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的國土
1989年講於香港佛教青年協會
來源:美佛慧訊第一三零期
作者:文珠法師
提起“阿彌陀佛”,幾乎無人不知,甚至不信佛的人,也知道有阿彌陀佛。可見阿彌陀佛已深入民間,特別是中國民間。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但阿彌陀佛的本願如何?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又如何?因何要往生極樂世界?又如何始能往生極樂世界?這些問題恐非一般人能理解,甚至日誦《阿彌陀經》者,或修持淨土法門的人,也許亦不求甚解。在此介紹阿彌陀佛的名號、本願、國土,及往生極樂國土的方法。
一、佛的名號
阿彌陀佛,是梵語,譯名無量。無量之義,有通有別。通是指一切諸佛,即是無量無數諸佛。如《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說:“見此事者,即見十方諸佛。”又說:“作是觀者,名觀一切諸佛。”別則專指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智慧、壽命、慈悲、願力、神通皆不可量、不可思、不可議,故言無量。
又阿彌陀,即是空、假、中三谛;亦即是佛所證的三身。阿字,是不生義,即空谛;彌字是我義,即假谛;陀字是如義,即是中谛。《佛學大辭典》中說:“又三身者,取阿字第五轉方便究竟之義為應身,彌為報身,陀為法身。”諸佛無不各證三身。身以積聚為義,眾生積聚無量業障為身,故苦惱無邊;諸佛則積聚諸法實相理為身,理性平等,周遍法界,故佛的法身,遍一切處。諸佛積聚無量功德智慧為身,三惑淨盡,三智圓明,故佛的報身相好莊嚴,殊勝微妙。諸佛積聚無量機緣為身,機緣成熟,即倒駕慈航,隨流九界,故佛的應身,隨機應化,勝劣不等。
明朝藕益大師,於其所注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說:佛有三身,各論單復。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即如如理);報身單,指能證之功德智慧(即如如智);化身單,所現相好色像。法身復者,自性清淨法身(人人本具之佛性)離垢妙極法身(唯佛獨證)。報身復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復者,示生化身(示現降生,八相成道),應現化身(應眾生機,現勝應身或劣應身)。又佛界化身(現佛身),隨類化生(隨九法界眾生之機而現同類之身)。今阿彌陀佛,是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然佛的化身,不離法身報身,一即三,三即一,不能說定是一,不能說定是三,更不能說非一非三,或即一即三,不可以名名,以言言,以思慮之心攀緣分別,超情離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金剛經》言:“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如來說三十二相,是彌字,是顯有,是俗谛;即非三十二相,是阿字,是顯空,是真谛;是名三十二相,是陀字,是顯空有不二,是中谛。故阿彌陀三字,即諸佛所證之三身,亦即是諸佛所說的三谛理,可以說,阿彌陀即是無量無數諸佛。今極樂世界教主,依一切佛所證的三身,所顯的智光,發四十八願,創立極樂世界,攝有情;並以無量壽無量光,來教化眾生,成就眾生,故獨得專名“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別名有三,一是“阿彌多婆耶”,譯無量光;二是“阿彌陀喻”,譯無量壽;三是“阿彌俐都”,亦名“阿密俐多”,譯甘露。傳說甘露是印度一種不死之藥,中國人名為仙丹。古德說:“一句彌陀,阿伽羅藥。”其義即本乎此。
密宗稱阿彌陀佛為甘露王。《無量壽佛經》說阿彌陀佛有十三名,如經言:“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焰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十三名中,除無量壽是生命無限期之延續外,其余皆是屬於光,而且是無限量之光。光,象征無限的幸福與溫暖,自由與快樂。生命的延續與無限的光明,皆為世人所渴望與追求,阿彌陀佛隨順眾生的心意,以無量壽無量光來作佛事,令生極樂世界眾生,皆得無量壽無量光。故《佛說阿彌陀經》中說:“彼佛何故號阿彌陀,捨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捨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此說無量,其義有二,一是無量之無量,二是有量之無量。阿彌陀佛的法身,無始無終,報身雖有始而無終,皆是無量的無量義。至於佛的應身,有機則應,機盡還滅,是有始有終,雖說無量,仍屬有限量之無量。是以阿彌陀佛,雖然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仍有入滅的一天。佛滅度後,正法住世,亦無量劫。至於佛的智光,遍照法界,無所障礙,正是無量的無量;佛的身光,雖照十方,尚屬有限量之無量。此外,若據理而言,彌陀法身,常住不變,是無量壽義;佛的根本智,遍照世界,是無量光義。就事而論:則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無量光,亦因修證。
佛經記載,阿彌陀佛因中,曾為轉輪聖王,聞自在王佛說法,發願出家,名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嚴淨佛土,自此歷劫修行,因圓果滿,成等正覺。由因感果,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名阿彌陀。佛之一字,是覺悟聖人的通稱,凡能明心見性,覺悟真理,斷煩惱,證菩提的人,皆可以稱之為佛,佛是如來十種通號之一。今通別總稱,名阿彌陀佛。梵語“南無”,譯為歸依,華語合稱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歸依無量壽、無量光覺悟的聖者。
二、佛的本願
阿彌陀佛,昔日因中修行,為法藏比丘時,於世自在王佛所,得聞佛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嚴淨國土,因此攝取莊嚴佛土清淨行,而發四十八種無上殊勝的大願。
(一)無三惡道願
娑婆世界的眾生,個性剛強,煩惱熾燃,業障深重,六道升沉,時而牛胎,時而馬腹,或上天堂,或入地獄,輪回不息,苦惱無量。阿彌陀佛,為令眾生離苦得樂,故發願成佛時,國土清淨,無三惡趣;國中眾生,純屬善道。如《佛說無量壽佛經》中說:“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二)不更墮落願
極樂國土,雖無惡趣,其國眾生,雖然壽命無量,但仍屬有限量之無量,如無佛力加被,命終後恐更墮落他方惡道,因此阿彌陀佛發願加被其國眾生,不更墮落,如《無量壽佛經》說:“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以上二願,屬於離苦,以下九願,屬於得樂。
(三)身皆金色願
娑婆世界,人種復雜,或黃、或白、或黑、或紅、或棕,膚色不一,品性亦異。極樂國土眾生,膚色皆真金色,且光明照耀,超於日月,此皆是阿彌陀佛因中發願之所成就,《無量壽經》說:“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四)形無好丑願
娑婆眾生,相貌好丑不一,形色體態亦異。雖然世人無不愛美,可惜世人內心,皆充滿貪、嗔、癡、慢等心理病態,由於內在心理病態的淺深,往往影響其外在形態的好丑。所以此土眾生,有美若天仙,亦有丑如羅剎。阿彌陀佛欲成佛時國中眾生,皆相好莊嚴,形色美妙,故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覺。”
以上二願是得身樂,以下七願是得心樂,亦即是得六種神通。六通中前五種,是聖人及諸天人所共有,最後的漏盡通,則唯聖人獨有。因諸天聖人,業力各殊,故其神通所知所見亦不同。極樂世界中諸天人,不特皆得六通,且其六通能知百千億那由他劫前的事(宿命通),能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天眼通),能聽聞受持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法(天耳通),能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他心通),能於一念頃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神足通),已非一般天人所能及,何況更皆得漏盡智通!若非彌陀如來,願力成就,焉能如此?
