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文鈔摘錄原文和白話25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文鈔原文:25.恭敬至誠

  (1)世出世法,以誠為本。誠則能感聖應。不誠則無感,聖無有應。譬如月麗中天,影現萬川。水若昏濁鼓蕩,月影便難顯現。由水所致,非月之咎。故曰,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則但結遠緣,難得實益。(三編·卷四·敬告閱者務須至誠恭敬自得實益·P958)

  (2)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不致力於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增廣·卷一·復弘一師書一·P191)

  (3)諺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雖小,可以喻大。夫世間大而經術文章,小而一才一藝。若欲妙義入神,傳薪得髓,藝超侪伍,名傳古今。而不專心致志,竭誠盡敬,其可得乎。故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將通之。非鬼神之與通,乃精誠之極也。

  漢魏昭,見郭林宗。以為經師易遇,人師難逢。因受業,供給灑掃。林宗嘗有疾,命昭作粥。粥成進之,林宗大呵曰,為長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為粥復進,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變。林宗曰,吾始見子之面,今而後知子之心矣。宋楊時,游酢,師事伊川。一日請益時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覺曰,賢輩尚在此乎,歸休矣。乃退,門外雪深尺余矣。張九成,十四歲游郡庠。終日閉戶,無事不越其限。比捨生隙穴視之,見其斂膝危坐,對詩書若對神明,乃相驚服而師尊之。此四子者,所學乃世間明德新民,修齊治平之法。其尊師重道,尚如此之誠。故得學成德立,致生前沒後,令人景仰之不已。至於弈秋之誨弈也,唯專心致志者勝。痀偻之承蜩也,以用志不分而得。由是觀之,學無大小,皆當以誠敬為主。

  而況如來於往昔劫中,欲令眾生,同成覺道。以無緣種,莫由得度。因茲普現色身,垂形六道。種種方便,隨機利物。千門具啟,一道同歸。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雲布慈門,波騰行海。六度齊修,四攝普益。其布施也,內外俱捨。所謂國城妻子,頭目髓腦,身肉手足,歡喜施與。故法華雲,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不是菩薩捨身命處。夫如來為眾生故,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廣行六度,普結緣種。待其機熟時至,然後示成正覺。宏開法會,普應群機。上根則顯示實相,令其誕登道岸。中下則曲垂接引,令其漸次熏陶。顯密權實,偏圓頓漸。隨機而施,相宜而用。乘雖有三,道本無二。為實施權,權是實家之權。開權顯實,實是權家之實。俯順群機,循循善誘。必令機理雙契,方得解行俱圓。學者雖則專主大乘,亦不可輕蔑棄捨小乘。以小乘原為進入大乘而設。乃如來之度生妙用,實下根之出苦宏猷。故四十二章經雲,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大海雖有淺深,水味原無二致。凡屬佛經,固應一體尊重。如輪王命令,事雖種種不同,其為王敕則一也。而圓人受法,無法不圓。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況如來金口所說之生滅無生四谛十二因緣等法乎哉。及如來一期事畢,示現滅度。迦葉阿難等諸大弟子,結集法藏,遍界流通。一千年後,教傳此土。兩土高僧,東西往還,譯布佛經,不惜軀命。讀法顯,昙無竭,玄奘等傳,其道路險阻,非常艱辛。不覺哽噎涕泣,莫之能已。經雲,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名字,尚不能聞。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

  然如來所說,實依眾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但以眾生在迷,不能了知。於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YIN。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經塵點劫,莫之能反。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即彼客作賤人,原是長者真子。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處。實報寂光,乃為本有家鄉。回思從無始來,未聞佛說。雖則具此心性,無端枉受輪回。真堪痛哭流涕,聲震大千。心片片裂,腸寸寸斷矣。此恩此德,過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萬倍。縱粉身碎骨,曷能報答。唯有依教修行,自行化他。方可少舒春草仰晖,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

  然今之缁素,翻閱佛經,毫無誠敬。種種亵慢,難以枚舉。而習行既久,彼此相安。其亵慢之跡,不忍備言。視如來之法言,同破壞之故紙。且勿謂不知旨趣者,了無所益。即深知實義者,亦只是口頭三昧,面門輝光。如饑說食,如貧數寶。雖有研究之功,絕無實證之益。況亵慢之罪,奚啻彌天。而受苦之期,豈止窮劫。雖是善因,反招惡果。縱為將來得度之因,難免多劫備受其苦。用是心懷慘傷,敢陳刍荛。企依佛教以奉行,庶唯得益而無損。金剛經雲,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雲,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而諸大乘經處處教人恭敬經典,不一而足。良以諸大乘經,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三世如來之法身捨利,九界眾生之出苦慈航。雖高證佛果,尚須敬法。類報本追遠,不忘大恩。故涅槃經雲,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況博地凡夫,通身業力,如重囚之久羁牢獄,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經。如囚遇赦書,慶幸無極。固將依之以長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獄。親證三身,直達涅槃家鄉。無邊利益,從聞經得。豈可任狂妄之知見,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讀誦,辄行亵黩。既讀佛經,何不依佛經所說恭敬尊重。既亵佛法,豈能得佛法所有真實利益。倘能暫息狂見,清夜自思。當必心神驚悸,涕淚滂沱。悲昔日之無知,誓畢生以竭誠。從茲心意肅恭,身口清淨。永絕粗鄙之惡態,恆依經論之聖谟。果能如是,庶可於佛法大海中,隨分隨力,各獲實益。如修羅香象,及與蚊虻,飲於大海,鹹得充飽。又如一雨普潤,卉木同榮。如是,則自己受持之功,方不枉用。而如來說經,諸祖宏法之心,亦可以稍得舒暢而慰悅矣。(增廣·卷二·竭誠方獲實益論·P447)

