,他真的去實行。老師怎樣教他就怎樣做,百分之百老老實實的去做,這真正的好學生。一個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一定很認真、很用心的來教導,這是做學生的態度。

  【拔諸勤苦生死根本。】

  修行的第一個目標是要成就自己的德行,要成就自己的德行,就要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斷掉。這些煩惱習氣就是無始劫的生死根本,他要拔除,連根拔掉。那個根就是貪瞋癡三毒煩惱,這是根!認真的把那個根拔掉,這真修,這才是真正的覺悟。我們在禅宗語錄裡面常常看到贊歎修行,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貪瞋癡是根本,要把這個東西去掉。真正存心去拔除貪瞋癡,這個人是真的覺悟了,真正在修行。

  【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這一句求證果成無上的佛道。四弘誓願裡頭,「佛道無上誓願成」。

  【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

  這個願很特別,其他諸佛沒有發過這個願,法藏發這樣的。他成佛的時候,他的『智慧光明』,所居的國土,極樂世界,『教授名字』。這個裡頭有人、有法,人,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我們講西方三聖;法,六字洪名,或者講淨土三經、名號功德,這是方法。『皆聞十方』,不是一個世界、二個世界、十個世界、百個世界,不是的,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地方不知道有阿彌陀佛的,沒有一個地方不知道有極樂世界。我們不可以講西方,從我們這個地方講是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從極樂世界西方講,那邊人講東方極樂世界,對不對?所以說不能講西方,西方是我們講的。在它的四周哪一方面講的,那個方向就不一樣,所以說都知道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一切諸佛如來都講彌陀三經,所以這三經名號十方普聞!阿彌陀佛當初有這個願,今天成佛果然兌現了,這是其他諸佛在因地的時候沒有發這個願。諸位同修想想,你們有沒有發過這個願?我們沒有發過這個願,念頭也沒動過這個,你們將來成佛,比不上阿彌陀佛,很了不起!很殊勝!

  【諸天人民及蜎蠕類。】

  這句是講十方世界六道眾生,差不多每尊佛的世界都有六道。像釋迦牟尼佛這個娑婆世界一樣,都有六道,六道眾生苦!

  【來生我國。悉作菩薩。】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為什麼這個法門殊勝?為什麼這個法門一切諸佛贊歎?真的了不起!六道裡面的蠕動是指三惡道,畜生。畜生、餓鬼、地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菩薩。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道,人天都沒有,也沒有聲聞、緣覺,全是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菩薩。而且不是普通菩薩,前面跟諸位介紹了,都是普賢菩薩。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統統是修十大願王,統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一切菩薩當中最殊勝的。佛在《華嚴》上說,菩薩如果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西方極樂世界各個修普賢行,所以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無量法門裡面,要選擇淨土法門,就是這兩句!其他法門裡頭沒有,其他經典上沒有。這就是真實的利益。再看看底下這兩句更不可思議!

  【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

  這的確是希有。我過去讀經,當我初看《六祖壇經》的時候,我對於六祖惠能大師很佩服,他的心胸果然不凡。他到黃梅去禮拜五祖,五祖問他你來做什麼的?他說我來作佛的,這個口氣了不起!我們沒想到,我們也從來沒有看過一個人到寺廟來學佛,他說我是要來作佛的,沒聽說過也沒見過。六祖這麼大的口氣,他的成就果然與人不同。所以說學佛來作佛的,這我們聽說過。法藏不一樣,不但我要作佛,都勝無數諸佛,我要比其他一切諸佛還要殊勝,還要超過,這沒聽說過。確實我們在許許多多大乘經上,沒看到過這樣口氣的人。這個地方能看到他的心量,能看到他的願望。為什麼作佛還要超過一切諸佛?目的是要普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以最快速的時間圓成佛道,他真做到了。這一段是法藏陳述他的大願,問佛能不能滿這個願。

  【寧可得否。】

  他發的這個願能不能得到,能不能滿這個願。這是一段,我們再看第二段。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

  老師得到這樣一個學生,我們想像當中,一定是無量的歡喜!確實得到了傳人,可以把如來家業付托給他,所以給他說法,說經就是給他說法。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

  這是先用比喻來說。佛說法,確實很多人從比喻裡面明白過來,體會到佛說法的真實義。這個地方也用比喻說,譬如大海,海很大,一個人用斗去量這個海水,能不能量得盡?假如說是『經歷劫數』,給他很長、無限長的時間,讓他去慢慢量,也可以把這個海水量完!這個意思就是說明,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暗示法藏比丘,你這個願可以得到的,先給他一個比喻、暗示,然後再教他。

  【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

  這就肯定告訴他,你的願望可以滿足的,只要你『至心求道,精進不止』。至心是真心、誠心,真誠的心去求,又能夠精進不止,你就會得道。我們今天學佛、修道,我們的功夫不得力,念佛問你有沒有把握往生?沒把握。毛病出在哪裡?我們沒有至心,我們也沒有精進。雖然誦經、念佛,心裡面拉拉雜雜、牽腸掛肚的事情還不曉得有多少,這就不是至心;雜心念佛,妄心念佛,又未能精進不止,所以功夫當然不得力,道業前途自然是渺茫。我們把病因找到了,把這個因消除掉,我們功夫自然就得力了。法藏這個願不可思議!超過一切諸佛的弘願,他都能兌現。我們今天求往生,這個願望怎麼能不成就?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這句話是反問。自在王佛告訴他,這段話裡面有三個自,『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這話裡講,你統統自己都明白,無需要我教導。這個經典前面跟諸位介紹了,經文雖然不長,把大乘佛法所有一切宗教的義趣都包括在其中。這裡面不僅僅是教,有密、有禅,這段說法完全是禅宗的語氣,這個用意很深很深。這三個自就是直指人心,跟禅宗裡面教學無二無別,完全是指當人自性,真心自性,因為一切法不離自性;淨宗裡面所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一入佛門,求授三皈,三皈叫三自皈;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三自皈。裡頭意思很深很深!發起真誠的心,必定包含諸佛真實的果地。因果是同時的,所以佛用蓮花表法。蓮花就是因果同時,開花是因,花一開,蓮蓬裡頭就有蓮子,蓮子是果,所以不用其他的花來代表,用蓮花,蓮就是代表因果同時。所以菩薩一發願,那個果就隱隱的含在其中,這個意思很深很深。因赅果海,果徹因源,這是大乘佛法裡常常講的,只要你肯精進,願望一定不會落空,決定可以證得。