(五)得宿命通願
經言:“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六)得天眼通願
經言:“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七)得天耳通願
經言:“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八)得他心通願
經言:“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九)得神足通願
經雲:“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十)得漏盡通願
漏是煩惱漏。凡夫內心,堆積身、邊、戒、見、邪等見惑,及貪、嗔、癡、慢、疑等思惑,雖或行善,積聚功德,皆為煩惱賊所盜,致使漏落生死,不能出離。如人有妙美飲料,盛於破器,為其所漏。二乘聖人,斷見思惑,出分段生死,證真空涅槃,不再落三界,謂之漏盡智通。阿彌陀佛,欲其國中天人,皆得漏盡智通,故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十一)住正定聚願
定是禅定,有世間禅定,有出世間禅定;有正定,亦有邪定。聚者類也,以三類該收一切修行人。修行人必定悟證者是正定聚;畢竟不悟證者,是邪定聚;在二者之間有緣則悟證,無緣則不悟證,是不定聚。
《大智度論》言:“能破顛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顛倒者是邪定,得因緣能破,不得則不能破,是名不定聚。
亦可說:一般不信因果,不敬三寶,五逆十惡的人,是邪定聚;信佛修行,損煩惱,積功德,習正定者,為正定聚;未有因緣信佛者,是不定聚。
《大乘起信論》說:十信以前的凡夫不信因果為邪定聚,十信位以上菩薩是正定聚,十信位學者為不定聚。定能發通,通因定生,故欲得六種神通,當修習正定。阿彌陀佛,欲其國中天人,皆得正定聚,故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十二)光明無量願
《佛說阿彌陀經》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佛說無量壽佛經》言:“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或有佛光照於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佛剎,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
阿彌陀佛,果上的威神光明,皆由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願力所成就。
(十三)壽命無量願
《佛說無量壽佛經》言:“無量壽佛,壽命久長,不可稱計,汝寧知乎?假使十方無量眾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禅思一心,竭其智力,於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之數,不能窮盡,知其限極。
阿彌陀佛,壽命無量,亦是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之所成就。
以上二願,是求得佛身光壽無量願,以下三願,是攝取眷屬願。
(十四)二乘無數願
十方諸佛,莫不皆權巧方便,先以小乘教化眾生,然後令其回向佛乘,阿彌陀佛亦然。故《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較,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十五)眷屬長壽願
人之壽命長短,皆由業力支配,不可強求。佛的應身壽命,則由佛之願力及所教化眾生的機緣而定。阿彌陀佛,欲其國土眾生壽命皆與自己無異,故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因佛的願力支持,故極樂世界國土眾生,壽命皆無量。如《無量壽佛經》說:“聲聞菩薩天人之眾,壽命長短,亦復如是,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也。
(十六)無諸不善願
不善之法,即是惡法,國有惡法,眾生必苦,亦必墮落。如娑婆世界,處處荊棘,眾苦煎熬,命終還要墮落,皆因眾生作惡之過。阿彌陀佛為成就國中天人,壽終不更墮落三途,故又發願,令國中天人,不但不作不善,連不善之名,亦可免聞,如經言:“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十七)諸佛稱揚願
阿彌陀佛,功德巍巍,四十八願,嚴淨國土,成就眾生,故為十方諸佛所共稱贊。經言:“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十八)念佛往生願
凡稱念阿彌陀佛聖號,乃至十念,無不往生極樂者,全憑佛之本願慈力加被。如《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十九)來迎接引願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親來接引,該是上品上生者。《無量壽佛經》言:“十方世界,諸天人,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
此是阿彌陀佛,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不違本願,親來接引十方念佛眾生。
(二十)系念定生願
《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系念,是念念不忘,是正行;植眾德本,是福慧雙修、是助行。至心回向,是以正助二行功德,回向往生,結果,必然得遂所願。
以上二願,是攝取他國菩薩,此後八願是攝受本土菩薩。
(二十一)三十二相願
三十二相,是三十二大人相:在家轉輪聖王,梵王,帝釋,出家法身大士,十方諸佛皆具足三十二相。其他佛弟子,隨各人之福德因緣或具二十相,三十相,或三十二相不等。如阿難尊者,升座結集佛經時,因其三十二相,人皆疑是釋尊再來,及其說:“如是我聞
,群疑方釋。阿彌陀佛,欲其國中天人,皆具足三十二大人之相,故於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廿二)必至補處願
補處,即一生補處,謂盡此一生,即可成佛,即可補佛之處,如娑婆世界彌勒菩薩,當來下生補釋迦牟尼佛之處。東方淨琉璃世界,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將補藥師如來之處。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將補阿彌陀佛之處。
阿彌陀佛,欲其國中菩薩,皆能一生成辦佛事,可補佛處,故因中發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真正之道,超乎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願力如斯,故凡修淨業,得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者,不特皆得三不退轉,而且能即此一生,便補佛處。
《佛說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眾多一生補處菩薩,皆於十方佛國,候補作佛。如《大乘入楞伽經》說:“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廿三)供養諸佛願
廣修供養,親近諸佛,是每一學佛者所應為,但諸佛國土,廣大而遙遠,如無神足通,或佛力加被,恐難成辦。阿彌陀佛,欲國中眾生,廣修供養,藉此機緣,親近十方諸佛,以候補諸佛之處,故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廿四)供具如意願
供養諸佛必需供養之具,娑婆世界眾生,欲供養三寶,或做功德,每限於經濟,心有余而力不給,致使事與願違。極樂國土眾生,不但於一念頃,即往無量無數諸佛國土,且意欲以何物供養諸佛,物即隨念而至,或以飲食,或以上妙衣服,或以上寶珍品,廣修供養,如意無缺。此皆是阿彌陀佛,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憑阿彌陀願力加被,供養之具,悉皆如意。
(廿五)說一切智願
一切智,是佛三智之一。佛的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能知一切法的總相,即是空相,名一切智;知一切法的差別相,即是假相,名道種智;知一切法的總相別相,不一不異,亦即是中道理,名一切種智。佛以三智,圓證中道,故說“三智圓明”。
學佛之人,若知一切法緣起性空,斷見思惑,證真空理,成阿羅漢道,名小乘聖者,即得一切智。若知諸法差別相,入俗利生,斷塵沙煩惱,伏無明惑,即是大乘菩薩,得道種智;若知諸法即空即假,空假不二,事理圓融,斷四十二品無明,證本具清淨法身,即是佛果菩提,得一切種智。
阿彌陀佛欲其國中菩薩,皆達諸法空相,能說一切智道,助佛教化,國中天人,令證我空,故發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廿六)得堅固身願
阿彌陀佛,欲其國土眾生,相貌端正猛健,身體堅固不壞,故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金剛是金中之精英,堅固不壞,利可斷金,是世間稀有之寶。“那羅廷”,譯名堅固,是天上力士名。《涅槃經疏》言:“那羅延”,此翻金剛。《慧苑音義》上言:“那羅延,此雲堅固。
或言:那羅延是天神,或天之名。《秘藏記》言:“那羅延,三面,青黃色,右手持輪,乘迦樓羅鳥。是十九執金剛神之一。今言金剛那羅延身,意取其堅固、勇猛、壯健之義。可知極樂國土眾生之色身,既堅固,猛勇又壯健,絕無病苦,其壽命長至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加上環境美好,助緣殊勝,皆能一生成辦佛事。
(廿七)嚴淨極妙願
極樂國土,宮殿樓閣、蓮池園林、階道欄楯,甚至國中眾生,一切生活所需之物,種種形狀,顏色,類別,無不皆光潔嚴淨,美妙殊勝,誠非語言所能稱量。而其眾生所得天眼,何止明察秋毫,且一覽無際,莫能辨其名數。此皆是阿彌陀佛因中發願之所成就,《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廿八)見道場樹願
道場樹即菩提樹,此樹下有金剛座,佛坐此金剛座,入金剛定而成佛,名道場樹。極樂世界的菩提樹,不但無量光色,且高達四百萬裡,若非佛力加持,或功德殊勝的法身大士,實有困難。阿彌陀佛欲其國中菩薩,無論功德殊勝者,或初發心菩薩,皆能有目共此無量光色,美妙奇特,高入雲霄的道場樹。故於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裡者,不取正覺。”
(廿九)得辯才智願
善巧說法的才能,謂之辯才,又名四無礙辯。分別有四:
法無礙辯:法,指一切名句文能诠的教法;菩薩善巧說法,於教法無滯,名法無礙辯;義無礙辯:義指教法所诠的義理;能明了義理無滯,方便演說,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善能通達十二類眾生各種語言,應機說法,眾生又能隨類各得解,名詞無礙辯。樂說無礙辯:善為眾生演說正法,語含妙理、言應萬機,說法不懈,名樂說無礙辯。
智是智慧,智慧有三,即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阿彌陀佛欲其國中菩薩,皆能誦經解義,依義修行外,還能宣說法要,辯才智慧無礙,故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極樂世界所有菩薩,受持讀誦佛之經法,皆能以一切智,解真空理;以道種智,明俗谛理;以一切種智,達中道理。然後,以四種無礙辯才,為眾生演說空、假、中三谛理,非憑阿彌陀佛因中願力支持,焉能如此?
