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與參禅
——把我們妄想逐漸地變輕,最後突破那一關,見到我們的自性,這就是我們修禅或者修淨的目的。
◎妙祥法師
一、何為禅淨雙修
選自《二〇〇〇年行腳途中》
一門深入兩個全都包括,不管禅、淨。修淨本身就是個禅,禅就是一心不亂;淨土還是一心不亂。淨土就是無一切相,和禅定是一回事。這個各有說法,解釋方法也不一樣。
這個禅淨雙修可能是指方法問題了。比如打坐,有的去參話頭,同時還要去念佛,如果這樣的話,如果你成就了可以。否則最好選擇一個。再有一種情況,比如說我剛開始念佛,念到做夢也能念佛了,師父這時告訴你可以參“念佛是誰”了,而平時說參話頭往往都是你在口裡念著這句話。等到我們不知道念佛的時候,這個念佛的聲音還有,這時候才是參話頭的機會——“念佛是誰”,不念怎麼還在念?這時候就參“念佛是誰”,這就是禅淨雙修,先修淨,後修禅。
還有一種方法,有人修禅開悟了,他為了保養聖胎,每天專門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剛開始修禅。開悟以後又修淨,來保養聖胎,這是完全可以的。因為方法可以互用,怎麼適合自己,怎麼能把自己修出來,就怎麼修。
所謂的“禅淨雙修”——只要你能把妄想控制住,能夠如法去修,都可以。但是你不要上午修禅定,下午又念佛,這樣就不深入,修雜了,這樣不好。你可以先這步,再那步。比如修禅宗的參“念佛是誰”,剛開始都得念幾句阿彌陀佛,層次不同,禅淨雙修發揮作用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我的看法,這兩個沒什麼區別,目的無非是把妄想控制住了,都是這一條路。自性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自性。它們有什麼區別?沒有啥區別。主要入門方法不一樣,說法不一樣,產生的理論不一樣,但最後結果都是放下,別打妄想就完事了。掌握這個方法,你怎麼修都行,你甚至什麼也不念,只要能不打妄想,我看你念阿彌陀佛就是修禅。如果你打妄想,修什麼,嘴裡念什麼也不行。
二、參話頭的殊勝與保證
選自《二〇〇一年行腳途中開示》
參話頭是多大年齡都可以參,所以說根本就不存在年齡限制的問題,是不是?這種說法也不是壞意,他說年齡大了,是怕你不能堅持到底。如果不能堅持,不如念佛呢,直接了當,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是從願力這方面講。參話頭呢,是在念佛的基礎上參,而且在念了佛以後再參,修行就更加進一步,這是非常好的法門。如果有決心呢,這條路可以走,而且用不了多長時間。一般禅定要求一天就要了斷生死,或是幾個七,或一年半年,就得了斷生死,這得拿出東西來。參話頭就這麼厲害,所以說那個是非常殊勝的,就像念佛法門裡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一心不亂……”,那個就是參話頭。那個是根據哪兒來的,就是根據參話頭來的。
如果念佛想改參話頭,這挺好。最好能請一位參過話頭的師父幫你開導一下,然後你再去參去。參到什麼地步?話頭起來的速度非常快。因為有些事你不理解,有時候怕耽誤參話頭的時機,需要叫他幫助、指導你才行,必須得找那些參過話頭的人,才能指導你。沒有參過話頭,或是他參過幾天,沒有成就,沒有走這條路,他沒法指導你。所以說你得有師父認證,你有了境界,過不了關了,得認證是不是?
