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下冊(第六十六章)02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六十六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六十六章 動心禅天遙02

  第一步,‘止一切相’是初步修定,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制心一處’的止,這還是有為法、有心地。第二步,由有心地達到無心地,此心了不可得,禅宗祖師喜歡用了不可得這句話。如果眼睛閉著,心裡空空洞洞,你說已經了不可得,那你正有所得,得什麼?得個‘了不可得’,那個心多大啊!多大的妄念在那裡!所以,你真的達到心了不可得,能與羅漢修行的境界相應才叫止。但是進一步要自己討論,假定達到無心地境界,既然無心是萬事無知嗎?如果達到無心地,所謂證到果位是萬事無知的話,那何必學佛?那是學死人,或者學成功而變成一個木頭人麻木不仁,那何必佛?這種佛法在世界上根本是騙人,我們何必受騙!

  理與事齊,定和慧通

  所謂止觀雙運是止中有觀,定中有慧,在心不可得中間而‘觀因緣生滅為觀’,自然而然,這個自然而然是觀,在佛學上就叫做‘無師智’,亦即‘自然智’,自然而來,禅宗大師常引用佛經的話:‘法爾如是’,自性、本性上有這個功能,真到靜定的時候,大智慧爆發,慧力非常強,能一悟千悟,一通百通,無所不通。所以,大止大定中有靜觀,這個時候自然觀到一切萬法皆是因緣生滅,看得非常清楚,此時即是‘止中有觀’,所謂止觀雙運。

  ‘或以理觀對於事定。’或者在這個情形之下,對一切事理深刻地觀察透徹了,也可以得定。中國有句老話:‘學問深時意氣平’,由學問或思想研究真到了家,也能得定。所以讀書、作學問要參透,鑽到底鑽通了,也可以得定證果。做功夫定到了極點也可以開悟、證果,就伯[怕]你是個半吊子!我經常跟同學講,不要弄得佛也學不好,人也做不好,兩頭落空,何苦搞這個事。基本上我強調應該先把人事研究好再來學佛,連世間的學問都搞不好還來搞這個,結果是兩邊無著落,生死兩難,進退不得,那千萬不要玩這一套,不要以為佛學很好聽,喜歡來湊熱鬧。

  所以說‘理觀對於事定’,理真正到了最高處,也達到空定的境界。

  通禅的孔子和孟子

  此經雲,一心不動入諸禅,了境無生名般若是也,或俱通二。

  這兩句話是《華嚴經》所說。一心不動進入到一切禅的境界,也就是說,一心不動才可以進入禅的境界。要注意這幾個字,因為這些文字很容易懂,但我特別為大家挑出容易誤會的地方,不然你一晃眼就溜過去了,認為一心不動就是禅,那錯了!一心不動才可以進入禅的境界,心不動並不是最高的境界。譬如佛法未傳入中國以前,孟子早已說過‘四十而不動心’,他修養作學問到了四十歲才不動心。我們年輕時讀四書、讀孟子,那時正是五四運動後一股潮流都在反對傳統文化,有同學講笑話,同現在年輕人一樣的調皮,孟子說四十而不動心,你看梁惠王罵他:‘叟,不遠千裡而來……’,孟子一下發脾氣的話都出來了,早就動了心。

  那麼,什麼叫‘四十而不動心’?孔子講自己的修養是:‘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你們六歲讀幼稚園,孔子十五歲才立志讀書。‘三十而立’是說身體不大好,三十歲才站得起來嗎?不是的,這是講做人到三十歲而立定了宗旨,非向這條路上走不可,等於佛家講發願。十五歲志於學,經過十五年的猶疑、痛苦、煎熬、煩惱、矛盾,到了三十歲將中年階段,才確定人生該走這條路。再加上十年修養、讀書,‘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再不動心,沒有懷疑了!‘五十而知天命’,然後到了五十歲才入門,悟道了。‘六十而耳順’,耳朵順了,兩只耳朵又不是驢子,哪有不順的?難道六十歲以前耳朵不好,到了六十歲才掏通?不是的。到了六十歲,善惡是非化得平了,真到了禅宗所謂的重關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最後七十歲才算到了家。這是孔子對他一生的報告。

  他也是講四十而不動心,四十歲是很重要的一個階段,不管男女,孔子說後生可畏,年輕人不要輕視自己啊!‘安之來者之不如今’?你哪裡曉得將來的人不比我們高明!但是孔子也說‘四十、五十而無間也’,到了中年沒有成就,什麼搞頭都沒有,一切念頭無用了,這個人衰下去了,淘汰了。這個中年關頭很重要,所以古人有句話:

  人到中年萬事休,月逢十五光明少。

  一年有十二個十五,但是大半看不到真的圓月;人到中年差不多了,後來我們把它改成‘人到中年飯自兜’,添飯都要靠自己添了,年輕時有父母添。這是講到不動心所引出來的閒話,卻說明一心不動並不是悟道,那是調理自己心性的一個方法的一種成果、一種現象的一點。能夠做到一心不動,進一步才可以進入禅的境界,不要認為一心不動就是禅,那錯了!

  ‘一心不動入諸禅’就是講定,與剛才所說‘止’的道理一樣。那麼進一步呢?定中有觀,在這個境界上一心不動,在定中,自然智的智慧發起。‘了境無生’,這就難了!定是一個境界;亂也是一種境界;被人打一拳昏過去,昏是一種境界;喝醉了,醉也是一種境界;喜怒哀樂都有各種不同的境界,你真到了一心不動,一念不生,也只是個境界而已!這是定的境。在這個時候發動自性的智慧,了了境,無生,生而不生,一切境界都是無常的、變動的。你說定,定不會變動嗎?定也隨時在變動。譬如現在在坐大眾跟我一沒有入定,你在打坐,你以為坐中是靜嗎?坐中是大動哦!它隨時隨地在變化,一層一層松懈,靜、靜、靜,慢慢進入最靜的境界,也是最大的一個行動。拿宇宙的法則來講,這個宇宙沒有靜止過。

  有人說中國文化吃虧,與西方文化比較,中國文化主張靜,西方文化主張動。我說根本不通,中國文化哪一本書是主張靜的?中國文化從《易經》來就闡明宇宙是不斷在動的,所謂靜止,是相對、緩慢的動。地球動得很快,但是我們感覺不到。譬如坐在汽車、飛機上,如不向外看,你感覺不出其速度之快,反覺安詳,動得最大時,你反而感覺到是靜。由這個理由,諸位要了解,你以為打坐在靜嗎?打坐的確在動,這個動、靜之間的道理非常深刻,不是簡單幾句話所能了解。

 

上一篇: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第九講01
下一篇:金光明最勝王經的力量來自於佛的威德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