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開悟?
古來能證悟的高僧大德很多,開悟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樣,其中有不少是看到自然界更遞興衰的現象而開悟的。譬如:靈雲志勤禅師看到桃花落地而開悟,並且做了一首詩偈來表達他的心境:“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參之後,回來見到庭院的梅花,終於開悟說:“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有的禅師多以日常生活為機緣而開悟,譬如:永明延壽禅師聽到柴薪落地的聲音,而豁然大悟:“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香嚴智閒禅師在鋤田的時候,偶然拾起一塊瓦片,往後一丟,瓦片擊到竹子,“空!”地一聲,他便悟了,脫口說道:“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南宋時的張九成,夜半聽到青蛙鳴叫的聲音,恍然大悟,寫了一首偈子:“春天月下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與麼時誰會得,嶺頭腳痛有玄沙。”這就是聞天籁而啟開了智慧。種種前賢的證悟昭彰如在耳目,試問我們在平常生活中,究竟聽到了多少天籁呢?
有的禅師看到花綻花落開悟了,聽到泉流蛙鳴開悟了,有的禅師打破了杯盤碗碟而開悟了,甚至有的禅師摔了一跤而開悟了。譬如有名的柴陵郁禅師騎驢過穚時,不小心摔了一跤而見到自性說:“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有的禅師卻見到衣服上的一根毛而開悟。唐朝時候,有一個以樹為家的鳥窠禅師,因住於樹上而得名。他有個學生跟隨著他學了十六年之久,禅師卻不曾特地為他開示法要。有一天,這個學生忍不住了,向鳥窠禅師告假回家,禅師問他:
‘咦!你在我這裡不是很好嗎?你要到哪裡裡去呢?’
‘我要去參學。’
‘為什麼要去參學?’
‘我要去研究佛法!’學生說。
‘啊!我這裡也有佛法呀,你何必走呢?’
‘可是,師父,我跟隨你十六年了,你從來沒有講過佛法?……’
鳥窠禅師聽他這麼說,不疾不徐地從破爛的衣服上抽出一根毛,對他說:
‘你看,這不是佛法嗎?’
學生一看,當下就豁然開悟了。他因為這一根布毛而領悟到佛法大意,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所以後人就稱他“布毛侍者”。我現在不要說只拿一根毛,就是把整件衣服拿給大家看,大家會開悟嗎?好比收音機要調准頻率,照相要對好焦距,才能聲音清晰,影像鮮明。悟也要機緣和合,針鋒相對,才能參透消息。悟是水到渠成,悟是一針見血。那麼我們一般人要如何才能開悟呢?我舉出幾點意見:
(一)身心俱放
有時候我們不僅對自己內心的欲望放不下,甚至連外在的身體也很執著,為了這身心的桎梏,我們受了種種的辛苦,如果能把身心統統放下,自然就能解脫。
在印度,有一位名叫五通梵志的婆羅門外道,由於他只證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五種神通,少了一個漏盡通,煩惱未盡,不能解脫。有人就勸他說:
‘你應該去向佛陀請教問道,他會幫助你證得漏盡通的!’
五通梵志接受了勸告,捧著兩盆鮮花要去供養佛陀向他請益。佛陀看到五通梵志迤逦走來,就對他說:
‘梵志,放下!’
梵志一聽佛陀如此說,趕快把左手上的一盆花放下。佛陀看了,還是說:
‘梵志,放下!’
梵志又把右手的花放在地上,兩手空空了。沒想到佛陀還是說:
‘放下!放下!梵志放下!’
梵志一聽,心想:‘老是叫我放下放下,都放下了,再沒有東西可以放下了啊!’
佛陀大聲叫他:‘梵志!你放下啊!’
這時候,梵志‘噢──’想通了,原來不是叫我把花放下,是叫我把身心放下!
我們老是在身心慾求上、人我是非上、功名利祿上貪求執著,不能俱放,一日不放下這些五欲塵勞,就一日不能與道相應,灑脫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