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很多帖子講積福經驗,其中大多數是從具體行持來談的,比如要多放生,放生功德感應如何大等等。這裡我想換一個角度來寫,主要是積福的大原則,因為原則比具體方法更重要。如果符合了這些原則,即使布施一粒米功德也很大,否則則是事倍功半。
要明白積福的大原則,首先要明白業力因果作用的大原則,即學會判斷什麼樣的因果比較大,什麼樣的比較小。這就好像要發財,首先要了解做什麼生意最賺錢,或者說怎樣做生意最賺錢。這裡我主要是依據業果教授,分類總結了一下。那麼,什麼樣的因果比較大呢?只要思考一下一件事情從頭到尾是怎樣完成的,就會發現它一定包含四大要素:行為發起人,行為對象,行為內容和行為方式。比如張居士看到一個盲人拉琴者很可憐,發起了大悲心,每天碰到都捐給他1元錢。那麼此例中的行為發起人就是張居士,行為對象是盲人拉琴者,行為內容是財布施,行為方式則包含發起悲心和每天堅持。下面我們一個個要素來看看:
1)從行為發起人來看,因果的大小主要取決於行為發起人的持戒(包括忏悔)水平。《廣論》中雲:“由是道理,則無律儀與有律儀,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時,顯然後較於前進趣優勝。如諸在家修施等時,受持齋戒律儀而修,與無律儀所修善根,勢力大小亦極明顯。”寶蘊經亦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相反,不持戒或者犯戒不忏悔,則“由無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過,雖先有善為惡染污,故應現受異熟之因,變為極重那落迦因。”如《涅盤經》說:“諸愚癡者,如蠅粘涕不能脫離,雖於小罪不能脫離。”各位看官,講到這裡,又回到持戒忏悔上來了。所以為什麼我把它放在最前面,實在是因為它是一切的基礎的基礎。不但如此,持戒還是個變壓器,同樣做一件善事,持戒好的人獲福N倍啊。(打個簡單的比喻,你每天積福做功德就像不斷往水杯注水,但是如果你不持戒等於水杯漏了一個洞,如果你漏的比注入的還多,你說你的轉變會有多大,建議大家上網搜索一個視頻俞淨意公遇灶神游記,道理很淺顯易懂,對大家幫助會很大)
2)從行為對象來看,因果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對象是否“福田”。福田一般指三寶,師尊,父母等,比如通常講的“八福田”是佛、聖人、和尚(親教師) 、阿阇梨(軌范師)、僧、父、母、病人等稱之為八種福田。對這些人,雖無猛利意樂,略作損益就能得大福或大罪。這也是為什麼我看到一些居士開口閉口就敢罵一些有名氣的法師時,總是覺得恐怖。僧是福田啊,萬一他還是個菩薩,你就完蛋了。《四十二章經》雲:“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這充分體現了不同層次對象的“能量級別”。但在此過程中,要注意一點,“八福田”中有病人一項,主要是因為一般來說病人是最為痛苦和需要幫助的,但我們不能死讀佛經,要抓住其實質內涵推而廣之,也就是說一切劇烈痛苦中的眾生都是我們的福田。不能過分拘泥於對象是否這八類“福田”,要知道發心才是一切的根本。大悲心,大恭敬本身就是最大的福田。有的居士為了快速培福以便40歲前成為千萬富翁,決定“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非重量級高僧大德或大活佛一概不供養,即使對近在咫尺的苦難也漠然置之,不聞不問。此種芝麻發心,能否在肥沃的福田裡種出大西瓜,還真是難說。
3)從行為內容來看,因果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由事情本身的性質。這個涉及的方面很多,我只是舉一些例子,其他的大家自己看佛經總結吧。比如,同樣是布施有情,正法布施就比財物布施功德更大。供養佛中,正行供養,較諸財施、財物供養最為超勝。身語七支的惡業程度,從排序上,是前前重於後後(即殺生重於偷盜等。。。),意之三業則是後重於前(即愚癡重於貪嗔)。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愚癡比貪嗔的惡業要重。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愚癡是一切惡業的根本,所謂“寧可破戒,不能破見”。哪怕因管不住自己起了貪嗔造了業,只要認識到自己錯了還可以忏悔,還有救,但如果根本不知道或者不覺得自己錯了,繼續飛奔在通往地獄的路上,那就沒辦法了。我看到不少殺生為業的人,人很純樸厚道,但因為愚癡,日復一日地做著嚴重的殺業而不自知,想起來都替他們難過。這可能也是為什麼說一切布施中法布施最,因為法布施是救愚癡的啊。
