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認識自我
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繼續學習大乘道次第。
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是“認識自我”。這個“自我”是假我,下午我們探討“認識真我”,真我就是“無我”,我們的如來本體,空性實相,它是涉及到密法層面的勝義谛內容。
我們來看“認識自我”。
【自我,亦名我執。以內容分為:人我執和法我執;以緣起分為:俱生我執和分別我執。我執是無明的代名詞,我法二執虛妄而生,無有自性。】
什麼是“我”?什麼是“我執”呢?我們所說的“我”往往只是小我、假我、自我,局限在一個小點上,而不是看全面。這個“我”在佛教中就稱作是無明,也稱作魔王波旬。當你把“小我”當成我的時候,就是無明,就是被波旬所控制。
小我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所說的我執,就是執著身體是我,我就是這個身體,叫我執。佛陀用了一個比喻,就像大海,大海中的任何一滴水都是大海的組成部分,因此都是大海。就像我們身體上的任何一個器官都代表著我們,是不是?任何一部分都是我們。但是在大海中有個能量塊,自然產生一個我執,當一念我執產生的時候,形成了一個獨立個體,就像在水上形成了一個氣泡。“哦,氣泡是我,大海是人家,人家大海多偉大,我就是一個小氣泡啊!”這滴水抱著小氣泡不放,這個能量顯現不放的時候就叫我執,假我並非真我,當假我產生的時候,他會有個基本的恐懼,他害怕自己破滅,怕自己消失,保護“我”不破滅,不消失的想法,我們稱為法執。
我執和法執,就是這麼糾結產生的。比如頭目手足等組成的身體,如果有個手指突然覺得:“我是個手指,什麼時候我也能變成個人?”其實他放棄“我是手指”的想法,他本體就是個人。但是他形成了錯誤想法:“人那麼高大,咱們手指那麼小,我可別沒了。”他就害怕。於是這個小指頭獨立成了體系。但是從本體來說,他從來沒有離開過人。他存在一個自我意識,產生一個自我意識的感覺,錯認為這小部分就是我。就像我們想:“人家佛那麼神聖,那麼偉大,我也想成佛,咱什麼時候能成佛?”佛陀告訴我們:你本來就是佛。就像這個小指頭想:你看咱這麼卑微,人家“人”那麼高大,咱什麼時候能成個人呢?我們說,這個小指頭他從來沒有離開過人,從來沒有不是人,只是他誤認為自己是個小指頭,不是“人”,我們就是這樣。我執就是這麼產生的。佛陀告訴我們,它是個無明。當這個小指頭認為它是獨立的時候,就是無明。小手指總感覺自己是那麼卑微,自己是指頭裡面還是最小的一個,會很卑微,總是不自信,感覺自己很苦,甚至感覺自己很慘,這都是錯誤的。這個小指頭認為自己是個指頭,不是人,這種感覺我們稱為我執。
我執以內容分為人我執和法我執。什麼是人我執呢?人我執就像這個小指頭想的:這個小指頭就是我。法我執就是:我得保護它,別讓它消失了。“這是我”和“我要保護”,這就是人我執和法我執。
以緣起分為:俱生我執和分別我執。什麼是緣起呢?就是產生的因緣。什麼是俱生我執呢?我們就是因“我執”投胎進入這個世界,一出生也就自然繼續帶著,這就叫俱生我執,從前世就帶來的,前世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後面會講到。
什麼是分別我執呢?隨著年齡的長大,別人開始教導他:你看到壞人要躲開,別碰火會被燒著……他就開始分別:別碰火會燒著,別下河會淹著,別跟那人混,他是壞孩子。這就分別好壞、對錯、是非、善惡等,分別我執慢慢累積產生。
俱生我執,就是我們一出生,不高興就哇哇的哭,餓了塞個奶頭他就吃,這個能量就是俱生我執,與生俱來。沒說是哪個小孩還得培訓吃奶,不用培訓。一出生就有這種本能,這種本能我們稱為俱生我執。後面相續而產生的就是分別我執。我執是無明的代名詞,我法二執是虛妄而生的,並非真實的。就像這個小指頭,認為它是自己,它在這裡獨立思考,它是虛妄而生的。其實不用他思考和造作,他只要接納來自大腦的信息,享受安然於本體就可以了。
