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欲大抵分三種:對名的貪欲,對利的貪欲,對色的貪欲。所以貪名、貪利、貪色皆稱為“貪”,我們今天說的主要是對利的貪。因為貪欲的過患很可怕,佛陀在《八大人覺經》中曾告訴我們要“少欲無為,常念知足”。佛陀之所以這樣教化我們,是因為貪婪、多欲如果不加節制,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煩惱和痛苦。
貪欲的過患
經典中說:“欲妙之奴遭剖剁,砍頭挖眼斷手足,貪欲令墮眾生獄,令轉餓鬼與旁生。”由此可知,貪欲是感召今生來世的一切痛苦的根源。
什麼是不知足?宣化上人說,就好比一個人,沒有房住,沒有飯吃,沒有衣穿。他想:如果有件衣服穿、有頓飽飯吃就好了,於是天天打吃飯、穿衣的妄想。有一天,衣服和吃的東西有了,於是開始想:如果有間小房住就好了,於是天天打房子的妄想。有一天,房子也有了,這時候本該知足了,可是這個人又打妄想:如果我能住大房子就好了,我能穿名貴的衣服就好了,我能吃山珍海味就好了。
人的貪欲是個無底洞,它的“胃口”會越來越大,通過滿足欲望所得到的快樂卻會越來越小。內心的貪欲與幸福是成反比的,對物質和私欲的追求越少,內心才有越多的空間感受幸福。
怎樣斷除貪心和吝啬心
《地藏經》說,眾生悭吝,所求違願。即是說悭吝而不肯布施的人,會有自己求什麼也不會滿願,希望得到什麼也都得不到的果報。
對於怎樣對治悭吝心和貪欲心,佛陀在《維摩诘經》中如是說:布施度悭貪。佛陀所說的六度波羅蜜中的“布施”一度,即是去除悭貪最簡單易行的方法。
南懷瑾老人說:悭吝的心念,久而久之會轉變成身體上的疾病。悭貪是無明眾生基本的心理,這是心病,這種心病只有心藥才能醫,心藥就是自己了解道理後懂得布施。
佛說人生有二十難,其中一個便是“貧窮布施難”。而所謂的布施,最主要是布施自己的悭貪心,因為悭貪心必將獲得貧窮的果報。財富從“布施”中來,越施捨越多,越悭吝越少。樂於布施財物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之中。而貪求不足、分文不捨就會進入越悭貪越貧窮的惡性循環中。這種習氣會生生世世延續下去,在輪回中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性。
不論大乘還是小乘的修持,均以布施為先。少欲知足更高一層的觀法,即是從假入空,觀察一切的因緣法,都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在空性當中,沒有所謂的少欲知足可得。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