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有幸遇到這個殊勝的因緣,因緣是什麼?成佛的法門。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法門,唯獨這個法門是成佛的法門。我們遇到之後,我們能不能成佛?成得了、成不了?實在講能不能成佛在你自己,不在別人,問題是你自己肯不肯依照這個法門修學。你對這個法門「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的修學,那你這一生當中就決定成就了。如果遇到這個法門修學,這一生還不能成就,這個因素決定出不了這三個范圍。第一個,你對它懷疑,你沒有完完全全的相信它。第二個,你修學的時候夾雜,換句話說,夾雜就是你不專心;譬如,我們念佛,還想參禅,還想持咒,還想學教,這叫摻雜,你心不專一,這不能成就。不夾雜,但是功夫間斷,間斷也不行;功夫一定要保持著不間斷,這個才有力量,才能真正成功。
也就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裡面教給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要怎樣把這兩句話做到,這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秘訣。平常我們的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往外攀緣。眼,跑到色去了;耳,跑到聲音去了,都往外緣了。菩薩教給我們,你把這個六根收回來,「都攝六根」,收回來,不要再向外攀緣,這個很重要!譬如,我們喜歡看戲、喜歡看電視,我不看了,這收回來;喜歡聽音樂的,這不聽了,從那裡收回來;然後才能做到「淨念相繼」。
念就是念佛,念佛為什麼叫淨念?我們念頭裡面有摻雜就不淨了;換句話說,專念就淨,摻雜別的就不淨了。我念佛,我又參禅,我又學密,我又持咒,這個就雜了,這個不是一心念佛,這叫雜心念佛,亂心念佛,這個效果就消失掉了。相繼就是不中斷,這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不斷,這才行。佛在《遺教經》裡面也告訴我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包括作佛在內;你只要把心控制在一處,作佛也能辦得到,何況其他?
「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我們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不要想別的,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在這個社會上,處事待人接物,一切都隨緣;事情來了,我們要做;不能說事情來了,我躲避,這是錯誤的,要認真的去做;做完了之後,不要再想了,事情做完了,這一放下,佛號就提起來。
也許有人會問(我碰到很多),像這樣作法的時候,譬如每天這個業務,我明天再去也不想想看,這個從哪裡做起?其實,你完全不想,這個事情一到面前,你會做的比你胡思亂想還要圓滿。為什麼?你想是落在意識裡頭,是妄想。你不想,這個事情擺在面前,完全是智慧的處理,哪裡會錯!想會想錯,不想就不錯,愈想愈錯。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換句話說,不能想,想是第六意識。參禅的人不想,所以參禅講離心意識參。心是什麼?第八識。意是末那識,識就是第六意識。完全捨離。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是落印象。我們今天講印象,印象在哪裡?印象在第八識。參禅的人講心意識統統不要,離心意識參。離心意識,用的是什麼?用的是真如本性,用的是真實的智慧。參禅要用這個,念佛還是要用這個,研教也是用這個。我們日常處事待人接物,你會用這個,你就叫菩薩,就不叫凡夫了。
所以學佛的人,千萬不要在用功的時候,我離心意識;我把功夫放下,處事待人接物了,又用心意識,這不行,這個心搞雜搞亂了。處事待人接物也不用心意識,換句話說,也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樣在這個世間純粹用智慧。諸位要曉得,心意識都是情(情識);捨掉情識,就是我們常講的理智,他用的是理用的是智,哪有會錯亂的道理!不會有一點錯誤。
無量壽經 (第三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