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如何能修煉出強大的氣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每個人都想成為人群中突出的一個。而要突出,首先要有氣場;要培養氣場,沒有比讀書更好的方法。

  蘇轼有詩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即使身穿粗衣麻布,但只要知書達理、胸藏萬卷,一樣可以散發優雅的氣質,擁有強大的氣場。

  氣者,道家認為乃是人精神的根本、與外界連接的橋梁。書籍中記載的是古人的精氣神,是他們一生修持的總結。多讀書的人,思接前人,等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能氣概萬千。

  一、養靜氣,去躁氣

  《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指出了一個完整的修養過程,“靜”處於承前啟後的重要位置。靜可觀變,靜能制動;煩躁則失態,躁動則生亂。靜是一門真功夫。

  對讀書學習來講,“板凳要坐十年冷”,特別要注意靜心研讀,不怕坐冷板凳。讀書要求環境安靜、心理平靜、內心清靜,心不在焉、心煩意亂、心浮氣躁是讀不進書的。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書的狀態,實際上也是一種修煉自我的狀態,是個人品性修養、意志磨砺與心理能量積累的過程。

  堅持做到讀書學習,天長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寧靜之氣就會越來越多,浮躁之氣就會越來越少,就能練成排除干擾、鬧中取靜的功夫,增強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定力。

  二、養才氣,去迂氣

  從大的方面說,正如西漢劉向所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朱熹也曾說過:“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先於讀書。”從小的方面說,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詩句千古流傳,清代的孫洙也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都是在說,讀書可以養人的才氣。

  書讀得多了,認知水平得到提升,看待事情站得就會更高,看得就會更加深刻。積累的知識多了,處處舉一反三,思維就會更加全面,角度就會更加獨特。在解決問題上,也更能落得實,不會腦袋空空,也不會缺少辦法;讀得多越多,解決問題就越有思路,越有用不盡的方法。

  三、養朝氣,去暮氣

  《大學》中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尤其是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瞬息萬變的時代。所以,要想跟得上這個時代的變化,更好地安身立命,不與時俱進、不斷自我革新行嗎?而這只能通過讀書實現。

  正如明代的馮夢龍所言:“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明末的倪元璐也說:“當以讀書通世事。”

  如果看不到當今世界的飛速發展與變化,就會變得墨守成規,抱殘守缺,暮氣沉沉。愛讀書、善讀書者,則能“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寫宇宙文章”,用開放的視野、寬闊的胸襟、敏銳的眼光,自覺地跟蹤當今世界的最新發展與變化,頭腦清醒,意氣風發,朝氣蓬勃。

  四、養大氣,去小氣

  大氣是一種眼界,一種境界,也是一種胸襟。要養成大氣,則非要歷練和讀書不可。讀書可以拔高眼界,熏養境界,開闊心胸。北宋歐陽修說“強學博覽,足以通古今”,同是北宋的劉彝那句話更是無人不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有人為一己之利、封妻蔭子而讀書;有人為國為民而讀書,雖身無分文而心憂天下,力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則是何等的大氣磅礴,讓人景仰和效仿。

  前一種人,書還讀得太少,還沒有讀透。後一種人,才算領悟了讀書的真味。

  五、養運氣,去晦氣

  俗話說,“機會只留給有准備的人”。一個人書讀多了,有了積累,碰到機遇就更能抓住。正面的道理,便是蘇轼所說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負面的道理,便是王安石所說的“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和陸游所說的“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有機會能抓住,等於是增大了運氣。

  而且,讀書多、有學問的人,他的機會也會更多,因為他的眼界大了,思想支配行為,外在的活動空間和舞台也會不知不覺中跟著變大,所能碰到的機會自然也會更多。這又是讀書養運氣的一層含義。

  《老子》雲:“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自然之道,正在於氣息交流,陰陽和諧。人法自然,也就是令自己能“順氣”。

  讀書,正是要變化自己的氣質,令自己心神調和、氣息協調,在日積月累的努力下,自然可以發出強大的氣場。。

 

上一篇:印光大師:邪淫者,要當生大慚愧,虔持誦佛號,為彼所污者回向
下一篇:孕期最好的胎教之法,夫妻要慎起居謹房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