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從第38卷(1062經)開始一直到最後第50卷(1362經),總目為“八眾誦”。 “八眾”和“八部”是兩個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八眾一般指人天中的八種有情,即剎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四天王眾、忉利天眾、魔眾以及梵天眾等。而我們平常所說的“天龍八部”,乃是指守護佛法的各路神祇,即天、龍、夜叉、乾闼婆(香神或樂神)、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緊那羅(非人、歌人)、摩侯羅伽(大蟒神)。在上述八眾之中,經中主要以記述比丘及佛陀的各種演教為主。
第1063經重點闡述不要以貌取人。有關以貌取人的故事古今不勝枚舉,世間人大凡如此,沒有幾個能以平等心和平常心待人。當然,作為出家比丘有時也難免犯這種毛病,有時我們會退一步想:都是吃五谷雜糧的普通人嘛,身處世間又豈能免俗?本經中敘述一位長相很難看的比丘,前去拜詣佛陀時,為其他比丘所輕慢。“有異比丘形色丑陋,難可觀視”,說明長相不是一般的難看,甚至到了難以卒睹的地步。對此,大家都紛紛低聲議論:“彼何等比丘,形狀甚丑,難可視見,為人所慢?”諸位比丘的言下之意,所謂眾人起慢乃是由於該丑陋比丘導致,錯在該丑陋比丘,是他的丑陋污染了大家的視線,便眾人感到不快,“難可觀視”。這是眾生的通病,遇到好事喜事便大包大攬,而遇到壞事悲事便推個一干二淨,與自己毫不搭界。
比丘們的絲毫輕慢之舉,都被佛陀悉數洞察。佛陀也沒有直接予以批評,而是隨順比丘們的心念:“汝等見彼比丘來,形狀甚發達地區,難可視見,令人起慢不?”眾比丘見佛陀如是問,便作如是答:“唯然,已見。”佛陀聞後予以糾正道:“汝等勿於彼比丘起於輕想。所以者何?彼比丘已盡諸漏,所作已作,離諸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為什麼不能輕慢人家?因為人家雖說外表長相不好看,可是人家已經把自身的煩惱問題都解決了呀,起碼不會以貌取人了。再說比丘們修行的目的主要還讓身心得到解脫,卻不是讓自己長得如何莊嚴好看。對於出家比丘而言,他們是以德取勝,卻決不是以貌取勝。故而佛陀教導諸比丘道:“汝等莫妄量於人,唯有如來能量於人。”相同的一句話,佛陀到最後又重申了一次:“汝等勿於是比丘起於輕想;乃至汝等莫量於人,唯有如來能知人耳。”佛陀的言下之意是,在沒有獲得真正解脫之前(具備五眼六通),就不要先入為主妄下斷語。世間能給人作授記的,恐怕只有佛陀一人有此資格。我們若翻開各部經典,除了世尊以外,似乎沒有哪一個人敢為他人作授記的經文記載。
世尊是一切三界導師,在佛教領域,無論你信仰何宗何派,對本師釋迦佛都決不能漠然視之。現在似乎有一種不好的傾向,把自己所尊崇的佛菩薩抬得很高,而把釋迦佛卻冷落了——這樣一來,就顯得有些本末倒置,而不僅僅是執著分別心的問題。只有佛陀可以做到“量人”與“知人”,而其他人卻不能。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恐怕都是徒有“金玉其外”,卻未必是妄語。佛陀在偈中說:“何用巨大身,多肉而無慧”。外表堂堂一表人才,可是滿腦子滿肚子裡卻盡是些雜碎,毫無智慧可言。佛陀給予我們的教誡是:“莫取其身相,而生輕慢心”。以貌取人要不得,吾人可以之作座右。(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