  這三個自是自在王佛傳授給他的,指引給他,顯示出大慈大悲。對他愛護之深,不是一般人能夠體會的,他有很深的意思在裡面。古德在注解裡面告訴我們,這裡面至少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法藏比丘過去的因一定非常非常的深,這樁事情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佛在這個經上說得很清楚。在末法時期,我們聽到佛的名號,接觸到《無量壽經》,或者是淨土三經、五經,能信、能願、能行,這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所種的善根福德現前、成熟;如果不是這樣的深因,這一生當中縱然遇到了,也不能夠信受奉行。以此類推,法藏比丘的因一定是非常非常的深厚;所以世尊這樣一點,他當然就會開悟,像禅宗一樣言下大徹大悟。老師用這個方法,但是他並沒有這樣表演,這裡頭也含著有很深的意思。因為在這個地方,老師這麼一點,他就豁然大悟了,這就不叫淨宗,就叫禅宗,也不是淨宗。所以老師用的是這個方法,他故意裝不懂,這是崇尚於二力法門,淨宗的義趣,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說攝取諸佛的國土。這也沒有定法,都是隨個人的願心;有些人願意住淨土,有些人願意住穢土。像釋迦牟尼佛他就住穢土,地藏王菩薩發願要度地獄眾生,那個地獄誰都不願意去,那他願意去,這是個人的願心不一樣。所以,這個問也問得很好,這清淨國土汝應自攝,這是你自己的願望,也用不著佛來指定,隨你自己的願望,隨願都能夠成就。第三凡是淨土有化有報,有化土、有報土,化報高妙,不是菩薩能夠攝取的,一定是如來果地。但是攝取還是要靠自己,所以佛講汝自當知。這些的指示都是禅宗裡面所謂向上之事。這向上之事,這個上就是如來果地上,的確不是普通菩薩自分的,當然不是凡夫所能夠猜測得到的,也不是凡情所能夠理解的,它含著有這麼多深義在其中。我們再看法藏的態度。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這就是說世間自在王佛這樣一指引,這三個自,他都沒有豁然大悟。這豁然大悟下頭就沒有了,這就變成禅宗了,他沒有接受。這裡面也含著很深的意思。就是把自己放在一邊,完全依賴佛,完全靠佛,淨宗叫二力法門,我們要靠佛力。禅宗完全靠自己,不靠佛力。所以這三個自的指示,是不必靠佛力,但是他還是不能承當,依舊要靠佛,這就變成淨宗,這是淨宗跟禅不相同的就在此地。

  『斯義宏深』。指超過諸佛,他成佛要超過諸佛。他的佛國要超過諸佛的國土,這個意思太深了,是指這個意思。『非我境界』。不是菩薩能夠理解的境界,這是佛境界,菩薩不能理解。實在說彌陀的大願,五乘平等同時入報土,確確實實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沒有的,五乘是什麼?菩薩,像文殊普賢,緣覺、聲聞,下面六道眾生這是凡夫。信願持名方法是一樣的,菩薩也用這個方法,羅漢也用這個方法,我們也用這個方法,地獄、餓鬼、畜生還是用這個方法。信願持名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平等都作菩薩。到後面四十八願,諸位就看到,統統都是阿惟越致的菩薩,圓證三不退的菩薩,這十方世界沒有!實在是超過一切諸佛的剎土。世尊在其他一切經論裡面,跟我們介紹他方諸佛世界,未曾說過。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才曉得這個法門殊勝,這個法門對我們關系太密切!我們得到這個法門,真的是如獲至寶,無比的殊勝。這下面這求佛。

  【惟願如來。應正遍知。】

  這個『應』就是應供。『正遍知』,這個德號前面介紹過了。

  【廣演諸佛無量妙剎。】

  求佛為他介紹,介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這就是他所要修學的。人,也就是一切眾生,現前能夠得到幸福快樂,家庭美滿,事業順利成功,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極盡美好,這是佛教化眾生的目的!法藏比丘就是要知道一切諸佛他們怎樣修因證果的,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因緣果報的真實相,他想知道這些,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建造,他要超越一切諸佛剎土的藍本。所以極樂世界不是憑空想像成就的,而是集一切諸佛剎土美好的大成。十方諸佛世界他們好的,阿彌陀佛統統采取,那些不好的統統不要,統統捨棄。譬如說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有三惡道,有六道輪回,他不要,這個東西麻煩,他不要;一切諸佛裡頭有最殊勝、最好的,他統統采取,這實在講非常合理,合情合理。

  譬如你們貴國新加坡,雖然幅員不大。新加坡的人民,從政府到百姓,你們都有智慧,都有眼光,到世界各國去觀光考察,哪一個地方好的,我們都學習;哪個地方人家不好的,我們都不要,這新加坡就變成我們地球上的極樂世界。這麼做的!不是在家裡憑空想像的,不是的。所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樣成就的,這真正令人佩服,他的思考方式合情、合理、合法,這是很了不起的,也給我們做一個最好的榜樣。

  我們在今天修學就采取這個方法,我們看看別人,人家為什麼生活幸福、快樂,我們向他學習;把那個不快樂、不幸福的原因找到,把它消除,我們的果報就現前了。人家的家庭為什麼圓滿?人家的社會為什麼安定?我們在這裡學到方法了,果然能夠依教奉行,現前得的利益就無比的殊勝。這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解、同行;我們再以一顆清淨的心、真誠的心、慈悲的心,求生西方淨土,決定是上上品往生。經典的利益確實是無量無邊,我們細心在裡面去讀誦、去思惟,把它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這個經典才有用。不是白念,不是空念,真管用,確確實實能改變我們現在的生活,能改變我們的人生,使我們達到如願的、滿願的這樣一個目的。這底下就好懂了。

  【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是處處向老師表明,老師的教誨一定認真去做。『修習』就是認真的去做。所以他要多知道、多明白,自己在當中才有所選擇,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  (第九集)  1994/11  新加坡  檔名:02-027-0009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面最後一行,從第二句看起。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前面法藏比丘向他的老師陳述自己的願望之後,接著就請法。老師非常慈悲,知道他『高明』。高是講德高,明是說智慧;這個學生有高尚的品德,有深廣的智慧。更難得的他的『志願深廣』,顯示他真實無盡的慈悲,於是就應他的啟請而為他說法,為他宣說。這個地方文字就比較簡潔,佛長時間的教學,幾句話就帶過去了,為他『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因為法藏要求佛跟他講這一切諸佛的剎土莊嚴之事,他的目的在這裡面去選擇,集諸佛眾善之大成,來建造他理想當中的修學道場,目的在此地。

