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賢崇·賢宗法師:發現,煙火生活的真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發現,煙火生活的真意

  賢崇禅修講話

  楊柳整理

  一、人我和同——和諧求同的銷售之道

  今天來這裡的各位同修都是從事銷售培訓的老師,我在這裡與你們談銷售之道可能只是班門弄斧,但正如俗話所說的“旁觀者清”,從佛教的角度來對銷售之道做一個旁證,未嘗不能視作對於銷售的別樣理解。

  在進行關於銷售之道的分享之前,我們先來簡單說一說佛教何以可以言商。眾所周知,我們出家人要修行的正果自然是包括要六根清淨的,那麼追求六根清淨的修行與言商、言世是不是沖突的呢?其實佛教對於其他的行業,但凡是正業,都是敬重而且圓融的。因為佛教從來不是獨立存在於這個世間的,要弘法利生,一無農民種地,二無工人織布,三無商人促進社會的發展,試問我們如何立身?如何修行?如何弘法?那麼既然我們接受四眾的供養,就應該用善知識來回報四眾,大家有生活、工作、學習、婚姻中的困惑或問題,當然可以來與我們進行互動。正是由於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護法的事業,佛教也才得以生生不息,綿延至今。

  佛陀曾經嘉納迦陵長者與頻婆娑羅王共建的竹林精捨以及須達多與祇陀供養的祇樹給孤獨園作為弘法的道場。在竹林精捨中,佛陀宣說“布施”之義,收得捨利弗、目犍連等重要弟子;而在祇園精捨中,佛陀更是廣說佛法。佛涅槃後,他的弟子還集會於此,成經多部。由此可見,佛商淵源有自,從不是以分裂或抗衡的關系相處的。

  既然是這樣,那麼今天我們從佛教的理念來談銷售之道,也是十分可以的。

  你們的團隊做了很好的示例,寫了《逐步銷售》這本書,旋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你們團隊的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就曾經來我們寺院。我跟他溝通過幾次。當時作者的初步想法是在書中闡述如何進行銷售,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讓人成交等實用技巧,這誠然是非常有益的做法;但是我還是跟他講,如果你想讓這本書得到其他行業的認可,甚至連哲學家、文學家看了也有啟發,那僅僅停留在術的層面可能還是不夠,應該要提升到道的層面來分析。那麼你們可能要問了,所謂的“道”又是什麼呢?在最高的意義上,道當然是形而上的存在,但是沉降到人生的層面上,“道”就是規律,就是“德”。我們做銷售的時候,有沒有符合人性的規律呢?有沒有符合道德律令呢?這才是我們應該在更高的層面上思考的問題。

  我曾經給安利講過課,那一次,我分享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點。在進行銷售以前,首先要問一問自己對這個產品有沒有使用過,自己對這些產品的性能了解多少。如果這個產品是對你有益的,然後再由己及人,給別人送去福音,這樣就自然會有許多的回頭客了。如果你自己覺得很好而別人不接受,那就不是“道”的問題,而是“術”的問題了,只是因為我們暫時沒找到那個銷售的方法,解決方法的問題,要比解決“道”的問題容易許多。

  除了“道”的問題,讓我們再來想一想,銷售是不是一次性的?理想的銷售應該是長期的,應該是不斷輻射的,當然不是一次性的。但是在實踐中,多少人做的就是一次性的銷售呢?多少人在銷售中,總是不遺余力地賣了一件產品就再也賣不出第二件呢?為什麼現在銷售培訓那麼火爆呢?從業人員既然需要被培訓,就說明了他們在實踐中還是產生了諸多的問題,因此才有培訓的訴求。在銷售業中,有多少人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產品呢?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銷售的產品,那怎麼能夠做到多次銷售以及累積型的銷售呢?在最高的銷售境界中,銷售者應當是與銷售之物形成一種“對話”關系的,甚至兩者應該是混融的。產品在銷售者的生命之中具有至深的意義,銷售者才能自然地將產品推介給更多的人,而產品的使用者又會成為產品的二次、三次推介者,使產品深入到家家戶戶的生活之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