【1.法執代表信念、價值觀、規條。我執為體,法執為用。法執如愛犬一般,以忠誠服務於“自我”為基本信念,力圖實現“我”的安全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是眾生產生煩惱糾結的根源,也是眾生轉凡成聖的修行所在。】
法執是什麼呢?法執代表信念、價值觀、規條。信念就是我們的一些想法,價值觀就是我們對事物的價值認識,規條就是規約制度。
我執為體,法執為用。萬事都有體和用,就像這個杯子是體,裡面能裝水就是用。水是體,我喝了它能夠解渴就是用。燈、火是體,它能夠放光明就是用。萬物都有體和用,體就是本體,用就是它的作用。我執為體,法執為用。法執是依附我執而存在的。如果沒有我執,法執就不存在了。就像燈火滅了,光明就消失了。這是體和用。
法執,是圍繞我執而存在產生的。我執產生之後,法執就專門來保護它。就像我們本能的保護“我”:冬天冷了,我得買件棉衣;夏天熱了,我得穿件單衣;天下雨了,我得買把傘等。這些想法都是法執在產生作用。法執就像狗一樣,專門為自我服務,它不管“我”是好壞對錯,它認為是“我”,就為之服務。它是非常強大的潛意識力量,堅決捍衛它認為的那個“我”。當我執不安全的時候,法執也會不安全,法執會在第一時間保護這個“我”。法執能量十足,遇到危機時它會緊急跳到前台。例如走在路上,突然飄來一個東西,我們會自然地用手去保護頭部,甚至眼睛還沒有看清楚,胳膊就已經擋住了;我們開著車在路上行駛,突然有個人橫穿馬路,我們還沒有反應過來,腳已經本能地踩住剎車了。這個能量是怎麼產生的呢?就是法執產生的作用。法執在我們的心性中,沒有特殊情況的時候,它隱藏在潛意識層面,當危機出現,它就跳到前台,控制局面。
我們外在有兩層意識:意識、潛意識。內在還有藏識。我執和法執都是在潛意識中,它直接影響著意識。表層的思想叫意識,我執和法執在潛意識中時時刻刻影響我們,但又讓我們感覺不露痕跡。它在裡面隱藏。
法執是怎麼產生的呢?由外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收回來的六塵,信息累積,就形成了潛意識。我們產生的所有煩惱,都是因為我法二執所產生的感覺。煩惱和痛苦,快樂和解脫,其實都決定於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外在的事沒有根本關系。並不是說你掙了多少錢就快樂,沒有錢就不快樂,不在於這個。快樂與不快樂,感受好不好,其實只是一個感受。因為法執不一樣,所以大家對同一事物狀態的感覺也不一樣。苦樂的感覺是一個內在的心理活動狀態。我們要知道產生煩惱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我們往往認為:外面的一件事讓我們產生煩惱,這個人說我壞話讓我產生煩惱,那個人做了我不認可的事讓我煩惱。其實這都是不對的,並不是外面的事讓我們生煩惱,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讓我們產生煩惱。
比如,你看到有兩個人在嘀嘀咕咕,你就想:說什麼呢,背著我說話,看那表情在說我壞話吧!你心裡很生氣,開始恨他。慢慢你走近了,聽他們說:白菜降價了,你沒買啊?沒有。那你趕快去買點吧,現在挺便宜的。……哦,不是說我,你馬上就舒坦了,剛才的煩惱其實是你自我判斷的糾結。
你走在路上,突然有個人打你一下,你想誰啊?回頭一看你不認識,找茬的!你剛要生氣,那人說,不好意思,認錯人了。哦,認錯人了,沒事,不生氣了。其實這裡面有個狀態,並不是那人拍打你,或者不拍打你產生煩惱,而是你自我的感覺,你自我的心理活動的結果。