  智慧真的是難得,志願難得,他這個構想是更難得,所以世間自在王非常歡喜給他說出這些事情。此地我們要注意的「二百一十億」。二百一十億在數字上來說不算太多,不算是個大數字;可是在這個地方不當作數目字講,當什麼講?表法的意思。在密宗裡面表法,十六代表圓滿,我們這個經一開端,上首大眾裡面,在家居士眾有十六正士,「鹹護等十六正士」,十六是代表圓滿的;十六之外,二十一代表圓滿。所以這個地方二百一十億是二十一的擴大,它是代表圓滿的意思,不是數目字,數目字那太小了。無量無邊的世界,這二百一十億那算什麼!這都是代表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諸佛剎土一個也不漏,是表這個意思。這個說法《華嚴經》上講到,本經與《華嚴》關系非常密切,這個表法,我們可以說跟《華嚴》無二無別。《大智度論》上也有這個說法,所以這二百一十億我們要看作表法,意思才會圓滿,才正確。

  世間自在王佛,可以說將虛空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狀況、因果,都跟法藏比丘詳細說明。剎土裡面功德,『嚴』是莊嚴,『淨』是清淨,『廣大圓滿之相』,都給他說明了。『應其心願,悉現與之』。在這裡也顯現出佛的神力不可思議,佛不但詳細給他說明,而且把這些諸佛剎土以神力變現在他面前,讓他自己看,這正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老師教導跟他說,這就是讀書;把這些相現給他看,這就等於行萬裡路,讓他自己親自看到這個境界。就像我們現在的旅游、觀光、考察,都到那裡去親自看一下,這個學問見識才真實,並不是完全是聽到傳說,是親自去見到這個境界。

  『說是法時,經千億歲』。自在王佛教法藏比丘教了多久?那個時候的人的壽命長,教了千億歲,萬萬是億,千億!這是講教學時間之長,這麼長的時間來教導他。在這個地方,我們想到孔老夫子常說「教不厭,誨不倦」;孔老夫子教學的精神不疲、不厭。我們在此地看到千億歲不是短時間,要沒有相當的耐心,這個學業怎麼能完成?佛慈悲教誨不倦,法藏做學生的也很了不起,學而不厭。這一段我們看出法藏求法,真的他就得到法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真得到了。我們再看下面第三段講他修行。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

  聞是聽、聽聞。佛千億歲的教誨,『聞佛所說』。

  【皆悉睹見。】

  因為佛每說到一尊佛、一個佛剎,佛都會把這個相現出來給他看,他都看見了。這是乘佛的威力,才能夠聽清楚、看清楚。心裡明明白白,於是乎發起無上殊勝之願。原來最著名的四十八願是有來歷的,聽多看多,心裡面感觸很多,這是聞成就,也是四十八願根源埋伏在此地。

  【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

  這個地方我們注意到,這裡有思。聞、思,這下面當然一定有修,這三慧,菩薩的三慧。人家是真用功、真肯干!『天人善惡』是因,『國土麤妙』是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得惡報。十法界、四聖法界的果報就妙,人家修的是善因,六道就粗,六道凡夫修的因是不善。在六道裡面比較而論,善多惡少,這就是三善道比三惡道那要好得太多了。如果是惡多善少,那就感到很粗的境界。地獄、餓鬼、畜牲,我們講的三惡道。十方諸佛剎土裡面的狀況,法藏比丘統統見到,統統明了。

  【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

  這些地方不但我們明白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可以說這一段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同時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今天要往生,我們要做佛的弟子,佛在過去生中發心的行持,可以說都是我們修行最好的榜樣,是我們應當要記取的,應當要學習的。這段經文裡面最重要的『便一其心,思惟究竟』,那的確是明了通達之後,這個一心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微妙報土的真因。由此我們也明白,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要跟此地比一比,恰好是很鮮明的對比,那就是什麼?十方剎土是雜心變的,才有十法界,雜心變的!西方世界一心成就的,所以這個土就清淨、就微妙!

  彌陀一心不亂成就的,每個往生的人也是要念到一心不亂才能感應,才能往生。說到這個地方,也許同修們有了疑問,一心不亂好難!那假如我要是得不到一心,我這一生不是沒指望了嗎?這的確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真的問題。好在彌陀是真正慈悲,我們不必念到一心也能往生。但是這個雜亂心是決定不能往生的,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一心不亂的邊緣!沒到,剛剛達到一點點,有那麼一點影子,就能往生。這個我們可以做得到的,這不是真正的一心,相似的一心,有一點像。我們念佛的功夫得力,能夠把妄想煩惱伏住。古人有個比喻說「石頭壓草」,根並沒有拔掉,石頭壓住了,它不起作用。就這樣的程度就能往生,這個我們才安心。

  所以本經講的往生條件,他沒有說一心不亂。在「三輩往生」裡面,經文很清楚、很明白告訴我們念佛的要領,「一向專念」;前面一句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就行了。他沒有說一心不亂,一向專念就好辦。《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那個標准就高;但是世尊當年講《阿彌陀經》,在梵文原本上沒有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是翻譯的人他翻的,鸠摩羅什大師翻的,翻成一心不亂,使我們感到為難了。玄奘大師的譯本是直譯的,現在這個本子也流通,在《淨土五經讀本》,我們收在裡面。諸位看看玄奘大師的譯本,你就曉得經裡頭並沒有講一心不亂,而是講的一心系念;一心系念跟一向專念的意思是一樣的,這個我們感覺得還不太為難。羅什大師有沒有翻錯?如果羅什大師把經翻錯了,玄奘大師比羅什大師要晚很多年,一定會把他糾正過來,玄奘大師並沒有說羅什大師翻得不對;而且玄奘大師的學生窺基,是玄奘的傳人,是玄奘得意的弟子,給《彌陀經》做了一個注解,還選羅什大師的本子,並沒有用老師的本子。由此可知,他們師徒對於羅什大師的譯本非常佩服,他翻得不錯。