  二、白話譯文:譯者慕藏

  (1)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是以誠為本。誠就能得到聖人的感應,不誠就沒有感應。譬如月亮在天空高高的懸照,月影顯現在江河湖海中。水如果渾濁不平靜,月影就難以顯現。這是因為水的緣故,不是月亮的問題。所以說,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必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就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如果沒有恭敬,那只是結了個將來的緣分,難以得到現實的利益。——三編·卷四·敬告閱者務須至誠恭敬自得實益·P958

  (2)入道有很多門路,只能根據個人的志趣而定,沒有一定的規矩。所一定的,就是一個“誠”,一個“恭敬”。這兩件事,就是盡未來際諸佛出世,也不能改變。而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要想馬上消除業障,快速證得無生,不努力這麼做,就好比樹木沒有根就想茂盛,鳥兒沒有翅膀就想飛翔一樣,這怎麼可能呢!——增廣·卷一·復弘一師書一·P191

  (3)諺語說,下人不深,不得其真。這話雖小,裡面蘊涵的道理卻是很大的。世間大到經術文章,小到一分才能,一個手藝。要想做的傳神,得到精髓,技藝超群,名傳古今,不專心致志,竭誠盡敬的,怎麼可能做到呢!所以管子說,想啊想啊,翻來覆去地想啊。還想不明白,鬼神就會告訴你。其實不是鬼神告訴的,而是精誠到了極處。

  漢代的魏昭,見到了郭林宗。認為經典中的老師容易遇到,人中的老師難逢難求。因此跟隨他學習。並灑掃侍奉。一次,林宗病了,讓魏昭給他作粥喝。粥做好了,魏昭喂林宗喝的時候,林宗大呵道:“給長者做粥,不注意恭敬,這粥就不能吃了。”魏昭就重新做粥獻給林宗。林宗又呵斥他。這樣重復了三次,魏昭面不改色。林宗說,我從前只是見到了你的面貌,從今往後,我知道你的心了。

  宋楊時,游酢拜伊川為師。一天,他們向伊川請教學問,談的時間久了些。伊川不覺睡了過去。這兩個弟子侍立在那裡,不敢回去。過了很長時間。伊川一覺醒來,發現兩個弟子還站在那裡,就說:“你們怎麼還在這裡,快回去吧!”二人這才退去,這時,門外的雪已經下了一尺多深。

  張九成,十四歲的時候,在群庠學習,每天都閉門讀書,沒事從不出學校。臨屋的同學從牆縫中看他,見他合膝端坐,對詩書奉若神明。因此對他都十分驚歎佩服。連老師都因此對他十分尊敬。

  以上這四個人,所學的是世間的明德新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他們尊師重道的精神尚且如此至誠。所以他們的學問品德,都有很高的成就。使生前後世,令人景仰不已。至於弈秋談論棋道說,只有專心的人得勝。佝偻承蟬,說不分心才行。由此看來,學問不分大小,都應當以誠敬為主。何況如來在往昔劫中,為了讓眾生同成正覺,因為沒有緣就沒法得度。因此現身在六道輪回中,以種種方便,隨機地利益眾生。開啟千百法門,讓眾生同歸一真法界。善根沒有種下,沒有成熟,沒有解脫的,令其種下,成熟,得到解脫。應該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雲布慈門,波騰行海。六度齊修,四攝普益。世尊的布施,可謂內外齊捨。國城妻子,頭目腦髓,身肉手足,都歡喜地布施給別人。所以,法華經上說:“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不是菩薩捨身命處。”如來為了眾生,經歷三大阿僧祗劫,廣行六度,普遍地跟眾生結緣。等到根基成熟了,然後示現成正覺,宏開法會,普遍適應一切眾生的根基。上根的人就為他顯示實相,令他直接等上彼岸。中下等根基的人,就婉轉地適應他的根基,讓他逐漸受到熏陶。顯密權實,偏圓漸頓。隨機而施,相宜而用。雖然有三乘,但佛道卻沒有兩樣。為了讓眾生明白實法而先施權法,權法是顯示實法的權法。開示權法是為了顯示實法,實法是權法所解釋的實法。順應眾生各種根基,循循善誘,必定令他們機理雙契,才能解行俱圓。

