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彌陀疏鈔新白話版29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 聲聞


  【又捨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主必定有伴。先是聲聞,然後是菩薩,說明都是賢聖的伴侶啊。這裡先說聲聞,所謂聲聞,就是聽了四谛聲教而得到證果。所謂阿羅漢,就是不同於前三個聲聞果位啊。不說緣覺,因為包括在聲聞中了。所謂非算數,就是說很多啊。

  所謂聽聞四谛,就是世尊為憍陳如等五人,轉苦集滅道法輪。初是示轉,二是勸轉,三是證轉,煩惱已盡,成就阿羅漢。因為聽佛的聲教得到開明,所以名叫聲聞。聲聞名號,包括前三果,現在是四果啊。所謂緣覺攝,就是緣覺觀十二因緣得到開悟,雖然有十二支,但歸納起來不超出四谛。雖有利益眾生的心,但也不廣大,所以包括在聲聞中啊。所謂算數,就是世間的算數,盡在九章中。佛說的算數,如阿僧祇品,就不是世間人的心力能計算的。這裡說算數,是通世出世間而說啊。因為多到無盡,超出算數之外,雖然洛闳(漢代人精於算數)、一行(唐代僧人精於算數),也沒辦法算出來啊。前面說無量無邊,十大數中的二三,是有算數。而這裡說“非是算數所知”,所以知道是無量。是贊歎極多的話,不可以拘泥常數啊。如大本《無量壽經》說:“假使比丘滿億那由他百千數量,都如目犍連有神通,要共同計算阿彌陀佛初會聲聞弟子,用盡神力,也是百分中不能知一,甚至百千萬分,也不能知一。”又說:“佛告訴阿難:‘假使有人,出一身毛,粉碎為微塵,把每一微塵,投入海中再出水,是毛塵的水多,還是海中水多?’阿難回答:‘毛塵出水,不到半合。海水無量。’佛說:‘那佛剎中的聲聞弟子,有知數的,如毛塵水。數不盡的,如海中水。’”

  《往生論》說二乘不能往生淨土,這裡說聲聞,是因為習慣修小乘,不久證大乘,終究沒有小乘。如《觀經疏》說的,如果根據變化,小乘也沒有妨礙。

  所謂終究沒有小乘,《觀經疏》認為修習小乘的人,本來不能往生。但由於他臨終時,發起了大乘心,也就能往生了。因為習慣修小乘,才聽苦空無常等法,順他先前的習慣,於是證小果。而向大乘的心已成,何況能靠親近佛,自然不久證大乘,怎麼安心在聲聞上呢?所以經裡舉聲聞,是暫時有。《往生論》說明二乘不往生,因為終究沒有小乘。所謂小乘亦沒有妨礙,淨土尚且容有眾鳥,聲聞難道不如鳥?鳥既然是變化成的,聲聞難道是實有?縱然使極樂國長久有聲聞,又有什麼妨礙?

  2 菩薩

  【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承接前面不只是小乘,諸大乘菩薩沒有不往生的。所謂亦復,也是無量無邊不可算數啊。又具有無量無邊功德,如大本《無量壽經》中說的。

  所謂菩薩,從初發心到十地菩薩,前面如教起中辯析的,後面如一生補處文中引用的,很多無量,怎麼可以計算?所謂功德,大本《無量壽經》佛贊極樂國菩薩種種功德,有二十三喻。一堅固不動,如須彌山。二,智慧明了,如日月一樣。三廣大如海,出功德寶。四,熾盛如火,燒煩惱薪。五忍辱如地,一切平等。六清淨如水,洗去塵垢。直到二十三,如慈氏彌勒菩薩唯心識觀,法界平等。最後總結說:“現今為你們略舉簡要的說,如果廣說,一劫也說不盡。”可知菩薩的數,無量無邊。菩薩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啊。

  如《華嚴經》說:“如來住的地方,清淨大眾,也在其中住。”正好相同這個意義。

  《華嚴經•二十五》說:“一切諸佛國土的莊嚴,如來的住所,不可思議。共同修行有宿緣的清淨大眾,在其中住,未來世中,當成正覺。”如來的住所,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清淨大眾,就是菩薩眾。未來成佛,就是下文的一生補處。

  按理說,那麼自性即空即假,是佛有聲聞菩薩的意義。

  性空,就是一真凝寂。性假,就是萬用恆沙。凝寂,就是遙遠沒有邊涯。恆沙,就是廣闊沒有界限。哪裡是算數可以評量的呢?所以賢聖三乘,共同歸宗一佛,真俗二谛,共同出自一心。一心了然清楚,就是福足慧足了。

  3 總結

  【捨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總結前面聲聞菩薩弟子的莊嚴,都是阿彌陀佛過去的因、願行功德成就的啊。《往生論》說:“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就是啊。

