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濑戶內寂聽:心經修習課:不煩惱的活法——歷經磨難,開悟得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3.歷經磨難,開悟得道

  釋迦走著過了河。他走進一片靜靜的樹林,在一棵大樹下又開始打坐。這時,他終於開悟了。

  開悟,又稱“成道”。那麼,“成道”又是什麼意思呢?所謂成道,在佛教裡的意思是:意識到了因緣。此時的釋迦,發現了“十二因緣”。也就是說,釋迦這時終於意識到,這世上的一切,都是因緣作用的結果。說到這裡,我們許多人或許會不以為然,心想:我還以為是什麼呢,不就是這點事嘛!可是問題的關鍵在於,作為悟出這個道理的第一人,釋迦真的了不起,對吧?

  那麼,這因緣又是什麼呢?此刻,大家都在這兒坐著,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各位的父母相愛,才生了你們。要是沒有你們的父母相知相愛,就不會有你們的存在。父母的相知相愛為因,你們各位的出生為果。世上萬事,必有其因果——這就是因緣。聽起來這道理並不復雜,可一旦懂得了這個道理,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我那兒媳婦太不像話了,嫁到我家來,成天在那兒抖威風。說什麼‘讓倆老的和我們分開做飯、讓你媽進出走後門、澡也要分開洗!’”——像這樣在我面前哭訴的,已經不是一個兩個了。可是,如果你兒子沒和她結婚,她會成為你的兒媳嗎?再說了,你那兒子,也是你自己生的。自己生的兒子成了一個怕老婆的人,還不是你自己教出來的?要是這樣想,不就不會生氣了嗎?

  考試也一樣,沒及格是因為自己沒學好。過了,是因為自己學得好才過的。這都是因果,有因必有果。

  “有此必有彼”“無此即無彼”“此生必彼生”“此滅即彼滅”——這些話,令人難以捉摸,似懂非懂。其實這裡指的,就是我剛才說的“緣起”。這種緣起有十二條,又稱“十二緣起”。除了緣起,釋迦還悟出了“四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據說,這“四谛”,是用來解釋如何面對人生的。

  人生真苦。不錯,但要敢於正視這種苦的現實——這就是苦谛。要究明這種苦的原因,要思考怎樣才能從苦中解脫出來,而且還要想出解脫的正確方法和途徑。加起來正好是四個方面的道理。而且,在說到四谛中的最後一個——“道谛”,也就是從痛苦中解脫的方法和途徑時,釋迦還提出了“八正道”。

  看待事物的眼光要“正”,說話要“正”,德行要“正”,為追求以上“正”而做的努力也要“正”……加起來,一共有八條正確的方法途徑。這就是釋迦悟出的“八正道”。為什麼要走“八正道”?對,為的就是從痛苦中尋求解脫。這,就是佛教。

  大家都聽到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句話,一休禅師就曾經把這句話寫進了他的書法作品。

  要問這幾個字的來源,還得從中國唐朝的詩人白居易說起。白居易在任杭州太守的時候,杭州的秦望山上有一位人稱道林禅師的高僧。此人總是在山林的樹枝上打坐,路人遠遠望去,還以為是個鳥巢。連林子裡的喜鵲都和他混熟了,主動地和他親近。因此,當地人又稱這位僧人為“鳥巢禅師”、“鵲巢禅師”。一天,白居易正好從樹下路過,看到這情景就對他說:“您住在樹上,過著鳥一般的日子,這太危險了。快下來吧!”禅師應道:“我的事你就別操心啦,你自己才危險呢!”白居易不解,問:“我身邊哪來的什麼危險?”禅師答:“你的心,就像薪柴點著了火,正熊熊燃燒呢!”聽了這話,白居易就來氣了:“還真有理了!那我倒是要請教大師,佛教的真谛是什麼?”禅師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也就是說,多多行善,切莫作惡,這就是佛教的真谛。白居易聽了,不以為然:“這道理,三歲小孩都懂。”禅師回應道:“不錯,三歲小孩的確都知道。可是,長到八十歲的老人也未必能付諸實踐。”——是啊,人就是這樣,道理上懂的,就是做不到。把這些道理化為行動,就是佛教。

  “八正道”裡說的道理,很簡單吧?正確地認識,正確地思考,正確地言行,正確地努力——這些道理誰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正因為做不到,所以要做。不做壞事,做好事。就這麼簡單。佛教講的就是這個。基督教也一樣,把所有的道理歸於一句話:不可作惡,要多行善。

  基督有句名言——愛你的鄰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愛所有的人。可是釋迦卻說:莫愛!這話很難懂,而且容易被錯誤地解讀。我覺得,對這句話不妨這樣去理解:我們的愛,說到底,不是為對方著想,而是源於自己的欲望。自己迷上了對方,於是也就希望對方也能戀上自己。這種愛,不是真的愛對方。說白了,就是要對方愛自己,是一種自戀。所以,佛教中把我們人世間的愛稱為“渴愛”。和我們日常生活中說的“我口渴了,拿水來”沒什麼兩樣。如果喝了別人給的水還不解渴,心裡就會想著:“我還要,還要!”

