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五)~C 第105經(仙尼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一○五經(仙尼經):

  經中大意:有外道沙門問佛有關人死後之去處的問題,佛說有常見、斷見、中道三師,而我慢就是相續之因。

  在某一時期,佛陀居止於王捨城的竹林精捨。佛陀住止之處,前來拜訪的人自然很多,而絕大多數的拜訪者,都是帶著仰慕和疑問而來。有一天,一位名叫“仙尼”的外道出家人,也來向佛陀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們人類(眾生)命終之後,究竟生往何處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古今中外的哲學家與思想家們,都在不停地關注、探討這個問題。我們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大約所有的宗教,都會將“生”與“死”列為其教理學說的頭等大事。在佛陀時代,當時比較有名的幾大學說教派,一般而言就是所謂的“六師外道”。我們將其稱作“外道”,並不是說它們的學說有多麼的邪惡,只能說這些學說與佛教的根本教義並不相同,有所差別而已。用現在的眼光看六師外道,其實他們各自的主張,也有其合理的、有價值的一部分,並非完全一無是處。在對待生死,尤其是死後魂歸何方,六師都並沒有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在那些外道們看來,他們一直搞不明白的事情,佛陀卻似乎很是在行,因為在他們的眼中,佛陀經常為弟子信記說“某生彼處、某生彼處”,由此可以得出“佛陀神通廣大”的結論。那麼佛陀從什麼地方獲得這種奇特高超的“法術”呢?這也是這位外道沙門一直想知道的問題。因此為了弄個究竟,他特地趕到佛所,向佛請教“雲何沙門瞿昙得如此法”?

  佛陀回答說:“汝莫生疑。以有惑故,彼則生疑。”佛陀說,世間有“三種師”,此三種分別為:

  第一種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而無能知命終後事,是名第一師出於世間。”

  第二種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見是我,如所知說。”

  第三種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亦復不見命終之後真實是我。”

  佛陀對上述三種師進行評析:

  第一種師,乃“斷見”論者;

  第二種師,乃“常見”論者;

  第三種師,乃“正見”論者。

  1、斷見。所謂斷見,我在上面的文章中已經有所涉及。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自己在現世之中,凡是眼中所看到的,心中所想到的,乃至鼻中所能嗅到的,便是真實的,存在的;當我們生命終結之後,這一切的一切,悉數歸於消滅,再也不存在了。他們否定死後意識與靈魂的存在,否定有來世與生死輪回,否定業力如影隨形,否定因果報應。

  2、常見。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一切都是恆常的,萬物中有一個主宰,人活著時擁有的一切,死後也同樣可以擁有。比如說生前擁有榮華富貴,只要活著的人處置得當,死後或來生仍可以繼續擁有高級的衣食享用。

  3、正見。持此種見解的人,屬於佛教覺悟者所持的正見。“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是現世中的“無我觀”;“不見命終之後真實是我”,是未來世的“無我觀”。而這種三世的無我觀,是“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的正知正見。

  實際上這種觀點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一些學佛者十分自信,認為自己學佛已經好多年了,而且也很精勤,大部頭經典都不知看了多少部,像“無我”這些基礎性的名相,幾乎再也不屑去談論了。事實上佛教的“無我”,決不是我們想像的那般簡單,絕大多數人(包括我本人在內),對於佛陀的“無我”正見的高妙奧義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皮毛階段而已,遠遠沒有達到實證實修的狀態,甚至連大門都沒有邁進。正如佛陀所說:“此甚深處,難見難知,應須甚深照微妙至到,聰慧所了”。真正的佛法決不是在搞“文字游戲”,中國禅宗所謂的“不立文字”,就是要求我們要拋棄所知障,而靜下心來(息心)去實證實修,去塌實思惟觀照。對於無修無證、口若懸河般地誇誇其談,我們寧可不要。

  那麼,若要認識到“無我”,應從何處入手呢?佛陀在這裡為我們交待得很清楚,就是要從觀察體悟“五受陰”入手。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人在佛陀的教誡下,盡解其義,於是證得了道果;而一部分人則部分(甚至一點也沒有)了解,於是生起“我慢”。這種“我慢”的典型表現是:認為自己了掌握了修行的秘訣,甚至無慚無愧地自認為已證得了某個階次的道果。我們甚至可以作如此歸納:之所以產生“常見”或“斷見”,問題的關鍵,仍是出在“我慢”之上。正因為“我慢”沒有根除清楚,才導致我們生起數不盡的邪知惡見,才導至我們生生不止,輪回不息,永無脫離之日。在於這種情況下,佛陀就會為這些弟子們授記,說某某弟子命終之後會生於某處;對於那些已了達真義的弟子,佛陀也會及時地為他們授記,稱他們不再流轉於生死,已經獲得解脫。

  在這部經中,我們可以得知,佛陀的授記,是嚴格控制對象的。其主要授記對象,乃是自己學修弟子。對於外道乃至普通民眾,大多數並沒有授記的必要。外道們每每見到佛陀為弟子們作出命種之後的某種預言,便誤解為佛陀神通廣大,能看透三世、望穿時空(實際上佛陀的確具備這樣的神通)。外道們只注意到佛陀神通(授記)的一面,卻沒更進一步地認真考察佛陀的教理教義以及最高的說法旨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其寓意大約也在乎此。(2月4日)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五)~A 第103經(差摩經)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