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八)~C 第198經~200經(羅睺羅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198經~200經(羅睺羅經):

  此三經名稱相同,因此一並概述。關於羅睺羅的一些情況,在此不作多述。

  此三經主要是羅睺羅向佛陀請教三個問題。但是所問地點並不一樣,198經在靈鹫山,199經在迦蘭陀竹園,200經在祇樹給孤獨園。

  198經:

  羅睺羅問:“雲何知、雲何見我內識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

  羅睺羅尊者所提的這個問題很深刻:我們需要怎樣做,才能離開對一切相的貪系呢?這裡的“一切相”,指內、外兩種,即內外六入,它包括我們心裡所自然生起的,以及通過對外界的感知而生起的各種表相(三業反應)。

  佛陀回答:“眼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羅睺羅!作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羅睺羅!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緊著不生者,羅睺羅!是名斷愛濁見,正無間等(證悟),究竟苦邊。”

  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此六根又分為過去、未來、現在三種(以現在為根本)。六根本來無所謂善惡之分,但是它一旦與外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相接觸了,就必然會產生各種分別心。因此我們將六根又稱作六入,將六境又稱作六塵。之所以有這種稱法,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六根與六境相對應時,我們所感知的東西就變得雜染不淨了。這種雜染不淨的表征,就是“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我們這有種分別心以後,就自然而然地在“我見”的基礎上延伸出其他種種分別染污意識,便產生了諸如“我”、“我所”、“我慢”等等不正確的思想觀念。那麼如何從根本上斷除這種不正確的思想觀念呢?就是必須要樹立“非我、非異我、不相在”的觀念,且對這些根本要義如實知、如實解、如實修,如實證,從而使“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當我們身處五濁惡世之中,卻能夠做到使各種煩惱“系著不生”,這就很不簡單了。

  199經:

  羅睺羅問:“雲何知、雲何見於此識身及外一切相,無有我、我所、我慢使系著?”

  佛陀回答:“諸所有眼(六入),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正觀。……羅睺羅!如是比丘越於二,離諸相,寂滅解脫。羅睺羅!如是比丘斷諸愛欲,轉去諸結,究竟苦邊。”

  佛陀的這番回答,從內容上講與198經大體相近。

  經中的“如實正觀”,實際上就是要我們對於我、我所、不相在做到如實觀察,如實而知。而經中的“越於二”,似乎有點費解。但是聯系上下經文的意思,應該理解為六根對六境二者之間的關系,即“於此識身及一切一切相”。“越於二”的意思,即指“在六根識知六境時,能夠超越欲貪、我執、執取各種煩惱的系縛”。

  關於200經,需要多講幾句,明天再寫。(3月2日)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八)~A 第188經(離喜貪經)、189經(離欲貪經)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