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宣化上人:用這個方便法門生到佛前。什麼方便法門呢?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乘起信論淺釋》

◎馬鳴菩薩造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於1971年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五者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六者為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為示利益勸修行故。”

  第五種的因緣,因為要指示這個方便法門,令一切眾生容易明白,容易修行,消除這個惡業障。這個惡業障,是障道的因緣。你想要修行,它就障著你;障著你,令你不發心修行。“善護其心”:好好地保護你這個真心,維護你這個真心。“遠離癡慢”:遠離這個愚癡和這個我慢,貢高我慢。這個愚癡,做出事情來,自己還不知道呢!做錯了,自己也不知道。這叫愚癡。“出邪網故”:出去這個邪見網。邪見就好像一個那個網羅似的,捆著你;把你捆著,不容易出去。所以現在作這個《大乘起信論》,就叫你出去這個邪見網這個緣故,這是第五種的因緣。

  第六種的因緣呢,“為示修習止觀”:因為指示明白你這個修習止觀的這個人。“止”就是停止;“觀”就是觀察。停止而觀察。你止;止什麼?就止你的妄想。你不打妄想。觀什麼?就觀你的妄想,你把妄想停止了,然後又觀察你這個妄想,從什麼地方來的?這個妄無自性;這個妄想,沒有自己的體性,所以你一觀察它,它就沒有了。你常止、常觀就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沒有愚癡了,這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這凡夫和二乘,都有這個妄想的“心過”。這心,盡打妄想,這是心裡頭的過錯。凡夫一念起貪心,一念起瞋心,一念起癡心,這都是些過錯;二乘要修行,要證果,要做自了漢,這都是心的過錯。

  “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第七者為的專念方便,專心來念這個方便法門。“生於佛前”:用這個方便法門生到佛前。什麼方便法門呢?就是念佛法門;用這個念佛法門來生到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決定不退失你這種大乘的菩提信心的緣故。所以這是第七種的因緣。

  第八種的因緣呢,“為示利益勸修行故”:為的指示這個有什麼利益;你要修行就得到什麼好處。勸人修行這個緣故,這種的因緣。

  有這八種的因緣,所以說這個《大乘起信論》。

  “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以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所謂如來在世。眾生利根。能說之人色心業勝。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則不須論。”

  “有如是等因緣”:這個馬鳴菩薩說,有這八種的因緣,“所以造論”:所以就造出這一部《大乘起信論》。“問曰”:又有一個人又問了。說,“修多羅中”:“修多羅”是梵語,此雲叫經。就說經中“具有此法”:說經中有這種的因緣,有這種的法,“何須重說”:何必又再多說一次呢?

  “答曰”:這個馬鳴菩薩就答這個問者,就說了。說,“修多羅中”:說在這個經中,“雖有此法”:雖然有這種的法,“以眾生根行不等”。眾生的根性,就是有有智慧的,有有愚癡的,有有善根深厚的,又有有這個業障深重的,所以“根行不等”,不一樣。“受解緣別”:他領受明白這個道理,這種因緣,也不同的。

  “所謂如來在世”:所說的這個佛在世的時候,“眾生利根”:這個眾生根性都來得利,都是聰明有智慧的。“能說之人”:能說這個經典這個人。“色心業勝”:這個色有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心”有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做智、平等性智。這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這個色心業勝,他這個業果殊勝。“圓音一演”:他這個“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你佛說法,人聽著也懂,菩薩聽著也懂,那個神聽著也懂,鬼聽著也懂。啊!那個畜生聽著也懂,那個雀鳥聽著;他也是給那個雀鳥說法,所以一音演說法。

  一音就是圓音;圓音也就是一音。這個“圓音一演”:這個圓滿的這種法音,一演說,“異類等解”。“異類”就是不同種類的,不是單單人,就非人類也都明白了。“等解”就是都明白了。“則不須論”:所以,在佛在世的時候就不需要這個導論。

  “若如來滅後。或有眾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或有眾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或有眾生無自心力。因於廣論而得解者。亦有眾生復以廣論文多為煩。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如是此論。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此論。”

  那麼佛在世,佛說法不需要造論。那麼現在佛滅度了,“如來滅後”,“或有眾生”:或者有這一類的眾生,“能以自力”:能以他自己的力量,“廣聞而取解者”:他多多地聽;聽得多,他就明白這個道理了。“或有眾生”:或者有這一類的眾生,“亦以自力”:他也用自己的力量,“少聞而多解者”:他聽得很少而明白得就很多,這一類的眾生。

  “或有眾生無自智(心)力”:他沒有自己的智慧,也沒有力量,“因於廣論”哪:他得到這廣多的這種的論議,“而得解者”:得到這個明白了。“亦有眾生”:也有這一類的眾生,“復以廣論”:用這個廣多的論,“文多為煩”:這個論多了,這個文也就很麻煩的,記不清楚了。“心樂總持”:心裡好樂這個總持。“少文”:很少的這個文字,“而攝多義”:而其中攝含著多種的義理,“能取解者”:能明白的。

  “如是此論”:因為這個,所以這一部《大乘起信論》,“為欲總攝如來”:總攝持這如來所說的這廣大深法。“廣大深法”:這種的深法,“無邊義故”:沒有邊際這種義理,“應說此論”:所以,就應該說一說,造這一部《大乘起信論》給眾生來看。

  我給你們說幾句,方才講的是大乘。什麼是大乘呢?就是方才講的就是大乘。你再要問什麼是大乘呢?就是沒有一個乘,才就是叫大乘;要有一個乘,那就是變成小乘了!因為沒有,所以你說,說不出來小;也說不出來它是大,所以給它起一個假名字,叫一個大。這個大的名字也是假的。那麼說,什麼是真的呢?什麼都是真的。要你明白了,你明白大乘了,就什麼都是真的;你沒有明白大乘,什麼都是假的。你要把大乘明白了之後,那個什麼都是中了;又要找那個中道了。你要盡騎著那個大乘跑,一天跑到晚,跑得很辛苦的,也不得休息。那麼你要是在這個大乘,你要知道了,找著“中”乘了,這就不辛苦了。

  那麼說這個中乘,是三乘之一的小乘、中乘、大乘啊。不錯!可是我說這個“中”乘,是中道的中,不是中間的中;中道了義,也可以說是中,也可以說是總;是個總乘,總其大乘,總其小乘,總其中乘。啊!把他都總起來。這個乘呢,就是最上乘;最上乘,沒有再比他再上了。所以,這又可以叫上上乘,又可以叫總乘,又可以給他起個名字就叫佛乘。那麼這個《大乘起信論》,你先要生起這大乘的心,然後才能得到這個總乘。這個總乘,總其小乘啊。

  恭錄自《大乘起信論》淺釋

 

上一篇:靈巖了然法師閉關時間考
下一篇:宣化上人:為什麼魔王請佛速入涅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