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成觀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今注4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成觀法師

  大乘百法明門論今注44

  成觀法師

  大乘百法明門論今注44

  「二惡作」:惡作有二種:一、為屬心所有法之一,與「悔」同義,故成唯識論譯作「悔」,但此「悔」是「追悔」之悔,不是「忏悔」之悔。二、即為戒律中之「突吉羅」,指身、口之微細惡行。心所有法之「惡作」,又有二義:一、「惡」讀為/c

  惡作又可作四句(有四種狀況):

  1追悔已作之惡業——這便是善性的惡作(「善惡作」)

  2追悔已作之善業——這便是「惡惡作」。

  3追悔已作善業之未圓滿——這便是「善惡作」。

  4追悔已作惡業之未圓滿——這便是「惡惡作」。

  「惡作心所」的體性為:厭惡所作之業(包括善業或惡業):心生追悔。「惡作」的業用為:能障奢摩他(止)。不但追悔先前「已作」之事是惡作,連追悔先前「不作」某事,也叫惡作。例如有人追悔地說:「我先前為何不作這件事呢?」而懊悔不已,這也是一種惡作。

  若於習定中,對先前所作、或不作的事,生起追悔之心(惡作) ,便會障礙修定(修止)。故經中說:已過不可得,乃至三世心不可得。又,文殊師利菩薩言:「於一切法,不憶想分別,號為禅師。」如是思惟觀察,可對治惡作。

  「三尋、四伺」:「尋」,是尋求(或尋求推度)之義。其體性為:能令心匆迫急違,在意識所取的名言和境相上,粗轉為性。「伺」,伺察(或伺察思惟)之義。(伺之原義為—守候、等待)。「伺心所」的體性為:能令心匆迫急遽,在意識所取的名言和境相上,細轉為性。簡言之,即尋為粗心,伺為細心。尋與伺二心所的業用為:能作為身心能否安住之所依。而這又要看尋伺是以什麼為體而定:若尋伺是以徧行的「思心所」為體,身心便得安住,因為依於思心所的尋伺,其行相比較細緩。但尋伺若是以「慧心所」為體,則身心便不得安住,因為依於慧心所的尋伺,其行相比較粗急,故令身心不安。行禅之中,身心的安住或不安住,都是依於尋伺,因此說尋伺為身心「安不安住……所依為業。」(成唯識論)。故知尋伺二心所法,對行禅者的重要性。

  又,以尋伺來區分三界之性,則欲界及初靜慮(即初禅)為「有尋有伺地」;在初靜慮與二靜慮之間的「未至定」, 稱為「無尋唯伺地」;二靜慮以上為「無尋無伺地」。表列如下:

  有尋有伺地

  無尋唯伺地

  無尋無伺地

  以上釋心所有法的第六類,不定心所。至此,五位百法的第二位,五十一種心所有法,全部釋畢。

 

上一篇: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一章 大化不曾留一人01
下一篇:《華嚴經》教導承事善知識的21種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