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是一場修行、修行在於修心、修心在於修身!——鄧皓天
在這個生活中,真正遵守“道德”的人不多,但是站在“道德”的立場上面標榜自己,斥責他人的人倒是不少。
有太多的人總喜歡拿“道德”去綁架一個人,自己做事的時候有失偏頗,但是當別人一旦做事出現問題的時候,總是善於指責。
正所謂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大多數人似乎總看不清自己,但總是能夠從其他人的行為中挑出來毛病,這些都是人性的弱點。
《道德經》中說:“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大道容納萬物,無論這個世上存在著什麼樣的人,大道都能夠容納每個人,包括他的缺點。
但是每一個人卻容納不了世界,當身邊出現了一些自己看不慣的事情,就大張旗鼓的撥亂反正。
每一個人都擁有不同的個性,這個世界正是因為每一個不同的個性交織碰撞在一起,才顯得更加的多彩。
但是世界的矛盾也正是因此而起,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和標准,大多數人卻總是認為自己的標准就是對的,甚至把自己的標准套用了道德的標簽,以此來標榜他人,希望用自己的標准可以撥亂反正。
但是,結果不但未必如願,而且還會因此產生更多的矛盾和問題。
《小窗幽記》中,有這樣一句話:“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原其可從。”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批評別人厭惡,不要太過於嚴厲,要考慮對方是否能接受,教導別人要與人為善,不要要求過高,應該看他能做到什麼地步。”
但是一個人最大的愚昧,卻剛好就是妄圖改變他人的心思。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是因此而起,就是因為要求自己的太少,而要求別人的太高。
但是事實上,妄圖改變他人,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當我們看到別人的錯誤時,我們急於指責,或許我們是為犯錯的人著想,希望他們早日改正,取得進步。
但是我們越是過於強調正確的位置,越是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最關鍵的是有一些人,只是站在主觀的角度去考慮事情的對錯,對別人加以批評,他的批評更加缺少說服力。
因為事物存在著主觀情感與客觀事實的區別,而大多數人對一個事情做出對錯的評論時,其實摻雜的都是主觀的情感,很少有人能夠站在客觀公正的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所以,就出現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產生了無盡的沖突與矛盾。
矛盾的根源,在於自己的內心
在面對著這種問題時,哪怕是你認為別人做事有失偏頗,其實問題的根源也不在別人身上,問題是在你內心的那個心結。
你的內心多了一份戾氣,少了一份和氣,所以當別人有一些做得讓你感覺不滿意的地方,馬上就在內心深處有糾結和矛盾,想要改正別人,甚至想要和別人大吵一架,來解決問題等等,這個根源都要從你自己身上去著手解決。
《道德經》中,說“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對於“大道”來說,不管一個人有沒有存在問題,“大道”都能夠容納他保護他。
當一個人出現了一些小小的問題時,為什麼我們不能像大道容納萬物一樣,能夠包容這個問題呢?
學著讓內心多一份和氣,多一份理解他人的心思,不要總是把自己標榜的多麼偉大。你也只是一個平凡人,你自己也只是存在於主觀情感的角度,你怎麼能夠保證你所指責的觀點就是正確的呢。
所以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多包容一些別人,大家都只是一個普通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對錯。
所以我們要學會聖人一樣的包容態度,不會站在主觀情感的角度,更不會踩在道德的制高點標榜自己,就有一個合理平衡的局面出現了。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