  學佛的人,雖然主修大乘佛法,也不能輕蔑,捨棄小乘。因為小乘本來是專門為進入大乘而設的,是如來度眾生的妙用,實在是下等根基的人出離苦海的最佳方法。所以《四十二章經》上說:“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大海雖然有淺有深,水卻都是一個味道。凡是佛經,都應該一樣尊重。如同轉輪王的命令,內容雖然各個不同,但卻都是輪王的命令。圓融的人說法,沒有法不是圓融的。治理國家的言語,謀生的方法等,都順應正法。何況如來金口所說的生滅四谛十二因緣等法呢!以及如來這一期的事情結束了,示現滅度,迦葉阿難等諸大弟子結集法藏,普遍流通。一千年後,佛教傳入我國。兩地的高僧,東西往來,翻譯流通佛經,不惜身命。讀法顯,昙無竭,玄奘等大師的傳記,取經的道路艱難險阻,不覺哽咽悲涕,不能自已。經雲,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如果不是往昔有因緣,佛經的名字都聽不到。何況受持讀誦,修因證果呢!

  如來所說的法,實際上是依照眾生真如心中本來具足的道理。在心性外,完全沒有一法可得。只因為眾生在迷中,不能了知。在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出妄想執著。由此起貪嗔癡,造殺盜YIN。迷失智慧以成煩惱。把常住變成生滅。歷經塵劫,不能返回。幸好遇到如來所說的大乘顯密各種經典。才知道衣珠固然還在,佛性仍然存留。那個客作的賤人,原來就是大長者真正的兒子(典故見《法華經》)。人天六道,不是自己的住處,實報長寂光土,才是本有的家鄉。回想自己,從無始劫來,沒聽到佛說法。雖然具有這個心性,卻白白地受著輪回之苦。真應該痛哭流涕,聲震大千。心片片裂,腸寸寸斷。此恩此德,超過天地父母豈只百千萬倍。縱使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只有依教奉行,自行化他。才能稍微表達春草仰晖,夏葵向日的熱忱而已。然而今天出家在家的佛弟子,翻閱佛經,毫無誠敬可言。種種亵渎輕慢,不勝枚舉。而做的久了,就習以為常了。那些亵渎輕慢的種種行為,不忍心具體說了。對待如來的法語,就象對待破紙一樣。且不說那些不了解佛法的人不會受益,就是那些深知佛法真實意趣的人,也只是口頭三昧,門面上的光輝。好比饑餓的人說說食物,貧窮的人數數財寶。雖然有研究的功勞,絕得不到實證的利益。何況亵渎輕慢的罪過,何止是彌天。而受苦的時間,豈止是窮劫。雖然是善因,反而招來惡果。即使是為將來得度種下了因,難免多生累劫備受其苦。希望能依照佛的教誨來奉行,這樣就會只受益,不受損。金剛經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說:“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為什麼要我們這麼做呢。“因為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而那些大乘經典,處處教人恭敬經典,不一而足。因為諸大乘經乃是諸佛的母親,菩薩的老師。三世如來的法身捨利,九界眾生出離苦海的慈航。即使是高高地證得了佛果,尚且需要尊敬法。因為要報本追遠,不忘大恩。所以涅盤經上說:“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何況是凡夫,通身都是業力。如同重罪的囚犯,長久地被關在監獄裡,沒法出去。幸好承宿世的善根,有機會看到了佛經。如同囚犯遇到大赦,慶幸無極。當然要依靠佛經,告別三界,永遠離開生死牢獄,親自證得三身,直達涅盤的家鄉。無邊的利益,都是從經典中得來的。怎麼可以任憑狂妄的知見,不存敬畏的心呢!就象那些俗世中的儒生那樣,動不動就亵渎典籍。既然讀了佛經了,為什麼不依照佛經所說的,恭敬尊重呢!既然亵渎了佛法,怎麼可能得到佛法所有的真實利益呢!倘若能暫時熄滅狂妄的見解,在清明的夜色中反思一下,必定會心神驚悸,涕淚滂沱。悲痛往昔的無知,發誓畢生都要竭盡至誠。從此,心意肅恭,身口清淨。永遠斷絕粗陋鄙視的惡劣態度,依照經論中的聖訓去做。果真能這樣,才能在佛法的大海中,隨分隨力,各自獲得真實的利益。如同修羅香象與蚊蠓喝大海中的水,各自都能喝飽。又如同天降大雨,花卉和樹木都能得到滋潤。這樣,自己受持經典的工夫才不會白用。而如來說經,各位祖師宏法的苦心,也可以稍微得到舒暢和安慰了。——增廣·卷二·竭誠方獲實益論·P447

 

上一篇:一個人體內到底躲了多少眾生?人人都看看!
下一篇:網絡色情信息泛濫,如何認識與面對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