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說:「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說,擁有孝悌之心,是仁愛之本。而《孟子》中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意思是,仁的實質是侍奉父母,義的實質是順從兄長。綜合二者,也就是說,存有一顆至誠的孝敬之心,即是仁者,擁有一分友愛的手足之情,即是義士。於是「有仁有義」也就成了對一個人德行的評價標准。
漢朝時期,一對兄弟,面對生死的考驗,為保全兄弟性命,絲毫不顧個人安危,真正做到了同氣連枝、同體相生。
漢朝的趙孝,字長平,沛國蕲縣人。他有一個弟弟叫趙禮,兄弟二人十分友愛。
有一年,由於收成不好,糧食減產歉收,饑荒嚴重,社會治安也很混亂。
這一天,空中烏雲密布,天色顯得十分昏暗。一陣狂風過後,人們的心頭彷佛都有一種不祥之兆。果然,一伙強盜突然占據了宜秋山,開始四處搶掠,百姓們都慌忙逃命,因為在這種嚴重的饑荒災區,饑餓已經使強盜們失去了理性,甚至連吃人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強盜們在老百姓家中大肆搜尋了一番,見找不出多少糧食和值錢的東西,一怒之下,就開始抓人,恰好把趙孝的弟弟趙禮給捉走了。
趙禮雖然身體瘦弱,但是強盜們仍不肯放過他,將他五花大綁捆起來後,系在一棵樹上,然後在旁邊架起爐灶生起火來,開始燒水,准備拿趙禮來充饑。
哥哥趙孝雖然幸運的躲過了這一劫,卻找不到弟弟了。他心急如焚,四處打聽,得知有人親眼看見趙禮被強盜抓走了,趙孝心如刀割。他焦急的想:「我該怎麼辦?要是弟弟有個三長兩短,可怎麼對得起父母啊!我這個做哥哥的又怎麼能再苟活在這個世上?哪怕賠上自己的性命,我也要救出他。」想到這裡,趙孝就下定了決心,尋著強盜撤離的方向奔了過去。
趙孝救弟心切,馬不停蹄,很快就趕到了強盜那裡,見到了被捆綁的弟弟,同時也看到旁邊有一鍋正呼呼冒著熱氣的開水。弟弟趙禮見哥哥來了,先是一陣驚喜,隨後馬上又著急起來,哭著埋怨哥哥說:「哥哥呀!你怎麼可以到這個地方來呀!這不是白白送死來了嗎?」
此時趙孝也顧不上與弟弟搭話,就沖到強盜的面前,哀求強盜說:「我弟弟是一個有病的人,而且身體也很瘦弱,他的肉一定不好吃,請你們放了他吧!」
強盜們一聽大怒,氣洶洶的對趙孝說:「放了他,我們吃什麼?」趙孝聽強盜這樣一問,就趕緊說:「只要你們放了趙禮,我願意用自己的身體給你們吃,況且我的身體很好,沒有病,還很胖。」
強盜們聽了趙孝的這番話,一下子都愣住了,他們沒想到天下還有這樣甘願送死的人。
這時,就聽見趙禮在旁邊大聲的喊:「不行!不可以那樣做的!」邊上一個強盜就向趙禮吼道:「為什麼不行?」趙禮哭著說:「被捉來的是我,被你們吃掉,這是我自己命裡注定的,可是哥哥他有什麼罪過呀?怎麼可以讓他去死呢?你們還是把我吃掉,放走我哥哥吧。」聽罷此言,趙孝連忙撲到弟弟面前,兄弟相擁在一起,互勸對方要讓自己去死,情急之下已是泣不成聲。
強盜們聽著兄弟互相爭死的話語,望著手足之間捨身相救的場面,被深深震懾住了。他們那堅封已久的恻隱之心,被這人間真情真義的感人場面喚醒了,也都不免流下了熱淚。隨即,他們無聲的放走了兄弟兩人。
後來,這件事輾轉傳到了皇帝那裡,皇帝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人,也被他們兄弟間的情意打動,不僅下诏書封了兄弟二人官職,而且把他們以德感化強盜的善行昭示於天下,讓全國百姓效仿學習。
趙孝為官後廉潔奉公,作風正派。有一次,趙孝從長安回家,身穿白衣,腳穿布鞋,擔挑獨行,想到郵亭打尖。郵亭亭長聽說趙孝要來,便預先准備酒肉飯食,在路邊等候。不一會,趙孝到了,有意不通報姓名,亭長不認識趙孝,不讓他進城。亭長對他說:
「聽說田禾將軍之子趙孝從長安來,不知什麼時候到?」
趙孝說:「大概快了吧。您找他有什麼事嗎?」
「我想請他吃飯。」
「那麼,我走了幾天的路了,又渴又餓,能不能讓我吃上您一頓飯?」
「不能。」
「為什麼?」
「因為你不是官。」
於是,趙孝沒有停下來就走了。
東漢永平中年,趙孝又被推薦為孝廉,漢明帝聽說他是個賢人,下诏拜他為谏議大夫,既而升遷侍郎,不久又升了衛尉。為表彰趙孝,漢明帝又下诏封他的弟弟趙禮為御史中丞,趙禮性行謙恭,很像趙孝。
數年後,趙禮病死,漢明帝令趙孝帶著官屬為弟弟送葬,相當於官家送葬。又過了數年,趙孝辭職回家,終老於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