我們買了輛新車,開著到商場買東西,買完東西出來看到,有輛車倒車,倒到自己車上了。剛買的新車,昨天才掛的牌子,你憤怒:你怎麼倒的車啊?!仔細一看,這不是我的車,我的車在那邊停著呢。接著心就不疼了。一看是自己車的時候心絞痛,不是自己的立刻就不痛了。因此,我們的感覺認為是“我”的,我執和法執就產生糾結,開始疼,是心理的作用。當知道不是我的時候,馬上就不疼了,疼和不疼的轉變就這麼快。由此,我們知道痛苦和煩惱其實就是心理活動。並不是說還要理療半天才不疼了,不需要,發現不是自己的,當場就好了。不是外面具體的事讓我們疼,是我們對外在的事物的認識讓我們感覺疼。所以,疼是“感覺”在疼,煩惱是“感覺”在煩惱,快樂是“感覺”在快樂。它只是一個感覺。
如果你想調整世界,不容易調整。如果你希望調整你內心的感覺,則是很方便調整的。只要適當的加以訓練,內心的感覺是隨時可調整的。調整到你總是舒坦,充滿喜悅的狀態,當我們把我們的心調整到隨時都保持喜悅狀態,我們就是禅悅為食,法喜充滿。當然並不是說人人都能即刻做到,但只要稍加心理訓練,初步效果即刻就能顯現。自此,賺錢你會欣喜,賠錢你也很自在;當官你很高興,不當官你也很幸福。怎麼都是充滿了喜悅,因為喜悅是在內心完成,和外面的具體事情沒有太多的關系。外面只是輔助的條件,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我法二執的糾結是眾生煩惱的根源,同時也是眾生轉凡成聖的修行所在,我們修行就是修這個位置點。
【2.我執和法執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和所有的意念行為的思想基礎。】
我執,就是分別我、我的。我執有時候會擴展,有時候會縮小。首先,他認為這個身體是我;再拓展為那人是我兄弟,那是我的朋友;然後再向外拓展就是我的山東、我的中國。乃至宗教中都有“我的信仰,我修的法門”,都會產生一個巨大的我執。因為產生巨大的我執,法執就隨著它而產生,隨著它而延伸。它就是我們的人生觀以及意念行為的思想基礎。
兩個學佛的居士有時聊:“學佛的裡面也有是非。”“誰說不是呢?”但是碰到基督教徒的時候,倆人就不說了。為什麼呢?因為他是要保護“我的”,並不是說保護佛教,而是保護“我信仰的佛教”。我說不好可以,但是基督教徒說:“你們學佛的不好。”他就會反擊:“你們基督教才不好呢!”他保護佛教,並非是為了信仰和理解,而是為了保護“我的”。“我的”也會延伸到國家領域,我們自己也經常說:“中國人不講信用,見死不救,道德淪喪。”但是如果有個日本人說:“我們中國人見死不救,道德敗壞。”我們就會回罵:“你們日本人更壞,你們外國人沒一個好東西。”這是他本能的保護“我”和“我的”。並不是因為愛國思想在那對抗外國人,而是說它是“我的”,你就不能傷害。這個小孩調皮搗蛋,天天流著鼻涕,不講衛生,不愛學習,但是你為什麼疼他呢?因為他是“我兒子”。那個孩子很優秀,考的很好,干干淨淨,你不會疼他,因為他不是“我的兒子”。
因此我們要注意,我們所有的行為都能找到那個根源,包括面對出家師父也是這樣的。並不是說這位師父很好很修行,我就護持他,跟著他學習。不!他認為這位師父是“我的師父”,我就跟著他。不是“我的師父”,再好,那是人家的。在修行中要警惕,你是基於“我的”而參加某種法會活動呢,還是你真實地基於法的修行而用功?這是我們要加以警惕的,其實我們假以修行的名義只是把 “我”擴大而已。很多人把“我”不斷地強化,認為是修行,只是把外面的某種事物加盟進了“我的”概念裡面,所以才對他好。因此,我們要警惕,我們要認識到它,認識到這種思想。
【3.信念是事情應該如何,是事情的原因;價值是事情的意義,其中什麼重要、可得怎樣好處等;規條是事情怎樣安排才能取得價值,實現信念。】
我們的法執包含這三種:信念、價值、規條。
假如我們有個基本的信念:狗是咬人的。價值就是:我們不能讓狗咬著。產生的相應規條就是:見到狗要作好防護措施。法執就慢慢產生了,大量的法執累積在我們的心意識中,力量就很強大。再比如說,我們有個信念:要有錢。價值認為:有錢能買東西。然後就有個規條:要具體行動去掙錢。任何一個法執都包含這三個層面:信念、價值、規條。這三種就形成法執在我們的心意識中。由於存在大量的錯誤的信念,錯誤的價值,錯誤的規條,也就導致產生了錯誤的人生,錯誤的努力,錯誤的感覺。越來越多,就會很苦。
