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說明念法,就是說聽了聖號,就要執持。所謂執,就是聽了要接受,勇猛果決,不動搖。所謂持,就是接受了要堅守,永遠堅固不變,不遺忘。
執持的分別解釋就如前面說的。單說持,就包括了執,總之是專念不忘的意思啊。再說持又有數種,一是明持,就是出聲稱念。二是默持,就是無聲密念。三是半明半默持,微動唇舌念,就是持咒家說的金剛持啊。又有記數持,或不記數持,具體如密教中說的,隨便都可以。而各分事理有:憶念無間,這是事持。體會究竟無間,這是理持。下面詳細辯析。因為念佛這個因,然後一心不亂,也有事理的分別。那不理解這個意思的人,認為念佛是對應鈍根的,參禅才能悟道。初機聽了這話,不能決斷,不知體會究竟念佛,與前代的老前輩教人舉話頭,下疑情,意思極其相似。所以說參禅不須要另舉話頭,只須要向一句阿彌陀佛上著到,妙不可言。
又執持,就是歸命的意義。
所謂歸命,梵語是南無,解釋見前面的序。如果不委身歸命,怎麼能一心執持?所以含義相同啊。歸又有二個意義,也如前面序中說的。一是歸投義,執持名號,一心向往,就是事一心。二是歸元義,執持名號,回歸一心,就是理一心啊。
以上境法二個方面中,又有三個意義。一是聽說佛名,這是聞慧。二是執受在心懷,這是思慧。三是持守不忘,這是修慧。
所謂聞慧,就是阿彌陀佛,雖然有無量的功德,而這功德,不聽不知道,不說聽不到。所以《華嚴經》說:“得無生慧,先賴多聞。”又說:“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或聽經論的宣揚,或聽善知識的開示,一經過耳根,永遠是道種,這是聞。再說慧,聞就是慧。對木石說話,冥頑不聽。對愚人說話,聽了不理采,如不聽一樣。所以叫聞慧。所謂思慧,既然進入耳朵,須要存到心裡,認真思考,這是什麼法門?是什麼義理?這是思。再說慧,思就是慧。禽畜雖然聽了,不會思考。愚人雖然聽了,入耳出口,不會憶想。所以叫思慧。所謂修慧,既然深思,應當努力實行,這是修。再說慧,修就是慧。狂人雖然思考,是胡思亂想,不去實踐。問:“這裡指三慧,有什麼證據?”答:“《佛地論》說:‘菩薩實踐三妙慧,淨土往還。’”《釋論》說:“因為聞思修,能入淨土。”所以知道念佛必有三慧。
又有三個意義。聽說佛名,心不懷疑,這是信。信了又執,心生樂意,這是願。願了又持,心勤精進,這是行。
信,願,行,下文中辯析。
所謂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四字洪名,不兼有色像等,如《文殊般若經》,以及《毗婆沙論》中說的,因為色像等包括在名號中。
所謂不兼有色像等,正說明這部《阿彌陀經》專主執持名號啊。《文殊般若經》說:“佛告訴文殊:‘要入一行三昧,應處在空間,捨棄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佛名字,向著佛的方向,端身正坐,能對一佛念念相續,就在這念中,能見到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沒有區別。阿難聽到的佛法,還只是量數。如果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每一分別,全都了知,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阿難雖然多聞辯才,百千等分,達不到那一分。龍樹菩薩的《毗婆沙論》說:“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路,有難有易。易行快速到達,應當念佛。”稱佛名號,阿彌陀佛本願如此。包括在名中的二個意義,一是名必有相,二是名相都不離一心。那一舉佛名,正報依報沒有包含不盡的,何必懷疑沒有色像?
今天的人聽到佛不肯執持,大概有四障。四障破除,才能執持,甚至一心。
所謂障,就是遮啊。因為這四種,遮障念心,不肯執持,所以必須破除。所謂四障,一是即心是佛,何必捨己念他?不知即佛是心,不妨礙念佛。因為即心是佛,難道不是即佛是心?只執念心,不許念佛,那麼心佛是二個,這個意義不成。所以念佛念心,兩不妨礙。二是為什麼不遍念所有佛,而只念一佛?不知心專志一,才成三昧。因為眾生智淺,繁瑣就受不了。所以用志不分就凝神專一,心在多處就功德喪失。如普廣大士問佛:“十方都有佛土,為什麼獨贊西方?”佛說:“閻浮提人,心多雜亂。讓他們專心一境,才能往生。”因為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就是念一切佛。三是佛佛可念,為什麼不隨機念一佛,而必須念阿彌陀佛?不知阿彌陀彼佛與眾生,偏偏有因緣。因為阿彌陀佛的名號,人人都樂意稱念。即使惡人,有時也不覺失聲念佛。甚至人逢善事,也不覺念佛,歡喜贊歎。人逢惡事,以及苦難,也不覺念佛。傷悲痛切,機感因緣,沒有人迫使而自然就念了。四是為什麼不念佛的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只念名號?不知持名念佛,在末法中最逗機,不可思議。所謂逗機,《文殊般若經》說:“眾生愚鈍,觀不能成就。只有使念聲相續,自然能往生。”所謂不可思議,就是如前面說明的一行三昧,不但相應鈍機,神用也不可測。如《遺教經》說:“把心定在一處,無事不辦。”現今制心佛號,從而達到一心,怎麼可以思議?