  一心不亂怎麼回事情?只要我們在此地念到功夫成片,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佛來接引的時候先是用光來注照,佛光照著我們,佛光這一照就把我們的業障就消除了,把我們的功夫就提升了。所以我們只要念到功夫成片,臨終一見阿彌陀佛,這個地位馬上就提升了,就加了一倍,就到事一心不亂。所以他翻一心不亂沒翻錯。假如我們自己真用功,真的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你時候,會把這個功夫又提升,事一心就提升到理一心。所以佛的加持正好是我們自己修持的一倍。這就說明我們自己用功非常重要,「便一其心」,非常非常重要。

  我們今天念佛要一心稱念,也就是要專心念佛,最好不要有雜念,不要夾雜。初學當然是免不了夾雜,總得要提高警覺,使這個夾雜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這就是進步,這就是功夫得力。如果我們念佛念了很多年,雜亂的現象依然如故,沒有改進,那就是我們的功夫不得力,這樣往生就沒有把握,比較上要困難。功夫得力,自己往生有把握,這是真實的受用。此地我們看到極樂世界,秘訣就在一心。

  『選擇所欲,結得大願』。這個大願就是後面所說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法藏比丘在一切諸佛剎土裡面選擇成就的。諸佛剎土裡面有不殊勝的他不要,三惡道他不要;一切殊勝、好的、善的這一面,他都采取,他這個四十八願這麼來的。『精勤求索』。精是選擇,一點都不馬虎,一定要選擇最好的、最殊勝的;勤是勤奮,認真努力不懈怠,在那裡求索。『恭慎保持』。選擇之後要能夠把它保持而不失掉。再看底下:

  【修習功德。滿足五劫。】

  前面我們看到聞思,這裡就修了,修了多久才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修了五劫,這個五劫是「精勤求索,恭慎保持」。這個恭慎就是真誠心、恭敬心,使自己的功德保持而不失去。如何能保持功德?佛法裡面常講火燒功德林,我們修功德不容易,一把火就燒掉了,什麼火?瞋恨之火,一發脾氣,那功德就沒有了,所以這個東西難。想想我們長年累劫的在念佛、在誦經、作功德,一發脾氣了,沒了、完了;等脾氣消了之後,再念、再修積。如果你是在聽講之前,發一頓脾氣就完了,你的功德都沒有了,這要知道!最怕的就是瞋恚。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真正想修功德的人,那個警覺性就很高。決定不發脾氣,不管什麼事情,惹起我們心裡不高興,想發脾氣了,你要警覺到,那是什麼?魔障;魔看到你已經不少功德,就勸你燒!燒!你就真聽話,就把功德燒掉。如果你要是不發脾氣?你的功德在,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把你破除掉,魔也沒有法子,魔還是叫你自己把你自己功德摧毀,他沒有能力。所以你有警覺心,我不干,我絕不發脾氣,絕不肯聽從,這個功德才能保持。功德跟福德不一樣的。福德,發脾氣沒有關系,那個福報還在,功德不行,功德一發脾氣就沒有了。由此可知,要能真正恭慎保持,一定是貪瞋癡慢煩惱習氣統統斷掉了,那他的功德就能保持了。

  《金剛經》上教導我們初學的人「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忍辱波羅蜜能把功德保持住。布施、持戒是修功德,忍辱是保持功德。所以沒有忍,雖修功德隨時都會被燒掉的、都失掉的。所以菩薩六度是每一個環節都扣得緊緊的,彼此有密切的關系;到精進、禅定,那你功德成就了,這才顯示出無量的智慧。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他修滿五劫,這麼長的時間。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

  『俱胝』是古印度數目字的單位,相當於我們中國一千萬,一千萬叫一個俱胝。二十一俱胝就是二百一十億佛剎,所以它這個地方用俱胝,顯示出這是用密宗的表法。所以我們這部經裡面,有教、有禅、有密、有淨,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濃縮在這本經裡面。所以這一本經我們讀誦修學,就等於所有的法門你統統都修了,確確實實是這個意思。

  【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

  這是說他的成就。我們一個佛剎的事情容易明白,無量無邊佛剎就難了;他現在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佛剎通達明了,就像自己本國國土這麼樣的清楚,這麼樣的明了。

  【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他的願望真的圓滿。他建立的極樂世界,確實超越諸佛的剎土,集諸佛一切功德圓滿的大成。這一樁事情,這講的修成就,他修行的成就,實在講也不是簡單的。我們要把這些事實真相要清楚、要明了,我們對於淨宗就能產生堅定的信心,不會懷疑。極樂世界絕非偶然的成就,自在王佛跟他講經說法千億歲,法藏自己認真的修學,精勤的選擇,五劫的時間才滿足,哪是容易事情?所以這是集一切佛剎莊嚴清淨之相而成就的,自自然然超越了諸佛的剎土,滿了他的願。所以後面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於阿彌陀佛的贊歎,說他「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釋迦牟尼佛這樣贊歎他,所有一切諸佛都像釋迦牟尼佛同樣的贊歎他,所以這是很不容易一樁事情。

  我們看他這段歷史,這段的經歷,我們自然會感到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合情、合理、合法,值得我們相信,信西方世界不是他憑空想像的。過去天台大師、智者大師給我們說通達究竟圓滿的道理,這是善;但是要是著相,那就不善。諸位想想,通達原理著相還不叫善,何況其余!從這個地方我們體會法藏選擇之精,所以他那個善惡的標准不是我們的標准!《華嚴經》上佛說得好,佛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也說了一個執著,可見得著相、著見那是大病。所以世尊在《金剛經》上,才極力的破除這樁事情。《金剛經》的前半部破四相,後半部破四見;見比相要細,相粗見細,見是心裡頭的念頭。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後半部就說得更微細,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可見得執著是大病。

  我們在一切大乘法裡面,修學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沒有辦法斷執著。那我們這個法門有執著不怕,叫你執持名號,你不要執著別的,執著別的不行,執著這個名號,就能往生,這是著相。其他的大乘不可以著相,我們這個著相行,著相就是叫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之後,我們再破執著,再來離相,這真的給我們帶來了無比的方便。使一切眾生往生不退成佛,是人人有分,這實在不可思議。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

  這個『既攝受已』,就是說他已經經過五劫的修行,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造成了、完工了。這完工之後,要向老師去報告;這是大喜事!大喜事,又到這個世間自在王佛道場去了。那個時候佛住世教化眾生四十二劫!所以他極樂世界建造成了,佛還住世,佛還沒有圓寂,又去向佛報告。

