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楞嚴經》簡言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承/南山草人:《楞嚴經》簡言/4/原創):

  (七)觀世音菩薩就是修習耳根圓通法門,證得了真圓通。首先從耳根的聞性入手起修,做回光返照、入流照性功夫而亡失所聞的聲塵;所入的聲塵既寂止,能聞的耳根也寂靜,從而或動、或靜的兩種聲塵完全寂止不生。這樣,能聞、所聞皆滅盡,根、塵脫落,解根結,證我空,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皆歸空寂,空覺究竟圓滿,六根消妄復真,一切生滅之法皆滅盡,則本有寂靜妙常覺性自然現前,忽然間超越一切世間、出世間,十方世界周遍圓滿。

  接著,佛陀對阿難等開示了“三無漏學”,即修行的三種決定義: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佛說:阿難,你修習正定本為出離塵勞煩惱,如果淫心不除,就出不了塵勞。修學三摩地,必須先斷淫心,這是第一決定清淨明誨。修習正定,本為出離塵勞煩惱,如果殺心不除,就出不了塵勞。修學三摩地,必須先斷殺心,這是第二決定清淨明誨。修習正定,本為出離塵勞煩惱,如果偷心不除,就出不了塵勞。修學三摩地,必須先斷除偷盜心,這是第三決定清淨明誨。至此,身心雖然已經沒有了殺、盜、淫等三業,但如果犯了大妄語,三摩地仍然不得清淨,必將成為貪愛名利、妄生邪見的愛見魔而妖言惑眾。修學三摩地,還要斷除各種妄語。

  求菩提道的人,首先要修持好這四種根本律儀,使身心皎潔如冰霜,就不會生出一切枝葉,如心三惡業之貪、嗔、癡,口四惡業之妄語、绮語、兩舌、惡口等,這些就沒有可生起的因了。這四律儀若能持守,加上再不攀緣色、香、味、觸等塵境,一切魔事就不會發生。到最後能斷之念都斷除,斷性也沒有了,求證佛果菩提才有希望。

  (八)第七卷前部分主要是介紹“楞嚴咒”。楞嚴咒是《楞嚴經》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阿難請問佛陀如何安立道場修習“楞嚴咒”,於是佛從頂髻湧出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身佛坐於其中,宣說了“楞嚴咒”。此咒長達四百多句,在漢傳佛教中被稱為咒中之王,歷來被認為對於除魔、護戒、禅定證果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因此“楞嚴咒”被列入漢傳佛教日課,成為早課的首要內容。第七卷後部分主要是說,佛開示了修真三摩地應當先要認識眾生和世界這二種顛倒生起以及生起的原因;顛倒滅除了,不再生起了,就是真三摩地,是如來無上菩提,令達如來涅槃果位。

  佛告訴阿難說:阿難,你應當知道,妙性圓明,是離一切明相的,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只因無明妄動而有世界、眾生生起,然而有生就有滅;這生、滅二相是虛妄的,滅除了這虛妄就是真。

  什麼叫“眾生顛倒”呢?佛說,眾生由於在本明的覺體上妄有所明,於是生發了業識之性,識性妄動而能見之妄見生發,就這樣,從畢竟無相之真轉成究竟有相之妄,從而因無明業識建立了世界與眾生。而此能有之妄識與所有之妄境,既非能因,亦非所因;能住相與所住相了無根本之自體,此二者皆為虛幻。因為眾生無始以來迷失了本然圓明妙真如心,生起了虛妄的惑業,經熏習而成業相,從而有相生相滅之虛妄,所以有眾生顛倒。

  什麼叫“世界顛倒”呢?佛說,能有之無明與所有之眾生根身,由無明妄力攬塵結根,所以有分段受生之妄有身產生。這無始無明本是虛妄,非是始因,卻執為妄有之所因;妄有本來虛妄無有能住之體,卻宛若有所住之相,而遷流不住,因此虛妄之三世成就,從而有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與東、西、南、北四方的分別。