我們來看,你當公務員,你就想當大官。“我要當官”,這是基本信念。為什麼要當官呢,他的價值認為當了官說了算。然後就產生規條:我怎麼才能當官呢?見了領導我要說好話,我要看領導的眼色,我要給領導送禮,於是他的一生,就圍繞這個在前進。商人就想辦法賺錢,學者就想辦法出書,演員就想辦法出名。我們仔細思維:其實他要的是這個東西嗎?你從副組長、組長,副科長、科長,副處長、處長,副局長、局長……一直往上升,你當了多大的官,就說了算呢?說了算到底是什麼狀態呢?你仔細發現,其實他要的是:自由。從小就有種意識,被人管著不自由,管著別人就感覺自己的世界很寬松。就像小學生,當個班長就能管著全班,全班同學寫作業,他就可以轉來轉去。慢慢的他就想著要當官,法執就這麼一點一點的累積累積,然後他就開始圍繞著信念、價值、規條運作。他忘了為什麼要這樣?他的核心其實是為了要自由。自由在佛教中叫解脫。為什麼我們瘋狂地賺錢?我們小的時候,看見人家買冰棍吃,咱們買不起只能看著別人吃,在那一刻就感覺我要賺錢買東西。或者帶著弟弟出去,看人家買東西,弟弟很饞,自己沒錢給他買,就下決心我一定掙錢,給我弟弟買冰棍吃。
這種意識逐漸地貫穿進去以後,就成為我們的人生動力。其實,都不是把有錢或者當官作為終極目標,而是有錢當官後可以獲得“自由”——我們渴望自由和解脫。然而,有錢了就一定能夠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嗎?你仔細想想,你可以買來健康嗎?你能買來愛情嗎?你能買來友情嗎?你能買來親情嗎?你能買來壽命嗎?你發現錢不好使了。沒錢的時候還寬松些,有錢的時候就不寬松了。咱們在座的生意都不是太大,太大的話根本沒空來聽課,你養活幾千人,大家一張嘴就要吃飯,年底了工商稅務你要走訪,客戶你得維護,質檢的、環保的、安檢的,你全得走訪,根本沒空來聽一堂課。
當官也是,你要是官職小點去菜市場逛逛還可以,如果你官當大了,逛菜市場的自由都沒有了。你真到了總理副總理那個級別,你要去逛菜市場,那探測器還不知道得探測多少遍。賣菜的都得趕走,由當地的干部換上賣菜的衣服。你走到哪裡,後面都得跟著一大隊保镖,這是安全條例。你上個廁所都得在監控視線之內,怕你有危險,不看不行。你上廁所都得有人看,多難受,你就發現你徹底沒有自由了。我們想升官發財的核心就是想要自由和解脫,而自由和解脫並不是錢和官能給我們的。你官再大,錢再多,面對死亡的時候根本不自由,仍然會心生恐懼,官越大越恐懼,同樣錢越多死亡的時候越恐懼。孩子們得分家產吧,分不平得打架啊,而且你心裡還很難受——窮人死就死吧,我這麼有錢也得死。死得更不甘心,還增加了痛苦。因此,我們要調整心態。不是說當官和有錢不好,我們是說:你心態調整不好,做什麼都是苦的,都得不到自由和解脫。如果你沒有修行,調整不好自己的心理狀態,你有錢也苦,沒錢也苦,有官也苦,沒官也苦,一樣的苦。我們要調整好心理狀態。不管我們此時此刻外在的事業有多大,我們把內心的感覺調整好了,心理強大到可調控信念的時候,我們隨處都可以解脫。
【4.法執是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處世模式,是推動無明輪回的力量。】
法執是生活經驗,我們平時的積累,有時候是道聽途說來的,有時候是自己生活中慢慢積累起來的經驗,積累多了,就會成為我們固有的模式。比如說,我們每天吃完飯,人家說“飯後一支煙,快樂似神仙”。一開始我們沒覺得抽煙好,每次吃完飯人家說:抽一支抽一支,很快樂的。我們抽一支,嗆得難受。第二天再抽一支,第三天再抽一支……抽到一個星期,飯後抽煙就成為了一個模式。不抽反而開始難受了,你抽了快樂不快樂沒感覺,但是不抽就很難受了。習慣就這麼養成了,潛意識就這麼形成了。我們可以用一星期來養成一個習慣,也可以用一星期來破除一個習慣,都是可以的。
之所以在無明中輪回,就是被我法二執緊緊地纏繞。首先是我執抱著不放,就如水中的氣泡,它有種意識,我們稱作神識,就是第七意識,民間稱作靈魂。它緊抱成團,凝結不散,它害怕自己破滅離散。如果寄宿體朽壞了,它就會重新找地方寄宿投胎,有時是人體,有時也許是動物,這就是輪回。