(三十)智辯無量願
阿彌陀佛不但欲其國中菩薩,讀經演說,皆得辯才智慧,更欲其智慧辯才無可限量。故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卅一)國土清淨願
離惡行過失,無煩惱垢染,謂之清淨。由清淨三業所感的國土名淨土。又無惡道眾生,無五濁惡世的國土名清淨國土。阿彌陀佛的國土,所以清淨無染,依報正報,悉皆光明,徹照十方,皆因是阿彌陀佛歷劫修行、積功累德所致,亦是因中發願之所成就。《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觀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卅二)國土嚴飾願
阿彌陀佛,願得佛土,不但清淨,光明莊嚴,而且國中萬物,皆以雜寶眾香合成,美妙絕倫,香熏法界,能令聞者,皆發菩提心,修菩提行。如《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以上三願,是成就國土,以下眾願,皆是利益眾生。
(卅三)蒙光獲利願
阿彌陀佛不僅壽命無量,光明亦無量,其智光身光,皆遍照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所有眾生,凡蒙佛光照觸其身者,無不身心柔軟,超越天人。身柔軟則無病苦,心柔軟則無煩惱,無煩惱無病苦,皆蒙佛光照觸所致,因名蒙光獲利願。如佛因中發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卅四)聞名得忍願
忍是忍辱、忍受或安忍。能忍受他人的侮辱,及面對違逆之境,不起嗔心謂之忍。可分為生忍,無生忍,無生法忍。生忍是忍受一切眾生橫加毀辱,忍受外境種種逼迫惱害,如疾病綿纏,水火災害,刀兵侵犯等苦,不嗔,不惱、不思報復。無生忍,是安忍於不生不滅之理,寂然不動,《大乘義章》言:“理寂不起稱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
又《楞嚴經長水疏》言:“了法無生,即可決定,名無生忍。”
無生法,是指遠離生滅的真如實相理體,能以不生不滅的般若智,安住於此不生不滅的真如理,謂之無生法忍。此外還有彌陀如來第四十八願中所說的三忍,以及其他諸經所說:四忍、五忍、十忍等。現聞名得忍,是指菩薩所證的無生法忍。
經言:“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以念、定、慧為體,能持善法不失,惡法不起。
嘉祥著《法華經疏》言:“問、以何為持體?答、智度雲:或說念說定,或說慧。
菩薩修念、定、慧,能生無量總持,括其綱要,不出四種:
一法總持:又名聞總持,能於佛所說教法聞持不失。
二義總持:於諸法義理,總持不失。
三咒總持:菩薩依定說咒,能令眾生持咒靈驗,解除種種災難。此外諸佛菩薩所說真言陀羅尼,皆屬咒總持。
四忍總持:謂菩薩實智,能忍持諸法實相理,使令不失。
阿彌陀佛因中發願,欲其佛土中所有菩薩,不但皆得菩薩無生法忍,同時皆得諸深總持。所謂深總持,該是四種總持中的忍總持。既證實智、忍持諸法實相理,當然具足前三總持。
(卅五)不復女身願
極樂世界,眾生生者,皆蓮花化生,無需父母。若說有,亦是以智度為母,方便為父。如《維摩經》言:“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
又《音王經》言:“有父母者,說本所生土。”故極樂國士眾生絕無女人,純是三十二大人相。其他國土中,如有女人厭離女身者,若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而能信樂歡喜,至心稱念兼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命終之後,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直至成佛,不復更受女身。此亦是阿彌陀佛因中發願,成就眾生。如《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卅六)常修梵行願
梵是清淨義,梵行,即是離欲清淨之行。凡斷YIN欲之天國,皆名梵天。《法華經嘉祥疏》說:“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名斷YIN為梵行”。故《大品》言:“YIN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因此,凡發菩提心,欲取佛道者。皆應“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法華經序品)。《嘉祥疏》言:“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輪大涅槃也,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可知菩薩所修六度萬行,皆名梵行;以六度萬行,能對治一切不善之法,離過清淨,無諸雜染故。
阿彌陀佛欲成佛時,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中諸菩薩眾,聞其名者,命終皆得往生極樂,且能常修菩薩梵行。經言:“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卅七)人天致敬願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第一大願就是“禮敬諸佛”,因為禮敬諸佛,可滅罪生福,所謂:“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
所以,有福之人,始可見佛、聞佛、禮佛、敬佛。末法眾生福薄障重,無緣見佛,即使有緣得聞佛名,亦不信受,更不禮敬,自棄福田,實在可惜。阿彌陀佛為度此輩苦惱眾生,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因何要十方一切眾生,聞名信樂,恭敬禮拜?其因是:聞名信樂,即種善根,恭敬禮拜,可滅罪生福,以此善根福德因緣,必蒙佛攝受,得生淨土,進修大乘,即可一生補佛之處,得益甚大,此亦是阿彌陀佛度生方便之一。
(卅八)衣服隨念願
世人無不為衣食奔馳,甚或為自己豐衣足食,不惜損人利己,豪奪巧取,自作苦因,自食苦果,淪落三塗,備受眾苦。即使僥幸,如我與你,托佛之福,衣食無缺,但每為烹饪潔衣,不勝勞累。設或有人代勞,亦難免人與人間相處之苦,何如往生極樂,思食食至,思衣衣來,既無需為口奔馳,更無需為洗熨辛勞。《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空妙法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衣服隨念,該包括一切資生之物,如《佛說無量壽佛經》言:“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食已,化去,時至,復現。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
(卅九)受樂無染願
凡夫有情,不知苦樂之受,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因而心生執著,於苦受則嗔、則憎,於樂受則喜、則貪,豈止作業流轉,抑亦障修聖道。所謂:“富貴學道難。”諸天天人,皆因耽戀五欲塵勞,不能專心學佛修行,故難出離三界,永受生死。阿彌陀佛雖發願創立極樂國土,依報莊嚴,又恐國中天人,貪戀五欲微妙之境而障礙修行,因又發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漏是煩惱諸漏,眾生由於貪、嗔、癡等煩惱,雖修善行,皆有漏之因,將感人天小果,不免輪回。比丘修行,如能斷煩惱,證真空,即得漏盡,於諸世間,物質享受,不再貪戀。阿彌陀佛,憑其願力,供給國中天人美妙享受,而又能令其心無染著,如漏盡比丘,常修梵行,速登聖域。
(四十)普見佛土願
十方世界中,諸佛無量,佛之國土亦無量。薄福眾生,能見一佛土已不容易,何況十方無量諸佛國土?阿彌陀佛,為成就國中菩薩,得親近十方諸佛,廣修供養,故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千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見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凡佛國土,無不莊嚴,無不清淨,因為心淨則國土淨。諸佛之心,皆惑盡智圓,故其國土,悉皆嚴淨。雖曰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成佛說法,救度眾生,似乎釋尊佛國,是污穢不淨。實則釋尊佛土,亦嚴亦淨,其中道理,前已詳述。
(四十一)諸根具足願
在一般而言,四肢不缺,五官端正,六根完具,謂之諸根具足。然在修道者言,諸根具足是指信、進、念、定、慧等善根,由此五根,能生五力,因五力而覺道、而修行、而成佛。阿彌陀佛欲本土眾生,六根無缺,五根具足;更願他方菩薩,得聞其名者,亦得六根無缺,皆具足信、進、念、定、慧等善根,趨向佛道,故於因中發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四十二)住定供佛願
梵語“三摩提”,舊稱三昧,譯名正定,謂止心一境,不使散動。《大乘義章》十三言:“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於散動,故名為定。言三昧者,外國語,此名正定。”是三無漏學中的定學,是六度中的禅定。以修定人,能解惑業的繁縛,能脫三界的苦果,離縛自在,故得清淨解脫,合之名清淨解脫三昧。
