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三)~C 604經(阿育王因緣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接上)無憂王子所到之處,百姓悉皆降伏歸順。在其外出征討之際,此時老國王身體開始每況愈下。由於無憂並不討老國王的喜歡,因而繼承王位的問題,基本是將無憂王排斥在外,不予考慮。老國王很想把王位傳給修師摩王子,而修師摩其性亦十分殘暴,據說他有一次外出游戲,遇到一位大臣對他不太恭敬,“王子即使人打拍其身”,引起了大臣的反感:“此王子未得王位,用性如是;若得王者,不可而當”。而無憂王子據說具備厚德,“我等相與立阿育為王,領此天下”。在當時城邦制的共和國中,國王與大臣之間的博弈往往是勢均力敵的,臣子功高震主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據說處於邊國的德叉羅國謀反,朝廷打算派遣修師摩王子去平叛,以此建立戰功,為以後繼位作准備。然而卻出師不利,“不能降伏”。此時老國王的病情愈漸加重,而修師摩又領兵在外。國王對諸大臣說:“吾今欲立修師摩為王,令阿育往至彼國”。可是呢,阿育在眾臣之中已享有較高的威信,大臣們都想立其為王,但又不好違抗王命,只得想些下策,“以黃物塗阿育體及面手腳”,謊稱阿育已患有重病,不能前去領兵打仗,用以拖延時間。而國王性命危在旦夕,修師摩在沒有得到返歸命令之下,又不敢擅離職守。因此國中急需有人代行國王之權。於是大臣們“莊嚴阿育,將至王所:今且立此子為王,我等後徐徐當立修師摩為王”。國王聽後自然是極不高興,“甚以不喜,憂愁不樂,默然不對”。從這裡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政治體制之下,國王並非處於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地位,大臣們的意見,往往可以左右國王的想法,這種體制與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的權威,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據說後來阿育得到諸天的護佑,“以水灌我頂,素缯系首”。以淨水灌頂,說明肉體凡胎已經得到徹底的清淨,已經獲得了脫胎換骨。所謂“素缯”,是指白色的絹帛,以白絹系首,似乎象征著已經得到上天的認可,擁有了繼承王位的資格。“時,王見此相貌,極生愁惱,即便命終”。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老國王至始至終,從來沒有將阿育看作是王位的繼承人的意願。至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其父對於無憂的如此深惡痛絕,我想不僅僅是阿育長相粗澀,可能還有其他更深層的原因,比如說其並非嫡生而是庶生,或者由於政見不同,等等。王父去世後,阿育自然如期登上王位,便“如禮法殡葬父王”。而修師摩王子遠在邊地平叛,一聽到父王“崩背”,且大臣們擁立阿育為王,自然是“心生不忍”,很不服氣,於是他“即集諸兵,而來伐阿育”,後來在大臣們的設計之下,修師摩王子“即墮火坑,便即死亡”。至此,阿育王的王位基礎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他的最有力的競爭對手修師羅死去了,無憂王自認為,他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當然,事實並非如此簡單)。關於阿育王繼承王位的前後經過,各種經典記載並非完全一致,甚至存在較大差異,此處略去。

  本經的第三部分,即阿育王即位後的一些事跡。

  從現存的一些資料上可以推測,阿育王早在身為王子時,即已信仰佛教,不過其也只是一位初級的居家佛教徒,並沒有接受過什麼程序的“灑淨”或“加持”。關於阿育王開始推行“正法始化”的動因,在本經中並沒有作細致的敘討,甚至有些含糊:“爾時,有一大力士,名曰跋陀羅由陀,聞修師摩終亡,厭世,將無量眷屬,於佛法中出家學道,加勤精進,逮得漏盡,成阿羅漢道。”這位尊者出家與修師摩王子的死亡是一種什麼關系?而其出家又與阿育王的推行“法治”又有何關聯呢?我想相關的經典中可能就此問題進行過說明。不過阿育王即位後,並沒有立即推行“正法治國”,反而卻殺了一批人(主要是大臣),這種記述應該是屬於史實。從原因上分析,阿育王這個王位,可謂名不正言不順——他並非國王指定的法定接班人,而是在大臣的擁戴下繼位;不僅如此,其父王從患病始直至含恨死去,都與阿育有關,可以說是“憂郁而終”。這樣的結局在朝野皆有非議。當時“諸臣輩以我等共立阿育為王故,輕慢於王,不行君臣之禮”,而阿育王亦心知肚明。後來矛盾激發,“國王忿諸大臣,即持利劍,殺五百大臣”。不僅如此,阿育王還殺了不少宮娥婇女,原因是阿育王長得並不好看,連那些婇女們看他都不怎麼順眼,私底下說三道四。經中對此記述說:“王將婇女眷屬,出外園中游戲,見一無憂樹,華極敷盛。王見已:此華樹與我同名。心懷歡喜。王形體丑陋,皮膚粗澀,諸婇女輩,心不愛王,憎惡王故,以手毀折無憂華樹。”諸婇女的無知舉動最終招來了殺身之禍:“王從眠覺,見無憂樹華狼藉在地,心生忿怒,系諸婇女,以火燒殺”。阿育王殺大臣,是“公”,因為君臣總有上下之分,不能因為得到了大臣們的擁戴就可以壞了禮法,輕慢於王。輕慢國王會帶來嚴重後果,最終會導至王令得不到有效的貫徹,最終會變成“虛位之君”;而婇女們被活活燒死,是“私”,因為她們不能僅僅因為國王體形丑陋,就可以發洩私憤,毀折無憂華樹。這種行為如果任其發展,後果同樣非常嚴重,比如說由於厭惡國王,最後給國王下毒之類。根據其他經典記載,阿育王繼位後還殺了他的不少兄弟,由於阿育王打繼位後連續殺了不少人,被後世稱作“暴惡阿育王”。(未完待續)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三)~B 604經(阿育王因緣經)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