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二)~E 1149經:本經記述波斯匿等王就五欲問題向佛陀請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149經:本經記述波斯匿等王就五欲問題向佛陀請教。

  對於世俗男女來說,都會有“七情六欲”。七情是指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以及人相欲。七情不好控制,人總是會“讓我歡喜讓我憂”,很難避免;六欲就更不用說了,我們總想著穿好點吃好點,也是人之常情。所以說七情六欲大體上將我們人類的各種情緒欲望的總體概括。

  這裡的“五欲”,是指“色、聲、香、味、觸”,也就是六境中的前五境。因為此五境會使得我們生起各種貪著的情欲,故名五欲。此五欲內容為:

  1、色欲,指愛著於男女端莊形貌及世間寶物等種種妙色。

  2、聲欲,指愛著於嬌媚妖詞、YIN聲染語、絲竹弦管等聲。

  3、香欲,指愛著於氣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體氣味。

  4、味欲,指愛著於酒肉珍肴、甘甜酸辣的美食。

  5、觸欲,指愛著於冷暖細滑、輕重強軟、名衣上服、男女身分等物。

  對於出家人而言,五欲當然要遠離的,比如《佛遺教經》中佛陀對弟子們說:“汝等比丘,己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但是對對生活在世俗中的紅男綠女而言,遠離五欲既不現實,也無絕對的必要。在本經中,波斯匿王就五欲的話題,與七位國王及各位大臣在一起探討。探討的主題是“五欲之中,何者第一”,也就是哪種欲最好。

  事實上這樣的探討可以說屬於毫無意義的“戲論”。因為從世俗而言,大家都各有偏好,你喜歡音樂,他喜歡喝酒,我喜歡穿著打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對於喜歡喝酒的人而言,他可能會認為“世上唯上美酒好”,躺在醉仙鄉裡,那是多麼美妙惬意的事呀!所以大家對於五欲都各有各的觀點,不可能達成絕對的一致意見,故而座中有人說“色最第一”,也有人說“聲、香、味、觸”為第一。大家討論到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竟無定判”,只好請佛陀作最終裁決,“如世尊說,當共憶持”。

  佛陀對七位國王說:“各隨意適,我悉有余說。以是因緣,我說五欲功德。然自有人於色適意,止愛一色,滿其志願,正使過上有諸勝色,非其所愛,不觸不視,言己所愛最為第一,無過其上。如愛色者,聲、香、味、觸亦皆如是。”每人都有固有的認知排他性,比如說唐玄宗獨愛楊貴妃,“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楊貴妃未必就比其他嫔妃好看到哪兒去,而是緣於明皇的偏好,即“言己所受最為第一,無過其上”。天下父母都覺得還是自己的孩子好,哪怕孩子明明有不良惡習,做父母的往往都會熟視無睹。

  值得留意的,在本經中,佛陀並沒有對七位國王的觀點作出明確批評,而是說他們的觀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從世俗而言),但是都存在問題,因為他們是站在各自的立場上看某一問題,既不全面也不客觀。正如盲人摸象,無論是柱子是一堵牆均有道理,然而我們總不能說大象只是一根柱子或只是一堵牆。怎麼樣才是客觀公允的呢?即從世間而言,五欲當然有其存在並且為大眾貪著的合理性;然而從出世間而言,這些東西都是需要最終擺脫掉的。“如淨水蓮華,清淨無瑕穢”,蓮華生長於淤泥(五欲),卻遠比淤泥清淨。反過來說,蓮華清淨無染卻源自於污泥,即污泥是孕育清淨的天然溫床。故人間佛教思想的一個很重的特點便是“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增一阿含》),印順法師據此得出結論:“真正的佛教,是人間的,唯有人間的佛教,才能表現出佛法的真義。”(《人間佛教緒言》)既然在人間成佛,總難免與五欲打交道。在五欲的熏練中成就佛道,則更具人性化意義與現實的普世價值。(11.20.)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二)~C 1147經:本經敘述佛陀為波斯匿王敘述惡劫與老病死一旦到來,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擋。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