住定是靜,供佛是動,阿彌陀佛,欲令他方菩薩,聞其名者,即得清淨解脫三昧,雖住定中,能於一念頃,即到十方,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雖供養十方一切諸佛,而仍住定中,如是動靜不二,事理圓融,如《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三)生尊貴家願
人間尊貴,莫如國王,尊貴之家,即是帝王之家。生於帝王之家,貴為太子或為王眷屬,名利成就,物質豐富,當然快樂。可惜金錢並非萬能,金錢雖可換取物質享受,但無法換取健康長壽,更無法避免天災人禍的侵犯。何況人間尊貴,更非永恆;有錢難買閻君饒,一旦無常到來,“金錢萬貫帶不去,一雙空手見閻王”。可知阿彌陀佛,欲令他方菩薩,聞其名而得生尊貴之家,並非世間帝王之家,而是出世法王之家。出世法王,即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十界獨尊,且功德法財無量無邊。
《楞嚴經》言:“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既游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這段經文,正是敘述圓教十住位菩薩,由於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智理交涉,能於一身現無量身,周遍法界,廣作佛身,既隨順佛道,則行與佛同,即受佛之氣分,入如來種,投生法王尊貴之家;以權智為父,以實智為母,攬權實二智而成聖胎。因權智利物,方便具足於外;實智照理,斷惑證真於內,權實不二,內外一致。從此法身道體,日益增長,巧智權能,漸得圓明,佛之十身,一時具足。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具足佛的內外功德,貴為法王之子,將來必然貴登法王寶座,掌法王權,持法王印,行法王令,如法教世。
在《佛說無量壽佛經》中阿彌陀佛因中發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佛意是欲令他方菩薩聞名即得由十信,入十住位,生法王之家,貴為法王子,將來必定成佛。
(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具是具備,足是滿足。德者善也,本者根也,具足德本,即是具備滿足一切善根。阿彌陀佛欲令他方菩薩,聞其名字,即歡喜踴躍,廣修菩薩之行,具備滿足一切善根,如無量壽佛經中言:“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五)得定見佛願
生在佛國固然難,生逢佛世更難。如我等今者,雖生於釋迦如來所教化的國土,可惜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無緣見佛聞法,供養侍奉,何等遺憾!猶幸得聞佛法,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若不勤求正法,努力修行,何止辜負佛恩,抑亦辜負自己,虛度此生。阿彌陀佛為令眾生皆得見佛,可見無量不可思議之佛,故因中發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三昧”是正定,正定之名曰普等。普是普遍;等是齊等。住此定中能普遍見十方一切諸佛,故名普等三昧。在《悲華經》名遍至三昧,《分陀利經》名普至三昧,《莊嚴經》則名普遍三摩地,皆是普等三昧的別名。他方菩薩,凡聞阿彌陀佛名,立即皆得普等三昧,且住此三昧中,不起於定,即可普見十方一切諸佛。
(四十六)隨意聞法願
菩薩之道,不外上求下化。上求是見佛聞法,以修佛道,下化是游戲人間,教化眾生。上求是自利,自覺,下化是利他,覺他。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方可成佛。然得見佛聞法,亦需福德因緣,缺少善根之人,既無緣見佛,亦不肯聽聞正法。例如美國,最多華人聚居之處就是羅省,但肯來拜佛的人並不多,肯來聽經聞法的人更少。此皆是末法時代,眾生福薄障重所致。阿彌陀佛欲令眾生,皆可見佛聞法,共證佛道。故因中發願,凡聞其名者即具足德本,即得正定,即於定中,普見十方諸佛,普聞十方諸佛說法,即本土菩薩,欲聞十方諸佛說法,可隨其志趣意願所欲聞何種法,自然得聞,否則不願成佛。《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不退轉,謂菩薩所修善根功德,唯有增進,不更退失。梵語阿鞞跋致,譯名不退,分別有三:
一位不退,即是修行之位次不退。娑婆世界修行,必須斷見思煩惱,了生死,破我執,證真谛空理,位居二乘,方得位不退。但極樂國土眾生,甚至他方國土菩薩,凡聞阿彌陀佛名號者,皆得位不退。
二行不退,謂所修行之法不再退失,念佛之人,雖修小乘,斷惑證真,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但由於近佛聞法,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互策五勵,故皆能回小向大,上求下化,涉俗利生,直至成佛,謂之行不退。
三念不退,謂於正念得不退轉。正念,即是成佛之念,念佛之人,若能進入理性一心不亂,破無明,顯佛性,正因佛性顯,則理心發,證法身德;了因佛性顯,則慧心發,證般若德;緣因佛性顯,則緣因善心發,證解脫德。如是圓顯三佛性,圓發三心,圓證三德,開佛知見,生實報土,分證佛之常寂光土,是念不退。
天台宗說:圓教自初信至第七信,即得位不退;自第八信至第十信,為行不退;初住以上即得念不退。《觀經妙宗鈔》言:“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假;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行;若破無明,名念不退,則不失中道正念。
阿彌陀佛欲令聞名眾生,皆得不退轉,直至成佛,因而發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忍是忍許,信難信之理,而不惑,名忍許。依此忍許能離惑明理之智決定,名法智,此智能安於理而住,故亦名法忍。
忍有多種,《持地經》言有三忍:“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思益經》說菩薩有四忍:“一得無生忍,二得無滅忍,三得因緣忍,四得無住忍。
《仁王經》說有五忍,即是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
《菩薩業經》說六忍,即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
《仁王經天台疏》中,亦言有十忍,“一戒忍、二智見忍、三定忍、四慧忍、五解脫忍、六空忍、七無願忍、八無相忍、九無常忍、十無生忍。”
又《仁王經》以三賢,十聖加正覺,為十四忍。
《佛說無量壽佛經》言:“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此中三忍,未指出法忍之名,因此,古德各釋不同。有言此三忍是指《仁王經》中所說五忍中的前三忍,即伏忍、信忍、順忍。亦有說是伏忍中,下中上三忍。善導大師則說:此三忍是指喜忍、悟忍、信忍。以念阿彌陀佛,心生歡喜,謂之喜忍;念阿彌陀佛,能悟解真理,謂之悟忍;念阿彌陀佛,能得正信,謂之信忍。
《無量壽佛經》又說:“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裡,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裡,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布寶璎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耀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徹,不遭苦患,目見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阿難,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因聞寶樹演妙法音而悟解真理,是音忍;慧心柔軟隨順真理,名柔順忍;證無生實相理,遠離一切戲論,是無生法忍。
以上眾說,筆者取其後者,《無量壽佛經》言:“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由是可知,阿彌陀佛第四十八願聞名即得三法忍,該是音忍、柔順忍、無生法忍。
以上四十八願,可歸納為三大願,一是求佛身願(十二、十三、十七願),二是求佛土願(卅一、卅二願),三是利益眾生願。除上五願,余四十三願,皆為利益眾生而發。其中又可分為離苦願,得樂願,得身樂願,得心樂願,依正莊嚴願,以及見佛聞法供養如意,智慧深遠,辯才無礙,得無生法忍,得不退轉,直至成佛等願。
三、佛的國土
佛土有四:
凡聖同居土-
凡是凡夫,包括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眾生,前三種名三善道,後三類名三惡道。聖是聖人,包括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等四種聖人。由於四聖六凡同居一處,故名「凡聖同居土」