所謂定念期,就是一天到七天,這是克定的期限啊。所謂七天,就是世出世間,重要的事,常用七的數。七天念佛,免地獄苦。又七天的期限,又有二個意義,各分利鈍。又多的如大本《無量壽經》說十天,《音聲王經》說十天,《大集經》說七七四十九天,《般舟三昧經》說九十天等。少的如大本《無量壽經》說一天,《觀經》說十念等。所謂日,是天道明暗的一周。
所謂期限,就是如果根據如來證得菩提,實在不關系時日。那麼不是日不是劫,哪有七日?如果根據菩薩的修行,動不動經過塵劫。那麼無窮無盡,哪裡只是七日?這裡立期限,是因為末法眾生修種種功德,精進總是太難,廢弛總是太容易,應須定期限,才能發勝心啊。所謂七是世間看重的,如禮忏是七夜,持咒是七遍,這部《阿彌陀經》的欄網行樹是七重,以及國家祭祀祖先是七廟,教化民眾是七年,竭誠是七日齋戒之類,都是啊。所謂免地獄,《經律異相》說,有國王害父親,七天內要墮地獄。有一尊者教他稱念南無佛,國王便一心稱念佛,七天不懈怠。命終時,到了地獄門前,還稱念南無佛,這時遍地獄罪人,都得解脫。所謂利鈍,就是有人說利根一天,鈍根或到七天。這裡說利鈍二根,各自一到七天。所謂利根,就是性情敏捷,一天功成,就達到一心,便沒有亂。那稍微鈍的,或二天或三天,甚至七天,才能純一。也有利根,經過七天,端然一心,始終沒有一點亂。那稍微鈍的,僅有六天僅有五天,甚至一天,就可能散亂了。所以各有利鈍,不應偏屬哪一邊。所謂十日,大本《無量壽經》說:“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晝夜不斷的,命終必定生到我剎。”又《鼓音王經》說:“如果受持阿彌陀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去散亂,必定能見阿彌陀佛。”所謂七七四十九日,《大集經》說:“如果有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直到七七四十九日,現身見佛,就能往生。”所謂九十日,《般舟三昧經》說:“如果有人自己發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在三昧中,能見阿彌陀佛。”又《文殊般若經》說:“九十日中,端坐向西,專念佛號,就成三昧。”所謂一日,大本《無量壽經》的法藏願說:“一心系念於我,雖然只是一晝夜不斷,但必生我剎。”所謂十念,《觀經》下下品說:“那人苦迫,顧不上念佛,十聲稱念佛號等。”可知一天到七天,隨便天數多少,都是往生的期限,只是力行如何罷了。所謂明暗一周,就是從子時到午時,是從暗到明;從午時到子時,是從明到暗,這是天道一晝夜。心固然剎那間生滅,何況晝夜呢?對於這一心,是在所謂的二六時中,念念沒有間斷啊。
又這七日,不必定是臨終的七天,如果平時有這樣定力的,必生極樂國。
所謂平時,就是恐怕有人執著七日的文字,認為必定一天到七天就命終了,才說七日。所以說或臨終,或平時,只要有一天或七天的定力,都能往生啊。所謂閒時辦,忙時用,就是以後到命終,因果相符,必生極樂國。
一心不亂,是說執持到極至啊,這是一經的要旨。
所謂心,就是不要口誦而心不念啊。所謂一,就是不要心雖念而念不一啊。所謂不亂,就是不要念雖一而有時候不一啊。一心不亂,淨業的能事完畢了。
解釋這四個字,先總體說明大意,然後詳細陳述事理。大意說一亂是正反語,正語是一心,反語是不亂。
一就是不亂,亂就是不一,有那一心,沒有那亂心,所以說正反。如說純一不雜,精一無二之類,就是啊。《華嚴經》十回向第四文說:“所謂不亂回向,就是一心回向。”《釋論》說:“一心,是專注正境啊。不亂,是不生妄念啊。”專注不妄,就是正反意。
所謂其次說明事理,就是如來的一句話,事理雙備,所以同樣名叫一心,有事有理。如大本《無量壽經》說:“一心系念,正所謂一心不亂也。”而事理各自有別。起初事一心的,如前面說的憶念,念念相續,沒有二念,信力成就,名叫事一心。屬於定門,因為沒有智慧。
前面講的執持中,用憶念體會,略分二種。所謂憶念,就是聽到佛名號,常憶常念,用心專注,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唯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不被貪瞋煩惱等念頭雜亂。如《成具光明定意經》說的:“所謂空閒寂寞,一心念佛。在眾煩惱中,一心念佛。甚至褒貶得失,善惡等處,都是一心念佛。”就是啊。事上得到,理上沒有透徹,只有信力,沒有見道,名叫事一心啊。所謂定,就是因為能伏妄。所謂無慧,就是因為沒有能破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