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信願法師:善導大師用二河白道喻來守護念佛人的信心(二十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河白道喻】善導大師用二河白道喻來守護念佛人的信心(二十四)

  首先看《悲華經》第四十二願:

  【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其余無量無邊阿僧祇諸佛世界,所有眾生,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諸菩提,欲生我界者,臨終之時,我當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所,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

  《悲華經》說出法藏菩薩所發的第四十二願,有一段文「臨終之時」,指的是臨命終的人死了沒有?還沒有。所以臨終之時法藏菩薩說,我會與大眾圍遶,出現在臨終者的面前,這個人見了我之後,得到什麼樣的心情?心歡喜。這就是法藏菩薩的願力。因為見到我的緣故,離開種種的障礙隔閡,障就是障礙,閡就是隔閡。臨終有很多的佛菩薩,現前來迎接你了,你還會有障礙嗎?你還會有隔閡嗎?佛菩薩團團把你圍住了,冤親債主哪能找的到你啊。冤親債主要找的到你,那佛菩薩不就在旁邊看戲啊,所有的冤親債主順便通通帶回西方極樂世界成菩薩去了,對不對?當然。

  底下第二引用《大悲經》:

  【《大悲芬陀利經》第四十五願:令我得菩提時,余無數佛土中眾生,發菩提心,願生我國,善根回向,彼欲終時,我與無數眾圍遶,而現其前,彼見我已,令於我所,得大歡喜,除諸障礙,命終以後,得生我國。】

  《大悲經》的第四十五願,與《悲華經》的第四十二願,經文的意義是相同的。十方的眾生只要發菩提心,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的時候,法藏菩薩說:我會以無數的大眾圍遶。你看願文講「無數」兩個字,表示我們將來臨命終來迎接的佛菩薩很少還是很多?很多啊。當這位臨終者,見了無數的佛菩薩出現在面前,他得到什麼樣的心情?大歡喜。歡喜上面用一個「大」字,就表示非常的歡喜對不對?你我臨終見了佛菩薩,還會沒有正念嗎?還會凌亂嗎?還會顛倒嗎?絕對不會。因為得大歡喜了,肯定正念,肯定心不顛倒,肯定意不凌亂。

  底下就講了除諸障礙,所有的障礙都消除了對不對?換句話說,在佛菩薩還沒有現前的時候,不一定大歡喜,可能還有許多障礙對不對?但是佛菩薩現前了,就得大歡喜了,就除諸障礙了,這時候才命終。命終以後得生我國,這是法藏菩薩的願力。我們從法藏菩薩的願力也知道,阿彌陀佛一定會在我們臨終還沒有斷氣的時候就現前,那時候你就沒有障礙了,那時候你就心大歡喜了,那時候才斷氣,就跟著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了。

  第三《觀無量壽經》:

  【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

  韋提希夫人是聖人還是凡夫?凡夫。韋提希夫人是《觀經》的當機者,韋提希夫人與五百侍女,聽了世尊講《觀經》十六教法,世尊講到第七觀華座觀,要教導韋提希夫人,觀阿彌陀佛的蓮華座消除苦惱,這時候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前。韋提希夫人與五百侍女,得見佛身及二菩薩,這時候韋提希夫人的心情,怎麼樣啊?心生歡喜有沒有啊?內心非常歡喜。本來韋提希夫人讓逆子阿阇世太子苦惱的要死,現在的心情不一樣了,心生歡喜了。所以佛菩薩現前了,我們再怎麼苦惱的事情,都會消除對不對啊?太好了,這時候要鼓掌了。

  所以臨終你快要死了,你的老伴在旁邊干擾你,老伴!我們感情那麼好,你不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啦,你去了西方極樂世界,我一個人在人間孤苦伶仃,兒孫又不在身邊,你於心何忍。你不要去啦!這時候阿彌陀佛來了,佛子某某人!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吧!你要不要留下來人間,繼續跟你的老伴在一起啊?可是你的老伴對你很好,你們夫妻情深,他在旁邊拜托你,叫你不要去西方極樂世界,那你的心情是怎麼樣?心情怎麼樣?會不會心生歡喜?你的老伴在旁邊干擾你,叫你不要死啊,阿彌陀佛在旁邊要接引你啊,你到底要聽阿彌陀佛的招喚,還是要聽你老伴的招喚?聽阿彌陀佛的招喚對不對啊?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繼續留在娑婆人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不對?老伴怎麼辦?你的老伴怎麼辦?叫他死?他如果不死呢?好好念佛對不對?跟他講:老伴!你好好念佛,他日你往生的因緣成熟,我會隨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我們將來就能夠在西方極樂世界,永遠當阿彌陀佛的菩薩法眷,這樣才是有情有義啊對不對?這時候你的老伴,就會放心讓你走,好啦好啦,去死吧!不是,好啦好啦走走走,你跟阿彌陀佛去。那你就自在走了嘛。