  【稽首禮足。】

  這是禮節。

  【繞佛三匝。】

  繞佛也是最敬禮,表示學生對老師依依不捨,像小孩圍繞大人繞一樣,取這個意思。很恭敬的。

  【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這是把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的。這沒有辜負老師千億劫的教導,沒有辜負自己五劫的修持,成功了,這是功德圓滿。

  【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這個地方我們特別注意,師資之道。你看老師跟學生,老師很像一個老師,學生也很像一個學生,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老師一聽到之後,贊歎他,『善哉』,好極!這個贊歎裡面含義非常之深。實在是說,凡夫,業障深重的眾生也有機會作佛,你說這個太好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幫助這些眾生的,幫助業障深重的眾生一生當中能成佛。所以他的老師高興,贊歎他!今天正是時候、正好,『汝應具說』。你把你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殊勝莊嚴的事跟大家講講。就說這個,這是跟世自在王的那些徒眾,那些學生,也就是法藏比丘的同學,向他們提出報告來。『令眾歡喜』。叫廣大的眾生,個個聽了都會生歡喜心。現在有這麼一個殊勝的道場,到那個地方去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亦令大眾』。這個地方所講的大眾,就是世間自在王的學生,跟前面那個令眾歡喜不一樣。那個眾是可以說是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此地講大眾就是大會當中的這些人,世間自在王的學生,也就是法藏比丘的同學,叫他們『聞是法已,得大善利』。這大善利是指什麼?是指欲令十方九法界的眾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一切含靈都因此而得度。這個度是講成佛,特別是指六道眾生因這個法門是個個圓滿成佛,這叫大善利,這是惠予眾生真實的利益。

  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的、要認真學習的,今天法藏比丘的成就超過老師。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沒有一個人不知道阿彌陀佛,知道世間自在王的人,我們要不讀這個經,你怎麼曉得?你不知道。學生的知名度比他高,學生的成就也比他高,老師沒有嫉妒。我們這個世間可不行了,雖然說得好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是那個老師真的覺得不是味道,沒有像世間自在王這個老師這麼痛快!對這個學生真的贊歎,真的歡喜!

  在我們世間法裡面,老師嫉妒學生。漢朝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馬融。馬融是漢朝的大儒,他的學生鄭玄(鄭康成)。鄭康成拜他做老師,跟他學了三年,把他的東西全都學去了,而且超過他,他心裡不服氣就想整他這個學生,用什麼方法?買通殺手。因為鄭康成要回家,在路上埋伏,想把他殺掉,也就是不讓學生將來超過自己。鄭康成太聰明了,早就預料到,他很厲害。那老師手段也高明,鄭康成回家,老師帶著其他的同學到十裡長亭去跟他送行;老師帶著同學送行,送行什麼?每個人跟他敬酒,意思就是要把他灌醉。鄭康成是海量,酒量大,每個人敬三杯酒,他喝了三百杯。我們中國古時候有三百杯的典故從這兒出的,鄭康成真的是事實,他三百杯酒喝下去,不但沒有醉,小的禮節都不失;他走了,走了他知道,他走到半路改道,從小路溜掉了。這老師不能容學生!這個例子自古以來就很多。這個地方我們看這個老師佩服了,對於學生的成就贊歎、歡喜,而且叫自己所有的學生去跟他學去,這難得!

  在我們佛門裡面,我們過去看到唐朝時候六祖惠能大師,他在獵人隊裡面躲了十五年,出來之後在廣州,現在的廣州,遇到了印宗。印宗了不起,印宗當年是南方佛教的首領,那個徒眾多少!印宗知道他是黃梅得法的六祖,給他剃頭。所以印宗是惠能大師的剃度師,出家了是印宗給他剃度的。印宗給他剃度之後,這是印宗的徒弟,可是徒弟開悟了、明心見性了、得道了,自己還不行,回過頭來再拜六祖做老師,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回過頭來再拜徒弟做老師,這都是非常人,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出來的。六祖這個身價一下就高,印宗所有這些徒眾統統皈依六祖。你看印宗的心量,哪裡是凡人,凡人怎麼可能有這個心量?道場讓給你,徒眾一切讓給你,自己來做學徒、來當學生。這實在講都是佛菩薩來示現的,凡夫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心量。所以在這些地方我們要注意、我們要學習。心裡面真正能夠景仰道德,尊重賢能,要能夠虛心下學,才能成就自己的道業。

  所以我們讀到這個經文感觸就很多,『能於佛剎』。這個佛剎就是極樂淨土。『修習攝受』。這個修習是指一切念佛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道場去修學;攝受,這是指法藏比丘,現在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慈悲攝受這些大眾,『滿足無量大願』。這證明一切如來都歡喜加持法藏。那世間自在王如此,一尊佛是這樣的對待法藏菩薩,我們就可以聯想到所有一切諸佛必定跟世間自在王佛一樣稱贊法藏,加持法藏,要護持他。所以阿彌陀佛就變成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的中心,像眾星拱月,大家都來捧他、都來成就他。成就他就是成就自己,自他不二!

  再看底下這一品經文,下一品經文是我們全經的中心,全經的精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說,轉述就同佛自己說沒有兩樣。「發大誓願第六」,這就是著名的四十八願。願文條目多寡五經不同,五種原譯本不同,有的譯本裡面是二十四願,有兩種本子是二十四願;有兩種本子是四十八願,還有一種本子是三十六願。條目多少不同,可是裡面內容大致是沒有多大差別,內容大致是相同的。也就是有的時候二願、三願合成一願,有的一願分開來二、三願,所以它這個條目不相同。

  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一品經可費了苦心,我們在梅光羲序文裡面看到,這一段經文是夏老、梅老居士還有他們的老師總共三個人,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會集這一段。由此可知,這一段經文他們是特別重視,因為這是淨宗可以說是原始的依據,決定不能夠掉以輕心。會集這個段落大分是二十四,是以二十四為綱,是以四十八為目。每一願後面注的那是四十八,這就是二十四跟四十八統統保持住,使這五種原譯本的本來面目,在這個地方統統可以顯示。這是會集得好,確實是很用心。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

