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四十八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四十八章萬籁還天觀音耳01
楞嚴疏雲。擊鐘以辨真妄者。即聞性而可真。舉聲塵而辨妄。若因聲有聞。此聞不離聲。若離聲有聞。此是真聞。汝今但執隨聲之聞。此間不離於聲。只合是聲。不合是聞。若真聞性如水不滅。聲塵如風。鼓水成波、故有聞相。聲塵不起。聞相即無而聞性不滅。以性不滅。聲塵若來還有聞相。如水不滅。若風動時,即有波相。如色真性遍十方界。隨心感現。則有色相。此之間性。亦復如是。
這段《楞嚴經》的注解提出,佛指示羅候羅擊鐘為阿難辨別真妄的方法。這個方法‘即聞性而可真’,就在能聽到聲音的這個地方,體會自己能聞的作用與所聞的聲音之間的目性功能,在這個地方可以辯證出來而參透能聞本性的真實作用。‘舉聲塵而辨妄’,聲音就和我們心中的妄念一樣.它本身只是個現象,這個現象是無常、不實在的,至於能聽到聲音的功能,自己要找出來。‘若因聲有聞,此聞不離聲,若離聲有聞,此是真聞。’我們能聞的自性要如何去找呢?如果因為有聲音而聽見,這是外在現象的作用,要離開聲音找出自己能聞的功能,那麼‘此是真聞’,這裡的‘真’字,不是指明心見性的那個真;而是耳根能聽聲音的那個‘能’的作用。
‘汝今但執隨聲之聞’,他說,我們一般人聽到聲音的時候‘執隨聲之聞’,聽到有聲響就以為自己聽到了。‘此聞不離於聲’,這個聽到的作用不離於現象。因此沒有聲音你就會覺得沒有聽到。‘只合是聲,不合是聞’,這種情形之下,你所知道的是所聽的現象,不是能聽的真聞。
‘若真聞性如水不滅,聲塵如風,鼓水成波’能聽的作用像清淨無波的水一樣‘不滅’,它永恆存在。‘聲塵如風,鼓水成波’聲音是外界的現象所以叫做塵,它猶如風吹一樣,使平靜的水變成了波浪。因為外界的音聲來時,找們依他而起,因此有聽見的作用。
‘故有聞相’,因此我們聽到。‘聲塵不起聞拍即無’,如果沒有外界的音聲,我們能聽的功能不起作用就沒有聽見的那個現象。‘而聞性不滅’,可是能聽的功能本身存在。‘以性不滅’,透過能聞後面,一切眾生的那個本性始終是不生不滅的。‘聲塵若來還有聞相’,再打一聲鐘還是有聽到的現象。‘如水不滅,若風動時即有波相’,就好像水不起波浪時,水還是水,風一吹它又可以起波浪。
由這些道理反覆地說明聲音及我們能聽的作用。由此而推究到一切物理的色塵也是一樣。‘如色真性,遍十方界,隨心感現則有色相,此之聞性亦復如是’,如我們眼根所看到一切物理現象的作用,當眼睛沒有看到時,這個能見的本性還是無所不在的。聞性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下面是永明壽禅所下的一個結論。
故知不認自體恆常之聞性。卻徇聲塵生滅之聞相。遂乃聞贊而生喜。聞毀而起嗔。以迷本聞。故隨聲流轉。
由此道理,我們知道一般人平常的生活習慣,並沒有體認‘自體恆常之聞性’,即沒有返回來尋找生命最初的那個本源。‘卻徇聲塵生滅之間相’,卻跟著外界音聲的生滅在流轉。因此在日常生活的行為上就形成了‘聞贊而生喜’,別人恭維你就高興。‘聞毀而起嗔’,聽到別人說我們的不是,就恨不得想殺掉他。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都跟著現象在轉,這就是凡夫。‘以迷本聞’,迷失了本性能聞的作用。‘故隨聲流轉’,因此聽到外界的音聲,心就跟著跑掉了,這是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