  你們來到香海禅寺,看見這裡朱樓錯落,道路暢達;園柳鳴禽,水流依依;諸佛莊嚴相好,仿佛從來便是這樣。殊不知當我們剛來到這裡的時候只有一個殘破的殿堂,此外盡是荒蕪,斷垣殘瓦,狼籍一片。那你們可能就有這樣的疑惑了:我們又沒有進行銷售,除了政府的扶持,是從哪裡得來的捐款能夠起造今天的寺院呢?其實,我們只是做了一件事情,我那就是不斷地把愛與我們的理念傳播給每一個來這裡或者我們所遇見的人。每一個人只要來到這裡,我們都會想著如何去為他做好服務,能從思想上去關懷他,或者站在他的角度上,去為他做一些事情。當你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奉獻和付出的狀態裡,你就會在偶然中發現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是我在付出、給予、布施,但到最後往往得到果報和福澤的也正是自己。這不是一種權謀,教你怎樣去獲得,而根本的是,要學會付出,一塵不染地付出。至於果報,那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強求如此,不強求也是如此。人要是總在種地的時候拼命想著要收獲多少莊稼,那精神就不能集中在耕耘上,最後收獲的,就自然是非常少的糧食了。

  除夕之夜,我收到了幾百條祝賀新年的短信,但是在這幾百條的短信當中,真正能讓我好好去看的卻不超過10條。可以說,如果這也是一種自我銷售的話,那麼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成功了。你在發這個祝福短信之前,先要想一想自己的手機裡存的都是什麼樣的短信,刪掉的又是什麼樣的短信呢?那些寫著新年快樂、恭喜發財、日進斗金什麼的,是不是很快就被刪掉了呢?為什麼刪掉這些?因為這種問候沒有任何價值。一不能教人開懷,二不能教人義理,三不能給人溫暖,那留著它們有什麼用呢?

  從這裡就可以解讀到一個關於銷售的基本規律。就是以客戶之需求為出發點,如果客戶求的是魚,你不往水裡去尋找,反而爬上樹去找,那你說這樣的銷售能成功嗎?

  在此基礎上,你給客戶怎樣的第一印象可以說就是“術”的問題了。鬧市中每條街上都有那麼多的店鋪,如何把行人的眼神吸引到我這個店裡面,這是你要下功夫做的;你跟客戶打電話的時候第一句話怎麼說,用什麼樣的語調,也是你值得研究的東西。你必須先要了解你的客戶,他們是什麼樣的人,需要什麼樣的產品,在什麼時間段心情比較好,他們能夠接受怎樣的話語方式等等。

  很多人認為銷售很難,那只不過是你還沒有把握好要點,不得要領而已。很多人印宣傳品,往往喜歡非常翔實地印上這是某某公司什麼產品,放上照片,還要加上很多專家的宣傳詞,印上很厚一本,又找很多人去發,但結果往往收效甚微。這是為什麼呢?你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想一想,當你那麼熱切、那麼急迫地去宣傳一樣產品,說明了什麼呢?只能說明這個東西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好賣,所以才要不惜重金去宣傳啊。一些外國的藥妝品牌,從來不在國內做廣告,但是他們的產品賣得非常好。他們的口碑已經在消費者的使用中被無形地樹立起來,於是消費者趨之若鹜,千方百計想要買他的產品。他們的宣傳冊上只是印著這個產品是怎樣生產的,從哪裡取樣等等,看上去像一本科學手冊,但就是非常有說服力。他們從不吹噓自己的產品,也不找人代言,但是每一個用過他們產品的客戶都自願成為他們的代言人。

  我們寺院發的所有的宣傳品,絕少有人把它隨便扔到垃圾筒裡面,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在我們的小冊子上,有90%都是對於四眾很有裨益的生活智慧故事或者短詩,看了以後真的能夠使他們得到收獲。很多人跟我講:“你們的小冊子我已經拿到了,我一天到晚放在口袋裡,隨時隨地拿出來看,有的故事讀過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乃至讀了幾十遍以後還在讀,每讀一遍都有受益。”那麼,當他看了前面90%的內容以後,再來瞄一眼後面10%關於“下蛋的雞”的宣傳,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你的產品,你對於客戶的服務是他們所重視的那個“雞蛋”,只有雞蛋好吃,人們才會順便來看一看這只“下蛋的雞”,不是嗎?