方便有余土-
是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別教三賢位,及圓教十信位等聖人所居之處。
藏教二乘,修折空觀,知四大色身畢竟無我,而斷見思,破我執,出生死,證涅槃,入居此土。
通教三乘,修體空觀,既知五蘊無我,當體即空,更知諸法如幻,去法執,斷見思,伏塵沙,出生死,入涅槃,亦入居此土。
別教菩薩,修次第三觀,先空,次假,後中。於第六住,修體空觀,斷見思惑;繼續進修,從空觀出,修習假觀,經十行位,破塵沙惑;復從假入中,經十回向位,伏無明惑仍居此土。因佛為度鈍根眾生,方便權巧施設故曰方便;因此土眾生,未斷無明,未證法身,仍有余惑未除,所以合名,方便有余土。
實報莊嚴土-
是別教十地、圓教十住位以上菩薩所居,既無凡夫,亦無二乘聖人,純是菩薩。別教十地菩薩,修習次第中觀,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即可入居此土。圓教菩薩,圓修三觀,一念具足空假中三觀,於初發心住,即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直至等覺,無明分斷,法身分證,以其修真實之道,感殊勝莊嚴之報,色心不二,互不為礙,因名「實報莊嚴土」,又名「實報無障礙土」。
常寂光土-
是極果聖人,妙覺諸佛所居,別教妙覺,但斷十二品無明,與圓教二行齊,只能分證此土;圓教菩薩,斷最後一品無明,智圓理極,當如智照如理、理智合一時,證得圓滿清淨法身理,理性寂然,智光常明。寂然的理性,與常明的智光,不一不異,融合一體,無內外,無彼此,無能所,唯是一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因名「常寂光土」。
極樂世界,既有惑業未盡的二乘聖人,亦有十念專精,帶業往生的凡夫,故有凡聖同居土。但以佛同居故,即常寂光土;以菩薩同居故,即實報莊嚴土;以聲聞緣覺同居故,即方便有余土。因此,極樂世界,雖曰凡聖同居土,亦橫具方便,實報,常寂光等三土。
又因凡夫,純屬三善道,無三惡趣眾生,故名淨土。諸佛國土,無不清淨,此但約佛的自受用土言,至於佛的他受用國土,則因所教化眾生根性不同,故淨穢不等。如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法報二身所居的自受用土,清淨美妙,但應身所居的他受用土,卻因所教化眾生根性惡劣,五濁交織,故污穢不堪。但以佛眼觀之,尤極清淨。
至於十方佛土中,亦有因中發願,嚴淨國土,成就眾生,使他受用土,亦清淨美妙者。如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琉璃世界,阿閦如來的妙樂世界;西方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皆因佛因中發願,嚴淨國土,成就眾生,故他受用土,亦極樂清淨。現在分「正報莊嚴」及「依報莊嚴」,說明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
(一)正報莊嚴
正報,指眾生的身心,由過去善惡業因所感得的果報體。在娑婆世界,眾生的果報體,出生之處,污穢不淨,相貌好丑不一,壽命短暫,眾苦逼迫,疾病綿纏。極樂世界眾生,皆由蓮花化生,出生之處清淨聖潔;出生之後,皆具三十二大人之相,身光無量,壽命無量,更無眾苦逼迫惱害,故其正報極其莊嚴殊勝。茲分列於後:
(1)生處殊勝
極樂國土,眾生生者,既無父精母血的污穢,亦無住胎十月的痛苦,純是蓮花化生,雖說蓮分九品,但一旦投入蓮胎,不管時間長短,終必華開見佛,悟無生忍,得不退轉,一生即可成辦佛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言:「上品上生者,一心念佛,晝夜無間,發三種心,修三種福,以此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淨土,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執金剛台,授手接引,行者自見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見佛聞法,即悟無生法忍。於諸佛前,次第授記。」
上品中生者,一心念佛,不謗大乘,深信因果,解第一義,以此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極樂國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持紫金台來接引。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贊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天寶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寶華,經宿即開,行者見佛聞法,七日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
上品下生者、一心念佛,發無上心,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淨土,臨命終時,亦見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來接引。行者自見身坐金蓮華,隨後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三七日後,得聞法音,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中品上生者、念佛持戒修眾善,不做諸惡,以此善根,回向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來迎,行者自見身坐蓮花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聞四谛法,即證阿羅漢道,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中品中生者、念佛持戒,持八戒齋,威儀無缺,如此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淨土,命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來迎,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
中品下生者,孝養父母,行世仁慈,臨終遇善知識,為其演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及其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即命終,如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下品上生者、雖不誹謗方等經典,但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教稱南無阿彌陀佛,得消惡業,滅生死罪。阿彌陀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來迎,行者即見化佛光明滿室,歡喜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見觀音大勢至,為說十二部經法,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者、毀諸禁戒,偷僧祇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此惡業,應墮地獄;命終遇善知識,廣贊阿彌陀佛,十方威德,光明神力,五分法身等功德,即得滅罪生福,見華上化佛菩薩來接引,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於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見觀音勢至,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
下品下生者、不修善法,作五逆十惡,以此惡業,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由於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乃至十念,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由於眾生所作善惡業因不同,而根性大小不等,故往生極樂世界,蓮分九品,華開時間長短不一,而見佛聞法及所得利益亦各異,雖然,一生極樂,唯有上進,永不退墮。《佛說阿陀經》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阿鞞」是梵語,譯名不退轉,有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畢竟不退等。今往生極樂,即離退緣,見佛聞法,念念求成佛道,是念不退,常聞佛法,樂修大乘,是行不退;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位不退;一生成辦佛事,盡此報身,即可補佛處,是畢竟不退。然則往生極樂,何只蓮花化生,清淨無染,且一生即永生,再不退墮生死輪回,這是何等的殊勝?
