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決定心念:如何心地念佛
心地決定心念,你處於什麼樣的心地,就會有什麼樣的心念;真正念佛的是你的心地,不是你的念,你的念其實是你心地的自然流露,不要把流露出的東西當做源本的東西。
老太太處於求佛菩薩保佑平安,保佑健康,保佑發財的心地,弄點香蕉蘋果糖果供供,可能最終還帶回去給孫子當供果吃,永遠是求佛的心地,雖然有念佛的成份,但絕對不是念佛。嘴巴減多少聲阿彌陀佛,苦行行多少時間距離,絕對還是在求佛,求福。
世人有事有難有災了,趕緊燒香磕頭做佛事,無事不來,慢慢淡忘,或以老了學佛,現下享受的心態行不學佛不求證之實,這些都是在求避難,求免災,也不是學佛的心地。
世人以每天能誦多少遍經,磕多少頭,拜多少廟;或能堅持一二個小時為滿足,甚至感覺自己已經很不錯了。內心絕大部分時間還是處於貪嗔癡五欲六塵的不平衡境地,即使做功課了,也還是在念“多少遍”,念“多少個頭”,念“忏悔”,念“消業”,念“業障深重”,念“清靜”或我與俗人多麼的不同。有的特別喜歡苦行,因自己能苦行、常苦行故,看這個不順意哪個不順眼,瞧這個不如法,看那個不正法;其實是個我慢心,裁判心,其實是在念“苦行”,念“不平”;
有的在樹洞裡拜忏超過十幾年了,還是感覺不把握,好象在念“把握”,瞌大頭十幾年拜忏,都不能生出障盡業消的心,障不盡業未消的心不是一個無有掛礙,無有恐怖的心,本質上還是在念忏悔。
有的行般舟九十天了,問曰:“收獲如何”?答:“我在破睡蓋,很有心得;不過這個睡蓋真是頑固”。的確你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在“破睡蓋”,喊得震天響,踏步念佛踏得就差地動山搖了,好象般舟是為破睡蓋,又好象一直是在念“破睡蓋”似的。直到今天差不多又二個90天過去了,還是經常聽他在念,“我要破睡蓋”。這種情形,就是嘴巴一天念17個小時的佛號,又何曾處於不念“破睡蓋”的境地呢?打坐的----念我打了幾個小時,經行的----念我經行了幾天幾夜,念佛的----念我又念多少萬聲,尋師的----在念我又得多少知見,閱藏的----在念我又得多少多少法喜,出家的----在念我又度多少多少眾生,布施的----念我如何如何不貪不悭,如何又捨多少錢財是別人所不能,放生的----念我如何如何珍愛生命,如是等等,雖然有的積累無窮不盡善德、福德,但的確較少甚至沒有“功德”的成份(如當年達摩祖師說梁武帝修廟供僧無數而無絲毫功德一樣)。所有種種,其心地都的確還有老大老大的差距。都還不是究竟意,都還是不可能圓滿究竟解脫自在。
家師上常下福大和尚說“現在一般的不是在念佛,而是把阿彌陀佛當做一個數字在修禅定”就念佛本身來看,其微細層面也很豐富多彩:好多情況下看樣子精進的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其實:“念”的是淨土如何殊勝,“念”的是保我往生,“念”的是娑婆太苦,念的是我要出離,有我,有娑婆,有苦,有樂,有往生,還都在有無層面,都在生滅層次,都在有求狀態,都還不是第一義谛。正如家師所講“現在人們誤解了,以為念個不停就是在修淨土法,不聞彌陀名號,信即不真,一切皆假”。
那麼應該處於什麼樣的“心地”呢?這個很難表述,也非語言可以表述,唯恭敬真誠至誠克誠無我無住與佛相應、感應道交者或可“自知”,把我丟掉,把此世界全部放下,無求無欲無住無為,或就處於“佛地”了。不過,語言這種東西,任何表述,都著痕跡。唯心受之,感之,應之,可以覺之,可以和之,可以同之。
可是不通過語言又如何與人溝通交流,如何表述所謂“心地”呢?要表述的時候,還是有強烈的“念心地”的成份,一假一切全假,就不是究竟第一義谛,哪個東西,真的無法說,不可思議,不可言談,不可測度。哪怎麼辦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吾強之為名,字曰道”。
勉強表達其為“心地”吧,我所體證的不同心地,勉強表述如下幾個方面,敬請各位大德善知識參考指正:
不動地:面對任何處境,任何境界,任何緣起,任何不幸,任何名利,身處任何狀態(饑餓、疾病、被辱、誤解等等),皆能如如不動的心地。諸行無常是常,一切如過眼煙雲,虛幻不實,因緣即生即滅,無非如如而已,任你風雲變幻,我自巍然不動。
慈悲地:視一切有情如子,容一切差異分別,憫一切有情游戲,幫一切有情出離,等一切有情覺悟。慈悲無限,悲憫無盡,大慈大悲,大聖大慈,絕慈絕悲絕憫,還處平和地。
利他地:視一切有情同體,利一切有情誘導,助一切有情出離,無我可欲無我可求,無我可事,為利他而行,隨緣度化,一切天成。只有利他事,更無別樣情,利他即我事,我事即利他。是謂利他地。
