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O 第55經(陰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五十五經(陰經):

  本經敘述什麼是五陰,什麼是五受陰等事。其實“五陰”與“五受陰”在意義上是不完全相同的。五陰是指色、受、想、行、識五種,它多是作為名詞來用;而五受陰則是與一種精神或心理上的活動過程,它多作動詞用。正如佛陀在本經中所言:“雲何為受陰?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過去、未來、現在,生貪欲、嗔恚、愚癡及余種種上煩惱心法;受、想、行、識亦名如是,是名受陰。”五陰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但是它們一旦對內外境產生了某種執取與貪著,從而生起嗔恚、愚癡等各種後果,便成為“受陰”。色法一般指各種有形物體,而心法是一種意識或意識流活動過程,它往往是無有外在形狀,有時卻能產生比有形物體更加嚴重的後果。因此無論是色法,還是心法,均能產生後果。因此佛教中有句名言,叫“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即是此意。

  第五十六經(漏無漏法經):

  本經的主旨是有關有漏法與無漏法的話題。

  1、有漏法:“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愛、恚”,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名為有漏法;

  2、無漏法:“諸所有色無漏非受,彼色若於過去、未來、現在,彼色不生愛、恚”,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名為無漏法。

  這是有關有漏法與無漏法的最基本的闡釋。當然,關於什麼是有漏無漏,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有漏無漏,它們中間又有哪些具體的分類,這是唯識學的研究范疇,此處不再多述。

  第五十七經(疾漏盡經):

  本經敘述假如善於觀察諸陰,就能疾得漏盡。

  本經有一些故事情節。從經文之中,我們可以知道佛陀有時候喜歡一個人外出乞食,並不太喜歡有人陪同。經中所謂佛陀“不語眾,不告侍者,獨一無二”,即指此事。

  當然,佛陀身為一教之主,他一個人外出乞食而無人陪伴,在弟子們看來,總覺得不太合適。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好像過去一些朝廷命官,一旦外出巡視辦事,總會鳴鑼開道,搞些儀仗之類的東西,地方官員與當地百姓皆夾道歡迎。即便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兒,官員們也很少一人獨行。當然,電視劇裡的那些所謂康熙、乾隆微服私訪之類的噱頭兒,畢竟只是“戲說”,絕不可當真或較真兒。如今佛陀貴為人天導師,卻獨身一個外出,弟子們打心眼裡總是有點過意不去。因此,當安陀林中的一位比丘遙見世尊一人獨行時,便趕緊跑到阿難的居所,對阿難說:“阿難尊者,世尊一個人外出乞食,你怎麼不去陪伴啊?”

  阿難聞後,嫣然一笑曰:“看來你是有所不知。世尊為何一人外出游行呢?此乃‘今日世尊欲住寂滅少事故’啊!”阿難言下之意是,佛陀是想一個人靜一靜,不希望別人打擾他,這很正常,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後來佛陀越走越遠了,最後住錫於北方的半阇國(一個屬於摩揭陀國管轄的部落村莊)的波陀聚落。但是眾比丘並不知道世尊雲游到哪裡了,於是就再次來到阿難的居所,問道:“今問世尊住在何所?”

  阿難說:“我聞世尊北至半阇國波陀聚落,人所守護林中跋陀薩羅樹下。”

  諸比丘此時還是很想念佛陀的,大約是許久沒有聽到佛陀的開示了,於是他們請求阿難帶他們一起去拜見佛陀:“尊者當知,我等不見世尊已久,若不憚勞者,可共往詣世尊?”

  對於大家的心情,阿難是體諒有加,於是他“默然而許”。

  從經中可以得知,此時佛陀游行得並不是太遠,阿難他們大約過了半天功夫,便到了佛陀的暫居之地(樹林之中)。世尊見到眾比丘都雲集四周,也十分高興。他便給大家說家,所謂“示、教、利、喜”(即“教示,勸導,稱贊並使眾人生歡喜心”)。

  在這些聞法的諸比丘當中,有一位比丘便無意中動了一個念頭,此念頭為:“雲何知、雲何見,疾得漏盡?”意思是說如何便捷快速地斷除煩惱並獲取解脫呢?

  這位比丘所產生的疑念,及時地被佛陀覺察到了。於是他為了開導該比丘便對大家說:“如果你們中間的哪位比丘產生了‘雲何知、雲何見,疾得漏盡’的疑念,那麼我現在就可以為他解答。”

  佛陀這次有針對性的說法中,重點談到了三十七道品。他說,如果比丘對於此三十七道品勤加修習,就一定會獲得解脫。可是仍舊有一部分比丘“不勤欲作,不勤樂、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進得盡諸漏”,也是不容忽視的大問題,有的比丘身上所存在的問題甚至還相當嚴重。相反,如果比丘對於佛陀所說之法,能夠做到“觀察諸陰,勤欲、勤樂、勤念、勤信”,就一定能夠快速地得盡諸漏。那麼從具體修行實踐而言,又該從什麼地方入手呢?佛陀進一步分析了十二因緣以及每支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是說,要想斷除煩惱,就必須從斷除五受陰入手,從觀察思惟十二因緣入手,這是修行很關鍵的步驟。

  關於五受陰與十二因緣的話題,我在前面的相關文章中,已經多有涉及。我在此處所想說的是,十二因緣與五受陰之法,決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也決不是可以用“小乘教”所能囊括的。說句不中聽的話,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手持佛珠,經不釋卷,可是心裡面對於名聞利養卻是念念不忘。他們甚至還大言不慚,唱著“一切為了利益眾生,一切為了度化眾生”之類的陳詞濫調,到頭來卻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09.12.09)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M 第51經(壞法經)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