(2)相好莊嚴
相是形相,事物的相狀,表於外而想象於心謂之相。事物相狀的美惡好丑,皆由人內心善惡業緣而表彰於外。一般眾生,心有煩惱,形諸之外,總是憂郁不安,或凶狠怪誕。諸佛聖人,功德內蘊,故形於外,有三十二種美妙端莊大人之相。
其他《大智度論》,《涅槃經》,《阿含經》,所戴三十二相,皆大同小異。凡具此三十二相者,在家必為轉輪聖王,出家必成無上知覺。由於阿彌陀佛,因中發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故凡生極樂世界眾生,莫論聖凡,皆得具足三十二種大人之相。
(3)光壽無量
極樂國土眾生,豈獨相好莊嚴,且身光自瑩,過於日月;壽命無量,不可計數。一期業報謂之壽,生存延續謂之命,人的壽命長短,皆由各人宿業所感。但若往生極樂國土,則由阿彌陀佛願力支持,壽命無量。如《佛說阿彌陀經》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其國眾生,壽與佛等,故可以無量的壽命,作無限的佛事,修無邊功德,利樂無數有情,如是積功累德,因圓果滿,必成菩提。
(4)無有眾苦
壽而受苦,毋寧莫壽;如娑婆世界眾生,恆受眾苦逼迫,長壽之人,更加苦惱。放眼觀世人,老而無依者眾,老受病苦折磨,兒孫棄養者更多。當你視茫茫,發蒼蒼之時,腰彎背曲,舉步維艱,既無親人依傍,更無醫藥照顧,試問長壽,於你何益?極樂世界,既無娑婆世界的三苦八苦,但受諸樂,則壽命無量,何只享樂,抑亦是助道因緣。《彌陀疏鈔》言:「彼國離欲清淨,則無苦苦,依正常然,則無壞苦,超過三界,則無行苦。」
又言:「彼國蓮花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段,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則無怨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
又言:「慈雲忏主,開此土彼土,難易十種,今以苦樂對之: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無之,但有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士無之,而有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三者無惡友牽纏苦,而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四者無群魔惱亂苦,而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五者無輪回不息苦,而有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
六者無難免三塗苦,而有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七者無塵緣障道苦,而有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八者無壽命短促苦,而有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者無修行退失苦,而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十者無塵劫難成苦;而有一生行滿,所作得辦之樂。」
可知,極樂世界眾生,但樂無苦,加以壽命無量,相好莊嚴,生處殊勝,綜合而言,即是正報莊嚴。
(二)依報莊嚴
依是依止,依憑。人的身心是正報,身心依止的身外物是依報。包括所依止的國家與社會,及依憑生存的一切事和物。如果國家富強,社會安定,制度善美,環境幽靜,加以物資豐富,精神文明;則人居其中,可謂人間天堂。否則如娑婆世界,人則斗爭堅固,世界則戰禍頻頻,社會則混亂不堪,落後國家,醫藥奇缺,物資困乏,何止苦惱?簡直民不聊生。極樂世界則不然,因為其土眾生:
(1)享受殊勝
極樂世界,環境美妙絕倫,宮殿樓閣,欄楯羅網,水池蓮華,四邊階道,皆七寶所成,清淨莊嚴,處身其中,自然心曠神怡,舒暢無比,何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既無烹饪之苦,更無操作之勞,如《佛說阿彌陀經》言:「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又捨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佛說無量壽佛經》亦言:「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瑪瑙合成為地,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悉相雜次,轉相間入,光赫煜爍,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又其國土,無須彌山及金剛圍,一切諸山;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見則見。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常和調適。」
「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玻璃樹、珊瑚樹、瑪瑙樹、砗磲樹,或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
又說:「其講堂、精捨、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珍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絡,覆蓋其上。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瑪瑙沙;瑪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優缽羅華,缽昙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於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辄還復。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淨澄潔,淨若無形。」
又說:「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珍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又說:「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璎珞、繪蓋、幢旛、微妙音聲,所居捨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三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讀此,可知極樂國土眾生,生活享樂,何等豐足,美妙殊勝!
(2)因緣殊勝
此說因緣,是指六根為因,六塵為緣。極樂國土眾生,由於正報的六根殊勝,所感依報的六塵亦殊勝。六根殊勝,是由彼土眾生,歷劫修福修慧所感;加以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加被,故六根清淨,皆具神通,皆美妙希有。六塵殊勝,是由阿彌陀佛願力成就,更以神力善巧變化,六塵皆演法音;令見聞者,皆得法益。
《佛說阿彌陀經》說:「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佛說無量壽佛經》說:「微風徐勤,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澈,不遭苦患;目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娑婆世界眾生,六根為六塵所分隔和吸引,是以終日向外攀緣、流連忘返;生死禍患無窮,煩惱痛苦無盡。極樂國土眾生,六根清淨無染;六塵皆能說法,若六根之因,若六塵之緣,無不超越娑婆,故說因緣殊勝。
(3)聞法殊勝
極樂國土眾生,常見阿彌陀佛,常聞阿彌陀佛演說妙法。還有觀世音,大勢至二位法身大士,及由阿彌陀佛願力成就,智慧辯才無礙的菩薩,常為國中眾生演說妙法。此外諸寶行樹,雜色之鳥,無一不在說法。如《佛說無量壽佛經》說:「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徐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
又說:「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
《佛說阿彌陀經》說:「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捨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捨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捨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娑婆世界眾生,不但人身難得,而且佛法難聞。縱目觀之,今日佛教,能當住持的大德高僧,彼彼皆然;而能弘揚宣說佛之正法者,寥寥無幾。設或有人演說佛法,能來參聽者不多,聽後能信,信而能受持得益者更少。極樂世界則不然,隨時隨地,皆得聞法,信受,得益,故言:聞法殊勝。
(4)助緣殊勝
念佛的人,深信切願,一心念佛是正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助行。然欲止惡修善,非有善知識輔導提攜,從中策勵不可。《法華文句》言:「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法華經妙莊嚴王品》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行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可見善知識實為菩提道上,良師益友,不可或缺。
阿難陀言:「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難,勿作是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
真正的善知識,確實能使人離過止非,力爭上游,豎立正知見,勤修無上道。歷代古德之所以雲游四海,為的是尋求善知識。善財童子之五十三參,亦是遍訪善知識。可惜娑婆世界,環境惡劣,加以末法時代,真正的善知識,實在難逢。反之惡知識舉目皆然,偶一不慎,遇上惡知識,慧命休矣!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善人,由於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朝夕所見,皆善知識,耳濡目染,皆是善法,皆是善行,故極樂國土眾生,無不勤修戒定慧,皆發菩提心,皆趣入佛智,得不退轉,位居補處。可謂助道因緣,極之殊勝。
極樂世界,由於依報特別殊勝,正報特別莊嚴,眾生生者,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為十方諸佛所稱贊,為十方眾生之向往,而欲生彼國。由是可知,阿彌陀佛的國土,是何等莊嚴殊勝!