  我剛到濮院鎮的時候,問三輪車,你知道香海禅寺嗎?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他們都說我們這裡沒有什麼香海禅寺。但是就在這幾年的時間內,我敢講濮院100%的三輪車和出租車肯定都知道香海。這就是因為我們不斷宣傳、實證的奉獻精神,我們不斷地用感恩奉獻的精神來感染更多的人,讓他們尊重甚至接受我們的理念。

  我們不要認為銷售很難做,或者客戶很難弄,問題就出在市場、客戶的身上,實際上從佛學的角度來講都是由於我們的內在還沒有降服自己,所以就自然無法去降服別人,當你把內心當中的思想境界修煉到圓滿、喜樂的狀態之後,所有的人見到你,只需他站在面前,你所展現的那種笑容和姿態自然而然地就讓別人為你折服。

  傳說佛陀曾率千余弟子往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聞之,在城外竹林迎接。君臣遠遠見到佛陀徐徐而來,法相莊嚴,態度安詳,便受到震懾,心知這釋迦族的王子已成正果,於是趨前頂禮佛足,敬問安康。這就是圓滿的態度和從容的形貌所展現出來的內心了,外表只是內心世界的顯現,因此,我們想要度人、勸人、說服人,首先就要修行自己的內心。

  二、身心同修——圓融自然的養生之道

  以前,我們讓身邊所有的人讀一本書,裡面介紹了釋迦牟尼佛當時怎麼修行,怎麼弘法。在當時的印度,種姓制度流行,人民被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捨、首陀羅四等,這四等人分級嚴格,互不往來,拒絕聯姻。而佛陀則冒當時之大不韪,收了許多各階層的弟子,從不分貴賤。他收摩登伽女、擔糞提尼等當時被視為賤族的信眾為弟子,並宣說平等之義:“我法如清水,能清洗一切污穢。我法如熾烈大火,無大小好惡,皆能燒毀。我法如大海,能包容萬有。”

  他提出來理念跟當時印度的整個社會風氣是背離的,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一直推行他的教法,到現在兩千多年了,仍不被社會所淘汰呢?首先依靠的就是他自身的修行和證悟。佛陀證得圓滿以後再向四眾宣說教義,轉動活法,綿延至今。我們好像總是覺得修行,就是一群道士躲在深山裡,一群和尚躲在寺廟裡,每天伴著青燈古佛在那裡敲木魚。實際上我跟諸位分享,只要你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到圓滿、自在,那麼我們每一個人時刻都需要修行。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不起雜念,這就是修行。

  我有一次在聽嘉興市中醫院的營養主任醫師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他有一個老師,身體非常虛弱,大家都斷定他最多再活五年就不行了。但直到他前兩年到北京去看他老師的時候,他老師不僅還活著,而且竟然變得紅光滿面、神采奕奕了。他感到十分困惑,直到那天晚上跟這個老師一起吃飯的時候,他才找到了訣竅。他的老師吃得很少,就要了一小碗面條,這一小碗面條他整整吃了兩個小時,其他東西都沒有吃,只吃面條。面條在嘴裡嚼的時候,他仔細地用自己的味蕾去一點一點感受它、接受它,所以他不需要吃很多東西營養就足夠了。不要認為師父是不是很小氣,晚上總是讓我們少吃一點飯,其實你們如果想吃還是可以吃,但是希望我們把食物嚼很多次,多嚼你吸收的營養就會足夠,這實際上就是把你對飲食快速吸收的節奏放慢,你看,快速吃飯的人都是長得比較胖的,慢吞吞地吃的人一般都不怎麼胖。當他能全面接受營養,身體也就會很健康。

