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二)~A 1145經至1150經,此六經重點敘述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與佛陀的一些因緣事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漫說《雜阿含》(四十二)   

  (卷四十二)   

  1145經至1150經,此六經重點敘述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與佛陀的一些因緣事跡。

  1145經闡述佛陀為波斯匿王說布施良福田。關於波斯匿王此人,如果從史學的角度講,可以一分為二地辯證分析對待。有篇文章叫《雜阿含經中的波期匿王》(作者為哈磊,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98級碩士研究生),對波斯匿王進行了大致的分解,可供參閱。我個人對史學考證沒有多大興趣,故而對波斯匿王其人沒有辟出專文去琢磨,只能在諸文章中敘述一些點滴。

  波斯匿王問佛:“世尊!應施何等人?”——就是什麼人值得布施?

  佛回答說:“隨心所樂處。”——佛陀回答很高明。

  王又問:“應施何處,得大果報?”

  佛陀並不同意這種問法:“大王!此是異問。所問應施何處?此問則異。復問施何處,應得大果?此問復異。”就是說波斯匿王這種問法有問題,這也難怪,雖貴為國王,也免不了凡夫之愚,總想著施捨了得個好果好報,就好像傳說中達摩與梁武帝之間那段並不投機的對話——佛陀也同樣給予了不如法的回答。

  佛陀舉例道:“譬如此國臨陣戰斗,集諸戰士,而有一婆羅門子,從東方來,年少幼稚,柔弱端正,膚白發黑,不習武藝,不學術策,恐怖退弱,不能自安,不忍敵觀,若刺若射,無有方便,不能傷彼。雲何,大王!如此士夫,王當賞不?”戰場上需要智勇雙全的斗士,倘若讓一個不學無術的弱書生去戰場,不要說拿起武器,就是連觀看戰斗的勇氣恐怕都喪失殆盡。佛陀問,國王你欣賞這樣的人嗎?這樣的人種姓高貴,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可是就是派不上用場,讓他去裝腔作勢做做祭祀倒還馬馬虎虎。波斯匿王回答說“不賞”,是必然回答。相反,若是有一個人“善學武藝,知斗術法,勇健無畏,苦戰不退,安住谛觀,運戈能傷,能破巨敵”的話,那麼這種人就值得重賞。

  佛陀用這個譬喻的用意何在呢?“如是沙門、婆羅門遠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福利,得大果報。”五支就是五蓋,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種煩惱蓋。對於普通人而言,想捨離此五支比登天還難,因為它們就堪比百萬敵軍鐵甲難以攻克。對於普通人而言,不要說與這樣的敵人交手,就是多看幾眼,怕都是難事。然而出家沙門們卻能視死如歸,在千軍萬馬上拼打厮殺,可謂“善學武藝,知斗術法,勇健無畏,苦戰不退”,且能做到“安住谛觀,運戈能傷,能破巨敵”,這樣的神勇之士,豈不是世上最好的福田嗎?所以佛陀對波斯匿王說:“大王!如是捨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果報。”

  本經重點:三寶之一的僧寶,乃為世間上佳福田。若布施此福田,必獲大利。(11.13.)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一)~L 1143經:本經記述迦葉尊者為比丘尼說法而遭惡語之事。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