四、如何往生佛國
阿彌陀佛,因中發願,嚴淨國土,成就眾生,眾生生者,依正莊嚴,享受如意,永離痛苦,永絕退緣,永了生死,即生便可成辦佛事,故六方諸佛悉皆勸信;釋迦本師亦再三勸導眾生,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除淨土三經外,其他《法華》、《楞嚴》及《華嚴》等大乘經典,無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而歷代高僧,如智者大師,善導和尚,永明壽禅師,蓮池大師及近代印光大師等,亦力倡淨土法門,甚至智首、龍樹、普賢等法身大士,亦以淨土為依歸。然欲往生極樂,非具正、助二行不可。
(一)正行
正行,包括信、願、行等三資糧。因為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實行持名,不足以滿所願而證所信。故信、願、行三資糧,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1)深信
《華嚴經》言:「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大智度論亦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尤其是淨土法門,更以信居首。《佛說阿彌陀經》中,十方諸佛,異口同音,勸導「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而釋尊亦告捨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對佛所說極樂世界,不但要信,還要深信。
深信十方諸佛,語皆真實。所謂: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故釋尊所說,諸佛所贊極樂國土,必然實有,並非假設虛構,應該信受奉行。
深信阿彌陀佛,願力成就。阿彌陀佛因中發四十八願,完滿成就,國土殊勝。不但七寶所成,清淨無染,眾生生者,蓮花化生,相好莊嚴,壽命無量,衣食受用隨念而至。而且無寒暑遷流之苦,無三惡道苦,無天災橫禍苦,無兵戈動亂苦,無人事復雜苦,無病苦,老苦,死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苦,所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深信一心念佛,決定往生。雖然極樂國土,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但阿彌陀佛慈悲願力,攝取十方念佛眾生。念佛之人,若能一心,則我心感佛心,機感相應時,憑佛威神願力,即得橫超三界,揖別痛苦,屈伸臂頃,即到蓮池,何懼佛土遙遠?何況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持名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即心即佛,即事即理,能所雙亡,心佛一致時,何遠而非近?故「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但能一心念佛,必生淨土無疑。
深信往生極樂,得不退轉。因為極樂國土,環境特殊,眾生生者,既可常觐阿彌陀佛,親聞法音,更可承受觀音勢至兩位法身大士的教化,及諸上善人輔導,對於佛道,唯進無退,加以壽命長遠,可以歷劫修證,終得不退轉,一生便可補佛處。
(2)切願
信心既深,還須發願,無願不生。釋尊於《佛說阿彌陀經》中,再三勸導:「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捨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願貴懇切,更要堅固,不為境轉。徹悟大師言:「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願若不堅,必為逆境所轉,退失道心,導致功敗垂成,非常可惜。故修淨業者,當切願遠離娑婆,得生極樂;當切願臨命終時,佛來接引;當切願見佛聞法,親蒙授記;當切願不違贍養,再入娑婆,巧把塵勞作佛事,廣度眾生,滿菩提願。當知,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常乘大願船,浮於生死海,在此娑婆世界,呼喚眾生,令上大願船。我等佛子,若願切且堅,即可乘佛之大願船,橫超三有之苦津,抵達極樂之彼邦。否則,若不發願,或願不切不堅,雖努力念佛,兼修眾善,亦難乘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出生死海,往生佛國。
(3)實行
信願具足,當繼之以力行,否則,有願無行,如人欲度巨海,而不信舵手,不乘舟航,豈能抵達彼岸?求生淨土亦然,必須以信啟願,以願導行,以行滿願。然行有正助,念佛是正行,修善是助行。念佛有持名、觀像、觀想、實相等四種。
一持名念佛,必須三業專精,口念彌陀,心止散亂,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六字分明,音聲無間,如是心口相應,淨念相繼,日久功深,定得一心不亂,否則:「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念佛之人,當自警惕,勿使徒勞無功。但持名念佛,不只於高聲唱念,可用低音唱念或默念。高聲念佛,可止昏沈,可怖天魔,可止息三塗之苦,更能令善神歡喜,令外聲不入,利益甚大。
但長用高聲,恐傷元氣,或喉痛音啞,不宜久持。故於精神疲倦,或人地有礙時,可改用低聲念佛。但能心口念得清楚、耳根聽得明白,懇切至誠,念之無間,持之以恆,亦可證得念佛三昧。
若然高聲低聲俱不宜,或處於污穢不淨處,或大小二便時,不宜出聲,可無聲默念。默念佛時,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口移,聲不出竅,但音聲歷然,耳根內聞,句句分明;日久功生,自可旋聞倒機,返聞自性,使一根返元,六根解脫,斷惑證真,入念佛三昧。
又晝夜六時,皆可念佛,日間念佛,或坐或行,或高聲唱,或低聲念,悉聽方便;至於夜間,睡眠之時,亦可念佛。但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故睡眠時,但可心念。身向右側臥,右手枕頭,左手安於股上,名吉祥臥。吉祥臥時,心念佛號,並觀想自己跪於佛前,恭敬默念,如是一心系念,倦極則眠,醒則繼續系念,持之以恆,可在夢中,得見阿彌陀佛,親蒙授記。此外,臨命終時,更要專誠,口念心系,勿忘勿懈,萬緣放下,提起正念,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求佛接引,往生極樂。切忌貪生怕死、或戀棧財物,或想念親人,心有牽掛,念不專誠,將被業力牽引,難免墮落,修行淨業者,不可不慎。
二觀像念佛,是設座供奉西方三聖聖像,口念佛號,目則專注佛像,意則恭懇,如是三業專精,稱念不已,定得一心不亂。
三觀想念佛,是依照《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十六種觀,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及九品往生種種勝境,令心堅住觀境,專想不移,開眼閉目,不令散失;十六觀成,即得一心不亂,定可往生極樂世界。
四實相念佛,是由事入理,因相證性。念佛之人,不但心口相應,念念無間,更知能念之我、所念之佛,唯是一心,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如是稱性起念,心佛一致,不著空有,不落能所。以能念之心,自性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故不應著有。而能念之心,靈明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故不落空。有無俱不著,能所皆雙亡。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即事即理,即心即佛。何只事相一心不亂,且亦理性一心不亂,謂之實相念佛。
持名念佛,但得十念專精,一心不亂,便可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品蓮花化生,經十二大劫,或經六劫,或經七七日,蓮花方開,聞法歡喜,即發菩提心。
無論持名或觀像或觀想念佛,若得一心不亂,更兼修眾善,持戒無缺,即可往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中品蓮花化生,七日華開,聞法歡喜,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或證初二三果。
若能念佛一心不亂,兼發無上菩提心,廣修六度菩薩行,以此善根,回向淨土,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上品蓮花化生,見佛聞法,斷塵沙惑,伏無明煩惱,得無生忍,證不退轉。
若能實相念佛,由事一心不亂,進入理一心不亂,斷無明,證法身,即可往生極樂世界,常寂光土,上品蓮花化生,見佛聞法,悟無生忍,於諸佛前,次第受記,一生成辦佛事。
古德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端賴持名之深淺。」持名深,即理性一心不亂,得生上上品;持名淺,即事相一心不亂,乃至十念,得生下下品。古往今賢,自知時至,坐化立亡,撒手便行,皆因平時修持功深所致。我輩念佛之人,誠應加倍精進,無常迅速,慎勿懈怠!
