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二)~B 七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陀不愧是佛陀,他並沒有接著禹捨的問題去回答,而是與正在後面給自己扇扇子的阿難拉起了家常——當時的天氣可能有些炎熱,印度的氣候就是這樣。但是,這些看似平常的師徒之間的一問一答,卻蘊含著無限的真理,即字字針對禹捨的話,字字都在駁斥著禹捨的荒唐的不攻自破的謬論。他們之間談話的內容主要是圍繞著跋祇國一些政治禮儀以及宗教民風等情況:①人民數相集會,講議正事。②君臣和順,上下相敬。③奉法曉忌,不違禮度。④孝事父母,順敬師長。⑤恭於宗廟,致敬鬼神。⑥閨門真正,潔淨無穢。⑦宗事沙門,瞻視護養不懈。以上七事都是佛陀與阿難一問一答方式進行的。佛陀提出疑問,阿難予以肯定性的回答。師徒間的對話,雖然沒有涉及到禹捨的提問,但是每句話都與他的提問息息相關。最後,佛陀對以上七種進行了總結性的回答:“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這就實際上等於告訴了禹捨:這個跋祇國,對以上的七種事都是具足無缺,這樣的國家只會日益強大,國運長久,你們去攻打它,豈不是自尋死路?摩竭陀國的大臣禹捨聽後大吃一驚,於是見好就收,立馬對佛陀說:“彼國人民,若行一法,猶不可圖,況復具七?國事多故,今請辭還歸。”就是說像這樣的國家,如果能夠行持以上七種當中的任何一種,想圖謀討伐它都是極其困難的。現在這個跋祇國竟然七者皆具,動個討伐它的念頭都是錯誤的。於是他很知趣,就對佛陀說:“我們國家的國事也很繁忙,那邊還有很多事還等著我去處理呢,我就先向您告辭吧。”禹捨回去以後,就把佛陀所講的話對阿阇世王說了,使得國王打消了攻伐跋祇國的念頭。但是他們君臣對佛陀的話很重視,因為具備此種“七法”是國勢強大的標志,因此阿阇世王就全權委托大臣禹捨,讓他修建了牢固的防御工事(即築巴陵弗城)以防備跋祇國的進攻。關於這個巴陵弗城,後面將會提及。

  佛在以上所講的七事,在後面會有所涉及,也有的注疏稱之為“七不退法”。當這個禹捨大臣走後,佛陀馬上將羅閱祇的比丘們都召集起來,“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法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我當為汝說七不退法,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比丘們都異口同聲地表示,很樂意聞佛說法。然後佛就開始為大眾演說“七不退法”。這個“七不退法”,與上面佛與阿難所相對答的內容從總體上講是一脈相承的,只是針對的對象有所不同,前者是針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社會團體,而後者則主要針對出家的比丘眾。這裡的“七不退法”的主要內容是:

  一曰數相集會,講論正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二曰上下和同,敬順無違,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三曰奉法曉忌,不違制度,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四曰若有比丘力能護眾,多諸知識,宜敬事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五曰念護心意,孝敬為首,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六曰淨修梵行,不隨欲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七曰先人後己,不貪名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用現在的話講,這“七不退法”的要點是:第一,要常常集會,討論正經事情,不要空談;第二,在上位的人和在下位的人都要和平相處,互相敬愛;第三,要奉公守法,不違犯紀律;第四,如果比丘知識淵博,又有能力護持大眾,我們就要恭敬的奉事他;第五,要守護心念,時時心存恭敬;第六,要修習淨行,克制欲念,舉止端正;第七,要捨己為人,不貪求名利。如果能做到上述七點,就能長幼和睦相處,不被侵犯損害。

  接下來,佛陀好像言猶未盡,又講了如下五種“七法”——這就進入到本經所講的第二個故事:

  “七法”1:一者樂於少事,不好多為;二者樂於靜默,不好多言;三者少於睡眠,無有昏昧;四者不為群黨,言無益事;五者不以無德而自稱譽;六者不與惡人而為伴黨;七者樂於山林閒靜獨處。

  上面的七法的核心思想是約束我們自己的言行,主要內容是:第一,不要去過多地沾染俗事;第二,要保持安靜,少說廢話,不要喋喋不休地講個沒完;第三,不要睡懶覺;第四,不要去談論那些毫無意義的事情;第五,不要自己稱贊自己;第六,不與惡人交往;第七,若無閒事,就到樹林裡走走,不要盡往人群多的地方鑽。釋尊聲稱,如果比丘們能把這七件事做好了,就可以令正法久住。

  “七法”2:一者有信,信於如來、至真、正覺……十號具足;二者知慚,恥於己阙;三者知愧,羞為惡行;四者多聞,其所受持,上中下善,義味深奧,清淨無穢,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滅惡修善,勤習不捨;六者昔所學習,憶念不忘;七者修習智慧,知生滅法,趣賢聖要,盡諸苦本。

  用現代的語言表述就是:第一,要有信心,相信如來具足十種稱號;第二,知道什麼是慚,會為自己的缺點感到恥辱;第三,知道什麼是愧,羞恥於做惡事;第四,樂於多聞,對於所受持的法,都能夠深刻的理解並奉行,具足清淨的梵行;第五,努力修習苦行,斷除惡法,並不斷的學習善法;第六,對於曾經學習過的佛法,都要熟記;第七,修學智慧,理解生滅法,朝著賢聖法的目標邁進,並斷除諸般痛苦的根源。

  “七法”3:一者敬佛;二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順父母;七者敬不放逸。

  這裡面需要注意一下,佛在此七法(應該稱之為“七敬”則更為妥貼)中,強調了對佛法僧三寶的尊敬,還提到了要尊敬戒律,以戒為師。此外還要尊敬並且要孝順父母。在這裡,佛陀明確地將敬順父母作為“七法”之一,而且把它提到了關系到佛法興衰的高度,應該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而那些出家不孝父母的種種對出家僧人的責難之說自然是不攻自破,成為無稽之談。

  “七法”4:一者觀身不淨;二者觀食不淨;三者不樂世間;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無常想;六者無常苦想;七者苦無我想。

  關於第一條,就是要觀察我們的身體是骯髒的、不潔淨的,當然是破除我們過於注重保護色身這一偏執而言,有些人有自戀癖、清潔癖等種種毛病習氣,佛陀在這裡明確地表示反對。第二條,是為了破除我們貪圖美食——尤其是那些身體重量嚴重超標的,要引起注意了!從第三條到第六條,都是對我們凡夫擁有的各種習氣進行破除,總的意思是生死無常,生命在於須臾之間,要及時勤修,不可放逸。

  “七法”5:一者修念覺意,閒靜無欲,出要無為;二者修法覺意;三者修精進覺意;四者修喜覺意;五者修猗覺意;六者修定覺意;七者修護覺意。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什麼叫“覺意”呢?覺意就是構成修行道法的內容。一般稱覺意就是指覺支,支是修行的各種構成要素;七覺支就是以七種法能幫助菩提智慧的開展。從廣義上講,覺支就是指三十七道品。這裡把三十七道品的七覺支單列出來,(1)念覺支,心中明白,常念於禅定與智慧;(2)法覺支,依智慧能選擇真法,捨棄虛偽法;(3)精進覺支,精勵於正法而不懈怠;(4)喜覺支,得正法而喜悅; (5) 猗覺支,又叫輕安覺支,指身心輕快安穩;(6)定覺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亂;(7)護覺支,也稱捨覺支,指心無偏頗,不執著而保持平衡。

 

上一篇: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一)~D 神通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