三、參話頭就是參到話的前頭
選自《二〇〇二年為大悲寺僧眾開示》
打坐如何能提起道心?這個道心哪,是先用我們各種的方法提起。用各種方法來提起,不讓我們昏沉,通過不昏沉再去掉妄想。比如參話頭,妄想來了馬上就要參“念佛是誰、念佛是誰……”妄想走了,這句話就要放下。妄想來了我們就提起來,走了就放下,而靜靜地聽,靜靜地等,這是一種方法。但是呢,我們由於這種方法做不熟,有時候來了,妄想來了,想參“念佛是誰”,但有時候光看到妄想了,這個“念佛是誰”念不起來了。想要念,這時候已經太被動了,而且有時候費很大勁,特別是處在半昏沉狀態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平時經常參話頭。
因為我們的妄想沒有斷過,所以我們就要不斷地參。妄想來了,我們就念“念佛是誰”,妄想走了,我們還是念“念佛是誰”,因為妄想沒斷過。平時我們就參“念佛是誰,念佛是誰……”老提這個念。熟了以後,這個“念佛是誰”,它就養成一種慣性,隨時都可以提起來。等到我們睡覺的時候,也要“念佛是誰”;當我們走路的時候,也要“念佛是誰”。不光坐在禅堂要提,隨時都要提。而且每天早晨起來,第一句話,“念佛是誰”,就這麼參。所以說參來參去,養成了一種慣性,就能被你熟用。
你用它用熟了,到時候妄想來了,自然這個“念佛是誰”就容易提起來。所以說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就是靜靜地觀察,靜靜地觀。當妄想一來了,“念佛是誰”。但是拿出這一句話絕不是壓妄想,這是個關鍵地方,你別去壓。妄想來了——“念佛是誰!”這樣就壞了,你又皺眉頭又使勁兒,這個不是功夫。雖然你是為了趕緊地降伏妄想,但妄想不是你這麼使勁兒就能解決的。一定要輕輕地提起來。我給大家講過,妄想過來了——“要吃大米飯”,你呢,“念佛是誰”,注意在“念佛是誰”上,別注意觀察這個妄想走沒走,就是“念佛是誰”。完了回來,你輕輕放下就行了,輕輕放下就可以。
如果你用話頭去壓妄想,最後妄想雖然是暫時被你這個“念佛是誰”代替了,但代替的這個東西同樣也產生了一個新妄想。它本身又是一種執著,也成了一種新的妄想。雖然是要比最初那個妄想強一些,但是這還是有弊病。應該是妄想提起來,我也不住你,你走了,我也不管你。也不去看“這妄想走沒走啊?”你要動這個念,又產生了一個妄想。
所以說,打坐怎麼去提呢?就是什麼念你都不要有。你也別弄一個:“哎,我什麼念也不要有。”這也不正確,把它輕輕放下就完事了。妄想一來——“念佛是誰”,妄想一來——“念佛是誰”;等到困了,就“念佛是誰”。就慢慢提,提到一定程度,就能養成習慣,這是做功夫,並不等於我們這麼做,就已經到家了。這是做功夫,做到熟了的時候,就不斷地參,參到哪兒呢?參到話頭那塊兒,什麼是話頭?誰能說一說,什麼是話頭?好。你說。
弟子:師父,我看書看的,這不是自己的功夫。話頭就是這句話的前頭,“念佛是誰”,這個“念”字起的時候,就已經是話了,就不是頭了。應該參這個頭是什麼。
還有誰有自己的想法?
弟子:話頭就是妄想,可能是妄想的代替者,它代替了妄想……
嗯,誰還有想法沒有?
弟子:妄想的前頭。
這個話的頭,話,“念佛是誰”,這整個就是妄想。這就是代表妄想的,就是用它來處理妄想,它本身就是個妄想,要參到這句話的前頭。這個前頭是什麼?有兩種概念。所以說呢,話的前頭就是一念不生。因為話的前頭,就沒有妄想了,就是話頭了,話的前頭。話尾就是妄想,所以說,話的前頭就是一念不生。我們達到一念不生的時候,是不是到家了呢?前面還隔一層關。當然了,這個一念不生久了,自然地就會破了這一關,這一關還是一念不生。
所以說,一念不生這裡包括兩關的問題。這是我的想法,倒不是書上有這種東西,書上沒有這麼說的。所以我們應該這麼看,為什麼說“念佛是誰”,要參到這句話的話頭?為什麼不說我們平時思惟這個話頭?因為那個太粗了,太粗沒法去用。所以說我們用念佛或參話頭的方式來去掉,來控制我們的妄想。最後就剩它——“念佛是誰”了,我們再參到它的前頭去。或是我們念佛,念到佛號的前頭,這才是對的。它的前頭——“阿彌陀佛”和“念佛是誰”,雖然它倆的前後順序有一個前,有一個後,但基本意思是一樣的。
四、念佛參禅本無差別
選自《二〇〇七年十月為寶林寺尼眾開示》
一尼眾問:古來大德禅淨雙修不礙圓融。但禅宗講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但淨土卻要信願行,這信和疑是否矛盾?
