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世出世間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外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雖聖人猶有所不知。因果之事顯,縱愚夫亦可以略曉……故孔子之贊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積善,積不善,因也,余慶,余殃,則果矣。又既有余慶余殃,豈無本慶本殃。本慶本殃,乃積善積不善之人來生後世所得之果,當大於余慶余殃之得諸子孫者百千萬倍。凡夫不得而見,何可認之為無乎。喻如黑夜不見一切物,不得謂一切物悉皆消滅矣。
參考譯文:世出世間的道理,不超出“心性”二個字。世出世間的事情,不超出“因果”二個字。心性的義理幽微,雖然是聖人,還有他所不知道的。因果的事情明顯,縱然是愚夫,也可以大略知道一些……所以孔子贊揚《周易》,最初就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積善、積不善,這是因。余慶、余殃,就是果啊!又者,既然有遺留下的吉慶、禍殃,哪裡又會沒有本身獲得的吉慶、禍殃呢?本身獲得的吉慶禍殃,是積累善行、積累不善行的人,來生後世所得的果報,應當大過後代子孫所得余慶余殃的百千萬倍。凡夫不能見到,怎麼就可以認為沒有呢?譬如黑夜中,看不見一切東西,不能說這一切的東西全都消滅了啊!
——如誠法師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