我執越重,你在輪回中就越不能出離,永遠是大海中的小水泡,破了,趕緊鼓起一股能量來重生水泡,好歹又投胎了。然後又破了,再鼓起一個小水泡。……永遠在恐懼中輪回,永遠在大海中當小水泡,這就是我們的神識,推動我們的無明、輪回。
法執越強烈,灌注在上面越保護我執。我執越不能離散,越不能回歸大海。成佛就是回歸於我們的如來本性。我們越抱緊我執,越強化這個“我”,名譽、財富、職位、眷屬,就越堅固輪回。包括有些人假以度眾生的名義,認為“我”這一輩子度了多少眾生等等,你度的越多可能越輪回。因為你成佛和不成佛,與你度了多少眾生根本沒有直接關系。我們往往假以出世間的修行,卻其實是在圓一個貪戀世間的夢,要時刻警惕自己的動機。
我有位老師兄,年齡大了出家,辛辛苦苦籌建起一座廟,建起來身體就垮了,八十多歲了,大家給他助念,他堅決不讓給他助念:“你們給我念《大悲咒》,念觀世音菩薩,祈求觀世音菩薩再給我十年的壽命,我把那兩個殿堂也給建起來!”他把建殿堂當成換壽命的籌碼,這和修行無關。也有的人說:你看我這輩子建了座廟,值了。什麼叫值了? 面對死亡,世間的一切有為法,沒有一樣是有價值的。
我遇到一位居士。他母親在路上被車撞了,醫院根據情況給截肢了,就把腿截下來了。出院時,人家問他:你母親的腿怎麼辦?你要拿回去就拿回去,你要不拿回去,我們就扔到垃圾桶裡。他想:這是我媽的腿,扔到垃圾堆裡讓老鼠野狗的吃了,不捨得。他讓醫生幫忙用繃帶纏纏,把老太太接回去了,腿也扛回去了。回去後,他說:媽,這是您的腿。老太太說:拿走拿走。讓腿弄得很傷心,看都不想看。放哪裡呢?沒地方放了,這可犯愁了。打電話給殡儀館火化,人家說可以火化,但你得公安局、衛生局、醫院開證明,別是銷毀罪證什麼的,很復雜。不去火化了,保存不好會變壞變臭,他就專門買了一個冰櫃冷凍,放在家裡一個房間。大家想到那個屋裡凍著老太太的一根腿就害怕,都不敢進那個屋了,感覺陰森森的,陰森是因為有個冰櫃制冷,再有心理作用,凍了一條人腿。全家犯愁了,為了這條腿開了好幾次家庭會議,沒辦法,要不埋了吧。最後,挖個墳把腿埋到裡面,等他媽媽死了再埋進去,先給老太太埋了個腿墳。
由此我就想到,我們執著這條腿是這樣,這個身體是不是也是這樣呢?有個故事講到:過去山裡的禅僧坐禅,大和尚領著一群小和尚打生死禅七,有個小女孩來報名打禅七。老和尚說:“女孩子太年輕,不行,老太太來還行。”小和尚們說:“小女孩挺漂亮挺懂事的,讓她來吧。”大家都要求,老和尚只好同意了。小女孩來了之後,身體很香,走路也好看,小和尚們一邊坐禅,一邊就偷著瞅兩眼。第二天,女孩就生病病倒了。到了第三天,女孩就死了。大家說:“挺可惜的,抬出去吧。”老和尚說:“不行,生死七,七天不到,誰也不能出去,死了也得放在這裡。”大家心裡感慨:“這麼清秀的女孩子躺在那裡了,真是無常,我們得精進修行。”第四天開始臭了,第五天身體開始腐爛流水了,到第六天臭不可聞。大家就苦苦哀求:“師父,快抬出去,實在受不了了。”到第七天,沒了,消失了。
這是佛菩薩的示現,在短期內給大家示現生死無常。小女孩一進來很好,一會就死了。對我們來說,我們執著這個身體,不管你對它多好,它的結局是定了的。既然這樣,就不用對它好了?你對它好,或者對它不好,並不是我們探討事情的本源。你不要期望它長生不老,更不要把它當成根本的你。
佛經中有個故事講到:有個人迷了路,天黑了,走到深山裡面了。遇到兩個修羅鬼,傳說中很暴烈,以人為食。他們從新埋的墳裡挖出一具屍體商量著要吃,為了誰多吃誰少吃,兩個鬼吵起來了。正好看到他,讓他過來評評理。一個說:“我發現的,是不是我該多吃?”另一個說:“我挖出來的我背過來的,是不是我該多吃?”這個人害怕了,一個鬼問:“是不是我該多吃?”他只好說:“是你該多吃。”另一個鬼聽了惱了:“你說他應該多吃?” “咔嚓”把這個人的胳膊給拽下來吃了。那個鬼一看,就把屍體上的一根胳膊拽下來,給這個人接上。另一個鬼又把這人另一條胳膊給拽了下來,那個鬼就用屍體上的胳膊給這人接上。然後是,一個鬼吃這個人的腿和五髒六腑,另一個鬼就把屍體上的腿和五髒六腑拽下來補上。這個人原來身體上的東西都沒了,死人身上的東西都上他身上了,就成為了他。
