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十八)~K 1074經敘述頻婆娑羅王與佛陀的一段因緣故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074經敘述頻婆娑羅王與佛陀的一段因緣故事。

  熟悉印度歷史的人對摩揭陀國以及中興國主頻婆娑羅王的故事應該十分了解。摩揭陀國位處中印度,位於恆河中游南岸地區。我們有時講“佛法難聞,中國難生”,這裡的“中國”,主要是指中印度,即以摩揭陀國為中心的廣大地域。頻婆娑羅王在位時間應該是公元前六世紀後半葉,從歲數上講,似乎比佛陀稍稍年長一些。在頻王在位時,摩揭陀國已經是十分強大,成為當時十六大國的中堅力量。首先我們應該承認,頻婆娑羅王對於佛教貢獻巨大,他與拘薩羅王的波斯匿王,都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大護法。但是他的兒子阿阇世卻有點問題,據載他一直想早點繼承王位,與佛教的陰謀家提婆達多沆瀣一氣,將頻婆王囚禁而死。據說阿阇世王最後也成了虔誠的佛教徒,並坑殺了一部分犯上作亂、謀殺目鍵連、阿那律的外道分子。可是從現在有一些材料來分析,阿阇世可能是為了自己統治政治的需要,在信奉佛教的同時,很可能也成了耆那教、婆羅門教的積極庇護者,以達到勢力均衡。到了公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則又成為佛教史上少有的大護法。關於佛陀與頻婆王的初期相識乃至交往,我在鄙作《走近佛陀》小集子中,對此曾作些淺略的描述。

  從本經所描述的事件來看,應該是佛陀成佛之初形成的經典。經中如此描述:

  “一時,佛在摩竭陀國人間游行。與千比丘俱,皆是古昔萦發出家,皆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善解脫,到善建立支提杖林中住。”

  在這段經文中,值得注意的是“萦發出家”四字。萦發大約就是將長長的頭發盤繞在頭頂上,可以斷定這些比丘們在出家前乃為萦發外道無疑。至於為什麼要把頭發盤繞在頭頂之上,看來一時還難以搞清楚其中原委。此時佛陀住於王捨城外的支提杖林之中,而王捨城外的竹林精捨此時好像還沒有興建。頻婆娑羅王在這個時候,對佛陀只能說是“久仰大名卻未曾謀面”。當聽說佛陀在自己統轄內游行度化,於是就往詣世尊所,恭恭敬敬地去拜見佛陀。經中說“除去五飾,脫冠卻蓋,除扇去劍刀,脫革屐。到於佛前,整衣服,偏露右肩,為佛作禮,右繞三匝,自稱姓名”,可以說對佛陀是恭敬有加,十分難得稀有。

  當報上姓名以後,頻婆娑羅王與他帶著那班文武大臣便分別入座。而在佛陀的座下弟子中,有一位名叫“郁鞞羅迦葉”( 優樓頻螺迦葉)的尊者。這位迦葉尊者以及他的兩位兄弟,在成為比丘前名氣可大得很,曾經是拜火教的總頭領,手下竟有一千多名忠實教徒呢!而且迦葉三兄弟,在整個摩揭陀國,都是十分吃得開的,上至王臣下至平頭百姓,對他們都是敬重有加。然而這位迦葉老兄怎麼跑到佛陀座下來了呢?難道是來與佛陀交流思想、甚至是來為佛陀作開導的?對於這一點,不用說諸位王公大臣,就連頻婆娑羅王本人,也是滿腹狐疑:“為大沙門從郁鞞羅迦葉所修梵行耶?為郁鞞羅迦葉於大沙門所修梵行耶?”究竟誰是老師誰是學生,一下子誰都鬧不明白。

  對於諸位王臣們心之所念,佛陀心裡跟明鏡似的。於是佛陀轉臉問郁鞞羅迦葉:“你為什麼要捨棄原先的事火而皈依我呢?你給大家說說吧。”於是迦葉回答道:“錢財等滋味,女色五欲果,觀排外未來受,斯皆大垢穢;是故悉棄捨,先諸奉火事。”說明迦葉兄弟已經認識到五欲的過患,而且事火教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還是禮隨佛陀出家修道比較穩妥,既可以遠離五欲,重要的是還可以求證涅槃,這才是正當之道,是值得去努力學習的。幾番對話之後,佛陀予以總結:“善哉汝迦葉!先非惡思量,次第分別求,遂至於勝處。”並說:“汝今,迦葉!當安慰汝徒眾之心。”隨後郁鞞羅迦葉施展種種神足通,作“種種觀化神通”後,“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佛是我師,我是弟子。’”如此一來,“摩竭提婆羅門長者作是念:郁鞞羅迦葉定於大沙門所修行梵行。”

  此經的重點說明了什麼?佛乃為世間一切導師。我們世間一切人,無論是偉人名人還是千古聖賢,抑或是擁有無數個“大師”頭銜的“劃時代人物”,甚至是菩薩與羅漢,在佛陀面前,大家都是學生——永遠是學生。(9.21.)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十八)~J 1073經敘述有關“戒香”的話題。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