這個禅淨雙修這種說法,好像是正確的,實際上不存在雙修問題。因為禅裡有淨,淨裡有禅,這叫修行。他這可能是個比喻,就是說淨裡有禅,禅裡有淨,所以他說雙修,實際上就一修。如果一修不修了,那就是禅淨,本來就是圓融無礙的。但禅宗講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這個疑就是要把我們的妄想收住,不讓它跑掉了,牽住這個牛鼻子。誰來牽?禅宗講的是參話頭,參“念佛是誰”這句話起了疑情。同樣用這句話的那個“誰”,來破除這個“疑”。
在淨土中,也是這回事兒,它並不是兩個。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而所謂的一心不亂,就是把這個佛號念到妄想凝聚了,不再往下走了,這和破除疑是一樣的,都是不打妄想了,在不打妄想的這個時候還有很多小的妄想。那就是最後的根子,是我們平時要斷除的。這個時候它(妄想)就起來了,這個和參話頭的疑一樣。它這裡就有一個妄想沒有破除,但同時我們的妄想已經減少到最低的程度了。這時候我們平時念佛的功夫就要起作用了。如果你平時能夠讓佛號深深地扎在種子識裡,這時它就要爆發出來,它就要打破這個疑。一句佛號就會把我們的疑根斷掉,也就是把我們的妄想斷掉。這就和禅宗講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一樣。在我看來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是用功夫時,一個用的是參話頭,一個用的是佛號。無論哪種方法,都要在種子識裡扎下來,把我們妄想逐漸地變輕,最後突破那一關,見到我們的自性,這就是我們修禅或者修淨的目的。所以說它不屬於矛盾,本來就是一個。
五、禅的分類
選自《二〇〇一年行腳途中開示》
禅有多種形式,有長行三昧,就是不斷地走。你像打般舟行,就屬於長行三昧,就是不斷地走,不停,也不坐著,這是長行三昧。還有一種,是長坐三昧,坐禅似的,老不起坐,一下子坐多少年,多少年地那麼坐,那叫長坐三昧。還有一種,是半行半坐三昧,比如念佛一小時,坐一小時。咱們這兒也是,坐久了,我再走一走,就是半坐半行三昧。這也是一種法,比較好一些,適合普通人,適合大眾互相調解的這個心理。走累了回去一坐就是了,他就老實了,這個心容易調伏。
佛說了,不修禅定,沒有智慧——這已經說了必須得修禅定。這個禅呢,分多種形式出現:有的以念佛為禅,有的是以專門靜坐為禅,有的是以修密為禅,方式不同。比如還有的行長行三昧,有的是行長坐三昧,還有的行半行半坐三昧。比如長行三昧,像念佛就是這個,一百天長行不斷那個叫般舟三昧,那就屬於長行三昧。還有一個長坐三昧,長時間不起座,就是像入定似的,這種長期的坐禅,叫長坐三昧。還有半行半坐三昧,一面坐香一面跑香,這是修禅的。而修念佛法門,一面念一個小時佛,一面再坐一個小時,這都是這樣的。
禅是通一切法的,而且不光佛教有禅,有禅定,而且外道也在修禅。但是真正通禅定的只有佛教,外道他得不到真正的禅定,什麼叫做“禅”?就是外離一切相,內一心不亂為禅,這個禅不管你修念佛也好,修禅定也好,修密也好,都得往這個上面使勁,這才是為禅。修到這個地方是禅,禅是什麼?禅就是佛,佛就是禅,你說誰能離開禅,誰能離開佛,是不是?
六、動靜一如真修行
選自二〇〇五年所講《經行》
我們知道禅宗有一種參話頭的方式,都是在禅堂裡,實際上經行時參話頭更有它深刻的意義。選擇哪些方式隨自己的願力,都可以。無論是修哪個法門,或者願意試哪個都可以,都有很大的好處。特別參話頭是很殊勝的。念佛以後,再參“念佛是誰”,或直接參“念佛是誰”。這樣就開始參,不斷地參,久了自然有疑情。疑情生起了,離斷生死就不太遠了。所以一定要生疑情的,這很好。特別是緊著走路,緊著參話頭,很有意思。
所以唐朝永嘉大師《證道歌》雲:“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語”指的是言語,“默”指的是不語,“動”是行動,“靜”就是不動。就是說我們修行應該學會,不僅在靜中能修行,動中也能修行,動靜一如這才是真修行。否則的話,我們修行就成了有時候修,有時候不修。這樣我們心用得不是那麼全面,就會把修行的時間延長了。因此在修行中必須要知道,生死在念念之中,既在念念之中,就要隨時隨地地了脫生死,不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