佛陀通過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我們神識投胎,上一輩子我們的身體沒了,這一輩子投胎到這個身體上,我們認為這個身體是我。你仔細想想,這個身體是你嗎?你發現,他不是一個真我,他是一個假我。他不停地在生滅變化。小的時候,那個小寶寶的身體,和今天這個大身體,你認為是一個身體嗎?人體都是在新陳代謝,基本上三年整個身體細胞都會換一遍,小孩長成大人,只有我執沒換,其他的都換了。小寶寶六七斤,長大了一兩百斤,所有小孩的一切都換掉了,有個沒換的東西就是我執。不停地換,不停地換……那個我執就跟著跟著,還有伴隨著我執的法執。這就是我們輪回的根本。佛教講破除我執,破除掉就不再輪回。
【5.法執,也被稱作“前塵影事”。】
法執就是之前我們積累的一些經驗,成為我們內心中制造感受的能量和思想,因此我們稱為“前塵影事”,就像塵埃和影子一樣,虛幻不實,卻被我們當做價值和真理。
【6.法執機械的認為:我最能,我最好,我最正確;我絕不會錯,只有你錯,即使我錯,也是你的錯造成的。並挖空心思為此找出理由和證據。】
法執有個基本的理念,認為“我”是最能的,“我”是最好的。法執認為我執最能,始終有個基本的我慢心。我是最能的,我是最好的,我是最聰明的,從小就聰明。我絕不會錯,只有你錯;即使我錯,也是你的錯造成的。每個人都有這種基本信念。
有時候我們遲到了,會辯解是天氣原因,塞車的原因。為什麼考的不好啊?這次老師出的題偏了,我又生了病,我去的時候正好那個什麼……他會找客觀理由,不是我的錯,是別人的錯。什麼事都這樣。夫妻間也是,你怎麼把碗打了?誰讓你放這裡了。在工作中也會產生這樣的情況,一出了差錯,老板就問:這是怎麼回事?他會辯解:我不知情,不是我分管。他會找外面原因。他不會說:這是我不好,我德行不夠,我改正。一般都是先找客觀,刮風下雨什麼的,什麼事情都是這樣。如果你說他的錯,他會起嗔恨。比如說:你怎麼做錯了,這個地方是不是不對?他就說:人家都這樣,你怎麼總盯著我啊。這就證明:不是我錯,是你在找我的茬。如果一個人的臉上髒了,你告訴他,坦然的人就會洗干淨,不正常的人就會先反駁你,你衣服還髒了呢。所以,你讓別人提出意見的時候,是真想聽意見還是假想聽意見,如果不是真想聽意見就會生嗔恨。
這是我執自然的一個反應,包括孩子給父母提意見,下屬給領導提意見,提完了他就開始收拾你。他為什麼要收拾呢?並不是說他故意收拾或者不故意收拾,是法執本能地要找個茬把你報復一下。乃至這次抬扛辯論沒抬過你,過三個月他還想著,找個辦法把你抬回來,今天抬不完的,下回接著抬。只要有辦法找回那個事來。大家都有這種基本的法執。
【7.法執為保護我執,因為不同的基本需求和恐懼點,形成種種不一的性格。】
所謂的需求,就是每個人都有個基本的恐懼點,這個恐懼點是與生俱來的。我執害怕破滅,為了保護我執,不要破滅,不要有損失,所以會產生法執。法執就會對過去所產生的經驗進行歸類,在這種狀況下哪種方法最能起到保護的作用,達到我要求的效果,於是,慢慢用的多了就形成了習慣。這個習慣,以前我們講過九型人格,就是九種性格,都是基於某種恐懼點而產生的性格。其實就是法執用習慣了,他認為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他用的多了,越來越多連貫起來,就形成了性格。性格就是思想分類,有的性格內向,有的性格外向,不管是哪一類,都是為了保護“我”。
1號 完美型,韋馱菩薩潛質,善修持戒波羅蜜
2號 助人型,觀世音菩薩潛質,善修布施波羅蜜
3號 目標型,普賢菩薩潛質,善修精進波羅蜜
4號 藝術性,緣覺菩薩潛質,善修禅那波羅蜜
5號 智慧型,文殊菩薩潛質,善修般若波羅蜜
6號 忠誠型,地藏菩薩潛質,善修願波羅蜜
7號 快樂型,濟公活佛潛質,善修方便波羅蜜
8號 權威型,大勢至菩薩潛質,善修力波羅蜜