  所謂願,大本《無量壽經》的法藏願說:“我作佛時,剎土中的菩薩,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全都如佛一樣。”如今已成佛,達到了願望啊。所謂行,大本《無量壽經》說那時法藏教化眾生,修行六度,廣行教化,使無量眾生,發菩提心,修行今天的成就,有這些莊嚴啊。所謂淨華眾,如《淨名經》,有七種淨華。一是戒淨,三業清淨。二是心淨,煩惱結漏盡。三是見淨,見法真性,不起妄想。四是度疑淨,知見深厚疑惑斷盡。五是分別道淨,是正道應行,不是正道應捨棄。六是行斷知見淨,所行所斷通達無礙。七是涅槃淨,已達到阿羅漢無學的果位。海東的論頌聲聞,這裡也可以兼通菩薩,如三十七道品也通大小乘。從欄網行樹到這裡,依報正報共五番莊嚴,把極樂的意義,都概括了。下文“眾生生者”,以及“一生補處”等,也在正報中包括了。



  1 大眾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承接前面,不只是見在極樂國的,無非是賢聖,只要有往生的,都是不退啊。所謂眾生,統攝一切往生的。所謂阿鞞跋致,意思是不退轉地。如大本《無量壽經》以及《往生論》說明的,又有多種因緣,能夠不退。如《淨土十疑論》說有五種,《阿彌陀佛通贊》說有十勝,《淨土群疑論》有三十益等。

  所謂往生都不退,就是恐有疑惑極樂國固然很多賢聖,但那是久修的上士,那新往生的,未必不退。所以說不論聖凡,只要往生的,就不退轉,這樣堅定求往生的意志啊。所謂大本《無量壽經》說明的,如:“往生到極樂國的,處在仁義中,不妄動作,始終沒有淫怒的心,愚癡的態。”又說:“往生到極樂國的,全都具足三十二相,五根明利,直到成佛,不受惡道。”又《往生論》的頌說:“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不動就是不退啊。因為念佛的力量,能依如來智海含潤而化生,有進無退。所謂五種,《淨土十疑論》說:“有五種因緣,所以能不退。”一是彌陀大悲願力加持,所以不退。這裡解釋,如大本《無量壽經》的法藏願說:“我作佛時,聽到我的名號,皈依精進,就得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對於諸佛法,永不退轉。譬如航海,乘上大船,不會沉溺。”二是佛光常照,所以菩提心增進不退。這裡解釋,如大本《無量壽經》說:“見佛光明,而生慈心。”又念佛的人,佛放光明,加持這個人。譬如日月,照亮暗途,不會墮落坑裡。三是水鳥樹林,風聲樂響,都是說苦空。聽到的人常起念佛法僧的心,所以不退。這裡解釋,如這部《阿彌陀經》,以及《無量壽經》《觀經》二部經中說的。譬如亡者,聽到鐘磬聲,增加他的正念。四是純諸菩薩,因為有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所以不退。這裡解釋,如這部《阿彌陀經》說的:“諸上善人,同會一處。”譬如“置子莊岳,不復楚語”(孟子)。五是壽命永劫,與佛等齊,所以不退。這裡解釋,如經上說的:“佛及人民,壽命無邊。”譬如跋涉萬裡路途,用一段時日,終將到達目的地。十勝、三十益,大約相同,恐怕繁瑣不多說了。

  又不退有三個意義,大乘不退,已得不退,未得不退。例如《彌勒菩薩所問經》說的。

  所謂大乘不退,就是往生極樂國,進入了大乘,就不會退轉,再作二乘。所謂已得不退,就是只要往生到極樂國,凡是已得到的,更不會退轉,喪失本有的功德。所謂未得不退,就是只要往生到極樂國,凡是沒有得到的,更不會退轉,阻礙前進。又《彌勒菩薩所問經》說:“自分堅固名不退,勝進不壞名不轉。”如今對大乘不退、已得不退、未得不退三個意義分析,那前二個等同自有的本分,後一個等同勝進啊。

  又同名的不退,有淺深的不同。如《大乘起信論》、《觀經妙宗鈔》、以及慈照大師的說法等。

  《大乘起信論》說:“往生極樂國的,因為常見佛,始終不退。”《觀經疏》說明不退有三位。一是信行沒有具備,未得不退。困為極樂世界沒有退緣,所以名叫不退。二是信位圓滿,入十住位,得少部分法身,名叫不退。三是賢位圓滿,入初地以上,證遍滿法身,名叫不退。又《妙宗鈔》說:“不退有三種,如果破了見思惑,名叫位不退,就永不失超凡的地位。伏斷塵沙惑,名叫行不退,就永不失菩薩的行列。如果破無明,名叫念不退,就永不失中道正念。”又慈照宗主,有四土圖說。認為未斷煩惱,往生凡聖同居土,是願不退。破了見思惑,往生方便有余土,是行不退。破了塵沙惑,分破無明,往生實報莊嚴土,是智不退。三惑都破盡,往生常寂光土,是位不退。那麼不退的名字相同,而淺深有差別。如九品的意義。

  又天台四教的不退,不是這部《阿彌陀經》的意義。

  天台四教各有說明不退。認為藏教別相念位是不退,通教第二地性地是不退,別教七住位是不退,圓教七信位是不退。可知在這些階位以前,進退未定。現今念佛的,只要往生極樂國,雖然是惡人畜生,都能不退,豈不是勝妙直捷,不同於其他教門嗎?

  按理說,那麼自性常住,是不退轉的意義。

  譬如虛空,從古到今,不曾退轉。縱然要退轉,退到哪裡去?

 

上一篇: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為眾生點一盞智慧心燈!
下一篇:星雲大師:人為什麼會有命運?控制命運的力量是什麼?01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