  渴愛空有愛的形式,本質上是自愛,而不是他愛。佛教裡說的“莫愛”,就是勸我們不要這樣去愛。這是因為,世上許多事都源於這種自愛。以這種自愛為目的,自然就不可能正確地看待對方和自己身邊的人。也就做不到“正言”,而只會說自己的情敵“不是什麼好東西”,進而還會說謊。每天夜裡躺在床上就會琢磨著如何把自己喜歡的人弄到手,淨想些壞主意。以致最後越陷越深,不得解脫,直至想到要殺掉自己的情敵。佛教這是在勸我們不要做這些卑劣之舉。

  這麼說來,基督的話和釋迦的話聽起來雖然毫無共同之處,其根本意思其實是完全相通的。基督教誨我們說,連你的敵人也要去愛,連討厭的婆婆也要去愛。而釋迦則是反過來說,且向前更進了一步。他告誡我們,如果不是那種願意捨己利他的愛,不是那種不求回報的愛,就不是真正的愛。因此,不要去尋求這種無價值的愛。我以前一直難以接受這些說法,直到近些年才真正懂得了“莫愛”的深層內涵。 有了愛,就會萌生執著。愛上了,就想據為己有,對不對?這時,就會放不下。這就是所謂的“愛則必執,執則生著”。因放不下,就會做出種種惡行。所以釋迦教導我們,首先要放棄這種執著,只有從“執著之心”這個根本的桎梏下解脫出來,人才能獲得自由。 佛教給我們展現的另一個新境界,正是這種不為事物所束縛的境界,即自在之心。佛教勸我們去獲得這顆自在之心。

  人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須遠離執著。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得;想嫁給好男人;結了婚吧,又想看看還有沒有更好的,於是就搞外遇……我們要從這種無休無止的欲望中走出來,掙脫它的束縛。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覺得心情輕松舒暢,才能獲得自由。釋迦就是這樣教導我們的。

  臉上有了皺紋,於是就想方設法去遮蓋,用得著這樣嗎?有了皺紋,隨它去!背駝了,隨它去!這有什麼不好?不要勉強,要順其自然,別為之所縛,事情就這麼簡單。該退休了,退休就退休,到了一定年齡要退休,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丈夫在外面拈花惹草?那也是沒辦法的事,誰讓自己變成了個黃臉婆!應該這樣對他說:“老公,你就去吧,我也去找個比你更年輕的。”一旦從心的桎梏中掙脫出來,就會重新煥發魅力,男人就會一個接一個地湊上來的。不過這個時候,你可別真的一個接一個地去耍喲!耍著耍著,你會變成狐狸精的,臉會變得和女魔頭一樣難看。這可是事實。我想強調的是:要把所有的執著全部拋掉,獲得解脫後的自由心靈。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人的面龐才會放出光彩。父母所賜的那張天生的臉其實沒變,那光彩是從心靈深處散發出來的,很美。我說的絕對沒錯。

  佛教就是這樣教誨我們去獲得心靈的自由。

  再說從痛苦中解脫。怎麼解脫?按八正道說的去做就能解脫。行了八正道會怎麼樣?會拋掉執著,獲得心的自由。這樣,人就幸福了。可見佛教是引領我們走向幸福的宗教,也沒有什麼高深的教義思想。

  釋迦終其一生,孜孜不倦地在向人們傳播這些思想。他一直活到了八十歲,的確是為眾生奉獻了一生。也許你會以為,他的臨終一定是安詳的、平靜的。告訴你,你錯了。 那時有個叫阿難的僧人一直陪伴在釋迦身旁。一天,釋迦深沉地對他說:“阿難啊,我都八十了,成一架吱呀作響的老牛車了。”

  難道你不覺得這話很動人嗎?釋迦是尊師,是偉人。在我們看來,他應該不會生病,也不會老,而是永遠精神煥發、神采奕奕。一個令我們仰望的高人,到了八十歲時,竟然也會唠唠叨叨地說出這番話來:“阿難啊,我不行了,腿也疼,腰也酸,牙也掉得差不多了,像松垮垮的牛車了。”聽到這些,是不是覺得心疼?我就是喜歡釋迦說出的這些與凡人無異的話。

  即使身體成這樣了,釋迦仍然沒有放棄,還在為減輕人們的痛苦而奔走,講道不辍。一天,他經過一個名叫純陀的鐵匠門前,鐵匠對釋迦說:“來我家吃頓晚飯吧!”我們知道,在印度這片土地上,當時已經興起種姓制度了。釋迦的種姓是剎帝利,是僅次於婆羅門的貴族,比鐵匠的種姓高得多。按規矩,種姓不同的人是不能在一起就餐的。這就是佛教的可貴之處——釋迦一直致力於取消這種種姓歧視,於是他高高興興地在鐵匠家用了晚餐。 可是沒想到,那頓晚飯吃的東西裡面有毒菇。有些書裡說,裡面有變質的肉。反正總之,釋迦食物中毒了。他患上了急性腸炎,或許是痢疾,成天拉肚子。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釋迦仍然堅持前行,講經說法。到拘屍那伽羅時,釋迦終於還是沒能挺過去,離開了人世。不過,當時天上並沒有出現什麼五彩祥雲,也沒有出現任何天象奇觀。也就是說,釋迦病倒後都沒好好看過醫生,就在病魔的折磨下蒼涼離世。這也沒什麼不好,人生本來就是這樣的嘛!做了好事就會死得比別人痛快——沒那回事!

  我反倒覺得,釋迦這是在現身說法,以他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這就是人生的本來面目。通過釋迦的人生和臨終方式,我們反而可以從他身上感受到更大的人格魅力,對他更抱有親近感和崇敬之心。

  看看我們的身邊吧!那些劣跡斑斑的政治家,還不是神氣活現地坐在大臣的寶座上?看到這種事兒,用不著義憤填膺,覺得“這太不像話了”!目光應放遠點兒,這種人終有一天會得到報應的。 “干了壞事,還那麼神氣!”說這種話本身就表明你還是沒有放下,還是心有所縛。別管別人,自己行好八正道就夠了。

    講到這兒,大家應該對佛教有個大致的了解了吧?下面我就開始講解《心經》。

 

上一篇:濑戶內寂聽:心經修習課:不煩惱的活法——丟棄浮華,離家修行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