  這三世與四方和合相涉,生出十二類眾生,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等。而世界因無明風動而有聲塵生,因聲塵黏著湛明之體而有色塵生。因色塵而有香塵起,因香塵而有觸塵生,因觸塵而有味著生,因味著而有知覺生,於是諸識轉生。

  因聲色香觸味覺這六亂妄想熏成業性故,就有十二類眾生的區分,由此六道輪轉,無有停息。所以,眾生依於對聲、色、香、味、觸、法等六塵顛倒執著之輕重及惑業成就之先後,而次第感根,窮盡十二類眾生之輪換變遷,成為一輪旋復。總的來說,這十二類眾生都因妄想、妄執,起惑業而成就輪回性,從而輪回流轉不息。

  (九)第八卷佛向阿難及與會眾宣說:修證佛法三摩地,應當從顛倒產生的根本因和虛妄亂想的發生處,建立修行的三種漸次,才能滅除這些顛倒妄想。這三種漸次位是:一是修習位,即除去助因,五辛(指蔥、蒜、韭、薤、興渠等五種蔬菜)是助惡之因,要先除去;二是真修位,即殺盜淫妄是性業之罪,必須刳而空之,故要嚴持清淨戒律;三是增進聖位,即違離現業,即心不外馳,返觀自性。再歷五十七位修斷,合起來有六十位菩薩行修證階位。這五十七位是: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等。

  在本卷後部分中,阿難問佛說,一切含靈有情眾生都具如來成佛之真體,那麼佛體既然真實淨妙,為什麼又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六道呢?這時,佛從妄情(愛染、情執)和想念(發願、發心)二方面分別作了開示,告訴阿難說: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只因一念無明妄動而成妄見,因妄見而有妄業習氣,從而分為身內分與身外分。

  內分,就是眾生因六根覺受執著而有種種愛染,因為種種愛染而生起妄情,妄情積聚不休而能產生身內愛水。比如心裡憶想珍馐美味,就會流口水;心中憶念故人,眼中就會流淚,等等。種種愛染雖有差別,但流液與業習縛結是相同的,因潤濕之性不能上升,所以自然下墜。

  外分,就是眾生因對外境的種種渴望仰慕而生起虛想,虛想積聚不休而能產生升浮勝氣。例如心中嚴持戒律,身心就會輕快清淨;心中欲想生於諸天,夢裡也會出現自已在飛升;心裡向往佛國,聖境就會時不時地隱約顯現,等等。種種想念雖不同,但升浮輕舉是相同的,因飛動性不會下沉,所以自然超越。

  佛還告訴阿難說:一切有情世間的生死相續,生,是隨其習氣而造善惡等業;死,是從其業力而受報流轉為同類或異類身。臨命終時,暖相尚存之際,一生所造善惡業會一齊顯示出來。這時,心識若純為發願想念而沒有情執,神識就會飛升,生於天上;若是純想加上平時修福、修慧,發淨願,心地則自然開通,見十方佛,一切淨土可隨願往生。這時,如果情執與想念均等,神識不飛升,也不下墜,而生於人道;情多想少的,則流轉於畜生道;純情而無想,惡業又重的,則下沉於地獄。

  世間有情眾生在地獄、餓鬼、畜生、人、仙、天、阿修羅等七趣間輪回流轉,都是因自心昏沉之無明惑而生起諸多有為相,然而因妄想而受生,隨妄業而受報。但對於妙覺圓明的無作本心來說,這七趣如同空中幻花一樣,只是一個虛妄幻化之相。如果依妙理、修妙行而得三摩地,妙明常寂之境現前,所謂的有三惡行與無三惡行二者雙亡,此雙亡“無二”之念也滅除。(待續)

 

上一篇:拜讀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的感悟:460
下一篇:信願法師:臨終遇法預知時至潇灑歸西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