4)從行為方式來看,因果的大小主要取決於意樂發心和堅持程度(串習)。住於菩提心或悲心中所行善業,哪怕只有短暫的一瞬間,或所做之事微不足道,也會獲得很大的福報。前面講菩提心時已講了很多,就不多談了。空性的力量也很大,如《寶蘊經》說:“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須彌,於此諸塔,復經微塵沙數之劫,以一切種可供養事,承事供養;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僅散一華,其福極多。”當然反過來講惡的心破壞力也很大,如《入行論》雲:‘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這是嗔心的破壞力,是反面教材。
串習就是反復經常做。一件小善,只要長期不斷串習,就可以積成大善,而且我個人的理解,這個過程可能還有一定的累加放大效應,用個數學式表達一下:比如假定其他條件一樣的前提下,偶爾做一次某善事得到的功德為X,而每天堅持做這個善事,連續1000天得到的總善業為Y>1000*X。當然反過來說,一件再小的惡業,只要不斷串習,也會日積月累而成為大惡。
據我的觀察,很多同修抱怨自己努力求福多年卻毫無改善,多半是在這幾個大原則上出了問題,不是發心不具就是不肯持戒,要麼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串習的力量(惡業倒是串習得很精進哦,簡直每日不斷,呵呵)。
我當年還是一個窮學生的時候,想出國留學。但學習成績一般,只讀了本科,沒有任何研究背景,托福考得也不好,家裡更是沒錢供我出國,我要出國一定要拿到國外大學的全額獎學金才行,難度很大,當時有些絕望。我想,不能坐以待斃,拿獎學金不就是錢財方面的福報嗎?那我就修布施供養。可是我又沒錢,咋辦呢?幸好我明白這些道理,就活學活用,制定了一個修福計劃:
1)努力提高持戒忏悔水平(從行為發起人自身下手),當時尤其注重戒除YIN和盜,一個是最損陰德的,一個是最損財富的。
2)盡量拿出一些錢物來供養三寶(從行為對象下手),佛門三寶是我能找到的最大福田了。
3)經常進行法布施,法供養和隨喜(從行為內容下手),而且這些都不用花錢啊。
4)發願每天至少布施一樣東西,即使再小的東西,再困難,也要每天堅持,而且要盡量以慈悲心布施(從行為方式下手,串習力加發心啊!)當時這個最困難了,我想了很多辦法讓布施不至於中斷,但我實在沒什麼財物,有時候我只能送給別人一支香或一點食物,更多的時候我連這也做不到或不方便做,那麼我就施展絕招:喂螞蟻!比如我早餐買一個面包,吃掉一部分,念一點念經咒加持後,搓成面包渣給螞蟻施食。《點擊進去直接閱讀:布施螞蟻和魚的果報不可思議-----功德和方法!(非常實用,大力推薦!)》要點是:首先要觀想它們是自己的父母,發起解救它們出苦海的慈悲心,然後念經加持回向,這樣讓它們和法結緣,不但暫時得到飲食飽足而且以後有機會修行解脫得到究竟安樂。搓成碎面包渣是便於它們搬運和食用,直接撒在洞口上是讓它們不需要走遠路,守在家門口就可以“喜從天降”。這樣將來施食者的果報也大概會是毫不費力的得到財富吧。
這樣做了幾個月後,作了一個夢,顯示了此事很好的順利緣起。又請一位通靈人觀察,她也說七,八月份可以成辦。後來果然在七月底收到了錄取通知書,之後的一切都非常順利,其中一些細節也和夢兆吻合。
我經常問初學佛的同修一個問題,什麼是最大的善?這個問題的答案五花八門,有人說是放生,有人說是念佛。其實都沒說中關鍵。最大的善,就是菩提心啊!真正的因主要是從“心”來的,心懷惡念的布施或念經不見得會帶來善報;而真正發菩提心,只要一剎那,哪怕什麼都沒做,就可以滅無量罪業,積無量資糧。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中說: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菩提心在一切善法中,沒有一個善法可以超過它,因此稱王。這一點怎樣理解呢?我談一點體會:
1)善法雖說很多,但當我們發了菩提心後,一切善法無不為這菩提心之所統攝。換句話說:菩提心能領導一切善法,而一切善法卻不能領導菩提心。在大乘經典中,常說到菩提心是由大悲心所觸發的,因此二者有著密切而不可分離的關系。觀音大士一次曾向佛陀這樣表白過:一個菩薩行者,不必廣修一切法門,只要修學大悲法門,其他一切法門都將隨大悲心而轉。如果不是大悲菩提心,縱然能修善法,也是狹小而不廣泛的,是間斷而不常恆的。本此可以了解,一切善法莫不在菩提心的統領下而得完成,所以稱為諸善中王。
2)菩提心是針對所有眾生的(一個也不能少!),而一般的善行只是針對有限的眾生的,從數學上講,拿有限除以無限,有限再大結果也是零。
