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M 第80經(法印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八十經(法印經):

  本經所談的主題,主要落點還是在觀五陰為無常方面。首先,觀五陰為無常,繼而離厭,繼而樂心清淨解脫,便稱為空。在空的基礎上而起無相等知見,便可叫做聖法印與知見清淨。

  佛陀在該經中對諸比丘們說:“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全經皆圍繞著這個主題而展開。所謂法印,乃是佛教的根本特性,或指純正佛法的根本標准。我們在講法印時,往往會談到佛教的三法印。關於三法印的內容,北傳與南傳佛教稍有不同。北傳佛教一般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與涅槃寂靜;南傳佛教沒有將涅槃寂靜表述為一切行苦。縱觀三法印的內容,其中核心之處,還是落在了無常與無我這兩個方面,至於後面的“涅槃寂靜”或“一切行苦”,都是無常與無我的自然延伸。而經中的“聖法印”,大體上也是指的是我們平常意義上所講的三法印。

  佛陀在具體談到“聖法印”和如何見“清淨”問題上,說道:

  “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

  注:

  1、空三昧——以我、我所空為專注對象(所緣)所成就的禅定,即空心三昧。

  2、無相——即不著著於表相,包括各種所見之相與所想之相。

  3、無所有——是一種禅定境界,指參透各種現象的存在,都是虛幻且無有實體。

  4、離慢——遠離斷滅貢高我慢。“我慢”乃是一種既深沉且細微的我執,極難斷除;若達到離慢,最能獲得高層次的解脫。

  在上面的一段經文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修行是需要講次第的。佛陀的意思是在說,如果達不到空三昧的修持境界,是不可以隨便述說諸如無相、無所有、離慢等見解的,否則將變成形式上的空喊口號而已,並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解脫。從這個層面上去推演,佛陀似乎是在告訴我們:實修比喊喊口號,不僅高明得多,而且要緊得多。而這此點也可以說明,“廣度眾生,利樂有情”是需要有大資本大資糧的,如果個人的修行境界跟不上去,“自利利人”將會成為一句空話。要知道,自度尚且不暇,豈有度人出苦海的道理?

  佛陀接下去向比丘們解答了什麼叫“聖法印”和“見清淨”兩大問題:

  若比丘於空閒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復有正思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嗔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復作是觀察:若因、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雲何有常?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廣說。

  上面這段經文所包含的義理相當豐富,如果細細講來,一是篇幅浩大,二是非我能力所及,深感自不量力,慚愧有加。關於“聖法印”與達到“離慢”、“知見清淨”兩個話題,我在上面曾講到離慢其實是十分困難的。概而述之,從上面的經文之中,我們可知:

  1、修行必須要擇境而修。當然,我們有時會說擇境修行是一種偏執,但是對於初學者,或者定力根基並不深厚者,選擇一個好的修行環境還是必須的,否則掩關修行便顯得多余了。如果條件具足的話,選擇什麼樣的修行地點是最為合適呢?即“於空閒處樹下坐”,遠離人聲嘈雜之處,便是最為妥當。當然,如今這樣的理想環境是越來越少了,但是我們在因緣具備的條件下,還是盡量選擇那些較為僻靜之處修習,乃是最佳選擇。

  2、修行的內容,從宏觀上講,就是一個“空”字。具體而言,便是善觀五陰屬於無常的、磨滅的(磨耗消散之義)之法,繼而修離欲之法。

  3、從修行次第上講,欲得“清淨”,需要以斷除“我慢”為根本。其步驟為:

  步驟一:觀五陰為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

  步驟二:入正思惟三昧(進入到“如理作意”的禅定境界),觀五陰相斷、六境相斷,不著於五陰、六境之表相;

  步驟三:入正思惟三昧,觀察並斷除貪、嗔、癡三相;

  步驟四:入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何而來?

  步驟五:入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

  步驟六:進一步對六根對六境而生識的“無常”或“常”的深入觀察。

  當達到了以上六個步驟之後,我們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我與諸法,皆為無常,皆為因緣所生之法,皆為壞滅之法,皆為過患之法。歸結為一點,便是無常與無我。當從修證的角度(而不是理論的角度)真正體會認識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之後,才會明白這才叫“聖法印”,這才叫所謂的“知見清淨”。(2010年元月17日)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K 第73經(重擔經)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