無畏無悔地:一切疾病可以接受,一切災難可以接受,一切辱損全盤接受,一切變故都無所謂,一切處境皆悉平等,一切緣起平等隨之順之秘密待機誘而導之,一切機會不急不緩等而用之,是謂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一切境、一切變皆無畏,皆不悔,皆能平等接受,皆能平等“念佛”,皆處如如不動,是謂無畏無悔地。(你有畏有悔,就一定有掛有礙,你有掛有礙,一定會念“掛”念“礙”,是不淨念)
決定地:於佛法生出絕對絕待決定信心,外不染萬緣,內一心不亂,心一等念,如如不動;於一切境界一切時間無生,一切對境當中,都不起心動念(不起染心不動本念);唯一信心,絕對信心,決定信心,一信一心,亘古不變;(一信才能一心,有欲有求皆不能一心,欲求者信散亂之源也)
平和地(無诤地)一切隨因果而受,都能平和接受,此身無非是業報身而已,不想受報的願及一切努力於事無補不說,還加重實報。一切境界一切緣起都能平和接受,不被所轉,於平和中平常中,以柔軟心決定往生。於一切眾無诤,於一切事中一切時內無诤。
寂靜涅槃地:此身的一切再無所謂,娑婆世界的一切再無所謂,一切眾生一切親朋好友再無所謂,一切世界變故再無所謂,一切心一切念一切欲一切美丑一切善惡一切是非一切長短一切生滅再無所謂,唯大寂靜,唯無生無滅,唯無來無去,唯赤溜溜,光祼祼,本本然,自性如是,如斯如是,如是如斯,如是如是。是謂寂靜涅槃地。
五欲六塵染垢地(分別地,計較地,執著地),色香聲味觸法興盛地,貪嗔癡慢疑飄泊地,財色名食睡饑餓地(財色名食睡永遠處於饑渴地,富貴如皇帝還是饑渴於“朕的皇室如何永固”),變幻無常追逐地,游戲無盡無聊地(如年輕人熱衷於電子游戲,無明無夜無早無晚,癡迷癡狂不能自撥,明知如夢亦要做下去,無怨無悔)。如夢如幻毒瘾地(知道如夢如幻,無聊透頂,亦是毒瘾難收,賊性難改,還可能“此心”無悔)。
忍辱地有辱能忍的心地
持戒地能夠主動約束自己的心地
精進地能夠主動精進不放逸不懈怠的心地
布施地能夠主動施捨主動放棄少欲知足的心地
禅定地能夠深處禅定狀態外不染外緣(對境不起)內一心不亂(一念不生)的心地
般若地能以出世間智慧應對任何世事
如何才能“只管念”南摩阿彌陀佛呢?
前面講解決一個信的問題,有信作基礎,這裡解決在行為上要解決一個只管念的問題。注意有二:一是管與不管的關系,二是加法減法的關系。通常人落腳於“管”結果管不住,就連聞般舟二年來每天行持五六小時以上的寶菩薩,現在也生出一個疑惑心我這樣下去真的把穩嗎?我提出心落腳於“不管”,行落腳於“只管”;只有不管世俗的一些東西,把心把手騰得出來,才能真正去“只管”,否則是嘴巴上“只管”,行為上似乎“只管”,心上基本或者根本“只管”不了。換個通俗的表法,不管是減法,管是加法。只有先減,加才能加得上。因為原來心滿手亦滿了,沒地方加上去了。所以必須先減,減得越是徹底,加得越是充分。減無可減,則見清淨法身,一加一切全加。從這個意義上講,懂得先減,才是真正懂得加法,才是真正懂得只管;真正明了“減才是加”,才是只管念。
只有不管一些東西(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貪嗔癡慢疑),不管身體,才能“只管念”,當你管身體時,管這些五欲六塵的東西的時候,心地一定有掛礙,有所牽,一定不能只管念,就象狗熊掰玉米似的,這只手沾住了,就不能拿別的了。離開了不管,抓這個只管,是抓不住的。所以不管才是管。不管好比是做減法,管好比是做加法。沒有做好減法,不可能做好這個加法的。很多人不能只管念,還是因為放不下世俗的這些玩意,五欲六塵的這些東西,所以無法只管念,做不到只管念,所以不放棄五欲六塵的東西,與這個只管念根本不能相應。
另一方面,你真正念進去了,真正得一切諸佛一切菩薩摩诃薩的加持了,真正與法界的阿彌陀佛,與法界的般舟三昧同二為一了,共振了,交融了,相應了,甚至不二了,(所謂見性,所謂開悟,所謂見本來面目、本地風光,或意在此)管即是不管,你在管這個念佛,也就等於不管這個娑婆世界的一切了,也就等於不在分別這個世界的有無、長短、是非、好壞了,也就等於不再安排這個身體的一切了,如是看來,管才是真正的地地道道的徹頭徹尾的不管,前面的不管是事來了,欲興了,塵楊了,你用你的般若智慧去“不管”,還落痕跡,還落有為,還處有生有滅的層面,還不是無生法忍。絕非第一義谛。這個見得本地風光的“管”才是真正的不管。這個本地風光上的加才是真正的減,一減永減,一減到底。所以我提出要:心的落腳點在“減”在“不管”,行的落腳點在“只管”在“加”,以不管之心,先減之心,行只管之實。是謂真正意義上的“只管念”。
何謂“只管念”?
心處“不動地”是謂只管念;
心處“慈悲地”是謂只管念;
心處“利他地”是謂只管念;
心處“無畏無悔地”是謂只管念;
心處“決定地”是謂只管念;
心處“平和地”是謂只管念;
心處“寂靜涅槃地”是謂只管念;
心處“五欲六塵染垢地”是謂不管念;
祈願所有有情,皆能放下一切,只管念這聲“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