  好!底下引用《觀經》,上品上生、中品上生、下品上生的經文,在九品之中這三品,世尊都有提到臨終行者,見了佛菩薩內心歡喜的經文,我直接讀過讓大家知道:

  【上品上生者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 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有沒有行者見已,歡喜踴躍的經文啊?有啊。

  【中品上生者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有沒有行者見已,心大歡喜的經文啊?有。

  【下品上生者 ……,命欲終時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有沒有見已歡喜的經文啊?有。所以事實上九品的每一品,往生者在臨終都會親見佛菩薩,現前迎接。見了佛菩薩之後的心情,一定非常歡喜。這時候一定正念往生,一定一心不亂,一定乘座蓮台,一定往生淨土。

  底下第五部引用的經典: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言: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顯奕。】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這段經文也說得很清楚,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大眾,到這個人面前令他得見。所以我們將來臨終,凡夫肉眼能不能親見佛菩薩?能!因為佛菩薩有能力讓臨終者,親眼目睹,這是佛力加持。所以我們不用擔心,現在沒見阿彌陀佛,將來臨終一定見。不必急於現在見,現在好好念佛最要緊,臨終阿彌陀佛對你放光攝受,一定讓你親眼目睹。見了佛菩薩之後的心情,怎麼樣呢?

  「尋生慶悅」,尋就是立即,見了佛菩薩之後,心情馬上慶悅。慶就是慶祝,悅就是喜悅。哇!阿彌陀佛你終於來了,我太高興了,觀世音菩薩你也來了,大勢至菩薩你也來了,覺明妙行菩薩你也來了,師父你也來了。你們鼓掌是希望,我比你們早點死嗎?如果師父比你們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臨終的時候,我一定會隨著佛菩薩,現前迎接你,這時候就要鼓掌了。那如果你比師父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師父臨終要死了,你要慈悲隨著佛菩薩來接引我,好不好?謝謝大家。

  好!看講義的第二頁,因為時間不太夠,講一個公案就好,其他的你們自己看。請看第八《宋高僧傳》,舉這一個實例讓大家知道,確實念佛人臨終,能親眼目睹佛菩薩,見了佛菩薩,內心一定非常的高興。

  《宋高僧傳》,懷玉法師,俗姓姓高,丹邱人就是現在的浙江寧海,一向奉持戒律,超脫塵俗,每天只有日中一食,整天長坐不臥,努力精進。就算有跳蚤、虱子任意的滋生,他都不理牠,非常精進的讀經念佛。曾經讀《阿彌陀經》三十萬遍,每天念佛號五萬聲,非常的精進,而且時常忏悔禮佛。在唐玄宗天寶元年,也就是西元七四二年,六月九日見到西方三聖像,遍滿虛空,如恆河沙那麼多。有一個人舉著銀台來迎接,懷玉法師說:我一生精進念佛,誓願要取上品金台,為什麼不是金台呢?說完之後,所有的聖像立刻都隱沒而去。懷玉法師於是加倍努力,精進用功。有一天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法師頭上已經有光圈了,請趺坐結手印等待佛來接引。過了三天,奇異的光明照耀了整個室內,懷玉法師說:如果聞到了異香,就是我的業報將要盡了。因此書寫偈頌:清淨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為父母,我經十劫修道來,出示閻浮厭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

  說完這個偈頌法語之後,奇妙的香氣充滿虛空,無量的佛菩薩聖眾遍滿十方,並且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全身具足紫金色的光明,一同駕御著金剛台而來迎接。懷玉法師於是含著什麼,而往生?微笑。含著微笑往生,表示見了佛菩薩非常的開心,對不對啊?太好了。

  這就是念佛往生的真實公案,一生誓取金台。所以我們好好聽聞阿彌陀佛的本願道理,精誠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將來阿彌陀佛現他受用報身佛,持金剛蓮台迎接我們往生報土,成就菩提好不好?好。那我們見了佛菩薩一定很開心,一定正念往生。

  時間也到了,今天就跟大家報告到這裡。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信願法師: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三)
下一篇:宏圓法師: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