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農歷八月初六,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往生紀念日。
作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的一支,淨土宗在漢傳佛教中的影響力可謂空前,坊間“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局面,是其鼎盛時期的真實寫照。而其創立與發展的歷史,離不開祖師大德的精誠行道。
慧遠大師一生戒行清白,淡泊名利。他勤修三學,創建“蓮社”,接引了當時大量名流、文人一同修習佛法,更帶領123位弟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用鐵的事實證明了淨土的存在和修學方法的正確。這對後世中國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東林祖庭
慧遠大師(334-416),俗姓賈,出生在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13歲時便跟隨舅父游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
21歲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悟徹真谛,毅然捨俗出家。
三見彌陀
慧遠大師入廬山32年以來,從未下過山。他以信心契入念佛法門,在定中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之境,一向專念,求生淨土。
11年間,共有三次見到阿彌陀佛,但他深沉厚道,從來不與人言。
大師83歲那年,在般若台東龛,剛剛出定,就看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
又看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正如《十六觀經》所說的那樣。
雖然有這些見佛的經歷,但遠公並不以此自恃,反而提出疑問,並常向鸠摩羅什大師咨詢。
隨著聞思修的不斷進階,慧遠大師終於弄清了淨土法門的真谛:受佛力加持,堅固皈命西方極樂世界的願心,真切念佛,即得往生。
▲江西廬山·東林大佛
123人往生淨土
到底有沒有阿彌陀佛?遙遠的那一邊是否真的存在西方極樂世界?這些疑慮,一方面要靠經典的聖言量化解,另一方面,人們更希望有一種驗證。
慧遠大師看到了大家的困惑和需求,他下決心,不僅要憑自己的修持,更要用一個團體來做這個驗證,為大家帶來信心。
就此,慧遠大師吹響了“白蓮社”的集結號,得到慧永、慧持、道生、劉遺民、宗炳、雷次宗等123人積極響應。
他們在東林寺般若雲台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按照慧遠大師總結的修持理論和方法,精修念佛三昧。
結果,蓮社這123人,或在禅定中,或在夢中,或在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勝境,與佛典所記載的無二無別。
遠公以一代佛學領袖的德望向世人做出的這次驗證,震撼著廣大信眾的心靈,為淨土宗在華夏的流布注入了巨大的動力,中國人從此建立了一個永不傾覆的終極目標: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永脫輪回生死之苦。
後來的淨宗祖師大德,很多都是模仿遠公的做法,結社念佛。廬山東林寺也因此成為淨土宗第一祖庭屹立於佛教之林,慧遠大師作為開山祖師,被尊為淨土宗初祖。
▲東林勝境
對佛教的貢獻
慧遠大師的貢獻主要有四點:
第一、創建東林寺,啟立蓮社,集眾念佛。東林寺現在還留有卓錫泉、出木池、神運殿的遺跡。
大師憑借123人成功往生的感應,為世人證明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真實存在,念佛法門的不可思議。為後世學人增加了信心,提供了可效仿的修學路徑。
第二、著《沙門不敬王者論》,讓僧侶的地位得到尊重,當時的帝王下诏確定僧人可免去俗禮,自此成為中國的規約。
第三、禮敬梵僧,翻譯佛典。慧遠大師是我國私立譯場的第一人。中國現存的各大宗派的經律,出自東林譯場的幾至百卷。
第四、諸三昧中,推崇念佛三昧,示現見佛,並開示了念佛三昧的內證境界。用自身的實踐,诠釋了信願念佛、佛必接引的驗效。
慧遠大師以東林為道場,修身弘道,著書立說,勸進護持,不遺余力,三十余載跡不入俗,影不出山。他一生德高望重,享譽海內外,鸠摩羅什大師贊稱為“東方護法菩薩”,受國外僧眾所欽敬。
後來唐宋兩朝的帝王都敬稱他為“辨覺大師”、“正覺大師”、“圓悟大師”、“等遍正覺圓悟大師”。
信心VS疑情
信心就是網速,絕對的信心就是光纖,大的信心就是寬帶,有一點信心,半信半疑就屬於撥號上網,完全不信的叫斷線。
慧遠大師用123個成功案例,給了信佛的人們一顆定心丸,功德無量。
其實,學習佛法,是相信生命會通過調整而擁有一種良好的感覺。
因為感覺,就是真實的生命。感覺良好,人就活在極樂世界。
這一生,我們所經歷的一切工作、念書、成家……都只是生命的過程,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回歸西方極樂世界,回到生命最美好的感覺裡。
什麼都在變,什麼都可以變,但是回歸極樂世界的定位絕對不能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