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的心是無法自主的,一直被各種因緣所左右,被各種外境所吸引,加上人道是三善道之一,因此痛苦都不會太長,沒多久就會被淡忘,人們又開始過新的日子了。
宋朝的無門慧開禅師有一首著名的禅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無門禅師的本意是說,如果放下執著,那麼無論春夏秋冬,當下都是解脫。但是凡夫俗子是怎麼做的呢?凡夫俗子心中充滿了常執等各種執著,因此心中被閒事占據,當然也會對本是虛幻的春夏秋冬等等的事物產生執著,雖然淡忘了痛苦,但是虛度了時光。之後大家會發現,自己突然變老了,死主馬上要出現了,已經沒有多少在世的時間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眾生的壽命越來越少,因此時間是眾生真正的怨敵,就像是一刀一刀在切割眾生的劊子手。
思維死無常,分三根本(人決定死、死無定期、死時唯有佛法能作利益)。三根本,各具三因相,共為九因相。
01、人決定死 分三因相
1.死來不可拒。
經中所載佛與聲聞緣覺均經滅度,凡夫何能免死。過去大學問人,大富貴人,盡捨形壽,我豈例外。今大地有情,皆壽不過百歲而死,我亦同然,推之未來,凡受生亦必有死,則死之義決定。彼死主操吾生命,其來也,雖有大力,不能挫其一毫;多財,不能邀其一有;升天入地,不能避。移形改貌不能脫。故死來決定,不能拒絕也。
2.因壽量日減而知必死。
人的壽命,有如藏金,日耗日少。常人年復一年,消其壽算,以就死城,度日益多,距死城益近。此尚是指不遭意外之平等壽量而言。何況更有橫夭,就好比將屠宰之羊群,步步接近屠場,壽命縮短;人亦如之,決無不死者。
3.活在世上,少有修法之空閒。
以人生六十歲計,修學正法時,不過四五年,甚至尚有不到四五年者。若以閉關清淨修法之時日計算,至多不過千余日。或與佛無緣,或雖有緣而遷延自誤,及死主現前,追悔無及。喻如日影沈山,轉瞬即歸黑暗,誠可悲矣。以上三因,明決定死之義。
02、死無定期 分三因相
1.壽量不定
佛說南贍部洲眾生,壽命無定。未法時代,人壽尤其無定。人之壽夭,既苦於不能自知,而死主又不為預告。死在何時,非能預知。有在母胎中即死者。有出胎僅數時死者,數日死者。此後則有童年死、少年死、中年死、老年死,各各不同。有身體原強,而忽然死者。故無論少壯康強,皆不能恃。
2.死緣多,生緣少。
世間生緣少,而死緣多。壽命如狂風中燈,不待油盡,突然熄滅之因素甚多。佛說橫禍飛災不屬於疾病者,有八萬四千種;屬於疾病者,不可計數;屬於魔事者,三百六十種,皆可令人喪失壽命。
又人身四大,地水火風,喻如四毒蛇,同置一筒,互相吞噬,以強凌弱,任何一種熾盛余三則受損害,人必患病。故因四大不調而死者,比比皆是,故死緣極多。
3.人身脆弱,隨時可死。
龍樹菩薩說,人之形體如風中燭,水中漚,一吹即滅,一觸即壞。經雲:大地須彌大海,一經劫火,悉成灰燼,何況人身血肉,豈能久存。
03、死時唯有佛法能作利益 分三因相
1.親友圍繞 無一能留。
眾生平時不畏無常,及臨命終時,則恐怖悲啼,手忙腳亂。但學佛者,與此相反。隨時思死無常,迫切追求正法,串習力成熟,時至而行,決無驚恐,心有所主也。
如果習知死主為我冤仇,早晚必將賊我,即精勤修學,以作堤防,臨終如赴長途,資糧具足,無有顧慮。
所修正法,以菩提心要。修菩提心,常發悲願,即為御侮之兵器,上路之絕好資糧,死來不但毫無痛苦,且當安然以逝。故佛稱善逝,此已化死事為順緣。
設問自己與親友是否保持健康的關系。我們花費了許多時間來獲取親友的支持與稱贊,避免惹他們不高興,我們對他們有這麼貪執,但是我們死時沒有一個人會隨我們而來。有時與親友的相處,又制造了許多不善業,但是死時唯有這些不善業隨自己而去,親友不會跟去。親友並不是不重要,這裡要問的是:我們與他們是否有一個健康的關系?我們是使自他產生善心還是產生許多貪執並且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
2.悅意財物 不能攜去。
設問自己,是否以正確的方式對待錢財。我們花很多時間來積聚、守護和享用它們,但是死時它們卻不會隨我們而去。即便是百萬富翁,臨終時只得留下錢財。我們可以拚命工作,掙錢買舒適的寓所,購買種種家具等種種財物,但是死時沒有一件可以帶走。為了得到和保護這些財物,我們常常造許多不善業——有時產生許多貪執,有時違反戒律或倫理道德,但是死時唯有不善業跟隨著我們,而由造不善業所得到的財物卻不隨我們而去。
我們為了生存,的確需要一些錢和資具,這是客觀現實。問題是我們與它們保持一種健康的關系,還是由於過份地貪執而把時間都浪費在悅意財物上。
3.自身骨肉 亦須棄捨。
死時我們也不能攜帶自己的身體而去,所以我們要設問:自己和身體是否有一個健康的關系?我們自出生以來,就一直與這個身體在一起,所以很難想象沒有這個身體自己會怎麼樣,這樣想有時會使我們感到恐懼。我們一生之中花了大量時間來溺愛這個身體。我們用衣服來裝飾這個身體,我們確保衣服柔軟舒服、冷熱適中,我們令飲食盡可能地充足精美,睡在舒服的床上,對身體的照顧無微不至,同時我們也為身體擔憂:一旦打了噴嚏就以為生了病。但是死時這個身體卻拋棄我們,而跟隨著我們的卻是因貪著這個身體或為保護它而造的不善業。
照顧身體、使它健康是必須的,但是不應該溺愛身體,以為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生命的目標,這是因為我們終有一天要與這個身體分離。
思維死時 除佛法外 余均無益
修菩提心 發願利益 一切眾生
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皆無益:1.親友無法幫我不死,親友愛侶難以接受我的離去,無法代替也無可奈何。2.財富一分也帶不走,一生積聚的財富,絲毫帶不走。3.身體也不得不捨棄,即使有多愛惜色身,死亡來臨也需拋下。財產眷屬,不能作死時利益。
若知此理,及死無定期,死來決定等義,則知死後空虛,唯有正法,始能利益。修菩提心利益最大。由此而生一種決定,專勤修習菩提心,發願利益一切眾生。(續完)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