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智悲雙運,​如何修?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法的精華,其實就是智悲雙運,也就是說,佛教真正的核心在於智悲二字。盡管佛住世時講了八萬四千個法門,但其本質就仍離不開智和悲。

  就算是大乘法中的菩薩們所行持的六波羅蜜多,都沒有超出智悲之義。

  所謂的六波羅蜜多,也是一樣,屬於智悲雙運的范疇,即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精進。前三種是是大悲,禅定和智慧是智,精進則是智悲的外緣,即助緣。所以,若是以智悲二字來表述佛教的真義,六波羅蜜多無疑是最簡捷最具有內涵的說法。

  因此,對於學佛者來說,所謂的修行,其實是先修菩提心、受菩薩戒,一旦受了戒,菩薩戒的戒體,即菩提心,就已經在相續的受持的心中生根發芽,也只有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進一步修空性。

  按照大乘法的理論,進入空性,並沒有明顯“願一切眾生脫離輪回苦海”的思維,即大悲心,但是在此之前,所受持到的菩薩戒的戒體,早已存在於心中,因此,當心進入空性之時,菩薩戒也和心一樣,一起進入到空性之中。

  但是所謂的菩薩戒,並非是某種物質,而是一種心的狀態,雖然在進入空性境界時,心裡盡管並沒有任何明顯的念頭,但是,菩薩戒確實是早已存在的,因此,這個時候的心與菩薩戒兩者不再分彼此,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說,心和菩薩戒都可以同時進入空性的境界。

  換句話說,這個時候的菩薩戒就是空性,空性也是菩薩戒,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智悲雙運。

  因此,所謂的雙運,就是指修行者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停下來時,心既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又與菩薩戒無二無別。如果能這樣修,那麼,大乘佛法的所有精華都已包含,不再需要修其它的法了。

  當然,真正實修的話,並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在大悲心產生之前,還需是要先有出離心。那麼,何為出離心呢?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修行者如果能夠感知到輪回之苦的話,是沒有辦法對眾生生起慈悲之心的,因為慈悲心的真正來源,是憐惜眾生,了知並感受到他們的痛苦,因此,這個慈悲心非常重要,因為沒有慈悲心,菩提心也無從生起。

  另外,出離心的另一個條件,是希望並尋求解脫。也就是說,修行者看到眾生在遭受輪回之苦時,就不由自主地發願,希望眾生得以解脫。但同時也意識到,自己若是都無法解脫自己的話,又如何度眾生呢?這就是出離心的兩個條件。

  因此,出離心其實才是菩提心的真正基礎,有了菩提心才可以受菩薩戒,而菩薩戒,並不需要他人來幫受,而是可以自受。所以,在受持菩薩戒之後,才有可能修空性。換句話說,只有當菩提心與空性結合在一起時,才可能稱為智悲雙運。

  也就是說,一個修行者若是具有了這樣的見解與認識,才可以說自己懂得佛法,否則,你所懂得的跟佛法無緣,不是真的佛法。

  所以,佛教的所謂真義,就是智與悲,逃不出這二字。所以,我們學佛就學這兩個字,修行就修這兩個字,除此之外,確實沒有任何可學可修得了。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中論》《雜阿含經》《金剛經》《心經》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
下一篇:有這兩種行為的人,​從窮到富很容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