(二)助行
(1)修三福
求生淨土,除具足信、願、行三資糧為正行外,還須勤修淨業,以為助行。淨業者何?《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是三事,名為淨業。」
父母生我色身,師長育我慧命,皆應孝敬。然父母有現在,有過去;師長有世間的,有出世間的。孝敬現在父母,除使衣食無缺、敬之愛之,如孔子所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此外還要勸導父母,歸敬三寶,止惡行善,了生脫死。古人言:「人而不孝,不足以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為孝。」蓮池大師亦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至於過去父母,一般人以為除了懷念,或追悔,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在,樹欲靜而風不息」而抱憾終生外,別無他法。非也,過去父母,未出生死,必在六道升沉;安知六道眾生,非我過去父母?故佛勸世人,欲孝敬過去父母,當愛護一切眾生,慈心不殺。否則,若然殺生,即等如殺害過去父母,屬於不孝。
教我知識學問者,是世間師長;教我止惡行善,勤求佛道者,是出世間師長。孝敬世間師長,當立品、立德、立功、立業。孝敬出世間師長,當力修十善,歸敬三寶,受持禁戒,上求下化,以報師恩。
若能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便是報恩福田,三福中屬於世福。
三寶是黑夜燈塔,苦海慈航,受持三寶,即棄暗投明。戒律能規范身心,防患未然。受持佛戒,可防過止非,積聚功德,屬於功德福田,三福中是戒福。
發菩提心,是上求佛道。深信因果,是自覺,讀誦大乘是自利;勸進行者,是勸人發心,進修菩提行是覺他、利他,屬於貧窮福田,亦名悲田,是三福中行福。
(2)發三心
念佛之人,能兼修三福,作為助行,必然往生。若欲蓮開上上品,則更要具足三心,《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說:「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其三心者,必生彼國。」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誠心;即發菩提心,上求佛道。積聚一切功德,名深心;即廣行六度,下化眾生。宏誓無盡,名回向發願心;即以上求下化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淨土。
又說:「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慈心包括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諸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以修生緣慈,觀六道眾生皆我宿生父母,兄弟眷屬,不應殺戮惱害,而成就攝律儀戒。以修法緣慈,觀一切法無我,當體即空,不再為我執著,造諸惡業。可惜眾生在迷不知,著我著法,自尋煩惱,不得解脫;因思以拔苦予樂。廣行眾善,成就具足善法戒。以修無緣慈,不特冤親平等,拔苦與樂,且觀拔苦予樂之慈悲心,了不可得,不在內,不在外,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如《金剛經》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眾生不知,心著於法,取捨攀緣,作業流轉,故思以拔苦予樂,力行眾善,饒益眾生,成就饒益有情戒。以其修三緣慈,成就三聚戒,故說:「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大乘經典,诠佛智慧,令讀者發心,趣向佛乘;方等經典,彈偏斥小,歎大褒圓,能使讀者回小向大,樂修佛乘,讀誦有益。六念: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依《大乘教》釋天有三種:一是三界有漏諸天;二是三乘聖人所居淨天;三是諸佛所證涅槃第一義天。此中念天,該屬後二者。因念三寶功德,實行持戒,努力布施,加以讀誦大乘經典,回小向大,上求下化,並以此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淨土,當然得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念佛法門,說難非難,說易不易。若然正行不深、不堅、不專,助行不誠、不深,不發願回向,恐難得生。故念佛人,信要深,願要堅,念佛要專一外,更要發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廣行善事,廣種福田,廣度眾生,持之以恆,乃可往生。可知正助二行,如人之雙足,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必須正助二行俱備,方得往生。
五、結論
諸佛出世,說法利生,皆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覺悟成佛。所謂佛佛道同,目的一致。釋迦如來如此,藥師如來如此,阿彌陀如來亦如此;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莫不如此。但用何種方法始可令眾生入佛知見?則諸佛各異。例如:釋迦如來現劣應身,降生娑婆苦惱世界,說無常、苦、空、無我等小乘法,以應劣根眾生之機,等待機緣成熟後,開權顯實,開跡顯本,為說一乘成佛究竟之法。所謂:「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度諸眾生。」
藥師如來,則本其十二大願,獨創淨琉璃世界,專拔眾生現實生活中種種困苦,給予眾生生活所需種種快樂,令聞名受持眾生,去苦得樂,勤求正法,持戒修行,回小向大,終成無上菩提。
至於阿彌陀佛,則以四十八願,嚴淨佛土,成就眾生。令生彼國者,一生福樂,享用如意,在無苦但樂的殊勝環境中,聞法修行,趣向佛道,得不退轉,一生即補佛處。
若然比較,則釋尊的教法,無論大乘或小乘,不管漸教或頓教,都靠自己努力修持,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直至定慧力深,煩惱淨盡,方許了生脫死,共話無生。雖然,經過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便可福慧莊嚴,覺悟成佛。但我等薄地凡夫,障深慧淺,誰能保證,生生世世,皆懂得學佛修行?此期壽盡,又不知投生何處?流浪生死,六道升沉,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未悉要經多少阿僧祇劫,方可修至不退轉地,何況成佛?佛道遙遠,但憑一己之力修證,實在不易。毋寧修習淨土法門,憑佛願力提拔,藉佛福德加被,遠離娑婆,橫超三界,擺脫生死,速登淨土,見佛聞法,離苦得樂。
淨土,包括彌勒菩薩所居天國兜率淨土,阿閦如來所居妙樂世界,藥師如來所居淨琉璃世界,及阿彌陀佛所居極樂世界。現在,本人特別勸導各位,修習淨土法門的淨土,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因為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有緣,《迦才淨土》說:「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乘大願船,浮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喚眾生,令上大願船。」我等沉溺苦海的有情,若捨此大願船而不乘,何止辜負西方三聖的慈悲願力,亦喪失出離苦海的良機,實在可惜。何況念佛法門,利鈍兼收,三根普被,不拘形式,不限時間,莫問聖凡,無論智愚;九界眾生,士農工商,男女老幼,無不適宜,皆可往生。一生極樂,即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證不退轉,一生成辦佛事。所以,念佛法門,是橫超三界之快捷方式,速登聖域的慈航;極樂世界,是十方佛土中,最理想之國,極樂之邦。
如果不是釋迦如來垂跡娑婆,「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佛說阿彌陀經),我等根本不知十方佛土中有如斯理想之國,極樂之邦;更不懂得深信,切願,實行念佛,求生西方,以豎立正行。如果釋迦如來不開示種種法門,我等亦不會發菩提心,修六度行,積功累德,作為往生淨土的助行。還有,若非藥師如來慈悲,乘本願力,加被有情,拔苦予樂;而我等沒在苦,又如何專心念佛,廣修六度,以圓滿正助二行?今我等何幸,既蒙釋迦如來垂憐,說法教導;復得藥師如來,消災解難,拔苦予樂;更蒙阿彌陀佛慈悲,許我往生。不及早努力,更待何時?當知人命無常,青春不再,壽命不永;以其一期壽終,彷徨失措,何不及早念佛,准備往生極樂資糧,死期一到,撒手便行,何等灑脫?
最近,筆者每感世人顛倒,生前時刻皆為我,誰肯捨己為人?但到最後,事皆為人,卻不肯為自己打算。君不見,世人預立遺囑,何曾有人為自己留下一份?雖然,幾許無奈,也要和盤托出,平均分配,免啟後人爭端。明知此去前程渺渺,不知何處是家鄉,亦不肯稍為自己打算?何等大公無私?雖然有人,預築墳墓,自選棺木,但從來很少人選擇,人生最後應走之路。致使人生,遺憾千古,生死流浪,無依無歸,何等悲哀?
佛勸世人,生前勿為私我積蓄,勿為私我損人,以免臨終帶不去,徒增牽掛。而應該實行布施,捨己為人,廣種福田,廣結善緣,以積陰德,以備資糧,臨命終時,萬緣放下,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求佛接引,往生理想之國,見佛聞法,悟無生忍,趣向菩提,才是人生正道。此道似乎消極,實則積極之至,未悉讀者諸君,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