9號 和諧型,大肚彌勒菩薩潛質,善修忍辱波羅蜜
10號 圓滿型,聖者佛陀,本自圓滿之智波羅蜜
有的人一遇到危險就哭,為什麼哭呢,因為小時候媽媽本來是批評他,一哭就不批評了。還有一種是笑,他一笑,大家就很喜歡他了,所以就形成了性格。還有一種是攻擊性,先下手為強,先把他滅了再說,見誰就滅誰,滅不動的繞開,也形成了性格。還有一種是幫助別人,別人就喜歡自己,逮著誰幫誰,別人不讓他幫的時候,心理還挺失落的。所以,形成了助人型的性格,像郭冬臨演的相聲《有事你說話》。不管自己再困難,只要能幫助別人就感覺產生價值,達到目的了。因為害怕“我”的消失,“我”是有價值的,“我”是存在的。性格慢慢延續形成。他認為這種做法,對保護“我”最有效果,於是他就用這種方法。我們暫且不談論它的對錯是非,但我們要知道我們的法執是怎麼來的,知道怎麼來的,我們就好調伏自己的煩惱。
【8.一個人在出生時有“俱生我執”,沒有“分別我執”。所有的“分別我執”,都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經由生活體驗而產生的,隨經驗而不停變化。】
隨著經驗經常變化,性格也好,做法也好,隨著我們事業的拓展,經驗的積累,處理應對的方法也會不停地變化。
【9.法執的形成,有四個途徑:
(1)本人的親身經驗。
(2)觀察他人的經驗。
(3)接受信任的人之灌輸。
(4)自我思考做出的總結。】
這四種法執,有的是有效的,有的是無效的,有的是能夠減輕危險的,有的卻是增添混亂的,不一而足,混亂不堪。如果我們不把它整理得很清楚,就會把我們搞得很糾結,一輩子處在糾結中。
【10.法執堅信下一個目標最好,幸福在未來,於是就永遠不會感受到當下的幸福、成功和完美。】
我們說歡喜或者厭煩,幸福或者煩惱,快樂或者痛苦,其實只是一種感覺,是我執和法執結合所產生的一種感覺。我們要知道,這個感覺和外在事物沒有具體的關系。從小我們就被灌輸:等你考上大學就好了,等你有工作就好了,等你長大了娶個媳婦就好了……就是說我未來怎麼好。從小我們就被灌輸了:我的未來才是幸福的,我的幸福在未來。我們都把對幸福的期望放在未來。包括我們做生意,明年我在哪個地方再開個店好了,再開個分公司好了,再上個什麼項目就好了,都是放在未來就好了。
因此,我們的法執就形成了固定的感受模式:我的好在未來。潛台詞是——我現在不好。當他潛台詞“我現在不好”的時候,怎麼都是不好,就是煩、累;怎麼都不安心,老想著,我的幸福在未來。
就好比我們走路,我“兩米前方”是幸福。我們往前走的時候,“兩米前方”也往前走了。我們的感覺是固定模式的感覺:兩米前才是幸福。這時候,我們就認可了我的幸福在未來,當下是沒有幸福的。因此,我們就發現什麼都陷入到一種不幸福的感覺中。
我們追女孩子的時候,沒追到怎麼看怎麼好,追到了就不好了,總是喜新厭舊。開公司也這樣,覺得開起來一定很好,開起來就感覺不好了。再開下一個,下一個,下一個……就像黑熊掰棒子,黑熊認為“下一個”棒子最大,當它掰下來的時候就不是“下一個”了,是“這個”了。而它的法執感覺模式是“下一個”最大,手裡的扔了。沒掰的時候它就是“下一個”,掰過來了就不是“下一個”了。我要的是“下一個”,於是就扔了。所以,它掰一天也找不到最大的。我們也是這樣,不斷地擴展,開分公司,買上了車就幸福了,買不上就不幸福。
如果我們感覺沒有的才是最好的,有了的就不好,而沒有的永遠是沒有,當你沒有的東西擁有了,有了它就不是“沒有的”了。所以,不停地追逐,不停地折騰,折騰了一年又一年,折騰了一輩子又一輩子,我們折騰了無始劫到今天。所以,從現在我們要調整這個法執。怎麼調整呢?我現在就是最好的!——我過去是最好的,現在是最好的,未來也是最好的。此刻的當下就是最好的,我要體驗當下。