  實際上這個時候法藏已經成佛了,就是阿彌陀佛,在老師的面前還是弟子的身分。白佛言,『唯願世尊』,這對老師的敬稱。『大慈聽察』,察就是觀察,如果有不對的地方要請老師指正,有這個意思在。下面這是第一段,我們算段這二十四段,就是二十四願,下面這個小目是四十八願。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段是總說,內容包括全部的四十八願,這是總說。『我若證得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圓滿成佛了。『成正覺已』。他圓滿成佛了。『所居佛剎』,他所居住的剎土就是極樂世界。他的願望是這個剎土一定要『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就是前面他在老師面前表明他的願望,他一定要勝過諸佛國土。因為一切諸佛國土都有缺陷,他這個地方沒有缺陷,這就勝過諸佛國土。『功德莊嚴』,那當然太多太多!哪一種功德算是第一莊嚴?那就是十念必生、不退成佛,這的確是第一功德莊嚴。因為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他有;所以這個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特別指這一樁事情。這就是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我們再看底下。這底下就是四十八願裡面前兩願。第一個是「國無惡道」,一切諸佛剎土都有惡道,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

  【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

  這是第一願,四十八願裡頭第一願,沒有三惡道。一般來講,惡業沒盡,善業成熟了,可以生三善道,像我們現在這個狀況都是如此。可是福享盡了,還要墮落,所以這三善道不究竟!還有一樁事情我們必須要警覺到的,許許多多因為享福而造作惡業,那個墮得更快,墮得更慘。這些都是事實真相,不能不提高警覺。

  世間人哪一個不享福報?殊不知福裡面埋藏著有無量的禍害!沒有福報的人,很窮苦的人,固然是很煩惱,你想造惡業造不成;換句話說,你這一生只是在受報,你很不容易造重大的罪業;換句話說,你來生不會墮落,享福的人不一樣。我們不說別的,窮苦人家,現在生活水准是普遍提高,像我這個年齡在童年的時候,我們住在鄉下,吃的都是蔬菜、青菜,肉食很少,大概總是初一十五才能買到肉,逢年過節才好好的吃一頓,平常吃不到;換句話說,殺生造罪業就很少、很少,沒機會!富裕人家,每天雞鴨魚肉,那個業債就有得算,算不清!我們人看到很羨慕,但是到以後算帳的時候,果報現前的時候才曉得,唉呀!這不如我們,比我們差遠了。

  因果通三世,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地獄是造作上品十惡所感到的惡報,餓鬼是中品十惡,畜生是下品的十惡。有些經上佛跟我們講貪瞋癡所感召的,瞋恚墮地獄,悭貪是餓鬼,愚癡是畜生;貪瞋癡三毒煩惱感得的三途苦報。西方世界沒有三惡道,換句話說,沒有造惡業的人,沒有貪瞋癡的煩惱,沒有因,他就沒有果報!每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念佛功夫得力了,能把貪瞋癡伏住,雖然不斷,有能力伏住。我自己有能力伏住,到達西方世界佛力一加持,他就斷掉了,所以就得一心!是這麼回事情,這個便宜占大!學其他的法門,斷煩惱完全要靠自己,我們現在只要伏一半,那一半佛幫忙,我們就成就了,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這個便宜占很多很多。再看下面一段。

  【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

  這是四十八願的第二願,第二願不墮惡道願。『所有一切眾生』,這是指六道裡面的。『以及焰摩羅界』。焰摩羅就是閻羅王,我們稱十殿閻王,第五殿的五殿閻王很厲害,閻羅王,閻羅王第五殿的也叫做平等王。《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有介紹、有說明,他管地獄,閻羅王是管地獄的。『三惡道中』。特別指的是地獄、餓鬼、畜生。惡道眾生惡業習氣最重的,他要是能夠念佛,聽到這個法門,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也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只要具三個條件,你真信,相信阿彌陀佛,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念佛一定可以得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你真信不懷疑,真想去,這是願!真想去。這個真想去就是此地樣樣要放下!又想去,這個地方又放不下那是假的,那不是真想。真想去,一定是統統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裡頭再沒有罣礙,這才叫真想去。統統放下了,都決定得生,阿彌陀佛一定會接引你。我們這裡一發心,他就知道,阿彌陀佛就曉得了。我們這邊緣成熟了,他就來接引;我們的壽命到的時候,佛就來接引。

  到達那個地方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化,『受我法化』。法是教學的方法,把我們的惡業習氣都化除,化成無量的功德。『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成佛。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化,一定成佛,成究竟圓滿佛,在這個修學過程當中,決定不會再墮惡道。因為過去生中有這些惡的習氣,假如不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有進有退,一退轉很可能又退到三惡道去了,這是太多太多這些例子。這就說十方世界修行有缺陷,就是他有退墮,西方世界沒有退轉,不退轉,絕對不會再墮三惡道。我們做了極重的罪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放心,阿彌陀佛這一願是保證,保證你不會再墮惡道。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我這個願要滿、兌現了,我就成佛;假如我發的願不能兌現,不能圓滿,我就誓不成佛。現在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已經十劫,他的全部兌現了,全部實現了,每句、每個字都是真實不虛;由此可見,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的本心,真的是念念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這是他的願望。他這一願超過諸佛,而且他真的能做到,這個願望真的能兌現,問題就是眾生相不相信,肯不肯發願求生。不是阿彌陀佛沒有能力,問題在我們自己肯不肯,不肯,那就是我們自己有障礙,這不肯就是障礙。你要問什麼障礙,你不願意這就是障礙;肯,障礙就沒有了,誰肯念佛誰就往生。這個法門是平等法門!無論你是修學大乘、小乘,無論你是造惡、造善,都沒有關系,只要你回心轉意,真肯念佛求願往生,是個個都得生,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第一希有的功德。我們再看第二段。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

  這一段裡面有三願,我們還是一願、一願的來看,這樣比較清楚。這是第一願是金色身願。我們在這裡要特別留意,他所講的十方世界所有眾生,這裡頭沒有揀別。那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當然包括我們在內,沒有說娑婆世界、地球上眾生例外,沒有這個講法;既沒有這個講法,那就在內。不但我們在內,毗盧遮那佛華藏世界也在內。因為他沒有說毗盧遮那佛華藏世界在外,他沒有這個說法。那可見得一切諸佛剎土都包括在其中,所以文殊、普賢也得往生。這些字我們要看清楚,才知道他的願真的是偉大。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得的身相平等。『皆具』。人人都是『紫磨真金色身』。這個磨,古時候的意思是指純金,沒有一絲毫渣滓的金,精金!這是講色身,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身體!看看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這個身體非常脆弱,肉身很脆弱!稍微受一點風寒就得病了,就爬不起來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金身,他的體質是純金身。

