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六十三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六十三章 止觀豐佛宴01
上一回講了天台宗修止觀的六十四種法門,對於這個法門大家不要輕視了它,它代表了中國的佛法,也是中國的佛教。這是在隋唐之間的智者大師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及修法整合在一起,智者大師在當時不但為中國人所敬重,就是印度的修行人亦尊稱為東方小釋迦。他當年所編輯而成的止觀法門絕對是正信之路,萬不可忽略,若想研究天台宗的教義,則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更是不可不讀。該書前後共有二十卷,對於一般人而言須費上好多的功夫,然而永明壽禅師把其中的精華抽了出來,放在這裡。
中國從隋唐以後的第一流的知識份子,上自帝王將相,乃至唐太宗本人,雖然官做得大,表面上看來都在做世間的事業,然而內心裡頭都是從事於這種修養,而且走的都是止觀的路線。這是最穩當、最實在的。嚴格來說,宋明的理學家大部分修養的方法也都走止觀的路線。只不過他們是用儒家的四書五經的名詞來表達,因此這個止觀的原理牽涉到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演變史裡頭去了。真研究起來,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多少的財產,年輕的同學都不知道。下面我們接著看:
胸藏萬卷書之弊
復次信法不孤立。須聞思相資。如法行者。隨聞一句。體寂湛然。夢妄皆遣。還坐思惟(同維)。心生歡喜。
再說‘信法不孤立’,由理論、思想進入的照樣可以成就。因此,不要以為走思想的路子不會成就,中國道家所謂‘精思入神’,思想進入了專精的狀態而到達了神化的境界,也一樣進入形而上。但是有個重點,須‘聞思相資’,走思想路線必須要學問淵博,就研究佛學來講,無論大、小乘等三藏十二部經典都必須融會貫通。這些淵博的學問屬於‘聞’的范圍。聞了以後還要‘思’,研究。聞而不思,就變成了書櫃,以前上一輩的前輩有人學問很好,比如有位已去世的老前輩吳先生,不管是西洋哲學或是中國典籍,沒有哪一樣不好,而且記憶力又強,但是同輩中叫他書櫃。有時他來,熟的人就問,這個問題出在哪個本子上,他馬上回答,在哪一本的第幾頁。這個在佛法就叫做多聞;有些人沒有讀過書,但是問題一到他手裡,他就可以抓出一個重心來。那是一種思想的才能,這屬於思。有聞不思不成其為學問,而變成了書櫃。有思想而沒有淵博的學問則易偏狂,在《論語》中,孔子說:‘思而不學則殆’,只思而不學就太危險了!因此必須聞思相資。因此走研究教理的路子一樣會有成就。這是信行的部分。
夜夢易醒,白日夢難遣
‘如法行者’,有些人喜歡做功夫的,真正佛法的功夫要做到什麼程度呢?‘隨聞一句,體寂湛然,夢妄皆遣’,只要聽到一句教理,解了只做功夫之偏,‘體寂’,當下就開悟了。‘湛然’,清清楚楚、一通百通、一悟百悟,什麼都曉得了。自然如止水澄清,夢和妄念都沒有了。功夫到家的人有幾個特點,身輕如燕、夜睡無夢、晝夜長明,無論是白天或是夜裡永遠是清醒的。
因此我們說,佛者覺也,覺就是睡醒了的人;凡夫永遠在睡眠中。夜醒無夢不算本事,要晝夜無夢,連白天的夢也沒有。我們大家做的白日夢更多啊!整天想著要賺錢,房子要多蓋一層樓……。
前兩天我給小孩寫信,我說人生有三件事永遠解決不了,房子永遠缺一間、鈔票永遠少一張、人才永遠少一個。所以人啊!白天的夢永遠也做不完。
如果說能做到如法行的人,隨聞一句:‘體寂湛然,夢妄皆遣’。人生如夢、夢如人生,不做人生的白日夢,夜裡更加不會有夢,妄想皆空。這個時候,‘還坐思惟、心生歡喜’,回到你那人生的本位上,‘思惟’,不是沒有思惟,還是知道。‘心生歡喜’,初地菩薩叫歡喜地,有無比的歡喜。‘隨聞一句,體寂湛然,夢妄皆遣’,這也就是禅宗言下頓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