告訴自己,時間取當下,幸福就在我的腳下。既然幸福在我的腳下,往前兩米也是在我的腳下,往後兩米也是在我的腳下,無論在哪裡幸福都在我的腳下,都在我的當下。你不要以為我這個工作不要了,換個工作就好了。不,我這個工作就是最好的。我這個人就是最好的,我這個事就是最好的,我這個家就是最好的,我這個世界就是最好的,我當下一切都是最好的。這時候,你不需要改變外面的任何事情,只需要改變想法,而這種想法會成為你的感受模式:現在就是最好的,當下就是最完美的,一切都具足了幸福的資源。一般認為幸福得具足幾種條件才叫幸福,不!幸福和外在條件沒有因果關系。同樣,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你此時此刻具足了幸福所要的一切資源。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已經超過我們所需要的。大家說我交上好朋友我就幸福了,你現在的朋友就是好朋友;我學佛了就幸福了,你現在就在學佛;有飯吃就幸福了,你現在就有飯吃;我再買輛車很好,你現在那輛車就很好;我再買套房子就好,你現在的房子是最好的;你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你的太太是最好的太太,你的行業是最好的行業。你此時此刻是最好的狀態,不需要等到未來。你強化自己的這種感覺,於是你的幸福指數豁然提升,這就叫解脫境界。千萬不要想未來才會幸福,不!你現在就具足了幸福所需要的一切資源,就這樣!把感受模式調整過來,就會發現我們當下具足幸福。
【11.信念必須有價值的支持,信念的改變,來自價值的改變。】
有時候,我們的信念和別人的信念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總想把我們的信念凌駕到別人的信念之上。為了改變他的信念,使之接受我們的信念,我們就會在別人身上下功夫,包括在自己家人、朋友身上下功夫,老想改變別人。其實,期望改變別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如一頭牛,拉著一輛車,我們要讓它往前走,你拍打車是不起作用的,但當你與牛達成共識就好辦了。同樣,你要想改變一個人,你要讓他接受你的價值觀,他就被改變了。你不改變他的價值觀,以強行的手段改變他的行為沒有作用,可能在某種強權下改變了行為,但是稍微離開你的視野立刻就變回原來,是沒有用的。想改變就調整價值觀,調整別人和調整自己都一樣,價值調整了,態度就調整了。比如,剛學佛的人勸導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丈夫,自己的老婆:你要好好學佛,你不能喝酒吃肉了!你強行壓制他,他就偷著喝,還弄得很煩惱:憑什麼不讓我喝酒,憑什麼?搞得大家焦頭爛額。如果你給他調整價值觀。什麼價值觀呢?過去他認為,喝了酒有朋友,是好漢,有面子。當他認識到,喝了酒會傷害身體,損失錢財,失去理性,胡言亂語,他自然就不喝酒了,價值觀改變了。你強行改變會很辛苦,會起沖突。但是,他認可了你的價值觀的時候,你不在他身邊,他也會與你保持一致。
當我們與人產生沖突的時候,我們可以尋求相同的價值觀。價值觀相同,你不需要去征服和約束。就像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亂糟糟?就是大家的價值觀混亂。你用強權的手段只能維持表相,不能治本。
比如,咱們過去認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吃點喝點,這是大家的價值觀。當我們學佛後就發現,光這樣折騰沒意義,幫助別人做點善事才有價值,大家就忙著做世間的善事。面對生死,光做善事還不夠,人天善行再多只是個福報問題,並不能解脫生死,然後我們又調整到要成佛。當大家認識到解脫成佛的時候,自會精進修行。我們過去的價值觀就是掙錢,有面子。價值觀的調整,所以行為和態度也都調整了。我們和別人產生沖突,沒有對和錯,只是價值觀不一樣。如果我們希望他和我們一樣,就把我們的價值觀介紹給他。他認可了我們的價值觀,自然的行為和態度就和我們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