  生活當中真的就是如此,我們靠什麼樣的一種思想去理解生活,生活就會回饋給你什麼。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經常在思考,一個人的道路能走多遠,有多少條道路讓你去選擇,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的家庭、事業、人生,最關鍵的就是思維:思維模式、思維格局、思維角度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願景。

  當我們碰到問題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是能否跳到問題的對面去思考問題,當你僅從一個方面思考問題的時候,你就會被這個角度所困擾,也就不能從另外的角度去思考,那麼我們的思維就會受到局限。所以思維的多向延展會打開我們解讀事物的寬度。你如果在事業上走入一個瓶頸,或者在人生道路上走入困境的時候,實際上不是外在的原因困擾著你,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我們的思維把自己框在某一個狹小的畛域之中。

  當我們想把一個東西推銷給別人,而別人卻不接受我們,這個問題往往出現在你自己身上。如果你總是試圖把梳子推銷給和尚,把空調推銷到赤道邊的國家去,你怎麼能夠成功呢?市場和客戶都有特定的條件才能成其為你的市場或客戶,而銷售所要做的就是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

  這就可以比之於照相,為什麼有的人幫人拍照,拍出來總是很漂亮,有的人拍誰都很一般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有沒有用心去找別人最好的角度啊。你如果能夠把對方最美的一面解讀出來,那每張照片都是藝術,反之,你拍攝的東西幾乎毫無價值。

  我們如果被自己現行的推銷方式所困擾,最大的問題恐怕就在於你的思維。我推薦一本書給你們看,叫做《企業家的思維盛宴》,書中用舉例、類比的方式呈現了很多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幾都在實踐中得到了有力的佐證。當你陷入到某一種困境裡面去,最關鍵一點就是要改變你的思維。

  我前幾天看了一本書,叫做《左手是天才,右手是瘋子》,書上說有一個人通過了解古代的巫術來看待世界。他認為,一個人之所以能通靈就是因為他的腦袋沒有長全,或者說他的腦袋有個洞,與其他正常的腦袋具有差異性,所以才能通靈。他所舉的例子是孩子在三歲之前總是能看到各種各樣奇異的東西,很多人甚至認為他們可以看到異質世界,但是年齡一大了就看不到這些現象了,那就是所謂天靈蓋被封住了。所以,書中的那個人就找了一個醫生,死皮賴臉地要醫生在他的腦袋上打一個洞,醫生沒有辦法,只得照辦,自此以後,每天晚上他只要一閉上眼睛,就會發現有一個人站在他面前,把手插到自己的胸部並把他的胸部撕開,把腸、心、肺什麼的都掏出來,並發出咔嚓咔嚓的響聲。在這樣的幻覺出現一個禮拜之後,他受不了了,最後還是找醫生要把那個洞封起來。這個故事看上去十分荒誕,但是實際上卻是在告訴我們,要想重新審定自己,使自己獲得某種能力或者經驗,所要做的並不是把我們的天靈蓋掀掉,而是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打開你的思維方式就是不能只站在某一個被框定的、世俗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應該要學會從各種各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層面上,這時你就會發現人生真的會因此不同。

  三、道法自然——依從規律的喜樂之道

  佛教講,世界是由四個方面組合而成的,它們是地、水、火、風。地是堅性、水是濕性、火是暖性、風是動性,這四個方面輪轉和合,生生不息,而構成物質世界的一切。那麼我們人呢?佛教也認為他生自於自然,化育於四大,因此就要依照自然的規律行事。那麼自然的規律是什麼呢?佛教說,這四大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一切,概不是“空”的。因為一切有形、有色的,最終都要走向這個“空”字。當我們能夠真正了解這樣的存在方式,我們就能夠了解宇宙,了解事物存在的規律了。

  所以真正得到人生智慧的人,他永遠能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當規律掌握好時,後面所有的東西都是衍生物而已。所以我們無論是做銷售、辦企業、求幸福,都一定要把握事物的總綱。當你把規律找到了,後面的發展就是水到渠成。

