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時代,有位婆羅門國王名叫多味寫,平日信奉九十六種外道。一天,國王忽萌善心,欲行大布施,於是依照婆羅門教的規定,將其積聚如山的奇珍異寶,布施給需要幫助的人;若有人來求助,便請他自取一撮珍寶而去。奇怪的是,國王如此布施了數日,珍寶一點兒都沒有減少。
佛陀知道國王宿世積福,度化因緣成熟,於是變化成外道修行者前往該國。國王知道有行者遠來,便出來接見,寒喧作禮後,國王問:“你來此地,有何請求嗎?可以直說,不用客氣。”行者回答:“我從很遠的地方來,想跟國王化緣珍寶,建造屋宅。”國王聽了,告訴行者:“沒問題!你就自取一撮珍寶吧。”行者取了一撮珍寶,走了七步,又將珠寶放回原處,國王疑惑地問他:“你為何要放回去呢?”行者回答:“這撮珍寶變賣後,只夠我建蓋房捨而已,日後要再娶妻就不夠用了,所以不如不取。”國王一聽,說:“這還不簡單,那你就取三撮珍寶吧。”於是行者取了三撮珍寶,走了七步後,還是回頭將珠寶放回原處。國王又問他:“你為什麼又不要了呢?”行者回答:“這三撮珍寶只夠我娶妻,沒有剩余的錢可以購買田地、奴婢、牛馬,既然無法滿足我的欲望,還不如放下。”於是國王又應允他取七撮珍寶。
行者走了七步,還是又退還回去。國王再度詢問原因,行者回答:“我娶妻後會生兒育女,子女從出生到嫁娶,一切所需難可計量,所以我決定還是不要罷了!”國王聽了,大方地說:“不要擔心,我將所有的珍寶都布施給你,你就不需再為將來煩憂了。”行者原本已要接受國王的供養,但想了想還是拒絕國王的好意,准備告辭,國王疑惑地問:“你為何不接受我的供養呢?”行者說:“本來我是想要乞取珍寶,好令生活充裕無缺。但我深入思惟,卻發現人生苦短,萬物無常,若是追逐財物,貪求五欲,妄計未來,只是徒增憂苦,一日比一日煩惱,還不如放下這些貪欲,精進修行,勤求佛道。所以我再也不需要任何珍寶了!”國王聽了行者的話,心開意解,也願意皈依佛教。
於是,佛陀恢復本貌,騰升虛空,現光明身相,為國王說了一首偈語:
“雖得積珍寶,崇高至於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不善像如善,愛如似不愛,以苦為樂相,狂夫為所厭。”
國王與大臣見到佛陀如此端嚴的光明瑞相,又聽聞佛陀微妙的開示,法喜非常,紛紛求受五戒,當下即證須陀洹果。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南普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