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如是,就是指上文: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指上文來說的,指這一句經文來說的。不住於相,就是對一切法都不執著,一切法當然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一切法包含在內。菩薩不住於相布施,那具體應該怎樣做呢?就是我們常說的三輪體空。
第一個是施空。菩薩布施的時候知道我、身體本空,五蘊和合的身心是剎那生滅的,沒有一個真我,哪有一個能施的我呢?既然沒有能施的我,就不會產生希求得到回報的心了。知道沒有我了,那回報哪裡呢?所以就沒有一個產生回報的心。而我們凡夫都是執著假身為真有,執著這個假身為實我,由此而產生我、我所,使身心成為五欲的奴隸,在布施行善的時候,仍然是心存貪念、心存回報,結果因為身心有所系縛,不但修的功德減少了,還會因為受施者和外界的影響產生種種的煩惱。
我們在生活當中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兩個很要好的朋友,很好的姊妹關系,鬧矛盾了,總會怎麼說?我對他多好多好,總是想著自己對別人的好,這就是因為什麼?心裡有我,有我的時候,你的付出總想得到回報,哪怕回報一個感恩也是因為有我,你要感恩我,不一定是在物質上求回報,也要回報一個感恩,我對你多好,你要感恩我,你要聽我的,總想得到一個回報,這就是因為有我,這就是住相布施所造成的煩惱。如果你無我了,我自己隨緣去做,做自己應該做的,不住我相,不論別人對你怎麼樣,你不會產生這種煩惱的。正因為我執強烈,總想得到回報,哪怕一個贊揚總想得到,這就是因為有我了。
第二是受空,受就是受施之人,我空了,那受施之人也是四大五蘊假合而成的,當體即空。受施的人也不真實,他也是相有性空,沒有本來沒有本質的,所以應當了達本無受施之人,對受施之人也不應當有分別之心,做自己應該做的,無我、也沒有受施的人這就是受空。就比如有的人在布施給窮人的時候居高臨下,貢高我慢,這是我執,還有存在一個所接受供養的人,對窮的就是居高臨下;還有在供養法師的時候覺得這個法師名氣很大,為了法師的名氣去供養,最後搞成個人崇拜。我們看現在的供養,你的名氣大我就供養,你沒有名氣我連看你一眼我都懶得看你,我不會供養你的,這些都是有分別心的表現。這種住相布施,給大家說不能成就布施波羅蜜,哪怕你供養的再大所獲的福德都很小的。
佛在住世的時候,維摩诘居士他將璎珞分成兩份,一份布施給法會中最貧賤的乞丐,另一份供養給最尊貴的佛陀,維摩诘居士說:“施主如果能以平等心,布施最下賤的乞丐,則等同如來福田之相”。在福田上沒有任何的差別,因為什麼?你沒著相布施,你是平等布施,看到生佛無二的這種自性了,你看到眾生是佛,那你的心也是佛心。而我們都是以相取人,以相來分別,所以我們布施時要以平等慈悲,要用這種智慧、般若智慧心去行布施,以恭敬尊重的心來行布施,這是受空。
第三是施物空。你所施的物質也是因緣和合的,都是沒有自性,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你所施的金銀財寶、你所施的物質,給大家說也是空的,也是相有性空的。就像師父的這個袈裟、祖衣,你們穿的衣服,師父這個就是眾生供養的,師父感恩,好好的講經,回向,以這個來供養眾生。你們所施的,我們用衣服來做這個比喻,我們的衣服你細看,它是由一絲絲的線貫穿起來的,你們著相,認為這就是一件衣服,其實你細看,它是由一絲絲的線而貫穿起來的,哪有一個衣服的本來?師父說本來為了你們好理解,哪有一個衣服的本體?你細看,一絲絲的線所連貫起來的,它是線的種種的組合,我們說因緣,它是線種種的因緣而現的這個相,你們只看相,沒看到它是一絲絲的線。這個線是怎麼來的?線也是棉花,一團一團的棉花組合成了一絲、一縷一縷的線。它哪有一個本體的?它要有本體,它會本來就有,也不會生也不會滅,沒有生滅的,它既然會生滅,它是組合而成,就是因緣和合而成,因緣和合而成,就是沒有本體,沒有本體沒有自性,它只是一個假相。所以佛法裡面說嘛,相有性空,本來是空的,本質是空的,我剛才講了,我們佛法裡面所謂的空不能毀相的,它相是有的,但是它的本質、本體是空的。所以衣服從自性上來說是空的,它是隨著種種的組合也叫因緣而形成的,等因緣不在了它也就不存在了。一切所布施的物品都和這個衣服是一模一樣的,都是所現的相,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們每天都在追逐著什麼,都在追逐著這種種貫穿起來的假相、種種組合的假相、因緣和合的假相。看明白了,對於所施的物品我們就不應當去執著了,不要起貪吝的心,布施時歡喜、布施後無悔。如果能在布施時,內不見有布施的我,外不見有受施的人,中不見所施的財物,這樣布施,才是真正的做到了不住於相行於布施。
摘自宏圓法師《金剛經》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