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宣化上人:“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是什麼道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是什麼道理?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阿難!像光音天的天人,他的圓光成為一種音了。

  “披音露妙,發成精行”:再把這個音分析清楚了,然後就會顯露出一種微妙的精行。

  “通寂滅樂”:這種的精行,就通於寂滅樂。“寂滅”,就是連念都沒有了、寂滅了,謂之心靜了。

  “如是一類,名少淨天”:這一類的天人,叫“少淨天”,少少地得到真正的清淨了——得到少分,而不完全。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淨空現前”:得到真正的清淨,然後又得到空的理了。得這空的理,就“引發無際”:就引發無量的清淨,這種清淨就沒有邊際了。“身心輕安”:這時候,身輕安了,心也輕安了,真正得到自在了,也就是得到這種真空裡邊的妙有,妙有裡邊的真空。這個時候,這種境界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成寂滅樂”:這叫成就寂滅之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像這樣一類的,叫無量無邊清淨的天。

  我們一般人都貪外邊的色,向外邊去流,“性流為情,情流為欲”,就有這種YIN欲的心生出來,一定要找一個對象,然後發洩自己這種的欲火,這是向外馳求去了!這所謂是一個色欲。那麼這個色,是不是單單要有色,才有這種境界呢?不是的。就在這個真空裡邊,也有這個真色;真色裡邊,你若明白了,也就是真空。真空妙有,也在這個地方能體驗到。《心經》上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要是得到這種寂滅樂——寂滅樂就是一個空理;得到空理這種真正的寂滅樂,那比你外邊去找尋那個色,不知加幾千萬倍的快樂!那麼你想要得到這種的境界,首先要停止外邊這個色;你外邊這個色如果不停止,你自己真空裡邊那種色是不會發現的。所以現在說“引發無際,身心輕安”,這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不能假藉的,不能說:“欸,我也得到這個境界了!”你得到,不是口頭上講的,真得著那才算呢!這種境界說不出來的,所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托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前一個天,只有身心圓淨;現在這個,連世界都圓淨了,你這功夫成就了,把這個世界都轉變了。世界本來是不淨的,你也可以把它轉變成圓淨的,所以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就是這個道理。你心淨,就佛土淨;你若心不淨,佛土也不淨。你就在極樂世界,一天到晚哭哭啼啼的,那也不樂了;你在娑婆世界,一天到晚都歡歡喜喜的,那也就是歡喜地菩薩——所以“一切唯心造”,也就是這個道理。只看你能看得破,放得下,你就得到自在;你看不破,放不下,就得不到自在。

  那麼世界身心一切都圓淨了,“淨德成就,勝托現前”:這回這種清淨而光明的德行成就了,這時候,勝托現前。怎麼叫“勝托”呢?他這種殊勝的功能,到任何的地方都無障礙了!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感覺。“歸寂滅樂”:那麼得到這個寂滅的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像這樣的一類,沒有一個地方他不清淨的,遍法界他都清淨,所以這叫做“遍淨天”。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禅。”

  “阿難!”你要知道,“此三勝流,具大隨順”:這三勝流,具足這個大的隨順。“隨順”,就是隨順眾生的心,令眾生也都歡喜。“身心安隱”:身也沒有妄想,心也沒有妄想了;身沒有不安穩的,心也沒有不安穩的。前邊那是苦惱不逼、憂懸不逼;這個地方,把那個憂懸、苦惱一點都沒有了,身也安,心也安了,身心都老老實實的。怎麼老實法?就是沒有欲念了。沒有再生心動念,或者男人去找個女人,女人去找個男人,沒有了!這叫“身心安隱”了。

  你要是不安穩的時候,怎麼樣啊?這個念停止了,那個念又生來:“哦,某某生得很美的!某某又是很漂亮的!”一天到晚想這個事情。現在身心安穩了,對這些個問題都解決了,再也不生這個心了。所以說身心安穩了,什麼安穩?就是這一點!就是這一個問題!我講來講去,就是造業的也就是這個問題——無明——最初就是一念無明,就惹出這麼多的禍患來!欲念、愛欲從什麼地方來?就從無明那兒來的。所以十二因緣一開始,就講“無明”。無明,然後就有了行;行,就有識了;識,就有名色,都是從這兒來的。現在在這個地方,雖然沒有真正把無明破了,可是“得無量樂”:得到無量的快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禅”:雖然不是真正的定,可是他在這個安穩心中,有一種歡喜畢具,這名為三禅。

  到這個時候,你坐到三禅的境界上,你這個念就不起了,得到一種寂滅樂。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你在這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就是佛的本體;全體現了。六根忽動——可是你或者眼睛看一看,耳朵聽一聽;這一動,被雲遮,這就又生了雲彩,把你自性遮上了。那麼用功用到這個時候,前邊身心還生心動念,譬如脈停止了:“哦,我的脈怎麼停止了呢?”你這麼一想,脈搏又動了。你到呼吸氣停止的時候,你生了一念:“哦,我這怎麼沒有吸氣了呢?”這麼一想的時候,這個呼吸氣又有了,這就叫“念沒住”呢!

  現在到這個三禅上,脈搏、呼吸氣什麼也沒有了,也不管它了,不再生這個念了,自己連自己這個念都沒有了,都找不著了,這叫“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全體現,這是三禅的境界。

  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上一篇:宣化上人:你若能這樣,不管什麼法都會明白,都會成就了
下一篇:淨空法師:一切眾生是自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