  【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所講的。因為我們這個世界人心量很小,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就到究竟圓滿,再多無法想像了。其實是不止的。其實我們在大經上看到,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相貌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

  【端正淨潔。悉同一類。】

  這一句要牢牢記在心裡,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兩種相貌。你看看我們現在道場,大家坐在一起,每個人相貌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人再多,一個相貌,絕對沒有兩個相貌。這個事情就麻煩了,這相貌都一樣,那我們在認人不是認錯了嗎?大眾都跟佛一個樣子,誰是阿彌陀佛?誰是觀音菩薩?我們去往生不都是搞不清楚了?這你大可放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都有他心通,每個人過去現在未來統統清楚、統統明了,決定不會把人認錯。這裡面含的意義非常深長,前面說過他四十八願從哪來的?是看到許許多多諸佛剎土,在這裡頭精心選擇而來的。十方世界的人相貌不一樣,相貌好的就驕傲,相貌丑陋的、不好的就有自卑感,這都是煩惱!這西方世界大家相貌都一樣,也沒得驕傲,也沒得自卑。你看看阿彌陀佛真聰明,他用這些方法把你所有的煩惱自自然然消除,到那裡統統都沒有了,法子妙絕!顯示出他這個世界平等法界。

  所以這個經題上,以平等方法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十方世界眾生形色不一,端正莊嚴能令人生歡喜心、生恭敬心,所以西方世界的人相貌端正莊嚴,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所不及的。因此阿彌陀佛的學生,無論走到哪個世界,這是很平常的事情,每天都去十方世界供養諸佛,去度化眾生,得到一切諸佛剎土大眾的尊敬。彌陀弟子,人家要另眼相看!這是我曾經跟大家說過。

  我們這個世間有不少非常仰慕彌勒菩薩,喜歡將來生到彌勒菩薩的淨土,兜率內院。將來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一個個跟著下來,就像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捨利弗、目犍連一樣的,跟佛下來示現度化眾生。他們有這個願,這個願好不好?好,非常值得贊歎。但是我清楚、我明白,要想往生兜率內院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為什麼?彌勒菩薩錄取學生的標准很高。我想想我要去進他那個院,我的分數不夠,沒法子,去不了!再看看阿彌陀佛這個淨土,他錄取的分數很低,非常非常之低,我有把握去得了。我要是去到西方極樂世界,要回到娑婆世界,這經上講十萬億佛國度一剎那就回來了,去親近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一看到阿彌陀佛的學生,他特別歡迎,另眼相看,比對他的學生好多了。像這些算盤我們要會打、要會算。所以我們也可以到兜率內院,也可以親近彌勒菩薩,比他的學生還要受到特別招待。我們聽彌勒菩薩講經一定是上座,前面座位讓給我們坐,他的學生坐後面,所以這是事實不可以不知道的,這是親近彌勒菩薩最容易的一條道路。再看第三段。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這一段裡頭又包括了三願,宿命、天眼、天耳。諸位要知道,這就是我們世俗人講的神通。通是通達無礙,神是神奇莫測。他這個特殊的能力,現在大陸上稱之為奇異功能、特異功能;這個稱法是很有道理,他的能力超越常人。神通從哪裡來的?有報德的、有修德的。像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那裡就有,這叫報德的,這不是修德的。這個報德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因為生到那裡去要沒有這個能力阿彌陀佛就不成佛了。一生到那個地方這個能力統統都有,阿彌陀佛才成佛。那個神通能力多大?超過阿羅漢。阿羅漢的宿命、他心能力只能知五百世,五百世以前他就不知道。所以五百世之後他也不曉得,他有范圍並不大。像菩薩的天眼,隨著菩薩的地位,菩薩地位愈高,天眼的能力就愈廣,能夠看一個大千世界、一百個大千世界、一千個大千世界,只有如來天眼才能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沒有見不到的。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神通的能力,你看看這個經文上講的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個便宜占大了!在修其他的法門要修到八地菩薩。八地菩薩跟佛的能力很接近,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我們才念幾年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力就跟那個八地、九地、十地菩薩一樣。所以那些菩薩看到我們,簡直看到就搖頭,不能相信,但是也是事實。所以明白的不能不佩服,你們太幸運、太了不起!修幾天就得到了,我修了三大阿僧祇劫,修得這麼苦才得到,怎麼你一下子就得到了,而且你得到的比我還殊勝,還超過我,怎能不佩服!這就是我們俗話說,有走運、有不走運。菩薩不走運,我們很走運,一下就遇到這個法門,這就成就了。所以這段的願文我們要很仔細的去觀察。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這是平等法,並沒有揀別華藏世界來生的。那當然,菩薩地位高,我們是凡夫怎麼能比?所有眾生,當然就是十法界籠統而言,全都包括在裡面。『自知無量劫時宿命』,不像阿羅漢才知五百世宿命,無量劫時宿命。所以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也是這個樣子,因為他的願文裡頭沒有說下下品除外,他沒有講,也沒有說上品上生有這個神通能力,沒有說這個的;換句話說,下下品往生也是這個能力,這才平等法。

  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前生、再前生的,現在有很多人想知道前生,去找了許多通靈的人,還有一些人去找到什麼做催眠術的,想知道前生;充其量也不過知道一世、二世,三世就不知道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過去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你統統都知道了,何必去找這些麻煩?又何況現在這個社會上騙人的事情多,那些通靈人告訴你前生未必是真的,也許上當被騙了,自己還不曉得。到達西方世界自己都知道了,生生世世你所做的善、所做的惡,全都知道。自己都曉得,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在哪個地方輪回,在哪個世界住過,也統統都知道;所以無量劫來自己的家親眷屬你就統統都記起來、都明白了。一到西方世界就有這個能力。洞視,『皆能洞視』。這是天眼,跟佛一樣的。這個地方沒有講界限,十方剎土無量無邊的世界,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現在很可憐,這四樓底下聽說還有很多人在那裡聽經,我們看不到!如果極樂世界人,那透明的全都看到了,這個地球的那一邊是美國也看得清清楚楚,那些人在干什麼;更遠的他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都在眼前,有這個能力。所以我們有的時候心裡面為情所牽,對於自己的親人、喜歡的人總念念不忘,希望幫助他們,我們有這個心、有這個願,沒能力;所以你要曉得,到達西方世界就有能力了。我們的家親眷屬無論他生在哪一道,我看得到他,他說話我聽得見,他的狀況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時時刻刻可以示現去幫助他。那真的有智慧、有能力,我們的心願才叫是真實的。往生我們的心願是真實的,不往生我們的心願都會落空,你沒有能力。