3)要明白為什麼菩提心是最大的善,還要明白人的“惡”從哪裡來,歸根結底都是從我執來。為了得到“我”想要的財色等而生貪,得不到時則生嗔,進而起行造業,都是為了“我”好。真正的菩提心,是從根本上鏟除我執的。即使是在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中,比如“自他相換”,把眾生的苦承受過來,把好處給眾生,也能從世俗分別心層面上把我執壓縮和破壞到極點。帶有我執的善,都是不純淨,不徹底的,有限的,相對微弱的。鏟除了諸惡的根本,反過來,自然就是最大的善了。
4)任何的善行,哪怕看起來非常微小,但與菩提心結合後就可以成為將來成佛的種子和資糧。相反,任何善行,沒有菩提心,就可能僅僅成為世間小善,甚至成為“三世怨”。比如,某人一世貧賤,為了將來“過上好日子”而努力積福。因果不虛,下一世果然做了大官或發了大財,因為宿世沒有種解脫的因,所以這一世拼命享受和做惡,福報大了也更加有能力做壞事,最後結果第三世還是下惡道,這就是所謂的“三世怨”。因為宿世的發心不正,辛辛苦苦積累的福報,不但沒有帶來解脫獲得究竟安樂,反而最終還是下了惡道----只不過比直接做惡的人晚了一生而已,豈不可悲可歎?修菩提心,就可以避免這種過失,所有的福德,固然會根據願力和因緣體現在世間福報上,但更重要的是全部都可以轉化為成佛的因。
發菩提心的十種利益:
一、入大乘門。是否進入大乘之列,取決於是否生起菩提心。
二、獲佛子名。是否能成為佛子,取決於有無菩提心。行者若發起菩提心,菩薩們將視其如手足同胞,十方諸佛也像轉輪王得到太子一般歡喜,此人已成佛子;何時與此心分離,何時即已不在大乘菩薩之列。
三,映蔽聲聞。《彌勒解脫經》中說,譬如王子雖小然能映蔽諸耆老臣僚,金翅鳥雖小而能映蔽其它禽鳥;發菩提心之初業菩薩,也能映蔽一切聲聞獨覺眾。
四,成就最勝福田。發起菩提心的人,當成為人天的最上供養田,所謂“人天世間皆應禮敬”,“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五、易圓滿資糧。圓滿福德資糧,沒有比發菩提心更殊勝的方法。倘若不是懷著菩提心,縱使經歷幾十萬劫,將摩尼寶裝滿三千大千世界,布施給億萬有情,其果報終究有竭盡的一天,因為這一布施既非菩薩行,也不是成佛之因。反之,如果懷有菩提心,即便只布施畜生一抟之食,其果報也是無窮無盡,因為這一布施既是菩薩行,也是成佛之因。
六、速淨罪障。正如《入行論》中所說:“罪惡力大極難當,捨此圓滿菩提心,何有余善能勝彼?”
七、成就所願。菩提心發起之後,當能實現現前與究竟的一切目標。最殊勝的目標就是為一切有情除去生死等一切痛苦,扦為他們成辦究竟解脫之樂。
八、損害與中斷不侵。菩薩能夠得到雙倍於轉輪王的保護。晝夜六時,一切傷害、魔祟、障難等不會發生;四大天王不請自來,像僕人那樣隨時衛護。
九、速疾圓滿一切地道。生起一切善法的根本是菩提心,有菩提心者,即使小到布施給烏鴉一口之食的善根,都能轉成佛位之因。所以,地道的圓滿將極其迅速。
十、成就眾生無余安樂之良田。菩提心是一切法蘊的心要、諸大菩薩的修持中心,故能成為一切眾生究竟安樂的最勝良田。
諸淨罪法中,沒有比發菩提心更為殊勝的。無著菩薩修習十二年的善業,抵不上他剎那生起大悲心的力量。《寶樹經》雲:“猶如大地,菩提心能消融一切不善法;如劫終之火,菩提心能焚毀一切罪業。”
總而言之,諸菩薩即便發一念菩提心,其福德果報都是百千萬劫說不能盡的,況復一日一月一歲乃至百歲,發起、受持真實菩提心,一切諸佛於無量阿僧祗劫,贊其功德亦不可盡。如《大集經無盡意菩薩品》說:“譬如天雨一滴之水墮大海中,其滴雖微,終無滅盡。菩薩善根願向菩提,亦復如是,無有滅盡。”菩薩發心無有齊限,等眾生界,虛空無盡故,眾生無盡;眾生無盡故,菩提無盡;菩提無盡故,回入菩提大海之福德亦永無窮盡。《勇授請問經》說:“菩提心福德,假設若有色,遍滿虛空界,福尤過於彼。”縱然初發心菩薩有時會現出昏睡或放逸的行為,但是他們利益眾生的意行功德,依然會不斷地增長。如龍樹的《寶曼論》:“此無邊眾生,菩薩依大悲,從苦而拔濟,願彼般涅盤,從發此堅心,行住及臥覺,或時小放逸,無量福恆流。”
有人問我一個問題:“有沒有什麼修法是可以24小時不斷增長功德的”,我想了想,最後只找到兩個,就是持戒和菩提心,或者把這兩個合二為一,即以菩提心受持菩薩戒。這可是有經論依據的哦。大家想想看,世界上哪裡還會有這麼便宜的事,連睡覺都能“無量福恆流”的(這裡不包括定力很深,能在夢中修行的人)。我們經常對一點小布施之類的善業尚且沾沾自喜,而這樣的大便宜卻不肯占,是不是有點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感覺。我在本文中會反復強調持戒和菩提心這兩個東西,就是希望引起足夠的重視。
以佛法說,不論做什麼,都有其因緣,具備了因緣,然後才可做成你所要做的什麼。發菩提心,自亦缺少不了因緣,如果沒有因緣,不會發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