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六)~C 第121(死滅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一二一(死滅經):

  本經為佛陀為羅陀開示說五受陰為死滅之法。因內容與前經大體相同,不再重述。

  第一二二經(眾生經):

  本經敘述若對於五陰染著纏綿的話,就名叫做眾生。此觀點已於前文敘述。

  第一二三經(有身經):

  經中內容:佛陀為羅陀比丘闡述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

  羅陀有一天向佛陀請教:“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我當獨一靜處,專門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須發,身著染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加精進,修諸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在這裡,羅陀提出的實質上是一個有關於出家是懷著什麼態度,以及樹立什麼樣的目標問題。用八正道來對應,其中裡面包含著正見、正思惟以及正志和正定(正解脫),而核心便定位在“正見”和“正志”上面。我們知道,八正道以正見為首,以正定作為依止。若無正見,後面七正均無從立足。而正志(如法的志向)則是出家比丘(或泛指學佛者)應該需要明確自己的修行宗趣。羅陀在這裡向佛陀提出的問題,實際上十分現實,即比丘(比丘尼)為什麼要出家?我們為什麼要學佛?時至今日,很多人對這些問題都很迷失。有一次我請教一位出家多年的老法師:“我們為什麼要禮佛拜佛?”對於這個問題,老法師顯得有些突然,只好回答說:“拜佛是為了消除業障,求福求慧。”這種回答並沒有錯,但並沒有把問題講到要害上面。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禮佛拜佛是為了求福報求平安求發財,或者進一步說是為了幫助我們消除業障,那麼別人說我們“搞偶象崇拜”便是確鑿無疑了。實際上禮佛最根本的宗旨就只有一個,那便是抑扼和打壓我們的貢高我慢之心。如果我們將各自的貢高我慢心徹底去除,其實見佛不拜也無關大礙,這便是大家常說的“佛在心中”。但是這裡問題又出現了:我們可以不去禮拜佛陀,然而誰能保證我們心中的那絲“我慢”,是否還有殘余呢?換句話說,只要我們還有哪怕一丁點的貢高我慢之心,就必須要去禮佛拜佛。從這個意義上講,“禮佛消業障”的說法是正確的,因為我慢之心除卻,不就等於業障(惡業)的消泯嗎?當然,至於拜佛能不能保佑我們升官發財長命百歲,則誰心裡也沒譜兒。如果哪位宣稱到大殿裡拜佛可以“逢凶化吉”、“萬事遂意”,雖不能說是在“忽悠”,起碼也不能過於較真兒。在更多的時候,自己的事情還是自己說了算,“求人不如求己”。

  佛陀對於羅陀的這個提問,還是很贊歎的:“善哉!羅陀!能於佛前問如是義。”實際上佛陀肯定了羅陀的觀點,就是出家的志向一定要立足於“見法自知作證”這個層面上。如果師付們既不能“見法”,自然也就無法做到“自知作證”,那麼出家也只是徒具虛名,做個“名字比丘”而已。時下不少法師很會講,所謂“般若妙有”、“緣起性空”、“即身成佛”、“中觀實相”……說起來一套一套的,名相術語層出不窮,演繹得很是高妙;有相當一部分師付很是活躍,善於逢迎交際,美其名曰“接待即修行”;還有少部分師付對於權謀手腕很是“老道”,一旦大權在握,帝王思想意識濃厚。而佛教傳至中國後(隋唐以降),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便是“清規”在前,“戒律”居後。如果我們認真細致地考察歷代“清規”,可以深切地體察出“清規”之中閃爍著封建皇權幽靈的身影。由於中國叢林對於“清規”的過於強調,結果造成了寺院方丈(住持)集各種大權於一身,最終造成叢林民主氣氛淡薄,管理高度集權化。而佛陀所創立的“僧羯磨”制度,如同花瓶一般,簡直是個擺設,甚至形同虛設,充當掩人耳目的“魔術道具”而已。

  比丘從出家至“臨命終時”,他們的修行要務究竟是什麼?佛陀講得很清楚,就是我們要從最基本的“五受陰”入手,從最基本的“有身”我見入手,這樣才比較靠譜兒,才不會迷惑於佛法的汪洋大海之中。

  佛告羅陀:“羅陀!當知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

  1、有身:即五受陰(色、受、想、行、識),此處可以引申出“苦”的真谛;

  2、有身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於彼彼愛樂,是名有身集。”通俗地說,就是我們對於通過對五受陰的分別、感知,產生了貪愛、歡喜等各種身心活動;這些身心活動的全部綜合,便是“有身集”。

  3、有身滅:“謂當有愛、喜、貪俱,彼彼愛樂,無余斷捨、吐盡、離欲、寂沒,是名有身盡(滅)。”即對於“我”所產生的各種身心活動(錯誤的三業造作)的息滅,稱作有身滅。

  4、有身滅道跡:即八正道(正見至正定),即獲得“有身滅”的具體方法與途徑。

  從上面四個方面的初步了解,可以看出“四聖谛”在其中的貫穿始終:

  1、有身——苦谛——造成輪回生死的根本,是客觀存在(相對而言);

  2、有身集——集谛——造成我們生死痛苦的各種因素,是階段分析;

  3、有身滅——滅谛——是我們追求的最高目標(理想狀態);

  4、有身滅道跡——道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

  如果我們把上述四方面的問題都搞清楚了,並且徹底地做到了,如此一來生死問題完全可以不足為慮。因此佛陀說,我們對於它們能夠做到“若知”、“若修”、“若證”、“若斷”,那麼我們就可以“斷愛、離愛、轉結、止慢無間等”,最終達到“究竟苦邊”。

  對於佛陀的教導,我們必須堅信不疑,因為佛陀無妄言,全為真實語。只要我們照著世尊教導的去證去修,豈有退轉之理?

  注:

  (1)轉結:即轉去結縛,松開、斷除束縛(煩惱)。

  (2)止慢無間等:意指“突破了深沉的我慢”,表示由凡入聖的修證果位。

  (2月14日)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六)~A 第111經(有流經)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