  『徹聽』是天耳,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他說些甚麼話,你也聽得清清楚楚,縱然說悄悄話也聽得很明白,神通廣大!小說上孫悟空跟他相比差太遠!孫悟空才只七十二變,一個筋斗十萬裡,不知道要翻多少筋斗才能翻得到,這個不需要翻的,一念就到了。所以孫悟空要跟他相比,那小巫見大巫,差太遠了,那個能力太小了,微不足道。這裡面有這樣的神通能力,這對於修行幫助就非常非常大。我們知道世間人為什麼會有貪瞋煩惱?為什麼會起惑造業?實在說就是迷於因果的事實真相,才會起這些迷惑,才會造業。如果對於這些事實真相都能夠通達明了,他怎麼會起煩惱?怎麼會迷惑?怎麼會造業?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些教學的設施實在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無始劫的煩惱習氣到那個地方去的時候全部都化解了,為什麼?過去現在未來事情都知道了、都看到了、都聽到了、都曉得了,這比其他諸佛如來講經說法省事太多,方法確實是高明。『知十方』。空間,過去、未來、現在這是三世,十方三世什麼事情你都曉得、你都清楚、你都明了。

  『不得是願,不取正覺』。彌陀成佛了,這個願也統統都兌現了。所以現在世間有一些人講他有神通,有什麼特異功能,你就可以跟他說:這沒什麼了不起,再過幾年你看我的,你怎麼能比得上?真的,確實如此。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好好念幾年佛,往生就統統得到了,那就跟如來果地上的神通德能一樣,不是菩薩能夠比的。他們這些小通算什麼!極樂世界這些人所具的這些能力,我們講的神通德能,所具的能力,絕對不是其他大乘經上所講的,那些用禅定、用其他方法修得的,跟他們那個不一樣。剛才講了,這是報德,是阿彌陀佛千億歲的修學,五劫的圓滿成就,是以這樣的德能加持給我們的。這裡面的理非常的深,事顯得無比的奇妙,道理非常非常之深,並不是沒有理論依據。沒有理論依據,我們看到,這簡直神話。

  所以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理太深了,連等覺菩薩要得不到如來的加持,他也搞不清楚,所以能信不容易。經後面說了能夠相信的,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中所薰習的善根福德,你今天成熟了。如果不是無量劫的宿根成熟,你今天縱然遇到了,也會把它當小說看、當傳奇看,你不會相信的。所以這個法門一般人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我說了很多次,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他要一聽就相信、就接受,這是很不平常的事情,這都是事實。所以他這個通的能力超過一切菩薩,聲聞、緣覺那就更不必說。再看第四段。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

  要看著他這個願文詞句,所有眾生是平等沒有揀別的,九法界有情眾生一律平等的。

  【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

  他心通,他心通是什麼?他是別人,別人心裡起心動念他知道。所以諸位同修你要小心、要謹慎了,不要以為你心裡動的念頭沒有人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人個個都知道。你的一舉一動他看到了,你跟人說悄悄話,他聽到了,起心動念他也曉得,不要認為沒有人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人太多太多了,數不盡,統統都知道,這都是事實。所以我們要想做一個阿彌陀佛的學生,做一個佛弟子,將來跟他們是同學,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就要曉得他們都看見了,他們都聽到了,他們都曉得了,沒有一樣能瞞得過他們。我們配不配參與他們的法會?阿彌陀佛縱然慈悲要接引我們,這些同學們不接受我們,阿彌陀佛也不會來接引,這都得要想到;是我們將來自己的德能,也是那些同修們,他們現在都具足了。所以念佛人心地要清淨,要正大光明,不做一點虧心事情。別人對不起我可以,我不能對不起人;別人騙我可以,我不能騙人,為什麼?他們造的是輪回業,我今天造作要生西方,我的一切要用西方極樂世界做標准。西方世界的標准就是四十八願,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我都要做到,這樣才能夠生西方,這樣才能夠增高品位。

  【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

  你看看這個願文上多清楚、多明白。『億那由他』就是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那裡頭所有一切眾生心裡頭想什麼、念什麼全知道。所以這個能力確確實實超過了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乃至於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絕大多數都不能夠跟他相比。所以這個能力真的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七地以下都不能夠跟他相比。所以他們的神通智慧、道力的超勝,真的是達到極處。也因為這個事實,一切諸佛不能不贊歎阿彌陀佛,不能不佩服阿彌陀佛,也不能不把自己的學生統統介紹給阿彌陀佛。所以現在諸佛度眾生方便了,用什麼方法?都勸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普度了;都把他送到西方極樂世界,交給阿彌陀佛就對了。所以現在一切諸佛如來,等於說都在十方世界替阿彌陀佛招生!不聽話的那才跟他講什麼二乘、三乘,講那些佛法;聽話的都保送到極樂世界去,馬上就成佛了。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也在此地才搞清楚、才看出來。

  這些菩薩,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有這樣的能力,也就是說知己知彼。他有宿命通是自知,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自己清楚、自己明了,自知,知別人,知彼!知己知彼,教化眾生才契機,眾生才容易得度。所以他們每天到十方諸佛剎土供佛聞法,隨緣就度眾生,他有這樣的能力。我們要問,我們要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多久才有這個能力?此地沒有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一劫、二劫才得這個能力,沒有說,沒有說那就一到就有能力,這才對!必定是這個意思,一到就有。見了阿彌陀佛這個能力統統就等於恢復了。實在講,這還不是恢復,是佛力的加持,一直到我們自己在西方世界修行。西方世界修行進度非常非常快,決定不退轉,因為不是接受阿彌陀佛一個人教化的。你每天去參訪十方一切諸佛,你去想想看,你每天聽多少佛法,多少佛跟你說法,所以那個進步當然快。到自己真正到達這個地步,自己真的證得十地,阿彌陀佛還是加持你,使你的道力、智慧、神通比起其他同等級的十地菩薩,還要顯得高明,這是西方世界無比殊勝,怎麼能不去?從前李老師講,如果人不肯往生,這個人不是愚癡、就是狂妄;換句話說,不正常。正常的人,哪有一個不信、不想往生的?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信願法師:蒙光觸者塵勞滅臨終見佛往西方(三)
下一篇:淨空法師:無量壽經(第11-15集1994年)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