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八)~K 第216經、217經(大海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216經、217經(大海經):

  在216經中,佛陀對比丘們說:

  “言大海者,愚夫所說,非聖所說,此大海小水耳。雲何聖所說海?謂眼識色已,愛念、染著,貪樂身、口、意業,是名為海。一切世間阿修羅眾乃至天、人,悉於其中貪樂沉沒,如狗肚藏,如亂草蘊,此世、他世絞結纏鎖,亦復如是。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此世、他世絞結纏鎖,亦復如是。”

  在217經中,佛陀進一步對弟子們說:

  “所謂海者,世間愚夫所說,非聖所說,大海小水耳。眼是人大海,彼色為濤波,若能堪忍色濤波者,得度眼大海竟,於濤波回氵復(回旋凶湧,往復轉動)諸水、惡蟲、羅剎女鬼;耳、鼻、舌、身、意是人大海,聲、香、味、觸、法為濤波,若堪忍彼法濤波,得度於意海竟,於濤波回復惡蟲、羅剎女鬼。”

  世間之海與佛法中所喻之海,二者有著截然不同的寓指。216經中,以六根而識六境,繼而產生愛念、執著、貪樂,從而產生身、口、意三種大海。這三種大海,即為我們凡夫的生死之海。如果我們對於諸觸產生愛執與貪戀,則永遠淪於此三種大海之中,無以救拔,會受到諸如惡蟲、羅剎女鬼的折磨;相反,如果我們不會受到諸受(三受)的影響,那麼便會超脫於此生死之海,而安住於解脫的安樂之中。

  在217經中,佛陀講到了六內入處與外六入處,即六內入處(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人之大海;而外六入處(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濤波。內與外的結合,如果沒有如實觀察的定力與智慧,是很容易受其影響的。若從現實的角度看,大海中的很多秘密迄今為止,我們人類還是有著許多未解之謎。而在航海水平極度低下的二千五百余年前,大海對於人類來說,卻布滿了神秘的色彩。大海總是那般捉摸不定、變幻莫測。有時,它平靜如鏡,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有時,它又是驚濤駭浪、狂風大作,大有口吞天地之勢。因此在古時,人們出海航行時,每人都是生死未卜,命運完全掌控在大海的手中。在大海面前,人們變得如此渺小,有時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對於普通人來說,在沒有任何外力的輔助下,若想在大海之中活著回來,那簡直可以說九死一生。而佛陀將六根對六境相互觸染後所形成的誘惑力,遠遠大於大海對於人類生命的威脅。大海誠為可怖可怕,但是生死洪流卻更是難以抵御。因此佛陀說“所謂海者,世間愚夫所說,非聖所說”,因為現實之中的大海,其危害遠遜於生死之海。一個人漂流於茫茫大海之中,尚有生還的希望;而若流轉於生海欲海之中,則出離的希望,竟是如此地暗淡與渺茫。

  既同為大海,卻有著迥然有別的過患,豈虛言哉。(3月12日)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八)~I 第211經(世間五欲經):本經敘述佛陀略說自護不隨五欲,諸比丘不解其義,而請教於阿難。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