  佛教經常講,所有來到這個世間的人都離不開五個根本大欲,就是“才色名食睡”。我們總說某人貪色,某人貪財,某人好睡,某人好吃,實際上當我們在笑別人的時候,自己不正是五十步笑百步嗎?我們常常覺得別人很低劣,別人是好色之徒,別人是守財奴等等,兩只眼睛只看著別人不對,而當你好好去想想自己的時候,自己又能比他好得了多少呢?每一個人都不是圓滿的,你不能去指摘別人。如果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他永遠都是在觀照自己:問自己:我改變了多少,我提升了多少,我在這方面有沒有進行克制?人只有不斷地觀照自己,才能得到成長;只有不斷地反思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所以我經常說,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如果碰到了非常艱難又令自己無法超越的情況,才更要硬著頭皮突破它,才能夠得到飛躍性的成長。如果說做什麼事情都很容易,你腦子都不動就把它做成,那麼無論做一千遍一萬遍,做得再好也不會對你人生的成長有任何的幫助。

  說一句心裡話,人世間所有的成功和失敗,所有讓你以之為驕傲和為之揪心的事情真的無不是一個過程。在死亡終結我們有限的生命以前,我們所看、所聞、所想、所愛的東西,盡皆是一個瞬間一般的過程。不管你才高八斗,或者貌比潘安,還是“有死”的,還是一個過程。你們走到外面的墳地裡去看看,那個土包裡面的人曾經跟我們一樣漂亮,曾經跟我們一樣熱血沸騰,曾經跟我們一樣的年輕力壯,現在呢?還不是都化成了一堆土。但是你要記住一點,並不等於師父跟你講了這句話以後你就可以沒有斗志了。所謂過程,終歸在其當下是實存的,過程並不等於就是虛無。所以,我的身體存在就需要消費,需要有容身之所,蔽體之衣,有人之大欲存焉。你有爸爸媽媽,在你小時候,他們會要求你好好讀書,等你長大了,他們會讓你早點嫁人,還要敦促你生孩子,這些都是社會約定俗成的存在方式。

  然而明白“道”的人會知道,這實存又最終是一個過程。這是教你不要執著,不要每天都活在誠惶誠恐當中。今天別人有房子住,我還到處租房子,人家開好車,我現在連三輪車都買不起,每天為了吃幾塊錢的飯而糾結,那你每天都活在地獄裡面。世界當中本就沒有不生不滅的東西,只要你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這就是幸福人生的開始,這就是事業成功的起步。

  所以我們的幸福或者憂郁,都是由自己決定的,這個世間沒有一樣外物可以左右我們,沒有一個神可以幫助你一勞永逸地完成一切。一切的果都源於我們自己種下的因。因此,今天大家過來聽師父的開示,我當然非常高興,但是開示之於每一個受眾,其意義都是非常不同的,還需要大家自己的領悟和修證。如果有一天,你可以把所有正面的言論都與你的生活融為一體,不再有主客的差別,物我的差別,理論與實踐的差別,那麼到那個時候,你種下的善因就會助你成就願力之所在了。

  四、同修互動——如切如磋的往來之道

  學員:我剛才聽到師父說我們的成功會過去,失敗會過去,快樂也會過去,什麼都是過眼雲煙,什麼都會過去,那我想問一下,有沒有不會過去的東西呢?

  賢崇法師:那你想想什麼東西不會過去呢?

  學員:思想、愛情之類的東西,好像是虛設的,所以不會過去。

  賢崇法師:你所說的首先大概是從自身的經驗出發的。那麼我們先來看你的思想,你的愛情會不會過去:你的思想、愛情等無不依附著你的身體存在的。而人無不是“有死者”,是“此在”的,那麼當你的身體都幻滅的時候思想還在嗎?

  學員:是的,我的思想會不在。那麼比如說孔子已經逝世兩千多年,可是他的思想還留到現在,又比如說我們的佛祖也應該是在兩千多年前留下的佛家思想,到現在我們還受益著,這種算不算一種永恆地存在嗎?

