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一)~A 無常經:敘述觀察五陰為無常,為空,為非我,則能滅盡喜貪,而解決生死難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漫說《雜阿含》(卷一)

  一、無常經

  說法地點:祇園精捨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敘述觀察五陰為無常,為空,為非我,則能滅盡喜貪,而解決生死難題。

  坦率地說,從上個月中旬我將《漫說中阿含》初稿完成以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我基本上沒有動過筆墨。我對《漫說四阿含》的寫作安排是:先長阿含,次中阿含,再次雜阿含,最後是增一阿含。在四部阿含經中,可以說我對《雜阿含經》是有所偏愛的。我是出於主觀臆斷,認為在四阿含中,只有《雜阿含經》是最接近佛陀原始教導的。我的理由很簡單,在雜阿含的五分誦、五十卷計1362個小經之中,這些小經都是比較短小而散亂的——它很樸實,幾乎沒有經過文人們的修飾潤色——而這正是難能可貴之處,是值得珍視之處。它就好像一塊沒有經過雕琢的玉石,表面上雖說有些粗糙,然而它卻是那樣的樸實、自然,讓人情不自禁地生起喜愛之情。

  《雜阿含經》共分為五誦,第一誦的重點內容是“五陰誦”。所謂五陰,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色、受、想、行、識”。佛教教導弟子們,所謂五陰者,其實並不實有,而是為空的,為因緣假合的,為無常、無我的。如果樹立起五陰為無常、無我的觀點,那麼對一切色想、感受、念頭都不會過於執著。因此在經中,佛陀對弟子們說,如果比丘們能夠做到“觀色無常”,則為正觀。當然,如果我們一旦“觀色為恆常”,那麼即為非正觀,即為顛倒之觀念,需要對治。在這裡,正觀的重要內容,即是“無常觀”。樹立無常觀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即“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在這裡,佛陀對我們交待得非常明白。我們不要動不動就妄談什麼“解脫”、“看破”。實際上我們離“解脫”和“看破”還差得很遠。我們首先需要作深刻的自我反省:我們對於物質、色相、金錢、名譽、地位等等自然的、社會的種種“色”,有沒有做到“厭離”呢?如果“出家人不愛財,多多益善”的話,那麼就談不上厭離。當然,有人會站出來狡辯,說出家人當然不貪財,他們不貪小財,不為自己貪財,而是為寺院而貪,為常住而貪,為大眾而貪,甚至為普天之下的芸芸眾生而貪。這種觀點表面上看似乎冠冕堂皇,振振有詞。但若細細推敲,卻是漏洞百出,荒謬絕倫,甚至有點恬不知恥。因此解脫的第一步,就要做到“厭離”,而不是貪著。

  其次,如果單單做到了“厭離”,當然還是很不夠的——他只是修行的最基礎的階段而已,我們還要做到“喜貪盡”。這裡的“喜貪盡”,它超越了物質的層面,已經進入到了精神的層面——確切地講,已經進入到了禅定的層面。我們時常講“禅樂”,即是說當習禅進入到一定層次後,可以享受到無窮無盡的快樂。有的人修行產生了懈怠,便耽於禅樂(喜貪),不願再繼續向上修習,結果逆水行舟,最後仍要落入退轉,而輪轉於生死洪流。

  我們不僅做到了“厭離”,也做到了“喜貪盡”,那麼最後的層面便是“心解脫”(當然還有“慧解脫”)。關於什麼叫“心解脫”,前面的相關文章中已經有所涉及,後面的文章中肯定會反復提及。當我們完全做到了“心解脫”之後,便可以大功告成——“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辦),自知不受後有”,即不再受輪回的束縛,從此自由自在,暢游人生。

  因此,我們修行要從“五陰”入手,須觀五陰為“無常、苦、空、非我”。這便是修行的最基礎的階段,如果這個基礎打不牢,我們的修行之路便很容易出問題。因此,修行當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要幻想來個“頓悟”,一步登天。

  一句話:修行需要真功夫,切忌漫天吹牛皮!(09.11.14.)

 

上一篇:恆清法師:禅與杜威——教育思想和方法之比較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