  賢崇法師:對於你來說,古中國、古印度,都是悠久的古代文明是不是?仿佛它們都是向來如此,不生不滅的。那麼你何以斷定在某個我們所未知的、已然毀滅的古老文明中,最偉大的思想就不能讓我們受益呢?若果它們也存在,想必也是很寶貴的精神財富。那麼你又何以斷定,過了一萬年、一萬萬年,現在的思想還存在,甚至說地球還存在呢?哲學家總是在思考,即使下一步是安全的,下下步也是安全的,甚至跨一萬步都是安全的,你怎麼會知道,第一萬零一步不會將我們引向死亡呢?對於宇宙來說,哪怕是幾百萬億年,也只是彈指之間,試問又怎麼會有永恆呢?

  學員:我懂了。

  學員:香海禅寺在短短的幾年中,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您是用了什麼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思維,能將它做得這麼好呢?

  賢崇法師:謝謝,我剛才一直都在講這個問題。我們來到這裡,就不斷地通過這個平台去付出,每個人來到這裡,我們都會讓他滿載而歸,讓他感到非常舒服。他一回家去,一天到晚就想著,我什麼時候再到香海禅寺去呢?正因為大家感到,來這裡是愉悅的,因此不僅自己會來,還不斷地會把自己的朋友帶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愛的裂變”。當你不斷把愛奉獻出去的時候,就會發現無數的愛回到你身邊了。

  學員:師父好,我最近感覺自己壓力特別大,也非常非常地浮躁,我們年輕人,生活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中,婚姻、家庭、事業,事事都要操心,壓力尤其沉重。所以覺得自己定不下心來。

  賢崇法師:你為什麼要告訴自己有壓力呢?

  學員:就是因為看到很多人都成功,我的很多親戚朋友都是這樣。

  賢崇法師:“比”字就是兩把尖刀啊。你為什麼要去跟別人對比呢?你的生命就是最鮮艷的,你的生命是一維性的,也是唯一的,用心過好自己的每一天,不是更好嗎?車子、房子,這些事情,你越想就越亂你的心智,讓你連今天都過不踏實。如果當下都沒辦法看住,又怎麼希望明天會有好的結果呢?

  學員:可是有的時候就是感覺定不下心來,怎麼辦呢?

  賢崇法師:你定不下心來,那是因為你告訴自己你定不下心來,心就自然無法收攝住。“定不下心”這個念頭一旦升起,你就要及時觀照到它,收攝住它。怎麼收攝呢?不斷地暗示自己,我是寧靜的,我是寧靜的。這種寧靜的正念一旦升起,你就自然可以寧靜下來,去干你自己的事情。當你投入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就不會感受到壓力了。

  學員:大師您好,我現在遇到了這20幾年當中最大的一個瓶頸,感覺自己一直突破不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就是這樣的,感覺很不舒服,導致了我做什麼都不專注,心中雜念特別多。我很困惑,不知道怎麼去突破,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賢崇法師:我的面前有一堵牆,我看見了它。牆好高好大,我仿佛只能看見它,除了它之外一無所有。我要到牆地那邊去。如果我非要用頭把這面牆頂掉,我頂得頭破血流,它還是紋絲不動。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你確信要達到自己那個“到對面去”的目標,而把牆打通又是唯一的方法。目標越確信,障礙越大,心中的煩惱、愠怒就越強。你會感到絕望,甚至對於弱者而言,他就會想到死亡。但是,或許你只消蹲下身來看一看,就會發現,在牆邊的某一個角落裡,有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小的狗洞。此時,如果你還放不下人之為人的宇宙中心式的尊嚴,這個洞也無法幫助你度過難關,但是對於智者來說,善於抽身發現新的生機,並適時利用它,這就是成功。你說,這個困難前所未有,這話是針對你先前的經驗或者習慣而言的,人總是在渴望一輩子可以按照習慣和經驗生存,但實際上,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轉變你的思維,這才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結束,謝謝大家。

 

上一篇:賢崇·賢宗法師:悟道在無常我思且無量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